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远端交界性峡部裂滑脱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选择
1
作者 王永强 袁磊 +1 位作者 李危石 刘晓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52,共10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远端交界性峡部裂滑脱(distal junctional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DJIS)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例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DJIS的患者,男7...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远端交界性峡部裂滑脱(distal junctional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DJIS)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例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DJIS的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45~75岁(63.4±10.3岁),纳入DJIS组。按照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手术节段及手术方式匹配,以1∶2比例选取同期因腰椎退变性疾病在我院接受后路减压内固定术但未出现DJIS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L1椎体CT值、骨质疏松患者比例]、下端椎椎板切除范围(下端椎椎板横向减压百分比、棘突切除百分比)、初次手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等,分析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DJIS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DJIS的治疗方法。结果:DJIS组患者的BMI显著性高于对照组(27.4±4.1kg/m~2vs. 23.7±3.4kg/m~2,P<0.001),L1椎体CT值显著性低于对照组(105.2±43.9HU vs. 133.5±23.5HU,P=0.028),骨质疏松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0%vs. 10%,P=0.003)。DJIS组患者的PI(52.5±8.8°vs. 45.8±7.4°,P<0.05)和初次术后LL(47.4±14.3°vs. 36.5±10.6°,P<0.05)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T和SS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端椎椎板横向减压百分比[(89.3±9.0)%vs.(78.0±3.2)%,P<0.05]和下端椎棘突切除百分比[(51.1±16.1)%vs.(39.3±9.1)%,P<0.0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8例DJIS患者行远端减压、滑脱复位固定融合术,翻修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性改善;2例临床症状不重,采取保守治疗,随访过程未诉症状加重。结论:高BMI、骨质疏松、高PI以及术中远端椎椎板切除范围过广是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DJIS的可能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术 机械性并发症 远端交界性失败 峡部裂滑脱 翻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9
2
作者 朱迪 李危石 +4 位作者 陈仲强 齐强 郭昭庆 曾岩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均55.7岁;随访58-120个月,平均84.6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64±3.07分,腿痛VAS评分为7.40±2.78分,JOA评分为8.16±6.58分,ODI评分为30.55±11.30分。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JOA、ODI评分,按Fischgrund标准判定疗效;行腰椎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手术区域的情况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并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长短、跛行距离、术前下肢麻木、术前VAS和JOA及ODI评分、既往腰椎手术史、合并症、融合方式、融合固定节段长短、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分别与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ODI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4.06±3.70分,腿痛VAS评分为4.90±3.40分,JOA评分为19.98±14.0分,ODI评分为13.67±8.56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评定,优21例,良60例,可28例,差9例,优良率为74.6%。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5例患者螺钉周围出现透亮线,2例明确出现螺钉松动,1例植骨区可疑未融合,1例出现横突植骨区骨吸收;71例相邻节段出现退变,退变率为60.2%,有症状的相邻节段退变13例(1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与术后腰痛VAS评分显著相关,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与术后腿痛VAS评分显著相关,年龄与术后ODI评分显著相关(P〈0.05);合并症、体重指数、跛行距离、术前VAS与JOA及ODI评分、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方式和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因素对术后远期疗效无影响(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较满意,性别、年龄、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可能是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减压固定融合术 远期疗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 被引量:7
3
作者 郑召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0-392,共3页
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病变的标准术式。考虑到国人椎管直径相对较小,临床实践中通常进行的后路融合是介于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病变的标准术式。考虑到国人椎管直径相对较小,临床实践中通常进行的后路融合是介于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之间的手术方式。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微创减压融合术,在腰椎病变治疗中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融合术 腰椎后路 微创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lumbar 腰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病变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及ODI评分影响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8
4
作者 刘艳 王丽丽 施光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6期201-204,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确诊并救治的8...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确诊并救治的88例高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手术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_均<0.01)。术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_均<0.01),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3
5
作者 何建华 冯大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6-601,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应用手...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应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量评价手术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腰痛情况,应用Roland—MolTis功能障碍(RDQ)评分评价患者腰椎障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及不同分型(Denis分型A、B、C、D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融合率为87.9%,治疗有效率为93.3%,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分别为77.9±1.5min、387.4±9.4ml和115.8±6.4ml。术前、术后1d和术后3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9±1.0分、7.6±1.0分和3.5±0.5分;RDQ评分分别为21.8±1.8分、18.4±1.1分和11.8±0.9分。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分别为65.6±1.7min、309.4±7.1m1和103.2±6.3ml。术前、术后1d和术后3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6±1.7分、7.2±1.1分和3.9±0.6分,RDQ评分分别为22.1±1.7分、19.4±1.0分和15.5±1.1分。两组患者间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术后ld和术后3个月的RDQ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nis分型A、B、C和D型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8.1±O.9分、7.3±1.2分、7.8±0.9分和7.9±0.8分;术后1d时分别为4.1±1.0分、7.6±1.1分、7.7±1.0分和7.8±1.0分;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3.5±0.8分、3.6±0.6分、3.7±0.5分和3.8±0.5分,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B、C和D型患者术后1d时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型患者(P〈0.05)。A、B、C和D型患者术前RDQ评分分别为17.8±1.9分、23.1±2.0分、23.4±2.1分和22.8±1.9分;术后ld时分别为12.4±1.1分、17.3±1.4分、18.3±1.8分和18.9±1.5分;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11.9±1.9分、11.4±1.3分、11.5±1.9分和12.4±1.9分,患者经治疗后RDQ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B、C和D型患者术前和术后ld时RDQ评分均显著高于A型患者(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疗效确切,能够快速缓解DenisA型患者疼痛和脊柱功能障碍,并恢复损伤严重的DenisB、C和D型患者脊柱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适用范围广.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腰椎骨折 Denis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朱云荣 叶晓健 +2 位作者 蒋玉权 余将明 许国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改良术式组(A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23±9.75)岁;传统术式组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2±10.25)岁。比较两组手术ODI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式术后短期ODI、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异。改良术式组较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单侧固定 腰椎体间融合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放 时述山 +2 位作者 戴刚 孙天胜 胥少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15-717,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种类的椎间融合技术.方法:本组采用3种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72例,共82个节段.其中椎体滑脱28例,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19例,不稳定型椎管狭...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种类的椎间融合技术.方法:本组采用3种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72例,共82个节段.其中椎体滑脱28例,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19例,不稳定型椎管狭窄25例.3种椎间融合技术包括:单纯植骨、双侧椎间支撑器、单侧斜行椎间支撑器,术中均采用椎弓根固定系统辅助,后2种方法中在安放内置物的同时,均辅以椎间自体骨屑植骨.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8个月,平均3年6个月.4~6个月后均达骨性愈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绝大多数病人恢复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VAS疼痛分值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下降至3.1分.功能评定结果:优41例,良24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28%.结论: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一种可靠手段,只要把握手术适应证,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手术治疗 腰椎节段性不稳定 临床疗效 椎弓根固定系统 下腰痛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远端固定椎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后路融合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其昕 闻君侠 +1 位作者 李方财 陈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0-716,共7页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DLS并行后路长节段脊柱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50-72岁,平均61.4岁。根据术中DIV的选择不同分成两组,L5固定组(A组):选择L5作为DIV,共44例;骶椎固定组(B组):选择S1作为DIV,共19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数进行比较,测量并记录每例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位移、冠状面平衡(骶骨中垂线与C7铅垂线的距离)和矢状面腰椎前凸角(T12上终板和S1上终板垂线间的夹角)、胸腰椎后凸角(T10上终板和L2下终板垂线间的夹角)、矢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分析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固定节段数平均少于B组1.36个(P=0.022);A组手术后各脊柱测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B组Cobb角、顶椎位移、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则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入射角无改变(P〉0.05);A组手术后骨盆倾斜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有增大(P〈0.05);而B组此2项骨盆参数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矢状面失平衡、内固定松动、需翻修的L5/S1椎间盘退变、需翻修的骶骨固定等远端固定椎相关并发症A组7例(15.91%),B组8例(42.11%)(P〈0.0001)。结论:采用后路长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IV选择L5或S1能获得相似的矫正效果;选择L5能有效保留L5/S1的活动度;而选择S1则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下端固定 后路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打压植骨内固定联合棘突椎板重建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6
9
作者 汤立新 宋应超 +4 位作者 付鹏军 蒋洪涛 张朝远 胡殿绪 欧阳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79-279,289,共2页
自2002年4月~2005年6月我们应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加棘突椎板重建的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8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后路减压复位 腰椎滑脱症 重建治疗 棘突椎板 植骨内固定 椎弓根钉复位固定 椎间 植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Ray-TFC椎间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活动范围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劲松 李锦军 +2 位作者 李强 李冬 赵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96-299,共4页
目的:了解附加及不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后路Ray-TFC椎间融合术对相邻运动节段活动范围的即刻影响。方法:采用国人成年男性新鲜脊柱标本9具,以中性区(NZ)和运动范围(ROM)为观测指标,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机测定单纯Ray-TFC植入和附加椎弓根内... 目的:了解附加及不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后路Ray-TFC椎间融合术对相邻运动节段活动范围的即刻影响。方法:采用国人成年男性新鲜脊柱标本9具,以中性区(NZ)和运动范围(ROM)为观测指标,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机测定单纯Ray-TFC植入和附加椎弓根内固定后相邻腰椎运动节段的活动范围。结果:单纯Ray-TFC植入仅使相邻节段前屈运动范围明显增加,附加RF-Ⅱ椎弓根钉内固定后相邻节段的前屈和后伸运动比单纯Ray-TFC植入后均明显增加,前屈时的活动比完整初始状态显著增加。结论:附加及不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TFC椎间融合术都能明显增加相邻节段的前屈活动,有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潜在可能。对相邻节段未出现症状但已经有退变表现的病例,选择此种术式时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 椎间融合术 相邻节段 内固定 椎间融合 椎弓根钉 生物力学 Ray-TFC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在线联机分析处理探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神经根损伤效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国栋 欧阳跃平 +2 位作者 史建刚 贾连顺 袁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1-693,共3页
目的应用在线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OLAP)探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神经根损伤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61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腰椎神经根损伤患者... 目的应用在线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OLAP)探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神经根损伤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61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腰椎神经根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汇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的住院号、性别、职业、年龄、病史、症状持续时间等,建立数据仓库,在此平台上应用OLAP技术进行数据的多维分析处理,验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过分析处理发现在各项相关因素的综合作用中,神经根受压迫时间较为重要,直接影响术后治疗效果,符合临床实际。结论 OLAP技术能有效处理大宗腰椎神经根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神经根病 数据挖掘 联机分析处理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和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毅中 李炎川 +1 位作者 黄俊晓 杨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6年第4期189-190,共2页
后路减压和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李毅中,李炎川,黄俊晓,杨璞临床资料1989年1月~1993年12月,我们采用后路减压和内固定治疗62例患者,男52例,女10例;年龄15~64岁。致伤原因:重物压伤22例,高处... 后路减压和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李毅中,李炎川,黄俊晓,杨璞临床资料1989年1月~1993年12月,我们采用后路减压和内固定治疗62例患者,男52例,女10例;年龄15~64岁。致伤原因:重物压伤22例,高处跌下23例,车祸17例。骨折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内固定 治疗 截瘫 后路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侧前方减压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23例体会
13
作者 吴学建 王利民 +2 位作者 李甲振 王卫东 皮国富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改良侧前方减压后路内固定 手术治疗 腰椎骨折 脊髓损伤 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观察
14
作者 杨克敏 侯开宇 蒙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2期150-151,共2页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后路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后...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后路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子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ODI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ヌ见察组治疗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減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较单纯后路減压治疗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后路减压内固定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逯博文 赵志恒 +1 位作者 孟祥龙 崔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99-1103,共5页
腰椎管狭窄症是引发中老年人群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此两种疾病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0世纪末,接受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比例逐渐上升,腰椎椎体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是引发中老年人群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此两种疾病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0世纪末,接受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比例逐渐上升,腰椎椎体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重要治疗方法之一[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中老年人群 腰椎融合术 椎体融合术 功能障碍 疾病发病率 双通道内镜 减压融合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内镜与开放减压融合术对年轻肥胖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疗效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庄俊杰 祝斌 刘晓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评估脊柱内镜下减压手术与开放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年轻肥胖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疼痛科及骨科脊柱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以年龄18~45岁,BMI≥... 目的:评估脊柱内镜下减压手术与开放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年轻肥胖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疼痛科及骨科脊柱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以年龄18~45岁,BMI≥28 kg/m^2,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接受手术治疗为入组标准。根据病人接受术式不同分为内镜组(62例)及开放组(25例)。以术前及术后24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重返工作时间、MacNab评分、术后再手术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两组差异,比较两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内镜组62例病人平均年龄(31.2±8.2)岁,平均BMI值为(30.8±3.1)kg/m^2,平均重返工作时间(3.2±6.2)月,平均手术时间(68.5±36.6)分钟,平均出血量(5.1±4.2)ml。MacNab评分结果为优(50例)、良(5例)、可(1例)、差(6例),优良率88.7%。10例术复发再次接受手术(再手术率16.1%);开放组手术25例病人平均年龄(29.8±7.1)岁,平均BMI值为(31.6±3.7)kg/m^2,平均重返工作时间(5.7±4.2)月,平均手术时间(145.8±51.5)分钟,平均出血量(334.0±215.4)ml。MacNab评分结果为优(20例)、良(4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96.0%。1例术后症状复发接受翻修开放手术(再手术率4%)。两组病人年龄、BMI值和MacNab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返工作时间、术后复发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对于年轻肥胖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脊柱内镜手术与开放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均有明显疗效。而脊椎内镜术后出血量少、手术时间与恢复时间更短,病人能更快地重回工作恢复社会角色。此外,脊椎内镜术后二次手术率较开放减压固定融合术较高,推测脊柱内镜术后复发率较开放手术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年轻 肥胖 脊柱内镜手术 减压固定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减压融合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 被引量:18
17
作者 房照 张阳 +2 位作者 张立志 张志成 李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9-404,共6页
目的:分析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减压融合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0月共计268例年龄≥75岁患者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其中随访时间不少于12个月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30例纳入本... 目的:分析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减压融合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0月共计268例年龄≥75岁患者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其中随访时间不少于12个月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30例纳入本研究。随访时间为12~51个月(23.4±8.0个月)。患者年龄为75~84岁(77.3±2.2岁),单节段手术60例,两节段手术114例,三个及以上的节段手术56例。192例(83.5%)患者有术前合并症,平均每例患者合并有2.2种内科疾病,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76例(74.6%)、糖尿病88例(38.3%)、心脏疾病48例(20.9%)、脑梗死30例(13.0%)、肺部疾病26例(11.3%)、肿瘤18例(7.8%);术前联系相关内科会诊次数共计302次,平均每例患者术前会诊1.3次。为明确责任节段,70例(30.4%)患者术前进行了神经根阻滞术,其中24例(10.4%)患者进行了2次及以上的神经根阻滞术。收集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估。结果:23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出院。手术时间为120~380min(233.1±67.3min),术中出血量为150~600ml(304.5±92.4ml)。患者术前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分别为7.2±1.2分和6.6±1.7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3.4±0.5分和3.3±0.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0.4分和1.7±0.5分,术前ODI为(57.1±10.5)%、术后3个月为(19.3±3.0)%、末次随访时为(11.4±1.7)%,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8.7%,其中手术相关并发症30例(13.0%),硬膜撕裂14例,切口愈合不良8例,脑脊液漏6例,切口感染1例,神经根损伤1例(因钉位欠佳,调整后1周内恢复);非手术相关并发症36例(15.7%),肠梗阻12例,泌尿系感染8例,尿潴留6例,坠积性肺炎4例,脑梗死4例,深静脉血栓2例;末次随访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未出现螺钉、钛棒断裂。结论:75岁及以上的高龄患者术前合并症较多、围手术期准备更加繁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在系统的术前准备基础上,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 高龄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楚才 杨新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1579-1579,共1页
在脊柱骨折中,胸腰椎骨折较多,以T12、L1最多。治疗胸腰椎骨折,恢复椎体的高度和椎管容积是关键。我们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腰椎骨折 内固定治疗 椎弓根钉 后路减压 床体 脊柱骨折 椎管容积 疗效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近端邻近节段迟发性感染3例报告 被引量:9
19
作者 关凯 王飞 +1 位作者 林宜韻 孙天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6-950,共5页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急性感染或迟发性感染均比较常见,发生率为1.9%~4.4%。但是。腰椎后路融合术(PLIF)术后邻近节段出现迟发性感染的病例未见报道。我们诊治3例PLIF术后近端邻近椎间隙迟发感染的患者,报...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急性感染或迟发性感染均比较常见,发生率为1.9%~4.4%。但是。腰椎后路融合术(PLIF)术后邻近节段出现迟发性感染的病例未见报道。我们诊治3例PLIF术后近端邻近椎间隙迟发感染的患者,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术 内固定术后 迟发性感染 邻近节段 近端 后路减压融合 急性感染 手术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滴鼻用于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镇静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谢军明 金慧 +2 位作者 王媛媛 杨雨晴 刘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后路单间隙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8~65岁,BMI 18~25 kg/m 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1.0μg/kg组(D...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后路单间隙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8~65岁,BMI 18~25 kg/m 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1.0μg/kg组(D1.0组)、右美托咪定1.5μg/kg组(D1.5组)、右美托咪定2.0μg/kg组(D2.0组)和对照组(C组)。患者入手术室后,D1.0组、D1.5组、D2.0组分别经鼻滴注右美托咪定1.0、1.5、2.0μg/kg,C组用生理盐水滴鼻,容量均为2 ml。记录滴鼻前(T0)、滴鼻后10 min(T1)、20 min(T2)和30 min(T3)的HR、MAP、SpO 2、自发痛VAS评分、Ramsay镇静和焦虑评分。滴鼻后30 min行左侧上肢肘正中静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置管,记录患者穿刺时VAS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并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T3时D2.0组HR明显慢于C组(P<0.05),MAP明显低于C组(P<0.05)。T3时D1.0、D1.5和D2.0组自发痛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T3时D1.0和D1.5,T2、T3时D2.0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D1.5组和D2.0组静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D1.0、D1.5和D2.0组满意度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1.5μg/kg滴鼻可获得良好的镇静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滴鼻 后路腰椎减压内固定 术前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