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老年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佳玲 李鹏涛 +6 位作者 于晓东 李玉倩 王春生 亚力·亚森 李孟 房志远 叶建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1-915,共5页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老年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59例,男43例,女16例,年龄65~85岁,BMI 18~35 kg/m^(2),ASAⅡ或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远端缺血预处理...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老年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59例,男43例,女16例,年龄65~85岁,BMI 18~35 kg/m^(2),ASAⅡ或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n=27)和对照组(C组,n=32)。RIPC组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进行3个循环的RIPC,每个循环行单侧下肢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C组不做处理。两组麻醉方案和手术操作均相同。记录术后24、48 h的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浓度,以及术后48 h 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浓度。记录心肌损伤(cTnI≥0.2μg/L)以及术后30 d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RIPC组术后24、48 h cTnI明显降低,术后24 h CRP、IL-6明显降低,术后24、48 h MDA明显降低,术后48 h eNOS、iNOS明显升高,D-二聚体、FDP浓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心肌损伤、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端缺血预处理能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早期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的释放,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高凝状态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不能降低心肌损伤以及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 心肌损伤 远端缺血预处理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电解质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转 谭潮 +3 位作者 张冬生 周炜 包天秀 田顺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7-593,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电解质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106例,男40例,女66例,年龄55~75岁,BMI 18.5~25.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电解质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106例,男40例,女66例,年龄55~75岁,BMI 18.5~25.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麻醉诱导前,D1组、D2组和D3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分别为1.0、1.0、0.5μg/kg(均于10 min内静脉泵注完成),维持剂量分别为0.25、0.5、0.5μg·kg^(-1)·h^(-1);C组生理盐水50 ml/h泵注10 min,维持量10 ml/h,四组维持剂量均至术毕前约30 min停止输注。于动脉穿刺完成后5 min(t_(0))、手术开始后1 h(t_(1))、术毕(t_(2))、入PACU后1 h(t_(3))、术后48 h(t_(4))测定血清K^(+)、Na^(+)、Ca^(2+)浓度,于t_(0)—t_(3)时测定血清乳酸浓度。记录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48 h内腹腔引流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氟比洛芬酯追加例数。记录住院时间及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4)时D1组、D2组和C组血清K^(+)浓度明显升高(P<0.05),t_(2)—t_(4)时D3组血清K^(+)浓度明显升高(P<0.05)。t_(4)时D2组血清K^(+)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t_(2)时D3组血清K^(+)浓度明显高于D2组(P<0.05)。与t_(0)时比较,t_(4)时D1组、D2组和C组血清Na^(+)浓度明显降低(P<0.05)。t_(4)时D1组和D3组血清Na^(+)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与t_(0)时比较,t_(4)时D1组、D2组和C组血清Ca^(2+)浓度明显升高(P<0.05)。t_(3)、t_(4)时D3组血清Ca^(2+)浓度明显升高(P<0.05)。t_(3)时D3组血清Ca^(2+)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与t_(0)时比较,t_(1)时D2组和D3组血清乳酸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D2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D1组、D2组和D3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四组术后48 h内腹腔引流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氟比洛芬酯追加率、住院时间和肺部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的使用未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K^(+)浓度,负荷剂量0.5μg/kg、维持剂量0.5μg·kg^(-1)·h^(-1)可轻度升高入PACU后1 h血清K^(+)浓度,明显降低血清乳酸浓度,减少瑞芬太尼用量,且对术后康复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电解质 胃肠 恶性肿瘤 术后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睡眠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严诗婷 于乐洋 +6 位作者 郁言龙 袁博 王莹 李宁 李虎 张冬生 张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6-491,共6页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睡眠障碍(POSD)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65岁,BMI 18.5~24.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睡眠障碍(POSD)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65岁,BMI 18.5~24.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术前行SGB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使用体动记录仪记录术前1 d、术后1、2、3 d夜间的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评估术前1 d、术后1、2、3、5、7 d夜间的睡眠情况和POSD的发生情况,PSQI>7分为睡眠障碍,总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检测并记录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3 d时血浆IL-1、IL-6及IL-10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S组术后1、2 d夜间总睡眠时间(TST)明显延长、睡眠效率及睡眠维持率明显增加、睡眠期变化指数明显降低、清醒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1 d夜间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明显缩短、体动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1、2 d夜间PSQI评分及POS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1 d IL-6浓度明显降低,术后3 d IL-1浓度明显降低,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减轻腹腔镜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术后睡眠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睡眠质量 术后睡眠障碍 胃肠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恶性肿瘤的小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4
作者 曹然 刘菊梅 +4 位作者 梁丽 李鑫 李东 巴晓军 张继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伴恶性肿瘤的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92例sGIST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17、DOG1、CD34、Ki67、SMA和S-100的表达,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C-KIT、PAGFRA的突变... 目的探讨伴恶性肿瘤的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92例sGIST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17、DOG1、CD34、Ki67、SMA和S-100的表达,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C-KIT、PAGFRA的突变,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92例sGIST中37例(37/92,41.3%)同时伴恶性肿瘤,以食管鳞状细胞癌最常见(19/37,51.4%),其次为胃腺癌(13/37,35.1%)。伴恶性肿瘤的sGIST多位于胃(83.8%),镜下形态均为梭形细胞型,20例(20/37,54.1%)未见核分裂象,9例(9/37,24.3%)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6例(6/37,16.2%)伴玻璃样变性,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危险度分级标准,均为极低危险组,根据中国肿瘤临床学会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3版中胃肠间质瘤预后分组均属于1组;常累及深肌层和(或)浆膜下(86.5%)。伴恶性肿瘤的sGIST与不伴恶性肿瘤的sGIST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累及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恶性肿瘤的sGIST中CD117阳性率为89.2%,DOG1阳性率为89.2%,CD34阳性率为94.6%;其与不伴恶性肿瘤的sGIS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8/16,50%)有C-KIT突变,且均为Exon-11突变,1例(1/16,6.3%)有PDGFRA Exon-18突变;7例(43.7%)无C-KIT、PDGFRA突变。结论伴恶性肿瘤的sGIST体积小、核分裂象计数低、危险度低且预后分组较好,易出现C-KIT Exon-11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恶性肿瘤 基因突变 C-KIT PDGF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生存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邱天竹 李晓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51-1754,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的远期生存状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的143例>65岁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采... 目的:分析老年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的远期生存状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的143例>65岁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统计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的中位OS为20.0个月。通过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分级、脉管侵犯、切缘阳性与否、术前乳腺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与总生存期相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组织分级、术前LDH水平是老年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总生存期与浸润深度、组织分级、术前LDH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恶性肿瘤 根治术 老年人 生存分析 预后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余阳艳 孙明伟 +4 位作者 蔡斌 刘婕 张薇 江华 曾俊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9-204,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加速康复外科(FTS)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临床预后和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数据库(VIP),鉴定随机对照研究(RCT)。纳入标准:①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 目的:系统评价加速康复外科(FTS)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临床预后和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数据库(VIP),鉴定随机对照研究(RCT)。纳入标准:①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立平行对照,正确描述随机化方法;②因胃肠道恶性肿瘤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③是否接受围术期FTS干预,是两组唯一差异;④报告至少一项临床结局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和费用。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按Cochrane评价员手册及改良Jadad评分表进行评估。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113篇相关文献中,共5个随机对照研究符合全部纳入标准。术后并发症共有4个研究报道296例病人中发生的51起术后并发症,合并相对风险度(RR)=1.05,95%CI为0.64,1.72(P=0.85),两组并发症风险无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时间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合并均数(MD)=-3.04,95%CI为-4.06,-2.03(P<0.01)。肠功能恢复时间共有5个研究报道356例病人肛门恢复排气时间。FTS组与对照组比,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约1 d。共有3个研究报道236例病人的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比,FTS组病人总住院费用约减少2 850元。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病人接受围术期FTS干预,可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治疗费用。但对降低病人术后的并发症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胃肠恶性肿瘤 择期手术 结局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手术前后营养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金三丽 路潜 马玲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调查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状况及其变化。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拟行根治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202例,在入院48 h内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和营养风险状况,并在出院时再次评估其营养状况,记录病人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状... 目的:调查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状况及其变化。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拟行根治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202例,在入院48 h内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和营养风险状况,并在出院时再次评估其营养状况,记录病人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状况及其在入院初和出院时的消化系统症状、进食状况。结果:入院时,140例(69.3%)病人至少有1项指标提示有营养不足或有营养风险。出院时,除肱三头肌皮皱厚度外,其余各项营养指标均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病人的营养支持以PN为主,手术前、后营养支持时间≥5 d的病人分别为2.0%和71.3%;入院时及出院时,分别有76.2%和93.4%的病人存在1项或多项消化系统症状。出院时,99.5%的病人进食状况为流食/半流食。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前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且术后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恶性肿瘤 营养状况 营养不足 营养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监测 被引量:4
8
作者 席亚鸣 孙蓓 +3 位作者 王华曦 李进义 徐以浩 苏运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92-694,共3页
目的 :初步探讨胃肠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治疗效果。方法 :对 4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术后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术前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明显低于术后 ,也明显低于正常对... 目的 :初步探讨胃肠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治疗效果。方法 :对 4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术后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术前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明显低于术后 ,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结论 :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可以灵敏地反映出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 ,可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的临床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恶性肿瘤 外周血 T淋巴细胞 RDNA转录活性 监测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纱布在腹腔镜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杰 钱峻 +2 位作者 汤黎明 刘意 王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9期843-844,共2页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胃肠恶性肿瘤 临床应用 纱布 手术中 胃肠手术 手术过程 开腹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恶性肿瘤t-PA、u-PA转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方 璩斌 +3 位作者 巩云霞 王学锋 杨晨敏 王鸿利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 :研究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纤溶分子标志物血浆含量、mRNA水平的变化 ,初步探讨两者与肿瘤浸润、播散的关系及其临床检测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 2 3例胃癌、17例肠癌患者组织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 目的 :研究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纤溶分子标志物血浆含量、mRNA水平的变化 ,初步探讨两者与肿瘤浸润、播散的关系及其临床检测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 2 3例胃癌、17例肠癌患者组织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 PA)mRNA水平 ;用ELISA法同步检测患者血浆纤溶分子标志物含量 ,包括t PA、u 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 (u PAR)、纤溶酶 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等。结果 :胃癌、肠癌组患者血浆u PA、u PAR、PAP蛋白含量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 ,其中 ,有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者u PA升高更为显著 ;t PA含量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u PAmRNA在两种肿瘤细胞表达均显著增高 ,而t PAmRNA则减少。结论 :纤溶功能亢进是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易播散、浸润的主要原因之一。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实时定量PCR 胃肠恶性肿瘤 纤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患者并发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广钰 田小林 +1 位作者 钟漓 沈三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4508-4509,共2页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尿毒症患者无论透析与否均面临发生恶性肿瘤的高危险性。许多因素可以促进这种危险:尿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代谢产物蓄积.慢性感染以及透析时间的延长及年龄的增大[2]。尿毒症并发消化道恶性肿瘤时,一...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尿毒症患者无论透析与否均面临发生恶性肿瘤的高危险性。许多因素可以促进这种危险:尿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代谢产物蓄积.慢性感染以及透析时间的延长及年龄的增大[2]。尿毒症并发消化道恶性肿瘤时,一方面水、钠潴留严重,造成心血管系统负荷增加,另一方面尿毒症毒素在体内潴留,易引起各种手术并发症,增加了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恶性肿瘤 尿毒症患者 手术并发症 消化恶性肿瘤 治疗 免疫功能低下 透析时间 心血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uEPO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缪传文 李继坤 +2 位作者 温玉刚 周立生 李旭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18-319,共2页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胃肠恶性肿瘤 血红蛋白和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某三级医院2015至2019年间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营养风险和营养治疗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匡荣康 顾熙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50-354,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2015至2019年间南京江北人民医院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营养风险与营养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43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一般情况、营养风险发生率、营养治疗方式和种类等临床信息,并判断临床营养治疗的合理性。结果:430... 目的:调查分析2015至2019年间南京江北人民医院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营养风险与营养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43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一般情况、营养风险发生率、营养治疗方式和种类等临床信息,并判断临床营养治疗的合理性。结果:430例胃肠道肿瘤病人入院24 h内,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评分结果显示营养风险总发生率为57.2%。存在营养风险病人中有58.9%接受营养支持治疗,而无营养风险病人中亦有46.2%接受了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接受全肠外营养、全肠内营养、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9.8%、0.5%、59.8%。其中,胃癌病人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率常年高于90%,结直肠癌低于30%。5年间平均免疫营养支持率为45.6%,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高,临床中仍存在营养治疗不合理的问题,围手术期需加强营养支持的学习和规范化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治疗 胃肠恶性肿瘤 营养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病人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卡 陈增蓉 蒋理立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8年第9期2276-2278,共3页
[目的]研究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病人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病人53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天至第8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输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及常规肠内营养制剂。观察病人一般... [目的]研究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病人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病人53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天至第8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输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及常规肠内营养制剂。观察病人一般情况、副反应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8天采集外周血,分别测定IgG、IgA、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及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E2(PGE)、α-抗胰蛋白酶,同时测尿中乳果精和甘露醇的比值(L/M)。[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术后第8天IgG、IgA、IgM、CD3、CD4、CD4/CD8比值明显增高(P<0.05),CRP、PGE、α-抗胰蛋白酶明显降低(P<0.05),两组一般情况、并发症、L/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安全有效,可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恶性肿瘤 肠内营养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联合射频热疗86例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蕾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2期79-80,共2页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胃肠 化学治疗 射频热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胃肠道损伤的防治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雯 万小平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43-645,共3页
胃肠道损伤是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少见但可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发症之一。损伤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小肠、结肠、直肠,胃及十二指肠的损伤极少发生。肠道损伤多在开腹手术进腹、腹腔镜手术Veress穿刺针及第一Trocar穿刺或分解盆腔粘连时发生。... 胃肠道损伤是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少见但可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发症之一。损伤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小肠、结肠、直肠,胃及十二指肠的损伤极少发生。肠道损伤多在开腹手术进腹、腹腔镜手术Veress穿刺针及第一Trocar穿刺或分解盆腔粘连时发生。既往有盆腹腔手术史,反复发作的盆腔炎症史,盆腔放疗史、肿瘤累及肠管、手术医生经验不足均为胃肠道损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损伤 妇科恶性肿瘤 盆腔炎症 盆腔粘连 医生经验 盆腹腔 小肠损伤 穿刺针 结肠造瘘术 肠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肌少症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黄子菁 王颖 +4 位作者 朱丽 蒋梦瑶 杜玫洁 杨雪柯 马婉秋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53,共4页
目的了解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66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入院12 h内进行四肢骨骼肌量测定及一般资料、营养状况等调查评估。结果166例肌少症发生率19.88%,营养风险发生率57.23%,营养... 目的了解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66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入院12 h内进行四肢骨骼肌量测定及一般资料、营养状况等调查评估。结果166例肌少症发生率19.88%,营养风险发生率57.23%,营养不良发生率50.6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营养风险、慢性病数量、体脂百分比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肌少症发生率高。临床医护人员需及时识别肌少症高危人群,以便采取补充必需氨基酸、适当增加肌肉和脂肪含量等措施改善患者预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结直肠癌 胃肠恶性肿瘤 生物电阻法 肌少症 营养不良 慢性病数量 体脂百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姚望 张鑫杰 姚庆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780-784,共5页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不良反应、营养状况、免疫功能、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浙江省肿瘤医院46例接受含5-氟尿嘧啶化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不良反应、营养状况、免疫功能、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浙江省肿瘤医院46例接受含5-氟尿嘧啶化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行单纯化疗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辅以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随化疗疗程的增加其不良反应、营养状况、免疫功能、肠道屏障功能以及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结果:1)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恶心、呕吐及总的不良反应例数较少(P<0.05);2)营养状况:随化疗次数增加,试验组中前清蛋白(prealbumin,PA)和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呈上升趋势,对照组则呈下降趋势(P<0.05);3)T细胞亚群:随化疗次数增加,试验组中CD3^+、CD4^+和CD4^+/CD8^+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增加明显(P<0.05);4)免疫球蛋白:试验组中IgG、IgA、C4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5)肠道屏障功能:在第4~6个疗程中,对照组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的指标较试验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6)肠道菌群:随化疗疗程增加,对照组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试验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肠杆菌和肠球菌与试验组相比明显增多(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降低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及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和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化疗 5-氟尿嘧啶 胃肠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灌洗液循环肿瘤DNA在预测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膜转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白龙 夏翔 +1 位作者 曹晖 张子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54-1561,共8页
腹膜转移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诊治的难点。如何在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中预测腹膜转移的发生,将诊治关口前移至腹膜转移发生之前,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是目前临床工作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较... 腹膜转移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诊治的难点。如何在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中预测腹膜转移的发生,将诊治关口前移至腹膜转移发生之前,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是目前临床工作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较低、隐匿型腹膜转移诊断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早期诊断腹膜转移的分子标志物与检测技术亟待验证。腹腔灌洗液具有较少的白细胞来源的无细胞DNA干扰,相对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浓度更高;并且,与原发病灶或潜在腹膜转移灶的直接接触,使其在胃肠道肿瘤的预测中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腹腔灌洗液中ctDNA的检测方式有数字PCR、基于表观遗传的分析方式以及二代测序等。随着技术的迭代,应用二代测序及个性化定制面板进行ctDNA检测,不仅在预测术后腹膜转移方面展现出了极大潜力,更是对腹膜转移进行预防性升阶治疗设想的推动力量。该文对腹腔灌洗液ctDNA在预测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膜转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恶性肿瘤 腹膜转移 腹腔灌洗液 循环肿瘤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生化指标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斌 李蔚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3274-3277,3281,共5页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生化指标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生化指标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放、化疗治疗;观察组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疗效、生命质量、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67%和5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但仅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评分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100A4蛋白(S100A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生化指标,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和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标志物及CD8^+水平较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D3^+、CD4^+和CD4^+/CD8^+比值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化疗的治疗方案抗肿瘤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苦参注射液 胃肠 恶性肿瘤 生命质量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