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毛虫科系统关系的探讨与属级定义的重厘订(纤毛门,腹毛目)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梅 朱明壮 +1 位作者 马洪钢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5-379,共5页
根据纤毛图式及细胞发生学特征 ,重新界定了腹毛目侧毛虫科纤毛虫 :侧毛虫、异毛虫、锥口虫、海尾柱虫、拟片尾虫以及拟翁口虫 6个相近属的定义。同时利用近祖 -衍化分析 ,探讨了其系统关系。
关键词 纤毛门 腹毛目 纤毛虫 侧毛虫科 异毛虫 锥口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仆虫科下阶元系统关系的探讨(纤毛门,腹毛目) 被引量:6
2
作者 宋微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27-534,共8页
借助聚类分析和近祖演化推测(支序分类方法)对纤毛门原生动物中一高级类群──游仆虫科内各属间系统关系及科内地位予以分析探讨。结果建议:所涉各成员可细分为7个亚群,按演化顺序依次为Gastrocirrhus;Swedmarkia-Discocephalus;Ur... 借助聚类分析和近祖演化推测(支序分类方法)对纤毛门原生动物中一高级类群──游仆虫科内各属间系统关系及科内地位予以分析探讨。结果建议:所涉各成员可细分为7个亚群,按演化顺序依次为Gastrocirrhus;Swedmarkia-Discocephalus;Uronychia;Dio-phrys;Euplotidium-Certesia;Cytharoides-Euplotes;Euplotaspis-Aspidisca.结合其形态学和个体发生学资料,建议将前2亚群置入Gastrocirrhidae科,其余归入Euplotidae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 纤毛门 游仆虫科 系统发生 腹毛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腹毛目纤毛虫—束状全列虫的形态学以及与相近种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晓钟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469-473,共5页
报道了一种采自青岛沿岸养殖水体的自由生纤毛虫——束状全列虫。文中对其形态学作了重新描述,利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其纤毛图式,并与其它相近种作了比较。
关键词 海洋纤毛虫 腹毛目 束状全列虫 形态学 纤毛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毛目纤毛虫鬃棘尾虫纤毛器基部微管的荧光标记 被引量:1
4
作者 尹飞 生欣 顾福康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0-352,F0002,共4页
腹毛目纤毛虫鬃棘尾虫的纤毛器微管骨架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尾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等纤毛器微管和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其中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小膜后微管、小膜托架微管及小膜托架间的倒"V"形微管连接;... 腹毛目纤毛虫鬃棘尾虫的纤毛器微管骨架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尾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等纤毛器微管和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其中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小膜后微管、小膜托架微管及小膜托架间的倒"V"形微管连接;波动膜基部形成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但不同位置的棘毛基部微管发达程度不一样;背触毛基部以纤毛基体为中心向前、后皮层发出前纵微管和后纵微管,形成背皮层微管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纤毛虫 鬃棘尾虫 纤毛器基部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毛目纤毛虫大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基部微管的荧光标记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兰侠 余齐耀 +2 位作者 俞丽丽 栾菊敏 顾福康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6-578,F0002,共4页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大尾柱虫Urostyla grandis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其中,口围带小膜托架及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和波动膜...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大尾柱虫Urostyla grandis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其中,口围带小膜托架及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和波动膜基体托架,额棘毛基部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及横棘毛基部前纵微管束,中腹棘毛及左、右缘棘毛基部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是该纤毛虫皮层纤毛器基部的主要附属微管。据结果推测,尽管腹毛目纤毛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具有相同的结构成分,但其结构的组成、分化特征、定位和定向、发达程度等均有差异。所得结果为进一步说明纤毛虫细胞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及其微管建构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证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纤毛虫 大尾柱虫 纤毛器基部微管 荧光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锈色尖毛虫(Oxytricha ferruginea)的形态学重描述及与相近种的比较(纤毛门,腹毛目)
6
作者 林晓凤 邱彦涛 +3 位作者 胡晓钟 龚骏 马洪钢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9-223,共5页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淡水腹毛目纤毛虫—锈色尖毛虫 (Oxytricha ferrug-inea Stein,185 9)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学及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 :虫体浅黄褐色 ;表膜下颗粒为铁锈色 ,聚合成组并作纵向不规则排列。口围带...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淡水腹毛目纤毛虫—锈色尖毛虫 (Oxytricha ferrug-inea Stein,185 9)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学及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 :虫体浅黄褐色 ;表膜下颗粒为铁锈色 ,聚合成组并作纵向不规则排列。口围带平均小膜数为 35。额、腹、横棘毛为典型8∶ 5∶ 5方式排布 ;尾棘毛恒为 1根。背触毛 5列 ,其中 4列完整 ,1列不完整。伸缩泡位于体左侧前1/ 3处 ,具两根收集管。与相近种比较表明 ,O.ferruginea与前人所报道的另一淡水种 O.aerugi-nosa极可能是同一种 ,因此本文建议将两者合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锈色尖毛虫 纤毛虫 淡水 腹毛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毛目纤毛虫无性生殖周期中形态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顾福康 张作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2期84-93,共10页
本文总结了腹毛目纤毛虫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发生过程,指出了对纤毛虫形态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认为对某些纤毛虫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的命运有重新作观察的必要.也对皮层先存结构毛基体,以及细胞核在纤毛原基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作... 本文总结了腹毛目纤毛虫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发生过程,指出了对纤毛虫形态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认为对某些纤毛虫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的命运有重新作观察的必要.也对皮层先存结构毛基体,以及细胞核在纤毛原基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作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 纤毛虫 无性生殖 形态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氏腹柱虫
8
作者 范鑫鹏 《生物学教学》 2013年第11期40-40,82,共1页
施氏腹柱虫(Gastrostyla steinii)(封底图1)隶属于原生动物亚界、纤毛门、腹毛目,是一种常见的淡水或土壤生纤毛虫,虫体120~180×55~65μm,背腹扁平。与同属于纤毛门的草履虫不同,施氏腹柱虫细胞着生的纤毛发生明显的背... 施氏腹柱虫(Gastrostyla steinii)(封底图1)隶属于原生动物亚界、纤毛门、腹毛目,是一种常见的淡水或土壤生纤毛虫,虫体120~180×55~65μm,背腹扁平。与同属于纤毛门的草履虫不同,施氏腹柱虫细胞着生的纤毛发生明显的背腹面分化,其背部纤毛简单地成列排布,而其腹面的纤毛则聚集成粗大的棘毛,以特定的模式分布(封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虫 纤毛门 原生动物 腹毛目 纤毛虫 草履虫 分化 毛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龙游仆虫Euplotes charon的形态和形态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毕红卫 庞延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77,共7页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 .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及核器的演化进行了研究。E .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 10、5、4根 ,背触毛 12列 ,大核倒“C”形 ,小核球形。E .charon...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 .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及核器的演化进行了研究。E .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 10、5、4根 ,背触毛 12列 ,大核倒“C”形 ,小核球形。E .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 ,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 (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 )。核器演化的详细过程类似于其他游仆虫。随机抽取 10 0个E .charon ,对其长、宽、棘毛数、背触毛列进行统计 ,做出直方图进行分析 ,并与E .Patella进行了详细比较。作者认为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龙游仆虫 形态 形态发生 腹毛目 形态分裂 核器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纤毛虫一新属,伪小双虫属及新组合──拉氏伪小双虫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微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8-22,共5页
于1991年4月在青岛一贝类养殖池中采集到一大型腹毛目纤毛虫。研究表明,该纤毛虫代表一新属(伪小双虫属)并由此建立起一新组合——拉氏伪小双虫。该属特征为:左右各有一列纵行的腹棘毛,其右侧一列前端与口困带相接;有额、口棘毛... 于1991年4月在青岛一贝类养殖池中采集到一大型腹毛目纤毛虫。研究表明,该纤毛虫代表一新属(伪小双虫属)并由此建立起一新组合——拉氏伪小双虫。该属特征为:左右各有一列纵行的腹棘毛,其右侧一列前端与口困带相接;有额、口棘毛分化;横棘毛高度发达并上行至虫体胞口后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纤毛虫 腹毛目 伪小双虫 拉氏伪小双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hisiella sp.形态和形态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重刚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19-625,共7页
应用蛋白银染色技术研究Amphisielasp.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在形态发生过程中,细胞腹面分别出现前后6列棘毛原基条索.其中央棘毛列的前部两根棘毛来源于最右边的一列棘毛原基;中部3根棘毛来源于左数第4列棘毛原基;后... 应用蛋白银染色技术研究Amphisielasp.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在形态发生过程中,细胞腹面分别出现前后6列棘毛原基条索.其中央棘毛列的前部两根棘毛来源于最右边的一列棘毛原基;中部3根棘毛来源于左数第4列棘毛原基;后部棘毛来源于左数第5列棘毛原基.这与Gastrostyla的形态发生结果相同.5根横棘毛来源于左数第2、3、4列棘毛原基的最后一根棘毛和最右边一列原基的后两根棘毛,这与A.austrilis以及Gastrostyla的情况很相似.位于右边横棘毛右前方的一根棘毛来源于最右边的一列棘毛原基的后端第三根棘毛.它与Amphisielidesiluvalis中央棘毛列右边的一根棘毛,以及G.steini右边横棘毛前方的两根棘毛是同源的.由A.sp.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该虫可能与Gastrostyla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hisiellasp 核器 形态 形态发生 腹毛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伪尾柱虫皮层纤毛器的超微结构
12
作者 周瑶 谢志刚 范鑫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8-110,114,共4页
应用透射电镜术显示了腹毛目纤毛虫新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nova)的皮层表膜及表膜下细胞质、皮层微管胞器和其他细胞质胞器。结果显示:新伪尾柱虫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较为短小,细胞表膜下成束排列的微管结构与进化程度较高的纤毛虫... 应用透射电镜术显示了腹毛目纤毛虫新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nova)的皮层表膜及表膜下细胞质、皮层微管胞器和其他细胞质胞器。结果显示:新伪尾柱虫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较为短小,细胞表膜下成束排列的微管结构与进化程度较高的纤毛虫的微管胞器表现出诸多差异,认为腹毛目纤毛虫棘毛基部微管的发达程度是与其各类群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纤毛虫 新伪尾柱虫 表膜下皮层 皮层微管胞器 透射电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chototaxis songi细胞皮层色素颗粒的显微和亚显微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海英 王正君 +1 位作者 生欣 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70,F0002,F0003,共7页
应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术、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显微术等显示了腹毛目纤毛虫Tricho- totaxis songi细胞形态及细胞皮层结构,观察到:细胞皮层存在红色色素颗粒和无色颗粒两种皮层颗粒.皮层色素颗粒与纤毛虫细胞呈现红色有关,它们使细胞的... 应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术、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显微术等显示了腹毛目纤毛虫Tricho- totaxis songi细胞形态及细胞皮层结构,观察到:细胞皮层存在红色色素颗粒和无色颗粒两种皮层颗粒.皮层色素颗粒与纤毛虫细胞呈现红色有关,它们使细胞的颜色保持不变.作者认为.这些色素颗粒可能已成为细胞皮层结构的基本成分,与纤毛器的功能作用有关;并且它们很可能是一类共生于纤毛虫细胞皮层内及皮层表面的细菌共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纤毛虫 纤毛器 皮层色素颗粒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