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阳 鞠志国 +5 位作者 袁明远 李荣先 张慧群 宁忠平 方明 李新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7-632,共6页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为心肌桥的1 658例患者资料,分析心肌桥在整个冠状动脉系统中的分布特点,测量不同形态心肌桥壁...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为心肌桥的1 658例患者资料,分析心肌桥在整个冠状动脉系统中的分布特点,测量不同形态心肌桥壁冠状动脉长度及收缩期狭窄程度,统计分析不同类型心肌桥形态学和收缩期狭窄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1 658例心肌桥患者中,1 606例(96.86%)为单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9例(0.54%)为单支冠状动脉多发心肌桥,43例(2.59%)为多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1 559例(94.03%)共1 606处心肌桥,左回旋支心肌桥81例(4.89%)87处,右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1.09%)19处。不完全型心肌桥患者1 244例(75.03%),完全型心肌桥362例(21.83%),兼有两型特点的复杂型心肌桥52例(3.14%)。复杂型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长度长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2±4.02)mm vs(16.13±1.27)mm,P<0.05];不完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50%的发生率[31.19%(388/1 244)vs 41.16%(149/362)]、近端冠心病发生率[9.41%(117/1 244)vs 35.08%(127/362)]、临床缺血症状阳性率[32.88%(409/1 244)vs 58.29%(211/362)]和心电图缺血表现阳性率[37.78%(470/1 244)vs 65.75%(238/362)]均低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部位多为左前降支,以单支单发为主。心肌桥可分为不完全型、完全型和复杂型3种类型,以不完全型为主,不同类型心肌桥的形态学和临床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心肌桥 壁冠状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病理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洋 高培毅 薛静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2期133-137,共5页
随着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及重组技术的发展,由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的特点,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可为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 随着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及重组技术的发展,由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的特点,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可为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静脉血栓形成及脊髓血管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对预测脑出血后血肿的再扩大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CTA在这些疾病中的技术优势、技术特点以及临床研究热点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中枢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钰 薛华丹 +7 位作者 张晓波 刘炜 孙昊 王萱 苏佰燕 何泳蓝 王客非 金征宇 《协和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46-251,共6页
目的研究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dual energy bone remov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BR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 目的研究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dual energy bone remov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BR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RA)为金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且均行双能量头颈部CTA、DSA及3DRA的患者。根据载瘤血管位置将颅内动脉分为16个区域,逐一观察动脉瘤存在情况,测量动脉瘤各种径线长度,比较其与DSA/3DRA的一致性。根据动脉瘤最大径分为4组:无,〈3mm,3~5mm,≥5mm;分别评价DEBR CTA对动脉瘤大小的评价效果。结果 8例患者DEBR CTA共发现9个动脉瘤,全部经过DSA证实。DSA/3DRA及DEBR CTA测量的最大径线分别为(5·2±5·1)和(5·7±5·6)mm,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2例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动脉瘤的2条远端供血动脉未被DEBR CTA显示。DEBR CTA评价≥5mm动脉瘤最大径的准确性达100%;1例DEBR CTA评价为〈3mm的动脉瘤,DSA/3DRA评价为3~5mm。结论 DEBR CTA能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3DR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DEBR CTA可能会漏诊接近颅底动脉瘤的远端细小供血动脉并且低估接近颅底的小动脉瘤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能量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颅内动脉瘤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顾卫彬 薛静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2期120-123,共4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9岁,主因“头痛3d”于2011年7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d于活动中突然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为喷射状,无咖啡样物,不伴肢体麻木、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等。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能谱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治颅内动脉瘤
5
作者 李则群 钟鸣 +4 位作者 郑伟明 谭显西 鲁祥和 曾博 陈伟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346-349,共4页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6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其中1例仅行CTA检查。所有病例再行CTA、DSA检查,将所有检查结果及术中发现做比较。结果 ...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6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其中1例仅行CTA检查。所有病例再行CTA、DSA检查,将所有检查结果及术中发现做比较。结果 (1)CTA发现55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1例多发动脉瘤;DSA发现52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4例多发动脉瘤;共治疗53例。(2)9例宽颈动脉瘤,4例手术(2例分别球囊、支架辅助栓塞),4例多发动脉瘤均行手术夹闭,1例载瘤动脉闭塞;43例窄颈动脉瘤,31例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9例夹闭,3例转院。(3)2例仅依据CTA资料行急诊手术,术中发现与CTA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CTA和DSA联合检查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瘫患儿行颈脊髓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的护理
6
作者 沈杰 贺玉英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0年第4期893-894,共2页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颈脊髓造影 扫描检查 产瘫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臂丛神经损伤 新生儿健康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于颅内外支架留置术后随访诊断意义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齐羿 张卫国 +3 位作者 贾建文 钟红亮 杨洪超 刘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2-316,共5页
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于颅内外支架留置术后随访的诊断准确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2月到2019年11月的颅内和颅外支架留置术患者共2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 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于颅内外支架留置术后随访的诊断准确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2月到2019年11月的颅内和颅外支架留置术患者共2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2.6±10.6)岁,支架37枚;全部使用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进行随访。以DSA为评判标准,将CTA的支架内动脉显影质量进行分级,并将分级结果与包括支架所在动脉的直径、位于颅内或颅外、是否紧贴颅骨走行以及临近弹簧圈存在与否诸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支架内的动脉成像质量与动脉直径密切相关,使用Youden指数得出血管直径的最佳界值为2.5 mm。在颅内、颅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支架内动脉的成像质量在是否紧贴颅骨走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在弹簧圈的有、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颅内外动脉留置支架术后,CTA随访的准确性与支架所在动脉直径相关,大于2.5 mm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颅骨对成像质量无明显影响;临近的弹簧圈对成像质量有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伪影 随访 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意外检出升主动脉漂浮血栓一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袁由生 王照谦 +3 位作者 贾崇富 杨志强 孙喜霞 邹玉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3-403,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心悸,持续2~3小时,突发突止,无胸闷、胸痛,未予诊治。近1个月心悸发作频繁,每次持续时间约10小时。患者有30年吸烟史,平均10支/d,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急诊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48次/...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心悸,持续2~3小时,突发突止,无胸闷、胸痛,未予诊治。近1个月心悸发作频繁,每次持续时间约10小时。患者有30年吸烟史,平均10支/d,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急诊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48次/min。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1.740 mg/L(正常值〈0.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漂浮血栓 升主动脉 血管造影 肺动脉 室上性心动过速 D-二聚体 实验室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与结肠成像及融合图像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乃绮 谭晓天 +3 位作者 闵南 骆承龙 刘仁武 王朝晖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838-843,共6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计算机断层结肠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CTC)及融合图像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9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计算机断层结肠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CTC)及融合图像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9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50例为CTA-CTC融合组,50例为常规CT组。测量CTA-CTC融合组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至分叉的距离及肿瘤远端至直肠末端的距离,对肿瘤的解剖定位、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走行及空间毗邻关系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及3年总体生存率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结果: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至分叉距离及肿瘤远端至直肠末端的距离与术中测量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A-CTC融合图像能三维立体显示肿瘤解剖定位、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的走行,与术中所见一致。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3,t=−2.346;均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A、CTC及融合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直肠癌的解剖定位、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走行及空间毗邻关系,有利于手术医生准确地选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和手术入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结肠成像 腹腔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前筛查冠心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蔡巍巍 胡杰 陈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前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老年主动脉瓣瓣膜病150例,心电图示ST-T改变,均在术前行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前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老年主动脉瓣瓣膜病150例,心电图示ST-T改变,均在术前行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以CAG结果为标准,分析CT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的患者CTA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4%(115/118)、87.5%(28/32)、96.6%(115/119)、90.3%(28/31),以冠状动脉受累数量分析分别为96.7%(323/334)、61.3%(163/266)、75.8%(323/426)、93.7%(163/174)。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5%的患者CTA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52/52)、67.3%(66/98)、61.9%(52/84)、100.0%(66/66),以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析分别为98.2%(166/169)、64.3%(277/431)、51.9%(166/320)、98.9%(277/280)。结论冠状动脉CTA可用于AVR患者术前筛查,对于CTA未能发现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不必再行CAG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冠心病 主动脉瓣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戴汝平 吕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应用 64层螺旋CT SPIRAL 冠状动脉检查 MDCT 1998年 2001年 2004年 血管 CT技术 临床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对肺部结节合并多病灶的诊疗意义
12
作者 梁建生 罗清泉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98-300,共3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逐渐在许多城市中兴起,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了有力的依据,PET对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已有较多的研究。本研究回顾分析20例肺部肿瘤合并多病灶的病例... 背景与目的近年,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逐渐在许多城市中兴起,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了有力的依据,PET对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已有较多的研究。本研究回顾分析20例肺部肿瘤合并多病灶的病例来探讨PET在肺部结节合并多病灶的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上海胸科医院2004年8月—2005年6月住院病例20例,术前行18-FDG-PET检查及X线、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骨SPECT(single photonemisson 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检查,疑有脊柱转移者行MRI(magnetic reimage)检查。其中14例获手术病理。结果肺部原发灶的PET诊断符合率为100%,除原发灶以外病灶PET阳性者6例,其中2例为肺部结节,其结节直径均大于1cm,3例为纵隔淋巴结,1例为脊柱转移,阳性率66.7%,阳性者病理符合率100%;PET阴性者14例中,假阴性4例,其中2例为肺部结节,其结节直径均小于1cm,1例为纵隔淋巴结,1例为脊柱骨转移,阴性符合率71.4%。结论PET在肺部肿块及结节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肺癌合并多病灶时的分期有较高的价值,但小于1cm的结节PET检查意义不大,脊柱转移有假阴性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 肺部肿瘤 多病灶 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心脏成像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与毗邻结构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岑 李彩英 +3 位作者 寇晨光 刘晓伟 贾芳莹 卓利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1-266,共6页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心脏成像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与毗邻结构的定量测量,为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及射频消融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房颤患者(房颤组) 94例及冠状动脉检查...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心脏成像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与毗邻结构的定量测量,为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及射频消融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房颤患者(房颤组) 94例及冠状动脉检查正常并可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对照组)80例,两组均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对左心耳进行重建,统计左心耳嵴部的分型,并测量左心耳到左上肺静脉、左回旋支的最小距离,左心耳嵴部的嵴长、嵴上缘、中部、下缘的宽度,以及左心耳开口至左上肺静脉开口、二尖瓣的距离,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房颤组体重较对照组增加(P<0.05);(2)房颤组左心耳嵴部分型中AⅠ型、AⅡ型及C型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降低,B型所占比例较对照组增高;(3)房颤组较对照组左心耳到左回旋支的最短距离、左心耳嵴部长、嵴上缘宽减小,(P<0.05),左心耳开口到二尖瓣环的距离、嵴中部宽增大(P<0.05)。因两组体重有统计学差异,故对该部分数据分别进行体表标化,标化后房颤组较对照组左心耳开口至二尖瓣环的距离增大(P<0.05),左心耳至左上肺静脉、左回旋支的最小距离、左心耳开口至左上肺静脉开口的距离及左心耳嵴部长、嵴上缘宽均减小(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左心耳嵴部的分型同正常人有明显差异,房颤患者左心耳到左回旋支的最小距离较近,研究结果可客观了解房颤患者左心耳及其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为临床进行左心耳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 心房颤动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空间特征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分割网络
14
作者 陈盈涛 方康康 +3 位作者 张金敖 梁浩然 郭焕斌 邱兆文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07-2015,共9页
冠状动脉血管形态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CTA)图像的采集条件差异会导致图像灰度分布不均匀、运动伪影和噪声等图像质量问题,进而产生冠状动脉结构分割时的漏判和误判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空间特征的冠... 冠状动脉血管形态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CTA)图像的采集条件差异会导致图像灰度分布不均匀、运动伪影和噪声等图像质量问题,进而产生冠状动脉结构分割时的漏判和误判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空间特征的冠状动脉CTA图像分割网络——三维多尺度并行网络(MSP-Net)。首先,针对冠状动脉的空间跨度大和局部占比小的特点,采用多尺度网络分别提取冠状动脉CTA图像的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并融合它们,保证冠状动脉结构特征的完整提取;其次,冠状动脉重建采用由粗到细的思想,增强图像特征的冗余性,确保冠状动脉的边界分明,再利用不同尺度特征度融合方法重建冠状动脉结构,以提高分割结果的准确率,减少漏判和误判;最后,为了加快网络的训练,采用深监督策略,在不同网络层级上引入监督信号,从而提高训练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网络在冠状动脉自动分割任务中的平均Dice相似系数(DSC)达到87.16%,比nnU-Net和Swin UNETR(Swin UNEt TRansformers)分别提高了4.04和2.31个百分点,而平均95%豪斯多夫距离(HD95)达到3.69 mm,比nnU-Net和Swin UNETR分别降低了14.43 mm和13.75 mm。可见,所提网络能有效提高冠状动脉结构的分割精度,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冠状动脉结构,从而更有效地评估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割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计算机辅助诊断 多尺度融合 语义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成像技术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险峰 熊青峰 +4 位作者 马兵毅 孙庆军 江帆 张雪莲 彭志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64-MSCT)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的成像技术。方法:对我院2007-07至2007-10连续经64-MS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复杂先心病患儿64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男性48例,女性16例,年龄2个月~6岁... 目的:探讨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64-MSCT)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的成像技术。方法:对我院2007-07至2007-10连续经64-MS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复杂先心病患儿64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男性48例,女性16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2.5岁)。随机依照检查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扫描使用非心电门控方式组(no-ECG组),扫描使用心电门控方式组(ECG组),每组32例;比较两组间应用64-MSCT对复杂先心病的显示能力。结果:64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ECG组确诊29例,误漏诊3例,诊断符合率为90.6%(29/32)。no-ECG组确诊20例,误漏诊12例,诊断符合率为62.5%(20/32)。两组的诊断符合率、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扫描方式的有效照射剂量分别为2.23 mSv和2.55 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0,P>0.05)。结论:64-MSCT的心电门控技术对小儿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非心电门控技术;两组扫描方式的有效照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血管造影 心电门控技术 X线计算机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血管造影阴性患者诊治进展
16
作者 黄钦江 李锐 +2 位作者 李文勇 万纯友 洪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368,共5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目前仍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针对该类患者,尽快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目前仍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针对该类患者,尽快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及部位,并根据确定的原因尽快采取手术治疗,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部分患者首次血管造影存在假阴性,其原因包括多方面,如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微小动脉瘤、血栓性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以及阅片者经验等。首次造影阴性的患者必须复查,尤其是针对那些发病后头颅CT平扫高度怀疑动脉瘤患者,复查建议在早期(<2周)及中期(2~8周)进行,同时需提高对微小血管病变的警惕性及识别能力,借助于最新影像学技术,提高对病因的首次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 Insight软件术前肺部支气管血管成像的真实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望 陈亮 +3 位作者 王俊 闻伟 徐心峰 朱全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8-93,共6页
背景与目的精准肺段切除术已成为肺结节及早期肺癌外科治疗的首要选择,而其手术重点及难点则在于对病灶的精准定位与切除。DeepInsight为我中心与东软公司共同研发的精准肺部手术辅助软件,可术前明确肺部精确解剖,定位肺部病灶位置,此... 背景与目的精准肺段切除术已成为肺结节及早期肺癌外科治疗的首要选择,而其手术重点及难点则在于对病灶的精准定位与切除。DeepInsight为我中心与东软公司共同研发的精准肺部手术辅助软件,可术前明确肺部精确解剖,定位肺部病灶位置,此次研究即为验证DeepInsight肺部支气管血管成像辅助手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2016年8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020例预行手术治疗患者,所有入组患者肺部结节直径<2.0 cm,术前均行肺结节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使用DeepInsight软件术前进行术侧肺部支气管血管成像,识别受累肺段、肺动脉及肺静脉,2位胸外科医师采用5分法独立评估受累肺血管的可视性情况,χ^(2)检验评估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此外,术侧肺部血管虚拟成像及真实解剖对比,由2名胸外科主任医师最终决定受累肺血管情况。结果1,020例患者术前运用Deep Insight软件术侧肺部虚拟成像血管与术中受累血管的数量及空间解剖关系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相当满意。结论Dee术中进行p Insight软件肺部支气管血管虚拟成像可精准具化肺部真实血管情况,辅助肺段切除术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Insight软件 肺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检查 三维支气管血管成像 肺段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MR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孟志华 方先来 +3 位作者 陈振松 黄瑶群 陆小翎 潘高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9-372,共4页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CTA)与MR血管造影(MRA)诊断脑动脉瘤(AN)的价值.方法 85例用Hispeed NX/i型CT扫描机,以2~3.5 ml/s从前臂静脉注射Ultravist(含30 g碘/100 ml) 60~120 ml等,延迟8~12 s后扫描;准直1~2 mm(HQ),螺距1.2~1...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CTA)与MR血管造影(MRA)诊断脑动脉瘤(AN)的价值.方法 85例用Hispeed NX/i型CT扫描机,以2~3.5 ml/s从前臂静脉注射Ultravist(含30 g碘/100 ml) 60~120 ml等,延迟8~12 s后扫描;准直1~2 mm(HQ),螺距1.2~1.5,0.4~1.2 mm间距后重建;源像输入AW 4.0工作站处理.34例行MRA检查,以2 ml/s从前臂静脉注射Gd-DTPA 20 ml,即刻扫描,层厚1 mm;采用fl3d-ce-cor检查序列(每9 s扫描1次,连续4次).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建;对比分析各种显示效果;并与DSA、手术结果对照.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包,χ2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脑动脉瘤54例,DCTA与MRA均能在短时内完成脑血管容积数据采集.MPR、MIP、SSD能准确显示AN的大小、部位、范围等.VM(仿真血管微镜)对AN的空间解剖结构等显示具良好效果;与DSA相比,CTA组、MRA组诊断AN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为96%、96%,94%、75%和96%、94%.结论 DCTA与MRA多模式三维重建的互补应用,对AN的诊断及术前诊治能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靳松 崔世民 +4 位作者 田超 阎世鑫 高满 杨天昊 戴伟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98-403,共6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60~100ml,注射流率3.5~4.0ml/s;成像包括原始横断面图像和重建最大密度投...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60~100ml,注射流率3.5~4.0ml/s;成像包括原始横断面图像和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显示及CT仿真内窥镜图像。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临床试验标准犤轻度狭窄(1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犦,比较CT血管造影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49例共98支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正常者12支,轻度狭窄26支,中度狭窄32支,重度狭窄19支,闭塞9支;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总符合率为96.94%(95/98),其中闭塞和重度狭窄符合率为100%(28/28),轻度和中度狭窄符合率分别为96.15%(25/26)和93.75%(30/32)。CT血管造影能够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89±113)HU,纤维斑块(51±19)HU,软斑块(6±28)HU。结论CT血管造影检查不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有较高的直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能更为直观、确切地评价粥样硬化斑块,有望取代脑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的准确性比较 被引量:59
20
作者 张圆圆 孟秀君 +3 位作者 田沈 车玉琴 林巧 颜丙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763-3768,共6页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9—2014年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9—2014年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68例,并先后行CDUS、CTA检查。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与DS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DUS、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率≥70%、斑块形态、是否有溃疡的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ROC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DUS、CTA检查对斑块形态和溃疡检测的准确性;Kappa检验分析CDUS、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CDUS(64.73±22.91)%、CTA(62.38±22.31)%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与DSA(62.52±22.31)%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2和0.992,P<0.05)。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血管条数为146条,<70%的血管条数为190条。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正确率分别为85.7%(288/336)、95.8%(322/336),灵敏度分别为83.6%(122/146)、94.5%(138/146),特异度分别为87.4%(166/190)、96.8%(184/19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6%(122/146)、95.8(138/14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4%(166/190)、95.8%(184/192)。CDUS、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Kappa值分别为0.709、0.915。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8条,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8条;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有溃疡的血管条数为68条,无溃疡的血管条数为268条。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斑块形态的正确率分别为82.7%(278/336)、99.1%(333/336),灵敏度分别为84.8%(144/168)、98.8%(166/168),特异度分别为79.8%(134/168)、99.4%(167/1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9%(144/178)、99.4%(166/1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8%(134/158)、99.4%(167/169);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斑块形态的Kappa值分别为0.655、0.982。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溃疡的正确率分别为88.7%(298/336)、98.5%(331/336),灵敏度分别为85.3%(58/68)、94.0%(64/68),特异度分别为89.6%(240/268)、99.6%(267/2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4%(58/86)、98.5%(64/6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240/250)、98.5%(267/271)。CDUS检查诊断颈内动脉不规则斑块AUC为0.818〔95%CI(0.711,0.866)〕,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不规则斑块AUC为0.997〔95%CI(0.923,1.000)〕;CDUS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AUC为0.708〔95%CI(0.633,0.788)〕,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AUC为0.969〔95%CI(0.934,1.000)〕。CDUS、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的Kappa值分别为0.681、0.953。结论CTA检查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不规则斑块和有溃疡的诊断具有简单可行且正确率高的优点,较CDUS占有明显优势,与金标准DSA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DSA检查,避免其有创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