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与常规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简红 赵怡卓 +1 位作者 张心敏 廖美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 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 (high dosechemotherapy ,HDCT)与常规剂量化疗 (conventionaldosechemotherapy ,CDCT)治疗小细胞肺癌 (SCLC)的疗效、生存期 ,并评价与高剂量化疗相关的毒性。方法 本试验观察了 2 7例经... 目的 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 (high dosechemotherapy ,HDCT)与常规剂量化疗 (conventionaldosechemotherapy ,CDCT)治疗小细胞肺癌 (SCLC)的疗效、生存期 ,并评价与高剂量化疗相关的毒性。方法 本试验观察了 2 7例经病理证实的SCLC患者 ,其中 1 3例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 ,1 4例为常规剂量化疗。高剂量化疗组先行 1~ 3个周期IVP、CEP为主的诱导化疗 ,其剂量与常规化疗组相同 ,高剂量化疗方案CEP剂量为常规剂量的 3倍 ,干细胞动员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 CSF。高剂量化疗及常规化疗组 2疗程治疗结束后 ,除ⅢB、Ⅳ期外均给予手术或放疗。结果 高剂量化疗组诱导化疗缓解率为 76 .9% ,高剂量化疗缓解率为 1 0 0 % ,除 1例死亡外 ,其余患者生存期为 5 8~5 6 9d。常规剂量组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缓解率分别为 78.6 %和 85 .7% ,6例死亡 ,余生存期 90~ 430d。二组疗效经 χ2 检验 ,P >0 .0 5 ;生存期经时序检验 ,P <0 .0 0 1 ,有显著性差异。高剂量化疗的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 ,白细胞下降均为Ⅳ度 ,6 1 .5 %的患者出现Ⅳ度血小板下降 ,两项分别在干细胞回输后第 1 1天和第 1 4天恢复正常。无与治疗有关的死亡。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高剂量化疗治疗SCLC的缓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 高剂量化疗 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行中高剂量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被引量:1
2
作者 路钰夏 唐晓文 +6 位作者 薛胜利 仇惠英 金正明 苗瞄 傅琤琤 孙爱宁 吴德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688-2689,共2页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行中高剂量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40例处于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14例(治疗组)行中高剂量化疗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观察与进行自体移植的26例(对照组)患者疗效有无差异。结果:至...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行中高剂量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40例处于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14例(治疗组)行中高剂量化疗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观察与进行自体移植的26例(对照组)患者疗效有无差异。结果:至随访结束,治疗组3例复发,3例死亡,11例仍存活(10例无复发存活),两组复发率及3年无病生存率(L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疗法可降低AML复发率,延长患者L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剂量化疗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支持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重建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妍 颜灵芝 +9 位作者 尤涛 施晓兰 颜霜 翟英颖 商京晶 严治 尤红英 王晴晴 吴德沛 傅琤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511,共7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 TPO分为rh TPO组80例和对照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PLT植入时间、血制品输注需求量、移植后+14和+100 d PLT恢复至≥50×10^(9)/L和≥100×10^(9)/L的患者比例以及出血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M蛋白类型、初诊时PLT数、APBSCT前诱导治疗中位疗程数、回输的CD34^(+)细胞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rh TPO组患者PLT植入中位时间为10(6-14)d,较对照组11(8-23)d显著缩短(P<0.001)。rh TPO组患者在APBSCT期间的中位PLT输注需求量为15(0-50)U,较对照组20(0-80)U更少(P=0.001)。移植后+14 d时rh 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6.3%和52.2%,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3.8%和11.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后+100 d时,rh 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6.3%和89.6%(P>0.05),但rh TPO组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5.0%vs 55.2%,P=0.012)。两组患者在PLT水平低下期间不同部位出血事件的总体发生率无差异,且rh TPO组治疗耐受性良好,肝肾功能异常和感染的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类似。结论:MM患者在一线行APBSCT时,皮下注射rh TPO药物可以缩短PLT植入时间,减少血制品的需求量,耐受性良好,且在移植后有更多患者达到了PLT高水平的恢复,这对保证APBSCT和MM患者维持治疗期间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治疗恶性肿瘤 被引量:3
4
作者 马保根 杨树军 +3 位作者 李玉富 刘艳艳 张晓静 买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9-512,共4页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autologousperipheralbloodstemcell,APBSC)支持下大剂量化疗(high dosechemotherapy ,HDC)治疗恶性肿瘤 (malignanttumor ,M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从 1999年 10月起 ,对住院治疗的 16例高危...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autologousperipheralbloodstemcell,APBSC)支持下大剂量化疗(high dosechemotherapy ,HDC)治疗恶性肿瘤 (malignanttumor ,M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从 1999年 10月起 ,对住院治疗的 16例高危及复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slymphoma ,NHL)、8例高危乳癌 (breastcan cer,BC)、1例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myeloma ,MM)患者 ,常规治疗 4~ 6个周期后 ,行APBSC动员及采集 ,然后行HDC ,其中 1例MM行自体CD34+ 细胞移植。HDC方案 :NHL为CBV ,CTX 12 0mg/kg ,BCNU 6 0 0mg/m2 ,VP 1690 0mg/m2 ;BC为CTCb ,CTX 5 0 0 0mg/m2 ,TSPA 70 0mg/m2 ,CBP 90 0mg/m2 ;MM为HD Mel2 0 0mg/m2 。对未获CR的NHL及部分高危BC给予病灶局部放疗。结果 :16例NHL包括初治 10例、复治 6例 ,分别用CHOP、DICE方案化疗 ,获CR 9例 ,PR 7例 ,HDC后CR 9例仍为 ,PR 7例获CR 3例 ,CR率 4 2 .9% (3/ 7) ,4例仍为PR。8例高危BC术后患者 ,CAF方案化疗 4个周期后 ,获CR 7例 ,HDC后仍为CR ,1例采集APBSC后 ,出现多发骨转移 ,放弃大剂量治疗。 1例MM ,VAD方案化疗 4个周期后为PR ,HDC后为CR。造血功能重建 :移植后中性粒细胞 (ANC)≥ 1.0× 10 9L-1所需要的中位时间为 10 (+8~ +14 )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治疗 恶性肿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支持下大剂量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长期随访 被引量:2
5
作者 赵云博 程刚 周美珍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支持下高剂量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长期生存情况。方法 全组 7例病理诊断明确的小细胞肺癌患者 ,6例常规化疗达到CR或PR ,1例为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后给予 6周期常规化疗。给予APBSCT支持...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支持下高剂量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长期生存情况。方法 全组 7例病理诊断明确的小细胞肺癌患者 ,6例常规化疗达到CR或PR ,1例为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后给予 6周期常规化疗。给予APBSCT支持下高剂量化疗 ,环磷酰胺CTX 6g/m2 ,足叶乙甙1.2 g/m2 ,卡铂 1.2 g/m2 ,其中 6例化疗后进行局部放疗 ,另 1例因年龄超过 60岁且合并肺炎未进行局部放疗。均进行了长期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 2 7( 2 5~ 82 )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生存均超过 2年 ,其中 3例生存超过 5年 ,1例最长已达 82个月。死亡 3例 ,分别生存 2 6、2 7、2 7个月。结论 APBSCT支持下高剂量化疗辅以局部放疗治疗小细胞肺癌 ,尤其是对年龄相对较轻、一般状况良好、常规化疗达CR的患者 ,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肺癌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高剂量化疗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乐沙福联合G-CSF在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6
作者 董艳 艾燕 杨洪霞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在某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型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在某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方案进行ASCT的32例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分析其基线临床资料、干细胞采集、造血重建、动员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2例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3~5 d后,采集前CD34+细胞计数及采集物CD34+细胞数分别为106.00(80.25,180.25)个/μL和(6.73±3.62)×10^(6)/kg;32例患者中有31例第1天采集合格,21例患者第1天采集优良,32例患者均采集成功,单次采集合格率96.88%,单次采集优良率65.63%,采集成功率100%;粒系植入中位时间9(9,10)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0(9,11)d,粒缺中位时长5(4,5)d,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动员相关不良反应情况为腹痛腹泻17例(53.13%)、骨骼肌肉酸痛10例(31.25%)、恶心呕吐5例(15.63%)、面部发麻2例(6.25%)、胸闷1例(3.13%),均为1、2级,对症处理后快速缓解,轻微可控。结论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方案应用于AL型淀粉样变性行ASCT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普乐沙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喜林 苏航 +5 位作者 仲凯励 达永 肖秀斌 刘静 余金德 张伟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移植及二者联合移植在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毒副作用、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速度等临床方面的差异,总结归纳三种不同移植方式在治疗难治性淋巴瘤方面的优劣。68例难治性恶...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移植及二者联合移植在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毒副作用、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速度等临床方面的差异,总结归纳三种不同移植方式在治疗难治性淋巴瘤方面的优劣。68例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了大剂量放化疗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10例患者为单一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BMT),46例患者为单一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HSCT),12例患者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PBHSCT+ABMT)。结果表明:ABMT、APBHSCT、APBHSCT+ABMT的治疗有效率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75%、57.1%、33.3%);(86.4%和74.4%、54.2%、38.1%);(83.3%和72.7%、55.6%、40%)。白细胞恢复时间分别为13天、11天、8天,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17天、14天、9天。在移植后3个月、6个月、1年时检测ABMT、APBHSCT、APBHSCT+ABMT患者T细胞亚群正常率分别为(0%、33.3%、60%),(10.8%、32%、73.9%),(27.3%、55.6%、85.7%)。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与单一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相当,但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APBHSCT+ABMT)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略快,有利于拓宽年龄偏大和造血功能受损患者移植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骨髓移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 恶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鲍文 刘苒 +5 位作者 王飞 张静 顾岩 夏国华 高冲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3-668,共6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患者年龄、性别、动员方案、疾病状态、采集机器等因素进行分...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患者年龄、性别、动员方案、疾病状态、采集机器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以上因素对干细胞动员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采集前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数量与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动员方案对CD34^+细胞采集数及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影响,而性别、年龄、确诊到动员间隔时间、既往化疗方案、骨髓受累与否等对干细胞采集数量影响并不显著。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数量与采集的CD34^+细胞数呈正相关。采集前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计数与采集成功密切相关。结论:化疗联合细胞因子的动员方案采集造血干细胞优于单用细胞因子的动员方案。通过采集前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计数确定合适的采集时机,可以提高采集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长期随访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胡凯 王继军 +3 位作者 赵伟 田磊 万伟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71-1476,共6页
本研究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疾病的疗效。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自199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运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56例,霍奇金淋巴瘤16例。预处理方案为:55例患者采... 本研究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疾病的疗效。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自199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运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56例,霍奇金淋巴瘤16例。预处理方案为:55例患者采用以全身放疗(TBI)联合环磷酰胺为基础,部分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再联合应用足叶乙甙和/或表阿霉素;另外22例患者采用卡氮芥、足叶乙甙、阿糖胞苷、马法兰(BEAM)联合化疗方案。回输CD34+细胞均值为(6.6±4.9)×106/kg。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建造血,移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ANC≥0.5×109/L)平均时间为12±4.4 d,血小板恢复(Plt≥20×109/L)平均时间为14±4.9 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4.2%。移植后随访6-2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3.5个月。1年、3年、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3±3.2)%;(81.4±4.9)%;(77.6±5.3)%;(68.9±6.8)%。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疗效较好,长期随访患者生存率较高,且安全性良好。移植前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未达CR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预处理方案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翼鷟 张伯龙 +12 位作者 姚善谦 刘海川 楼方定 高春记 韩晓萍 吴晓雄 赵瑜 王全顺 靖域 张苗 靳海杰 史子江 达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1-85,共5页
为了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 期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用APB SCT治疗 4 1例 ,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 17例 ,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PABMT)治疗 30例。结果表明 :APBSCT组造血重建显著快于其... 为了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 期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用APB SCT治疗 4 1例 ,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 17例 ,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PABMT)治疗 30例。结果表明 :APBSCT组造血重建显著快于其他两组 ;3组全部病例的 3年无病存活率 (DFS) ,复发率 (RR)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 5 1.7% ,4 1.7%和 6 .8%。对DFS和RR产生显著影响的是白血病类型 (ALL或AML) ,确诊至CR1 的时间和CR1 至移植时间 3个因素 ;APBSCT组的 3年DFS ,RR和TRM分别为 4 8.4 % ,4 3.9%和 4 .9% ,ABMT组的DFS ,RR ,TRM分别为 4 7.1% ,4 5 .6 %和 11.8% ,PABMT组的DFS ,RR和TRM分别为 6 6 .5 % ,2 9 6 %和 6 .7% ,3组的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 :APBSCT治疗CR1 期急性白血病的疗效与ABMT和PABMT相当 ,但前者具有造血重建快、采集方便等优势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骨髓移植 急性白血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AM方案预处理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 被引量:6
11
作者 肖毅 耿哲 +4 位作者 张义成 张东华 周剑峰 孙汉英 刘文励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26-530,共5页
背景与目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APBSCT)是目前治疗恶性淋巴瘤(ML)的主要方法之一,预处理是APBSCT的重要环节,选择高效低毒的预处理方案能有效提高ML治愈率。本研究探讨BEAM... 背景与目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APBSCT)是目前治疗恶性淋巴瘤(ML)的主要方法之一,预处理是APBSCT的重要环节,选择高效低毒的预处理方案能有效提高ML治愈率。本研究探讨BEAM方案预处理行APBSCT治疗ML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2例ML患者进行APBSCT,17例患者采用经典的BEAM方案:卡莫司汀300mg/m2·d-1×1d(—6d),依托泊苷200mg/m2·d-1×4d(-5d~-2d),阿糖胞苷400mg/m2·d-1×4d(-5d~-2d),马法兰140mg/m2·d-1×1d(-1d)。5例患者在经典BEAM方案基础上加用去甲氧柔红霉素20~40mg,以增强预处理疗效。结果:除1例患者在回输外周血干细胞后的第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移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1.4±4.4)d和(15.6±3.8)d。中位随访时间433(7~1410)d,13例患者无病生存,2年预计总生存率为(68.2±3.3)%,2年预计无病生存率(DFS)为(59.1±3.2)%。移植前完全缓解组与移植前未完全缓解组(含部分缓解、复发、进展状态)患者之间的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6±3.1)%和(40.2±4.2)%,DFS分别为(91.1±4.2)%和(20.2±4.6)%,两者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BEAM方案为主的APBSCT治疗ML患者安全、高效,能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移植前尽量使患者达完全缓解,能够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方案 自体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存邦 潘耀柱 +6 位作者 葸瑞 徐淑芬 张茜 陈燕 周进茂 吴涛 白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48-1753,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给予过继免疫治疗的110例ML患者为过继免疫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给予过继免疫治疗的110例ML患者为过继免疫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未予以过继免疫治疗的74例ML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间的疗效。治疗组110例ML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HL)3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78例。对照组74例ML患者中HL 22例,NHL 52例。所有患者序贯化疗6个疗程后进行auto-PBHSCT。造血恢复后过继免疫治疗组每月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100万U/日×10 d为1疗程的过继免疫治疗,共6个疗程。对照组未给予过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以5年为限。结果: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移植后3月、2月时因肝功衰竭和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疗效比较显示,过继免疫治疗组1、3、5年的无病生存率(DFS)为97.3%、93.6%、87.3%,对照组为91.9%、73.0%、64.9%。3、5年的DF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过继免疫治疗组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91.7%和96.5%、91.9%、86.0%,而对照组为100%、93.3%、86.7%和89.8%、67.8%、59.3%。两组间Ⅲ/Ⅳ期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3.8%、84.4%和100%、72.7%、59.1%,3、5年的DFS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Ⅰ/Ⅱ期HL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88.9%和100%、100%、80.0%,Ⅲ/Ⅳ期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1.3%、82.6%和94.1%%、64.7%、52.9%,Ⅲ/Ⅳ期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N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6.2%、93.6%、88.5%和90.4%、73.1%、65.4%,3、5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Ⅰ/Ⅱ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100%、93.3%和100%、90.0%、90.0%,Ⅲ/Ⅳ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5.2%、92.1%、87.3%和88.1%、69.0%、59.5%,Ⅲ/Ⅳ期N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疗效令人满意,尤其Ⅲ、Ⅳ期患者获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过继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存邦 白海 +5 位作者 葸瑞 潘耀柱 徐淑芬 张茜 陈燕 周进茂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77-1481,共5页
本研究探讨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经交替应用CHOP方案、VDLP方案和MEOP方案各... 本研究探讨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经交替应用CHOP方案、VDLP方案和MEOP方案各2疗程化疗后,均应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原发部位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随后分为临床观察组(34例)和移植组(31例);移植组患者经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应用TBI联合VEMAC方案实施预处理后,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观察时间为3-5年。结果表明:序贯放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轻度局部黏膜损伤,移植组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4-6 d中性粒细胞均降至0,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1-17)d,白细胞≥4.0×108/L的中位时间为17(16-20)d,血小板≥50×108/L的中位时间为25(23-28)d,移植后16-21 d时骨髓呈恢复期骨髓象,无特殊并发症出现;放化疗结束时,观察组总有效率91.2%,移植组总有效率90.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观察组总有效率76.5%,移植组总有效率96.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时,观察组无病存活率占全组患者的61.3%,移植组无病存活率占全组患者的87.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时,观察组无病存活患者占该组随访5年患者的43.5%,移植组无病存活患者占该组随访5年患者的81.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 T细胞淋巴瘤 序贯放化疗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造血重建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颖莹 赵小利 +7 位作者 李红华 薄剑 赵瑜 靖彧 王全顺 高春记 于力 黄文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18-1523,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过程中造血重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auto-PBHSCT的177例病人的造血重建成功率、造血重建时间和移植后28 d造血重建状态,探索造血重建的影响因素。结果:粒系中位植入时间为12...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过程中造血重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auto-PBHSCT的177例病人的造血重建成功率、造血重建时间和移植后28 d造血重建状态,探索造血重建的影响因素。结果:粒系中位植入时间为12(8-21)d,植入率98.9%,均在28 d内植入;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7(7-420)d,植入率95.5%,移植后28 d血小板累积植入率8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回输CD34^+细胞数量和rh TPO的使用是粒细胞植入时间的影响因素;而疾病种类、预处理方案、回输CD34^+细胞数量是血小板植入时间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回输CD34^+细胞数量是粒细胞植入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而疾病种类、回输CD34^+细胞数量是血小板植入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疾病种类和回输CD34^+细胞数量是移植后28 d造血重建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auto-PBHSCT而言,疾病种类、预处理方案、回输CD34^+细胞数量、rh TPO的使用是造血重建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重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冻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造血的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默 赵瑜 +3 位作者 孙敬芬 赵伟 王莉莉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6-172,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80℃非程控降温对于保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观察104例自体移植的病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用-80℃非程控降温,采用5%的二甲亚砜(DMSO)、20%人血白蛋白(HSA)以及羟乙基淀粉40(HES)作为冻存保护液,中位冻...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80℃非程控降温对于保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观察104例自体移植的病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用-80℃非程控降温,采用5%的二甲亚砜(DMSO)、20%人血白蛋白(HSA)以及羟乙基淀粉40(HES)作为冻存保护液,中位冻存时间为30.5 d,观察冻存前后细胞活性、CD34+细胞、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以及植入情况。结果:本冻存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好的保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104例患者除2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外,余患者均顺利植入,白细胞中位植入时间为12 d,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4d,复苏后细胞活性为94%,CD34+细胞回收率为86%,单个核细胞回收率为80.3%,性别,化疗周期和放疗对于植入时间均无明显影响,白细胞的植入与CD34+细胞的输注量呈线性关系。结论:本研究的冻存方式安全、有效,完全可以满足临床需求。这种节约资金、人力的干细胞保存方式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冻存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自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茜 白海 +3 位作者 王存邦 王美亮 令亚琴 吴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234-1236,共3页
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对5例MM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APBSCT前和预处理中以及移植后的维持治疗中均应用硼替佐咪治疗。选择预处理方案为:硼替佐米(bortezomi... 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对5例MM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APBSCT前和预处理中以及移植后的维持治疗中均应用硼替佐咪治疗。选择预处理方案为:硼替佐米(bortezomib)+马法兰(melphalan)。输注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数为4.06×108(4.09×108-4.37×108)/kg,CD34+细胞数为3.98×106(2.49×106-8.2×106)/kg。结果表明:5例患者造血完全重建,中性粒细胞(ANC)大于0.5×109/L中位时间为14(13-25)天,Plt大于50×109/L中位时间为28(21-58)天。无移植相关死亡病例,5例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硼替佐米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MM的有效方法,移植后给予硼替佐米维持治疗可能是患者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发性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转阴后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结果 被引量:8
17
作者 孟凡义 孙竞 +6 位作者 刘启发 徐丹 杨龙江 宋兰林 刘晓力 徐兵 周淑芸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01-1302,1306,共3页
目的探讨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阴性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对2例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采用Ph染色体阳性细胞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检查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均≥90%,IFN-α治疗半年... 目的探讨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阴性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对2例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采用Ph染色体阳性细胞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检查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均≥90%,IFN-α治疗半年耐药,改用格列卫0.3~0.4 g/d分别治疗130和168 d,期间3次复查Ph染色体和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均示阴性,此后应用阿糖胞苷2.0 g/d和足叶乙甙0.2 g/d分别静脉注射3 d,环磷酰胺1.0 g静脉注射1次.当白细胞<1.0×109/L时,应用G-CSF 300μg/d,至白细胞>10×109/L时应用CS 3000Plus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用液氮保存待用.应用MiniMAC富集的CD34+细胞(纯度分别为83%和93%)的bcr/abl阳性率分别为11%和14%.动员完成后3~4周给予全身照射9Gy,分2次照射,每天以环磷酰胺60mg/kg@b.w.和足叶乙甙300 mg分别静脉注射2 d,静脉输注液氮保存的外周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分别为4.17和3.9×108/kg@b.w.、CD34+细胞为4.89和4.8×106/kg@b.w.,移植-1~14 d应用CsA联合IL-2诱导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移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平均需要11d,血小板>20×109/L平均需要20 d,无GVHD样表现.随访观察120d和300d,患者血液学持续缓解,但I-FISH检测骨髓细胞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和40%.结论格列卫治疗CML获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后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还可以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卫 药物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转阴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彩利 林欢 +1 位作者 孙春红 刘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7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的87例患者按住院时间分组,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为对照组(43例),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为观察组(44例)。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流程对患者实...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的87例患者按住院时间分组,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为对照组(43例),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为观察组(44例)。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流程对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对照组按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质量高于对照组,而枸橼酸盐中毒反应、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显著提升(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降低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了采集液的数量和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移植的效果,提高患者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干细胞采集 临床护理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高危难治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生存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姜丽 朱尊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84-788,共5页
目的:分析影响高危难治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治疗后生存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在本院行auto-PBHSCT治疗的96例高危难治淋巴瘤患者的总生存率应用Kapan-Meier曲线和Long rank检验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患... 目的:分析影响高危难治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治疗后生存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在本院行auto-PBHSCT治疗的96例高危难治淋巴瘤患者的总生存率应用Kapan-Meier曲线和Long rank检验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96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67个月,其治疗后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25%和71.8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245 U/L)、国际预后指数(IPI)为3-5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Ki-67高表达(≥65%)及骨髓浸润的高危难治淋巴瘤患者,其生存率较低(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uto-PBHSCT前未达完全缓解状态和auto-PBHSCT后未行巩固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0.46、0.12,95%CI:0.22-0.95、0.02-0.82,P<0.05)。结论:auto-PBHSCT治疗可明显改善高危难治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状况及预后,但auto-PBHSCT治疗后应进行巩固治疗以进一步提高远期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生存率 预后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CD34^+细胞的监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晓军 郭乃榄 +7 位作者 刘开彦 许兰萍 任汉云 张耀臣 陈欢 洪虹 陈珊珊 陆道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2,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CD34^+细胞 监测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