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真皮替代物——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9
1
作者 陈英华 董为人 +3 位作者 肖应庆 赵冰雷 胡国栋 安连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38,共8页
目的制备一种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的三维立体多孔状结构材料,探讨将其作为真皮替代物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发在体内具有慢(Z)、中(B)、快(F)三种吸收速度的HHK组分材料编织成网孔为1 mm×1 mm的网格,以酸溶法从牛跟腱中抽提胶原原液,... 目的制备一种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的三维立体多孔状结构材料,探讨将其作为真皮替代物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发在体内具有慢(Z)、中(B)、快(F)三种吸收速度的HHK组分材料编织成网孔为1 mm×1 mm的网格,以酸溶法从牛跟腱中抽提胶原原液,用离心、盐析、透析等方法制备Ⅰ型胶原蛋白溶液,向溶液中滴加胶原总量8%的6-硫酸软骨素(6-GAG)进行初交联。制备好的Ⅰ型胶原溶液与HHK网格混合后放入模具,真空冷冻干燥成海绵状膜,于0.25%戊二醛溶液中浸泡再交联。将制备好的HHK-胶原海绵膜切块(1 cm×1 cm)移植于21只大鼠的真皮与皮下组织之间(实验组),并与单纯胶原海绵膜组(阴性对照)、单纯全层皮肤切开组(空白对照)作对照。于术后3 d和1、2、4、6、8、12周7 个不同时间点取材料及其周围组织,行石蜡切片的HE染色、醛复红弹性纤维染色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检测其组织相容性、血管化能力及材料的体内降解情况。结果人发角蛋白呈棕黄色细丝状。胶原海绵膜为微黄色。半透明状,孔径为 50至300μm的三维立体状结构。皮下移植后3 d,各组均表现为中度炎症反应,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术后1 周,炎症反应稍减轻,材料周围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血管,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术后2周,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炎性细胞中巨噬细胞增多,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分泌少量胶原物,材料周围新生血管数量增多。HHK及胶原海绵开始降解,创口表皮细胞增殖移行。电镜下可见实验组材料周围包绕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人发角蛋白毛小皮降解、剥离;术后4周,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粗大的胶原物。创口的表皮细胞增殖移行明显,实验组基本愈合。两种材料崩解明显,胶原海绵网孔内可见巨噬细胞侵入及少量小血管长入。醛复红弹性纤维染色可见短棒或细长条状弹性纤维; 术后6至8周,成纤维细胞数量相对减少,分泌胶原物融合成均质粗大,实验组其排列趋于整齐,表皮层愈合良好。人发角蛋白材料中部出现降解裂隙,胶原海绵基本降解完全。实验组醛复红弹性纤维染色可见细长条状弹性纤维;术后12 周,人发角蛋白材料降解完全。结论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膜是物理及生物学性能良好的材料,其组织相容性好,血管化能力强,能刺激细胞增殖,促进受损皮肤愈合,可作为真皮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胶原海绵 真皮替代物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复合生物敷料对大鼠烧伤创面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陈英华 董为人 +5 位作者 陈清元 赵冰雷 邹仲之 肖应庆 胡国栋 仇新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21-1626,共6页
目的以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为敷料内层,复合包裹药物虎杖的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载体,制备一种双层复合生物材料,研究其对烧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探讨将其作为烧伤敷料的可行性。方法(1)将在体内具有慢(Z)、中(B)、快(F)三种吸收速度的人... 目的以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为敷料内层,复合包裹药物虎杖的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载体,制备一种双层复合生物材料,研究其对烧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探讨将其作为烧伤敷料的可行性。方法(1)将在体内具有慢(Z)、中(B)、快(F)三种吸收速度的人发角蛋白组分材料编织成网孔为1mm×1mm的网格,与从牛跟腱中抽提I型胶原溶液混合后放入模具,经真空冷冻干燥后制成海绵状膜(作复合内层敷料),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2)用聚合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再与药物虎杖一同成膜,制备药物缓释载体膜(作复合外层敷料),紫外光谱仪测定其释药度。(3)用SD大鼠制备深Ⅱ°烧伤动物模型,并于烧伤后2~5d内清除坏死组织,保留部分变性真皮组织。清创后将用与创面相同大小的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复合敷料覆盖创面,已用于临床的戊二醛猪皮作为阳性对照组。术后以创面完全上皮化为标准,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并分别计算第7、14、21天愈合率。(4)分别于覆敷料后1、2、4、6、8周切取整个创面及其周围组织(每组每个时间点取6个标本),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作3组的愈合时间及第7、14、21天的愈合率比较。结果胶原海绵膜为孔径为50~300μm的三维立体状结构。经测定在0~48h内药物虎杖从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膜内不断释出。深Ⅱ°烧伤治疗实验结果:实验组创面覆盖后渗出明显减少且保持一定湿度,而对照组创面较干燥;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的创面愈合时间较阴性对照组提前;创面在第7、14、21天的愈合率均较阴性对照组高,且实验组在第14天的愈合率较阳性对照组高。结论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虎杖复合生物敷料可促进深Ⅱo烧伤实验大鼠创面的愈合,起到在体内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目的。通过控制合成工艺,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膜作为药物缓释载体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发角蛋白 胶原海绵 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烧伤 敷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大鼠颌下腺腺泡细胞培养及胶原海绵的细胞相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罗小宁 黄晓明 +2 位作者 孙伟 林秋雄 郑亿庆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研究SD大鼠颌下腺腺泡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以及和胶原海绵的细胞相容性,探讨胶原海绵应用于涎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取新生SD大鼠颌下腺组织,胰酶消化后将细胞于适宜的体外环境培养、纯化、鉴定,并将鉴定好的颌下... 【目的】研究SD大鼠颌下腺腺泡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以及和胶原海绵的细胞相容性,探讨胶原海绵应用于涎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取新生SD大鼠颌下腺组织,胰酶消化后将细胞于适宜的体外环境培养、纯化、鉴定,并将鉴定好的颌下腺腺泡细胞移植到胶原海绵上,采用DAPI进行特异性的核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腺泡细胞与胶原海绵的相容情况,评价腺泡细胞与胶原海绵的相容性。【结果】体外培养的颌下腺腺泡细胞经纯化后能够分泌特异性的淀粉酶,免疫细胞化学淀粉酶抗体阳性染色,并能在胶原海绵上正常增殖。【结论】体外培养的颌下腺腺泡细胞具备腺泡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并与胶原海绵有很好的相容性,有望将胶原海绵作为组织工程化涎腺组织的支架材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细胞 体外培养 组织工程 胶原海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海绵在下颌骨牵张成骨早期成骨中的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牛刚 郑杰 吴烨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38-140,145,共4页
目的建立山羊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研究胶原海绵在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早期成骨中的作用。方法将6只山羊的下颌骨截断,安置牵张器,延迟4d后以每次0.5mm、每天2次的速率连续牵张10d,随后进入固定期。于固定期2、4、6、8周处死动物... 目的建立山羊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研究胶原海绵在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早期成骨中的作用。方法将6只山羊的下颌骨截断,安置牵张器,延迟4d后以每次0.5mm、每天2次的速率连续牵张10d,随后进入固定期。于固定期2、4、6、8周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X线观察,骨密度、骨矿物质质量测定,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牵张过程被所有山羊耐受,下颌骨牵张长度达到预期效果。加入胶原海绵的实验侧牵张区新骨早期成骨效果明显好于同期的对照侧。结论山羊是一种良好的牵张成骨动物模型。胶原海绵可加速牵张区新骨早期成骨,缩短牵张成骨的固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牵张成骨 动物模型 胶原海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改性制备多功能胶原海绵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敏 郭晨晨 +4 位作者 王瑜 张云龙 丁翠翠 黄六莲 陈礼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5,共10页
胶原(COL)是一种来自于动物生物质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来源丰富、易加工、易修饰、可降解等优势。在胶原材料中,基于冻干处理而得的海绵具有天然多孔性,不仅为油相储存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还为功能微纳组分的固载提供了骨架网络。文中... 胶原(COL)是一种来自于动物生物质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来源丰富、易加工、易修饰、可降解等优势。在胶原材料中,基于冻干处理而得的海绵具有天然多孔性,不仅为油相储存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还为功能微纳组分的固载提供了骨架网络。文中以胶原海绵为基底、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疏水改性剂、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_(2))为光催化剂,制备出集疏水性、光催化效应及光响应抗菌性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胶原海绵TiO_(2)/PDMS-COL。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TiO_(2)/PDMS-COL的形貌,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对TiO_(2)/PDMS-COL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证实,TiO_(2),PDMS与COL之间产生了复合作用。复合海绵对CHCl_(3)的吸附容量可达134 g/g;循环使用20次后接触角下降较少。复合海绵对乳液也展现出良好的分离能力。模拟太阳光照射下,80min内复合海绵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达88%,且3次光照循环使用后其催化降解性能未发生明显下降。此外,光照下TiO_(2)产生的活性氧使复合海绵具备优异的光响应抗菌性,其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海绵 油水分离 光催化 抗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海绵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体外联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成洪泉 翦新春 许春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98-500,共3页
目的 :探索胶原海绵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人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以 1× 10 7mL的密度接种于胶原海绵上进行体外培养 ,用相差显微镜、光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胶原海绵上的生长、增殖情况。结果 :体外复合培养 1d... 目的 :探索胶原海绵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人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以 1× 10 7mL的密度接种于胶原海绵上进行体外培养 ,用相差显微镜、光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胶原海绵上的生长、增殖情况。结果 :体外复合培养 1d后 ,成骨细胞即开始粘附于胶原海绵上 ,培养 7d后 ,分布于胶原海绵上的细胞增殖并分泌ECM。结论 :胶原海绵可作为成骨细胞体外复合培养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海绵 体外培养 骨髓基质成骨细胞 复合培养 联合培养 实验研究 人骨髓 扫描电镜观察 分泌 支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电磁场对胶原海绵支架培养的表皮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白文芳 张鸣生 +3 位作者 吴博 邱家琦 李新平 白利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6-309,316,共5页
目的:探讨低频电磁场(LFEMF)对Ⅰ型胶原海绵支架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hESCs)增殖的影响及其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分离纯化的hESCs种植于胶原海绵生物支架材料,经LFEMF治疗仪(场强5 mT,频率分别为1、10和50 Hz)刺激hESCs(3... 目的:探讨低频电磁场(LFEMF)对Ⅰ型胶原海绵支架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hESCs)增殖的影响及其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分离纯化的hESCs种植于胶原海绵生物支架材料,经LFEMF治疗仪(场强5 mT,频率分别为1、10和50 Hz)刺激hESCs(30 min/d),通过肉眼、镜下观察,HE染色,DAPI荧光核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hESCs生长情况,并收集培养2、7、10和14 d hESCs的DAPI核荧光染色数据,用显微图像软件分析细胞增殖数目,比较各时间点细胞增殖的统计学差异。结果:hESCs在胶原海绵支架生长良好;各频率组LFEMF刺激均能促进hESCs增殖,频率不同,促增殖的效应不一(P<0.05)。结论:胶原海绵可作为体外培养hESCs的良好支架,在LFEMF干预下可实现hESCs较快速扩增,LFEMF在皮肤组织工程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电磁场 表皮干细胞 胶原海绵 增殖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上皮细胞胶原海绵复合体促大鼠预构皮瓣成活及其再血管化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颖倩 王德伟 +4 位作者 许家军 李玲巧 周虹 卫振邦 王天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3-538,542,共7页
目的移植羊膜上皮细胞(AECs)胶原海绵复合体促进预构皮瓣成活。方法第3代SD大鼠AECs、软骨细胞株分别植于胶原蛋白海绵支架,并提取AECs组上清液行促血管形成因子VEGF、TGFβ1、bFGF的ELISA检测。SD大鼠分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软骨... 目的移植羊膜上皮细胞(AECs)胶原海绵复合体促进预构皮瓣成活。方法第3代SD大鼠AECs、软骨细胞株分别植于胶原蛋白海绵支架,并提取AECs组上清液行促血管形成因子VEGF、TGFβ1、bFGF的ELISA检测。SD大鼠分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软骨细胞组和AECs组。一期手术后第7、14 d取皮瓣组织行促血管形成因子的ELISA检测。二期手术后第7 d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皮瓣存活率,取存活部位组织行HE染色、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分析微血管密度。结果 AECs复合体上清液中的促血管形成因子分泌逐渐增多;组织内各因子含量以AECs组最高,AECs组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软骨细胞组。AECs组皮肤微血管面积比、vWF因子阳性区面积比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植入AECs胶原海绵复合体可促进预构皮瓣的存活,与其分泌的一些促血管形成因子促进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上皮细胞 胶原海绵 预构皮瓣 再血管化 促血管形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荷bFGF-PLGA微球的胶原海绵的制备及其体外缓释性能研究
9
作者 武继民 汪鹏飞 +2 位作者 李志宏 刘永清 袁晓燕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29-632,共4页
在支架材料上引入具有控释行为的生长因子旨在结构与功能上模拟细胞外基质能.制备了一种载荷bFGF-PLGA微球的胶原海绵缓释体系,探讨其在体外对bFGF的释放性能.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作微球,将微球与胶原海绵复合;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和... 在支架材料上引入具有控释行为的生长因子旨在结构与功能上模拟细胞外基质能.制备了一种载荷bFGF-PLGA微球的胶原海绵缓释体系,探讨其在体外对bFGF的释放性能.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作微球,将微球与胶原海绵复合;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和载荷微球胶原海绵的表面形态结构;利用ELISA法测试微球中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微球和载荷微球胶原海绵中bFGF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球表面圆滑,载药量为0.059 9%±0.001 9%,包封率为79.9%±2.8%;载荷微球海绵的突释率为14.6%,低于微球本身20.0%的水平;而且载荷微球海绵的体外释放bFGF时间比微球本身更长.载荷bFGF-PLGA微球的胶原海绵缓释体系在体外能够稳定地缓释bFGF,具有较小的突释率,有望发展成为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PLGA微球 缓释 胶原海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下腺导管细胞与胶原海绵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黄绍辉 周青 王玉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3-35,共3页
为探讨胶原海绵对颌下腺 (submandibulargland ,SMG)导管细胞的细胞相容性 ,采用HE染色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观察SMG导管细胞接种于胶原海绵后 ,细胞的生长情况。光镜下可见接种后第 1d细胞数量较少 ,分散于胶原海绵支架中间 ,第 7d细胞... 为探讨胶原海绵对颌下腺 (submandibulargland ,SMG)导管细胞的细胞相容性 ,采用HE染色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观察SMG导管细胞接种于胶原海绵后 ,细胞的生长情况。光镜下可见接种后第 1d细胞数量较少 ,分散于胶原海绵支架中间 ,第 7d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IV型胶原抗体染色呈阳性 ,说明细胞与支架材料之间已经有细胞外基质产生。胶原海绵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是一种理想的支架材料。与胶原海绵复合培养 ,颌下腺导管细胞仍可保持良好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G导管细胞 胶原海绵 细胞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使用庆大霉素胶原海绵预防结肠、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无效
11
作者 付陈超 吴安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04-404,共1页
背景尽管常规全身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但结肠、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发生率及高额费用问题依然存在。已有54个国家批准庆大霉素胶原海绵作为一种局部抗生素植入剂应用于外科手术,自1985年以来有超过100万患者接受此种治疗方式。方... 背景尽管常规全身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但结肠、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发生率及高额费用问题依然存在。已有54个国家批准庆大霉素胶原海绵作为一种局部抗生素植入剂应用于外科手术,自1985年以来有超过100万患者接受此种治疗方式。方法在一个3期临床试验中,将美国39个医疗中心的602例接受开腹或腹腔镜下行结肠、直肠手术的患者随机分配为2组,一组患者在关闭手术切口前,在筋膜上层植入2片庆大霉素胶原海绵(胶原海绵组);另一组不植入(对照组)。对所有患者采用标准治疗,包括全身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首要观察终点是术后60天以内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该结果由一个临床事件判断委员会判定,并且他们不知道评定对象的分组情况。结果胶原海绵组的手术部位感染率(30%)高于未用庆大霉素胶原海绵的对照组(2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胶原海绵组表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20.3%)高于对照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胶原海绵组和对照组深部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分别为8.3%和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胶原海绵组患者由于手术切口感染有关的症状或体征去急诊室或外科诊室的就诊率高于对照组(19.7%vs 11.0%,P=0.004),并且胶原海绵组由于手术切口感染再次入院率高于对照组(7.0%vs 4.3%,P=0.15)。两组间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样本、多中心试验结果显示,局部使用庆大霉素胶原海绵对预防结肠、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无作用;相反,庆大霉素胶原海绵的使用更容易导致手术切口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部位感染 预防性使用 胶原海绵 庆大霉素 局部使用 结肠 术后 直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变性对鱼胶原海绵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江颖 邓明霞 +2 位作者 汪海婴 张含俊 汪海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45-9051,共7页
以草鱼皮为原料提取天然胶原蛋白,经DSC、圆二色谱和SDS-PAGE分析证实为具有完整三螺旋分子结构的Ⅰ型胶原。在不同条件下对该胶原进行热处理后分别获得了低变性、高变性和完全变性的胶原样品,热变性焓测定结果表明热变性程度分别为16.9... 以草鱼皮为原料提取天然胶原蛋白,经DSC、圆二色谱和SDS-PAGE分析证实为具有完整三螺旋分子结构的Ⅰ型胶原。在不同条件下对该胶原进行热处理后分别获得了低变性、高变性和完全变性的胶原样品,热变性焓测定结果表明热变性程度分别为16.9%,57.9%和100%。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热变性处理后胶原结构和胶原海绵材料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草鱼皮胶原变性的起始温度(To,33℃)是其分子结构和胶原海绵材料性能改变的阀值温度。高于该温度条件下的短暂受热历史即可导致胶原三螺旋结构的部分或完全解离。同时,胶原变性程度的增加,材料结构的有序性、材料力学性能和耐酶解能力也随之降低,但是促细胞增殖能力有所提升。可见,低于胶原热变性的起始温度是天然胶原提取和胶原材料应用的安全温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热变性 胶原海绵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海绵与脱细胞基质在大鼠体内的降解过程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也 赵磊磊 +3 位作者 高建萍 孔英俊 张贵锋 刘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116,共5页
针对胶原基生物材料,通过不同方法研究了基于牛胶原的海绵和脱细胞基质材料的降解过程,比较两种材料的降解规律,定量考察了胶原基材料体内降解周期。通过在SD大鼠脊柱两侧皮下分别植入胶原海绵与脱细胞基质,在不同周数取样,分别观察两... 针对胶原基生物材料,通过不同方法研究了基于牛胶原的海绵和脱细胞基质材料的降解过程,比较两种材料的降解规律,定量考察了胶原基材料体内降解周期。通过在SD大鼠脊柱两侧皮下分别植入胶原海绵与脱细胞基质,在不同周数取样,分别观察两种材料降解程度并称重建立降解曲线,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筛选出牛I型胶原的特征多肽GEGGPQGPRG,并进行定量分析。分批次将大鼠体内残留部分进行酶解,再利用三重四极杆质谱对特征肽进行定量,建立降解曲线。结果表明,脱细胞基质与胶原海绵体内降解趋势相似。胶原海绵降解8周特征肽浓度为(0.40±0.10)×10^-5 mg/mL,表明胶原海绵降解较为完全。脱细胞基质降解16周特征肽浓度为(1.30±0.11)×10^-5 mg/mL,表明脱细胞基质降解较为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基质 胶原海绵 体内降解 液质联用技术 特征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活性人工皮肤胶原海绵支架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运 周燕 +1 位作者 华平 谭文松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96-400,共5页
 研究了壳聚糖、硫酸软骨素和肝素对胶原海绵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壳聚糖后胶原海绵的孔隙率和吸水率下降,添加硫酸软骨素后上升,而添加肝素后无明显变化。三种添加剂均可减少基质收缩,增强材料的抗降解性能,但...  研究了壳聚糖、硫酸软骨素和肝素对胶原海绵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壳聚糖后胶原海绵的孔隙率和吸水率下降,添加硫酸软骨素后上升,而添加肝素后无明显变化。三种添加剂均可减少基质收缩,增强材料的抗降解性能,但种间差异不明显。与纯胶原海绵相比,复合海绵可进一步促进细胞的吸附和增殖,其中添加壳聚糖和肝素的效果相当,优于硫酸软骨素,有望应用于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剂 人工皮肤 胶原海绵 支架材料 壳聚糖 硫酸软骨素 肝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补血微囊胶原海绵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海军 潘立群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75-1776,共2页
当归补血汤是补气生血代表剂。黄芪甲苷和阿魏酸分别是黄芪和当归中代表性的活性成分。胶原蛋白海绵作为生物支架材料,可止血及促进组织愈合,可体内降解、组织相容性好,将药物微囊化后与胶原海绵相结合,可以形成更长效的缓控释制剂。本... 当归补血汤是补气生血代表剂。黄芪甲苷和阿魏酸分别是黄芪和当归中代表性的活性成分。胶原蛋白海绵作为生物支架材料,可止血及促进组织愈合,可体内降解、组织相容性好,将药物微囊化后与胶原海绵相结合,可以形成更长效的缓控释制剂。本实验中,当归补血微囊以当归补血汤为原型,以黄芪甲苷和阿魏酸5:1配比,制成微囊后混合吸收进入胶原海绵,通过建立大鼠损伤模型,探讨当归补血微囊胶原海绵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补血微囊 蛋白海绵 伤口愈合 HE染色 CD34染色 MASSON染色 STAT3 VEGF miRNA-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源胶原蛋白海绵材料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性能 被引量:11
16
作者 汪海婴 梁艳萍 +2 位作者 李云雁 王敏 汪海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9-715,共7页
目的构建鱼源胶原海绵材料,评价其生物学性能并与哺乳动物来源的胶原海绵材料相比较。方法分别从草鱼鱼皮和猪皮中提取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SKA)、鱼皮酶溶性胶原蛋白(SKP)和猪皮酶溶性胶原蛋白(PSP),采用氨基酸组成分析和SDS-PAGE凝胶... 目的构建鱼源胶原海绵材料,评价其生物学性能并与哺乳动物来源的胶原海绵材料相比较。方法分别从草鱼鱼皮和猪皮中提取鱼皮酸溶性胶原蛋白(SKA)、鱼皮酶溶性胶原蛋白(SKP)和猪皮酶溶性胶原蛋白(PSP),采用氨基酸组成分析和SDS-PAGE凝胶电泳对胶原蛋白进行结构鉴定;以制备所得的3种胶原蛋白构建柱状胶原海绵材料,采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体外模拟胶原蛋白酶降解、材料拉伸性能分析以及NIH/3T3细胞培养实验评价胶原海绵材料的热稳定性、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材料机械力学性能。结果从鱼皮和猪皮中分离、纯化得到的SKA、SKP和PSP均为典型的Ⅰ型胶原,SKA和SKP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但它们与PSP在氨基酸组成上存在部分差异。SKA和SKP的热变性温度分别为(35.6±0.2)℃和(35.8±0.3)℃,明显低于PSP的热变性温度(41.6±0.3)℃(P<0.05)。与PSP海绵相比,SKA和SKP海绵材料具有更好的耐胶原酶降解能力和材料拉伸强度,但其材料的延展性能低于PSP海绵(P<0.05)。在NIH/3T3培养实验中,3种胶原海绵材料均没有出现抑制细胞生长现象(P>0.05),SKP和PSP在培养48h和96h时展现出促进细胞增殖的能力(P<0.05)。结论鱼源胶原海绵材料在生物学性能上与哺乳动物来源的胶原海绵材料各有优劣,具备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领域中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海绵 生物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蛋白海绵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覃凤均 陈旭 李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994-1996,共3页
目的探讨胶原蛋白海绵对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4月—2008年10月,烧伤面积<30%的住院患者进行同体、同部位(包括对称部位)、同深度创面的临床观察,观察创面应用胶原蛋白海绵,对照创面应用1%磺胺... 目的探讨胶原蛋白海绵对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4月—2008年10月,烧伤面积<30%的住院患者进行同体、同部位(包括对称部位)、同深度创面的临床观察,观察创面应用胶原蛋白海绵,对照创面应用1%磺胺嘧啶银油纱布。结果共观察烧伤患者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16~64岁,平均(30±12)岁,烧伤面积1%~30%,平均(14.31±10.20)%。浅Ⅱ度观察创面和对照创面各24例,创面7 d愈合率分别为(76.07±9.84)%和(66.79±11.87)%,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分别为(9.07±1.56)d和(11.93±1.64)d。深Ⅱ度观察创面和对照创面各28例,创面14 d愈合率分别为(69.44±9.06)%和(60.00±8.57)%,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分别为(18.33±1.57)d和(21.39±1.65)d,观察创面与对照创面间上述创面愈合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缘红肿、分泌物及细菌培养阳性率观察创面与对照创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改变,治疗过程中未见全身及局部过敏反应。结论胶原蛋白海绵对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应用过程中未见全身及局部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创面覆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海绵 烧伤 创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bFGF胶原缓释海绵修复髓室底穿孔的疗效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月萍 王志伟 +1 位作者 李校堃 姚成灿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2-245,251,共5页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胶原缓释海绵消除髓室底炎症及修复髓室底穿孔的疗效。方法:实验组5 2例(5 7颗患牙)应用bFGF胶原缓释海绵作为内屏障材料充填穿孔周围,避免穿孔周围修补材料超充填,对照组4 0例(42颗患牙)使用聚...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胶原缓释海绵消除髓室底炎症及修复髓室底穿孔的疗效。方法:实验组5 2例(5 7颗患牙)应用bFGF胶原缓释海绵作为内屏障材料充填穿孔周围,避免穿孔周围修补材料超充填,对照组4 0例(42颗患牙)使用聚梭酸锌粘固粉。对临床症状和X片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bFGF胶原缓释海绵的治疗效果。结果:当穿孔大于3mm以上及有临床症状时,bFGF组成功率为80 % ,失败率为2 0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bFGF胶原缓释海绵在消除髓室底炎症修复髓室底穿孔具有显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缓释海绵 髓室底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状胶原膜制备真皮支架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珺 肖仕初 夏照帆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7-439,共3页
目的:制备海绵状胶原膜,探讨其作为真皮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酸溶法提取猪皮胶原,冻于成膜。将胶原膜包埋于SD大鼠皮下,定期活检以检测其组织相容性、血管化能力及降解速度。结果:制备的胶原膜具有密集的相互贯通的微孔结构,且具... 目的:制备海绵状胶原膜,探讨其作为真皮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酸溶法提取猪皮胶原,冻于成膜。将胶原膜包埋于SD大鼠皮下,定期活检以检测其组织相容性、血管化能力及降解速度。结果:制备的胶原膜具有密集的相互贯通的微孔结构,且具有一定的强度与韧性,适于手术操作。SD大鼠皮下埋藏试验表明组织相容性较好,无急性炎症反应,血管化能力较强,降解速度慢,真皮构架稳定性好。结论:海绵状胶原膜可作为真皮支架移植于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皮肤 海绵 真皮支架 酸溶法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状胶原膜作为真皮支架构建复合皮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珺 肖仕初 夏照帆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4-395,T001,共3页
探讨以海绵状胶原膜作为真皮支架体外构建复合皮的可能性。由新鲜猪皮提取胶原后与硫酸软骨素混合 ,经真空干燥制成具有立体网状结构的膜片 ;取正常人包皮环切后的废弃皮肤组织 ,常规方法分离表皮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 ,滴加于海绵状胶原... 探讨以海绵状胶原膜作为真皮支架体外构建复合皮的可能性。由新鲜猪皮提取胶原后与硫酸软骨素混合 ,经真空干燥制成具有立体网状结构的膜片 ;取正常人包皮环切后的废弃皮肤组织 ,常规方法分离表皮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 ,滴加于海绵状胶原膜上进行体外培养 ,观察表皮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结果显示 ,人表皮细胞种植于海绵状胶原膜上可生长、增殖 ,融合成片。提示此种海绵状胶原膜对人表皮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 真皮支架 复合皮 研究 皮肤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