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像学方法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唐雪 杜勇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4-698,共5页
新辅助治疗(NAT)加手术是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经NAT后40%~75%的患者腋窝淋巴结可以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有望获得腋窝淋巴结pCR者,理论上可免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目前清扫术后的病理结果... 新辅助治疗(NAT)加手术是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经NAT后40%~75%的患者腋窝淋巴结可以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有望获得腋窝淋巴结pCR者,理论上可免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目前清扫术后的病理结果是判断腋窝淋巴结pCR与否的金标准,而这种有创的方法可能使得部分患者接受了过度治疗。因此早期准确判断NAT后腋窝淋巴结状态对后续手术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超声、MRI、PET等影像学方法在乳腺癌的诊断与疗效评估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近年来影像学在预测乳腺癌NAT后腋窝淋巴结pCR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腋窝淋巴结 病理完全缓解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指标预测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 被引量:18
2
作者 苏泽珍 李蔓英 +5 位作者 黄彩欣 罗佳 梁瑾瑜 潘福顺 郑艳玲 谢晓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9-383,共5页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指标预测新辅助化疗(NACT)后乳腺癌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 纳入155例接受NACT的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根据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pCR组(n=59)及非pCR组...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指标预测新辅助化疗(NACT)后乳腺癌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 纳入155例接受NACT的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根据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pCR组(n=59)及非pCR组(n=96);比较2组NACT前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及乳腺癌病灶及腋窝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建立logistic预测模型,观察其预测NACT后腋窝淋巴结pCR的价值。结果 2组乳腺癌原发灶Ki-67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及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短径、最大皮质厚度和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预测模型预测NACT后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pCR的AUC为0.734,敏感度为42.37%(25/59),特异度为84.38%(81/96)。结论 NACT前超声联合免疫组织化学预测NACT后乳腺癌转移性腋窝淋巴结pCR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新辅助治疗 病理完全缓解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学完全缓解预测模型的验证与改良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郑卫真 孙菊杰 +4 位作者 刘雁冰 邱鹏飞 毕钊 赵桐 王永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5-451,共7页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2018年有研究报道了一个多变量预测模型,用于预测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clinical lymph node-positive,cN+)患者NAC后腋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ypN0...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2018年有研究报道了一个多变量预测模型,用于预测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clinical lymph node-positive,cN+)患者NAC后腋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ypN0)的概率。分析乳腺癌NAC后ypN0的相关因素,验证Olga Kantor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2014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350例临床腋淋巴结阳性NAC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的患者,并进行Olga Kantor预测模型的验证;由于该模型采用术后病理学评估乳腺原发肿瘤反应无助于术前预测ypN0,因此采用术前影像评价替代术后病理学评估进行改良,分别分析验证模型和改良模型的独立预测因素,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两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验证模型中年龄、分型分组及病理乳房原发肿瘤反应为ypN0的独立预测指标,改良模型中年龄、分型分组及临床乳房原发肿瘤反应为ypN0的独立预测指标(P均<0.05)。验证模型及改良模型的AUC分别为0.788和0.782(P>0.05)。改良模型分数≤3分、4~7分及≥8分患者NAC后ypN0概率分别为2.5%(1/40)、22.4%(51/228)和68.3%(56/82)。结论:Olga Kantor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cN+患者ypN0概率,改良模型具有同等的预测效能且更贴合临床实际,有助于NAC后腋窝处理模式的合理选择:得分≤3分推荐直接行ALND,4~7分可选择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8分推荐行SLN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 预测 前哨淋巴结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学完全缓解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毕钊 宋现让 +5 位作者 陈鹏 谢丽 蒋伟 宋兴国 丛斌斌 王永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3-68,共6页
背景与目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简单、客观且廉价的实验室指标,其疗效预测价值已在其他类型的癌种中得到验证。整合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前临床病理学特征及NLR来预测NA... 背景与目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简单、客观且廉价的实验室指标,其疗效预测价值已在其他类型的癌种中得到验证。整合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前临床病理学特征及NLR来预测NAT后腋窝淋巴结病理学完全缓解(axillary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apCR)率,以期指导临床决策。方法:入组2016年4月—2020年4月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连续收治的416例接受NAT的临床淋巴结阳性患者。入组患者接受完整疗程蒽环类药物联合紫杉类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接受NAT前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实验室指标。临床病理学特征作为分类变量,年龄及实验室指标作为连续变量,其cut-off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约登指数来确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AT后apCR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构建NAT后apCR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入组的416例患者中,37.3%(155/416)的患者达到apCR。单因素分析显示,apCR与年龄、穿刺病理学分级、分子分型、血糖、血小板、NLR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0.528,95%CI:0.343~0.814)、穿刺病理学分级(OR=1.846,95%CI:1.187~2.872)、分子分型(OR=2.791,95%CI:1.780~4.377)和NLR(OR=0.302,95%CI:0.105~0.867)是NAT后apCR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基于这些影响因素,我们构建了NAT后apCR的logistic预测模型:logit(P)=0.613×病理学分级+1.027×分子分型-0.638×年龄-1.196×NLR-0.244(模型检验χ2=54.478,P<0.001),该模型的AUC为0.702。结论:除了传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作为简单、廉价、客观的实验室指标,NLR水平也可以作为NAT后apCR的预测指标。整合NAT前临床病理学特征及NLR水平可以帮助预测NAT后apCR,进而基于NAT疗效选择个体化腋窝降阶梯手术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腋窝淋巴结 病理完全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腔镜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淋巴结病理改变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骆成玉 季晓昕 +4 位作者 林华 杨齐 张键 刘宝胤 关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研究乳腔镜与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腋窝淋巴结的病理改变。方法随机对照分析200例乳腔镜和常规各100例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收获的淋巴结总数、转移淋巴结比例、平均每例收获淋巴结数、平均淋巴结大小以及淋巴结病理形态变化。结... 目的研究乳腔镜与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腋窝淋巴结的病理改变。方法随机对照分析200例乳腔镜和常规各100例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收获的淋巴结总数、转移淋巴结比例、平均每例收获淋巴结数、平均淋巴结大小以及淋巴结病理形态变化。结果乳腔镜组和常规组在收获淋巴结总数(1 781枚和1 737枚)、转移淋巴结比例(11.9%和13.4%)、平均每例收获淋巴结数(17.8±5.8和17.4±4.9)以及平均淋巴结大小(0.33和0.38 cm)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总共3518枚淋巴结病理形态变化(包括淋巴结膜破裂、淋巴结内出血、淋巴结囊分离和淋巴结碎裂)的分析,乳腔镜组和常规组中淋巴结出现病理形态改变分别占6.8%和6.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脂肪抽吸法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并不影响淋巴结的整体病理性质,不会对淋巴结造成更多的损伤,没有增加淋巴结病理形态改变的可能性。脂肪抽吸法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不增加手术的危险,具有肿瘤学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腔镜 腋窝淋巴结清扫 淋巴结 病理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毅 马丽华 +1 位作者 黄健 赵红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61-962,共2页
目的 评价X 线钼靶片在乳腺癌术前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0 例乳腺癌患者做腋窝淋巴结的手术前前瞻性X线钼靶检查,观察X线片内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数目,术后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0 例腋窝部X ... 目的 评价X 线钼靶片在乳腺癌术前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0 例乳腺癌患者做腋窝淋巴结的手术前前瞻性X线钼靶检查,观察X线片内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数目,术后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0 例腋窝部X 线钼靶检查中,39 例片内显示淋巴结,敏感性为65 % 。病理证实有转移的淋巴结12 例( 占30% ),淋巴结大小在0-7~2-1cm ,平均1-5cm ,淋巴结密度均匀,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不清。病理淋巴结无转移27 例,X线片内显示淋巴结大小为0-3~2-0cm ,平均0-7cm ,淋巴结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边界清楚,淋巴结密度不均匀,中心呈稍低密度,周边密度高,呈壳状改变。结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X 线钼靶检查是评价转移的最简便、最基本影像学检查方法。当淋巴结最小径大于0-8cm 时,可作为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参考诊断指标,加之边缘、形态、密度改变是诊断转移的较为可靠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窝淋巴结转移 X线 钼靶检查 病理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素梅 苏雁欣 +2 位作者 田家玮 春英 贾秀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7期661-662,共2页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术前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 2 8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进行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数目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观察。结果  2 8例中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术前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 2 8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进行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数目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观察。结果  2 8例中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 2 1例 ,无转移者 7例。结论 淋巴结直径 >0 .8cm可作为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窝淋巴结转移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 病理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晓云 张瑾晖 +3 位作者 孙蕾 冯晓蕾 井佳瑜 周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与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IBC-NST患者101例,分为Ki-67高表达(70例)和Ki-67低表达(31例)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等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 目的探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与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IBC-NST患者101例,分为Ki-67高表达(70例)和Ki-67低表达(31例)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等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方法及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超声诊断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的比较采用灵敏度、特异度等相关值计算,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不同的Ki-67表达分组中,肿块直径大小、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情况在Ki-67表达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直经≥2 cm(58.57%)、组织学分级Ⅲ级(32.86%)、临床分期Ⅲ期(34.29%)及Ⅳ期(5.71%)的表达阳性率在Ki-67高表达组中较高;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与Ki-67高表达呈正相关(r=0.393,P<0.05)。结论IBC-NST病例中,肿块直经≥2 cm、组织学分级Ⅲ级、临床分期Ⅲ期及Ⅳ期与Ki-67高表达有相关性,患者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与Ki-67高表达呈正相关,为IBC-NST增殖评估和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声像图特征 KI-67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状态的评估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玉洁 柳光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29-634,共6页
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日趋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Ⅱb~Ⅲ)的标准治疗方式,除了能降低原发肿块的临床分期,约有40%的患者能达到腋窝淋巴结的病理完全缓解,从而实现了腋窝淋巴结的降期。而对于经过新辅助化疗或化疗... 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日趋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Ⅱb~Ⅲ)的标准治疗方式,除了能降低原发肿块的临床分期,约有40%的患者能达到腋窝淋巴结的病理完全缓解,从而实现了腋窝淋巴结的降期。而对于经过新辅助化疗或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后经影像学评估达到腋窝淋巴结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其腋窝淋巴结缓解情况的预测及新辅助化疗后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等,仍存在诸多争议,成为临床治疗选择上的难题。本文拟对近年来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处理的相关研究及临床试验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对新近开展的临床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辅助化疗 腋窝淋巴结 病理完全缓解 前哨淋巴结活检 淋巴结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10
作者 孔月 徐裕金 陈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总结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1例肺癌ALNM的患者资料。采用列联表分析原发灶、颈部和锁骨上区淋巴结、纵隔淋巴结与腋... 目的:总结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1例肺癌ALNM的患者资料。采用列联表分析原发灶、颈部和锁骨上区淋巴结、纵隔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位置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以及不同时期发现ALNM患者的生存情况,并行Log-rank检验,进一步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肺癌伴ALNM发生率为0.63%;常见于腺癌患者,以周围型病灶多见,常累及胸膜并伴胸水,或发生胸壁转移。原发灶、颈部和锁骨上区淋巴结、纵隔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位置存在相关性。肺癌伴ALNM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02个月,2年生存率为62.64%。首诊伴ALNM患者生存情况差于首诊无腋窝淋巴结患者,且为独立预后因子(P=0.003,RR=2.18,95%CI:1.330~3.572)。结论:肺癌伴ALNM发生率低,其可能的转移途径为胸壁、淋巴引流及血行转移,首诊发现ALNM的患者生存情况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临床病理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及超声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常乾坤 白春强 +1 位作者 王伟芳 丁智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04-1308,共5页
目的 有关三阴性乳腺癌(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表现对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TNBC患者临床及超声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 目的 有关三阴性乳腺癌(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表现对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TNBC患者临床及超声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197例TNBC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进行常规乳腺超声检查,依据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64)和非转移组(n=133)。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年龄、是否绝经、组织学分级、体重指数、P53、Ki-67等)、超声表现(象限、直径、纵横比、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内部血流、内部钙化、后方回声、腋窝淋巴结超声等)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肿物所在象限、直径、腋窝淋巴结超声、组织学分级、体重指数、Ki-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肿物所在象限(OR=0.589,95%CI:0.376~0.924)、腋窝淋巴结超声阳性(OR=8.491,95%CI:4.006~17.994)是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乳腺肿物位于外上象限及腋窝淋巴结超声阳性对TNBC患者是否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临床病理特征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4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运江 马力 刘月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74-574,共1页
关键词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 病理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方式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