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类器官在肠疾病机制研究中的运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强龙征 毛海光 +2 位作者 王梦婷 齐莉莉 王进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403,共10页
肠道类器官由来自肠道的隐窝或干细胞在培养基质的三维(3D)支撑下构建形成,含有肠道的所有成熟细胞,已经成为研究肠道疾病机制全新且高效的平台。相较于二维(2D)细胞培养,肠道类器官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模拟肠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还可以... 肠道类器官由来自肠道的隐窝或干细胞在培养基质的三维(3D)支撑下构建形成,含有肠道的所有成熟细胞,已经成为研究肠道疾病机制全新且高效的平台。相较于二维(2D)细胞培养,肠道类器官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模拟肠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还可以在不同体外环境下更好地还原肠道的真实生态,因此在不同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应用更为广泛。本文介绍了肠道类器官培养方式的新进展,综述了近年来肠道类器官在炎症性肠道疾病、结肠直肠癌和乳糜泻发病机制研究中的运用及进展,同时讨论了肠道类器官在药物研发与筛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类器官 肠道疾病 病理机制 药物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类器官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寅 俞静 丁国宪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9-984,共6页
肠道类器官是一种新兴的实验模型,具有模拟体内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特性,广泛用于肠道疾病与功能变化的研究。近年来,研究者们将基因编辑与肠道类器官结合,为探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研发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提供了可能。本篇综述旨在回顾基因编... 肠道类器官是一种新兴的实验模型,具有模拟体内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特性,广泛用于肠道疾病与功能变化的研究。近年来,研究者们将基因编辑与肠道类器官结合,为探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研发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提供了可能。本篇综述旨在回顾基因编辑技术在肠道类器官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疾病建模、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类器官 干细胞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SD株的分离及体外3D肠道类器官感染模型建立
3
作者 蔡鸿明 张敏 +9 位作者 吕丽蕾 姜一峰 高飞 虞凌雪 童武 李丽薇 李国新 周艳君 刘长龙 童光志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主要感染仔猪小肠的肠道冠状病毒。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用于PEDV体外研究的仔猪小肠类器官模型。首先从PEDV发病猪场的临床仔猪腹泻样品中分离PEDV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成功分离1株PEDV,命名为PEDV S...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主要感染仔猪小肠的肠道冠状病毒。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用于PEDV体外研究的仔猪小肠类器官模型。首先从PEDV发病猪场的临床仔猪腹泻样品中分离PEDV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成功分离1株PEDV,命名为PEDV SD株。另外采用肠道类器官的培养技术,从10日龄健康仔猪小肠中分离小肠隐窝组织,经过体外培养7 d左右分化成具有肠道隐窝结构的猪小肠类器官,并能进行连续传代。然后将分离的PEDV SD株感染传代培养的猪小肠道类器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PEDV可以很好地感染猪小肠道类器官,表明成功建立了PEDV感染肠道类器官的模型。猪小肠类器官感染模型可以在体外很好地重现PEDV感染肠道细胞的复杂结构的过程,为深入研究PEDV的致病机制提供一种新的可再生的体外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肠道类器官 感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类器官:评价肉与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的新工具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旭 刘奂辰 +4 位作者 王丽明 王惠鑫 王义翔 王怡 张岩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1,共7页
肉及肉制品是人类膳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易被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预防和控制肉及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整个感染过程中食源性... 肉及肉制品是人类膳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易被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预防和控制肉及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整个感染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和上皮细胞之间的关系,建立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有效肠道评价模型是控制食源性危害的前提。基于此,本文对肉及肉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感染情况进行总结,并对目前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的体内外模型进行讨论。其中,肠道类器官作为评价食源性致病菌感染机制的新模型,在致病机制、细胞和组织趋向性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因此,本文重点阐述肠道类器官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感染机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在现有肠道类器官模型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对肠道类器官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及肉制品 食源性致病菌 评价模型 肠道类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源鼠李糖乳杆菌的筛选及其促肠道类器官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盖赛伦 陈晓洁 +6 位作者 凌涛 张腾勋 耿萌 齐威 罗学刚 张同存 王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67-175,共9页
本研究以分离得到的5株来源于一月龄婴儿的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与2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作为实验菌,以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作为对照菌株,通过耐酸实验、耐胆盐实验、... 本研究以分离得到的5株来源于一月龄婴儿的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与2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作为实验菌,以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作为对照菌株,通过耐酸实验、耐胆盐实验、疏水性实验、自动聚集能力测定和细胞黏附等实验对这些菌株的消化道耐受性进行评价。进一步选择在耐受性实验中综合评价效果最好的鼠李糖乳杆菌SW-02与肠道类器官进行共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类器官形态、生长状况,计算出芽率,利用EdU染色评估类器官中细胞增殖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增殖标志基因Ki67、肠道干细胞标志物Lgr5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mRNA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粘蛋白MUC2含量。结果证实:与其他菌株相比,鼠李糖乳杆菌SW-02有较强的耐酸性;SW-02、SW-03和SW-X的耐胆盐能力相对较强;LGG、SW-01、SW-02、SW-04和TX-02对二甲苯的疏水性高;对于自动聚集能力,SW-01最强,SW-02次之;对HT-29细胞的黏附性实验显示,菌株SW-01、SW-02和SW-03具有较高的黏附能力;将SW-02与类器官共培养时,SW-02显著(P<0.05)提高了类器官的出芽率和出芽个数,促进类器官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SW-02组类器官的Ki67、Lgr5和Zo-1的mRNA水平均显著增加,MUC2分泌量显著增加(P<0.05)。综上,鼠李糖乳杆菌SW-02具有较好的消化道耐受性和促进肠道类器官生长的能力,可以作为今后开发具有益生性产品的潜在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杆菌 婴儿粪便 耐受性评价 肠道类器官 肠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类器官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邱广志 喻礼怀 +1 位作者 张昌卫 董丽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231-4237,共7页
肠道类器官是体外研究肠道干细胞和肠上皮细胞较好的工具,应用前景广泛,建立并优化肠道类器官模型,对于肠道干细胞和肠上皮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疾病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肠道类器官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出发,综述了肠道类器官在... 肠道类器官是体外研究肠道干细胞和肠上皮细胞较好的工具,应用前景广泛,建立并优化肠道类器官模型,对于肠道干细胞和肠上皮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疾病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肠道类器官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出发,综述了肠道类器官在疾病建模等领域的应用,重点总结了人、鼠和猪肠道类器官模型的构建方法,可为肠道类器官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类器官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类器官解析益生菌调节肠嗜铬细胞合成5-HT的效应物质 被引量:3
7
作者 汪铮 田培郡 +2 位作者 朱然 王刚 陈卫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75-82,共8页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是由一种占比不到肠上皮细胞数量1%的肠嗜铬(enterochromaffin,EC)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其中色氨酸羟化酶1(tryptophan hydroxylase 1,TPH1)是5-HT合成途径的限速酶。特定的益生菌能够调节EC中Tph1基...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是由一种占比不到肠上皮细胞数量1%的肠嗜铬(enterochromaffin,EC)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其中色氨酸羟化酶1(tryptophan hydroxylase 1,TPH1)是5-HT合成途径的限速酶。特定的益生菌能够调节EC中Tph1基因的表达,维持肠道正常的5-HT合成。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利用代谢物组学技术对益生菌发酵产物中的主要活性物质进行分析,并基于小肠类器官建立了代谢产物和Tph1基因表达之间的互作量效关系,明确了L-乳酸、乙酸是益生短双歧杆菌调节肠道5-HT合成的关键效应物质。研究结果明确了特定功能益生菌发挥生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同类功能益生菌的定向筛选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氨酸羟化酶 双歧杆菌 代谢产物 肠道类器官 L-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类器官在畜禽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丹 刘玉兰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352-6357,共6页
肠道类器官是由单个肠道干细胞发育而来的具有隐窝-绒毛结构及所有种类的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也称为“迷你肠”。由于其与肠道结构和生理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肠道类器官是代替肠道组织的良好模型。目前,肠道类器官已经应用于畜禽动物... 肠道类器官是由单个肠道干细胞发育而来的具有隐窝-绒毛结构及所有种类的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也称为“迷你肠”。由于其与肠道结构和生理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肠道类器官是代替肠道组织的良好模型。目前,肠道类器官已经应用于畜禽动物的营养吸收评价、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互作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肠道类器官的研究进展以及关键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并探讨了肠道类器官在畜禽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类器官 畜禽营养 肠道微生物 肠道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动物肠道类器官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修启 谢文文 周加义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7,共7页
由干细胞自组建形成的肠道类器官(Intestinal organoids,IOs)是一种新兴的体外研究模型。这种多功能细胞组成的有机复合体能够高度模拟肠上皮组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肠道营养学、生理学、毒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研究。近十年来,猪、鸡、... 由干细胞自组建形成的肠道类器官(Intestinal organoids,IOs)是一种新兴的体外研究模型。这种多功能细胞组成的有机复合体能够高度模拟肠上皮组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肠道营养学、生理学、毒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研究。近十年来,猪、鸡、牛、羊和兔等农业动物肠道类器官培养体系相继建立,有望成为推动营养素及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活性评价和药物筛选及畜禽肠道疾病机制解析的新平台。文章简要概述IOs的结构和来源,重点结合实验室十年来开展猪肠道干细胞研究的工作经验,归纳总结农业动物IOs培养体系组成及其应用,旨在为IOs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动物 肠道干细胞 肠道类器官 培养体系 研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类器官在猪基础研究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10
作者 谢泽恩 张永亮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3年第5期15-22,共8页
类器官是指由细胞组成的类似器官的结构。肠道类器官是一个由肠道干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得到的多种细胞组成的三维结构。近年来,肠道类器官在医学、药物筛选和动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受到了关注。由于能较好还原体内生理状况,肠道类器官是替代... 类器官是指由细胞组成的类似器官的结构。肠道类器官是一个由肠道干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得到的多种细胞组成的三维结构。近年来,肠道类器官在医学、药物筛选和动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受到了关注。由于能较好还原体内生理状况,肠道类器官是替代细胞作为体外研究的有力工具。在猪基础研究上能模拟病毒感染、肠道生理状况等,现已用于营养吸收和病毒疾病等的研究。近年来,畜牧兽医领域的一些团队逐渐采用肠道类器官进行研究,近年来相关文章数也在逐年上升,可见其在猪基础研究上逐渐展露出其优势,其应用前景可观,但进一步扩增其应用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该文综述了肠道类器官在动物科学特别是猪研究上的应用,并提出其在畜牧兽医领域一些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类器官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类器官在活性物质吸收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1
作者 郑兰艳 余远迪 +1 位作者 付利芝 朱买勋 《动物营养学报》 2025年第8期5022-5032,共11页
肠道的吸收过程是营养物质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主要途径,涉及上皮屏障通透性、转运蛋白活性和肠道代谢等多个复杂过程。为研究活性物质在肠道的吸收代谢机制,开发一个高效、安全、便捷且可靠的体外吸收预测模型一直是研究中的挑战和热... 肠道的吸收过程是营养物质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主要途径,涉及上皮屏障通透性、转运蛋白活性和肠道代谢等多个复杂过程。为研究活性物质在肠道的吸收代谢机制,开发一个高效、安全、便捷且可靠的体外吸收预测模型一直是研究中的挑战和热点。肠道类器官,作为一种重要的肠吸收模型,由多种肠细胞构成,能够表达多种转运载体,并形成具有吸收代谢功能的肠道结构,已成为预测活性物质吸收代谢的理想工具。本文综述了肠道吸收机能及其细胞组成,肠道类器官的生物学特性、构建方法及其在活性物质吸收代谢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开发高效、低毒且促进动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类器官 活性物质 吸收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肠道细胞模型的宿主与食源性致病菌互作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徐晓庆 夏雪娟 +2 位作者 宋仪洋 董庆利 李卓思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8-389,共12页
体外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传统二维肠道细胞模型是最常用的体外培养模型,但是由于其不能有效模拟人体的生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型三维肠道细胞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人体肠道的微结构、生理功能和... 体外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传统二维肠道细胞模型是最常用的体外培养模型,但是由于其不能有效模拟人体的生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型三维肠道细胞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人体肠道的微结构、生理功能和微环境,已逐渐成为研究肠道生理病理、肠道微生物群、病原体与宿主互作的有力工具。该文首先介绍肠道的基本构造和主要细胞亚型的特征;其次,分析并讨论了典型食源性致病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重点综述并讨论了多细胞球体、肠道类器官、器官芯片和三维生物打印4种3D细胞培养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中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该文将为食源性致病菌感染肠道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最优模型的选择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食源性致病菌 三维细胞模型 肠道类器官 器官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肠缺氧模型研究进展
13
作者 戴文 卞苏舒 +4 位作者 张聚民 宋厚辉 周莹珊 刘萍 王晓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83-4094,共12页
肠缺氧是肠组织氧气需求量高于供应量的病理现象,是多种肠道疾病的直接诱发因素、预警信号和关键特征之一。建立真实可靠的肠缺氧状态动物模型或者能模拟肠缺氧的细胞模型,对肠缺氧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适... 肠缺氧是肠组织氧气需求量高于供应量的病理现象,是多种肠道疾病的直接诱发因素、预警信号和关键特征之一。建立真实可靠的肠缺氧状态动物模型或者能模拟肠缺氧的细胞模型,对肠缺氧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适用于构建肠缺氧模型的方法,重点围绕循环性、化学性和环境性肠缺氧动物模型,物理法和化学法诱导的离体肠细胞缺氧模型和离体肠道类器官缺氧模型的构建策略、模型优劣及应用场景进行分析,为动物肠缺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药物的发掘和临床药效学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氧 细胞模型 动物模型 肠道类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