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复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琳 戴建国 +3 位作者 王中立 张绘宇 黄玉芳 赵玉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5-318,共4页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脑内广泛分布,通过其受体复合物介导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维持神经元功能和损伤修复等作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GD-NF family r...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脑内广泛分布,通过其受体复合物介导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维持神经元功能和损伤修复等作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GD-NF family receptorα,GFRα)和RET是其受体复合物的主要成员。GDNF和其受体复合物可能参与多种脑部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潜在的治疗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 RET 受体 信号转导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与疼痛 被引量:4
2
作者 胡玉萍(综述 杨建军(审校) 李伟彦(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216-220,共5页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 fartor-β,TGF-β)超家族成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不仅特异性地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还对外周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 fartor-β,TGF-β)超家族成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不仅特异性地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还对外周神经系统及非神经系统具有广泛的作用。文中就近年来对GDNF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特别是痛觉调制中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1 受体酪氨酸激酶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神经痛 痛觉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联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内移植对Parkinson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曾水林 王磊 +3 位作者 雷志年 朱建宝 李涛 闫福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72,共4页
将原代培养的胚鼠(E14.5)腹侧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单独或联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移植入Parkinson病(PD)大鼠纹状体内,术后各组动物存活一段时间,观察旋转行为后处死,取纹状体组织做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多巴胺(DA)含量。探讨N... 将原代培养的胚鼠(E14.5)腹侧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单独或联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移植入Parkinson病(PD)大鼠纹状体内,术后各组动物存活一段时间,观察旋转行为后处死,取纹状体组织做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多巴胺(DA)含量。探讨NSCs单独或联合GDNF脑内移植对PD大鼠纹状体内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PD模型相比,NSCs单独或联合GDNF脑内移植均能提高PD大鼠纹状体内的DA含量(P<0.05);在术后30d和60d,DA含量在GDNF+NSCs组的增加幅度比NSCs组更加明显,动物旋转行为亦得到明显改善(P<0.05)。上述结果表明,NSCs单独或联合GDNF移植均对PD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NSCs联合GDNF移植的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PARKINSON病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多巴胺 纹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施万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神经支架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辛林伟 王梨明 +2 位作者 唐际存 李朝旭 李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5-661,共7页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施万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神经支架移植对大鼠坐骨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左侧坐骨神经8 mm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GDNF基因修饰的施万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施万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神经支架移植对大鼠坐骨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左侧坐骨神经8 mm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GDNF基因修饰的施万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多孔支架移植(GDNF-Sch组)、施万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多孔支架移植(Sch组)和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于术后第3、6、12周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并在术后第12周解剖暴露桥接段坐骨神经行再生神经形态学和电生理检测,并测量胫前肌湿重。结果术后6和12周,3组大鼠术侧SF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GDNF-Sch组SFI恢复情况更接近于对照组,明显优于Sch组。术后12周,GDNF-Sch组和Sch组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NF-Sch组和Sch组的感觉神经波幅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DNF-Sch组则明显高于Sch组(P<0.05);GDNFSch组和对照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均明显高于Sch组(P均<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周,对照组、Sch组和GDNF-Sch组大鼠桥接侧胫前肌湿重分别为(0.360±0.020)、(0.250±0.018)和(0.310±0.025)g,均明显低于对照侧(0.440±0.031)、(0.420±0.024)和(0.430±0.027)g(P均<0.05);GDNFSch组和对照组桥接侧胫前肌湿重均明显高于Sch组(P均<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NF基因修饰的施万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神经支架能够显著增强大鼠坐骨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修复作用,这种修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修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中痛阈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秦泗佳 张晓红 +2 位作者 金海威 高璐 王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研究SD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对机械刺激的痛阈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三叉神经痛样动物模型,选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手术组经口内切口行右侧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结扎... 目的研究SD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对机械刺激的痛阈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三叉神经痛样动物模型,选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手术组经口内切口行右侧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结扎术,假手术组只分离暴露右侧眶下神经不予以结扎,空白对照组未接受手术干预。记录大鼠术前及术后的痛阈,并在不同时间点解剖三叉神经节,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DNF的变化。结果手术组于术后2周出现痛觉超敏反应,一直持续到术后6周才逐渐恢复,术后10~12周才恢复到术前水平。手术组大鼠术后三叉神经节中GDNF的表达量增高,且表达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结论大鼠眶下神经的慢性压迫性损伤(CCI-ION)可建立三叉神经痛样的动物模型。GDNF可能通过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再生方式参与调控三叉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三叉神经痛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贾东林 吴新民 张利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21-225,共5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GDNF)对大鼠脊神经结扎神经源性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L5-6脊神经结扎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1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GDNF)对大鼠脊神经结扎神经源性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L5-6脊神经结扎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10);单纯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组(n=10):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GDNF治疗组(n=10):蛛网膜下腔注射GDNF。大鼠脊神经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估,以引起50%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5min内在5±1℃冷板上的缩足次数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结果:各组术前基础机械痛阈和冷刺激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SNL组术后第1d开始出现机械痛阈和冷刺激痛阈降低(P〈0.05),一直持续到第14d,GDNF组术后7、14d时冷刺激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NL组相比,GDNF组术后第3d时机械痛阈升高,第5d时冷刺激痛阈升高(P〈0.05),均持续到术后14d。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GDNF能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性痛敏和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病理疼痛 镇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重组腺病毒载体穿梭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5
7
作者 马春明 杨朝鲜 +3 位作者 闫乃红 袁琼兰 高小青 邓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9-202,共4页
构建含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cDNA的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提取新生大鼠纹状体总RNA,RTPCR克隆大鼠GDNFcDNA,产物回收后经HindⅢ和KpnⅠ双酶切,插入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中,氯化钙法转染入大肠杆菌DH5α中,酶切、... 构建含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cDNA的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提取新生大鼠纹状体总RNA,RTPCR克隆大鼠GDNFcDNA,产物回收后经HindⅢ和KpnⅠ双酶切,插入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中,氯化钙法转染入大肠杆菌DH5α中,酶切、PCR及测序分析对重组质粒做进一步鉴定。结果显示大鼠GDNFcDNA被成功克隆,所克隆的GDNFcDNA与基因库注册的相同,以上结果说明本实验成功构建了GDNFcDNA重组腺病毒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 基因重组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新生大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贺月秋 陈惠金 +1 位作者 钱龙华 陈冠仪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63-970,共8页
目的探讨在移植物中加入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能否增强外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经脑室移植治疗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新生大... 目的探讨在移植物中加入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能否增强外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经脑室移植治疗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新生大鼠的移植效果。方法采用E14胎鼠大脑皮质制备NSCs。2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PVL对照组(PVL组),PVL+NSCs移植组(PVL+NSCs组),PVL+NSCs移植+GDNF组(PVL+NSCs+GNDF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Sham+NSCs移植组(Sham+NSCs组),以及Sham+NSCs移植+GDNF组(Sham+NSCs+GDNF组)。对PVL新生大鼠在建模后72h进行立体定位仪下经脑室NSCs移植,分别于移植术后7、14、21d进行免疫荧光、光镜及电镜病理检测,评估在NSCs中加入GDNF对移植效果的可能影响。结果经脑室植入的外源性NSCs在脑内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3d内大部分移行至脑室周围,2周左右在脑室周围主要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前体,部份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三种分化细胞在加入GDNF移植组显著多于未加GDNF移植组(P均<0.05)。移植后21d光镜下脑病理显示,两个移植组的脑白质病理均获明显改善,尤其加入GDNF移植组的脑白质重度病变发生率较未加GDNF移植组下降了25.5%(P<0.01)。移植后21d的电镜显示,PVL组罕见髓鞘形成,两个移植组的髓鞘形成明显增加,尤其加入GDNF移植组的髓鞘形成明显多于未加GDNF移植组。结论在外源性NSCs移植物内加入GDNF,可明显增强NSCs经脑室移植治疗PVL新生大鼠的移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神经干细胞 细胞移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鲁凯伍 金大地 +4 位作者 陈哲宇 曹莉 侯铁胜 傅强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Nystr(?)m法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造成损伤模型,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连续给予NGF (10μg/d)或GDNF(10μg/d)1周,对照组给予生理...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Nystr(?)m法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造成损伤模型,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连续给予NGF (10μg/d)或GDNF(10μg/d)1周,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伤后4周3组分别观测:①伤段脊髓残存组织面积;②采用斜板试验和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4~14d,GDNF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NGF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伤后28d GDNF组伤段残存脊髓组织面积大于对照组和NGF组(P<0.01)。结论:外源性GDNF能减少脊髓损伤后伤区的坏死、萎缩并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影响 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源性因子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忠 蔡文琴 +1 位作者 马军 李成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920-922,共3页
目的和方法 :本实验采用胶质细胞分离纯化培养、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lialfibricacidicprotein ,GFAP)表达的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及 [3H]-TdR掺入等方法 ,观察离体条件下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与GFAP表达的影响。... 目的和方法 :本实验采用胶质细胞分离纯化培养、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lialfibricacidicprotein ,GFAP)表达的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及 [3H]-TdR掺入等方法 ,观察离体条件下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与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 :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明显促进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和GFAP的表达。结论 :小胶质细胞源性因子能刺激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 神经胶质增生 CNS 胶质细胞源性因子 活化作用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再生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鲁凯伍 陈哲宇 +3 位作者 侯铁胜 傅强 曹莉 金大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3-155,F003,共4页
目的 :观察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大鼠损伤脊髓皮质脊髓束再生的影响。 方法 :利用Nystro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蛛网膜下腔置管至损伤局部 ,连续 1周给予 GDNF。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顺行追踪技术和胶... 目的 :观察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大鼠损伤脊髓皮质脊髓束再生的影响。 方法 :利用Nystro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蛛网膜下腔置管至损伤局部 ,连续 1周给予 GDNF。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顺行追踪技术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神经中丝 (NF)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外源性 GDNF对伤区皮质脊髓束和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 :脊髓损伤后 4周 GDNF治疗组 GFA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NF标记轴突数显著多于对照组 ,皮质脊髓束部分再生并通过损伤区至远端 0 .5 cm。结论 :外源性 GDNF局部给药能减少胶质细胞增生 ,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和神经骨架蛋白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轴突 神经再生 皮质脊髓束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加纯 王晓梅 +4 位作者 邵延坤 饶明俐 黄如训 吕传真 尹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24-426,共3页
目的 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梗死灶、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其对大鼠局灶脑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GDNF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又分... 目的 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梗死灶、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其对大鼠局灶脑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GDNF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又分为假手术组、缺血oh、3h、6h、24h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于栓塞同时大鼠脑室内分别给予GDNF和生理盐水5μL。检测脑梗死体积百分比、Caspase-3的表达、细胞凋亡等改变。结果 GDNF组脑梗死体积比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神经元损伤明显轻于生理盐水组,特别是海马区神经元在GDNF组无明显损伤;GDNF组(Caspase-3表达和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GDNF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有保护作用,抑制Caspase-3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半胱氨酸蛋白酶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对帕金森病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玉梅 吴雪飞 +4 位作者 于德钦 彭岩 封艳辉 张万琴 赵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5-696,共2页
关键词 丙戊酸钠 帕金森病 多巴胺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ajal间质细胞和缝隙连接蛋白43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分布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宝西 侯豫 杨烨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33-339,共7页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Cajal间质细胞(ICC)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先天性巨结肠(HD)发病的关系。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06年8月~2007年9月经病理诊断为HD的患儿,取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HD组,根据取材...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Cajal间质细胞(ICC)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先天性巨结肠(HD)发病的关系。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06年8月~2007年9月经病理诊断为HD的患儿,取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HD组,根据取材位置不同分为狭窄段(又分为短段型和常见型)、移行段和扩张段亚组。应用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肠组织GDNF mRNA水平和ICC、Cx43的分布,以肠套叠患儿手术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期间HD组纳入42例,对照组纳入5例。①狭窄段亚组GDNF mRNA表达较扩张段亚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扩张段亚组和对照组GDNF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段亚组中短段型较常见型GDNF mRNA表达低(P<0.05)。②ICC在对照组和扩张段亚组主要分布于黏膜下丛和肌间丛,呈现连续性分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ICC在狭窄段亚组结肠组织内的分布显著减少或消失,与对照组和扩张段亚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肌间丛的网络状结构完全破坏,残存ICC形态异常;移行段亚组结肠组织内ICC的分布较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先天巨结肠 RT-PCR CAJAL间质细胞 缝隙连接蛋白43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丽梅 陈哲宇 +4 位作者 朱伟 张磬 黄爱军 路长林 何成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71-775,共5页
为了获得重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1(glialcellline 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receptoralpha1,GFRα1)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 ,从新生 4天的SD大鼠海马组织中提取总RNA ,通过RT PCR方法 ,扩增出GFRα1cDNA .将GFRα1cDNA克隆至... 为了获得重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1(glialcellline 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receptoralpha1,GFRα1)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 ,从新生 4天的SD大鼠海马组织中提取总RNA ,通过RT PCR方法 ,扩增出GFRα1cDNA .将GFRα1cDNA克隆至含T7启动子的质粒 pET 2 8a (+)中 ,构建表达质粒 pET GFRα1,转化大肠杆菌BL2 1(DE3) ,获得表达菌株BLGFRα1.表达菌株经 1mmol/LIPTG诱导 3~ 5h后 ,GFRα1蛋白表达 ,并形成包涵体 .凝胶自动扫描分析表明 ,GFRα1表达量占全菌总蛋白的 2 1 5 % ,用Ni2 + NTA树脂纯化和复性后 ,纯度达 90 %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1 克隆 基因表达 PC1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中脑源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姜宇 曾水林 +4 位作者 鲁佑瑜 李涛 朱建宝 刘钟 姜连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7-542,共6页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中脑源神经干细胞(mNSCs)增殖、分化能力和表达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的影响。方法:取E14.5d大鼠中脑组织体外培养原代mNSCs,增殖...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中脑源神经干细胞(mNSCs)增殖、分化能力和表达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的影响。方法:取E14.5d大鼠中脑组织体外培养原代mNSCs,增殖培养传三代后进行分化实验;使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培养分化的mNSCs表达Pitx3、Nurr1和TH蛋白。结果:在GDNF作用下,体外培养的mNSCs克隆球直径增大,数量增多;分化的神经元中Pitx3、Nurr1和TH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GDNF有促进mNSCs增殖和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同盒家族因子3 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胺能神经元 中脑神经干细胞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灌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损伤脊髓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兵 丁永利 +2 位作者 宋跃明 段宏 马玉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35-439,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后脊髓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胸段(T7~T8)脊髓完全横切损伤模型,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单纯横断组(n=10)、GDNF治疗组(n=10)...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后脊髓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胸段(T7~T8)脊髓完全横切损伤模型,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单纯横断组(n=10)、GDNF治疗组(n=10)。于大鼠脊髓损伤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估。24周时行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处理,取材前行电生理检测。所取脊髓标本作神经中丝(NF-200)、生长相关肽-43(GAP-43)、胶质原纤维生长蛋白(GFAP)免疫组化检查,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行为学评分表明,3周后,GDNF组好于单纯横断组(P<0.05),术后24周,GDNF组和单纯脊髓横断组中均未记录到SEP波形,BDA示踪也未见伤区及远段蓝染的神经纤维,但GDNF组空泡样变较单纯横断组轻。免疫组化图像分析GDNF组的NF-200和GAP-43染色结果与单纯横断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GDNF组GFAP染色明显弱于单纯横断组(P<0.05)。结论:GDNF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损伤区及两端的神经细胞功能,但没有功能意义上的神经纤维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横断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再生 灌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培养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向建 刘卫刚 +2 位作者 李敏 马征 李春岩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6-508,I0001,共4页
目的:利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脊髓片培养模型,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8天乳鼠的腰段脊髓组织切片做脊髓器官型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不同浓度GDNF组(1ng/ml、5ng/ml和50ng/m... 目的:利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脊髓片培养模型,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8天乳鼠的腰段脊髓组织切片做脊髓器官型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不同浓度GDNF组(1ng/ml、5ng/ml和50ng/ml),倒置显微镜观察脊髓片形态变化,SMI-32免疫组化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体外生长良好,而模型组生长不良,SMI-32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减少,GDNF各组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较模型组显著增多,且具有量效关系。结论:GDNF能保护运动神经元免受谷氨酸兴奋毒性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肌萎缩侧索硬化 谷氨酸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对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民皓 张红 +4 位作者 胡玉萍 刘清珍 李伟伟 胡益民 李伟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7-712,共6页
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很常见,但治疗效果欠佳。文中应用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治疗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并观察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 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很常见,但治疗效果欠佳。文中应用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治疗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并观察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均分为A组(假手术+细胞培养液)、B组(CCI+细胞培养液)和C组(CCI+NSC),然后各组再随机分为:A1、B1和C1组(CCI后3 d鞘内移植组)和A2、B2和C2组(CCI后10 d鞘内移植组),每组12只。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14、21 d测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术后7 d、14 d和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eal-time PCR技术观察DRG、脊髓背角中GDNF的表达变化。结果①与A组相比,B1、B2、C1、C2组术前1 d、术后1 d和21d 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 MWT和TWL逐渐降低,至术后7d降低至最低点,在此期间各时间点痛阈与A1组比较,B1、B2、C1、C2组数值均有显著降低(P<0.01),之后缓慢升高,于术后21 d恢复至术前水平;与B组比较,C组术后7d、14dMWT和TWL明显上升(P<0.01)。②与B组比较,A组术后7d、14d和21d各组大鼠GDNF的表达呈低水平(P<0.05);术后7 d,C1组GDNF的表达量较B1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4 d和21 d,C1、C2组GDNF的表达量高于B1、B2组(P<0.05)。结论鞘内移植NSC可通过提高脊髓背角和DRG中的GDNF表达量,从而对CCI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起预防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限制损伤 脊髓背角 背根神经节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隙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抑制脊神经结扎大鼠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建荣 贾东林 +3 位作者 金宝伟 廉姜芳 袁晓红 沈华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隙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第5-第6腰脊神经(L5-L6)制备SNL模型。术后隔日一次性蛛网膜下隙注射10μl GDNF2 g&#...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隙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第5-第6腰脊神经(L5-L6)制备SNL模型。术后隔日一次性蛛网膜下隙注射10μl GDNF2 g·L^-1组。术后第3,7和14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免疫印迹法测定脊髓背角处GFAP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NL组在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脊髓GFAP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可持续至第14天,而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未发生此种改变。GDNF组的阳性细胞显著减少。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脊髓背角均出现GFAP免疫阳性条带,灰度值较低;SNL在术后第3天即可诱导脊髓背角GFAP蛋白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GFAP蛋白的灰度值逐渐升高,术后第3,7,14天分别为2.55±0.33,2.88±0.79和3.12±0.75(P〈0.01)。与SNL模型组比较,GDNF可显著降低GFAP的表达水平,术后第3,7,14天分别为1.61±0.38,1.65±0.64和1.57±0.41(P〈0.01)。结论蛛网膜下隙注射GDNF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GFAP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病理疼痛 胶质原纤维酸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