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1
作者 刘梦楠 黄湘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1-566,共6页
系统性轻链(AL)型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的克隆性浆细胞疾病,整体预后不良。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作为AL型淀粉样变性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系统回顾了ASCT治疗AL型淀粉样变性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 系统性轻链(AL)型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的克隆性浆细胞疾病,整体预后不良。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作为AL型淀粉样变性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系统回顾了ASCT治疗AL型淀粉样变性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移植标准、移植前诱导方案、移植后巩固和维持治疗以及移植远期疗效等关键临床问题,并对新型药物时代的ASCT的地位、复发难治性患者中ASCT的治疗价值等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提高对ASCT在治疗AL型淀粉样变性中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干细胞移植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 诱导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4
2
作者 吴亚玲 潘兴华 +3 位作者 宁亚功 李峻辉 李立 王云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1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钻孔减压 自体干细胞移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一线治疗恶性淋巴瘤 被引量:2
3
作者 贾存东 马英 +2 位作者 杨顺娥 徐继鸿 郭莉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5-58,共4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high—dose chemotherapy,HDC)已成为复发或难治性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选择的ML... 背景与目的:目前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high—dose chemotherapy,HDC)已成为复发或难治性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选择的ML是否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目前尚不明确。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HDC/ASCT作为一线方案治疗ML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9月至2007年6月,连续收治28例ML患者,中位年龄32岁(8~60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组织学类型包括2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霍奇金淋巴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用化疗药物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HDC方案采用BEAC(BCNU、CTX、Am—C、VP-16)方案。随访日期自干细胞回输之日期开始,末次随访日期为2007年7月30日。结果:28例患者均移植成功,重建造血功能。移植前CR14例,PR14例,移植后CR22例,PR6例。随访截止日期为2007年7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1.5~82个月),移植后4例病情进展,其中2例死亡,3年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9%和76%。大剂量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HDC/ASCT作为~线方案治疗ML是安全、可行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干细胞移植 化疗 恶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慧清 许晓军 +4 位作者 任志娟 林淑华 郭子文 古滔华 邱大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976-976,共1页
关键词 CD20单克隆抗体 自体干细胞移植 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自体干细胞移植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小素 翟国钧 +1 位作者 董国祥 郭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1期840-841,共2页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自体干细胞移植 围手术期护理 细胞移植治疗 侧枝循环建立 缺血症状 周围血管病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巩固化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俞杨 樊星 +2 位作者 王苓 唐暐 胡炯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61-764,共4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大剂量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是部分复发/难治淋巴瘤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其再次复发率仍较高。因此我院血液科骨髓移植病区尝试对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高危复... 背景与目的:目前,大剂量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是部分复发/难治淋巴瘤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其再次复发率仍较高。因此我院血液科骨髓移植病区尝试对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高危复发的难治性患者进行巩固化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接受auto-HSCT治疗的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auto-HSCT治疗后给予巩固化疗的19例患者作为治疗组,与仅接受auto-HSCT治疗的19例进行对照(对照组)。巩固化疗方案为Mini-BEAM或减低剂量CBV,每次化疗间隔2~3个月,共2个疗程。以auto-HSCT为随访起点,比较2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7.2和7.5个月。意向性分析显示2组中位PFS分别为24.7和7.8个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29)。OS呈现一定差异的趋势(P=0.055)。完成治疗分析显示2组中位PFS分别为24.7和5.2个月,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对高危恶性淋巴瘤患者,在自体移植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巩固化疗,可延迟疾病复发、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复发难治 自体干细胞移植 巩固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的预处理方案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徐云 周进 +5 位作者 马玲 金松 颜灵芝 商京晶 吴德沛 傅琤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31-1836,共6页
目的:评价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72例多发性骨髓瘤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患者接受B... 目的:评价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72例多发性骨髓瘤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患者接受BUCY预处理方案,36例接受HDM预处理方案,比较两组移植期间并发症、移植后造血重建和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分型分期、诱导方案、动员方案及预处理方案加用硼替佐米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UCY组和HDM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0(8-17)和10(9-13)d(P=0.046),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0(8-18)和11(9-47)d(P=0.017)。BUCY组和HDM组的移植相关死亡率均为2.7%。BUCY组和HDM组ASCT后的CR率(38.9%和50.0%)均高于ASCT前(27.8%和19.4%)。BUCY组中位随访45(0-61)个月,有15例(41.7%)患者出现疾病进展。HDM组中位随访52(0-75)个月,有22例(61.1%)患者出现疾病进展。结论:BUCY方案对于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在安全性和疗效性上,BUCY方案不劣于HDM方案。BUCY方案或可取代HDM方案作为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标准预处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处理 白消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药诱导后自体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对不同危险度骨髓瘤患者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莉莉 曾添美 +5 位作者 奚昊 傅卫军 杜鹃 张春阳 姜华 侯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作为新药诱导后的巩固治疗对不同危险分层骨髓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影...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作为新药诱导后的巩固治疗对不同危险分层骨髓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1年7月在本科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的6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ISS分期及FISH检测结果为基础的最新IMWG预后标准分为高危组17例,中危组24例,低危组26例。另选取同时期67例接受化疗作为巩固治疗的骨髓瘤患者进行年龄、危险分层配对,比较移植组与化疗组的PFS和OS差异。所有患者前期均接受硼替佐米和/或沙利度胺为主的诱导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诱导治疗后均达到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ve disease,PR)以上疗效,移植组与化疗组vs.接近完全缓解率(n CR/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8%vs.37.3%,P=0.380)。巩固治疗后,高、中、低危移植组患者中位n CR/CR率分别由47.1%,37.5%,50.0%增加为62.9%,62.5%,61.5%。高危患者移植巩固后中位PFS(30.5个月vs.11.2月,P<0.001)和OS(85.5 vs.34个月,P=0.015)均明显延长;中危移植组和化疗组中位PFS和OS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危移植组患者与化疗组相比,中位PFS延长(34.8 vs.17.6个月,P=0.012),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硼替佐米和/或沙利度胺为基础的新药诱导治疗后,高危骨髓瘤患者更能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中获益,进而延长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输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4例报告
9
作者 娄世锋 陈林 +3 位作者 陈姝 周慷 罗云 邓建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302-304,共3页
目的:观察两次干细胞输注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中对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影响,观察其对患者并发感染和出血的影响。方法:对4例血液肿瘤患者经化疗+G -CSF动员并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预处理后分别于0、+ 3天回输外周血干细胞... 目的:观察两次干细胞输注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中对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影响,观察其对患者并发感染和出血的影响。方法:对4例血液肿瘤患者经化疗+G -CSF动员并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预处理后分别于0、+ 3天回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观察外周血ANC、BPC及移植相关并发症和血液制品支持治疗情况。结果:用Cy +AraC +G -CSF动员可获足够CD34+细胞,患者ANC低于0 .5×10 9/L为5~12天,BPC持续低于2 0×10 9/L仅为3~4天,仅1例因输血小板发热,仅1例因口腔出血点输血小板1单位,移植费用降低。结论:两次干细胞输注在自体干细胞移植中可缩短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时间,并减少感染和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本胺联合BEAM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0
作者 李森 高锦洁 +7 位作者 李艳 董菲 李其辉 赵伟 万伟 杨萍 王继军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目的:评估西达本胺联合BEAM(CBEAM)预处理方案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9月在本中心行AHSCT的85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情况。结果:在8... 目的:评估西达本胺联合BEAM(CBEAM)预处理方案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9月在本中心行AHSCT的85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情况。结果:在85例患者中,采用BEAM(BEAM组)和CBEAM(CBEAM组)做预处理方案患者分别为52例和33例。CBEAM组中54.5%(18例)患者将AHSCT作为挽救治疗方案,显著高于BEAM组患者的26.9%(14例)(P<0.01)。造血重建上,CBEAM组中位粒系植入时间为9 d,较BEAM组缩短2 d。两组血小板植入时间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上,CBEAM组出现预处理时肝功能损伤比例较高(12.1%),但均为I-II级不良反应。疗效上,两组移植后疾病的完全缓解率均达90%以上,无移植相关死亡事件发生。CBEAM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12,22)个月,BEAM组患者为39(20,59)个月。两组移植后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BEAM组和CBEAM组移植后的2年PFS率分别为74.1%和92.9%(P>0.05),展现出西达本胺在延长PFS上的一定优势。结论:CBEAM预处理方案在接受AHSCT的淋巴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可能有较好的疗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预处理方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预处理方案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西达本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BeEAM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1
作者 苟风全 李佳佳 +4 位作者 朱俊锋 朱凯 韩莉莉 王蒙 张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预处理方案BeEAM(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BeEAM方案预处理行ASCT的20例恶性淋... 目的:探讨预处理方案BeEAM(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BeEAM方案预处理行ASCT的2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移植前临床特征、预处理相关毒性、移植后造血重建及疗效等进行分析。选择同时期67例未行ASCT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移植组与非移植组患者之间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的差异。结果: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5例。移植组患者预处理过程中,14例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13例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0例出现口腔黏膜炎,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仅1例出现急性肾损伤,上述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移植后19例获得造血重建,仅1例血小板植入不良。患者移植后外周血白细胞植入中位时间9(9-16)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2(10-23)d。至随访结束,无移植相关死亡病例。移植组和非移植组1年PFS率为分别为94.4%vs 68.5%;1年OS率分别为94.4%vs 83.5%;两组中位PFS及OS时间均为未达到。移植组的PFS明显优于非移植组(P<0.05),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ASCT预处理采用BeEAM方案是安全有效的,不良反应可耐受,非血液学毒性可控,造血重建顺利,近期疗效较好;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BeEAM方案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情况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王国蓉 杨光忠 +3 位作者 冷芸 吴垠 刘爱军 陈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62,共8页
目的:分析新冠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情况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1月1日-2023年7月15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有新冠感染或无新冠感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一般基线... 目的:分析新冠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情况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1月1日-2023年7月15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有新冠感染或无新冠感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动员采集前的治疗因素、采集情况、采集后的治疗概况进行分析。结果:269例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动员采集前32例有新冠感染史(简称“新冠组”),237例无新冠感染史(简称“无新冠组”)。新冠组:17例采用化疗(依托泊苷)+G-CSF,15例采用普乐沙福+G-CSF。无新冠组:214例采用化疗(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或E-CHOP)+G-CSF,17例采用普乐沙福+G-CSF,6例采用化疗+普乐沙福+G-CSF。采集情况:新冠组与无新冠组的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优秀率分别为[5.52(0.94-26.87)对4.80(0.53-37.20)]×10^(6)/kg(P=0.610)、(93.8%对85.2%)(P=0.275)、(62.5%对49.4%)(P=0.190)。采用依托泊苷+G-CSF动员的113例患者中,新冠感染(17例)与无新冠感染(96例)的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优秀率分别为[7.54(2.66-26.87)对7.78(2.26-37.20)]×10^(6)/kg(P=0.847)、(100.0%对100.0%)(无P值)、(82.4%对86.5%)(P=0.655)。采用普乐沙福+G-CSF动员的32例患者中,新冠感染(15例)与无新冠感染(17例)的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优秀率分别为[3.82(0.94-7.27)对4.11(0.53-9.05)]×10^(6)/kg(P=0.821)、(86.7%对88.2%)(P=0.893)、(40.0%对35.3%)(P=0.784)。新冠感染的32例患者中,采用依托泊苷+G-CSF(17例)与普乐沙福+G-CSF(15例)的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优秀率分别为[7.54(2.66-26.87)对3.82(0.94-7.27)]×10^(6)/kg(P=0.004)、(100.0%对86.7%)(P=0.120)、(82.4%对40.0%)(P=0.014)。截至2023年7月31日,完成干细胞采集的患者有232例(86.2%)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新冠组24例,无新冠感染组208例。两组的中位回输CD34^(+)细胞数分别为3.67(2.50-13.44)×10^(6)/kg、3.11(1.12-19.89)×10^(6)/kg(P=0.058),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天数分别为11(9-13)、11(9-17)(P=0.674),血小板植入中位天数分别为11(0-23)、12(0-43)(P=0.279)。结论:新冠感染史未影响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在新冠感染患者中,依托泊苷化疗动员采集结果似乎优于普乐沙福动员,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感染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熊艺颖 周琴 +3 位作者 陈琳 余伟 张红宾 陈建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本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移植前CONUT评分将患者分为Low-CONUT组(...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本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移植前CONUT评分将患者分为Low-CONUT组(0-4分,62例)和High-CONUT组(5-12分,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疗效和生存情况,同时对预后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用时间依赖的ROC曲线验证结果。结果:High-CONUT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初诊时骨髓浆细胞>30%的患者比例均较Low-CONUT组高(均P<0.05),而在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2级以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Low-CONUT组移植前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都显著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后3个月后者优势仍然保持(P<0.01),但前者已无显著差异(P>0.05)。Low-CONUT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前的CONUT评分低(0-4分)、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阴性是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有利因素(均P<0.05),初诊时国际骨髓瘤工作组预后危险分层为高危和移植前乳酸脱氢酶>250 U/L仅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时间相关的ROC曲线分析提示,CONUT评分和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单独或联合预测1和2年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且联合预测效果更好。结论:结合移植前CONUT评分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以较好地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控制营养状况 微小残留病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
14
作者 程平 关军 +4 位作者 周英 王秋香 王兰兰 张婷 程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0,共7页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022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uto-HSCT的2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022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uto-HSCT的2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检测IgH重排来评价微小残留病(MRD),对疾病的转归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6例MM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9(41-70)岁,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33(7-52)个月。与骨髓IgH重排阴性组(17例)比较,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9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疗效的比例更低(1/9 vs 14/17),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10.78±4.35 vs 15.88±5.22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阴性组(21例)比较,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5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的比例更低(0/5 vs 15/21),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9.60±4.83 vs 15.19±5.11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的患者有5例(5/9)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均存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患者有4例(4/5)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有1例死亡(1/21)。无论是骨髓还是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标本,IgH重排阳性患者移植后生存时间较IgH重排阴性患者更短(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疾病分期、初诊时骨髓涂片浆细胞比例、干细胞动员方案、移植前疗效评价(≥CR和<CR)、CD34+细胞计数对移植前骨髓及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均无影响(P>0.05)。结论:通过检测接受auto-HSCT的MM患者IgH重排,可以进一步评价MRD的深度,对疾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H重排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
15
作者 韦中玲 张岚鑫 +4 位作者 黄辰 陈彩婷 李光羲 黄东平 黄来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2-1758,共7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安全性、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液科进行自体移植一线巩固治疗的17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的安全性... 目的:探讨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安全性、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液科进行自体移植一线巩固治疗的17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和预后。结果:17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56(45-64)岁。干细胞植入率100%,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为+10(9-12)d,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2(10-21)d。口腔黏膜炎及肠道感染发生率100%,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皮肤感染1例;11例患者发生血清淀粉酶一过性升高。移植后评估13例获得CR以上疗效,CR率较移植前有提高趋势(13/17 vs 8/17;P=0.078)。中位随访18(6-36)个月,15例无进展存活,1例出现疾病进展,1例因临床复发放弃治疗而死亡,2年OS率约90.0%,2年PFS率约83.9%。结论: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能加深患者缓解深度,进一步提高疗效,而且移植相关并发症可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疗效 大剂量美法仑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进展
16
作者 高锦宏 高大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2,I0003,共8页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学恶性肿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核心治疗方案。诱导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后续巩固和维持治疗是目前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基本框架。达雷妥...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学恶性肿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核心治疗方案。诱导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后续巩固和维持治疗是目前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基本框架。达雷妥尤单抗等抗CD38单克隆抗体的引入改变了适合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模式,四联疗法成为新的标准诱导治疗。随着强效新型免疫疗法的引入,骨髓瘤的治疗格局正在发生变革性转变。笔者拟对在新药及新疗法时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达雷妥尤单抗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面临的科学问题及展望
17
作者 闫金松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5,I0002,共5页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常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低危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适应证目前已经拓展至某些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冻存及复苏等质量控制对于移植的成功率非常重要,未来...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常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低危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适应证目前已经拓展至某些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冻存及复苏等质量控制对于移植的成功率非常重要,未来针对造血干细胞质量控制相关的研究会进一步的深入和优化。现阶段,中国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较欧美仍较少,但随着各移植中心技术的成熟,移植医生对移植患者年龄的主动拓展、对移植前化疗方案的优化更新,预处理方案的选择和优化,以及移植后的系统管理,自体造血干细胞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基于此,我们推测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未来的数量和质量将会大幅度的提升,而与此相匹配的相关科学问题将成为未来临床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肿瘤 质量控制 干细胞动员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全程管理及关键技术问题的优化研究
18
作者 闫金松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81,共1页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是利用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的治疗方法,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和非恶性血液肿瘤以及部分其他系统的疾病[1-3],它显著延长了疾病的无病生存时...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是利用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的治疗方法,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和非恶性血液肿瘤以及部分其他系统的疾病[1-3],它显著延长了疾病的无病生存时间,甚至部分疾病获得临床治愈。因此针对auto-HSCT进行全程管理,在提高auto-HSCT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肿瘤 患者负担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 全程管理 临床治愈 无病生存时间 HS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联合G-CSF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鑫炜 杨丽萍 +5 位作者 姚琼 赵洁 贺少龙 马梁明 魏俊妮 田卫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6-910,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左氧氟沙星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分析移植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移植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接受自体造...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左氧氟沙星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分析移植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移植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左氧氟沙星+G-CSF预防感染组和G-CSF支持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细菌感染发生率及静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总费用及移植90天后存活情况。结果:10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多发性骨髓瘤54例,急性白血病36例,淋巴瘤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轻链型淀粉样变性1例,POEMS综合征1例。47例接受G-CSF+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55例接受G-CSF支持治疗。左氧氟沙星+G-CSF组中40例(85.11%)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3例(27.66%)明确为细菌感染。G-CSF组中44例(80.00%)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6例(29.09%)细菌感染。两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和细菌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46,P=0.50;χ^(2)=0.03,P=0.87)。左氧氟沙星+G-CSF组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11%(40/47),与G-CSF组的85.45%(47/5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4,P=0.84)。左氧氟沙星+G-CSF组与G-CSF组左氧氟沙星耐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57%(3/35)和21.43%(6/28),无统计学差异(χ^(2)=0.65,P>0.05)。左氧氟沙星+G-CSF与G-CSF组患者住院中位时间为25 d vs 22 d,住院中位费用为78216.24元vs 80724.38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00,P=0.09;t=0.94,P=0.09)。移植后90天内,左氧氟沙星+G-CSF组有2例(4.26%)死亡,G-CSF组有1例(1.82%)死亡,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3,P=0.47)。结论:较G-CSF支持相比,患者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应用G-CSF+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无明显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细菌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重建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妍 颜灵芝 +9 位作者 尤涛 施晓兰 颜霜 翟英颖 商京晶 严治 尤红英 王晴晴 吴德沛 傅琤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511,共7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 TPO分为rh TPO组80例和对照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PLT植入时间、血制品输注需求量、移植后+14和+100 d PLT恢复至≥50×10^(9)/L和≥100×10^(9)/L的患者比例以及出血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M蛋白类型、初诊时PLT数、APBSCT前诱导治疗中位疗程数、回输的CD34^(+)细胞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rh TPO组患者PLT植入中位时间为10(6-14)d,较对照组11(8-23)d显著缩短(P<0.001)。rh TPO组患者在APBSCT期间的中位PLT输注需求量为15(0-50)U,较对照组20(0-80)U更少(P=0.001)。移植后+14 d时rh 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6.3%和52.2%,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3.8%和11.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后+100 d时,rh 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6.3%和89.6%(P>0.05),但rh TPO组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5.0%vs 55.2%,P=0.012)。两组患者在PLT水平低下期间不同部位出血事件的总体发生率无差异,且rh TPO组治疗耐受性良好,肝肾功能异常和感染的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类似。结论:MM患者在一线行APBSCT时,皮下注射rh TPO药物可以缩短PLT植入时间,减少血制品的需求量,耐受性良好,且在移植后有更多患者达到了PLT高水平的恢复,这对保证APBSCT和MM患者维持治疗期间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