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瞳孔温热疗法联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脉络膜特发性新生血管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波 叶璐 +2 位作者 孙文涛 李燕龙 王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571-573,共3页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联合球后曲安奈德注射(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脉络膜特发性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治疗效果。方法:球后注射曲安奈德使黄斑...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联合球后曲安奈德注射(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脉络膜特发性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治疗效果。方法:球后注射曲安奈德使黄斑部水肿、渗出缓解后再使用法国产Iris810nm半导体激光对11例脉络膜特发性新生血管患者进行TTT治疗,采用1.0~2.0nm光斑、能量75~175mW照射时间55~60s,随诊3~4mo,通过视力,直接检眼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t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视力提高者8例,占73%。无变化者2例18%。视力下降者1例9%。11例患者中眼底改变者10例,1例有瘢痕形成。结论:TTT+TA对脉络膜新生血管有较好的疗效,激光能量小,参数较易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瞳孔温热疗法 曲安奈德 脉络膜特发性新生血管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吉秀娟 李晶晶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01/2023-06于我院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7例57眼,根据治疗后病灶消退及复发情况分组;对抗...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01/2023-06于我院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7例57眼,根据治疗后病灶消退及复发情况分组;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的临床预测模型。结果: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病灶消退17眼(30%),复发13眼(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可能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是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无关(均P>0.05)。利用回归模型的影响因素以及P值预测概率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83.00%、75.74%、45.47%、85.00%。结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与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密切相关,而复发风险尚未得到相应的影响因素;利用以上3个因素构建的数据模型对于患者的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预测显示出良好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预后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睿 雷春灵 +1 位作者 孙文涛 毕春潮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62-765,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经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经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共32例(32眼),病程10d~1a,行玻璃体腔注射25g.L-1Bevacizumab治疗,注射次数为1~3次,间隔4周,治疗后随访4~18个月,对比分析术前与末次随访的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造影检查显示的渗漏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显示的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平均logMAR视力分别为0.23590±0.19751和0.39750±0.2728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530,P<0.001)。OCT显示术前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为(317.72±75.01)μm,末次随访为(206.28±31.56)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8.857,P<0.001)。造影显示渗漏消失者18眼,减少者12眼,渗漏持续者2眼。随访期间有5眼出现小片结膜下出血,1眼出现少量玻璃体腔出血,注射后第2天3眼眼压有明显下降,未见其他并发症。2例病情复发,复发率为6.25%,复发病例进行再次注射治疗仍有疗效。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但其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腔注射 BEVACIZUMAB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4
作者 张宁晖 解孝锋 +1 位作者 田庆梅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经临床试验证实均能改善PM-CNV患者视力,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综述了PM-CNV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疗效比较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朋义 金学民 尹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32眼)ICNV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1.25mg(0.05mL)。根据复查裂隙灯、眼...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32眼)ICNV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1.25mg(0.05mL)。根据复查裂隙灯、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 acuity,BCVA)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注射。对比观察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眼压及FFA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BCVA为0.309±0.244,治疗2周后及末次复查时BCVA分别为0.477±0.223、0.670±0.24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383.280±110.797)μm,治疗2周后及末次复查分别为(296.360±87.850)μm、(264.000±82.978)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FFA显示有CNV及荧光渗漏,治疗后新生血管萎缩,无荧光渗漏;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眼内炎。结论 Avastin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ICNV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VACIZUMAB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玻璃体腔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血化瘀中药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学晶 唐由之 张海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2195-2197,共3页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凉血化瘀中药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方法:对46例46眼确诊的ICNV病变患者服凉血化瘀中药治疗,服中药3mo,总观察时间9mo。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凉血化瘀中药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方法:对46例46眼确诊的ICNV病变患者服凉血化瘀中药治疗,服中药3mo,总观察时间9mo。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图像。结果:末次随访时,中药治疗46眼中,视力平均提高0.21,较治疗前有统计意义;FFA检查发现:显效(CNV闭合)34眼(73.9%),有效(CNV部分闭合)7眼(15.2%),进步(CNV小部分闭合)4眼(8.7%),无效(CNV扩大)0眼,较治疗前显著改善。OCT检查发现:CNV型别由治疗前活动期38眼(82.6%)、中间期8眼(17.4%),转变为有效(瘢痕期)38眼(82.6%),进步(中间期)6眼(13.1%),无效(活动期)2眼(4.4%),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凉血化瘀可以促进ICNV中CNV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脉络膜新生血管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凉血化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鹏 王雨生 +4 位作者 王海燕 胡丹 贺竹宁 白净 倪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2260-2262,共3页
目的:吲哚青绿(indocyannine green,ICG)的吸收峰(805nm)与810nm半导体激光波长相近,使其可成为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光敏剂,该方法被称为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indocyannine green mediated... 目的:吲哚青绿(indocyannine green,ICG)的吸收峰(805nm)与810nm半导体激光波长相近,使其可成为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光敏剂,该方法被称为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indocyannine green mediated photothrombosis,IMP)。为了探讨IMP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我们对22例特发性CNV进行了治疗。方法:将2mLICG溶液通过肘前静脉快速注射,使用I-RIS810nm半导体激光器于注射后3min对CNV进行照射。参数:光斑直径0.8~2.0mm,功率80~300mW,照射时间60s。用同样参数于ICG注射后20min进行第二次激光照射。随访时间2~24(平均3.15)mo,通过视力、直接眼底镜、海德堡共焦眼底血管造影仪(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HRA)实施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至最后一次随访,经IMP治疗的22只患眼中视力提高者有16眼(73%),视力无变化者有4眼(18%),视力下降者2眼(9%)。FFA显示22例特发性CNV中19例(86%)CNV面积缩小,荧光素渗漏减弱或停止,3例(14%)CNV面积较治疗前略增加,但CNV荧光素渗漏明显减弱。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IMP对特发性CNV有一定治疗效果,该方法安全、经济。但IMP的治疗参数、远期疗效及并发症需更大样本的长期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吲哚青绿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治疗Ⅰ型和Ⅱ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疗效 被引量:3
8
作者 孙月明 程育宏 +1 位作者 张林 沈凤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1210-1213,共4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有效性,分析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下不同形态表现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Ⅰ型和Ⅱ型)的...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有效性,分析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下不同形态表现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Ⅰ型和Ⅱ型)的疗效差异,进一步为雷珠单抗在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13-10/2014-06的31例(Ⅰ型9例,Ⅱ型22例)诊断为"ICNV"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OCT测量病灶处视网膜最大厚度的变化趋势有无不同。结果:患者31例(其中Ⅰ型9例,Ⅱ型22例)经统计学分析,在术前与术后1,3mo BCVA和病灶视网膜最大厚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ICNV类型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及病灶处视网膜最大厚度的变化趋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对于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肯定,对于Ⅰ型和Ⅱ型ICNV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具显著性差异。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肯定,对于Ⅰ型和Ⅱ型ICNV本组研究中尚未发现存在疗效差异。其安全性和远期并发症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雷珠单抗 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3
9
作者 宋晶 熊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究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眼科收治的ICNV患者146例(146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测... 目的探究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眼科收治的ICNV患者146例(146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测量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及上侧脉络膜厚度(superior choroidal thickness,SCT)、下侧脉络膜厚度(inferior choroidal thickness,ICT)、鼻侧脉络膜厚度(nasal choroidal thickness,NCT)、颞侧脉络膜厚度(temporal choroidal thickness,TCT),观察并评价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情况,比较患眼治疗前后BCVA、眼压及各区域脉络膜厚度,以及患眼及对侧眼脉络膜厚度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眼治疗后1 d、1个月时BCVA均显著提高(均为P<0.05)。患眼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12个月时患眼渗漏区面积较治疗前均有下降,CNV渗漏治疗有效率为80.82%。治疗前患眼SFCT、NCT 2.2 mm、TCT 2.2 mm、TCT 3.45 mm均显著高于对侧眼(均为P<0.05);治疗后12个月患眼各部位脉络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可改善ICNV患者视力,减少视网膜渗漏症状,降低SFCT,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脉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被引量:9
10
作者 吕春燕 高磊 +2 位作者 刘文杰 姜凯 林旭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0例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2.5mg)治疗的ICNV患... 目的: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0例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2.5mg)治疗的ICNV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对注射后1mo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反复者并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证实者进行眼内重复注射。结果:所有40例40眼患者均完成至少6mo的随访,其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3.0±6.8岁。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BCVA为0.66±0.35,CFT为275.39±107.59μm。注药后1mo平均对数BCVA为0.30±0.29(P=0.000),CFT为185.39±45.77μm(P=0.000);本组患者经平均9.2mo的随访,平均对数BCVA提高至0.31±0.38(P=0.000),CFT降至192.38±55.52μm(P=0.000),均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改善。终末随访时符合视力提高者为27眼(67.5%),稳定者8眼(20.0%)。本组患者共接受了5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注射次数为1.30次/眼,有63.6%患者在再注射术后1mo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或稳定多数ICNV的病情,但术后定期随访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再次注射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药物疗法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BEVACIZUM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善瑶 姜涛 +3 位作者 翟改霞 李慧 曹红 高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6-578,共3页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18例18眼经间接眼底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OCT)、...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18例18眼经间接眼底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0.5 mg雷珠单抗治疗。术后每个月随访1次,6个月后若病情稳定可改为每2个月随访一次,随访时经OCT、FFA证实病情反复者则眼内重复注射。统计分析治疗期间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 thickness,CRT)、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果 18例18眼患者均完成6~12个月的随访,治疗前患者的BCVA为45.00±1.00,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BCVA分别为55.89±4.23、64.22±9.35、73.00±7.44、76.17±6.62、73.72±5.9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的CRT为(338.44±37.85)μm,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RT分别是(289.22±32.53)μm、(237.67±32.45)μm、(216.06±25.11)μm、(215.39±20.41)μm、(200.39±15.10)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全身不良反应及眼部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能快速有效地提高ICNV患者的BCVA,稳定病情,但必要时需重复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12
作者 陈航 邓铂林 董文韬 《临床眼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 观察青少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CNV的青少年患者13例(14只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例(8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年龄(10.3±4)岁(5... 目的 观察青少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CNV的青少年患者13例(14只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例(8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年龄(10.3±4)岁(5~17岁);13只眼(92.9%)单眼发病,1只眼(7.1%)双眼发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0.8±0.7;平均随访(13±6.2)个月(6~2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BCVA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统计时转换为logMAR视力。CNV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者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来确诊。使用OCT确定的CNV的解剖位置,并将其分为1型、2型CNV。根据CNV与黄斑中心凹的相对位置,将其分为中心凹下(<200μm)、中心凹外(> 200μm)。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治疗的频率和间隔是基于个体化的选择。随访时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结果 CNV的病因分别为:特发性CNV5只眼(35.7%)、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est病)3只眼(21.4%)、脉络膜骨瘤2只眼(14.3%)、Coats病2只眼(14.3%)、高度近视1只眼(7.1%)、葡萄膜炎1只眼(7.1%)。12只眼(85.7%)为2型CNV,2只眼(14.3%)为1型CNV。CNV位于中心凹下和中心凹外的数量分别为8只眼(57.1%)、6只眼(42.9%)。所有14只眼都接受了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3.9±6.9)个月(6~2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BCVA从基线时的logMAR视力0.8±0.7改善至0.4±0.4(P <0.001)。每只眼需要(2.8±0.4)次(2~3次)才能稳定。使用抗VEGF治疗,CNV的复发率为7.1%。结论 中国青少年CNV的最常见的病因是特发性CNV,通常单眼发病。大多数CNV位于中心凹下,表现为2型CNV。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青少年CNV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因 青少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4
13
作者 翟改霞 王少鹏 +2 位作者 苏元镇 王作芬 信兆亭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确诊并行玻璃体内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的20例20眼ICNV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确诊并行玻璃体内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的20例20眼ICN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1+PRN治疗策略,第1次随访时间为首次注射后1周,以后每月随访1次,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记录CNV病灶渗漏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RT)、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等。结果20眼中,玻璃体内注射1~3(1.60±0.68)次,其中注射1次者10眼,注射2次者8眼,注射3次者2眼。治疗前BCVA为(55.15±6.82)个字母数,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61.50±6.16)个字母数、(71.00±5.10)个字母数、(73.90±6.75)个字母数、(77.95±5.12)个字母数,治疗前患者CRT为(342.75±36.39)μm,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301.15±32.16)μm、(231.85±30.25)μm、(240.05±56.99)μm、(229.75±48.18)μm,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及CR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6个月时,17眼病灶渗漏停止,3眼病灶渗漏面积明显缩小,20眼均未出现新的病灶。所有患眼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青光眼、眼内炎、白内障进展、视网膜脱离等眼部严重并发症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ICNV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姝妍 邸瑢 +1 位作者 康前雁 樊小娟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5期442-445,共4页
目的评估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法采用美国国立眼科研究院视功能相关的生存质量量表-25 (NEI-VFQ-25)翻译中文版测量确诊患有ICNV患者54例和正常对照者40例,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运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 目的评估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法采用美国国立眼科研究院视功能相关的生存质量量表-25 (NEI-VFQ-25)翻译中文版测量确诊患有ICNV患者54例和正常对照者40例,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运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在病例组54份问卷中,纳入52份进行最终的数据分析,问卷中除一般健康亚项外,余各亚项与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5)。病例组评分最低的是一般视力,该项平均分为(51. 92±18. 4)分,评分最高的是色觉,该项评分为(93. 8+13. 0)分。病例组各亚项在男女分组、视力分组(≤0. 3组和> 0. 3组)、受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上组和大学以下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CNV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较健康人群相比有明显下降,发病的性别、视力、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高低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问卷调查 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18
15
作者 郑元建 韩慧 朱月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ICNV患者90例(90眼),依据患者治疗情况分为雷珠单抗组及康...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ICNV患者90例(90眼),依据患者治疗情况分为雷珠单抗组及康柏西普组,每组患者各45例(45眼)。康柏西普组患者采取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 mL进行治疗,雷珠单抗组采取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5 mL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治疗结束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康柏西普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0.34±0.10、0.60±0.25、0.80±0.20和(374.10±1.18)μm、(289.02±1.30)μm、(215.06±1.20)μm;雷珠单抗组分别为0.33±0.11、0.57±0.24、0.78±0.23和(373.55±1.15)μm、(288.97±1.23)μm、(215.11±1.17)μm。治疗前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不同时间后,康柏西普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与雷珠单抗组相差均不大(均为P>0.05)。治疗结束后康柏西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雷珠单抗组为8.8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4,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ICNV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玻璃体内注射 雷珠单抗 康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 被引量:8
16
作者 田蓉 陈有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94-797,共4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导致年龄<50岁的眼病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其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病因包括病理性近视、特发性CNV(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眼拟组织包浆菌病综合...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导致年龄<50岁的眼病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其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病因包括病理性近视、特发性CNV(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眼拟组织包浆菌病综合征、眼底血管样条纹以及外伤等。其中,年龄<50岁的CNV患者不伴有明显的眼内炎症反应或存在其他促使新生血管发生的因素,则将此类CNV称为ICNV。ICNV的常见症状包括视物模糊、视物变形、视野固定暗点等。虽然多数患者的自然预后相对良好,但较大面积的CNV常导致中心视力丧失,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必要对其进行及时治疗。目前ICNV的治疗方法包括光动力疗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激光光凝治疗、手术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以及联合治疗等,其中主要治疗方法为光动力疗法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光动力疗法联合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对旁中心凹ICNV亦可以考虑进行激光光凝治疗。本文将就ICNV的各项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疗法 激光光凝治疗 经瞳孔温热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化学疗法治疗后患者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桐梅 韩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5-67,共3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经维替泊芬光化学疗法(PDT)治疗后内层与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方法将21例行PDT治疗的特发性CNV患者作为患者组,另选2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D-OCT)分别测量对照组与患... 目的观察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经维替泊芬光化学疗法(PDT)治疗后内层与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方法将21例行PDT治疗的特发性CNV患者作为患者组,另选2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D-OCT)分别测量对照组与患者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12周内层和外层中心凹处(1 mm)、旁中心凹(3 mm)、中心凹周(5 mm)3个部位视网膜厚度。结果患者组治疗后4、12周内层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06.29±21.03)、(98.77±14.84)μm,与治疗前[(121.81±24.66)μm]比较,P均<0.05;旁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26.71±16.34)、(118.15±12.50)μm,与治疗前[(138.67±20.24)μm]比较,P均<0.05。患者组治疗后1、4、12周外层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09.81±34.99)、(205.71±41.11)、(176.91±34.01)μm,与治疗前[(240.71±57.63)μm]比较,P均<0.05;治疗后12周旁中心凹厚度为(189.33±33.12)μm,与治疗前[(211.10±28.97)μm]比较,P<0.05。患者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内层和外层视网膜中心凹厚度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结论特发性CNV患者PDT治疗后视网膜厚度减少,内层和外层视网膜水肿减轻,黄斑中心凹处和旁中心凹厚度改变明显,中心凹周改变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化学疗法 视网膜厚度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眼特发性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症视网膜脉络膜血管造影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红 汪周陵 王志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242-244,共3页
关键词 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毛细血管扩张症 黄斑旁中心凹 视网膜 特发性 双眼 特殊类型 原因不明 临床报道 显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及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龚玲 刘代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进行性疾病,局限于肺部的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以肺纤维化伴蜂窝状改变为特征。因其进展快、死亡率高,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肺系疑难疾病。近年来,IPF...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进行性疾病,局限于肺部的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以肺纤维化伴蜂窝状改变为特征。因其进展快、死亡率高,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肺系疑难疾病。近年来,IPF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但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因此,加深对IPF发病机制的阐明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血管新生与IPF关系已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文中主要就IPF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及血管新生在IPF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血管新生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新生血管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田 朱小华 +2 位作者 唐罗生 郭小健 刘湘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1722-1724,共3页
目的:描述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方法:CNV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3例3眼,男性,年龄58~75(平均62岁)。... 目的:描述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方法:CNV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3例3眼,男性,年龄58~75(平均62岁)。玻璃体脉络膜积血病程6~12d(平均8±4.3d)。术前视力2眼手动,1眼无光感。眼压16~28mmHg(平均19±4.8mmHg)。2眼伴前房红褐色积血,3眼伴重度玻璃体混浊。FFA显示既往均有黄斑区CNV,其中1例健眼有玻璃膜疣。屈光力正常。眼轴22~24mm,双眼无显著性差异(P〉0.05)。B超均显示玻璃体积血、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并脉络膜脱离。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脉络膜上腔放血、巩膜外环扎、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切开、血管膜和积血块清除、视网膜复位及眼内硅油充填术。追踪观察6~34mo。结果:所有患者均为一次手术即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术中发现脉络膜下液为黑红色血性积液,玻璃体积血呈灰黑色,术毕脉络膜和视网膜平复。术后2眼发生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nterior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aPVR),1眼再次手术。最终在取出硅油后,2眼(67%)视网膜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视力0.05~0.1,1眼无光感。结论:CNV所致的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伴出血性视网膜脱离非常少见,这类患者眼部病变发展迅速,脉络膜上腔积血可渗透到前房,眼压正常或偏高。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