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周可疑致病菌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黏附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昌娟 杨禾 +2 位作者 雷朝锋 徐屹 吴亚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1-333,共3页
目的比较对牙根面具有黏附能力的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伴放线菌嗜血菌对胶原包被的羟磷灰石实验膜(C-HA)的黏附能力,初步探讨以上牙周可疑致病菌在牙根表面形成菌斑生物膜的能力。方法采用同位素闪烁计数法测定上述... 目的比较对牙根面具有黏附能力的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伴放线菌嗜血菌对胶原包被的羟磷灰石实验膜(C-HA)的黏附能力,初步探讨以上牙周可疑致病菌在牙根表面形成菌斑生物膜的能力。方法采用同位素闪烁计数法测定上述4种细菌黏附至C-HA表面的黏附量及黏附率,比较其黏附能力。结果培养相同时间,不论是培养24 h还是培养48 h,4种不同细菌两两比较,具核梭杆菌ATCC 10953和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对C-HA表面黏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间普氏菌ATCC 25611和伴放线菌嗜血菌ATCC 29523的黏附率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具核梭杆菌ATCC 10953和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对C-HA表面的黏附率显著高于中间普氏菌ATCC 25611和伴放线菌嗜血菌ATCC 29523(P<0.001)。同一种细菌,在培养不同时间即培养24 h和48 h,对C-HA表面黏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牙周可疑致病菌对胶原包被的羟磷灰石的选择性黏附作用不同,具核梭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对胶原有较强的亲和作用,在细菌的局部定植过程和牙周炎的进展和复发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可疑致病菌 黏附 胶原包被的羟磷灰石实验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周细菌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粘附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红崑 周学东 +2 位作者 莫安春 谭红 李继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31-233,共3页
目的 :细菌对牙面的粘附能力与其致龋性密切相关 ,本研究旨在比较对牙面具有粘附能力的变形链球菌ATCC2 5 175、粘性放线菌ATCC15 987、乳杆菌ATCC45 46、牙龈卟啉菌ATCC332 77及中间普氏菌ATCC2 5 6 11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实验膜 (C -HA... 目的 :细菌对牙面的粘附能力与其致龋性密切相关 ,本研究旨在比较对牙面具有粘附能力的变形链球菌ATCC2 5 175、粘性放线菌ATCC15 987、乳杆菌ATCC45 46、牙龈卟啉菌ATCC332 77及中间普氏菌ATCC2 5 6 11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实验膜 (C -HA)的粘附能力 ,探讨口腔细菌在根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同位素闪烁计数法测定上述五种细菌对胶原处理的羟基磷灰石 (C -HA)的粘附能力 ,以 [3 H]胸腺嘧啶核苷为标记对细菌的粘附进行定量观察 ,用每分钟的同位素放射量CPM表示 (countsperminute)。 结果 :所有细菌对C -HA表面的粘附率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粘性放线菌对C -HA表面的粘附率显著高于其它细菌组 ,牙龈卟啉菌及乳杆菌对C -HA表面的粘附率次之 ,变形链球菌及中间普氏菌对C -HA表面的粘附能力最弱。结论 :不同的根周细菌对胶原包被的羟磷灰石的选择性粘附作用不同 ,粘性放线菌、乳杆菌及牙龈卟啉菌对胶原具较强的亲和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被羟磷灰石 体外实验 根周细菌 粘附能力 C-HA 龋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胶原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实验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付云 李成章 樊明文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2000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观察双抗胶原膜 (BACM)引导周组织再生的疗效。方法 :在狗下颌牙P2———P4区建立急性牙周缺损模型 ,放置BACM于缺损区域 ,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以常规翻瓣术为对照。结果 :实验组再生牙周组织量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
关键词 四环素 牙周组织再生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胶原固化单宁膜材料的制备及其对U(Ⅵ)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马贺伟 廖学品 石碧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4,29,共6页
以天然皮胶原纤维膜为底物,通过醛类化合物的交联剂作用,将毛杨梅单宁(myricarubra)固定在皮胶原纤维上,制备出新型的膜吸附材料.系统研究了这种膜吸附材料对水溶液中U(Ⅵ)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3K、pH5.0、U(Ⅵ)的初始浓度为2... 以天然皮胶原纤维膜为底物,通过醛类化合物的交联剂作用,将毛杨梅单宁(myricarubra)固定在皮胶原纤维上,制备出新型的膜吸附材料.系统研究了这种膜吸附材料对水溶液中U(Ⅵ)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3K、pH5.0、U(Ⅵ)的初始浓度为263.15mg/L时,每克固化单宁膜吸附U(Ⅵ)的平衡吸附量为56.83mg,而且平衡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进一步增大;pH对吸附容量的影响较大,适宜的pH范围在5.0~8.0;这类膜材料的吸附平衡符合Freundlich方程,静态吸附动力学可以用拟二级速度方程来描述.连续吸附实验表明,当原料液中U(Ⅵ)的浓度为263.15mg/L、流出液体积为500mL时,单层膜的吸附率可达到90%以上;而用三层膜时,当流出液体积达到1000mL时也未在流出液中检测到U(Ⅵ).该类膜吸附U(Ⅵ)后用0.1mol/L的HNO3很容易解吸,而且再生后其吸附容量和性能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Ⅵ) 材料 吸附研究 单宁 FREUNDLICH方程 制备 固化 平衡吸附量 吸附材料 吸附容量 醛类化合物 吸附动力学 纤维 吸附特性 系统研究 初始浓度 pH范围 吸附平衡 吸附实验 速度方程 HNO3 纤维 交联剂 水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板层角膜移植材料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立 齐长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猪小肠 移植 细胞外基质 实验 材料 抗微生物活性 组织结构 蛋白 生物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则新设计的胶体实验 被引量:1
6
作者 曾德琨 韩佳睿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66,共4页
利用生鸡蛋卵壳膜透过选择性的特点做水和蛋白质微粒大小的对比实验,发现生鸡蛋浸泡在水中,一周可增重37%。灌在动物肠衣中的豆浆遇到盐卤发生凝聚,可制作豆腐灌肠。用自然光照射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体系,可以看到溶液、胶体... 利用生鸡蛋卵壳膜透过选择性的特点做水和蛋白质微粒大小的对比实验,发现生鸡蛋浸泡在水中,一周可增重37%。灌在动物肠衣中的豆浆遇到盐卤发生凝聚,可制作豆腐灌肠。用自然光照射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体系,可以看到溶液、胶体、悬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渐变过程,自然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容易被散射,表现出丁达尔现象的光路是蓝色的,波长较长的橙光透过分散系在纸上留下光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 鸡蛋卵壳 蛋白肠衣 丁达尔现象 实验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膝关节半月板滑膜被覆的实验性研究
7
作者 胡声宇 左汝铎 +1 位作者 郑哲红 王其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88年第4期70-74,共5页
选用五只中国大白兔的五个半月板作实验材料,五只大白兔均为雄性,平均年龄一岁,平均体重二公斤。其中三个半月板作为透射电镜(TEM)标本,二个半月板作为扫描电镜(SEM)标本。本文首次报导在电镜(TEM、SEM)下均观察到,在半月板表面滑膜的... 选用五只中国大白兔的五个半月板作实验材料,五只大白兔均为雄性,平均年龄一岁,平均体重二公斤。其中三个半月板作为透射电镜(TEM)标本,二个半月板作为扫描电镜(SEM)标本。本文首次报导在电镜(TEM、SEM)下均观察到,在半月板表面滑膜的被覆情况,这一层滑膜是关节囊滑膜层的延续,这一结果在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半月板 组织 实验性研究 关节囊 关节软骨 无血管区 平均年龄 纤维 关节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对高糖环境肾系膜细胞c-fos、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7
8
作者 蒋涛 高妍 熊祖应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 观察高葡萄糖环境中 ,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 (GMC)c fos、c jun蛋白表达和Ⅳ型胶原 (C Ⅳ )合成的影响 ,探索糖尿病肾病防治的新途径。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GMC ,分别置于正常葡萄糖 (对照组 )、高葡萄糖 ... 目的 观察高葡萄糖环境中 ,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 (GMC)c fos、c jun蛋白表达和Ⅳ型胶原 (C Ⅳ )合成的影响 ,探索糖尿病肾病防治的新途径。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GMC ,分别置于正常葡萄糖 (对照组 )、高葡萄糖 (高糖组 )和高葡萄糖加灯盏花素 (高糖加灯盏花素组 )环境中 ,观察干预 2 4h、4 8h和 1wk后GMCc fos、c jun蛋白表达、C Ⅳ合成和PKC活性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高糖组干预 2 4h后c fos、c jun蛋白表达同时明显增高 ,4 8h后c fos开始下降 ,而c jun 1wk后仍保持高水平 ,高糖组C Ⅳ合成 1wk后增加 ,各观察时点PKC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而高糖加灯盏花素组各时点c fos、c jun蛋白表达、C Ⅳ合成和PKC活性均低于高糖组。结论 高葡萄糖可促使GMC中c fos、c jun蛋白表达和C Ⅳ合成增加 ,此可能为PKC活化所介导 ,灯盏花素可通过抑制PKC活化而有效阻止高葡萄糖引起的上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肾系细胞 葡萄糖 癌基因 蛋白激酶C Ⅳ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的共聚及其对人工牙根面黏附力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耀生 杜奇峰 +1 位作者 李永凯 徐屹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比较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等牙周病致病菌彼此之间的共聚力大小,观察四者在具核梭杆菌介导下对人工牙根面黏附力的影响,了解牙周生物膜结构中细菌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方法目测具核梭杆菌、牙... 目的比较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等牙周病致病菌彼此之间的共聚力大小,观察四者在具核梭杆菌介导下对人工牙根面黏附力的影响,了解牙周生物膜结构中细菌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方法目测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的共聚力,以放射性核素闪烁计数四者在具核梭杆菌黏附和未黏附状况下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c-HA)的黏附间是否存在着差异。结果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存在着共聚作用,其中,具核梭杆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间普雷沃菌间的共聚度均可达4度,具核梭杆菌与其他三菌间的共聚度均大于3度。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在具核梭杆菌黏附的状况下对c-HA的黏附率高于其在具核梭杆菌未黏附时的黏附率,具核梭杆菌在未黏附的状况下对c-HA的黏附率高于其在黏附后的黏附率。结论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均存在共聚关系,具核梭杆菌可能对其他牙周病致病菌定植于牙菌斑起到了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致病菌 共聚 黏附 包被羟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