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8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度困境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振 王琪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52-58,共7页
新制度主义视域下,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包括规制性制度、规范性制度和认知性制度。其中,法律法规类和政策文件类规制性制度在安全性和公平性维度上缺乏有效供给,发展规划类和实施方案类规范性制度在系统性和人本性维... 新制度主义视域下,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包括规制性制度、规范性制度和认知性制度。其中,法律法规类和政策文件类规制性制度在安全性和公平性维度上缺乏有效供给,发展规划类和实施方案类规范性制度在系统性和人本性维度上遭遇公共危机,价值观念类和行为逻辑类认知性制度在引领性和延展性维度上面临失序风险。克服上述制度困境,需要坚持安全为基、公平为要,加强法律法规类和政策文件类规制性制度的有效供给;坚持系统设计、以人为本,消除发展规划类和实施方案类规范性制度的公共危机;坚持认知更新、角色重塑,化解价值观念类和行为逻辑类认知性制度的失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规制性制度 规范性制度 认知性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技术—制度”框架的超大城市政务数据共享体系建构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3
2
作者 董伟玮 秦音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152,共13页
[目的/意义]数智时代在为超大城市政务数据共享布局新场景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挑战,探究超大城市政务数据共享体系有利于以政务数据赋能超大城市建设。[方法/过程]结合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与技术执行框架,提出分析框架、析出核心要素,进而... [目的/意义]数智时代在为超大城市政务数据共享布局新场景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挑战,探究超大城市政务数据共享体系有利于以政务数据赋能超大城市建设。[方法/过程]结合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与技术执行框架,提出分析框架、析出核心要素,进而描绘超大城市政务数据共享体系的整体面貌,挖掘本质特征,分析运行方式,并以上海市为案例检验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出了超大城市政务数据共享的优化策略。[结果/结论]提出“技术—制度”分析框架,析出硬性器物技术、软性操作技术、静态制度设计与动态制度运行4个核心要素,揭示了该体系数字孪生的本质并分析了内在的技术整合、技术赋能、体制包容与机制驱动运行方式,最终提出了明确核心、目标、原则与举措的超大城市政务数据共享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制度 超大城市 政务数据 数据共享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视域下“认知-制度-技术”协同的学术不端防范体系的构建
3
作者 庞兴梅 谢志耘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4-761,共8页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存在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人工智能环境下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为隐匿和复杂,更加难以区分和辨识。本文通过提升相关者认知,规范科研诚信制度,采用先进的“动态对抗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存在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人工智能环境下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为隐匿和复杂,更加难以区分和辨识。本文通过提升相关者认知,规范科研诚信制度,采用先进的“动态对抗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检测技术(如结合区块链和神经网络指纹检测技术追踪溯源、深度学习算法、多模态、跨语言检测)等三个维度,建立“认知-制度-技术”协同的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形成“价值驱动-制度保障-技术赋能”的良性互动格局,认知、制度、技术三要素在动态环境中基于协同效应,通过正向反馈循环形成治理合力,为学术诚信建设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学术不端防范 学术道德认知 制度保障 技术赋能 认知-制度-技术协同 防范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的理论逻辑、制度框架和路径探索
4
作者 吴江 汤尚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38,共14页
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是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引进外国人才的基本制度。发达国家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的主要模式有制度嵌入式、制度扩展式、制度转型式,主要特征为:引进急需紧缺高技术人才,进行技术移民子制度或评估要素豁免,全球选才,... 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是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引进外国人才的基本制度。发达国家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的主要模式有制度嵌入式、制度扩展式、制度转型式,主要特征为:引进急需紧缺高技术人才,进行技术移民子制度或评估要素豁免,全球选才,发挥跨国公司、专业机构和人才中介的作用。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的理论逻辑为:从需求、供给、融合这三维进行价值重构、制度创新和动态调整。制度框架含制度目的、移民前的需求与调查制度、移民中的认证与许可制度、移民后的支持与融入制度等,要从制度理念、制度定位、体制机制、制度设计、制度环境、理论支撑等方面探索制度的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人才 技术人才移民制度 理论逻辑 制度框架 建设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下沉何以“悬浮”: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中的制度逻辑——基于B市Y社区的案例分析
5
作者 陈家付 杨秋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3,共8页
社区是推动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数字技术介入社区治理,在提升社区治理效果的同时,也衍生出“技术悬浮”表征。“科层制度—社会网络—技术治理”协同适配的分析框架表明,数字技... 社区是推动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数字技术介入社区治理,在提升社区治理效果的同时,也衍生出“技术悬浮”表征。“科层制度—社会网络—技术治理”协同适配的分析框架表明,数字技术的工具化使用忽视了差异化群众需求,消解了传统的社会信任网络,削弱了干群之间的互动纽带。纵向传导损耗使社区治理效能递减,横向协同梗阻催生部门间功能重叠,引发“系统空转—重复建设”的资源耗散循环,形成数字化转型中制度逻辑与技术理性深度博弈的结构性冲突。“技术悬浮”导致了治理目标与现实效能的结构性断裂,技术赋能逻辑从低效运作转向负能循环的异化,数据要素闲置与智慧治理平台空转的功能性失配等诸多不良效应。因此,城市数字化社区建设要围绕居民的多元需求,落实制度调适与技术嵌入的协同创新,实现主体赋权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协同进化,在价值理性引领下实现社区数字化赋能的包容性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技术治理 技术悬浮 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的基本内涵、价值意义及构建路径
6
作者 何丽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4,共13页
高技术人才移民是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资源。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的应有之举。文章从国际性、高端性、稀缺性和科技性... 高技术人才移民是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资源。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的应有之举。文章从国际性、高端性、稀缺性和科技性的角度阐释高技术人才移民,从国家法律制度体系与党内法规体系有机协同的视角理解中国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体系。文章基于渐进式制度变迁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人才供需平衡理论、政策生命周期理论,构筑“理念、主体、内容、结果”四维度分析框架,探悉中国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体系的实践路径,推动高技术人才移民治理从中央管理走向央地共治,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由刚性、粗放、静态治理向柔性、精细、动态治理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人才 移民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制度协同”视角下数字服务贸易的“新里昂惕夫之谜”破解机制研究
7
作者 张林 陈思源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6,共10页
针对数字服务贸易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本文突破“技术-要素”割裂分析范式,构建“技术-制度协同”理论框架,创新性整合技术生态位宽度与技术组合互补性,设计技术专业化指数以解析新里昂惕夫之谜。基于2008~2024年WTO跨境面板数据... 针对数字服务贸易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本文突破“技术-要素”割裂分析范式,构建“技术-制度协同”理论框架,创新性整合技术生态位宽度与技术组合互补性,设计技术专业化指数以解析新里昂惕夫之谜。基于2008~2024年WTO跨境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技术专业化与数字服务贸易呈显著负向关系,印证新谜题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路径的调节呈现异质性特征,“技术-制度协同”演化形成四元形态,即均衡协同型国家实现“技术多样性-制度弹性”的动态适配,技术主导型面临路径锁定风险,制度主导型遭遇规则空转困境,低效协同型呈现系统失灵特征。研究表明,数字服务贸易竞争本质是技术能力与制度适配的协同效率竞争,破解新谜题需建立“技术-制度适配度”治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里昂惕夫之谜 技术-制度协同 数字服务贸易 技术专业化 技术生态位 制度适配性 知识产权保护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嵌入与制度吸纳: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化转型的底层逻辑
8
作者 张晶晶 孙浩绫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159,共10页
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化转型,是以数智技术赋能养老服务效能的关键策略,现有研究对其实际运行状况及潜藏的制度困境探究存在不足。基于对江苏多地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调研,构建“技术嵌入-制度吸纳”分析框架,阐释平台技术的引入如何与... 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化转型,是以数智技术赋能养老服务效能的关键策略,现有研究对其实际运行状况及潜藏的制度困境探究存在不足。基于对江苏多地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调研,构建“技术嵌入-制度吸纳”分析框架,阐释平台技术的引入如何与既有养老服务体系相契合,以及现有的权力结构和制度逻辑如何影响平台化转型过程。研究发现,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化转型呈现数据赋能流于理念、考核僵化服务内卷、市场失灵供给封闭等特征。技术嵌入在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流程、内容、结构以及多元主体间关系建立新规范的同时,平台技术的功能与边界也在既有治理框架下被重新界定,这体现了制度吸纳效应。研究揭示了养老服务平台化转型态势迅猛但实效有限的深层原因,并为突破转型困境提出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养老 平台化转型 技术嵌入 制度吸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技术-制度”框架的典型国家和地区银发经济发展比较
9
作者 李磊 肖慧婷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6,共17页
发展银发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选择。本文通过构建“主体-技术-制度”分析框架,对美国以市场参与、金融资本助力的银发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欧盟以科技引领、注重老年赋能的智慧发展模式及日本以家庭主导、介护保险... 发展银发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选择。本文通过构建“主体-技术-制度”分析框架,对美国以市场参与、金融资本助力的银发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欧盟以科技引领、注重老年赋能的智慧发展模式及日本以家庭主导、介护保险支撑的服务优先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主体次序方面,美国以自由主义为导向,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优势;欧盟以人本主义为导向,强调老年群体的价值潜能挖掘;日本以孝道伦理为导向,强调家庭养老功能的恢复重塑。技术应用方面,美国注重需求挖掘与信息共享;欧盟强调情感慰藉和老年人行动能力提升;日本重视减轻照料负担,以此促进居家、社区、机构服务融合。制度设计方面,美国以保护权益和加强监管为核心;欧盟以产业规划和老年赋能为核心;日本以社会保障和消费支持为核心,上述国家和地区均高度重视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以政策法律、标准规范助推银发经济创新融合与转型升级。借鉴先发老龄化国家发展银发经济的实践经验,我国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建立健全政策协同、信息共享和产业联动机制,构建发展银发经济的治理共同体;二要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提升银龄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三要加强政策设计与制度规范,通过银龄品牌建设助推银发经济产业链、价值链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发经济 “主体-技术-制度”分析框架 产业联动 治理共同体 银龄产品 案例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环境、价值认知与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来自黄河流域1998份微观农户的证据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欢 孙自来 阮俊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依托社会嵌入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境因素理论构建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研究框架,剖析制度环境与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逻辑,以黄河流域1998份微观农户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价值认知对农户精准... 依托社会嵌入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境因素理论构建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研究框架,剖析制度环境与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逻辑,以黄河流域1998份微观农户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价值认知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机制,并探讨制度环境对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技术采纳意愿的调节效应,揭示不同禀赋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价值认知、经济价值认知、技术风险感知、技术推广示范制度、技术推广监管制度、技术推广信贷支持和市场激励制度均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农户的经济、生态价值认知与技术风险感知对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会受到技术推广监管制度、技术推广示范制度、技术推广信贷支持和市场激励制度的调节作用;不同耕地规模、资金丰裕度、务农年限以及代际农户的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政府应提升黄河流域地区农户的价值认知,全面优化制度环境,健全政策保障体系,设计差异化的技术推广与实施方案,以促使农户采纳精准农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认知 制度环境 社会嵌入理论 情境因素理论 精准农业技术采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与制度的双向赋能: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数字化水平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欢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2,共11页
数字化发展为传统应急管理范式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为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数字技术的引入不仅优化了应急管理流程,更深层次地重塑了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和行为模式。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存在效率与公平、规范与创新、... 数字化发展为传统应急管理范式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为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数字技术的引入不仅优化了应急管理流程,更深层次地重塑了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和行为模式。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存在效率与公平、规范与创新、控制与自主等多重张力。鉴于此,应从评估机制、数字模型、授权机制、孵化机制和培育体系等方面推动基层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重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应急 政府治理 数字化 技术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市场中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治理逻辑--基于制度体系和市场设计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安涌洁 胡贝贝 王赫然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3,共13页
高标准建设技术市场是促进创新资源高效流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明确要求。文章基于制度体系视角和市场设计理论,从市场厚度、市场流畅度、市场安全性3个维度构建政府和市场的互动框架。采用政... 高标准建设技术市场是促进创新资源高效流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明确要求。文章基于制度体系视角和市场设计理论,从市场厚度、市场流畅度、市场安全性3个维度构建政府和市场的互动框架。采用政策量化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北京地区技术市场为例,将技术市场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从历史演进视角研究技术市场中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治理逻辑。研究发现,政府对技术市场的治理是一个整体性的、向着尊重市场规律方向渐进性改革的过程;市场内部形成熟人社会框架的路径依赖,社会资本发挥正向功能抑制市场低效率锁定;技术市场形成“强有为政府”和“弱有效市场”的结合;政府和市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结合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高标准建设技术市场提供有益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市场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政策量化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具适配到整体智治:理解地方数字政府建设中技术与制度的互构逻辑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棋 张扬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3,125,共12页
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正处于技术显性进步与制度深化改革的交迭期,必须正视新兴技术赋能制度变革的显著意义。数字机关建设是数字政府内核所在,重在实现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智化链接。区别于既有研究或偏重现象描述或视角局限于部分技... 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正处于技术显性进步与制度深化改革的交迭期,必须正视新兴技术赋能制度变革的显著意义。数字机关建设是数字政府内核所在,重在实现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智化链接。区别于既有研究或偏重现象描述或视角局限于部分技术细节,本文以“技术-制度”互构过程为切入点,对地方数字机关建设中的技术嵌入与制度赋能逻辑展开剖析。研究发现,我国地方数字机关建设总体上呈现出由“工具适配”到“赋能制度”再到“整体智治”的演变进程,其间内含着以工具适配为核心的出场逻辑、以制度变革为核心的赋能逻辑和以整体智治为导向的转型逻辑。未来场景下的地方数字机关建设,仍需在关键领域、流程再造、集成思维等方面不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政府 技术嵌入 制度赋能 数字机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抑或制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约束瓶颈及路径调适
14
作者 王轶珍 张庆晓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4,共7页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是政府间公共服务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制度及技术是影响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面临的制度约束表现为国家认同感缺乏、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差异大、政策制度配套缺乏;技术约束...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是政府间公共服务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制度及技术是影响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面临的制度约束表现为国家认同感缺乏、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差异大、政策制度配套缺乏;技术约束表现为课程标准不一、数据跨境流动不畅、人员跨境流动限制。为此,大湾区应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提高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技术治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夯实公共价值、优化治理体系、加强政策制度有效供给、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促进人才多向流动、统一技术标准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一体化 制度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制度压力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影响--基于制度逻辑理论的动态QCA分析
15
作者 刘剑寒 陈恒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43,共11页
基于制度逻辑理论与组态视角,建立包含“规范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的多重制度压力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单一制度压力要素并非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②识别出6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制度逻辑组态,包括舆论—金融—... 基于制度逻辑理论与组态视角,建立包含“规范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的多重制度压力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单一制度压力要素并非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②识别出6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制度逻辑组态,包括舆论—金融—规制型外源制度逻辑组态(S_(1))、规制—成本型内源制度逻辑组态(S_(2))、处罚—金融型混合制度逻辑组态(S_(3))、强制—规范型混合制度逻辑组态(S_(4))、处罚型制度逻辑组态(S_(5a)与S_(5b));③6种制度逻辑组态的3个演变节点分别出现在2013、2016和2019年,随着时间推移,行政处罚压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并趋向于成为主导制度压力;④综合来看,组态S_(4)、S_(5a)、S_(5b)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多元制度逻辑的关键演变方向。运用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法,展现3种制度压力之间的复杂作用及其构成的多元制度逻辑动态演变趋势,为政府制定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压力 制度逻辑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 动态定性比较分析 TOBIT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创新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
16
作者 安琪 方炜 冯启良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3-64,共12页
制度创新既是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文章基于新制度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利用2011—2022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数据和中国高技术制造企业的经验数据,采用渐近双重差分固定效... 制度创新既是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文章基于新制度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利用2011—2022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数据和中国高技术制造企业的经验数据,采用渐近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制度创新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度创新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制度创新通过促进主体间合作、强化企业战略柔性的有效路径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异质性分析表明,制度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大型企业以及未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创新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开放式创新 技术制造企业 研发合作 战略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城市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效应评估——兼论数字经济与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17
作者 李毅 胡宗义 +1 位作者 周积琨 黎晓青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9-71,共13页
低碳城市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客观评估低碳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重要议题。本文选取2006—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结合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方法,探究低碳城市建设对... 低碳城市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客观评估低碳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重要议题。本文选取2006—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结合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方法,探究低碳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考察其在不同所有制属性、污染程度与技术水平企业中的异质性,并进一步分析数字经济与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从创新产出层面来看,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显著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也有效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提高;从创新方向层面来看,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推动末端治理型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重污染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低碳城市建设通过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居民绿色消费水平,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调节作用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和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进一步增强低碳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本文研究不仅拓宽低碳城市建设成效评估的视野,还有助于促进政府、金融机构、公众和企业形成低碳转型的合力,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建设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数字经济 制度环境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感知技术的景电灌区农作物灌溉制度制定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幸荣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1期121-124,共4页
【目的】优化景电灌区农作物灌溉制度,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对景电灌区农作物进行了分析,基于先进传感器网络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及气象条件,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和灌溉需求分析,开发智能灌溉管理系... 【目的】优化景电灌区农作物灌溉制度,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对景电灌区农作物进行了分析,基于先进传感器网络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及气象条件,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和灌溉需求分析,开发智能灌溉管理系统,实现对灌溉的精准控制,并以此对农作物灌溉制度进行全面优化。【结果】基于智能感知技术对景电灌区的农作物灌溉制度进行优化后,各类作物的增产幅度最高达15%,水资源消耗量减少约20%。此外,还实现了对实时数据的自动化监控和反馈,显著减少了人力投入和管理成本。【结论】智能感知技术在景电灌区的应用显示出了高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不仅优化了灌溉制度,还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其他灌区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感知技术 景电灌区 农作物 灌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技术”双轮驱动: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碳管理政策的创新框架
19
作者 龚璐 程欣炜 《现代农机》 2025年第5期24-27,共4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文章构建“制度与技术双元驱动理论”,旨在破解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碳管理中的治理难题。研究指出传统农业碳治理因制度滞后与技术悬浮而面临计量精度低、监管效能不...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文章构建“制度与技术双元驱动理论”,旨在破解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碳管理中的治理难题。研究指出传统农业碳治理因制度滞后与技术悬浮而面临计量精度低、监管效能不足等问题,需通过制度供给与技术赋能的协同演化实现治理范式创新。从理论层面提出“规则重塑-技术响应-反馈迭代”的动态适配机制,揭示制度包容性与技术嵌入性的均衡适配是释放协同效应的关键。该研究为农业碳治理提供了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创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技术双元驱动理论 高标准农田 数字化碳管理 动态适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国家标准《化工企业氯气安全技术规范》发布
20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共1页
为有效管控化工企业氯气生产、储存重大安全风险,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应急管理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化工企业氯气安全技术规范》(GB 11984—2024)于近期发布,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剧毒、强腐蚀... 为有效管控化工企业氯气生产、储存重大安全风险,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应急管理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化工企业氯气安全技术规范》(GB 11984—2024)于近期发布,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剧毒、强腐蚀性、强氧化性等危险特性,在生产、储存等过程中,一旦安全管控不到位,可能发生中毒、爆炸等事故,处置难度高,直接影响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企业 强制性国家标准 安全技术规范 化工原料 公共安全 强氧化性 组织修订 危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