-
题名非整倍体与肿瘤细胞致瘤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康燕燕
徐阳
-
机构
上海市医药学校
-
出处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2-108,共7页
-
文摘
背景与目的:非整倍体与肿瘤形成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整倍体与肿瘤细胞致瘤性的关系。方法:C3和C5细胞系是来自于同一淋巴瘤细胞系的两个亚克隆,采用CCK-8检测2个淋巴瘤细胞系C3和C5的增殖能力;应用常规染色体分析法检测这些细胞系的核型;采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这些细胞系的体外致瘤能力;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这些细胞系的侵袭转移能力;通过小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这些细胞系的体内致瘤能力。结果:两个细胞系中C3增殖能力强于C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细胞系都是非整倍体核型,细胞系C3的众数范围是38~78,C5的众数范围是28~50,C3细胞系中亚二倍体、二倍体和超二倍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0.33%、8.47%和71.2%,C5细胞系中亚二倍体、二倍体和超二倍体所占比例分别为11.11%、86.42%和2.47%。C3和C5细胞系的非整倍体细胞比例分别为95.73%和13.58%。C3细胞系可以在软琼脂中形成克隆,而C5细胞系未能形成克隆。在体外,C3细胞系的侵袭转移能力强于C5细胞系。体内致瘤实验结果表明,C3细胞系恶性程度较高,体内致瘤能力明显强于C5细胞系,C3细胞系在体内的转移灶较多,在肝脏和肾脏均有转移灶点,而C5细胞系只在肾脏出现转移灶点。结论:非整倍体与肿瘤细胞致瘤性之间存在相关性,非整倍体对细胞的恶性转化及肿瘤发生具有重要贡献。
-
关键词
非整倍体
致瘤致瘤性
核型
增殖能力
侵袭转移能力
-
Keywords
Aneuploidy
Tumorigenicity
Karyotype
Proliferation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
分类号
R737.33
[医药卫生—肿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