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ncRNA FOXP4-AS1调控EZH2/LATS2轴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向威 吕磊 +2 位作者 郑福鑫 袁敬东 周高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19-2827,共9页
目的分析lncRNA FOXP4-AS1调控EZH2/LATS2轴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FOXP4-AS1和LATS2 mRNA在BUC组织中的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 目的分析lncRNA FOXP4-AS1调控EZH2/LATS2轴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FOXP4-AS1和LATS2 mRNA在BUC组织中的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LATS2与H3K27me3蛋白表达;RNA免疫沉淀(RIP)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验证FOXP4-AS1、EZH2与LATS2的关系。结果相较正常膀胱组织,BUC组织中FOXP4-AS1表达升高,而LATS2 mRNA表达降低(P<0.01);相较SV-HUC-1,FOXP4-AS1在BUC细胞系(EJ、T24、BIU-87及5637)中表达升高(P<0.01);沉默FOXP4-AS1可显著抑制BUC细胞增殖、迁移及H3K27me3蛋白表达,而显著促进LATS2 mRNA与蛋白的表达,过表达FOXP4-AS1则产生相反效应(P<0.05);RIP与ChIP实验表明FOXP4-AS1可募集EZH2至LATS2启动子区域,导致H3K27me3在该区域富集;敲低LATS2或EZH2表达可部分逆转FOXP4-AS1沉默或过表达对BUC细胞增殖、迁移及LATS2表达的影响。结论FOXP4-AS1在BUC中高表达,其通过招募EZH2至LATS2基因启动子区域负性调控LATS2的表达,进而调控BUC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FOXP4-AS1 EZH2 LATS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HER2表达及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尹玉 仲坤 +2 位作者 李雪 罗文武 蒋俊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0-385,共6页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中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膀胱非浸润性低级别BUC 27例、非浸润性高级别BUC 5例、浸润性高级别BUC 60例,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法检测各组织样本中HER2...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中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膀胱非浸润性低级别BUC 27例、非浸润性高级别BUC 5例、浸润性高级别BUC 60例,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法检测各组织样本中HER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GEPIA数据库或直接在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分析HER2(ERBB2)表达与BUC的关系。结果浸润性高级别BUC中HER22+/3+表达率(26.67%,16/60)显著高于非浸润性低级别BUC(7.41%,2/27)和非浸润性高级别BUC(0,0/5)(P<0.05)。多灶性浸润性高级别BUC中HER22+/3+表达率(75.00%,6/8)显著高于单灶性患者(19.23%,10/52)(P<0.05)。各组织学亚型中HER22+/3+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普通型为30%(6/20)、腺样分化型为57.14%(4/7)、微乳头型为66.67%(4/6)、浆细胞样型为100.00%(2/2),余亚型均为0/1+。HER2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GEPIA数据库中,BUC肿瘤组织中HER2(ERBB2)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HER2(ERBB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低于HER2(ERBB2)低表达(P>0.05);对TCGA数据进行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分期、T和N越高的患者OS较短。结论浸润性高级别BUC中HER22+/3+表达率高于非浸润性低级别和高级别BUC,并与肿瘤个数、组织学亚型密切相关,提示结合HER2表达状态、肿瘤个数和组织学亚型或有助于筛选出可能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的浸润性高级别BUC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 HER2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GATA-3和H3K27me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尼玛卓玛 肖雨 +6 位作者 罗含欢 多布啦 王寒 达珍 斯朗江村 郭平平 廖瑞倩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3-959,共7页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患者膀胱组织中GATA-3和H3K27me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1年12月间行膀胱癌手术的BU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病理组织,以...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患者膀胱组织中GATA-3和H3K27me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1年12月间行膀胱癌手术的BU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病理组织,以经尿道膀胱黏膜活检术获取的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BUC和正常膀胱组织中GATA-3和H3K27me3的表达水平,同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GATA-3和H3K27me3在藏族BUC患者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共入选BUC患者7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0.5±12.0)岁,收集同期正常膀胱组织标本20份,均来自于藏族患者。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GATA-3在BUC及正常膀胱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70.0%(49/70)和100%(20/20),GATA-3高表达与男性、病理分级低、组织非浸润相关(P均<0.05);H3K27me3在BUC及正常膀胱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45.7%(32/70)和20.0%(4/20),H3K27me3高表达仅与男性相关(P=0.011)。结论GATA-3在西藏地区BUC患者膀胱组织中表达下调,且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表达显著下调,提示GATA-3可能参与BUC发生、发展并与其恶性程度相关,为临床诊疗及判断疾病预后提供了参考。H3K27me3在西藏地区BUC患者膀胱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H3K27me3有望成为诊断BUC的新型免疫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膀胱尿路上皮癌 临床病理特征 GATA-3 H3K27m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MMP-2表达及其与FAK、p53、bcl-2、Ki-67的关系 被引量:20
4
作者 桂律 许祖德 +2 位作者 罗金芳 林梅绥 李如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分化和浸润程度膀胱尿路上皮癌MMP 2表达及其与FAK、p5 3、bcl 2和Ki 6 7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 8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 6 8例非肿瘤尿路上皮 ,进行MMP 2、FAK、p5 3、bcl 2和Ki 6 7的表达检测。结果 M... 目的 比较不同分化和浸润程度膀胱尿路上皮癌MMP 2表达及其与FAK、p5 3、bcl 2和Ki 6 7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 8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 6 8例非肿瘤尿路上皮 ,进行MMP 2、FAK、p5 3、bcl 2和Ki 6 7的表达检测。结果 MMP 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肿瘤性移行上皮 ,其表达强度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和浸润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强。分化差和浸润性膀胱癌中FAK和p5 3表达增强 ,并与MMP 2表达呈正相关 ;分化差膀胱癌中Ki 6 7表达增强而bcl 2表达丢失 ,Ki 6 7与MMP 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进展和分化过程中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肿瘤细胞分泌MMP 2越多 ,其浸润和转移的能力也越强。FAK、p5 3、Ki 6 7和bcl 2不但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密切相关 ,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MMP 2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MMP-2表达 FAK p53 BCL-2 KI-67 免疫组织化学 膀胱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TB1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春晓 温勇 +3 位作者 许凯 郑少波 徐亚文 陈玢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89-1391,1394,共4页
目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ATB1的表达情况,探讨SATB1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34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14例正常膀胱粘膜中SATB1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膀胱尿路... 目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ATB1的表达情况,探讨SATB1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34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14例正常膀胱粘膜中SATB1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17例正常膀胱粘膜中SATB1的表达,分析SATB1基因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SATB1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两者有差异(P<0.05);SATB1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和是否发生转移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SATB1基因的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临床分期及其是否发生转移有关,且有望成为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SATB1 免疫组织化学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hTR基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IU-87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徐锋 苏筠 +5 位作者 程文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景抗震 位志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587-591,I0004,共6页
目的:探索RNA干扰(RNAi)hTR基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IU-87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及依据。方法:构建以hTR基因为靶点的RNA干扰装置PhTR-siRNA,对其进行筛选和鉴定;检测PhTR-siRNA对BIU-87细胞的生... 目的:探索RNA干扰(RNAi)hTR基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IU-87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及依据。方法:构建以hTR基因为靶点的RNA干扰装置PhTR-siRNA,对其进行筛选和鉴定;检测PhTR-siRNA对BIU-87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抑制BIU-87细胞的生长情况、端粒酶活性检测、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验证hTR变化。结果:PhTR-siRNA干扰hTR基因后膀胱尿路上皮癌BIU-87细胞株的生长受到抑制,明显抑制端粒酶活性,实时定量PCR验证hTR基因明显减少。结论:RNA干扰hTR基因能明显抑制膀胱尿路上皮癌BIU-87细胞株的生长,可作为一种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基因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RNA干扰 HTR 基因 膀胱尿路上皮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次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沈海波 曾彦恺 +3 位作者 顾正勤 张良 康健 齐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别接受单次经尿道电切术(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单次TUR组,n=38)或单次TUR、Re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ReTUR组... 目的探讨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别接受单次经尿道电切术(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单次TUR组,n=38)或单次TUR、Re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ReTUR组,n=38)。观察ReTUR组患者首次TUR术后肿瘤残存率和ReTUR术后重新分期率;首次TUR术后次日起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结果 ReTUR组患者首次TUR术后肿瘤残存率为31.6%,ReTUR术后重新分期率为10.5%。ReTUR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次TUR组患者(2.8%和21.1%,P<0.05)。结论 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可发现首次TUR术后的残存肿瘤,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降低肿瘤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再次电切 残存肿瘤 重新分期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钬激光与等离子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姜帅 王国民 +5 位作者 孙立安 张立 徐志兵 林宗明 戎瑞明 郭剑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1期1017-101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3月,将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按随机化原则,通过计算机抽样随机分为2组,钬激光切除组30例,经尿道等离子电切(bipolar transurethr...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3月,将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按随机化原则,通过计算机抽样随机分为2组,钬激光切除组30例,经尿道等离子电切(bipola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in saline,TURis)组30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闭孔反射发生率、术后冲洗量、导尿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复查情况。结果钬激光组术中无闭孔神经反射发生,TURis组术中闭孔神经发射发生率36.7%(11/30),2组有显著性差异(Fisher’s检验,P=0.000)。钬激光组手术时间(26.7±14.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42.3±13.8)min(t=4.331,P=0.000)。钬激光组术后冲洗量中位数9000 ml(0~30 000 ml)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冲洗量中位数18 000 ml(0~50 000 ml)(Z=-2.810,P=0.005)。2组尿隐血量、导尿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3个月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TURis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相比,经尿道钬激光切除具有止血更确切、出血更少、无闭孔神经反射的优点,是安全且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钬激光 尿道等离子电切 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级膀胱尿路上皮癌microRNA差异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0
9
作者 程文 高建平 +3 位作者 张征宇 葛京平 徐锋 位志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microRNA(miRNA)通过调节原癌基因/抑癌基因或miRNA自身丢失/突变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形成,其差异表达可作为肿瘤早期诊断、疗效、预后评估的指标,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我国泌尿系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其发... 目的microRNA(miRNA)通过调节原癌基因/抑癌基因或miRNA自身丢失/突变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形成,其差异表达可作为肿瘤早期诊断、疗效、预后评估的指标,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我国泌尿系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文中对Ⅱ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中miRNA的差异表达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取手术切除的新鲜Ⅱ级膀胱尿路上皮癌及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各3例保存于液氮中,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用Nano-drop及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RNA检测,用标记酶Hy3TM荧光基团标记RNA的探针和miRCURYTM芯片杂交,用GenePix4000B芯片扫描仪及GenePixproV6.0进行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用荧光定量RT-PCR验证。结果Ⅱ级膀胱尿路上皮癌与正常膀胱黏膜上皮组织共有21个差异表达基因,表达上调者12个:hsa-miR-203、hsa-miR-876-3p、hsa-miR-29b-1*、hsa-miR-665、hsa-miR-668、hsa-miR-181b、hcmv-miR-US25-2-5p、hsa-miR-768-3p、hsa-miR-548d-5p、hsa-miR-518c*、hsa-miR-145*、hsa-miR-363*,表达下调者9个:hsa-miR-126、hsa-miR-140-3p、hsa-miR-223、hsa-miR-300、hsa-miR-24-2*、hsa-miR-627、hsa-miR-142-3p、hsa-miR-744、hsa-miR-142-5p随机选择hsa-miR-363*、hsa-miR-627、hsa-miR-768-3p、hsa-miR-3004个基因差异表达的miRNA用RT-PCR验证,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基因,可能是导致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膀胱尿路上皮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形态结构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蓝永洪 申洪 +1 位作者 陆药丹 邓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6,60,共4页
目的定量揭示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urothelial carcinoma exfoliated cell,UCC)巴氏染色的形态结构特征,筛选对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有重要诊断价值的几何参数。方法取107例尿液标本中500个UCC、439个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urothel... 目的定量揭示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urothelial carcinoma exfoliated cell,UCC)巴氏染色的形态结构特征,筛选对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有重要诊断价值的几何参数。方法取107例尿液标本中500个UCC、439个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urothelium dysplastic exfoliated cell,UDC)和386个正常尿路上皮脱落细胞(uroepithelium normal exfoliated cell,UNC),巴氏染色后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分别测试上述三类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尺寸参数和形状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和组间两两比较法(SNK法)分析各组细胞的测试结果。结果尺寸参数(Ac、Ap、An、Rnp、dmajc,、dmin,c、dmaj,n、dmin,n、Dc珚、D珚n、Cc、Cn)和形状参数(PEc、ARn、RFFc、RFFn、FIIn)在各类脱落细胞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尺寸参数和形状参数在UCC间差异有显著性,细胞形态、结构定量分析有助于这三类细胞的甄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脱落细胞 巴氏染色 几何参数 形状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MIF与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珺 吴奎 +2 位作者 肖峻 陈远哲 熊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4-358,共5页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MI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TCC)组织中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MIF及VEGF在BTCC及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MIF及...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MI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TCC)组织中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MIF及VEGF在BTCC及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MIF及VEGF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RT-qPCR结果显示MIF mRNA及VEGF mRNA在BT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0.05);两者在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亦高于表浅性膀胱癌组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膀胱癌组织中MIF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6%(53/75)和61.3%(46/75),均高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0.05)。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提示MIF和VEGF的表达水平同膀胱癌的淋巴结转移、初复发性、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癌灶数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BTCC组织中,MIF与VEGF的过度表达对肿瘤的血管形成和发展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且MIF可能是促进VEGF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膀胱尿路上皮癌 血管内生长因子 淋巴结转移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榄香烯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崔军 宋永胜 +1 位作者 张辉 单立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64-866,共3页
背景与目的:榄香烯可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并可诱导人膀胱癌细胞凋亡。本研究旨在观察榄香烯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188例,均为单发浅表性膀胱癌(T_(is)、T_a和T_1),... 背景与目的:榄香烯可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并可诱导人膀胱癌细胞凋亡。本研究旨在观察榄香烯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188例,均为单发浅表性膀胱癌(T_(is)、T_a和T_1),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榄香烯、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及羟基喜树碱行膀胱内灌注,观察3组肿瘤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榄香烯组平均随访29.7个月,复发率为11.1%;MMC组平均随访28.4个月,复发率为26.7%;羟基喜树碱组平均随访31.5个月,复发率为21.5%。术后应用榄香烯膀胱内灌注治疗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率明显低于MMC及羟基喜树碱组(P<0.05),且不良反应少。结论:榄香烯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榄香烯 膀胱内灌注 丝裂霉素C 羟基喜树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lectin-3与MMP-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金波 周林玉 +4 位作者 古爱军 谈宜傲 王凤龙 王子夜 王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探究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Galectin-3和MMP-2在6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和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血... 目的探究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Galectin-3和MMP-2在6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和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血管数量。结合临床病理数据,分析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之间的关系。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Galectin-3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和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Galectin-3与MMP-2表达呈正相关(P<0.05);Galectin-3和MMP-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复发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直径无关。结论 Galectin-3和MMP-2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半乳糖凝集素-3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和膀胱尿路上皮癌CEUS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素萍 周爱云 +1 位作者 徐盼 肖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6-759,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BUC)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B患者30例和BUC患者50例的临床和CEUS表现,采用QLab分析软件获得IPB和BUC的TIC参数,包括...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BUC)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B患者30例和BUC患者50例的临床和CEUS表现,采用QLab分析软件获得IPB和BUC的TIC参数,包括上升时间(RT)、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强度(PI)、半洗漱时间(TPH)、上升斜率(WIS)、达峰时间(TP)、半降支斜率(D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手术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量MVD,分析CEUS的TIC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IPB和BUC的CEUS定量参数中,PI、TPH、TP、D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UC的MVD明显高于IPB(P<0.05)。各TIC参数中,TPH和DS与MVD均存在相关性(r_s=0.74、-0.81,P均<0.05)。结论 CEUS在IPB与BU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IC参数可定量评估肿瘤内微血管生成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 内翻性 膀胱尿路上皮癌 微血管密度 造影剂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CD133、CD82/KAI1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俞岚 武世伍 +2 位作者 周蕾 宋文庆 王丹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36-1340,共5页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中CD133、CD82/KAI1蛋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和特殊组织化学法检测9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20例正常膀胱粘膜中CD133、CD82/KAI1的表达和血管生...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中CD133、CD82/KAI1蛋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和特殊组织化学法检测9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20例正常膀胱粘膜中CD133、CD82/KAI1的表达和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形成情况。结果在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CD133、CD82/KAI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和VM检出率分别为0%、90.0%和0%,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三者表达分别为65.6%、31.1%和31.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膀胱尿路上皮癌中,CD133、CD82/KAI1蛋白阳性表达以及VM的形成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数量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以及复发与否具有相关性(P<0.01)。癌组织中,CD82/KAI1的表达与VM的形成及CD133的表达成负相关性(r=-0.452,-0.776,P<0.01-0.05),CD133的表达与VM的形成呈正相关(r=0.487,P<0.05)。结论 CD133、CD82/KAI1参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中VM形成,并且CD133、CD82/KAI1以及VM共同参与尿路上皮癌的侵袭及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CD133 CD82/KAI1 血管生成拟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楠 陈俊星 陈凌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6-408,42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所有病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据术后复发率分析影响复发... 【目的】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所有病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据术后复发率分析影响复发相关因素。【结果】161例中,45例术后复发,术后的总复发率为27.95%。肿瘤分级为G2、G3级患者较G1级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分期为T1期患者较Ta期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多发患者较肿瘤单发患者复发率高;复发肿瘤患者较初发肿瘤患者复发率高(P<0.05)。肿瘤大小、生长部位及术后用不同药物灌注与肿瘤复发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肿瘤分级、分期、肿瘤多发以及既往复发情况是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复发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蛋白聚糖基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免疫浸润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吕磊 郑福鑫 +1 位作者 周高峰 吴维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21-928,共8页
目的探讨多功能蛋白聚糖(VCAN)基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UC)免疫细胞浸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BUC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及临床数据,运用R语言Limma包分析VCAN表达水平与BUC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V... 目的探讨多功能蛋白聚糖(VCAN)基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UC)免疫细胞浸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BUC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及临床数据,运用R语言Limma包分析VCAN表达水平与BUC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VCAN表达情况及患者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分级、肿瘤分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等)对预后的影响;基于肿瘤免疫浸润评分(TIMER)数据库分析VCAN表达水平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取T24细胞,设置对照组(未转染任何siRNA)、NC siRNA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与VCAN siRNA组(转染VCAN siRNA),采用MTT法、细胞侵袭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和细胞周期比例,Western blotting检测Cyclin E、Cyclin D1、E-cadhe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膀胱组织比较,BUC组织中VCAN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与肿瘤分级、肿瘤分期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1);VCAN高表达是BU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IMER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BUC中VCAN表达水平与巨噬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的浸润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01)。与对照组比较,VCAN siRNA组T24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G_(0)/G_(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Cyclin E、Cyclin D1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VCAN在BUC中呈高表达,且与BUC的免疫浸润及预后相关。沉默VCAN可明显抑制T24细胞的增殖及侵袭,其机制可能与调控Cyclin E、Cyclin D1、E-cadherin及MMP-9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多功能蛋白聚糖 免疫浸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clin1和LC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恳 郝宗耀 +2 位作者 周骏 樊松 梁朝朝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02-1304,共3页
目的探讨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5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32例正常膀胱组织的Beclin1和LC3表达,对比表达的差异。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组织Beclin1阳性表达率为66.1%... 目的探讨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5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32例正常膀胱组织的Beclin1和LC3表达,对比表达的差异。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组织Beclin1阳性表达率为66.1%(37/56),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织的93.8%(3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癌组织中LC3阳性表达率为50%(28/56),亦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织87.5%(2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eclin1和LC3表达均与患者临床分期有关(P<0.01),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生长方式不具有相关性(P>0.05);Beclin1和LC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Beclin1和LC3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膀胱组织,两者可能均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CLIN1 LC3 膀胱尿路上皮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IU-87细胞株端粒酶活性抑制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景抗震 高建平 +2 位作者 程文 张征宇 葛京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37-241,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使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沉默,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IU-87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针对hTERT基因设计构建多种siRNA表达载体,并转染至膀胱肿瘤BIU-87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单四唑(MTT)检测端粒酶活...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使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沉默,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IU-87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针对hTERT基因设计构建多种siRNA表达载体,并转染至膀胱肿瘤BIU-87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单四唑(MTT)检测端粒酶活性,观察siRNA表达载体对hTERT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实时荧光定量和MTT检测证明,所构建的载体能导致不同程度的hTERT基因沉默,并成功地抑制BIU-87细胞的生长。结论:RNA干扰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BIU-87)端粒酶hTERT基因,能影响端粒酶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端粒酶活性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 端粒酶 膀胱尿路上皮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QP_1、AQP_2和AQP_3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文光 范兆阳 +2 位作者 景光远 王玉杰 阿不都.许库尔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5-408,共4页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AQP1)、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 2,AQP2)、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3,AQP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其意义。方法:取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25例及正常膀胱组织25例,应用免...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AQP1)、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 2,AQP2)、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3,AQP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其意义。方法:取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25例及正常膀胱组织2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QP1、AQP2和AQP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AQP1散在表达于正常膀胱组织中微血管和小动脉的内皮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QP1大量表达于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AQP1表达水平较正常膀胱组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2主要表达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的细胞间质中,两者表达强度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QP3主要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的黏膜上皮细胞的胞质及胞膜,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QP1、AQP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提示AQP1、AQP3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1-3 膀胱尿路上皮癌 血管内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