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下带血管蒂回肠段移植阴道成形术(附2例报告) 被引量:23
1
作者 赵耀忠 仇明 +6 位作者 江道振 林子豪 江华 丁尔迅 朱晓海 陈敏亮 章建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4-685,共2页
目的 :探索在腹腔镜下行带血管蒂回肠段移植再造阴道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腹腔镜引导 ,配合使用超声刀、线形切割器 ,不开腹完成肠系膜分离、回肠段切取、肠端吻合、回肠段下拉移植阴道成形。 结果 :随访 3~ 4个月 ,移植肠段成活良好 ... 目的 :探索在腹腔镜下行带血管蒂回肠段移植再造阴道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腹腔镜引导 ,配合使用超声刀、线形切割器 ,不开腹完成肠系膜分离、回肠段切取、肠端吻合、回肠段下拉移植阴道成形。 结果 :随访 3~ 4个月 ,移植肠段成活良好 ,再造阴道无明显挛缩 ,黏膜红润 ,功能和形态恢复基本达到生理要求 ,供区无继发性畸形和功能影响。 结论 :腹腔镜下回肠代阴道是目前创伤小、较符合生理状态的阴道成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带血管蒂回肠段移植 阴道成形术 两性畸形阴道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白鹅不同肠段菌群多样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钟航 刘作兰 +7 位作者 王启贵 梁明荣 孙静 王阳铭 罗艺 张昌莲 李琴 汪超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33,共5页
试验利用Illi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70日龄四川白鹅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①4个肠段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菌群丰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4个肠段的菌群结构在6个菌门和13个菌属的... 试验利用Illi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70日龄四川白鹅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①4个肠段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菌群丰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4个肠段的菌群结构在6个菌门和13个菌属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盲肠微生物在7个菌属(脱硫弧菌属、拟杆菌属、拟杆菌属、相炭疽杆菌属、瘤胃球菌属、韦荣球菌属和Butycricimonas菌属)的相对丰度都显著高于其他3个肠段(P<0.05),但是空肠的链球菌属和回肠的SMB53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肠段(P<0.05)。结果提示:鹅不同肠段的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回肠和空肠微生物都参与粗纤维的消化,盲肠消化粗纤维的能力要强于其他3个肠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白鹅 不同肠段 细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提取物促进小鼠离体肠段运动的初探 被引量:9
3
作者 吴旻丹 陈瑜 金邦荃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8-80,共3页
重点观察猕猴桃不同提取成分对成年雄性小鼠离体小肠的作用。结果发现,猕猴桃提取液中主要含有糖分、有机酸和VC,而猕猴桃提取物中主要含有膳食纤维;正常成年雄性小鼠离体小肠的平均收缩频率和收缩力分别是62.0±1.00次/min和3.5... 重点观察猕猴桃不同提取成分对成年雄性小鼠离体小肠的作用。结果发现,猕猴桃提取液中主要含有糖分、有机酸和VC,而猕猴桃提取物中主要含有膳食纤维;正常成年雄性小鼠离体小肠的平均收缩频率和收缩力分别是62.0±1.00次/min和3.5±0.01g,同等实验条件下,用猕猴桃提取液原液灌肠可明显提高小肠收缩频率和收缩力(p<0.001),与阳性参照物(乙酰胆碱)促进肠道运动的作用和效果十分近似。当猕猴桃液浓缩2倍和5倍时,其作用于小肠的效果,尤其是收缩频率更较乙酰胆碱显著增加(p<0.05);猕猴桃提取物对小鼠离体肠段的收缩频率和肠肌收缩力影响不如提取液。本研究提示,猕猴桃提取液随着其有机酸和总糖浓度的升高,肠肌收缩频率和肠肌收缩力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肠段 运动 功效成分 猕猴桃提取物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肠道钠氢交换载体(NHE3)mRNA表达的肠段特异性和发育性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邹仕庚 冯定远 +7 位作者 黄志毅 李岩 吴同山 左建军 职爱民 董泽敏 张常明 刘清神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3-348,共6页
旨在探讨猪肠道钠氢交换载体(NHE3)mRNA表达的肠段特异性和发育模式,为NHE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遗传背景相同的1、7、26、30、60、90和150 d蓝塘和长白公猪各5头,测体质量后屠宰,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组织样品;... 旨在探讨猪肠道钠氢交换载体(NHE3)mRNA表达的肠段特异性和发育模式,为NHE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遗传背景相同的1、7、26、30、60、90和150 d蓝塘和长白公猪各5头,测体质量后屠宰,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组织样品;以18S rRNA为内标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HE3 mRNA在60 d长白猪表达的肠段特异性及其在蓝塘和长白猪肠道表达的发育模式。结果显示:长白猪肠道NHE3 mRNA的表达丰度为结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依次降低,且结肠显著高于空肠和回肠(P<0.05)。不同猪种NHE3mRNA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表达模式相似;蓝塘和长白猪NHE3 mRNA的表达丰度分别在7和30 d(十二指肠)、7和26 d(空肠)达最高水平(P<0.05)。不同猪种结肠NHE3 mRNA的表达模式不同,分别与其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发育呈现不同的模式;蓝塘猪结肠NHE3 mRNA的表达丰度在26、90和150 d时显著低于长白猪(P<0.05)。以上结果说明,猪肠道NHE3 mRNA的表达受到发育阶段、品种和肠段的调控,且在十二指肠和空肠间具有品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E3mRNA 肠段特异性 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段移植阴道成形术手术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仲海燕 赵耀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3期2185-2187,共3页
先天性无阴道或阴道闭锁、男性假两性畸形以及变性手术(男→女)等均需实施阴道再造。早在1817年Dupuytrein就采用单纯的会阴造穴法进行阴道再造。之后,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皮片移植法、腹膜移植法、羊膜移植法、膀胱黏膜... 先天性无阴道或阴道闭锁、男性假两性畸形以及变性手术(男→女)等均需实施阴道再造。早在1817年Dupuytrein就采用单纯的会阴造穴法进行阴道再造。之后,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皮片移植法、腹膜移植法、羊膜移植法、膀胱黏膜移植法、带蒂皮瓣(如腹壁皮瓣、腹股沟岛状皮瓣、阴股沟皮瓣、脐旁皮瓣、阴茎皮瓣、阴囊皮瓣、阴唇皮瓣等)移植法等多种阴道再造的手术方式。近年来由于患者对于术后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建造一个功能和形态都接近正常的阴道,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移植法 阴道成形术 手术方法 男性假两性畸形 肠段 先天性无阴道 阴道再造 术后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在猪不同肠段吸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禹含 邹磊 +1 位作者 冀红芹 孙会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0-65,共6页
钙是动物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必需常量元素,是组成机体的重要成分,对畜禽生长和生产潜力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探讨猪肠段钙吸收,对于提高饲料中钙的利用率有重要价值。介绍钙在猪肠段的吸收机制,钙结合蛋白在肠道中的作用等。
关键词 肠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对大鼠离体肠段肌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黎维勇 谌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74-574,共1页
近年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在消化道动力学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但NO的分布及对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影响尚未完全阐明。本实验研究L精氨酸及左旋硝基精氨酸甲基酯(LNAME)对离体肠段肌电活动的... 近年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在消化道动力学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但NO的分布及对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影响尚未完全阐明。本实验研究L精氨酸及左旋硝基精氨酸甲基酯(LNAME)对离体肠段肌电活动的影响,旨有探讨NO在胃肠动力学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肠段 肌电活动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肠道细菌群落的肠段分异特征及对饥饿-牛粪培养的响应
8
作者 王宁 刘洋 +2 位作者 代威 姚丹丹 王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54-962,共9页
通过在初始-饥饿-牛粪连续培养条件下采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肠段内容物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研究蚯蚓肠道细菌群落的肠段分异特征及对饥饿和食物培养的响应。结果显示: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在... 通过在初始-饥饿-牛粪连续培养条件下采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肠段内容物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研究蚯蚓肠道细菌群落的肠段分异特征及对饥饿和食物培养的响应。结果显示: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在相邻肠段间相似,中肠和后肠的相似程度高于前肠和中肠,在相隔肠段间差异较大。厚壁菌门(14%~55%)、放线菌门(16%~39%)和变形菌门(15%~37%)是所有蚯蚓肠段的主要优势菌群。在不同培养状态下的肠道传递(前肠-中肠-后肠)过程中,优势菌门丰度变化趋势不同。前肠、中肠和后肠的核心扩增序列变体(ASVs)主要属于厚壁菌门(35%~48%)、放线菌门(20%~26%)和γ变形菌纲(14%~16%),前肠和后肠具有独有的核心ASVs,分别属于δ变形菌纲(7%)和纤维杆菌门(6%)。从初始状态到饥饿状态,肠道菌群Shannon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Sobs丰富度降低,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肠道中α/δ变形菌纲和放线菌门等类群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γ变形菌纲、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从饥饿状态到牛粪培养状态,肠道菌群Shannon多样性和Sobs丰富度进一步显著降低(P<0.05);肠道中δ变形菌纲和厚壁菌门等类群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γ/α变形菌纲和放线菌门等类群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无显著变化(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蚯蚓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结合菌群结构和差异ASVs分析结果表明,饥饿-牛粪处理显著改变了蚯蚓肠道细菌群落,其中,饥饿处理主要改变菌群丰度,而牛粪处理同时改变菌群丰度和组成。综上所述,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肠段分异,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抗干扰以保持稳态的能力。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对饥饿和食物均有明显响应,其中对食物的响应程度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道微生物 肠段 饥饿 牛粪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益中药对小鼠生理功能和兔离体肠段运动的影响
9
作者 朱建津 祝春雷 佘晓辉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4-196,共3页
采用黄芪、党参、当归、女真子、神曲、苍术、补骨脂、益母草 8味中药 ,以灌胃法研究它们对小鼠肝脏、脾脏和睾丸质量及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和对兔离体肠段运动的影响 .结果表明 :这些中药能提高小鼠肝脏、脾脏和睾丸的相对质量 ,提高白... 采用黄芪、党参、当归、女真子、神曲、苍术、补骨脂、益母草 8味中药 ,以灌胃法研究它们对小鼠肝脏、脾脏和睾丸质量及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和对兔离体肠段运动的影响 .结果表明 :这些中药能提高小鼠肝脏、脾脏和睾丸的相对质量 ,提高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糖的水平 ,抑制兔离体肠段的运动 ;这些中药通过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功能 离体肠段运动 中药 小鼠 饲料添加剂 作用机理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孔肠段腹壁间置术治疗伤寒肠穿孔
10
作者 周浩庚 施维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57-158,共2页
肠穿孔为伤寒病严重并发症,国内伤寒流行虽巳基本控制,但临床仍可见散发病例。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若处理不当会增加死亡率。几年前,作者在摩洛哥医疗队对大批病人以多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10例经创用穿孔肠段腹壁间置术,取得颇为满... 肠穿孔为伤寒病严重并发症,国内伤寒流行虽巳基本控制,但临床仍可见散发病例。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若处理不当会增加死亡率。几年前,作者在摩洛哥医疗队对大批病人以多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10例经创用穿孔肠段腹壁间置术,取得颇为满意的疗效无一例死亡,特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穿孔 腹壁间置术 穿孔肠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木香提取物对大鼠离体肠段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嘉樑 张献新 +4 位作者 张明军 王子元 刘晒玲 王皓宇 宋吉双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7年第5期14-16,共3页
为了探讨青木香对动物腹痛、腹泻的治疗作用机制,采用大鼠离体肠段试验,应用BL-420E生物机能系统,比较青木香提取物对正常肠段及酚妥拉明、氯化钡作用下离体肠段活动的影响,记录大鼠肠段运动的频率和振幅。结果显示,青木香提取物可浓度... 为了探讨青木香对动物腹痛、腹泻的治疗作用机制,采用大鼠离体肠段试验,应用BL-420E生物机能系统,比较青木香提取物对正常肠段及酚妥拉明、氯化钡作用下离体肠段活动的影响,记录大鼠肠段运动的频率和振幅。结果显示,青木香提取物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大鼠小肠肠段自发性收缩的频率和振幅;2.5 mg/m L青木香提取物对由氯化钡引起的离体肠段的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酚妥拉明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后,仍能显著降低离体肠段收缩的振幅。提示青木香提取物对小肠蠕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对动物腹痛、腹泻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肠道痉挛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木香提取物 大鼠 离体肠段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行改良Bacon术后拖出肠段的观察与护理
12
作者 徐桂女 沈设芬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9期47-48,共2页
目的总结低位直肠癌行改良Bacon术后拖出肠段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行改良Bacon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42例患者均择期成功完成拖出肠段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无肛门狭窄现象,无严重... 目的总结低位直肠癌行改良Bacon术后拖出肠段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行改良Bacon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42例患者均择期成功完成拖出肠段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无肛门狭窄现象,无严重的大便失控现象。结论采取正确的卧位,严密观察拖出肠管的血供和回缩情况,做好拖出肠管切除前后的护理,加强皮肤护理和心理护理,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出肠段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中钙离子浓度对肉鸡各肠段内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
13
作者 Ruvini K M Velmurugu R +1 位作者 Ganesharanee R Aaron J C 《饲料博览》 2014年第11期23-23,共1页
文章旨在评价饲粮中钙(Ca)的浓度对肉仔鸡肠道内Ca、磷(P)、氮(N)、脂肪和淀粉消化的影响。在3周龄肉仔鸡饲粮中添加Ca 6、9和12 g·kg-(1Ca:P分别为1:1、1.4:1和2:1),试验共进行6周,并且分别收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部和回肠下... 文章旨在评价饲粮中钙(Ca)的浓度对肉仔鸡肠道内Ca、磷(P)、氮(N)、脂肪和淀粉消化的影响。在3周龄肉仔鸡饲粮中添加Ca 6、9和12 g·kg-(1Ca:P分别为1:1、1.4:1和2:1),试验共进行6周,并且分别收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部和回肠下部的食糜。根据饲粮和食糜中标记物的比例来计算P、N、脂肪和淀粉在不同肠断内的表观消化率。在十二指肠内P和Ca的表观消化率均表现出负面效应。随着Ca浓度的增加,P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但存在Ca与小肠的位置互作(P<0.05)。当饲粮中Ca含量过低或含量正常时,P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空肠,但当Ca含量过高时,空肠和回肠上部参与P的吸收。饲粮中Ca浓度对Ca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Ca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空肠。随着Ca浓度的增加,N和脂肪的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N的消化率方面,饲粮中的Ca与肠道部位有显著的互作。当饲粮中Ca浓度适量或偏低时,N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空肠末端。但当Ca浓度偏高时,N的吸收部位为空肠和回肠上端。所有处理组中,脂肪主要消化部位是空肠和回肠,并且其一直持续到回肠末端。饲粮中Ca的浓度对淀粉的表观消化率物影响显著(P<0.05)。大部分的淀粉是在空肠的末端完成的。研究结果表明,P和N的消化部位取决于膳食Ca的浓度。增加饲粮中Ca浓度对P、N和脂肪的消化产生不利影响,但对Ca和淀粉消化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 消化 肠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间微生物菌群移植后不同肠段细菌定植的空间异质性
14
作者 朱珊珊(译) 王文策(校) 《广东饲料》 2021年第3期52-52,共1页
菌群在不同的肠段之间呈现出分区分布。因此,来自特定肠道段的外源微生物群可能仅在微生物群移植过程中侵入其同源肠道位置。粪便作为排泄的残留物包含大多数大肠微生物,但缺乏小肠微生物。我们推测,包括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微生物群... 菌群在不同的肠段之间呈现出分区分布。因此,来自特定肠道段的外源微生物群可能仅在微生物群移植过程中侵入其同源肠道位置。粪便作为排泄的残留物包含大多数大肠微生物,但缺乏小肠微生物。我们推测,包括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微生物群在内的全肠道菌群移植(WIMT)比常规粪便微生物菌群移植粪便微生物菌群移植(FMT)更能有效地重塑整个肠道菌群。结果:我们通过分别将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中的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对肠道菌群的分区定居进行了建模。空肠或回肠微生物菌群的移植在无菌小鼠的小肠(SI)中而不是在主要包含变形杆菌、乳酸杆菌科和蓝细菌的大肠(LI)中诱导了更多的外源微生物定植。相反,来自外来盲肠或结肠微生物群的细菌糖化厌氧菌,如拟杆菌科,前鞭毛纲科,弓形螺旋菌科和瘤胃菌科则建立在接受相应肠道分段微生物菌群移植的无菌小鼠的LI中。在无菌小鼠的肠道中,也观察到了微生物功能一致的分区定居模式。与核苷酸代谢、遗传信息处理以及复制和修复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小肠群落中,而与必需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辅酶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相关的基因主要在无菌小鼠的大肠群落中富集。随后,我们比较了FMT和WIMT在重塑无菌小鼠的群落结构方面的差异。FMT主要将LI衍生的微生物和基因功能转移到受体肠中,并成功移植了稀疏的SI衍生的微生物。但是,与FMT相比,WIMT向受体肠道引入了更多的SI衍生微生物和相关的微生物功能。此外,与FMT相比,WIMT还改善了肠道的形态发育,并降低了受者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结论:分段外源微生物群移植证明了细菌在胃肠道中的定植空间异质性,即来自一个特定位置的微生物群选择性地定居在其同源肠道区域。鉴于FMT期间缺乏外源性小肠微生物,WIMT可能是常规FMT在整个肠道重构微生物群的有前途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菌群 空间异质性 不同肠段 粪便菌群移植 道菌群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别探讨黄连对雌性大鼠胃肠道5种优势菌群的影响
15
作者 朱晨 袁丹丹 +1 位作者 段学清 田维毅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5-923,共9页
目的:研究黄连对雌性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黄连提供参考。方法:给予8周龄雌性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黄连煎剂,于1、2、3周采集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含肠内容物)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观察肠球... 目的:研究黄连对雌性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黄连提供参考。方法:给予8周龄雌性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黄连煎剂,于1、2、3周采集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含肠内容物)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观察肠球菌、大肠杆菌、拟杆菌、乳酸菌及梭菌等5种肠道主要优势菌的结构和数量变化。结果:在十二指肠:黄连促进肠球菌的生长(P<0.05),先促进后抑制大肠杆菌、拟杆菌、乳酸菌以及梭菌的生长(P<0.05)。在空肠:黄连抑制肠球菌、大肠杆菌、拟杆菌、乳酸菌以及梭菌的生长(P<0.05)。在回肠:黄连促进肠球菌的生长,先促进后抑制大肠杆菌和乳酸菌的生长(P<0.05),抑制拟杆菌和梭菌的生长(P<0.05)。在结肠:黄连抑制肠球菌、大肠杆菌、拟杆菌、乳酸菌以及梭菌的生长(P<0.05)。在胃部:黄连促进大肠杆菌的生长(P<0.05),抑制肠球菌、乳酸菌的生长(P<0.05),先促进后抑制拟杆菌和梭菌的生长(P<0.05)。以上促进或抑制效应在不同的给药剂量、不同的连续给药时间及不同的肠段等条件下有着显著差异。结论:黄连对雌性大鼠的肠道菌群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其影响程度在不同肠段中表现出明显差异,为进一步了解黄连的药理作用和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雌性 5种道菌群 性别 肠段 剂量 影响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饲喂条件下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细菌丰度的比较研究
16
作者 任斐儿 陈晖 +2 位作者 黄新新 杨帆 陈开旭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5,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燕麦饲喂条件下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细菌丰度的变化,为通过营养方式调节肠道微生物,增强马驹肠道健康提供参考依据。选择出生日期和断奶日期相近、体重为(112.36±7.50)kg的哈萨克马公驹5匹,在相同的饲... 试验旨在探究燕麦饲喂条件下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细菌丰度的变化,为通过营养方式调节肠道微生物,增强马驹肠道健康提供参考依据。选择出生日期和断奶日期相近、体重为(112.36±7.50)kg的哈萨克马公驹5匹,在相同的饲养管理和日粮营养水平条件下,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于试验最后1 d进行屠宰,分别采集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内容物,利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各肠段内容物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1)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菌群中共有OTU为1389个,特有的OTU数量分别为360、318和249个,各肠段内容物菌群的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无差异显著性(P>0.05);(2)马驹各肠段内容物10大优势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螺旋菌门(Spirocha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Melainabacteria和蓝藻(Cyanobacteria);10大优势菌科为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未经确认的梭菌科(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巴斯德氏菌科(Pasteurellaceae)、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和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10大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未经确认的肠杆菌属(unidentified_Enterobacteriaceae)、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未经确认的梭菌属(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八叠球菌属(Sarcina)、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未经确认的瘤胃球菌属(unidentified_Ruminococcaceae)。(3)除空肠内容物中普雷沃氏菌科高于回肠135.96%外(P<0.05),其余优势菌在门、科、属水平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4)LEFSe分析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道内容物菌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菌有11种。其中,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显著上调的菌8种,空肠内容物显著上调的菌1种,回肠内容物显著上调的菌2种;功能预测出25种功能。综上所述,燕麦饲喂条件下,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性变化;在细菌种类和相对丰度方面,排名在前的10大优势菌种类一致,但十二指肠内容物与空肠和回肠相比,存在较多的差异显著菌,且细菌功能具有区域特异性,导致各肠段微生物的功能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马 马驹 肠段 细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末段回肠寻找阑尾在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世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2期1303-1303,共1页
关键词 经末寻找阑尾 阑尾切除术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段回肠置管造口预防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广 边远 +2 位作者 鲁立峰 邹德胜 朱盈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3-745,共3页
目的探讨末段回肠置管保护性造口预防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3月-2014年3月完成22例保护性造口,行直肠前切除术结直肠吻合后经末段回肠置入气管导管,经右下腹壁引出固定并粘帖造口袋,观察术后肠内容转流、吻... 目的探讨末段回肠置管保护性造口预防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3月-2014年3月完成22例保护性造口,行直肠前切除术结直肠吻合后经末段回肠置入气管导管,经右下腹壁引出固定并粘帖造口袋,观察术后肠内容转流、吻合口漏及造口闭合情况。结果留置导管时间16-35 d,平均24 d。拔管后造瘘口全部自行愈合,闭合时间5-24 d,平均11.6 d。无死亡和再手术病例,肠内容物转流效果良好,未发现与导管相关并发症。吻合口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愈合。结论末段回肠置管操作简单,能有效预防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避免传统回肠造口或结肠造口的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造口 吻合口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阑尾残端置管造瘘在小儿一期末段回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圣余 谢承 +2 位作者 林立华 傅俊杰 张通福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74-277,281,共5页
目的探讨经阑尾残端置管造瘘在小儿一期末段回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实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38例不同病因引起的末段回肠病变患儿,均采用急诊或亚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均行一期末段病变回肠切除吻合术,吻合口... 目的探讨经阑尾残端置管造瘘在小儿一期末段回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实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38例不同病因引起的末段回肠病变患儿,均采用急诊或亚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均行一期末段病变回肠切除吻合术,吻合口距离回盲瓣10 cm以内,同时经阑尾切除的残端置入硅胶管至吻合口近端行回肠造瘘术。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除末段回肠闭锁与胎粪性肠梗阻伴末段回肠狭窄的患儿于术后8 d及6 d肛门及造瘘管排气、排便以外,其余病例均于术后3~4 d肠功能恢复,全部病例于肛门排气排便第2天拔除胃管予流质饮食,1~2 d后无腹胀及呕吐,予半流质饮食,术后4~5 d右髂窝引流管未见明显液体引出并经超声检查腹腔无积液后予拔除引流管,7~14 d腹部探查切口拆线愈合良好,带造瘘管出院,平均住院时间9 d。出院后2~5 d患儿饮食及大小便正常,造瘘管无明显粪便排出,在门诊拔除造瘘管,2~3 d后瘘口自行愈合。门诊随访6个月至2年,未见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腹膜炎、肠粘连及肠扭转等并发症。结论小儿末段病变回肠切除一期回肠吻合术,吻合口距离回盲瓣10 cm以内,辅以经阑尾残端置硅胶管至吻合口近端行回肠造瘘术,能有效避免吻合口漏等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且保留了回盲瓣的生理功能,对患儿消化吸收及生长发育无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口漏 回盲瓣 阑尾造瘘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肠末段至横结肠中段游离合并阑尾异位一例
20
作者 陈忠林 李吉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年第3期175-175,共1页
患者男性,20岁,诊断为亚急性兰尾炎,于1986年2月17日行兰尾切除术。取麦氏切口长6cm,进入腹腔探查:左下腹区及肝区,均未找到兰尾,盲肠和升结肠。向上延长切口至12cm,发现回肠末段(15cm)和右半结肠完全游离,无系膜固定并翻转到左上腹,兰... 患者男性,20岁,诊断为亚急性兰尾炎,于1986年2月17日行兰尾切除术。取麦氏切口长6cm,进入腹腔探查:左下腹区及肝区,均未找到兰尾,盲肠和升结肠。向上延长切口至12cm,发现回肠末段(15cm)和右半结肠完全游离,无系膜固定并翻转到左上腹,兰尾异位于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 上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