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6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根素对大鼠缺血侧皮质、纹状体区神经元凋亡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韩江全 李均 +7 位作者 李官成 胡泳涛 周晓兰 朱选平 梁恒 李继中 林冬融 赖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912-1913,共2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Puerarin,Pue)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Pue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目的观察葛根素(Puerarin,Pue)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Pue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30只SD雄性大鼠被系统抽样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Pue组。应用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数,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ue组及缺血组GDNF阳性细胞数,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假手术组、缺血组及Pue组的神经凋亡细胞分别为(3.1±2.12)、(63.7±12.05)及(31.1±7.23);Pue组的凋亡细胞数较缺血组明显减少(P<0.01)。假手术组、缺血组及Pue组的GDNF阳性细胞含量分别为(99.33±3.44)、(117.87±7.77)及(133.11±4.78)。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及Pue组GDNF阳性细胞均显著增加;且Pue组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缺血组(P<0.01)。结论Pue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提高内源性GDNF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胶质神经营养因子 脑缺血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高表达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
2
作者 朱清华 袁博 +5 位作者 王一伦 任淼 李晓飞 王思邈 甄子萱 付秀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4-995,共12页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的施万样细胞(SCLCs)高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从SD大鼠附睾旁脂肪中提取ADSCs,通过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和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多向分化能力。将ADSCs诱导分化为SCLCs,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DSCs和SCLCs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表达水平。分离培养大鼠DRG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DRG细胞中Ⅲ类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以鉴定DRG细胞。将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共培养组),DRG细胞单独培养作为DRG组。利用甲苯胺蓝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共培养组和DRG组细胞的突起长度。采用小干扰RNA(siRNA)转染技术敲低NGF,质粒转染技术过表达NGF,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GF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将转染后的SCLCs与DRG细胞共培养,分为对照组、siNC/vector组、NGF敲低组(si-NGF组)和NGF过表达组(oe-NGF组),观察各组DRG细胞突起的长度。结果:原代ADSCs接种24 h后基本贴壁并留有少量脂滴,培养3 d后细胞多为短梭形、纺锤状或多角形,呈旋涡状生长,增长迅速,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长梭形,鱼群状排列。ADSCs经成脂诱导培养基培养14 d后,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扁圆形,中间可见透亮的圆形脂滴形成,经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质中的脂滴被染成红色。ADSCs经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28 d后可见细胞呈沙粒样,形态模糊,出现钙化结节,经茜素红染色后可见钙化结节被红染,沉积在细胞外基质。ADSCs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基立体培养28 d后可见小米粒大小的软骨球生成,对软骨球进行冰冻切片,阿利辛蓝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软骨组织中的酸性黏多糖被染色成蓝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纯化后第3代ADSCs,可见被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的CD29蛋白表达阳性、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CD44蛋白表达阳性。免疫荧光法,可见GFAP被FITC标记为绿色荧光,S100β被Cy3标记为红色荧光。Western blotting法,与ADSCs比较,SCLCs高表达S100β和GFAP蛋白。原代提取的DRG细胞常规培养6 h后开始贴壁,培养3 d后细胞胞体发亮呈圆形,胞体发出两条线状突起。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Ⅲ-tubulin呈阳性表达,表明分离提取的细胞为DRG细胞。与ADSCs比较,SCLCs中N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DRG组比较,DRG细胞与SCLCs以1∶2比例接种时,共培养组DRG细胞突起长度最高(P<0.05)。RT-qPCR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si NGF-1敲低效率最好,后续将采用si-NGF-1进行实验。ELISA法,与si-NC组比较,si-NGF-1、si-NGF-2和si-NGF-3组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均降低(P<0.05)。与vector组比较,oe-NGF组细胞中NGF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上清中NGF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si NC/vector组比较,si 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缩短(P<0.05),oe-NGF组DRG细胞突起长度增加(P<0.01)。结论:ADSCs可以定向分化为SCLCs,且分化后的细胞高表达NGF;敲低或过表达NGF可影响DRG细胞突起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样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背根神经细胞 脂肪细胞 周围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脏器纤维化治疗的新兴靶点
3
作者 杨超 宋子毅 +5 位作者 王昌鑫 邝园园 程宜静 任可欣 李雪 林岩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9-1069,共11页
脏器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病理生理过程,尤其在肝、肾、肺、心等关键脏器中表现尤为显著。因其病因及复杂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给该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C,PD... 脏器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病理生理过程,尤其在肝、肾、肺、心等关键脏器中表现尤为显著。因其病因及复杂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给该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C,PDGF-C)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促有丝分裂因子,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在生物体内发挥关键的生物学效应。PDGF-C能够激活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诱导其在纤维化进程中进行增殖与迁移,促进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过度沉积,共同调控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此外,PDGF-C还可与PDGF受体(PDGFR)特异性结合,进而激活JAK/STAT、PI3K/AKT、Ras-MAPK等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进一步加速纤维化进程。多项研究表明,在脏器纤维化进程中,PDGF-C因表达量呈现上调趋势的特点,有望成为治疗脏器纤维化疾病的潜在新兴靶点。本文综述了PDGF-C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及其在脏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同时探讨了靶向PDGF-C/PDGFR通路抑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前景,旨在为脏器纤维化的诊治及新药开发提供新的策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C 脏器纤维化 细胞外基质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分化因子15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通路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湖南 郝本川 +3 位作者 吕侣 蔡雨伦 王晓凡 刘宏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通路对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受体(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alpha-like, GFRAL)通路对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周龄C57BL/6雄性载脂蛋白E^(-/-)小鼠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每组4只。对照组:高脂饮食4周后,每周1次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重组GDF-15组:高脂饮食4周后,每周1次尾静脉注射重组GDF-15(0.05 mg/kg)。高脂饮食12周,监测小鼠体质量,处死小鼠。取4只同等周龄(20周龄)正常小鼠作为正常组,比较3组空腹血糖、血脂、皮质醇和醛固酮水平。主动脉冷冻切片油红O染色评估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斑块大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照组和重组GDF-15组脑组织GDF-15及GFRAL表达。结果 重组GDF-15组血清GDF-15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59±2.90)ng/ml vs(20.09±1.27)ng/ml,P<0.01]。重组GDF-15组11周和12周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28.60±0.22)g vs(29.47±0.25)g;(28.98±0.22)g vs(30.35±0.13)g,P<0.01]。重组GDF-15组三酰甘油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22±0.02)mmol/L vs(0.38±0.09)mmol/L,P<0.05]。重组GDF-15组斑块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2±2.58)%vs(31.61±3.51)%,P<0.01]。重组GDF-15组脑组织GDF-15和GFRAL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0.088±0.007 vs 0.030±0.006,0.031±0.003 vs 0.010±0.001,P<0.01)。对照组及重组GDF-15组皮质醇和醛固酮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组GDF-15组醛固酮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1±3.67)mg/ml vs(87.29±8.63)mg/ml,P<0.01]。结论 GDF-15可能通过GFRAL调控小鼠体质量、三酰甘油及醛固酮水平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模型 动物 生长分化因子15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脂类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甲酸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体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乃耀 张江 +1 位作者 王大力 李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47-949,共3页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及方法,以明确其神经分化潜能。方法将人脐血MSCs体外培养扩增、保存后,取第5代的MSCs分别用维甲酸(RA,RA组)、维甲酸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RA+BDNF组)诱导方法向...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及方法,以明确其神经分化潜能。方法将人脐血MSCs体外培养扩增、保存后,取第5代的MSCs分别用维甲酸(RA,RA组)、维甲酸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RA+BDNF组)诱导方法向神经样细胞诱导,诱导分化期间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同时设对照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诱导分化剂,比较3组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差异。结果两种不同诱导方法均能诱导细胞发生典型变化,对照组未发现神经样细胞生长。免疫组化法显示3组诱导后均表达nestin、NSE、GFAP,BDNF+RA组的表达量多于RA组。Real-time RT-PCR显示诱导组及对照组均有NSE mRNA、GFAP mRNA表达,但RA组、RA+BDNF组诱导后表达上调(P<0.05),且RA+BDNF组较单纯RA组上调明显(P<0.05)。结论脐血MSCs经两种神经营养因子诱导均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其中添加BDNF后较单纯应用RA诱导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维甲酸 神经生长因子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丰 屠冠军 朱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脊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分化形成星形胶质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悬浮培养法培养大鼠脊髓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形成神经球后,免疫荧光法鉴定神经干细胞。把神经干细胞分为A、B两组,A组加入血清,B组加...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脊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分化形成星形胶质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悬浮培养法培养大鼠脊髓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形成神经球后,免疫荧光法鉴定神经干细胞。把神经干细胞分为A、B两组,A组加入血清,B组加入血清和bFGF,分化培养7 d后,GFAP抗体标记星形胶质细胞,观察其各亚型的比率和形态特点。结果神经干细胞分化7 d,A组和B组均形成4种亚型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为胞体延长型,扁平多角型,星型和双极型。B组中双极型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长度明显超过A组。结论 bFGF可以显著促进脊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的双极型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对大鼠大脑皮层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周跃辉 袁海平 娄淑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氧浓度环境下不同时间处理对大脑皮层细胞分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表达BDNF mRNA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大脑皮层细胞,5 d后将低氧组细胞转移至低氧工作站,在1%和4%氧浓度环境下分别处理3 h和6 h,其相应的常... 目的:观察不同氧浓度环境下不同时间处理对大脑皮层细胞分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表达BDNF mRNA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大脑皮层细胞,5 d后将低氧组细胞转移至低氧工作站,在1%和4%氧浓度环境下分别处理3 h和6 h,其相应的常氧对照组细胞则继续放置于CO2孵箱中。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BDNF蛋白含量;qPCR法检测细胞内BDNF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和1%氧浓度环境3 h组细胞BDNF mRNA及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但均有增加趋势;而6 h组均引起BDN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低氧可诱导大鼠大脑皮层细胞的BDNF分泌和BDNF mRNA表达增加,且皮层细胞的反应性与低氧浓度和低氧刺激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大鼠 皮层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BDNF) ELISA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醇预处理后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金萍 莫雪安 +2 位作者 杨龙秀 张泰鹏 陈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53-258,共6页
目的探讨甘露醇预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BMSCs。取健康雄性sD大鼠79只,随机分为假手... 目的探讨甘露醇预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BMSCs。取健康雄性sD大鼠7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模型组(69只)。采用间隔3d分别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VD模型。造模后4周,将纳入的32只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组(简称甘露醇预处理组;尾静脉注射甘露醇1.5g/kg,预处理10~30min后,经尾静脉注射1×10^6/ml BMSCs 1ml)、BMSCs移植组(注射等量的BMSCs,不注射甘露醇)和培养基对照组(注射等量的基础培养液)。剔除死亡大鼠,上述3组分别有9、11、8只,假手术组7只纳入统计。干预后4周,采用Morris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DNF的含量。结果({)4组相同时间点的比较,BMSCs移植组比培养基对照组逃避潜伏期缩短(均P〈0.01),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延长(P〈0.05);甘露醇预处理组比BMSCs移植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延长(P〈0.05),且均与假手术组水平接近(P〉0.05)。②在额叶皮质和海马区,BMSCs移植组的BDNF含量均高于培养基对照组(P〈0.01);甘露醇预处理组则高于BMSCs组(P〈0.01),但均低于假手术组的水平(P〈0.01)。结论与单独静脉注射BMSCs比较,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静脉移植治疗VD大鼠模型,认知功能改善程度更佳;额叶皮质和海马中BDNF的表达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 甘露醇 骨髓细胞 认知 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钢勇 张平 +2 位作者 赵慧新 代瑞廷 张本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观察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的研究。方法 :将pEGFP(N1)-BDNF质粒进行改造与pIRESneo相连结,构建高拷贝质粒pIRESneo-EGFP-BDNF,采用电... 目的:观察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的研究。方法 :将pEGFP(N1)-BDNF质粒进行改造与pIRESneo相连结,构建高拷贝质粒pIRESneo-EGFP-BDNF,采用电穿孔法转染骨髓MSCs;制备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D组、MSCs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组,经侧脑室移植MSCs或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MSCs术后2、4、8周,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导PD大鼠旋转行为;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中脑黑质BDNF、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蛋白的含量。结果:双酶切鉴定pIRESneo-EGFP-BDNF构建成功;移植术后2、4、8周MSCs组和BDNF组大鼠与PD组比较旋转次数明显减少(P<0.05),以BDNF组较MSCs比较改善更为明显(P<0.05);移植细胞干预PD模型8周后中脑黑质BDNF、TH蛋白的含量,BDNF组较MSCs组、PD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经侧脑室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的骨髓MSCs能明显改善PD大鼠的行为能力,显著提高中脑黑质BDNF、TH蛋白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 侧脑室 质粒 电穿孔 帕金森病 酪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中脑源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宇 曾水林 +4 位作者 鲁佑瑜 李涛 朱建宝 刘钟 姜连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7-542,共6页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中脑源神经干细胞(mNSCs)增殖、分化能力和表达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的影响。方法:取E14.5d大鼠中脑组织体外培养原代mNSCs,增殖...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中脑源神经干细胞(mNSCs)增殖、分化能力和表达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的影响。方法:取E14.5d大鼠中脑组织体外培养原代mNSCs,增殖培养传三代后进行分化实验;使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培养分化的mNSCs表达Pitx3、Nurr1和TH蛋白。结果:在GDNF作用下,体外培养的mNSCs克隆球直径增大,数量增多;分化的神经元中Pitx3、Nurr1和TH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GDNF有促进mNSCs增殖和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同盒家族因子3 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胺能神经 中脑神经细胞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增量价值研究
11
作者 梁泓中 周庆陆 +4 位作者 陈夏宜 郭睿 张学梅 肖运平 覃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增量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PCNSL及48例GBM患者术前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图像。比较PCNSL组和GBM组在增强T1WI、增强T... 目的:探讨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增量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PCNSL及48例GBM患者术前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图像。比较PCNSL组和GBM组在增强T1WI、增强T2 FLAIR上强化特征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增强T1WI、增强T2FLAIR强化特征鉴别PCNSL和GBM的诊断效能。结果:2组在增强T1WI的强化比例和强化均匀度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增强T2 FLAIR的边缘强化和中心强化上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使用增强T1WI强化特征和增强T2 FLAIR强化特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增强T1WI强化特征、增强T2 FLAIR强化特征的AUC值(P<0.05)。结论: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PCNSL和GBM有一定增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胶质细胞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转基因细胞移植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强 邹德威 +1 位作者 海涌 白克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425-428,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AxCA-BDNF)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和静脉内注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20只Wistar大鼠分为:脊髓挫伤组(A组),脊髓挫伤后AxCA-BDNF基因...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AxCA-BDNF)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和静脉内注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20只Wistar大鼠分为:脊髓挫伤组(A组),脊髓挫伤后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B组),脊髓挫伤后静脉内注射大剂量MP治疗组(C组),脊髓挫伤后同时应用AxCA-BDNF和MP组(D组)。手术后1、3、7、14、28d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脊髓损伤区细胞凋亡(TUNEL法)和Bcl-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四组中均发现凋亡细胞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图像分析发现四组凋亡细胞核数为A组>B组>C组>D组;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顺序为D组>C组>B组>A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和电生理检查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结论: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和大剂量MP都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促进大鼠后肢功能恢复,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转基因 神经生长因子 甲基强的松龙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的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无创鉴别模型构建及验证
13
作者 宋婷婷 洪士强 +3 位作者 祝贺 郑蕾 吴昌顺 冯虹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49,72,共10页
目的针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影像学鉴别难题,探讨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两者术前无创性鉴别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173例经病理或诊断... 目的针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影像学鉴别难题,探讨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两者术前无创性鉴别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173例经病理或诊断性放疗确诊的颅内占位患者病例(GBM 118例,PCNSL 55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n=121)与验证集(n=52)。收集术前临床数据(血清学指标、影像学表现)及多模态MRI序列[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contrast-enhanced T1-weighted imaging,CE-T1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2-FLAIR)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b=1000 s/mm^(2))、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勾画肿瘤核心区(排除瘤周水肿)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通过Z-score标准化后,联合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筛选关键特征,采用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分类器及10折交叉验证法建模并验证。建立临床模型、4个单一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比较以上各个模型预测效能,选出最佳模型。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评估模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AUC差异,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拟合能力,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83(95%CI:0.76~0.90)和0.74(95%CI:0.61~0.87)。影像组学模型中,多模态的T1+ADC+T2+DWI Model表现最佳,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3(95%CI:0.88~0.98)和0.84(95%CI:0.72~0.96)。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训练集AUC 0.94(95%CI:0.90~0.98)(准确度90.2%,敏感度96.7%),验证集AUC 0.85(95%CI:0.74~0.96)(准确度88.6%,敏感度83.3%),其预测准确性及临床净获益均显著优于单一模型。结论临床-多模态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可精准区分GBM与PCNSL,其无创性诊断效能为术前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有望减少活检需求并优化诊疗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临床特征 影像组学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预处理后骨髓源神经干细胞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雷延成 吴世政 +4 位作者 张淑坤 侯倩 才鼎 肖宗宇 陈晓娟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5期360-367,共8页
目的研究缺氧预处理后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source neural stem cells of bone marrow,BMSCsNSCs)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为高原地区脑梗死的细胞... 目的研究缺氧预处理后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source neural stem cells of bone marrow,BMSCsNSCs)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为高原地区脑梗死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动物实验基础。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氧预处理组和常氧组,每组各36只,缺氧预处理组造模前3 d进行低氧预处理(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两组均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每组分为3个亚组(BMSCsNSCs+BDNF组、BMSCsNSC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分别梗死灶同侧尾状核内立体定向移植BMSCsNSCs+BDNF、BMSCsNSCs和DMEM/F12培养基。移植后3 d、7 d、14 d、21 d、28 d、35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每个时间点每组取2只大鼠,断头取脑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5-溴脱氧尿嘧啶(5-Bromodeoxyuridine,Brdu)阳性细胞的迁移路径,行CD133、Nestin、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兔抗微管蛋白(β-tubul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半乳糖神经酰胺(Galactosylceramidase,Galc)免疫荧光染色,了解骨髓源性神经球分化情况。结果常氧BMSCsNSCs+BDNF组、常氧BMSCsNSCs组、缺氧预处理BMSCsNSCs+BDNF组、缺氧预处理BMSCsNSCs组7 d、14 d、21 d、28 d和35 d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3 d时的神经功能评分。移植3 d时缺氧预处理对照组神经功能学评分显著低于常氧对照组(P=0.040);移植7 d时缺氧预处理BMSCsNSCs+BDNF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常氧BMSCsNSCs+BDNF组(P=0.031)。无论缺氧预处理组还是常氧组,BMSCsNSCs+BDNF组CD133、Nestin、MAP-2、β-tubullin、GFAP、Galc免疫荧光染色光密度值(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均显著高于BMSCsNSCs组(均P<0.001);BMSCsNSCs+BDNF组、BMSCsNSCs移植组各检测指标IOD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大鼠缺氧预处理后BMSCsNSCs联合BDNF立体定向移植可显著提高BMSCsNSCs的效果。缺氧预处理并不能促进外源性BMSCsNSCs分化,但却能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预处理 骨髓神经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立体定向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生长因子对新生大鼠脑内P物质受体阳性神经元存活与突起生长的影响──体外培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俊卿 朱敏 陈良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7-370,共4页
本实验用无血清培养进行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联合培养,观察了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生长因子对新生大鼠基底神经节和下位脑干内的P物质受体阳性神经元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含神经生长因子的NeurobasalMedium/N2supplemen... 本实验用无血清培养进行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联合培养,观察了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生长因子对新生大鼠基底神经节和下位脑干内的P物质受体阳性神经元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含神经生长因子的NeurobasalMedium/N2supplement(N/N2)能支持新生鼠脑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其效果与加血清的Dulbacco改良Eagle培养基(s-DMEM)相似;(2)利用星形胶质细胞作为滋养细胞,种植新生鼠基底神经节和下位脑干细胞于其上,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突起生长(生长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基底神经节神经元神经突的生长优于下位脑干神经元;(3)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显示,来源于基底神经节的培养神经元有87%为P物质受体阳性神经元,而下位脑干为84%,P物质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形态完整,突起生长良好。本实验表明含神经生长因子的N/N2Medium或s-DMEM可作为P物质受体神经元体外培养的培养基,星形胶质细胞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新生大鼠脑P物质受体神经元的存活与突起生长,并可保持其分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P物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BV2细胞介导神经炎症
16
作者 沈若琪 鲁玉宝 +3 位作者 王子铭 刘斌 张良明 杨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6-672,共7页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神经炎症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为后续可能治疗靶点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小鼠小胶质细胞(BV2)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HGF组,通过蛋白质组...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神经炎症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为后续可能治疗靶点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小鼠小胶质细胞(BV2)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HGF组,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以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等检测HGF对BV2细胞NF-κB信号通路活性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HGF处理后,NF-κB通路显著富集;HGF处理1h时,BV2细胞增殖活力随浓度升高下降,6h和12h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qRT-PCR显示HGF显著上调炎症因子(iNOS、TNF-α、IL-1β);WB表明HGF促进炎症相关因子(TNF-α、NF-κB p65)相对表达量上升。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HGF通过激活BV2细胞NF-κB信号通路促进神经炎症的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探究神经炎症调控策略及开发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生长因子 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NF-ΚB信号通路 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蛋白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汝婷 陈伟 +1 位作者 胡文婕 唐仲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8-653,共6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DGF-C)蛋白治疗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检测体外条件下PDGF-C的作用,使用光感受器细胞系661W细胞及原代培养的Pde6brd1视网膜细胞。在体外培养的661W细胞培养液...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DGF-C)蛋白治疗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检测体外条件下PDGF-C的作用,使用光感受器细胞系661W细胞及原代培养的Pde6brd1视网膜细胞。在体外培养的661W细胞培养液中加入PDGF-C蛋白或者牛血清蛋白(BSA),分别予以同等强度相同时间长短的紫外线照射,然后做MTT检测其细胞凋亡状况,检测PDGF-C蛋白对661W细胞的保护作用。取Pde6brd1小鼠视网膜做原代细胞培养后,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PDGF-C蛋白或BSA,相同条件培养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光感受器细胞的生存情况,以检测PDGF-C蛋白对该原代细胞的保护作用。(2)检测在体条件下PDGF-C的作用,在Pde6brd1小鼠的视网膜下分别注射PDGF-C蛋白及BSA,然后通过组织切片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数量的变化来检测PDGF-C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在紫外线诱导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661W损伤模型中,培养液中加入PDGF-C蛋白的实验组中,MTT实验显示490 nm吸光度(0.2857±0.054)较对照组(0.1726±0.005)增高,P <0.05。在Pde6brd1原代培养的视网膜细胞中,PDGF-C蛋白组中光感受器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在Pde6brd1小鼠的视网膜下注射PDGF-C蛋白,实验组外核层中的每100μm细胞计数(38.4769±6.1)较对照组(27.2435±5.3)增加,P <0.05。【结论】PDGF-C蛋白在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模型中具有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C rd1 光感受器细胞 661W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和酪氨酸激酶受体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8
18
作者 艾坤 张泓 +3 位作者 匡静之 张雨辰 李景兴 鲍秋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48-950,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 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针治疗该病的可能机制。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穴位组...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 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针治疗该病的可能机制。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穴位组和电针对照点组,每组10只。术后第15天起按组电针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分别施以7次治疗,治疗结束后取脊髓组织行Western blot检测NGF及其受体Trk A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电针治疗7天后,脊髓组织中NGF及受体Trk A的表达均提高,而且针刺穴位组效果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点组。结论:电针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可显著提高脊髓组织中NGF及受体Trk A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提高NGF及受体Trk A的表达而达到抑制膀胱逼尿肌亢进,恢复膀胱功能活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骶上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神经生长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复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琳 戴建国 +3 位作者 王中立 张绘宇 黄玉芳 赵玉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5-318,共4页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脑内广泛分布,通过其受体复合物介导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维持神经元功能和损伤修复等作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GD-NF family r...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脑内广泛分布,通过其受体复合物介导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维持神经元功能和损伤修复等作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GD-NF family receptorα,GFRα)和RET是其受体复合物的主要成员。GDNF和其受体复合物可能参与多种脑部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潜在的治疗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 RET 受体 信号转导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丁继固 丁文杰 +1 位作者 李光 赵克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1-343,I0001,共4页
目的:探索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体外诱导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M-NSCs)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培养方法,为M-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有血清条件下体外培养鼠胚M-NSCs,予以GDNF作诱导分化。TH免疫细胞... 目的:探索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体外诱导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M-NSCs)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培养方法,为M-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有血清条件下体外培养鼠胚M-NSCs,予以GDNF作诱导分化。TH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流式细胞术检测TH-ir阳性神经元的百分率。结果:M-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阳性率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两组TH-ir阳性细胞比率A组(实验组,6只)为13.53%±1.53%;B组(对照组,6只)3.46%±0.7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GDNF可促进M-NSCs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神经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 胶质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