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衢州市自然保护地景观格局分析
1
作者 汪旭婷 徐佳 +3 位作者 朱敏 李赟 陆昊珉 方国景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7-23,共7页
为探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景观格局、破碎化与多样性的协同效应,对浙江三衢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体系开展研究,借助GIS计算景观格局指标,深入剖析衢州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结果显示:衢州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增加9.2%,景观破... 为探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景观格局、破碎化与多样性的协同效应,对浙江三衢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体系开展研究,借助GIS计算景观格局指标,深入剖析衢州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结果显示:衢州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增加9.2%,景观破碎化程度整体降低,核心缀块聚集度与连通性显著提升;但湿地公园与地质公园面积缩减较多,导致类型完整性弱化,局部区域破碎化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景观格局 衢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优化对自然保护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温州市为例
2
作者 朱敏 徐晓薇 +3 位作者 徐乾斌 汪旭婷 俞佳骏 方国景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64-69,共6页
为研究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温州市自然保护地格局变化情况,优化保护地规范管理,推动生态修复提供扎实基础,更好地发挥自然保护地在提升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和异质性进行研究,选取景观斑块... 为研究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温州市自然保护地格局变化情况,优化保护地规范管理,推动生态修复提供扎实基础,更好地发挥自然保护地在提升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和异质性进行研究,选取景观斑块类型总面积(CA)、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等指数对温州市整合优化前后的自然保护地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呈现出明显的不规则化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整体有所改善,景观丰富度有下降趋势,景观格局较整合优化前分布更为不均匀。综上,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改善了温州市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景观破碎化,但景观的丰富度和均匀性等多样性指数降低,后期需进一步提升区域景观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景观格局 温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的政策特征与实践逻辑
3
作者 焦晶 杜鸣溪 +2 位作者 韩煜 刘秋雨 赵力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4期257-268,共12页
自然保护地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其治理效能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战略意义。基于扎根理论,系统分析237份自然保护地政策文本,从阶段、主体、形式、内容四个维度揭示治理体系政策特征,并构建“政策动力-政策之... 自然保护地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其治理效能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战略意义。基于扎根理论,系统分析237份自然保护地政策文本,从阶段、主体、形式、内容四个维度揭示治理体系政策特征,并构建“政策动力-政策之窗-政策网络-政策工具”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中国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历经起步探索(1994年前)、稳步提升(1994—2012年)和高质量发展(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深度耦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部等承担主导职能,但跨部门协同机制存在制度性障碍。治理动力源自生态压力、纵向传导和横向竞争三重维度,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政策形成机会之窗,促成央地生态治理联盟。政策网络呈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多元协同互动模式,通过供给型、需求型与环境型政策工具组合提升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治理 治理体系 政策特征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生计互动机制研究进展与新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思源 焦雯珺 魏钰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4-29,共16页
中国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程中,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生计的良性互动,寻求生计与保护的协同发展。然而,当前自然保护地在治理中尚未能带给社区长期综合收益并充分发挥社区主体能力。同时,为实现“昆明⁃蒙特利... 中国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程中,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生计的良性互动,寻求生计与保护的协同发展。然而,当前自然保护地在治理中尚未能带给社区长期综合收益并充分发挥社区主体能力。同时,为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保护与利用目标,保护兼容性生计、兼用性土地等作为组成或补充保护地体系、开展包容性管理的概念在国内逐步形成,推动各界对区域保护措施与社区生计互动关系进行进一步思考。为此,通过叙述性综述,对保护地与社区生计的互动机制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论述,解析两者的主要互动关系,并从其研究脉络中提出治理视角的研究新方向,以期为形成包容性保护政策与提升治理能力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当前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生计互动机制研究主要以实证为主,其理论基础与系统总结尚不完善,注重成本⁃效益识别、评估及其对社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但对利益相关方相互作用下的管理措施形成、实施的生计影响与非经济因素在社区决策中的作用解析不足,应进一步探索保护地建设、管理与社区能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鉴于此,研究融合治理理论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提出一个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生计互动机制概念框架,建议研究者选择能够反映底层治理逻辑的适宜参数来刻画保护地具体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以及社区和农户对超越经济收益在内的广泛治理成效的评估,从而深入解析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生计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乡村社区 生态系统服务 可持续生计 生态旅游 社区参与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的实践模式:以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鹏 何友均 +1 位作者 高楠 陈亚 《风景园林》 2020年第3期40-46,共7页
景观治理是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治理,引入列斐伏尔“三元空间理论”。以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局部景观为案例,探讨了保护地景观治理与景观空间相互关联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设... 景观治理是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治理,引入列斐伏尔“三元空间理论”。以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局部景观为案例,探讨了保护地景观治理与景观空间相互关联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设计介入景观治理的4种实践模式。总结实践得出,设计是实现保护地景观治理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行为手段和价值方式,虽非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的根本,但却能以自身优势,调节政策制定、规划设计、体制管理与监测评估等多方矛盾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 空间治理 治理模式 设计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溯源与制度回应--以自然保护地法制为例 被引量:44
6
作者 于文轩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9,共10页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法制化是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超越解释论的牵绊,其对环境法基本价值理念的遵循、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践行以及对整体政府理论的运用,构成了一个自洽的理论框架。规则创制是生态环境协同治...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法制化是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超越解释论的牵绊,其对环境法基本价值理念的遵循、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践行以及对整体政府理论的运用,构成了一个自洽的理论框架。规则创制是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前提。政策与立法的互动、区域立法的协调以及规则体系的内洽,是生态环境协调治理规则创制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在自然保护地法制领域。为此,应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重视过程管理,并确保保障机制与评价机制的顺畅运行。这既是协同治理实践的内在需求,也是呼应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法制理念的必然结论,并在自然保护地法制完善中凸显其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法制 多元共治 自然保护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公益治理机制研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200,共9页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自然保护地"公益治理"保护方式。"公益治理"在我国政策体系中首次出现,从体系定位上看,"公益治理"被定位为一种补足政府治理功能的新型...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自然保护地"公益治理"保护方式。"公益治理"在我国政策体系中首次出现,从体系定位上看,"公益治理"被定位为一种补足政府治理功能的新型治理机制;从概念溯源上看,"公益治理"是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指南中直接移植的"舶来品","公益治理"机制的内涵与构成亟待研析。IUCN规则体系中的"公益治理"机制指称私人主体自愿将其所有或控制的土地设置为"私有自然保护地"并负责管理,这一机制属性决定,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我国适用"公益治理"机制,存在内生桎梏。同时,土地用益物权的物权效力、权能的丰富性又使得"公益治理"机制在我国具有一定的适用空间。研究基本结论为:需从构成要素与机制构造这两个维度辨析与探索自然保护地"公益治理"机制。自然保护地"公益治理"的构成要素包括:私人主体应享有自然保护地治理的决策自主权、自然保护地治理有赖于市场导向原则下多元主体间的协商性规范、政府对"私人自然保护地"的确认程序。自然保护地"公益治理"机制的中国化包括三个层次:(1)通过具体制度设计,为私人主体自愿遵从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提供制度空间,贯彻私人主体自愿遵从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的机制理念;(2)构建平等协商的程序制度,激励私人主体自愿通过限定权利和约束行为等方式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地;(3)构建以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衡量与均衡为实质目标诉求的公益治理实体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公益治理 体系定位 概念溯源 机制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共同治理机制的定位与构造 被引量:8
8
作者 刘超 吕稣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9-199,共11页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规划探索的自然保护地“共同治理”机制存在两种机制渊源,是我国正在体系化构建的环境共同治理机制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承认并推荐的治理机制的耦合。在体系定位上,自然保...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规划探索的自然保护地“共同治理”机制存在两种机制渊源,是我国正在体系化构建的环境共同治理机制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承认并推荐的治理机制的耦合。在体系定位上,自然保护地共同治理机制是政府治理、公益治理和社区治理等多种自然保护地治理机制组合形成的一种动态合作序列,以综合发挥多方治理主体的各自角色优势。自然保护地共同治理机制亟待从建构我国自然保护地原住居民参与治理的规范体系、完善私人主体参与自然保护地治理的制度通道、健全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地共同治理的法律机制三个方面展开制度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共同治理 多元主体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空间治理的理论逻辑与规则构造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超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5-126,共12页
我国当前正全面推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自然保护地领域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为其提供法治保障。从概念溯源上看,自然保护地指称特定的地理空间,空间功能划分是自然保护地的体系构成与类型划分的依据,大尺度生态空间的... 我国当前正全面推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自然保护地领域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为其提供法治保障。从概念溯源上看,自然保护地指称特定的地理空间,空间功能划分是自然保护地的体系构成与类型划分的依据,大尺度生态空间的生态系统管理理论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这些构成了自然保护地空间治理的理论逻辑。大尺度空间环境治理提出了秉持生命共同体的立法理念、创设“增加受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程度”法律原则、引入协同治理立法模式的自然保护地立法需求。自然保护地立法应当将自然空间纳入一般规定以拓展立法对象、在改造现行制度时增设空间衔接制度,以此承载和彰显其空间治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空间治理 空间功能 大尺度生态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治理模式思考及实践——以崇左市渠楠屯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婧 覃海雪 +2 位作者 邱桂莹 廖丽萍 黄慧妍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66-70,共5页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将自然保护地治理方式分为有政府管理、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和共同治理四类,但未涉及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治理内容。自然保护地周边...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将自然保护地治理方式分为有政府管理、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和共同治理四类,但未涉及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治理内容。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内的生物物种与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物种高度重合,对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进行治理,不仅是该区域自身发展的要求,还会给生物物种的保护带来积极作用,因此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文章通过对现有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适合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的治理模式,即由非政府组织主导、多方参与的创新治理模式,并以崇左市渠楠屯为案例地区进行实证分析,论证该治理模式的合理性,以期为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治理模式 保护与发展 崇左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韦志飞 曹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3期51-53,67,共4页
以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和国土三调成果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分析研究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内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变化显著,林地面积增幅最大,其他... 以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和国土三调成果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分析研究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内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变化显著,林地面积增幅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减少,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减幅较大。景观尺度水平下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形状及边界复杂度、异质性和类型丰富度均降低,其聚集度、优势度及连通性增强。斑块类型水平下林地、水域、草地及园地的破碎化程度减轻;除林地的景观形状更加复杂外,其他景观的形状、边界复杂程度均降低;林地、水域、草地和建设用地的聚集度和连通性增强,耕地的优势度和连通性降低,园地的连通性增强、聚集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浏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保护兼容性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思源 王博杰 闵庆文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期7-19,共13页
自然保护地内及其周边社区生计活动关乎生态保护成效,推动保护兼容性生计成为协同保护与发展的可行路径。针对保护兼容性生计所强调的土地的多元价值及其在保护管理下生态、文化向经济价值的转换,探索开展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活动保护兼... 自然保护地内及其周边社区生计活动关乎生态保护成效,推动保护兼容性生计成为协同保护与发展的可行路径。针对保护兼容性生计所强调的土地的多元价值及其在保护管理下生态、文化向经济价值的转换,探索开展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活动保护兼容性评价,衡量其在与保护目标的协同性和保障社区生计可持续的程度。研究在保护兼容性生计理论体系基础上,通过比较视角阐释社区生计保护兼容性的内涵,进一步整合文化生态学、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生计活动保护兼容性快速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生态文化、资源管理、生态影响和生计结果4个准则层、12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夷山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传统产业进行评价。研究表明,该体系能够在初步判断生计活动的典型特征后,相对精准地识别生计活动在实现保护目标时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势与不足;案例研究表明国家公园社区的传统生计活动存在相对持久的文化传承、较强的生态系统韧性和较为稳定的经济惠益,但在资源管理体系中实现现代与传统融合、经营主体合作共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方面还需内力激发和外力引导。研究建议在运用快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标保护兼容性生计总体模式开展更为精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评价,寻求生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兼容性 生产性景观 可持续发展目标 文化生态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地立法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文松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3-85,共3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现存部分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时代步伐,因此,推进自然保护地立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现存部分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时代步伐,因此,推进自然保护地立法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将自然保护地相关国家政策规划转换成国家法律体系,需要依循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客观规律和政策法律化的逻辑。应基于对生态系统保护级别和生态价值保护强度的划分,进行《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的立法探索,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及相关法律规范,逐步形成综合性立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优先 生态系统保护 生态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草原自然保护地景观空间弹性GIS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方博 岳德鹏 +3 位作者 杨晓潇 于强 苏凯 屈志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9-217,共9页
为了解草原植被恢复效果和理解草原生态系统弹性特征,以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在ArcGIS、Fragstats等软件支持下,从景观格局稳定性(LPS)、生态敏感性(LES)和人类活动干扰3个维度建立概念化景观空间弹性模型(LSR),分析评... 为了解草原植被恢复效果和理解草原生态系统弹性特征,以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在ArcGIS、Fragstats等软件支持下,从景观格局稳定性(LPS)、生态敏感性(LES)和人类活动干扰3个维度建立概念化景观空间弹性模型(LSR),分析评价了研究区景观空间生态敏感性和弹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林地等景观格局稳定性较高,尤其是核心区,但LPS值远低于理论最优值,亟待提升;自然保护区内近60%的景观空间生态敏感性达到中度敏感,绝大多数类型的核心区及其缓冲区处于中高度敏感性水平,且从核心区到缓冲区高度敏感性面积占比呈现增长趋势;由于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作用影响,整个自然保护区中度以下低弹性区域面积比超过70%,从核心区到外部实验区,极低度弹性的空间范围不断增大,保护区60%以上区域应加强植被恢复;根据景观空间弹性表现,10.53%的区域需要重点保护,这些区域分布在保护功能区C区东部、E区西北部和D、E两区交汇地带。景观空间弹性框架及其概念化模型能综合考虑景观格局稳定性和景观空间生态敏感性,这对评价认识草原类自然保护地景观空间弹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草原植被恢复方案和优化保护功能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自然保护地 景观空间弹性 植被恢复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全球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解钰茜 曾维华 马冰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94-1406,共13页
治理模式的选择在自然保护地有效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适宜的治理模式是实现保护地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国内外保护地体制机制研究大多集中在保护地治理模式的理论体系分析、体制机制构建与经验总... 治理模式的选择在自然保护地有效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适宜的治理模式是实现保护地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国内外保护地体制机制研究大多集中在保护地治理模式的理论体系分析、体制机制构建与经验总结等方面,缺乏对全球尺度上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的系统分析,尤其是对于目前全球保护地网络的治理模式呈现何种结构,以及各类治理模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等更未涉及。为弥补此短板,对IUCN全球保护地数据库中全球保护地的治理模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球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主要呈现以"政府治理"为主,其他治理模式为辅的多样化状态,并且治理模式随保护地的空间分布及保护地类型的不同呈现差异性;进一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全球保护地治理模式结构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全球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呈现一个较明显的双中心"核心-边缘"网络结构特征,形成以"联邦政府或国家部门/机构"、"地方政府部门/机构"为主要治理模式,"合作管理"为次要治理模式的核心圈,在边缘处形成以"通过社区建立和管理"的治理模式为主的独立中心,说明保护地社区治理模式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并且通过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部门/机构"与"通过非营利组织",以及"通过社区"、"通过个人土地所有者"、"政府授权管理"这两组治理模式内部的治理模式间呈现较强的关联性,这表明同一国家/地区倾向于同时采用有关联的保护地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 自然保护地 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贵州省思南县为例 被引量:24
16
作者 罗红 陈磊 +3 位作者 姜运力 李从瑞 周凤娇 吴建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8076-8086,共11页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我国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衔接三条控制线划定、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举措。利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国土三调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保护地边界分析法,对贵州思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我国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衔接三条控制线划定、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举措。利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国土三调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保护地边界分析法,对贵州思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各阶段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整合优化后土地利用/覆盖组成变化显著,耕地、建设用地显著减少,优势景观林地面积增加。(2)整合优化后,思南县自然保护地景观异质性降低、优势度增强、破碎度增加。(3)各斑块类型的复杂性和异质性降低,林地优势度增强,但耕地、园地的破碎度增加,整合优化未造成优势景观的破碎化。(4)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边界复杂度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变化最明显,将给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桩增加难度。(5)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变化是思南县自然保护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耕地、建设用地主要作为矛盾调出自然保护地,而林地则主要作为破碎化斑块伴随矛盾一并调出。本研究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围绕矛盾和问题开展调整,所反映的景观格局变化,与整合优化调整规则限定的内容相适应,整合优化方案总体可行、合理。由于存在的破碎化、边界复杂化、区域分离等问题,在整合优化过程中应进一步优化调整规则,统一数据精度,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所反馈的信息可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科学开展及其成果的合理性评价提供一定参考,引入成果评估机制对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景观格局 破碎化 异质性 复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治理研究进展与思考:网络治理视角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凯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0-35,共6页
自然保护地作为维系人类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系统,传统管理中存在多方参与度不足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位的现象。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保护地治理,应关注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层次需求。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成果的系统梳理,发现当前国内研究... 自然保护地作为维系人类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系统,传统管理中存在多方参与度不足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位的现象。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保护地治理,应关注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层次需求。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成果的系统梳理,发现当前国内研究系统性有所不足,国外相关成果更为完善,其中有关保护地网络的建设、评价与优化逐渐成为前沿热点。而网络治理理论关注利益相关群体间关系,强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念,可作为保护地治理问题的研究新视角。在网络治理探讨研究的基础上,论证构建治理网络的理论体系,构建自然保护地治理网络框架,以期为促进自然保护地治理网络建设,发现治理规律,推动相关理论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网络治理 生态系统服务 治理网络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云 崔晓伟 +5 位作者 陶江坤 刘志伟 邵飞 张文昌 郑敏 王富海 《山东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26-30,20,共6页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将引起自然保护地内的景观格局的变化,探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对构筑山东生态格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2020年封库数据为基础,...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将引起自然保护地内的景观格局的变化,探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对构筑山东生态格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2020年封库数据为基础,从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两个尺度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借助ArcGIS和Fragstats 4.1软件,探讨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从景观类型水平看,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农用地的斑块面积、空间连接度等显著降低,建设用地、林地景观类型破碎度和连接度降低;从景观格局水平看,调出矛盾面积的大小与景观格局变化贡献率呈正比,村庄面积虽小,但由于村庄分散性的分布特征导致其对景观格局破碎度的贡献率与城镇建成区和开发区基本一致。在六大类矛盾中,永久基本农田、人工集体商品林和矿业权的调出是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指数 驱动力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植槐 胡运清 《辽宁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35-38,共4页
为分析研究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基于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和国土三调成果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和贡献率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及异质性... 为分析研究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基于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和国土三调成果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和贡献率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及异质性降低,聚集度及连通性增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影响程度为:永久基本农田>集体人工商品林>村庄>城镇建成区,最主要驱动力为永久基本农田和人工集体商品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力 浏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景观连通性的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胜兰 丁山 +4 位作者 魏甫 阳胜男 周维 罗致 毛旭鹏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4期21-25,共5页
借助MSPA方法和CEM,利用LCI从生态景观连通性角度评价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成果。研究结果显示:浏阳市自然保护地识别出30个重要生态源地斑块,占浏阳市土地总面积的43.27%,面积整体变化趋势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其中9号重要生态源... 借助MSPA方法和CEM,利用LCI从生态景观连通性角度评价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成果。研究结果显示:浏阳市自然保护地识别出30个重要生态源地斑块,占浏阳市土地总面积的43.27%,面积整体变化趋势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其中9号重要生态源地斑块面积最大,占核心斑块总面积的63.80%。结果表明,整合优化后浏阳市自然保护地生态景观连通性增强,基于生态景观连通性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成果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连通性 MSPA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浏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