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仿真人肝细胞模型有助于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
1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I0001-I0001,共1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危害性大,疗效差。其现代治疗原则已从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发展为多学科参与、多技术应用、多阶段序贯的综合治疗模式。
关键词 细胞 射频消融治疗 肝细胞模型 CARCINOMA 综合治疗模式 仿真 恶性肿瘤 手术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再生增强因子调控线粒体功能稳态在棕榈酸诱导肝细胞脂毒性细胞模型中的作用
2
作者 周光 施晓雷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21-1425,共5页
目的:研究肝细胞脂毒性细胞模型中线粒体内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无脂肪酸的10%牛血清蛋白(bull serum albumin,BSA)处理L-O2细胞为对照(BSA组),0.2 mmol/L棕榈酸(pa... 目的:研究肝细胞脂毒性细胞模型中线粒体内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无脂肪酸的10%牛血清蛋白(bull serum albumin,BSA)处理L-O2细胞为对照(BSA组),0.2 mmol/L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处理L-O2细胞为脂毒性细胞模型(PA组),并在构建ALR过表达(ALR-OE组)及对照(Vector组)细胞后,分别接受BSA和PA处理,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检测试剂盒检测脂毒性、JC-1染色分析线粒体膜电位、流式凋亡检测分析细胞凋亡,Western bolt检测ALR、Bax、Bcl-2、细胞色素C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BSA组相比,PA组细胞内脂滴增多、细胞活力下降50%、LDH释放增加13倍,线粒体内ALR表达则明显降低。BSA处理下Vector组和ALR-OE组无明显差异,而PA刺激后ALR-OE组相较于Vector组,细胞活力增加约16%,LDH释放减少约40%,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约18%,细胞色素C释放减少,细胞凋亡减少。结论:ALR参与肝细胞脂毒性的发生,靶向调控ALR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脂毒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细胞脂毒性细胞模型 再生增强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三明治”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中研究利福平及联用丹参酮ⅡA对普伐他汀经BSEP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蕾 杨玉洁 +1 位作者 王凌 蒋学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78-985,共8页
目的 以普伐他汀为BSEP底物,在“三明治”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模型上(sandwich-cultured rat hepatocytes, SCRH),研究利福平及联用丹参酮ⅡA对BSEP转运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SCRH模型,利用MTT筛选给药剂量;建立普伐他汀的HPLC-MS/MS检测... 目的 以普伐他汀为BSEP底物,在“三明治”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模型上(sandwich-cultured rat hepatocytes, SCRH),研究利福平及联用丹参酮ⅡA对BSEP转运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SCRH模型,利用MTT筛选给药剂量;建立普伐他汀的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考察利福平及联用丹参酮ⅡA对胆管内普伐他汀浓度的影响,并计算胆管外排指数(biliary excretion index, BEI)。结果成功构建了SCRH模型,并确定了利福平、丹参酮ⅡA、格列本脲及普伐他汀的合适给药剂量;建立了稳定可靠的普伐他汀HPLC-MS/MS检测方法;与空白组相比,利福平能够降低胆管内普伐他汀的浓度和普伐他汀的BEI,高浓度利福平的降低效果最明显( P <0.01);与利福平高浓度组相比,联用丹参酮ⅡA后,胆管中普伐他汀的浓度以及普伐他汀的BEI增大,高浓度丹参酮ⅡA的增加效果最明显( P <0.01)。结论在SCRH中,利福平能够抑制BSEP的转运能力,丹参酮ⅡA可以逆转利福平对BSEP转运能力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平 丹参酮ⅡA BSEP 普伐他汀 "三明治"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模型 胆汁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h^(-/-)Rag2^(-/-)IL2Rg^(-/-)小鼠肝脏原位异种重建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4
作者 张蒙 周琪 胡正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8-1365,共8页
目的:构建猪-小鼠肝细胞嵌合模型,探讨猪肝细胞在无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介导排斥条件下的移植及再生的相关条件,评估猪肝细胞在异种受体中的定居、增殖和功能因子分泌情况,为提高猪源化小鼠模型中猪肝细胞的重... 目的:构建猪-小鼠肝细胞嵌合模型,探讨猪肝细胞在无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介导排斥条件下的移植及再生的相关条件,评估猪肝细胞在异种受体中的定居、增殖和功能因子分泌情况,为提高猪源化小鼠模型中猪肝细胞的重建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脾脏内注射法将猪肝细胞移植至Fah^(-/-)Rag2^(-/-)IL2Rg^(-/-)(FRG)小鼠体内,构建移植模型。将16只FRG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实验组,每组4只。空白对照组小鼠停止给予2-(2-硝基-4-三氟甲基苯甲酰基)-1,4-环己二酮(NTBC),监测体质量;对照组4只小鼠注射猪肝细胞,移植前1周停止给予NTBC,移植后监测体质量,当体质量下降20%时,给予NTBC 3 d;实验组小鼠注射猪肝细胞,移植前1周停止给予NTBC,移植后监测体质量,当体质量下降20%时,给予NTBC 3 d;GFP基因实验组小鼠注射携带GFP基因猪肝细胞,移植前1周停止给予NTBC,移植后监测体质量,当体质量下降20%时,给予NTBC 3 d。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生存情况。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CD19+、CD3+和NK1.1+细胞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猪白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猪肝细胞再生效率。结果:与剪碎后再以胶原酶消化的方式比较,两步灌注法消化过程更温和、对细胞损伤更小,细胞活性可以达到92%。停止给予NTBC后,对照组小鼠体质量进行性降低,生命活力逐渐降低。连续停药第28天小鼠开始出现死亡现象。小鼠肝组织中出现肝细胞肿大、细胞浆疏松透亮和细胞核溶解等不可逆细胞损伤。空白对照组小鼠停药后血清中ALT水平逐渐升高。对照组停药小鼠重新给予NTBC后,体质量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流式细胞术,停止给予NTBC后,小鼠外周血中CD19+、CD3+和NK1.1+细胞完全缺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小鼠肝组织中未见深色Fah+阳性细胞,移植小鼠肝组织中可见深色Fah+阳性细胞,猪肝细胞再生效率为(11±4)%。GFP基因实验组小鼠可见同一视野经三色激光分别激发,猪肝细胞再生效率为(10±2)%。结论:成功构建了猪源化FRG小鼠肝脏嵌合模型,建立了长效稳定扩增猪肝细胞的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异种移植 Fah 细胞 猪-小鼠细胞嵌合模型 免疫缺陷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载脂蛋白A-Ⅰ模拟肽L4F促进HepG2细胞摄取高密度脂蛋白,但不影响该细胞表达和合成载脂蛋白A-Ⅰ与A-Ⅱ
5
作者 秦树存 王大新 +1 位作者 于杨 V.Kamanna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83-1983,共1页
关键词 载脂蛋白 L4F 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酯 清道夫受体 肝细胞模型 抗动脉粥样硬化 蛋白成分 分子模拟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诱导性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β-catenin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海军 孙梓程 +2 位作者 刘岩 由广玉 胡嘉航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0-304,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病死率较高,对HCC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的研究及治疗途径的探索是当前HCC研究的首要问题。本研究通过检测SD大鼠化学诱导HCC过程中β-catenin的表达,...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病死率较高,对HCC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的研究及治疗途径的探索是当前HCC研究的首要问题。本研究通过检测SD大鼠化学诱导HCC过程中β-catenin的表达,旨在探讨其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复合化学诱导法诱发48只SD雄性大鼠HCC,对照组为48只SD雄性大鼠。观察大鼠生长状态,每隔3周随机处死6只大鼠,观察肝脏变化情况,取材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复合化学法诱导21周后,能成功诱发大鼠HCC,免疫组化观察自第3周起大鼠肝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0.27±0.01)高于正常对照组(0.21±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化学诱导时间的增加,β-catenin蛋白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第18周(0.30±0.02)和21周(0.32±0.02)时诱癌组β-catenin的表达明显增高,与前面各时间段取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在正常肝脏组织、肝硬化、肝癌的动态病变过程中β-catenin蛋白表达均不相同,表明β-catenin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其可能参与HCC基因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细胞模型 Β-CATE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