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风树脂肪酸去饱和酶7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海波 郭俊云 +1 位作者 刘潮 高永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35,共5页
质体型ω-3(Δ15)脂肪酸去饱和酶(FAD7)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催化亚油酸(Δ9,12-C18∶2)形成α-亚麻酸(Δ9,12,15-C18∶3,ALA)的关键酶。基于麻风树低温锻炼转录组数据,通过逆转录PCR(RT-PCR)技术克隆到麻风树FAD7基因的全长cDNA... 质体型ω-3(Δ15)脂肪酸去饱和酶(FAD7)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催化亚油酸(Δ9,12-C18∶2)形成α-亚麻酸(Δ9,12,15-C18∶3,ALA)的关键酶。基于麻风树低温锻炼转录组数据,通过逆转录PCR(RT-PCR)技术克隆到麻风树FAD7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JcFAD7。结果表明,该cDNA序列全长1 796 bp,完整开放阅读框1 341 bp,编码446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51.1 ku,等电点为8.92。序列分析表明,JcFAD7编码蛋白包含膜结合FAD蛋白的4个跨膜区、2个膜嵌合区、1个亚铁血红素结合基序及3个组氨酸簇等特征区域。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麻风树JcFAD7蛋白与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树 脂肪酸去饱和7(fad7)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PfFAD2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梁倩 李璐 +2 位作者 安茜 周雅莉 王计平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316-319,共4页
为研究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2在紫苏脂肪酸合成机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紫苏FAD2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紫苏FAD2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1 545 bp,ORF为1 149 bp,共编码382个氨基酸残基;紫苏FAD2... 为研究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2在紫苏脂肪酸合成机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紫苏FAD2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紫苏FAD2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1 545 bp,ORF为1 149 bp,共编码382个氨基酸残基;紫苏FAD2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具有6个典型的跨膜螺旋区,含有PLN02505保守结构域,属于Membrane-FADS-like超蛋白家族;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紫苏与芡欧鼠尾草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红花较远。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紫苏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中FAD2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紫苏FAD2在开花后20 d的种子中表达量最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紫苏脂肪酸代谢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脂肪酸去饱和(fad2) 生物信息学 表达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脂肪酸去饱和酶FAD2和延伸酶ELOVL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覃川杰 文正勇 +2 位作者 袁登越 邵婷 龚全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4-893,共10页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fatty acyl desaturase)及延伸酶(ELOVL,elongases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在鱼类脂肪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RT-PCR克隆得到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肝脏中控制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F...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fatty acyl desaturase)及延伸酶(ELOVL,elongases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在鱼类脂肪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RT-PCR克隆得到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肝脏中控制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FAD2)和(ELOVL5)基因cDNA序列。瓦氏黄颡鱼FAD2cDNA片段长2041bp,编码447个氨基酸,含有3个组氨酸簇(HDx GH,Hxx HH,Qxx HH),含亚铁血红素结合基序(HPGG)的类似细胞色素b5结构域等。瓦氏黄颡鱼ELOVL5 cDNA片段长1065bp,编码294个氨基酸,含有组氨酸簇(Hxx HH)、内质网停留信号(K、R)和4个ELO共有的保守区域(Kxx Exx DT,Qxx FLHx YHH,Nxxx Hxx MYx YY,Txx Qxx Q)等结构域。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FAD2和ELOVL5 m RNA在瓦氏黄颡鱼脑、肝脏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肠道、脾脏、肾脏、鳃等组织。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具有合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FAD2和ELOVL5,且肝脏为合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去饱和(fad2) 脂肪酸延伸(ELOVL5) 瓦氏黄颡鱼 C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木素联合多不饱和脂肪酸对MCF-7细胞脂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杜沛 沈红艺 +3 位作者 李中平 刘霞 陈高敏 谢燕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7-592,共6页
选用不同浓度的染料木素(GEN)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作用于MCF-7细胞,研究大豆中抗癌成分染料木素与不同比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联用,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及脂代谢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根据DHA的有效浓度设定亚油酸(LA)及LA∶DHA... 选用不同浓度的染料木素(GEN)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作用于MCF-7细胞,研究大豆中抗癌成分染料木素与不同比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联用,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及脂代谢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根据DHA的有效浓度设定亚油酸(LA)及LA∶DHA(10∶1)混合PUFAs作用浓度。将GEN分别与DHA、LA及LA∶DHA(10∶1)联合作用细胞,检测细胞生存率,并通过qPCR方法检测细胞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5-脂氧合酶(5-LOX)、环氧合酶-2(COX-2)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高浓度GEN(300,200,100μmol·L^(-1))及DHA(400,300,200μmol·L^(-1))可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且随着时间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而低浓度GEN(50,25μmol·L^(-1))及LA组及10∶1组对细胞增殖有轻度促进作用。添加GEN的G+L组和G+10∶1组细胞的生存率显著降低,同时GEN可降低G+L组细胞5-LOX mRNA的表达量,且GEN与LA∶DHA(10∶1)联用,增加了细胞内PPARγ mRNA的表达水平并抑制了COX-2 mRNA的表达。试验证实GEN可抑制高比例ω-6 PUFAs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加PPARγ mRNA表达,抑制COX-2 mRNA表达水平实现的。大豆的抗乳腺癌作用可能是由于GEN与PUFAs在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方面产生了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F-7细胞 染料木素 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钾通道的调控作用及机理 被引量:2
5
作者 孙雨蕉 常超 +2 位作者 吴振华 张艺扉 田裕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9,共15页
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包括离子通道在内的众多作用靶点,通过作用于这些靶点,可以有效保护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体健康。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家族K_V7通道和大电导钙离子激活的钾离子通道(BK_(Ca))广泛... 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包括离子通道在内的众多作用靶点,通过作用于这些靶点,可以有效保护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体健康。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家族K_V7通道和大电导钙离子激活的钾离子通道(BK_(Ca))广泛表达于机体的各类组织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或病理功能。本综述围绕K_V7和BK_(Ca)通道,根据对已有报道的汇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大K_V7和BK_(Ca)通道的电流幅值,其中对K_V7通道电流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其电压依赖特性和最大电导值,而对BK_(Ca)通道电流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其孔道区域关闭态的构象。此外,多不饱和脂肪酸对K_V7和BK_(Ca)通道功能的调节也会受到共表达的辅助亚基影响,但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深入理解多不饱和脂肪酸对K_V7和BK_(Ca)通道调节作用效果和分子机制,有助于全面理解K_V7和BK_(Ca)通道的生理意义,并为相关疾病诊疗策略研究提供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K_V7通道 BK_(Ca)通道 脂类分子 通道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ω-6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分子进化
6
作者 马丽 李洪梅 +4 位作者 张秀君 韩晓伟 尚帅 刘宗现 何文兴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4-399,共6页
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和在线数据库,对沙棘ω-6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为1 562 bp,开放读码框为1 152 bp;编码38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4 010.5道尔顿;等电点为8.63,带正电荷侧链的氨基酸与带负电荷侧链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和在线数据库,对沙棘ω-6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为1 562 bp,开放读码框为1 152 bp;编码38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4 010.5道尔顿;等电点为8.63,带正电荷侧链的氨基酸与带负电荷侧链的氨基酸比例为29∶34;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占10.7%,缬氨酸占7.8%,丙氨酸占6.8%;不稳定指数为36.73,脂肪指数为89.58,总平均疏水指数为-0.016,为亲水蛋白;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与折叠为主,属膜蛋白,有3个酪氨酸激酶II磷酸化位点、2个N-肉豆蔻酰化位点、4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3个N-糖基化位点、1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和1个微体C-端定位信号;该蛋白为质膜-脂肪酸去饱和酶域超家族蛋白(Membrane-FADS-like superfamily)。功能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物种的该去饱和酶特性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ω-6脂肪酸去饱和基因 fadS家族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脂质组学的海洋颗石藻病毒甾醇去饱和酶及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功能分析
7
作者 马晖 王彩凤 +2 位作者 李桂玲 李健 刘静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宿主-病毒(E.huxleyi virus,EhV)的互作过程是影响海洋碳、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在共进化过程中,Eh V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宿主基因组中“劫获”了一组鞘脂从头合成相关酶基因,重构宿... 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宿主-病毒(E.huxleyi virus,EhV)的互作过程是影响海洋碳、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在共进化过程中,Eh V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宿主基因组中“劫获”了一组鞘脂从头合成相关酶基因,重构宿主脂代谢网络以支持病毒的特殊需求。目前,对病毒这组相关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以颗石藻病毒Eh V-99B1基因组中的甾醇去饱和酶(EhV-SD)和脂肪酸去饱和酶(Eh V-FAD)基因为研究对象,构建酿酒酵母重组表达载体p YES2/CT-SD和p YES2/CT-FAD,转化相应的基因缺陷型酵母菌株YMR015C和YGL055W获得重组酵母细胞株,进一步采用UPLC-Q-Exactive-MS非靶向脂质组学技术,比较分析重组酵母和缺陷型酵母细胞脂质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显示,Eh V-SD与Eh V-FAD基因在酿酒酵母中成功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Eh V-SD过表达显著改变了重组酵母细胞脂质代谢,含多不饱和酰基链的磷脂酰胆碱(PC,20︰4/20︰5/20︰6)和甘油三酯(TAG,12︰3)种类的丰度显著升高;而部分多不饱和脂肪酸(FA,16︰2/16︰4)和含多不饱和酰基链的磷脂酰甘油(PG,16︰2/18︰4)丰度则显著降低。Eh V-FAD过表达显著增加了重组酵母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特别是棕榈油酸(C16︰1)和油酸(C18︰1)显著积累,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则显著降低,表明Eh V-FAD与酵母Δ9FAD具有类似的生物学功能。海洋病毒中脂质代谢相关新基因功能的确定,有助于从代谢角度深入认识海洋病毒-宿主的互作关系,也为相关功能基因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颗石藻病毒 甾醇去饱和基因SD 脂肪酸去饱和基因fad 酿酒酵母 非靶向脂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Δ6-去饱和酶和C20-延伸酶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研究
8
作者 马晓磊 崔安芳 +1 位作者 张向阳 孟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44-49,共6页
为探讨外源基因Δ6-去饱和酶与C20-延伸酶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选取了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作为研究对象,对其Δ6-去饱和酶与C20-延伸酶基因进行了逆转录PCR扩增,并将获得的上述2个基因的编码区与真核表达... 为探讨外源基因Δ6-去饱和酶与C20-延伸酶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选取了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作为研究对象,对其Δ6-去饱和酶与C20-延伸酶基因进行了逆转录PCR扩增,并将获得的上述2个基因的编码区与真核表达质粒pEGFP-C3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染乳腺癌细胞MCF-7,以pEGFP-C3为对照,培养48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细胞中的GFP荧光信号以判断重组质粒表达情况,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转染细胞中外源基因的转录水平,MTT比色法检测外源基因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程度,高效气相色谱检测转染细胞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2个外源基因均可在MCF-7细胞中表达,并能有效地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改变MCF-7细胞中2种PUFAs的相对含量,且n-3PUFAs与n-6PUFAs的比值升高。推测过表达的Δ6-去饱和酶与C20-延伸酶可能通过改变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膜中PUFAs的相对含量,达到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6-去饱和 C20-延伸 MCF-7 增殖 PUF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胆汤对肥胖代谢相关基因B4 galt7、Sc5d启动子甲基化及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海燕 李锦超 +2 位作者 任美玲 吴紫葶 王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7-183,共7页
目的 分析中医化痰名方温胆汤对肥胖腹腔脂肪组织代谢相关基因B4 galt7、Sc5d启动子区甲基化及表达的影响。方法 首先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构建肥胖大鼠模型,通过高、中、低不同剂量温胆汤干预肥胖大鼠,观察药物减重降脂的效应;然后采用Mass... 目的 分析中医化痰名方温胆汤对肥胖腹腔脂肪组织代谢相关基因B4 galt7、Sc5d启动子区甲基化及表达的影响。方法 首先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构建肥胖大鼠模型,通过高、中、低不同剂量温胆汤干预肥胖大鼠,观察药物减重降脂的效应;然后采用Massarray技术检测B4Galt7、Sc5d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再分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B4Galt7、Sc5d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与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1)温胆汤的干预效果与药物浓度无明显剂量依赖关系,高、中剂量温胆汤对肥胖大鼠具有较好减轻体质量作用;温胆汤对改善肥胖大鼠的血脂中TG、TC、LDL-C水平有积极意义,尤其以高剂量组明显。(2)B4 galt7基因启动子区共检测到有31个位点发生甲基化改变。空白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平均甲基化程度上升,其中有24个位点甲基化程度上升。在此24个位点中,各药物组基本呈现与空白组相对的调控方向,即甲基化程度较空白对照组下降;Sc5d基因启动子区共检测到有37个位点发生甲基化改变。空白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平均甲基化程度下降,其中有20个位点甲基化程度下降。在此20个位点中,各药物组基本呈现与空白对照组相对的调控方向,即甲基化程度较空白对照组上升。(3)空白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4Galt7 mRNA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胆汤干预后,各药物组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但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c5d mRNA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胆汤干预后,各药物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表达降低,其中药物中剂量组降低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空白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4Galt7、Sc5d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1)。温胆汤干预后,各药物组B4Galt7、Sc5d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温胆汤对B4Galt7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的影响均与其表达无明显关系,而对Sc5d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的影响与其表达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胆汤 肥胖 代谢 β-1 4-半乳糖基转移7 甾醇-c5-去饱和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蕉(Musa spp.,AB group)抗寒基因FAD7的分子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赖志宸 赖恭梯 +1 位作者 张群林 林玉玲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47-1954,共8页
以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蕉(Musa spp.,AB group)和福建地方著名栽培品种天宝蕉(Musa acuminata,AAA group)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7,并对其c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进行了低温胁迫下FAD7转录水平变... 以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蕉(Musa spp.,AB group)和福建地方著名栽培品种天宝蕉(Musa acuminata,AAA group)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7,并对其c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进行了低温胁迫下FAD7转录水平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旗山野生蕉FAD7(命名为MuFAD7-1,GenBank登录号为JX911314)和天宝蕉FAD7(命名为Ma-FAD7-1,GenBank登录号为KF011506)ORF均为1 371 bp,编码456个氨基酸,两者共有22个差异碱基和10个差异氨基酸残基;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香蕉FAD7编码蛋白为亲水性,不含信号肽,定位于叶绿体;在不同低温胁迫下,天宝蕉Ma-FAD7-1转录水平变化小,而旗山野生蕉Mu-FAD7-1在普通香蕉停止的生长临界温度13℃时表达量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降至4℃时仍然维持较高水平,进一步验证了野生蕉FAD7可能具有抗寒基因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蕉 抗寒 ω-3脂肪酸去饱和基因(fad7) 克隆 生物信息学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丹牡丹PoFAD7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超琼 王雪芹 +3 位作者 刘红占 王会芳 朱英男 田辉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4-118,127,共6页
3脂肪酸脱氢酶能将亚油酸催化合成ɑ-亚麻酸,是植物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以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RACE和RT-PCR方法克隆获得凤丹牡丹脂肪酸脱氢酶7基因cDNA片段,命名为PoFAD7(GenBank登录号:MK205360);生物信... 3脂肪酸脱氢酶能将亚油酸催化合成ɑ-亚麻酸,是植物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以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RACE和RT-PCR方法克隆获得凤丹牡丹脂肪酸脱氢酶7基因cDNA片段,命名为PoFAD7(GenBank登录号:MK205360);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推测编码的蛋白质含有450个氨基酸,具有2个跨膜结构域。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PoFAD7含有3个保守的组氨酸基序,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凤丹牡丹与同属芍药属的芍药亲缘关系较近。对不同发育时期种子中PoFAD7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凤丹牡丹授粉100 d的种子中相对表达量最高,结合凤丹牡丹种子中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累积规律,推测PoFAD7在催化亚油酸合成α-亚麻酸的反应中发挥一定的功能,但可能并不是α-亚麻酸合成的主效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牡丹 脂肪酸脱氢7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沉默SCD1基因对MCF-7细胞增殖、凋亡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慧敏 杨勇 +2 位作者 魏英 王靳琎 陈琴华(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3-518,共6页
目的:通过小干扰RNA(siRNA)干扰技术研究SCD1基因沉默对MCF-7细胞增殖、凋亡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包裹siRNA的方法沉默SCD1基因,RT-PCR检测SCD1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SCD1蛋白表达量;MTT法检... 目的:通过小干扰RNA(siRNA)干扰技术研究SCD1基因沉默对MCF-7细胞增殖、凋亡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包裹siRNA的方法沉默SCD1基因,RT-PCR检测SCD1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SCD1蛋白表达量;MTT法检测转染MCF-7细胞增殖活性改变;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MCF-7细胞凋亡情况;ELISA检测MCF-7细胞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生成水平。结果:SCD1-siRNA转染MCF-7细胞后,可显著抑制SCD1 mRNA和蛋白表达;MTT实验显示,转染SCD1-siRNA后MCF-7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减弱;Annexin V-FITC/PI染色显示,沉默SCD1基因能显著增加MCF-7细胞凋亡;SCD1-siRNA转染后MCF-7细胞内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明显降低,与NC-siRN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siRNA干扰技术沉默SCD1基因可明显降低MCF-7细胞脂质代谢水平,抑制其增殖并诱导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脂酰辅A去饱和1 MCF-7细胞 脂质代谢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FAD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阮建 单雷 +4 位作者 李新国 郭峰 孟静静 万书波 彭振英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6期1-9,共9页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是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在植物维持各项生命活动、应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花生基因组中的FAD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花生转录组数据对花生FAD(Ah FAD)基因的表达模...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是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在植物维持各项生命活动、应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花生基因组中的FAD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花生转录组数据对花生FAD(Ah FAD)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可变剪接形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花生基因组中共有31个Ah FAD基因,分为6类,Ah SAD基因亚家族有12条序列,AhFAD2有6条序列,Ah FAD3有4条序列,Ah FAD4/5有3条序列,Ah FAD6有2条序列,Ah FAD7/8有4条序列。聚类分析表明,Ah FAD有两大分支:游离Ah SAD分支和膜结合Ah FAD分支;膜结合Ah FAD分支中Ah FAD4/5起源最早,ω-3 Ah FAD由ω-6Ah FAD进化而来;单双子叶聚类于不同分支。表达模式分析表明,Ah SAD、AhFAD2和Ah FAD3在种子中表达水平较高,Ah FAD4/5、Ah FAD6、Ah FAD7/8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可变剪接分析表明,Ah FAD亚家族之间可变剪接形式差异明显,其中有12个Ah FAD基因发生了可变剪接。TTS和TSS是发生最多的可变剪接事件,其次是IR,最少的是AE和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脂肪酸去饱和(fad)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 可变剪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氏盐藻DsFAD2基因的鉴定及缺氮胁迫下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亚楠 安茜 +4 位作者 岳敏 赵熙宁 刘宝玲 薛金爱 李润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29,共7页
[目的]w-6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2)催化油酸(18∶1)去饱和形成亚油酸(18∶2),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酶。为了探究DsFAD2在盐藻油脂合成积累中的作用。[方法]本文以运城盐湖分离的富油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株系(YC... [目的]w-6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2)催化油酸(18∶1)去饱和形成亚油酸(18∶2),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酶。为了探究DsFAD2在盐藻油脂合成积累中的作用。[方法]本文以运城盐湖分离的富油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株系(YC-011)为材料,利用高保真PCR技术克隆盐藻DsFAD2基因,并对DsFAD2编码蛋白进行了跨膜区、高级结构及氨基酸序列比对等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qRT-PCR检测DsFAD2基因在氮(N)胁迫培养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DsFAD2蛋白定位于内质网中,有5个跨膜区,具有典型膜结合蛋白的结构特征。此外,DsFAD2也具有所有FAD2蛋白家族所特有的3个组氨酸保守区和芳香族氨基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杜氏盐藻DsFAD2与莱茵衣藻CrFAD2、团藻VcFAD2亲缘关系最近。qRT-PCR表明,与正常培养的杜氏盐藻相比,缺N培养显著诱导DsFAD2上调表达,N胁迫8d时DsFAD2的表达量是未胁迫对照的2.8倍。[结论]DsFAD2参与杜氏盐藻N胁迫响应,促进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增强藻细胞抗逆性。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N胁迫条件下藻细胞油脂富集及响应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 ω-6脂肪酸去饱和2(fad2) 饱和脂肪酸 缺氮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AtFAD6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雪珍 郑月萍 +1 位作者 张夏婷 宋孜元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5-1130,共6页
运用优化后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创建了2个不同的拟南芥脂肪酸去饱和酶6基因(AtFAD6)突变体,其AtFAD6基因的保守位点氨基酸序列均发生变化,同时终止密码子被提前引入,基因功能丧失。脂肪酸组分分析结果显示,这2种突变体的叶片中... 运用优化后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创建了2个不同的拟南芥脂肪酸去饱和酶6基因(AtFAD6)突变体,其AtFAD6基因的保守位点氨基酸序列均发生变化,同时终止密码子被提前引入,基因功能丧失。脂肪酸组分分析结果显示,这2种突变体的叶片中单不饱和脂肪酸16∶1和18∶1大量积累,多不饱和脂肪酸16∶3和18∶3含量则大幅下降,同时伴随着叶片发黄、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降低、抽薹提前2~3 d的表型变化。多不饱和脂肪酸18∶3作为茉莉酸合成的前体物质,其含量的下降致使突变体中茉莉酸信号标记基因AtVSP1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有所降低,而茎中的表达量提高了40%以上。所获得的2个AtFAD6功能丧失型突变体为进一步研究脂类代谢与植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遗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CRISPR/Cas9 脂肪酸去饱和(fad) 基因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中对PPARγ有激活作用的组分分离和活性鉴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如鋆 耿明星 +2 位作者 吕正兵 钱坤 舒建洪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1-517,共7页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调节脂肪细胞基因表达和分化的重要因子,也称作胰岛素增敏剂受体,一些脂肪酸对PPARγ有激活作用。桑叶中含有多种脂肪酸,以其为材料,利用构建的COS-7细胞高通量筛选模型筛选具有PPARγ配体活性...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调节脂肪细胞基因表达和分化的重要因子,也称作胰岛素增敏剂受体,一些脂肪酸对PPARγ有激活作用。桑叶中含有多种脂肪酸,以其为材料,利用构建的COS-7细胞高通量筛选模型筛选具有PPARγ配体活性的组分及单体。桑叶粉通过正己烷提取和石油醚萃取后,石油醚萃取组分(Fr.P)对PPARγ的激活倍数可达到阴性对照DMSO的3.34倍。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从桑叶正己烷提取物(Fr.H)和Fr.P组分中共获得19种脂肪酸,其中Fr.H中的亚麻酸质量分数为1.91%,亚油酸为0.94%,十四酸为0.11%。高通量细胞筛选模型分析显示,与阴性对照DMSO比较,100μmol/L十四酸对PPARγ的激活倍数为1.51,50μmol/L十五酸对PPARγ的激活倍数为2.12,150μmol/L亚麻酸对PPARγ的激活倍数为2.48,100μmol/L亚油酸对PPARγ的激活倍数为2.21,而其他脂肪酸均无PPARγ配体活性。通过十四酸、亚麻酸和亚油酸的协同PPARγ激活效应分析,推测桑叶中可能含有非脂肪酸的PPARγ激动剂成分。研究结果提示有望从桑叶中寻找到新的天然胰岛素增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COS-7细胞高通量筛选模型 桑叶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