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术后体温的影响
1
作者 李月 张伟新 +2 位作者 梁汉生 高欣悦 冯艺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199-2203,共5页
目的比较手术前、后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老年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苏醒期体温的影响。方法回顾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麻醉恢复室(PACU)内的患者资料。纳入标准包括:(1)年龄≥60岁;(2)患者行全麻下胸腔镜... 目的比较手术前、后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老年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苏醒期体温的影响。方法回顾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麻醉恢复室(PACU)内的患者资料。纳入标准包括:(1)年龄≥60岁;(2)患者行全麻下胸腔镜肺手术;(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状态分级Ⅰ~Ⅲ级;(4)复合TPVB。根据患者行TPVB的时间分为术前组(手术开始前行TPVB)及术后组(手术结束后行TPVB)。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在PACU内体温、低体温发生率、疼痛数字评分(NRS)、低血压、寒颤、苏醒延迟、拔管时间及停留时间。主要结局指标是进入PACU的体温及低体温发生率。结果共纳入538例患者,依排除标准筛选后,对534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术前组406例,术后组128例。术前组PACU内体温明显高于术后组[36.1(36.0,36.2)℃vs.36.0(35.9,36.2)℃,P=0.022],低体温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术后组(18%vs.29.7%,P=0.007)。此外,术后组PACU内NRS评分低于术前组[0(0,0)vs.0(0,0),平均秩248.38 vs.270.95,P=0.036],但PACU内停留时间长于术前组[48(40,55)min vs.44(38,53)min,P=0.039]。结论术前行TPVB更利于老年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体温保护,也有利于缩短术后PACU内停留时间,但对短期术后镇痛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低体温 胸腔镜肺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在开腹肝脏部分切除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
2
作者 冉伟 郝涌刚 吴刚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009-2015,共7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复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与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用于开腹肝脏部分切除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复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与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用于开腹肝脏部分切除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择期行开腹肝脏部分切除手术患者120例,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奇数号分入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组(A组),偶数号分入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B组),每组60例,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12例并完成统计分析。A组患者麻醉诱导前于左侧卧位行超声引导下T8~T9节段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33%罗哌卡因30 mL,B组患者不行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2组患者术后均连接PCIA镇痛泵。主要观察指标为2组患者术后4、8、12、24、48 h痛觉减退平面以及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为术中平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力、术后首次补救镇痛需求时间、术后48 h补救镇痛人数、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总住院天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B组患者比较,A组患者术后4、8、12、24 h静息及咳嗽VAS评分降低(P<0.001),术中平均心率、平均动脉血压明显降低(P<0.01);48 h内曲马多累计消耗量减少(P=0.018),术后首次补救镇痛需求时间延长(P<0.001);术后PCIA平均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人数均明显减少(P<0.001);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显著提前(P<0.001)。患者术后48 h VAS评分、术后总住院天数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在开腹肝部分切除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单纯PCIA,术中循环更稳定,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静脉自控镇痛 肝部分切除术 术后镇痛 早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患儿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马玉英 石翊飒 +2 位作者 王亚琴 闫庆阳 金学磊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4,共5页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是一种将局麻药注入胸椎旁间隙,从而节段性地阻滞单侧躯体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交感神经的区域阻滞技术。近年来,TPVB技术用于患儿胸部及上腹部手术麻醉与镇痛的研究不断增加,表现出良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本文从T...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是一种将局麻药注入胸椎旁间隙,从而节段性地阻滞单侧躯体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交感神经的区域阻滞技术。近年来,TPVB技术用于患儿胸部及上腹部手术麻醉与镇痛的研究不断增加,表现出良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本文从TPVB用药方案、扩散途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方面对TPVB技术用于患儿围术期镇痛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小儿 临床应用 围术期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8
4
作者 杨纲华 林静丽 +2 位作者 何绮桃 王韬 王立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0岁,BMI 16-28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G组:单纯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GP组:...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0岁,BMI 16-28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G组:单纯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GP组:全麻复合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VB)+术后CTPVB镇痛,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CTPVB,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CTPVB效果。两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镇痛泵行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拔出气管导管30min(T1)、术后2h(T2)、6h(T3)、24h(T4)、48h(T5)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采用肺功能仪测定入室后(T0)、T4、T5时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记录三次测量的最大值;用血气分析仪测定相应时段的血气分析各一次,抽取桡动脉血标本前停止吸氧30min,记录PaCO2、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5时G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两组FVC、FEV1、MMF明显降低(P〈0.05),GP组明显高于G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两组PaO2明显降低(P〈0.05)、PA-aO2明显增大(P〈0.05);T4、T5时GP组的PaO2明显高于G组、PA-a O2明显小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CTPVB镇痛效果完善,可明显改善开胸术后肺功能,促进肺部氧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旁神经阻滞 肺功能 开胸手术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单侧开胸手术后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53
5
作者 陈毅斯 刘奕 +2 位作者 李法印 葛东建 李金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83-785,共3页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应用于单侧开胸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单侧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全麻诱导前行开胸肋间TPVB,R...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应用于单侧开胸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单侧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全麻诱导前行开胸肋间TPVB,R组注入0.5%罗哌卡因15ml,D组注入含有右美托咪定0.75μg/kg的0.5%罗哌卡因15ml,30min后开始全麻诱导。术后行椎旁自控镇痛。记录注药前(T0)、注药后5、10、15、20、30min(T1~T5)、气管插管前(T6)、气管插管后(T7)的MAP、HR、BIS以及椎旁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宽度及并发症等。记录术后24h追加吗啡镇痛次数、咪达唑仑镇静次数、呕心呕吐及患者镇痛满意度等。结果 两组TPVB范围及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和R组比较,T4、T5时D组HR明显减慢,MAP、BIS明显降低(P〈0.05)。与T6时比较,T7时R组HR明显增快、MAP、BIS明显升高(P〈0.05)。术后镇痛期间,与R组比较,D组追加吗啡和咪达唑仑次数、呕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0.75μg/kg复合0.5%罗哌卡因15 ml诱导前行TPVB,术后右美托咪定0.1μg·kg-1·h-1及0.5%罗哌卡因2ml/h持续TPVB,可安全用于单侧开胸手术和术后镇痛,较单用0.5%罗哌卡因TPVB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或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58
6
作者 陈冀衡 张云宵 +1 位作者 李萍 范志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4-447,共4页
目的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或肋间神经阻滞(IN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采用静脉诱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全麻复合TPVB组(GP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 目的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或肋间神经阻滞(IN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采用静脉诱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全麻复合TPVB组(GP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TPVB,TPVB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全麻复合INB组(GI组),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INB,INB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三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镇痛泵行PCIA。分别于术后1h(T1)、2h(T2)、3h(T3)、24h(T4)、48h(T5)行VAS评分,记录术后24、48hPCIA泵按压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观察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效果均为满意。与GI组比较,静息和咳嗽时T1~T3时GP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hGP组术后24、48h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G组比较,静息和咳嗽时T1~T3GP组和GI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hGP组和GI组PCIA泵按压次数、背景输注总量明显减少(P<0.05)。G组术后嗜睡5例(16.7%),GP组和GI组无一例发生嗜睡(P<0.05)。G组恶心、呕吐分别13例(43.3%)、4例(13.3%),GP组10例(33.3%)、3例(10.0%),GI组11例(36.7%)、2例(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皮肤瘙痒1例(3.3%),GP组和GI组无一例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无一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结论与胸腔镜手术前行INB比较,胸腔镜手术前行TPVB其术后镇痛效果更优。与单纯全麻比较,胸腔镜手术前行TPVB或INB其术后镇痛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肺叶切除术 胸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交感神经切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7
作者 徐金东 郁丽娜 +3 位作者 赵达强 谢亮 周海榆 王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55-165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0例中度以上多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及气管内插管全麻组(B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入手术室...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0例中度以上多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及气管内插管全麻组(B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入手术室行常规监测并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A组胸椎旁神经阻滞后仅鼻导管吸氧;B组行常规气管内插管全麻下完成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5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无1例转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A组和B组的麻醉准备时间(15.46±8.32 min vs 35.65±11.12 min),术后清醒出手术室时间(6.26±2.09 min vs46.32±15.76 min),住院费用(6355.54±426.00元vs 8932.25±725.9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咽喉部不适等(0%vs 100%),术后监护时间(2 h vs 12 h),术后进食时间(2 h vs 6 h)均优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术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各指标无差异;术后两组患者血PH、PaCO_2、PaO_2无明显变化;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PaCO_2升高及PH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O_2无明显变化。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节切断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胸椎旁神经阻滞 非气管内插管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 快速康复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8
作者 李辉 徐金东 +5 位作者 王庆 谢亮 田单 朱亮先 曾丽蓉 王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307-231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22例多汗症患者,男63,女59例,将患者分成A组及C组,每组各61例。A组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C组行常规气管插管静...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22例多汗症患者,男63,女59例,将患者分成A组及C组,每组各61例。A组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C组行常规气管插管静脉全麻,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T_0)、麻醉完成时(T_1)、切皮时(T_2)、电凝切断T_4交感神经干时(T_3)、手术结束时(T_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氧饱和度(SpO_2)及术后清醒时间、术后(T2 h、T4 h、T8 h、T12 h、T24 h)VAS评分、术后咽喉不适等。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同C组相比,T_0-T_4的HR、MAP和SpO_2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清醒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咽喉不适、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A组优于C组;术后VAS评分T2 h、T4 h、T8 h、T12 h,A组优于C组(P<0.05),T24 h两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超声 胸腔镜 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 快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7
9
作者 王皓 江文杰 +3 位作者 马铁梁 韩超 葛志军 赵彦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76-779,共4页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治疗乳腺癌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是由于其创伤较大,常造成患者术后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术后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能缓解疼痛,但阿片类药物常会引起患者恶心、呕吐。近期有研究表明,区域神经阻滞技术能有效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治疗乳腺癌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是由于其创伤较大,常造成患者术后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术后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能缓解疼痛,但阿片类药物常会引起患者恶心、呕吐。近期有研究表明,区域神经阻滞技术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前锯肌平面阻滞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比较 被引量:47
10
作者 胡云霞 王瑜 +1 位作者 卢静 李祥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联合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联合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B组(E组)和TPVB组(T组),每组30例。E组术前0.4%罗哌卡因25 ml行超声引导下单次ESPB,T组术前0.4%罗哌卡因25 ml行单次TPVB。罗哌卡因注入20 min后用冰块测定阻滞平面。术毕两组均给予PCIA至术后48 h。记录穿刺时间、深度;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例数;记录胸闷、皮肤瘙痒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E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刺深度明显变浅(P<0.05),术中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较TPVB操作更简单快捷,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更低,术后两种阻滞联合PCIA均能为胸腔镜肺叶切术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胸椎旁神经阻滞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血流动力学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血清MMP-9、ADP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谢海辉 杜巍 +4 位作者 周建平 张曙 黄润成 韩琪 郭庆聪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55-659,共5页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脂联素(ADP)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行开胸手术老年患者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65~80岁,BMI 18.6~26.6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简单随...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脂联素(ADP)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行开胸手术老年患者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65~80岁,BMI 18.6~26.6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每组40例。PG组采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GA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即刻(T0)、诱导插管后(T1)、切皮后15min(T2)、拔管前即刻(T3)的HR和MA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于麻醉前即刻,切皮后15min、术后1和7d分别采集静脉血样检测血清MMP-9、ADP浓度。采用MMSE于术前1d和术后7d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记录两组患者术后7dPOCD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2-T4时GA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与GA组比较,T2-T4时PG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与麻醉前即刻比较,切皮后15min、术后1和7d两组血清MMP-9浓度明显升高(P<0.05),ADP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GA组比较,切皮后15min、术后1和7dPG组血清MMP-9浓度明显降低(P<0.05),ADP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后7dPG组发生POCD 4例(10.8%),明显低于GA组8例(22.2%)(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能改善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该麻醉方式同时也可抑制MMP-9和促进ADP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开胸手术 老年患者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脂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炎性反应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0
12
作者 梁大顺 廖历兴 +3 位作者 曹金良 蔡彩蝶 文珠仁 李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051-3054,共4页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炎性反应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8例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行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行单纯全麻。检测麻醉前(T_0)、手术开始30 min(T_1)、术...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炎性反应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8例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行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行单纯全麻。检测麻醉前(T_0)、手术开始30 min(T_1)、术毕(T_2)、术后6 h(T_3)的血清IL-6和IL-10浓度,记录两组术后2、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统计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PCIA泵按压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_2、T_3时血清IL-6浓度明显降低,而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12、24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PCIA泵按压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明显减轻患者炎性反应和增强患者术后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肺癌根治术 炎性反应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靳红绪 张同军 +5 位作者 孙学飞 张华 王福朝 吕东海 姚长青 王忠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病人206例,年龄32~76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3~34.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病人206例,年龄32~76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3~34.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或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PG组病人于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手术侧胸3椎旁间隙注射0.5%的罗哌卡因20 ml并置入导管。两组病人诱导后插入喉罩丙泊酚全凭静脉维持麻醉,术后PG组给予连续胸椎旁神经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analgesia,PCPA),GA组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术中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镇痛满意率情况和不良反应。随访术后3、6、12个月时病人PMPS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A组相比,PG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PG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均显著少于GA组,术后镇痛满意率显著高于GA组(P<0.05);PG组病人术后嗜睡、PONV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率较GA组显著下降(P<0.05)。PG组病人术后3、6、12个月PMP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病人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少,可有效减少PMPS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菱形肌-肋间肌阻滞对胸腔镜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马楚洲 陈琼仪 +2 位作者 林梓霞 郑良杰 吴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61-106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菱形肌-肋间肌阻滞(RI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及术后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78例,男51例,女27例,年龄50-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T...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菱形肌-肋间肌阻滞(RI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及术后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78例,男51例,女27例,年龄50-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TPVB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RIB组(B组),每组39例。全麻诱导前,A组、B组分别采用0.33%罗哌卡因25 ml行超声引导下TPVB和RIB。记录阻滞操作时间和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6、24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开始进食时间、开始下地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PACU低氧血症、气胸、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局麻药中毒、术后谵妄、术后肺不张、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两组阻滞持续时间、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率、开始进食时间、开始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行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阻滞的患者术后恢复质量不差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形肌-肋间肌阻滞 胸椎旁神经阻滞 胸腔镜手术 术后早期疼痛 恢复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0
15
作者 辜晓岚 何建华 顾连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两组全麻方法相同,A组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两组全麻方法相同,A组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后两组均采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患者全麻药物用量及麻醉前(T1)、诱导前(T2)、气管插管即刻(T3)、手术2h(T4)、术毕(T5)、术后1h(T6)、4h(T7)、8h(T8)、24h(T9)、48h(T10)的SBP、DBP、HR、SpO2,记录T6~T10时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并于T1、T4、T5、T9时抽血检测血糖、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浓度。结果 A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A组T6~T9安静时和活动时的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9时血糖、NE均明显高于T1、T4、T5时,T4、T5时E均明显低于T1、T9时,B组T9时DA明显高于T1、T4、T5时(P〈0.05),B组T9时血糖、NE、E、DA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食管癌手术安全有效,较单纯全麻能更好地抑制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疼痛程度、应激反应、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34
16
作者 杨静 夏氢 何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57-360,共4页
目的:研究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疼痛程度、应激反应、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常规全身麻醉的神经阻滞组、接受常规全身麻醉的常规对... 目的:研究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疼痛程度、应激反应、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常规全身麻醉的神经阻滞组、接受常规全身麻醉的常规对照组。手术前及手术后3、6天时,测定血清中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的含量;手术后3、6天时,测定外周血中免疫细胞及免疫转录因子的含量。结果:手术后3、6天时,两组血清中SP、BK、IL-1β、IL-6、Cor、INS、NE、E的含量均高于手术前且神经阻滞组患者血清中SP、BK、IL-1β、IL-6、Cor、INS、NE、E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RORγt、Foxp3、PD-1、PD-L1的表达强度均低于常规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6^+CD56^+NK细胞的含量及T-bet的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疼痛程度、应激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对免疫应答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胸椎旁神经阻滞 疼痛 应激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明兵 张毅 +3 位作者 廖明锋 谭娟 艾玲 陈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0-352,共3页
目的观察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单纯全麻(G组)或全麻复合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GP组),全麻用药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记录... 目的观察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单纯全麻(G组)或全麻复合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GP组),全麻用药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记录术中麻醉用药量、停药-苏醒时间、停药-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躁动评分。结果 GP组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G组(P<0.01),停药-苏醒时间、停药-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G组(P<0.01),术后躁动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腺切除术,可减轻手术及疼痛等应激因素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并减少全麻用药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 重症肌无力 胸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的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郑淑月 李秀华 +3 位作者 杨晓辉 何亮亮 马云改 杨占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1,66,共5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7、14及30天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及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辅助镇痛药物用量、PHN发生率B组亦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抗毒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安全有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肋间神经 B超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益萍 吴东进 +1 位作者 吴蔚宇 徐美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研究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成三组:Ⅰ组,32例,单纯全麻;Ⅱ组,36例,于全麻诱导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Ⅲ组,34例,于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阻滞。三组均于术毕缝皮时... 目的研究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成三组:Ⅰ组,32例,单纯全麻;Ⅱ组,36例,于全麻诱导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Ⅲ组,34例,于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阻滞。三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行芬太尼、氟比洛芬酯静脉镇痛,分别于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T1)、术后24h(T2)、48h(T3)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启动自控按钮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结果三组24、48hPCIA泵的背景输注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组在T1、T2时的VAS均低于Ⅰ组(P<0.05),术后48h内启动自控按钮次数明显少于Ⅰ组(P<0.05)。结论在开胸手术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阻滞可以增强芬太尼、氟比洛芬酯的静脉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镇痛 胸椎旁神经阻滞 患者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难治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20
作者 石莉 鲍红光 +6 位作者 徐亚杰 斯妍娜 王晓亮 孙凡 潘笑笑 徐晨婕 程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58-106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难治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诊断明确的难治性心绞痛患者,依据接受治疗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组:盲探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盲探组)及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超声引导组),分别于盲探或超声...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难治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诊断明确的难治性心绞痛患者,依据接受治疗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组:盲探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盲探组)及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超声引导组),分别于盲探或超声引导下于治疗位点单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15ml。评价治疗效果、记录实验期间心绞痛的发作情况及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及48hSBP和HR,计算心肌氧耗指数(SBP×HR)。结果与盲探组比较,超声引导组心绞痛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计分及治疗后24h心肌耗氧指数明显降低;且超声引导组明显低于盲探组(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难治性心绞痛治疗效果满意,且应用超声引导治疗效果更为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难治性心绞痛 治疗效果 心肌耗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