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BE-LIF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贝 柳永明 +5 位作者 赵建栋 杨引君 李依奇 温发延 李岩 李振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F0003,共8页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2例L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UBE-LIF组(n=15)和开放组(n=17)。记录并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病理HE染色;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和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影像学方法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L)和椎间隙高度(DH),并采用Suk分级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前ESR和CRP水平、术前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前LL和DH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01);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氏杆菌病改变。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两组在术后1周差异较为明显:UBE-LIF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1),两组CRP均较术前升高且UBE-LIF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P<0.001),两组ESR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VAS、JOA评分和ODI指数、CRP及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UBE-LIF组椎间植骨总体融合率为93.3%,开放组为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884);两组LL和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BS均安全有效;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UBE-LIF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术后早期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LBS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微创 UBE UBE-LIF(ULI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单侧双通道植骨融合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感染对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切口愈合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马飞 廖烨晖 +5 位作者 唐强 唐超 罗宁 何洪淳 杨胜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34-640,共7页
目的:对比观察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与非HBV感染者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HBV感染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并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行单节段腰椎... 目的:对比观察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与非HBV感染者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HBV感染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并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开放融合固定术患者共1562例,其中HBV感染者148(9.5%)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121例纳入观察组;以同样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择与观察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段相匹配121例非HBV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中切口愈合不良(乙级愈合:切口红肿、渗出、硬结、血肿、脂肪液化、裂开;丙级愈合:切口感染)患者与切口愈合良好(甲级愈合)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细胞总数、肝功能异常(AST>40U/L或ALT>50U/L)、HBV-DNA(+)情况。结果:观察组121例患者中,乙级愈合11例,丙级愈合5例;对照组121例中,乙级愈合4例,丙级愈合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切口愈合不良组与切口愈合良好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淋巴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肝功能异常病例数、HBV-DNA(+)病例数、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HBV再激活23例,与未激活患者相比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HBV-DNA(+)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患者行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非HBV感染者更高;肝功能异常(AST>40U/L或ALT>50U/L)、HBV-DNA(+)、术中出血多是HBV感染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可导致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术前HBV-DN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腰椎后路开放融合固定术 感染 切口愈合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何庆标 黎玉辉 梁雨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33-93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两个节段以内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82例,男57例,女25例,年龄65~74岁,BMI 18.5~24.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两个节段以内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82例,男57例,女25例,年龄65~74岁,BMI 18.5~24.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TEAS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行TEAS,持续至术毕,术后连续2 d行TEAS,每天1次,每次30 min,刺激穴位取双侧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对照组于相同穴位上贴电极片,不进行电刺激。两组于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术毕连接镇痛泵行PCIA。记录穴位刺激前、切皮时的HR、MAP。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次数,并计算追加率。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活动(翻身)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与实际按压次数之比(D_(1)/D_(2))、补救镇痛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切皮时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术中舒芬太尼追加率明显降低,术后2、4、8、12、24、48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12、24、48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D_(1)/D_(2)明显升高,补救镇痛率、术后恶心呕吐与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TEAS为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提供较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固定 竖脊肌平面阻滞 经皮穴位电刺激 老年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奎渤 朱颖娴 +4 位作者 郭远清 李国威 陈涛 黄创新 黄宗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424-1427,共4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共64例,根据镇痛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M组,32例)和单一方法镇痛组(S组,32例...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共64例,根据镇痛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M组,32例)和单一方法镇痛组(S组,32例)。多模式镇痛组联合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超前镇痛、术中局部浸润麻醉、术毕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术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方法;单一方法镇痛组仅留置PCA。记录两组术后3、12、24、48 h及首次下床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总体镇痛满意度、PCA按压次数与用药量、补救镇痛情况;观察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及术后引流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M组术后3、12、24、48 h及首次下床活动的VAS评分均低于S组(P<0.05),总体镇痛满意度优于S组;M组PCA按压次数、芬太尼用量低于S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M组低于S组(P<0.05)。两组术后伤口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多模式镇痛可有效缓解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的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疼痛 多模式镇痛 腰椎后路融合 固定器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因素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14
5
作者 俞兴 徐林 +4 位作者 毕连涌 柳根哲 李鹏洋 曲弋 焦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3-437,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1年1 492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11例,非感染组1 481例...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1年1 492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11例,非感染组1 481例,进行感染风险因素评分(infection risk factor score,RFS),比较两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分析保留内置物情况下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的成功率、分析失败因素及处理策略,探讨何种状况下需清创同期取出内固定。结果 1 492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11例(0.74%),感染组与非感染组RFS分别为2.64±0.24和0.78±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9例保留内置物情况下采用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成功6例。另3例2次清创取出内固定后继续冲洗引流:2例感染彻底控制、1例伤口愈合后1个月血液感染继发颅内感染、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术前长期口服激素同时RFS≥3分患者,采用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同时取出内固定,感染彻底控制。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保留内置物情况下彻底清创后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应用抗菌药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术前长期口服激素同时RFS≥3分患者,彻底清创同时取出内固定有利于感染彻底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固定 深部感染 治疗 冲洗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朱云荣 叶晓健 +2 位作者 蒋玉权 余将明 许国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改良术式组(A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23±9.75)岁;传统术式组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2±10.25)岁。比较两组手术ODI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式术后短期ODI、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异。改良术式组较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 单侧固定 腰椎体间融合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何亮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5-87,共3页
目的:评价胸腰椎结核应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目的:评价胸腰椎结核应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和观察组(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r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Cobb角和术后神经恢复有效率,以评价手术实施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238.41±65.82)min]、术中出血量[(559.33±345.67)ml]、住院时间[(15.02±4.51)d]、植骨融合时间[(6.79±1.68)月]、术后1周Cobb角[(8.33±1.85)。]均与对照组[分别为(232.14±48.17)min、(577.41±320.18)ml(、15.17±7.02)d(、6.92±1.94)月(、8.51±1.93)。]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观察组术后引流量[(415.94±351.55)ml]、术后6个月的VAS[(3.08±0.33)分]和ODI评分[(20.08±7.24)分]及Cobb角[(4.15±0.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22.84±348.53)ml、(4.24±0.81)分、(26.29±9.15)分、(5.58±1.02)。],而神经恢复有效率[73.68%(28/38)]明显高于对照组[36.84%(1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胸腰椎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时,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可获得更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内固定 后路 经单侧椎弓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强 邹德威 +2 位作者 海涌 马华松 白克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术(简称为后路斜方向腰椎椎间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POLAr治疗46例腰背痛及下肢根性疼痛的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视觉疼痛评分(vi...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椎间融合器固定术(简称为后路斜方向腰椎椎间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POLAr治疗46例腰背痛及下肢根性疼痛的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视觉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painscore,VAS)、腰功能评分(lowbackoutcomescore,LBOS)和手术满意度问卷调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60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前VAS和LBOS评分分别是6.2±2.5分和23.6±16.5分,随访时为2.3±1.8分(P<0.01)和48.4±20.2分(P<0.01)。46例患者中43例(93%)认为手术效果优良。滑脱由术前28.6%减少到术后的3.7%(P<0.01)。腰椎前凸由术前平均12.1°改善到术后的18.2°(P<0.01),没有与器械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斜方向腰椎椎间关节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滑脱 后路斜方向腰椎椎间关节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及ODI评分影响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8
9
作者 刘艳 王丽丽 施光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6期201-204,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确诊并救治的8...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确诊并救治的88例高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手术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_均<0.01)。术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_均<0.01),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法构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
10
作者 梁晓霜 彭边 +2 位作者 裴娟 毛莹莹 王雪莲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73,共4页
目的构建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方法2022年6-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某医院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中低体温将其分为低体温组(n=77)和非低体温组(n=25),使用... 目的构建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方法2022年6-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某医院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中低体温将其分为低体温组(n=77)和非低体温组(n=25),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决策树预测模型。结果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低、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hesiologists,ASA)评分较高、入室体温较低、手术时间较长和出血量较多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因素建立了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1(95%CI:0.798~0.844)。结论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 中低体温 危险因素 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心灵 袁磊 +4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李危石 孙垂国 杜国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4-421,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73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DL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73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DL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和非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患者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史、饮酒史、术前骨质状况、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等;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Cobb角、冠状面和矢状面失衡情况、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Cobb角和LL矫正值;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固定节段、减压节段、椎间融合节段、术中截骨及截骨级别、固定骶骨、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情况等、术中失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资料和医疗费用。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患者纳入大量失血组,106例患者纳入非大量失血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量失血组相较非大量失血组,BMI较小(P=0.046)、术前Cobb角较大(P<0.001)、AVT较大(P=0.002)、Cobb角矫正值(P<0.001)较大、固定节段较多(P<0.001)、椎间融合节段较多(P=0.043)、截骨级别较高(P<0.001)、术中TXA使用比例更小(P=0.046),大量失血组在围手术期输血量(P=0.015)、输血率(P=0.035)、术后住院时间(P=0.035)、住院费用(P=0.023)显著高于非大量失血组。多因素Logistics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每增加1kg/m^2,术中大量失血风险降低9.3%;术中Cobb角矫正值每增加1°、固定节段每增加1个节段,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分别增加5.9%、58.9%;椎间融合节段每增加一个节段,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增加1.174倍;术中行三级及以上截骨使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增加9.262倍;术中使用TXA使术中大量失血风险降低71.2%。结论:BMI较小,术前Cobb角和AVT较大,Cobb角矫正值增加、固定节段增加、椎间融合节段增加、术中截骨、截骨分级高、术中未使用TXA等因素是导致DLS患者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术中大量失血的潜在危险因素,其中,BMI较小、Cobb角矫正值增加、固定节段增加、椎间融合节段增加、行3级及以上截骨、术中未使用TXA是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长节段固定融合 中大量失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案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2
作者 闫长红 时莉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ERAS团队,基于文献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ERAS干预方案。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ERAS团队,基于文献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ERAS干预方案。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66例为ERAS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护理方案有助于降低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加速腰椎后路融合术病人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腰椎后路 椎间植骨融合固定 住院时间 住院费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患者急性疼痛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静 师曦曦 +3 位作者 邓思妍 罗细菊 刘一秀 胡化刚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开放性腰椎融合术患者急性术后疼痛轨迹的潜在类别,分析不同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为不同类别患者制定针对性镇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择期开放性腰椎融合术患者251例,在术前1 d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疼痛评分及睡... 目的探讨开放性腰椎融合术患者急性术后疼痛轨迹的潜在类别,分析不同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为不同类别患者制定针对性镇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择期开放性腰椎融合术患者251例,在术前1 d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疼痛评分及睡眠质量资料。术后分别于全麻清醒并拔除气管导管的0 h、6 h、12 h、1 d、2 d、3 d、4 d、5 d、6 d 9个时间点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急性术后疼痛轨迹的潜在类别,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术后疼痛轨迹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识别出3种急性术后疼痛轨迹,分别为疼痛加剧后缓解组(83例,33.0%),疼痛加剧稳定后反弹组(30例,12.0%),轻度疼痛组(138例,55.0%)。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轻度疼痛组,病程≥10年、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手术时间>240 min的患者更容易进入疼痛加剧稳定后反弹组;年龄≤50岁、存在睡眠障碍、术后未使用镇痛泵的患者更容易进入疼痛加剧后缓解组(均P<0.05)。结论开放性腰椎融合手术患者急性术后疼痛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发展轨迹重视年龄≤50岁、病程≥10年、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术前有睡眠障碍、手术时间>240 min、术后未使用镇痛泵的患者,给予及时的疼痛评估及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腰椎融合 急性后疼痛 疼痛程度 睡眠障碍 镇痛泵 时间 疼痛评估 潜类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开展经皮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被引量:4
14
作者 戎利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7-338,共2页
经皮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是指在内镜辅助下进行的一种微创腰椎融合术[1、2]。由于水介质内镜能够实时清晰显示术野,其术中操作更精细、准确[3]。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及微创... 经皮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是指在内镜辅助下进行的一种微创腰椎融合术[1、2]。由于水介质内镜能够实时清晰显示术野,其术中操作更精细、准确[3]。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及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PELIF具有手术损伤更小、术后康复更快、短中期临床疗效确切等诸多优势,现已成为国际脊柱内镜领域的代表性术式之一[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间融合 损伤 腰椎融合 传统开放 经皮内镜下 内镜辅助 脊柱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或附加后路内固定的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宏浩 刘景伟 海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0-242,共13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单纯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与附加后路内固定的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单纯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与附加后路内固定的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1年7月关于对比单纯LLIF(单纯组)与附加后路内固定的LLIF(内固定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数据,包括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融合器下沉发生率;术后末次随访时较术前的椎间隙高度、节段前凸角及腰椎前凸角改善值;术后末次随访时较术前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善值;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翻修率和邻椎病发生率。提取数据后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分析,各效应量均给出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均为高质量文献,包括9篇队列研究,4篇病例对照研究。总计有10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了LLIF,其中单纯组429例,内固定组661例,随访时间分别为17.66±5.39个月和16.40±5.41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融合率(RR 0.92,95%CI 0.87~0.98,P=0.006)、融合器下沉发生率(RR 1.68,95%CI 1.36~2.07,P<0.00001)、术后末次随访时较术前的椎间隙高度改善值(WMD-0.68,95%CI-1.04~-0.32,P=0.0002)、节段前凸角改善值(WMD-1.28,95%CI-2.30~-0.27,P=0.01)、ODI改善值(WMD-1.39,95%CI-2.45~-0.32,P=0.01)以及翻修率(RR 2.12,95%CI 1.02~4.43,P=0.04)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优于单纯组。术中出血量(WMD-106.62,95%CI-163.54~-49.70,P=0.0002)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组少于内固定组。而术后末次随访时较术前的腰椎前凸角改善值(WMD-1.63,95%CI-3.36~0.10,P=0.06)、VAS评分改善值(WMD0.63,95%CI-0.22~1.48,P=0.15)、术后住院时间(WMD-2.37,95%CI-4.82~0.07,P=0.06)、并发症发生率(RR1.29,95%CI 0.94~1.78,P=0.12)、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RR 1.07,95%CI 0.67~1.72,P=0.78)以及邻椎病发生率(RR 0.43,95%CI 0.06~3.21,P=0.41)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LLIF与附加后路内固定的LLIF均能有效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指标。与附加后路内固定的LLIF相比,单纯LLIF更易发生融合器下沉,进而导致融合率较低、维持间接减压效果较差及翻修率较高。对于具有高度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的患者,附加后路内固定的LLIF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方腰椎椎间融合 腰椎退行性疾病 后路固定 融合 融合器下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3
16
作者 何建华 冯大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6-601,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应用手...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应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量评价手术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腰痛情况,应用Roland—MolTis功能障碍(RDQ)评分评价患者腰椎障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及不同分型(Denis分型A、B、C、D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融合率为87.9%,治疗有效率为93.3%,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分别为77.9±1.5min、387.4±9.4ml和115.8±6.4ml。术前、术后1d和术后3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9±1.0分、7.6±1.0分和3.5±0.5分;RDQ评分分别为21.8±1.8分、18.4±1.1分和11.8±0.9分。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分别为65.6±1.7min、309.4±7.1m1和103.2±6.3ml。术前、术后1d和术后3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6±1.7分、7.2±1.1分和3.9±0.6分,RDQ评分分别为22.1±1.7分、19.4±1.0分和15.5±1.1分。两组患者间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术后ld和术后3个月的RDQ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nis分型A、B、C和D型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8.1±O.9分、7.3±1.2分、7.8±0.9分和7.9±0.8分;术后1d时分别为4.1±1.0分、7.6±1.1分、7.7±1.0分和7.8±1.0分;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3.5±0.8分、3.6±0.6分、3.7±0.5分和3.8±0.5分,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B、C和D型患者术后1d时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型患者(P〈0.05)。A、B、C和D型患者术前RDQ评分分别为17.8±1.9分、23.1±2.0分、23.4±2.1分和22.8±1.9分;术后ld时分别为12.4±1.1分、17.3±1.4分、18.3±1.8分和18.9±1.5分;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11.9±1.9分、11.4±1.3分、11.5±1.9分和12.4±1.9分,患者经治疗后RDQ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B、C和D型患者术前和术后ld时RDQ评分均显著高于A型患者(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疗效确切,能够快速缓解DenisA型患者疼痛和脊柱功能障碍,并恢复损伤严重的DenisB、C和D型患者脊柱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适用范围广.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固定融合 腰椎骨折 Denis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近端邻近节段迟发性感染3例报告 被引量:9
17
作者 关凯 王飞 +1 位作者 林宜韻 孙天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6-950,共5页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急性感染或迟发性感染均比较常见,发生率为1.9%~4.4%。但是。腰椎后路融合术(PLIF)术后邻近节段出现迟发性感染的病例未见报道。我们诊治3例PLIF术后近端邻近椎间隙迟发感染的患者,报...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急性感染或迟发性感染均比较常见,发生率为1.9%~4.4%。但是。腰椎后路融合术(PLIF)术后邻近节段出现迟发性感染的病例未见报道。我们诊治3例PLIF术后近端邻近椎间隙迟发感染的患者,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 固定 迟发性感染 邻近节段 近端 后路减压融合 急性感染 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术致左髂总动脉破裂医疗损害1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于天水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82-84,共3页
某女,51岁,身高165cm,以“腰部不适20余年伴右下肢疼痛、间歇跛行8月,加重2月”为主诉于某年4月12日入北京市某三甲医院。腰部CT和MRI平扫示: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L4椎体Ⅰ度真性滑脱,L2椎体假性Ⅰ度后滑脱,L2-L3及L4-S1椎间盘膨出。4月1... 某女,51岁,身高165cm,以“腰部不适20余年伴右下肢疼痛、间歇跛行8月,加重2月”为主诉于某年4月12日入北京市某三甲医院。腰部CT和MRI平扫示: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L4椎体Ⅰ度真性滑脱,L2椎体假性Ⅰ度后滑脱,L2-L3及L4-S1椎间盘膨出。4月1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术中见L5椎体左侧椎弓根和L4椎体右侧椎弓根缺如。切除L4左侧下关节突部分,定位L4左侧椎弓根及L5右侧椎弓根,拧入椎弓根螺钉。L4右侧及L5左侧直接拧入螺钉,螺钉近侧螺纹以骨水泥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腰椎减压融合固定 椎间盘摘除 髂总动脉 动脉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建 周跃 +4 位作者 初同伟 王卫东 张正丰 李长青 张年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08-912,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2月~2007年3月应用自制直径2.6cm工作通道在METRx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经皮椎弓根... 目的:探讨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2月~2007年3月应用自制直径2.6cm工作通道在METRx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8~72岁,平均51.2岁。腰椎管狭窄症5例,Ⅰ度腰椎滑脱症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50~260min,平均175min。术中失血量50~300ml,平均150ml。术后住院时间7~16d,平均12d。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行内窥镜下翻修手术。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5个月,平均6.3个月。ODI评分术前为46.32±10.14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75±8.59分和11.06±5.2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AS评分术前为7.12±1.06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45±1.28分和1.29±0.7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本组优5例,良6例,可1例。结论: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腰椎融合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瑞昔布在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啟维 薛庆云 +2 位作者 王强 王林 孙常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55-859,共5页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在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2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91例后路腰椎融合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帕瑞昔布联合吗啡PCA泵)和对照组(单纯应用吗啡PCA泵)。治疗组62例中又分为帕瑞昔布钠静脉组30例(...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在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2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91例后路腰椎融合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帕瑞昔布联合吗啡PCA泵)和对照组(单纯应用吗啡PCA泵)。治疗组62例中又分为帕瑞昔布钠静脉组30例(40mg/次Q12h静脉小壶共6次)和肌注组32例(40mg/次Q12h肌肉注射共6次);对照组29例(单纯应用吗啡PCA泵)。分别观察各组术后72h内镇痛效果(VAS评分)、吗啡用量及副作用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帕瑞昔布钠静脉组术后72h时VAS评分0.85±0.20,吗啡用量34.5±20.0mg,不良事件发生率23.3%(7/30例);帕瑞昔布钠肌注组术后72h时VAS评分0.80±0.15,吗啡用量35.0±18.8mg,不良事件发生率21.9%(7/32例);对照组术后72h时VAS评分1.62±0.95,吗啡用量50.6±32.0mg,不良事件发生率48.3%(16/29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VAS评分、吗啡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内,静脉组与肌注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帕瑞昔布联合吗啡PCA泵行多模式镇痛可显著缓解后路腰椎融合术后72h内疼痛;减少吗啡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整体评价,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早期镇痛提供了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瑞昔布 多模式镇痛 后镇痛 腰椎后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