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6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长分化因子15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通路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
1
作者 肖湖南 郝本川 +3 位作者 吕侣 蔡雨伦 王晓凡 刘宏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通路对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通路对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周龄C57BL/6雄性载脂蛋白E^(-/-)小鼠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每组4只。对照组:高脂饮食4周后,每周1次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重组GDF-15组:高脂饮食4周后,每周1次尾静脉注射重组GDF-15(0.05 mg/kg)。高脂饮食12周,监测小鼠体质量,处死小鼠。取4只同等周龄(20周龄)正常小鼠作为正常组,比较3组空腹血糖、血脂、皮质醇和醛固酮水平。主动脉冷冻切片油红O染色评估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斑块大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脑组织GDF-15及GFRAL表达。结果 重组GDF-15组血清GDF-15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59±2.90)ng/ml vs(20.09±1.27)ng/ml,P<0.01]。重组GDF-15组11周和12周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28.60±0.22)g vs(29.47±0.25)g;(28.98±0.22)g vs(30.35±0.13)g,P<0.01]。重组GDF-15组三酰甘油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22±0.02)mmol/L vs(0.38±0.09)mmol/L,P<0.05]。重组GDF-15组斑块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2±2.58)%vs(31.61±3.51)%,P<0.01]。重组GDF-15组脑组织GDF-15和GFRAL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0.088±0.007 vs 0.030±0.006,0.031±0.003 vs 0.010±0.001,P<0.01)。对照组及重组GDF-15组皮质醇和醛固酮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组GDF-15组醛固酮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1±3.67)mg/ml vs(87.29±8.63)mg/ml,P<0.01]。结论 GDF-15可能通过GFRAL调控小鼠体质量、三酰甘油及醛固酮水平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模型 动物 生长分化因子15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脂类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加强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PD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洪梅 丁艳霞 +1 位作者 王炎强 高殿帅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3-575,622,共4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能否加强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保护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方法:大鼠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并行为学分析筛选PD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随机分...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能否加强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保护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方法:大鼠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并行为学分析筛选PD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EGF+GDNF组(右侧黑质内注射EGF+GDNF)和GDNF组(右侧黑质内注射GDNF)。动物继续存活至第21天,取一部分动物中脑黑质节段,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方法,以抗钙结合蛋白D28K(CB)和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反应阳性分别检测右侧黑质含CB的神经元及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光镜下观察并进行细胞计数;另一部分动物被快速断头取脑,分离右侧黑质,用免疫印迹法分析黑质CB及GFAP蛋白的表达,蛋白条带用图像处理仪扫描,结果用LabWorks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EGF+GDNF组大鼠黑质内CB及GFAP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均高于GDNF组;免疫印迹法检测表明EGF+GDNF组大鼠黑质内CB及GFAP蛋白表达量高于GDNF组。结论:EGF可能通过促进PD模型大鼠黑质内神经元表达CB和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从而加强GDNF对黑质内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 多巴胺能神经 表皮生长因子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许加军 杨洪安 王国栋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34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向脑室或壳核内直接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修复作用。方法 70只大鼠,于右侧前脑内侧束(MFB)及腹侧被盖区(VTA)分别注射12μg 6-OHDA,观察2周获得39只帕金森病模型大... 目的观察向脑室或壳核内直接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修复作用。方法 70只大鼠,于右侧前脑内侧束(MFB)及腹侧被盖区(VTA)分别注射12μg 6-OHDA,观察2周获得39只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其中15只大鼠(观察A组)脑室内注射人重组GDNF,14只(观察B组)壳核内注射人重组GDNF,5只(对照A组)脑室内注射赋形剂,5只(对照B组)壳核内注射赋形剂。采用免疫组化和量化形态学分析方法测算酪氨酸羟化酶阳性(TH+)神经元数目、大小及TH+纤维密度。结果对照A、B组大鼠右侧中脑组织黑质TH+多巴胺能神经元大小和数目及纹状体内侧部TH+神经纤维密度均较左侧降低,P均<0.05。观察A组与对照A组相比、观察B组与对照B组相比,双侧中脑组织黑质TH+多巴胺能神经元大小和数目及纹状体内侧部TH+神经纤维密度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脑室或壳核内直接注射GDNF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有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多巴胺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培养的胚鼠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表达Pitx3及酪氨酸羟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凤飞 李升 +4 位作者 刘钟 刘云龙 姜宇 朱建宝 曾水林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4-306,354,共4页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培养的胚鼠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表达Pitx3、酪氨酸羟化酶(TH)的影响。方法:取胚鼠SVZ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分为GDNF+NSCs共培养组和NSCs单独培养对照组。用Pitx3、TH、Pitx3/TH免疫...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培养的胚鼠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表达Pitx3、酪氨酸羟化酶(TH)的影响。方法:取胚鼠SVZ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分为GDNF+NSCs共培养组和NSCs单独培养对照组。用Pitx3、TH、Pitx3/TH免疫荧光单标和双标及Nestin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结果:共培养组5 d时形成神经球,10 d时球体积不断增大,12 d后开始贴壁生长,并向四周伸出突起并开始分化。对照组神经球明显少于共培养组。14 d共培养组Pitx3、TH、Pitx3/TH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GDNF能上调SVZ区NSCs表达Pitx3和TH,诱导NSCs向多巴胺(DA)能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脑室下区 神经细胞 Pitx3 酪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对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民皓 张红 +4 位作者 胡玉萍 刘清珍 李伟伟 胡益民 李伟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7-712,共6页
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很常见,但治疗效果欠佳。文中应用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治疗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并观察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 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很常见,但治疗效果欠佳。文中应用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治疗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并观察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均分为A组(假手术+细胞培养液)、B组(CCI+细胞培养液)和C组(CCI+NSC),然后各组再随机分为:A1、B1和C1组(CCI后3 d鞘内移植组)和A2、B2和C2组(CCI后10 d鞘内移植组),每组12只。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14、21 d测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术后7 d、14 d和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eal-time PCR技术观察DRG、脊髓背角中GDNF的表达变化。结果①与A组相比,B1、B2、C1、C2组术前1 d、术后1 d和21d 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 MWT和TWL逐渐降低,至术后7d降低至最低点,在此期间各时间点痛阈与A1组比较,B1、B2、C1、C2组数值均有显著降低(P<0.01),之后缓慢升高,于术后21 d恢复至术前水平;与B组比较,C组术后7d、14dMWT和TWL明显上升(P<0.01)。②与B组比较,A组术后7d、14d和21d各组大鼠GDNF的表达呈低水平(P<0.05);术后7 d,C1组GDNF的表达量较B1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4 d和21 d,C1、C2组GDNF的表达量高于B1、B2组(P<0.05)。结论鞘内移植NSC可通过提高脊髓背角和DRG中的GDNF表达量,从而对CCI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起预防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 慢性限制损伤 脊髓背角 背根神经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介导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在体骨骼肌的转移和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传好 赵莉 +1 位作者 王小标 单增强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67,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鼠骨骼肌内的表达。方法:将鼠 GDNF cDNA 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 pEGFP 中,构建重组载体 pEGFP-GDNF;将脂质体和重组质粒 pEGFP-GD- NF cDNA 混合后直接注入大鼠面神经支配...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鼠骨骼肌内的表达。方法:将鼠 GDNF cDNA 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 pEGFP 中,构建重组载体 pEGFP-GDNF;将脂质体和重组质粒 pEGFP-GD- NF cDNA 混合后直接注入大鼠面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 GDNF 基因转染后的体内表达。结果:转染2 d 后,转染侧面肌细胞内有散在的绿色荧光,且有部分细胞呈 GDNF 免疫反应阳性,对照侧为阴性。结论:GDNF 基因能通过脂质体介导转入骨骼肌内并表达 GDNF 蛋白,为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肌内转染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 脂质体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胡玉萍 杨建军 +1 位作者 李伟彦 稽晴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1236-1241,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表达的变化,以及鞘内注射...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表达的变化,以及鞘内注射NCAM相似肽c3d、NCAM反义寡核甘酸(Anti)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影响,探讨GDNF、NCAM在NP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1: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1只):疼痛组和对照组。疼痛组大鼠行左侧坐骨神经结扎术,建立CCI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5、7、14、21 d测机械痛阈(mechanicalwithdrawl threshold,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技术检测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GDNF和NCAM的表达变化。实验2: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对照组、NS+GDNF组、c3d+GDNF组、Anti-NCAM+GDNF组。各组大鼠于建立CCI模型后3 d鞘内注射上述制剂,观察其痛阈变化。结果实验1:与对照组相比,疼痛组大鼠术前1 d、术后1、21 d 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14 d MWT和TWL均降低,其中术后7 d阈值最低(P<0.01);术后3、5、7、14 d GDNF和NCAM的表达均升高,其中7 d表达最高(P<0.01)。实验2:与NS对照组相比,NS+GDNF组、c3d+GDNF组MWT和TWL明显降低(P<0.01),Anti-NCAM+GDN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GDNF组、c3d+GDNF组与给药前相比,MWT和TWL明显降低(P<0.01);Anti-NCAM+GDN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CCI后出现痛阈下降,DRG中GDNF和NCAM表达增高;外源性GDNF可缓解NP,阻断NCAM表达可消减GDNF的镇痛作用,提示GDNF和NCAM信号通路参与了NP的发生和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脊髓背根神经 慢性压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鼠胚中脑神经干细胞向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分化 被引量:3
8
作者 罗特坚 丁继固 李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以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为诱导剂,探索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M-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的分化.为M-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在有血清条件下体外培养鼠胚M-NSCs,予... 目的:以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为诱导剂,探索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M-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的分化.为M-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在有血清条件下体外培养鼠胚M-NSCs,予以IL-1β和GDNF作诱导分化.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流式细胞术检测TH阳性神经元的百分率.结果: GDNF组促进M-NSCs分化为TH阳性神经元的比例为13.53%,IL-1β组为9.66%,GDNF+IL-1β联合培养组为16.22%,空白对照组仅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β和GDNF可明显促进M-NSCs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介素-1Β 胶质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羟化酶 中脑神经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源性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时序性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梅花 陈贵珍 +2 位作者 贾万钧 孙汝亮 胡丙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9期17-20,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脑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将9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及实验组(n=...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脑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将9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及实验组(n=80),对实验组大鼠建立改良的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并根据伤后时间分为1、3、6、12、24、48、72、120 h组,每组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GDNF和BDNF表达,比较各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及损伤时间GDNF、BDNF的表达和变化规律。结果大脑、小脑、脑干组织中GDNF和BDNF阳性信号灰度在损伤后1 h组表达升高,6 h组达最高峰,12 h组开始回落;1、3、6、12、24、48、72、120 h组大脑、小脑、脑干组织中GDNF阳性信号灰度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各部位阳性信号面积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GDNF可以作为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经过时间推断的实验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月龄大鼠脑室下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_1的表达
10
作者 曾水林 刘方舟 +4 位作者 杨宁 雷志年 王磊 朱建宝 李涛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4-607,共4页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受体α1(Glial cell line-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erα1, GFR-α1)在1、3、8、12月龄大鼠脑室下区(SVZ)中的表达。方法:取不同月龄大鼠SVZ行冰冻切片,采用GFRα1多克隆抗体结合5′-BrdU...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受体α1(Glial cell line-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erα1, GFR-α1)在1、3、8、12月龄大鼠脑室下区(SVZ)中的表达。方法:取不同月龄大鼠SVZ行冰冻切片,采用GFRα1多克隆抗体结合5′-BrdU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单标与双标的方法染色。结果:在不同年龄大鼠SVZ可见GFR-α1、BrdU单标与双标细胞,但主要分布在SVZ前部的背外侧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3种标记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且12月龄组的减少更明显。结论:GDNF可能通过GFR-α1参与调节哺乳动物脑内SVZ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随着年龄的增加,GFR-α1表达逐渐减少,SVZ细胞增殖、分化的能力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下区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1 年龄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比目鱼肌切除后相关运动神经元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刘扬 石葛明 +3 位作者 李双成 崔慧先 曹翠丽 李学平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6-479,共4页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比目鱼肌(SOL)切除后相关运动神经元Mn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胶体金(CB-Au)逆行标认神经元复合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的非荧光双标法,显示...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比目鱼肌(SOL)切除后相关运动神经元Mn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胶体金(CB-Au)逆行标认神经元复合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的非荧光双标法,显示标记SOL-Mn群CGRP样免疫反应(CGRP-LI)。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SOL切除后SOL-Mn群CGRP-LI强阳性Mn比率由正常的23.48%分别上升到68.8%(3d)、65.32% (10d);此后逐步降低到11.3%(30d)。(2)SOL切除后,鞘内注射GDNF强阳性Mn比率可达70.91%(30d)。结论:鞘内注射GDNF可以显著提高靶肌肉切除后相关Mn群CGRP的表达,提示GDNF对运动神经元的部分神经营养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CGRP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运动神经 比目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与疼痛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玉萍(综述 杨建军(审校) 李伟彦(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216-220,共5页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 fartor-β,TGF-β)超家族成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不仅特异性地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还对外周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 fartor-β,TGF-β)超家族成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不仅特异性地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还对外周神经系统及非神经系统具有广泛的作用。文中就近年来对GDNF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特别是痛觉调制中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1 受体酪氨酸激酶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神经 痛觉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源性痛
13
作者 潘艳春 李瑞锡 彭裕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5-567,共3页
关键词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性痛 初发 GDNF 疼痛 多巴胺能神经 保护作用 纯化 糖蛋白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表达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4
作者 田海华 刘纪猛 +4 位作者 徐国安 李广学 万小晗 张娇 高树贵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8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究抑郁症患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表达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浙江省宁波市康宁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情感障碍科收治的10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抑郁症组,另... 目的探究抑郁症患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表达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浙江省宁波市康宁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情感障碍科收治的10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抑郁症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6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以及不同严重程度的抑郁症患者GDNF表达情况及血清NLRP3炎症小体水平,分析抑郁严重程度与GDNF、血清NLRP3炎症小体水平的相关性,计算GDNF、NLRP3炎症小体单项检测以及联合检测在诊断抑郁症中的诊断效能。结果抑郁症组GDNF水平明显低于对于对照组,血清NLRP3炎症小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严重程度抑郁症患者的GDNF及NLRP3炎症小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抑郁组比较,中度抑郁组、重度抑郁组GDNF水平降低、NLRP3炎症小体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中度抑郁组比较,重度抑郁组GDNF水平降低、NLRP3炎症小体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DNF表达水平与抑郁症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r=-0.603,P<0.05),血清NLRP3炎症小体表达水平与抑郁症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762,P<0.05)。GDNF、NLRP3炎症小体联合检测诊断抑郁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GDNF、NLRP3炎症小体单项检测,且有较好的特异度。结论GDNF及血清NLRP3炎症小体的异常表达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GDNF、NLRP3炎症小体联合检测有助于抑郁症诊断和病情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酪氨酸激酶受体B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7
15
作者 师佳 戴丹 +3 位作者 李洋洋 陈敏 付万里 李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TrkB)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组、脑卒中组及PSD组,每组10只。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TrkB)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组、脑卒中组及PSD组,每组10只。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应激刺激结合孤养法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各组造模后第29和57天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测大鼠海马OX42标记的小胶质细胞BDNF及TrkB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第29天PSD组海马BDNF和TrkB阳性细胞吸光度(A)值分别为83.35±5.74和82.35±5.74,显著低于正常组、抑郁组和脑卒中组(P<0.05);抑郁组A值较脑卒中组增多(141.23±9.16 vs133.31±7.89;141.23±8.07 vs 128.62±6.92,P<0.05)。造模后第57天PSD组海马BDNF和TrkB阳性细胞A值分别为81.63±7.19,74.43±7.42,显著低于正常组、抑郁组和脑卒中组(P<0.05);脑卒中组A值较正常组及抑郁组低(93.36±7.56 vs 124.11±11.39、116.65±10.55,87.14±6.56 vs 112.58±10.99、108.05±10.57,P<0.05)。结论海马小胶质细胞在PSD发病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可能通过减少BDNF及TrkB的表达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抑郁 神经胶质细胞 海马 神经营养因子 受体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6
作者 牛立峰 刘钦毅 +1 位作者 王景宏 赵红光 《中国医学工程》 2009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构建GDNF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治疗脊髓损伤打下基础。方法首先提取新生大鼠肾组织总RNA,用逆转录PCR法获得并扩增GDNF全长cDNA,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DNF,双酶切电泳鉴定,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扩增到全长GDNF cDNA,构建载... 目的构建GDNF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治疗脊髓损伤打下基础。方法首先提取新生大鼠肾组织总RNA,用逆转录PCR法获得并扩增GDNF全长cDNA,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DNF,双酶切电泳鉴定,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扩增到全长GDNF cDNA,构建载体测序及酶切鉴定证实克隆成功。结论成功构建带有真核启动子的GDNF真核表达载体,为下一步转基因应用到脊髓损伤后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克隆 真核表达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闫桂柳 郭旺 +3 位作者 杨雪萍 王盛雪 褚雨豪 李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kB)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脑卒中模型,结合孤养法与慢性不可预测的中等应激刺激建立PSD模型,将大鼠分为正...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kB)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脑卒中模型,结合孤养法与慢性不可预测的中等应激刺激建立PSD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脑卒中组、抑郁组、PSD组,每组10只;造模4周后用免疫荧光双标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中BDNF和TrkB表达。结果 正常组第1、2、3、4周体质量明显高于PSD组,且第3、4周末体质量明显高于抑郁组(P<0.05)。PSD组和抑郁组第1、2、3、4周末蔗糖消耗、旷野实验(水平运动穿越格子数及垂直运动次数)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脑卒中组BDNF和TrkB表达明显高于PSD组(22.32±1.01和19.56±0.89 vs 15.77±2.66;22.56±6.07和14.21±1.96 vs 12.46±5.05,P<0.05);脑卒中组TrkB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21±1.96 vs 22.56±6.07,P<0.05)。结论 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BDNF和TrkB与PSD的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抑郁 星形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受体 trk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干预视网膜色素变性给药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代贺华 李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5-388,共4页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的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目前研究中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但其传统给药方式生物利用度相对较低。近年来GDNF...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的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目前研究中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但其传统给药方式生物利用度相对较低。近年来GDNF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成为研究热点,包括经病毒载体或非病毒载体的基因工程法释药技术、经聚合物释放系统释药技术、经细胞移植释药技术、小分子触发器诱导产生GDNF等。本文就GDNF干预RP的给药方式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给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新生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对少突胶质细胞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万亮 张塬坤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1-3,13,共4页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新生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对少突胶质细胞存活及生长的影响.方法 分离新生小鼠大脑皮层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采用WB法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及其受体分拣蛋白与神经营养素受体的表达水平...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新生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对少突胶质细胞存活及生长的影响.方法 分离新生小鼠大脑皮层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采用WB法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及其受体分拣蛋白与神经营养素受体的表达水平.将浓度为1 μg·L-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设置为A组,10 μg·L-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设置为B组,100 μg·L-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设置为C组,空白对照组为100 μg·L-1牛血清白蛋白;每组设置6个平行副孔.采用β-tublin和结晶紫进行染色,观察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细胞形态,评估不同浓度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对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生产情况的影响.结果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及其受体分拣蛋白与神经营养素受体在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中的表达均呈现阳性;A组、B组、C组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数量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A组、B组、C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突起显著减少,且面积显著缩小,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可以内源性的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F以及其受体,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的浓度对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和存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一作用机制可能与神经营养素受体-分拣蛋白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小鼠 脊髓损伤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前体 少突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对帕金森病模型鼠肿瘤坏死因子α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红 张振文 +6 位作者 梁立武 郑春秀 焦淑军 李爱玲 王向党 任素梅 刘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天麻对帕金森病模型鼠黑质(SN)和腹侧被盖区(VTA)TNF-α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多巴组与大、中、小剂量天麻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分别进行TNF-... 目的探讨天麻对帕金森病模型鼠黑质(SN)和腹侧被盖区(VTA)TNF-α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多巴组与大、中、小剂量天麻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分别进行TNF-α和GDNF阳性细胞表达的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大剂量天麻组和模型组左侧SN、VTA中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除小剂量天麻组左侧SN、VTA中GDNF表达明显升高(P<0.05),其余各组GND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多巴组、中、小剂量天麻组左侧SN中TNF-α表达明显降低,小剂量天麻组左侧VTA中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中、小剂量天麻组左侧SN、VTA中GDNF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美多巴组比较,小剂量天麻组VTA中的GDNF表达亦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6-羟基多巴胺毁损纹状体模型中,小剂量天麻显著下调TNF-α的表达和上调GDNF的表达,可能是天麻神经免疫调节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属 帕金森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羟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