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赭曲霉毒素A生成转化及致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郝俊冉 许文涛 黄昆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27-433,共7页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曲霉属(Aspergillus.sp)和青霉属(Penicillium.sp)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它的生成受温度、水活度等的影响。检测食品及饲料中OTA含量的基本方法有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曲霉属(Aspergillus.sp)和青霉属(Penicillium.sp)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它的生成受温度、水活度等的影响。检测食品及饲料中OTA含量的基本方法有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OTA因被认为与巴尔干半岛肾病有关而引起全球的关注,研究发现,OTA具有肾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基因毒性等,并且主要是通过促进膜的过氧化反应,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和影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蛋白及关键因子的转录表达等来达到致毒效应。吸附、转化、降解是OTA脱毒的主要方式。本文就OTA的检测方法、生物合成、致毒机制和脱毒转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曲霉素A 检测方法 生物合成 致毒机制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历山大藻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及致毒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桃英 颜天 +2 位作者 刘利平 王丽平 周名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7-81,共5页
研究了亚历山大藻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及致毒机制。结果发现:八株产PSP毒素的亚历山大藻和两株不产PSP毒素的相关亚历山大藻均显著抑制海湾扇贝受精卵的孵化,说明这种抑制作用在亚历山大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与PSP毒素无直接... 研究了亚历山大藻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及致毒机制。结果发现:八株产PSP毒素的亚历山大藻和两株不产PSP毒素的相关亚历山大藻均显著抑制海湾扇贝受精卵的孵化,说明这种抑制作用在亚历山大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与PSP毒素无直接关系;一种PSP标准毒素STX也没有这种抑制作用,进一步证明可能存在其他毒素。以相关亚历山大藻为对象展开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藻对受精卵孵化的半数抑制密度(ID50)为1 000个.mL-1;其藻液、重悬液、去藻液、内容物和藻细胞碎片均显著影响受精卵的孵化;研究还发现该藻能改变了担轮幼虫破坏细胞膜结构和胞内结构,促使细胞内产生大量溶酶体,但溶酶体的稳定性下降,表明相关亚历山大藻可能通过影响海湾扇贝早期发育阶段的细胞结构和免疫功能而导致孵化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 亚历山大藻 海湾扇贝受精卵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农药致毒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毛曼菲 岳思青 赵美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3-830,共8页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国家的安宁稳定与粮食生产及安全密不可分。农药使用在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同时,其与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而对农药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研究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多组学技术已在生命科学及医药...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国家的安宁稳定与粮食生产及安全密不可分。农药使用在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同时,其与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而对农药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研究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多组学技术已在生命科学及医药学等领域得到迅猛发展,但其在农药风险评估和致毒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较大。文章重点比较分析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表观遗传学等组学方法在农药致毒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及优劣,根据研究发现的各种关键性生物标志物及其重要调控信号路径,综合探讨了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作用机制,以及多组学技术在农药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组学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表观遗传学 致毒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对微藻的毒性影响及致毒机制
4
作者 何涛 潘雪梅 +2 位作者 陈金城 王亲媛 章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546-3557,共12页
为探究三维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3D-MgAl-LDH)对微藻的毒性影响及致毒机制,本研究选取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作为受试藻,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径分... 为探究三维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3D-MgAl-LDH)对微藻的毒性影响及致毒机制,本研究选取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作为受试藻,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径分析仪等测试技术表征3D-MgAl-LDH的组成及形貌,通过改变3D-MgAl-LDH暴露浓度、暴露时间以及溶出物质SDS浓度,明晰各因素对两种微藻的毒性影响,并测定3D-MgAl-LDH暴露后微藻的细胞结构、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MDA、SOD)活性以揭示其致毒机制.结果表明:1)3D-MgAl-LDH是由LDH和SDS共组成的三维花状材料.2)随3DMgAl-LDH浓度增加,两种微藻的生长抑制率均呈增加趋势(P<0.05),其中小球藻对3D-MgAl-LDH毒性影响更为敏感,而斜生栅藻对3D-MgAl-LDH毒性影响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3)随3D-MgAl-LDH暴露时间延长,两种微藻的生长抑制率均逐渐减小,表明微藻对3D-MgAl-LDH的胁迫作用产生抗逆性.4)3D-MgAl-LDH对小球藻和斜生栅藻的致毒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割伤、遮光效应和氧化应激.本研究结果为LDHs应用于实际废水治理的潜在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小球藻 斜生栅藻 性影响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的环境暴露、毒性和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国晓春 卢少勇 +2 位作者 谢平 陈隽 刘晓晖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71,共11页
微囊藻毒素(MCs)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蓝藻的爆发性繁殖产生的最常见的藻毒素,因其分布广、结构稳定、毒性大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和典型毒性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另外,针对目前藻... 微囊藻毒素(MCs)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蓝藻的爆发性繁殖产生的最常见的藻毒素,因其分布广、结构稳定、毒性大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和典型毒性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另外,针对目前藻毒素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建议,可为有效降低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潜在安全风险及深入研究其生态毒性效应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 环境暴露 性效应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钱子致大鼠体内毒性的研究——“装袋”算法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曦烨 宝乐尔 +2 位作者 姜明洋 李丹 白梅荣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22,共19页
目的中药马钱子(Strychnos nux-vomica L.,SN)在临床上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然而,由于含有生物碱类成分,马钱子具有一定毒性。人们对马钱子毒性所引起的大鼠内源性代谢变化及其对肠道微生物群代谢失调的潜在影响知之甚少,因此,马钱子的... 目的中药马钱子(Strychnos nux-vomica L.,SN)在临床上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然而,由于含有生物碱类成分,马钱子具有一定毒性。人们对马钱子毒性所引起的大鼠内源性代谢变化及其对肠道微生物群代谢失调的潜在影响知之甚少,因此,马钱子的毒理学研究对其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代谢组学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相结合来探索马钱子的致毒机制。方法通过急性、蓄积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分别确定马钱子的中毒剂量、毒性强度和毒性靶器官。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用于分析大鼠灌胃马钱子后的血清、肝脏和肾脏样本。利用基于装袋算法的决策树和K最近邻(K nearest neighbor,KNN)模型对组学数据进行分类。从大鼠粪便中提取样本后,使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细菌的16s rRNA V3-V4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装袋算法提高了样本分类的准确率。共鉴定出12个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的代谢失调可能是马钱子致体内毒性的原因。拟杆菌、粪厌氧棒菌、颤螺菌、双茎体菌等与肾肝功能的生理指标密切相关,这表明马钱子引起的肝肾损害可能与这些肠道细菌的代谢紊乱有关。结论本文揭示了马钱子的体内致毒机制,为马钱子临床上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子 致毒机制 代谢组学 肠道菌群 装袋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生和双酚A对斑马鱼神经毒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韩晓雯 徐婕妤 +2 位作者 王伟伟 钱秋慧 王慧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121,共11页
本研究选择常见的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三氯生(TCS)和双酚A(BPA)为对象,以斑马鱼作为脊椎模式生物,分析比较了TCS和BPA对斑马鱼神经发育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TCS和BPA均会诱导斑马鱼胚胎产生表观畸形,如心包水肿、卵黄囊肿、游囊关闭... 本研究选择常见的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三氯生(TCS)和双酚A(BPA)为对象,以斑马鱼作为脊椎模式生物,分析比较了TCS和BPA对斑马鱼神经发育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TCS和BPA均会诱导斑马鱼胚胎产生表观畸形,如心包水肿、卵黄囊肿、游囊关闭等;TCS和BPA暴露会抑制幼鱼的运动活性,对运动相关神经元有损伤作用,并影响幼鱼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进而造成神经行为的失调.此外,TCS和BPA均会导致斑马鱼幼鱼新生神经元细胞的数量下降,幼鱼的脑部凋亡细胞明显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产生影响.药靶预测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分析比较了TCS和BPA作用的代谢通路及其致毒机制存在不同.本研究为TCS和BPA环境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生 双酚A 斑马鱼 神经 致毒机制 新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溴联苯醚的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8
作者 万斌 郭良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其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PBDEs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它们可远距离传输到地球各种环境介质中,并通过食物链累积放大,在生物体内蓄积产生毒性效应....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其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PBDEs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它们可远距离传输到地球各种环境介质中,并通过食物链累积放大,在生物体内蓄积产生毒性效应.本文针对近年来PBDEs毒性效应和致毒机制的研究进展,从PBDEs的内分泌干扰毒性、发育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当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展望了PBDEs毒理学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内分泌干扰 发育神经 免疫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致机体损伤的OH自由基机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怡 朱彤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2-149,共8页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可吸入大气颗粒物浓度上升与人群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密切相关.毒理学实验和人体暴露研究显示可吸入大气颗粒物可导致机体广泛的损伤,但其致毒机制尚未明确.大量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了活性氧在颗粒物致毒过程...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可吸入大气颗粒物浓度上升与人群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密切相关.毒理学实验和人体暴露研究显示可吸入大气颗粒物可导致机体广泛的损伤,但其致毒机制尚未明确.大量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了活性氧在颗粒物致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OH自由基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是可吸入颗粒物致毒的重要机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综述了OH自由基可能造成的大分子损伤、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暴露引发机体产生OH自由基的分子机制以及生物体系中OH自由基的检测手段,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OH自由基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恶英的毒性、健康风险及对策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学诚 陈昱昕 +2 位作者 郭金峰 吴冲 张荣强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50-55,共6页
介绍了二恶英及其类似化合物对人的毒性、致毒机理和健康风险。由于它们能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能在动物和人体组织中生物累积,所以二恶英及类二恶英物质对动物和人体有一系列强毒性,例如:致癌性、致畸致突变性、繁育受阻、免疫力下降等... 介绍了二恶英及其类似化合物对人的毒性、致毒机理和健康风险。由于它们能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能在动物和人体组织中生物累积,所以二恶英及类二恶英物质对动物和人体有一系列强毒性,例如:致癌性、致畸致突变性、繁育受阻、免疫力下降等。二恶英类化合物作为芳香烃受体激活剂,能够某种程度上改变细胞生长和发育的途径而导致种种影响,比如癌症、对动物乃至对人类繁衍和发育的不利影响、新陈代谢功能紊乱及免疫力下降以致出现种种疾病症候甚至感染艾滋病。同时,探讨了在我国控制二恶英污染和毒害的方针和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恶英 类二恶英化合物 芳香烃受体 人类健康风险 污染控制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典型橡胶防老剂及其衍生物的环境行为及陆生生态风险综述
11
作者 姜锦林 吴慧毅 +2 位作者 王蕾 董姝楠 曹少华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近年来,轮胎橡胶防老剂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6PPD)及其臭氧化产物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醌(6PPD-Q)的水生生物风险引发全球关注,但对其土壤环境行为和土壤生物区系...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近年来,轮胎橡胶防老剂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6PPD)及其臭氧化产物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醌(6PPD-Q)的水生生物风险引发全球关注,但对其土壤环境行为和土壤生物区系影响还知之甚少。研究表明,土壤是轮胎磨损颗粒(TWPs)的一个重要的“汇”。对苯二胺类(PPDs)橡胶防老剂性能优良,应用非常广泛,能够随着TWPs进入环境介质中然后被释放出来,并产生PPD-Qs等衍生物。因此研究PPDs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PPD-Qs在土壤中的归趋和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聚焦于土壤环境安全和生态健康,陈述了6PPD及6PPD-Q在土壤环境中赋存、迁移、转化等行为特征,介绍了6PPD及6PPD-Q在陆生生物中的累积、转运和代谢机制,并阐述其生物毒性效应特征和致毒机制,为6PPD及6PPD-Q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 6PPD 6PPD-Q 环境行为 性效应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化学成分、药效及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2
作者 魏舒婷 刘元乾 +2 位作者 黄坚 盛云华 唐黎明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3期3580-3585,3592,共7页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要含有的化学成分有生物碱、苦味素、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其中生物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吴茱萸药理作用较为广泛,临床上主要功效为止痛,止呕。药典记载吴茱萸有小毒,动物试验研究发现,大剂...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要含有的化学成分有生物碱、苦味素、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其中生物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吴茱萸药理作用较为广泛,临床上主要功效为止痛,止呕。药典记载吴茱萸有小毒,动物试验研究发现,大剂量给予吴茱萸水煎液能造成实验动物明显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过氧化损伤、炎性反应因子介导、线粒体损伤、药物-蛋白质加合物的形成等相关。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与吴茱萸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概述了吴茱萸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肝毒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吴茱萸的药理作用机制、肝毒性物质及致毒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临床不良反应 致毒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兜铃酸体内代谢及致毒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马虹莹 吴敬敬 +1 位作者 葛广波 杨凌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189,共8页
马兜铃酸为一类硝基菲羧酸。长期食用或服用含马兜铃酸的食物、中药等可导致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病理学改变,造成脏器纤维化以及输尿管移行上皮细胞癌、结肠腺癌、浸润性导管乳腺癌等疾病。马兜铃酸I作为其主要毒性成分可直接引发间质... 马兜铃酸为一类硝基菲羧酸。长期食用或服用含马兜铃酸的食物、中药等可导致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病理学改变,造成脏器纤维化以及输尿管移行上皮细胞癌、结肠腺癌、浸润性导管乳腺癌等疾病。马兜铃酸I作为其主要毒性成分可直接引发间质性肾病或者脏器纤维化,其活性代谢产物可与DNA形成加和物,引起体内关键肿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突变,诱发癌症。本文主要综述了马兜铃酸的体内代谢过程,患病个体在代谢敏感性中的个性化特征以及马兜铃酸肾病和巴尔干地方性肾病的临床验证研究结果。揭示中药毒性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易感人群特征、潜在危险性、致病因素间的因果关系论证,提供了一个综述性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 代谢轮廓 致毒机制 易感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荷表面活性剂影响下纳米氧化锌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与细胞分布
14
作者 顾睿敏 谢琪婷 +2 位作者 孟玉芳 周琼芝 葛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53-1762,共10页
水环境中的带电物质可改变可溶性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和累积分布,从而影响纳米颗粒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探究了3种不同电荷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阴离子型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非离子型的聚乙二... 水环境中的带电物质可改变可溶性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和累积分布,从而影响纳米颗粒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探究了3种不同电荷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阴离子型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非离子型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X-100)存在下纳米氧化锌(nZnO)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毒性效应,探明了3种表面活性剂对nZnO性质(电位粒径、Zn^(2+)溶出等)及Zn元素细胞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带有不同电荷的表面活性剂与nZnO复合具有不同的联合毒性效应及机制.阳离子型CTAC促进nZnO的团聚并抑制Zn^(2+)的溶出,增强nZnO与藻细胞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使细胞表面吸附的颗粒态nZnO增加,其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作用;阴离子型SDBS促进nZnO的分散和Zn^(2+)的溶出,增强nZnO与藻细胞间的静电排斥,使细胞内Zn^(2+)含量增加,其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非离子型TX-100对Zn^(2+)的细胞分布无显著影响,可能是通过空间位阻作用减少nZnO颗粒与细胞接触,使细胞内颗粒态nZnO降低,其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作用.研究结果为更准确、真实地评价纳米颗粒在含有不同电荷物质的水环境中的生态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不同电荷表面活性剂 性效应 细胞分布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化合物的摄入调控机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雷梦瑾 龙艳敏 +3 位作者 胡立刚 阴永光 刘广良 蔡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69-1479,共11页
流行病学结果显示慢性砷暴露可导致人群罹患皮肤癌、膀胱癌、肺癌等恶性疾病,但其致毒/癌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关于砷暴露致毒/癌机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砷的胞内作用途径,而较少关注砷摄入调控过程对其暴露致毒/癌的贡献.在生理条件下,部分... 流行病学结果显示慢性砷暴露可导致人群罹患皮肤癌、膀胱癌、肺癌等恶性疾病,但其致毒/癌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关于砷暴露致毒/癌机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砷的胞内作用途径,而较少关注砷摄入调控过程对其暴露致毒/癌的贡献.在生理条件下,部分砷化合物由于结构与磷酸根、葡萄糖、甘油等天然底物相近,可借由相应的载体被细胞摄入,摄入途径和效率存在显著的砷形态依赖性.此外,砷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效应与其赋存形态直接相关.可见,砷的摄入调控对于砷的暴露致毒/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在哺乳动物体系中不同砷形态的摄入载体、载体调控及对应的砷摄入分布、效率和暴露毒性,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以往在砷致毒/癌机制研究中被忽视的砷摄入调控途径.然而,砷摄入调控过程中的诸多重要环节如砷胁迫下的摄入启动和调控机制等都是空白,需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为深入理解砷的致毒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化合物 致毒/癌机制 细胞摄入 载体蛋白 调控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塑料对淡水生物的效应概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祯 缪爱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25,共14页
塑料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环境中的塑料碎片会进一步破碎降解形成粒径小于1μm的塑料颗粒,即纳塑料(nanoplastics)。当前,有关纳塑料的行为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而对淡水生态系统这一塑料污... 塑料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环境中的塑料碎片会进一步破碎降解形成粒径小于1μm的塑料颗粒,即纳塑料(nanoplastics)。当前,有关纳塑料的行为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而对淡水生态系统这一塑料污染重灾区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梳理了纳塑料对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主要致毒机制的相关文献,并按照营养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微藻、浮游动物、鱼类)对其生物效应进行概述。已有研究表明,纳塑料能够通过抑制光合作用、促进细胞异质团聚、破坏细胞结构、诱导氧化胁迫等多种途径影响微藻细胞生长。纳塑料还能使浮游动物和鱼类行为活动异常,破坏其能量平衡,引发氧化胁迫与基因毒性,进一步抑制它们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然而,现有研究依然存在纳塑料及受试生物类别单一,试验纳塑料浓度与真实环境浓度脱节;试验介质多为人工培养基,组成简单,无法准确反映自然体系的复杂性;且试验设计未充分考虑纳塑料的老化、与天然有机质或其他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环境浓度相对较高的纳塑料和丰度高、敏感性强的生物种群,并设计更贴合真实环境的试验条件,以更好地评估纳塑料的生物效应,为淡水生态系统中纳塑料的污染防治、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塑料 淡水生态系统 致毒机制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二噁英物质及芳香烃受体(AhR)介导的有害结局路径(AOP)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魏凤华 张俊江 +2 位作者 夏普 张效伟 于红霞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51,共15页
二噁英及类二噁英物质(dioxin-like compounds,DLCs)是一类高毒性化合物的统称,对其毒理学的研究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已有证据表明,高毒二噁英及DLCs主要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进而导致一系列生物毒... 二噁英及类二噁英物质(dioxin-like compounds,DLCs)是一类高毒性化合物的统称,对其毒理学的研究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已有证据表明,高毒二噁英及DLCs主要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进而导致一系列生物毒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有机污染物被发现具有类二噁英分子结构并存在潜在生物毒性或活性。与此同时,如何评估二噁英及DLCs对本土生态生物的危害及其风险也受到更多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发现的新型二噁英物质、二噁英及DLCs的AhR致毒机制、相应的有害结局路径(adverse outcome pathway,AOP)及AOP在指导探索新型物质及物种敏感性方面上的新观点和发现,同时也展望了二噁英及DLCs在生态毒理及风险评估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二噁英物质 多溴联苯醚 多氯代联苯硫醚 新型污染物 芳香烃受体 致毒机制 物种敏感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塑料来源、分布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江涛 赵婷 +3 位作者 谭丽菊 黄文秋 朱晓琳 赵卫红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9-85,共7页
微塑料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大洋和近海海域。作为新兴的污染物,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威胁巨大。微塑料可以直接或间接被海洋动物摄入,导致其生长减缓或停滞、繁殖被抑制、寿命减短、进食量降低、耗氧量以及酶活性改变。微塑料与海洋... 微塑料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大洋和近海海域。作为新兴的污染物,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威胁巨大。微塑料可以直接或间接被海洋动物摄入,导致其生长减缓或停滞、繁殖被抑制、寿命减短、进食量降低、耗氧量以及酶活性改变。微塑料与海洋浮游植物相互作用会对其生长、光合作用、氧化应激能力等产生影响。然而,微塑料对海洋浮游植物的致毒机理尚未完全明朗,还需更多的相关研究以探明其毒性效应机制。为保护海洋环境安全,更好的治理微塑料污染问题,有必要加强微塑料的相关研究,同时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法规来监管塑料及微塑料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污染 生态效应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生物吸收及生物效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博 潘进芬 +3 位作者 徐婷 江婷婷 刁明亚 潘京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5-1013,共9页
当前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金属,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量呈指数增长,致使其在大气、水域、土壤环境中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在受到人类活动密切影响的近岸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 当前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金属,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量呈指数增长,致使其在大气、水域、土壤环境中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在受到人类活动密切影响的近岸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效应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综述了由于海洋环境的理化因子以及纳米金属独特的物化性质导致的纳米金属的环境行为,海洋生物对纳米金属的吸收,以及纳米金属的生物效应和可能的致毒机制,旨在为评估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完善纳米材料的监管机制及保障纳米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属 海洋生物 环境行为 标志物 生物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烷基羧酸前体物氟调醇的污染水平与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宏娜 温蓓 张淑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82,共18页
全氟烷基羧酸(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 PFCAs)普遍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及生物毒性效应.随着政府和国际组织对PFCAs生产和排放的监控和管制,探究PFCAs的间接来源变得愈加迫切.氟调醇(fluorotelomer alcohols, FTOHs)是生产含... 全氟烷基羧酸(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 PFCAs)普遍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及生物毒性效应.随着政府和国际组织对PFCAs生产和排放的监控和管制,探究PFCAs的间接来源变得愈加迫切.氟调醇(fluorotelomer alcohols, FTOHs)是生产含氟聚合物和含氟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消费品与工业产品的生产.此外,FTOHs也是多种氟调类产品降解转化过程的主要中间体.FTOHs的降解已被普遍认为是环境和生物体中PFCAs重要的间接来源.FTOHs进入环境后可进行长距离迁移,并且能够在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不断转化,生成一系列多氟类中间物质,最终转化生成不同链长的PFCAs.近期研究发现,FTOHs的多氟类中间代谢物表现出比PFCAs更强的生物毒性效应.因此,只有全面了解FTOHs的污染水平与生物转化过程,才能正确评估FTOHs暴露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本文全面介绍了FTOHs的理化性质与环境中的来源,概述了FTOHs的分析方法和环境污染状况,分析了FTOHs在不同生物介质中的转化过程,并解析了FTOHs的致毒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调醇 全氟烷基羧酸 污染水平 生物转化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