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诊治新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文磊 栗光明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13,共6页
肝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30万例以上患者死于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总例数的50%。肝移植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术后肝癌复发转移影响着患者的长期生存状况。肝癌肝移植术后使用预后... 肝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30万例以上患者死于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总例数的50%。肝移植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术后肝癌复发转移影响着患者的长期生存状况。肝癌肝移植术后使用预后评分模型评估复发风险,对受者规律随访、密切监测,制定个体化、低剂量、联合用药的免疫抑制方案,规范抗病毒治疗均有益于降低复发风险。一旦明确复发转移,综合手术切除、局部治疗以及系统治疗的综合性治疗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本文聚焦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防治新进展,以期为未来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移植 复发 转移 免疫抑制 肿瘤预后 甲胎蛋白 乙型病毒性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良恶性骨肿瘤
2
作者 李莹 任翠萍 +2 位作者 张文华 林良杰 张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04-1008,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APTWI)鉴别诊断骨肿瘤良恶性的价值,以及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4月—2023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69例骨盆和下肢骨肿瘤患者,于APTWI... 目的探讨三维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APTWI)鉴别诊断骨肿瘤良恶性的价值,以及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4月—2023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69例骨盆和下肢骨肿瘤患者,于APTWI和DWI相关参数图上分别测量病灶相应的偏移量为3.5 ppm的非对称性磁化传递率[MTRasym(3.5 ppm)]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分析各参数的差异,比较其单独及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69例骨肿瘤中,良性24例,恶性45例。恶性骨肿瘤MTRasym(3.5 ppm)高于良性肿瘤[(2.974±0.630)%比(2.215±0.963)%],ADC值低于良性肿瘤[(1.143±0.406)×10^(-3)s/mm^(2)比(1.757±0.449)×10^(-3)s/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2、-5.645,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TRasym(3.5 ppm)、ADC值、二者联合鉴别诊断骨肿瘤表现良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5、0.841和0.874。APTWI联合DWI诊断良、恶性骨肿瘤的曲线下面积与两者单独诊断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比APTWI:Z=1.873,P=0.064;联合比DWI:Z=1.333,P=0.167)。APTWI联合DWI诊断的特异度比APTWI明显提升(96%比56%,P=0.001),与DW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比80%,P=0.189)。结论APTWI和DWI单独及二者联合应用可作为鉴别骨肿瘤良恶性的有效影像学指标。APTWI联合DWI鉴别骨肿瘤良恶性有获得较高诊断效能和诊断特异度的趋势,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评价直肠癌肿瘤出芽等级的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杜云霞 徐文翔 +4 位作者 何雨琪 孙赟 李飞翔 蔡玮 黄刚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7,73,共7页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APTw)成像与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评估直肠癌肿瘤出芽(tumor budding,TB)等级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APTw)成像与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评估直肠癌肿瘤出芽(tumor budding,TB)等级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TB计数进行分组,分为中-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对比两组间APT值及ADC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对观察者间所测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检测。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整体输入法分析变量与直肠癌TB等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以及其联合后的评估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其95%置信区间,以及对应的阈值、敏感度、特异度。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AUC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来分析各参数与TB的相关性。结果121例直肠癌患者中中-低级别组69例,高级别组52例。2位医师测量的APT值及ADC值结果一致性良好(ICC分别为0.925、0.877)。中-低级别直肠癌TB组的APT值(2.068%±0.588%)低于高级别TB组(3.167%±0.592%)(P<0.001);中-低级别直肠癌TB组的ADC值[(1.064±0.131)×10^(-3)mm^(2)/s]高于高级别TB组[(0.903±0.138)×10^(-3)mm^(2)/s]。在多变量分析中,APT值[比值比:15.079(95%CI:4.822~47.154)]和ADC值[比值比:0.004(95%CI:0.001~0.228)]是预测TB等级的独立危险因素。APT、ADC及两者联合评估直肠癌TB等级的AUC分别为0.916、0.821、0.918。DeLong检验结果显示ADC值与APT值、两者联合后评估TB等级的AU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04)。决策曲线显示两者联合后较单独使用APT及ADC值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APT值与TB等级呈中度正相关(r=0.713,P<0.001),ADC值与TB等级呈中度负相关(r=-0.550,P<0.001)。结论APT和ADC值均能够术前有效评估直肠癌的TB等级,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肿瘤出芽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药影响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朱紫妍 朱芸萱 +5 位作者 陈琼 邹珏瑶 王爱云 赵杨 陆茵 陈文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51-1257,共7页
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在中医肿瘤治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活血化瘀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使得活血化瘀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研究备受关注。文章结合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从活血化瘀药影响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 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在中医肿瘤治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活血化瘀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使得活血化瘀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研究备受关注。文章结合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从活血化瘀药影响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干扰肿瘤细胞Warburg效应等方面详细阐述活血化瘀药及其效应成分影响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为活血化瘀法抗肿瘤治疗理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药 肿瘤 肿瘤转移 血管生成 血管正常化 Warburg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骨转移精准治疗新进展
5
作者 梁安南 樊浩 +4 位作者 邢金毅 郑志发 赵丽娜 吴志宏 邱贵兴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7-825,共9页
肿瘤骨转移作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终末期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面临的重大临床挑战。随着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深入,骨转移治疗模式已从传统的姑息性治疗逐步向精准靶向干预转变。目前,临床治疗... 肿瘤骨转移作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终末期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面临的重大临床挑战。随着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深入,骨转移治疗模式已从传统的姑息性治疗逐步向精准靶向干预转变。目前,临床治疗策略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包括放射治疗、免疫治疗、骨改良药物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等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现有治疗方案仍存在疗效个体差异显著、耐药性频发以及不良反应突出等问题。本文系统阐述肿瘤骨转移精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不同治疗策略的优势与局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治疗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优化临床实践和推动转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转移 放疗 免疫治疗 骨改良药 靶向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上肿瘤-胸膜位置关系预测肺腺癌患者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6
作者 郝沁敏 贾亦真 +3 位作者 李海 俞同福 徐海 袁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3-470,共8页
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 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个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多个CT特征的影像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在最终纳入的780例肺腺癌伴大小正常的淋巴结患者中,14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轴向位置、结节性质、形态学特征、胸膜牵拉征、胸膜毗邻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OR=1.019,95%CI:1.002~1.036,P=0.028)、结节性质(OR=0.361,95%CI:0.202~0.646,P=0.001)、胸膜牵拉(OR=1.835,95%CI:1.152~2.924,P=0.011)和纵隔胸膜毗邻(OR=1.796,95%CI:1.106~2.919,P=0.018)是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预测因子建立的影像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53.1%。结论:基于胸部CT平扫建立的影像学特征模型,在预测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上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医生的无创性术前决策及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肿瘤-胸膜关系 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经动脉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
7
作者 罗思懿 刘鹏 朱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6-460,共5页
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neuroendocrine liver metastasis, NELM)临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对于不可切除NELM,肝动脉内介入治疗是控制肿瘤进展和缓解症状的有效选择,主要包括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 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neuroendocrine liver metastasis, NELM)临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对于不可切除NELM,肝动脉内介入治疗是控制肿瘤进展和缓解症状的有效选择,主要包括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选择性内放疗(selective internal radiotherapy, SIRT),三者长期疗效无显著差异。TAE推荐用于低级别NELM患者。传统TACE可考虑用于低分化和高肝脏肿瘤负荷(hepatic tumor burden, HTB)NELM患者,药物洗脱微球TACE不推荐用于治疗NELM,因其具有显著的肝胆毒性。SIRT可用于伴有门静脉血栓或胆肠手术史的NELM患者。在不可切除NELM综合治疗策略下,肝动脉内介入治疗联合全身治疗显示出令人期待的前景。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就NELM肝动脉内介入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转移 经动脉介入治疗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肿瘤脉管浸润及浸润转移的CT征象研究
8
作者 张杰 王凤丹 +1 位作者 吕维富 鲁东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8-403,共6页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脉管浸润及浸润转移的CT征象。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肺癌患者116例,其中脉管浸润组患者61例、非脉管浸润组患者55例,浸润转移组患者57例、非浸润转移组患者59例。比较脉管浸润组与非脉管浸润组患者CT征象、浸润转移组...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脉管浸润及浸润转移的CT征象。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肺癌患者116例,其中脉管浸润组患者61例、非脉管浸润组患者55例,浸润转移组患者57例、非浸润转移组患者59例。比较脉管浸润组与非脉管浸润组患者CT征象、浸润转移组与非浸润转移组患者CT征象,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CT征象与肿瘤脉管浸润及浸润转移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CT检查对肺癌患者肿瘤脉管浸润及浸润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脉管浸润组的肿瘤大小、边缘、边界、邻近结构、胸膜凹陷等CT征象与非脉管浸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转移组的肿瘤大小、边缘、边界、邻近结构、胸膜凹陷等CT征象与非浸润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管浸润组及浸润转移组肿瘤体积较大,边缘模糊,周围组织结构紊乱,常伴有明显的血管影。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T征象中肿瘤边缘、邻近结构、与胸膜的关系与肿瘤脉管浸润及浸润转移呈负相关(P<0.05),肿瘤大小、病灶与胸膜间最小距离与肿瘤脉管浸润及浸润转移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征象中肿瘤边缘、邻近结构、与胸膜的关系、胸膜凹陷、肿瘤大小、病灶与胸膜间最小距离对肿瘤脉管浸润及浸润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714、0.746、0.639、0.772、0.925、0.955以及0.665、0.681、0.645、0.9、0.835、0.873(P<0.05)。结论:CT检查在肺癌肿瘤脉管浸润及浸润转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定的CT征象,如肿瘤边缘不规则、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和胸膜牵拉征等可作为评估肿瘤脉管浸润和浸润转移的有效指标,有助于临床医生在肺癌诊断和治疗中作出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介入治疗恶性肿瘤寡转移研究进展
9
作者 谢沁江 刘登尧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0-223,共4页
肿瘤寡转移是介于局部局限性疾病与全身转移性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介入治疗用于肿瘤寡转移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就局部介入治疗肿瘤寡转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肿瘤转移 治疗学 微创性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直径对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生存及局部进展风险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应磊磊 李珂宁 +5 位作者 陈超 王英 黄浩哲 王标 李文涛 何新红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9-456,共8页
背景与目的:约30%的转移性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会发生肺转移,但仅不足10%符合外科手术指征。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作为不可手术患者的替代疗法,其疗效与转移灶直径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 背景与目的:约30%的转移性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会发生肺转移,但仅不足10%符合外科手术指征。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作为不可手术患者的替代疗法,其疗效与转移灶直径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直径对CRC肺转移患者RFA术后生存及局部进展风险的影响,验证3 cm作为疗效分界阈值的临床适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RFA治疗的CRC肺转移患者,按病灶最大直径分为≤3 cm组(Small组)和3~5 cm组(Large组)。患者纳入标准:⑴病理学检查证实为CRC来源的肺转移,且仅限于肺转移,或肺外转移病灶已得到根治;⑵病灶最大直径<5 cm;⑶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消融术中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和术后随访增强CT图像;⑸RFA术后随访时间至少超过6个月;⑹技术性完全消融;⑺肺内转移灶数量少于3个。排除标准:⑴靶病灶既往接受过RFA治疗或放疗等局部治疗;⑵患者无法耐受RFA治疗;⑶患者在RFA术后随访时间小于6个月。3名资深介入治疗科医师在64排螺旋CT扫描仪的引导下,经皮穿刺进行RFA治疗。以RFA术后1个月的胸部增强CT作为基线,之后每3个月扫描1次增强CT,持续1年后,改为每6个月扫描1次增强CT进行随访。本研究已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编号:2108241-11)。主要观察指标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局部肿瘤进展(local tumor progression,LTP),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肿瘤直径的独立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筛选出134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其中Small组77例,Large组57例。中位随访35个月,≤3 cm组1、3和5年OS率分别为100.0%、95.1%和74.2%,显著优于3~5 cm组(94.7%、36.8%和27.0%,P<0.000 1),1、3和5年PFS率分别为90.9%、34.4%和23.3%,而3~5 cm组仅为13.8%、0.0%和0.0%(P<0.0001)。此外,≤3cm组1、3和5年LTP率(0.0%、19.7%和33.6%)显著低于3~5cm组(46.0%、75.5%和75.5%,P <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cm是影响OS[风险比(hazardratio,HR)=6.49,95%CI:3.18~13.24,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5 ng/mL与OS负相关(HR=1.82,P=0.033)。结论:肿瘤直径为3~5 cm组的CRC肺转移患者RFA术后生存结局显著劣于≤3 cm组,3 cm可作为筛选RFA适应证的关键阈值,联合术前CEA水平可优化患者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转移 射频消融 肿瘤直径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酚羟考酮联合局部放疗对老年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11
作者 石明宏 刘占伟 +3 位作者 朱洋 夏丽丽 程刚 陆友国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18-1723,共6页
目的 探讨氨酚羟考酮联合局部放疗对老年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淮南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80例老年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 目的 探讨氨酚羟考酮联合局部放疗对老年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淮南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80例老年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予以可待因联合局部放疗,观察组予以氨酚羟考酮联合局部放疗。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治疗期间每天暴发性疼痛发生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睡眠质量[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和生活质量[通过癌症治疗功能系统评价量表(FACT-G)评估]。结果 观察组疼痛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每天暴发性疼痛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P、PGE2、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期间骨相关事件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FACT-G中生理、情感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氨酚羟考酮联合局部放疗可以更好地下调老年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患者血清SP、PGE2、IL-6水平,减轻疼痛,改善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转移 癌痛 老年 氨酚羟考酮 放疗 前列腺素E2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hK/S1P通路在肿瘤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
12
作者 李雅婕(综述) 贾德馨 于雁(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4-550,共7页
鞘氨醇激酶(SphK)通过催化鞘氨醇(Sph)生成1-磷酸鞘氨醇(S1P),在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及介导肿瘤迁移、侵袭和耐药等恶性行为中发挥关键作用,其相关机制近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SphK/S1P信号通路在肿瘤发展中的促瘤机制,包括通... 鞘氨醇激酶(SphK)通过催化鞘氨醇(Sph)生成1-磷酸鞘氨醇(S1P),在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及介导肿瘤迁移、侵袭和耐药等恶性行为中发挥关键作用,其相关机制近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SphK/S1P信号通路在肿瘤发展中的促瘤机制,包括通过激活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促进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参与炎症驱动的肿瘤进展,介导促炎信号与调控炎症因子表达,介导肿瘤相关炎症反应以及与EGFR通路形成功能串扰,增强细胞生长和存活能力;此外还深入讨论了其在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及促进脑转移发生过程中的关键机制,旨在深入解析SphK/S1P信号通路在肿瘤转移和侵袭中的作用,为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氨醇激酶 1-磷酸鞘氨醇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肺转移前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及靶向治疗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轩(综述) 顾炎(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3,共9页
肿瘤转移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具有器官选择性,其中肺是常见的转移部位。肺转移与肿瘤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肿瘤肺转移前微环境(PMN)的特征和机制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原发肿瘤能驯化PMN的形成以促进肿瘤细胞... 肿瘤转移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具有器官选择性,其中肺是常见的转移部位。肺转移与肿瘤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肿瘤肺转移前微环境(PMN)的特征和机制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原发肿瘤能驯化PMN的形成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与定植,甚至决定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在肺部,原发肿瘤来源的分泌因子与基质细胞、免疫细胞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肿瘤细胞的定植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基质重塑、免疫抑制、血管生成及通透性增加、代谢重编程为主要特征的肺PMN。本综述聚焦于肺PMN的形成因素及其促转移机制,探讨了靶向肺PMN在肿瘤转移预测、诊断或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前微环境 肿瘤 基质重塑 免疫抑制 血管生成 代谢重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方超/孙鹏团队提出针对结直肠肿瘤及其淋巴转移的多级药物递送新策略
14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49,共1页
2025年2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超教授课题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普外科孙鹏主任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A multistage drug delivery approach for colorectal primary tumors and lymph n... 2025年2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超教授课题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普外科孙鹏主任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A multistage drug delivery approach for colorectal primary tumor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es”的研究成果。现有的药物递送系统通常粒径较大(~100 nm),在肿瘤原发灶中有较好积聚却很难渗透进入转移淋巴结,而粒径较小(<50 nm)的纳米载体虽可渗透进入转移淋巴结却对原发肿瘤的靶向性不佳。该团队针对这一问题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酶响应脂质体系统(DMSN@Pla-Lipo,粒径160 nm)。其内水腔包封载有阿霉素(模型药物)的小粒径纳米粒(DMSN,粒径40 nm),脂质体膜由对结直肠肿瘤中高表达的分泌型磷脂酶A2敏感的磷脂成分组成。该研究建立的通过多级药物递送治疗结肠原发肿瘤及其转移淋巴结的方法,突破了纳米药物难以同时有效治疗肿瘤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的瓶颈问题,可为肿瘤靶向递药系统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递送 转移淋巴结 基础医学院 同仁医院 结直肠肿瘤 原发肿瘤 上海交通大学 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确诊7年后并腹腔转移1例
15
作者 徐茂丽 阮志兵 尹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79-680,共2页
病例男,18岁,2017年11月胸部CT增强检查(图1)发现纵隔占位,给予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ixed germ cell tumor,MGCT),其中未成熟畸胎瘤约占50%,精原细胞瘤约占20%,胚胎性癌约占20%,卵黄囊瘤约占10%。2024年5月,患... 病例男,18岁,2017年11月胸部CT增强检查(图1)发现纵隔占位,给予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ixed germ cell tumor,MGCT),其中未成熟畸胎瘤约占50%,精原细胞瘤约占20%,胚胎性癌约占20%,卵黄囊瘤约占10%。2024年5月,患者因“腹痛2月,加重伴腹胀排气排便减少2 d”就诊,行胸部CT平扫、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2)。胸部CT平扫(图2a)提示纵隔右份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考虑肿瘤复发;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2b~2h)示右中上腹巨块状混杂密度影,大小约12 cm×10 cm×13 cm,其内见积气影,病灶与回肠关系密切,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肝内多发结节状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考虑肝转移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肿瘤 肿瘤 生殖细胞和胚胎性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扩散的肿瘤转移与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相互作用模型
16
作者 黄亚婷 王振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68-1776,共9页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s)在肿瘤转移前微环境(PMN)中的关键作用,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其与微环境内主要参与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数学描述系统地分析MDSCs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功能,阐明其与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形成过程中...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s)在肿瘤转移前微环境(PMN)中的关键作用,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其与微环境内主要参与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数学描述系统地分析MDSCs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功能,阐明其与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形成过程中主要成分(如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癌症相关巨噬细胞等)的关联。基于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原理,假设关键生物学过程,构建耦合的偏微分扩散方程模型。通过逼近方法、偏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和Banach不动点定理,研究模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并采用差分数值方法进行数值模拟,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与精确性。结果逼近方法、偏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和Banach不动点定理结合局部解的正则性估计和嵌入不等式证明了模型局部解和整体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MDSCs在肿瘤转移前微环境中,尤其是在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本研究通过数学建模与数值模拟,深入揭示了MDSCs在肿瘤转移前微环境中的重要功能,为理解肿瘤转移机制、制定癌症治疗策略及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耦合扩散 偏微分 存在唯一性 抑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转移性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17
作者 俞花 尹书怡 +3 位作者 陈鸿远 卢涛 钟亚霖 钱尤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4-909,917,共7页
目的 探讨肝脏转移性实性-假乳头状肿瘤(liver metastatic 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LMS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LMSPN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并复习相关文... 目的 探讨肝脏转移性实性-假乳头状肿瘤(liver metastatic 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LMS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LMSPN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LMSPN中女性12例,男性3例,年龄25~67岁,平均43岁。肿瘤多发(9/15),可同时伴有腹腔或网膜转移,切面(囊)实性,直径0.5~15 cm。镜下呈经典的囊实区和乳头区,有特征性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形成的假乳头状结构,细胞形态相对单一,部分病例肿瘤内有肿瘤性坏死(5/15)、细胞/细胞核异型(4/15)、核分裂(5/15)、脉管内瘤栓(6/15)、神经侵犯(3/15)及淋巴结转移(2/15)。免疫表型:β-catenin、LEF1、vimentin、CD10、α1-ACT、PR、E-cadherin、NSE、CD56、Syn和Ki67均呈不同程度表达,其中Ki67和PR的表达强度与预后状态有关(P<0.05),β-catenin、LEF1、PR、Ki67表达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其余标志物CKpan、CgA、Hep Par-1、Arginase-1、CK7、CK19不表达或表达较低。1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57个月,4例因肝脏及腹腔多发转移死亡,7例存活至今。结论 肝脏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最常转移的脏器,Ki67及PR的高表达提示LMSPN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转移性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骨细胞在肿瘤骨转移多学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陈蕊 成洪聚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206,共5页
全球范围内高达90%的恶性肿瘤相关死亡与肿瘤远处转移相关,其中骨转移显著影响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破骨细胞在肿瘤骨转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异常激活促进骨基质降解并加剧肿瘤生长与扩散。尽管双磷酸盐和靶向治疗药物已被应用于临床... 全球范围内高达90%的恶性肿瘤相关死亡与肿瘤远处转移相关,其中骨转移显著影响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破骨细胞在肿瘤骨转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异常激活促进骨基质降解并加剧肿瘤生长与扩散。尽管双磷酸盐和靶向治疗药物已被应用于临床,但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因此,深入探究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探索非传统药物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肿瘤骨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近期研究,综合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多学科治疗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策略优化及新型治疗方案开发提供新思路,为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肿瘤转移 治疗策略 纳米技术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机器学习模型鉴别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沉积的价值研究
19
作者 张晓金 张应开 +5 位作者 谢闵 吴树剑 朱先锋 过永 董明松 张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77,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的机器学习模型鉴别结肠癌(CC)淋巴结转移(LNMs)与肿瘤沉积(TD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4年7月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且N分期阳性的192例CC患者资料.按手术病理将样本分为LNMs组(n=107...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的机器学习模型鉴别结肠癌(CC)淋巴结转移(LNMs)与肿瘤沉积(TD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4年7月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且N分期阳性的192例CC患者资料.按手术病理将样本分为LNMs组(n=107)和TDs组(n=8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2组间独立影响因子.样本按7:3随机分成训练组(n=134)和验证组(n=58),单因素分析比较各指标组间差异.采用决策树(DT)、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弹性网络(ENet)、支持向量机(SVM)、朴素贝叶斯(NB)6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构建鉴别LNMs与TDs的预测模型,筛选出最佳输出模型并将其可视化.结果:术前增强CT分类指标环周切缘(CRM)、壁外血管侵犯(EMVI)及结节强化一致性较好(Kappa值0.624~0.763),其他指标一致性非常好(Kappa值0.818~0.970).LNMs与TDs组间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前癌胚抗原(CEA)、肿瘤强化、CRM、EMVI及腹腔积液5个独立影响因子(P<0.05);训练与验证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T、LR、RF、ENet、SVM、NB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0.779、0.742、0.810、0.856、0.817(训练组)以及0.881、0.836、0.817、0.843、0.893、0.840(验证组).SVM为本研究最佳输出模型,EMVI是贡献最大的特征;腹腔积液和肿瘤强化贡献也较显著;术前CEA和CRM贡献相对较小.结论:基于增强CT机器学习模型鉴别结肠癌LNMs与TDs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机器学习 结肠癌 淋巴结转移 肿瘤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细胞与神经信号在神经内分泌癌转移中的串扰作用:基于通讯劫持的视角
20
作者 宋淑萍 王心怡 +4 位作者 周锶琪 成旭晨 林潍轩 王永炫 孙艳芹 《中国肺癌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5,共8页
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为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恶性肿瘤。由于NEC细胞兼具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的特性,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可通过多种机制劫持神经元信号传导并动态调节神经元谱系标志物的表达,从而形成有利... 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为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恶性肿瘤。由于NEC细胞兼具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的特性,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可通过多种机制劫持神经元信号传导并动态调节神经元谱系标志物的表达,从而形成有利于肿瘤生长与转移的微环境。另一方面,肿瘤微环境的变化反过来也会增强神经元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最终协同促进NEC转移的发生。本综述介绍了癌症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揭示了NEC中的神经元谱系标志物,通过介导肿瘤细胞与神经系统之间发生串扰、双向交流以及协同作用,促进肿瘤扩散转移。因此,肿瘤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肿瘤转移生物学机制的认识,为深入理解肿瘤转移,特别是脑转移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肿瘤细胞与神经信号在NEC转移中的串扰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神经科学 肿瘤转移 神经内分泌癌 串扰作用 通讯劫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