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场磁共振背景抑制扩散成像技术对肝局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华兵 肖恩华 +2 位作者 肖立志 贺忠 卞读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7-244,共8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背景抑制扩散成像技术(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suppression,DWIBS)对肝局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肝局灶性占位病变43例,其中肝癌15例24个病灶,肝转移瘤7例13个病灶,肝血管瘤10例12个病...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背景抑制扩散成像技术(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suppression,DWIBS)对肝局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肝局灶性占位病变43例,其中肝癌15例24个病灶,肝转移瘤7例13个病灶,肝血管瘤10例12个病灶,肝囊肿11例20个病灶。行常规T1WI,T2WI序列后行DWIBS序列,最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利用MRI工作站对DWIBS进行类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处理,分别与T2WI图和动态增强进行比较,比较3个序列对病变的检出率及T2WI,DWIBS,增强延时期两两联合及三者联合病灶检出率;利用MRI工作站软件扫描的图像生成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并测得ADC值,对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进行比较。结果:T2WI,DWIBS,增强延时期T1WI 3个序列检出率分别为91.3%,94.2%,95.6%;T2WI联合DWIBS检出率为92.7%;T2WI联合增强延时期检出率为94.9%;DWIBS联合增强延时期检出率为96.3%,DWIBS联合增强延时期检出率明显高于T2WI联合DWIBS检出率(P<0.05)。肝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从大到小依次为肝囊肿、肝血管瘤、肝转移癌、肝癌,ADC值分别为(2.614±0.57)×10-3,(2.055±0.21)×10-3,(1.374±0.32)×10-3,(1.287±0.14)×10-3mm2/s。除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运用DWIBS技术及获得的"类PET"图像和ADC值,结合增强序列可进一步提高肝局灶占位病变的显示和肝局灶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背景抑制扩散成像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疾病背景抑制磁共振扩散成像的参数优化 被引量:22
2
作者 吴华伟 路青 +3 位作者 程杰军 许建荣 戈欣 李磊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扫描参数的图像质量,探讨肺部疾病背景抑制磁共振扩散成像(DWIBS)的最佳扫描技术。材料和方法:20例患者接受了DWIBS成像,通过ADC值、质量指数、SNR及AppCNR来评价不同扫描技术:屏气扫描和自由呼吸扫描;不同b值的选择,...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扫描参数的图像质量,探讨肺部疾病背景抑制磁共振扩散成像(DWIBS)的最佳扫描技术。材料和方法:20例患者接受了DWIBS成像,通过ADC值、质量指数、SNR及AppCNR来评价不同扫描技术:屏气扫描和自由呼吸扫描;不同b值的选择,分别采用0、250s/mm2、500s/mm2、800s/mm2进行扫描;SE-EPISPIR与STIR-EPI的比较;采用4mm及9mm层厚观察薄层DWI的可行性。最后评价高分辨率MPR及MIP图像的可行性。结果:自由呼吸扫描的质量指数、SNR及AppCNR高于屏气扫描(P<0.01);图像质量指数及AppCNR以b=500s/mm2最高(P=0.000);STIR-EPI质量指数较高(P<0.05);STIR的Ap-pCNR优于SPIR(P<0.05)。自由呼吸4mm的质量指数优于自由呼吸9mm质量指数(P<0.05),SNR与AppCNR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TR值6000ms、8000ms的AppCNR高于TR值4000ms(P<0.05),图像质量指数与SNR以及病灶的ADC值变化均很小(P>0.05)。结论:采用自由呼吸,b=500s/mm2,层厚4mm,STIR脂肪抑制技术以及TR值6000ms以上可以获得高质量的DWIBS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背景抑制磁共振扩散成像 肺部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与核素骨扫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诊断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沈茜刚 周良平 +7 位作者 彭卫军 毛健 张灵 姚之丰 程竞仪 刘晓航 丁建辉 岳磊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7-196,共10页
背景与目的: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whole-body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DWIBS)是一种可用于全身检查的MR成像技术,可以较好地显示淋巴结及骨骼系统病变,其成像效果与PET类似。本研究旨在探... 背景与目的: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whole-body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DWIBS)是一种可用于全身检查的MR成像技术,可以较好地显示淋巴结及骨骼系统病变,其成像效果与PET类似。本研究旨在探讨DWIBS与核素骨扫描成像在骨转移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行DWIBS及核素骨扫描检查,比较两者检出骨转移的情况,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6例恶性肿瘤患者中,30例(共165处)发生骨转移,其中DWIBS检出26例(143处),核素骨扫描检出23例(132处),两者在检出骨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2,P=0.506)。DWIBS及核素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较为接近,分别为86.7%、96.3%、86.1%和76.7%、88.5%、72.2%;DWIBS诊断骨转移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高于核素骨扫描,分别为83.3%、55.6%和50.0%、30.0%。分析DWIBS和核素骨扫描检出骨转移的部位,两者的检出率分别为86.7%(143/165)、80.0%(132/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40,P=0.104);但DWIBS在检出骨盆及四肢长骨转移方面优于核素骨扫描,且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83和7.636,P=0.023和0.016)。结论:运用DWIBS扫描技术可有效检出骨转移性病灶,且与核素骨扫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望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骨转移 核素骨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与PET/CT在恶性肿瘤转移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沈茜刚 周良平 +5 位作者 彭卫军 毛健 张灵 顾雅佳 姚之丰 程竞仪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7-467,共11页
背景与目的: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whole-body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DWIBS),是一种可用于全身检查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尤其可以较好的显示转移病灶、淋巴结及骨骼系统病变。该文旨在评价DW... 背景与目的: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whole-body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DWIBS),是一种可用于全身检查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尤其可以较好的显示转移病灶、淋巴结及骨骼系统病变。该文旨在评价DWIBS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在恶性肿瘤转移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且有转移的患者行DWIBS扫描,并与PET/CT结果相对照,统计学采用χ2检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分析。结果:36例恶性肿瘤患者共有238个转移性病灶,其中DWIBS检出218个(91.6%,218/238),PET/CT检出209个(87.8%,209/238),且DWIBS和PET/CT同时检出200个转移性病灶,两者的一致率为88.7%(211/238),但两种检查在检出转移病灶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3,P=0.157);Kappa检验两种检查的一致性程度尚可(P=0.000)。DWIBS和PET/CT在检出脑及骨转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和0.031),但在检出淋巴结及肝脏转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09和1.000)。结论:DWIBS扫描技术可有效检出恶性肿瘤转移性病灶。与PET/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BS检出脑、骨转移较PET/CT敏感,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原发肿瘤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DWIBS作为筛查转移病灶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肿瘤 转移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口服枸橼酸铁铵泡腾颗粒消除胃肠道干扰的可行性
5
作者 张楠 宋清伟 +3 位作者 刘爱连 浦仁旺 宋宇 张浩南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8-412,共5页
目的:探讨口服枸橼酸铁铵泡腾颗粒(FAC)对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WIBS)图像质量及其定量参数的影响。方法:2019年9-11月招募15名健康志愿者,年龄23~53岁(38.2±12.5岁),分别于空腹和口服FAC 20 min后行DWIBS扫描。测量并计算b=... 目的:探讨口服枸橼酸铁铵泡腾颗粒(FAC)对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WIBS)图像质量及其定量参数的影响。方法:2019年9-11月招募15名健康志愿者,年龄23~53岁(38.2±12.5岁),分别于空腹和口服FAC 20 min后行DWIBS扫描。测量并计算b=800、1500、2000 s/mm2图像上胃、十二指肠、左右肾门周围小肠的信噪比(SNR)以及对比噪声比(CNR)。两名观察者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观察者数据,若一致性良好选择其一进行后续统计分析。测量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配对t检验对口服FAC前后各测量值和观察值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口服FAC前后DWIBS图像胃肠道的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质量评分两观察者一致性良好(ICC均>0.75),不同b值图像质量评分在口服FAC后分别由空腹的3.20±0.56、3.27±0.59、3.27±0.59升至4.53±0.52、4.60±0.51、4.47±0.52,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口服FAC前、后ADC值分别为(0.52±0.17)×10-3mm2/s、(0.57±0.15)×10-3mm2/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83)。结论:FAC可以有效抑制胃肠道信号,提高DWIBS图像质量,且不影响ADC值的准确性,口服FAC进行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酸铁铵泡腾颗粒 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b值扩散加权成像在周围性肺癌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波 杨清华 +3 位作者 刘卫军 刘洪芳 王穗春 张鑫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031-3034,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b值磁共振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WIBS)对周围性肺癌病灶的检出效果。方法:48例患者接受了DWIBS成像,b值分别采用400、600、800s/mm2进行扫描,比较各b值组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ADC图上能显示病灶并能测量ADC值的... 目的:评价不同b值磁共振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WIBS)对周围性肺癌病灶的检出效果。方法:48例患者接受了DWIBS成像,b值分别采用400、600、800s/mm2进行扫描,比较各b值组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ADC图上能显示病灶并能测量ADC值的能力。结果:成像质量比较,b400的SNR和CNR均为最高,不同b值组间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但CNR中b400与b600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不同b值其ADC图上显示病灶能力与病灶大小有关,b值选择对病灶的显示有一定影响:病灶最大径<0.5cm者,3个b值取值ADC图均未能显示病灶;0.5~1.0cm病灶,部分显示模糊或不显示,犹以b800为甚,b400与b600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1cm的病灶,3种b值的ADC图绝大部分能显示,b400的效果稍好,但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681)。结论:在T2WI基础上加做b值为600s/mm2的DWIBS,可以兼顾真实的ADC值、图像质量以及ADC图显示病灶能力等方面,以获得相对较好的周围性肺癌性病变的DWIBS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 B值 ADC值 周围性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BS对转化型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梦恬 程敬亮 +3 位作者 张勇 孟云 李胤桦 李振乾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3-397,共5页
目的:探讨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WIBS)在转化型淋巴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其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的转化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转化前后均行DWIBS扫描。针对患者Ki-67病理采集区域测量平... 目的:探讨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WIBS)在转化型淋巴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其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的转化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转化前后均行DWIBS扫描。针对患者Ki-67病理采集区域测量平均ADC值,同时测量转化前后所有受累淋巴结的ADC值,选取最小值作为ADCmin,最大值为ADCmax,计算两者差值即ADCrange。对转化前后所测Ki-67病理采集区域平均ADC值、Ki-67指数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量化ADCmin和ADCrange对转化型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结果:12例淋巴瘤患者转化前所测Ki-67病理采集区域平均ADC值为(0.76±0.11)×10^(-3)mm^(2)/s,转化后为(0.63±0.13)×10^(-3)mm^(2)/s。转化前Ki-67标记指数为(23±9)%,转化后Ki-67标记指数为(75±12)%。转化前后所测Ki-67病理采集区域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8,P=0.001),转化前后Ki-67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62,P<0.001),且平均ADC值与Ki-67标记指数呈负相关(r=-0.437,P=0.033)。ADCmin和ADCrange诊断淋巴瘤转化的AUC分别为0.8576和0.9826,ADCmin诊断阈值为0.52×10-3mm2/s,低于此值可诊断为淋巴瘤转化,其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58.3%、100%、58.3%,ADCrange诊断阈值为0.24×10^(-3)mm^(2)/s,高于此值可诊断为淋巴瘤转化,其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100%、91.7%、91.7%。结论:DWIBS结合ADC值的测量有助于转化型淋巴瘤的早期诊断,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淋巴瘤细胞增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型淋巴瘤 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 KI-67标记指数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