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加皮不同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鲍志烨 黄伟 +1 位作者 张亚囡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2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研究香加皮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相应时间点检查血清肝功指标和肝脏组织ALT、AST活性,计算肝、肾脏器指数... 目的研究香加皮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相应时间点检查血清肝功指标和肝脏组织ALT、AST活性,计算肝、肾脏器指数。结果香加皮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对小鼠多次给药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为:ALT、AST在给药后1天明显升高,以AST为更敏感,一直持续到7天。药后7天之内,水提组分在(0.78~15.0)g·kg。。剂量范围之内、醇提组分在(0.78~6.0)g·kg-1剂量范围之内,与正常组比较,香加皮水提和醇提组分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毒性损伤,表现ALT、AST、ALP、TBI升高,ALB降低,肝体和肾体比值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呈现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且醇提组分的肝毒性作用程度〉水提组分。结论多次给小鼠一定剂量的香加皮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损伤,并呈现明显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加皮 不同组分 小鼠 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水提组分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丽美 鲍志烨 +3 位作者 黄幼异 黄伟 张亚囡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1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考察半夏水提组分单次给药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方法单次给药"时-毒"关系研究:制备62.5 g.kg-1半夏水提组分,按25 mL.kg-1给小鼠灌胃给药1次,给药后按处理时间点依次为0(即空白对照组),0.5,1,2,4,8,12,24... 目的考察半夏水提组分单次给药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方法单次给药"时-毒"关系研究:制备62.5 g.kg-1半夏水提组分,按25 mL.kg-1给小鼠灌胃给药1次,给药后按处理时间点依次为0(即空白对照组),0.5,1,2,4,8,12,24,48,72h,于相应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取肝组织,常规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单次给药"量-毒"关系研究:设定半夏水提组分82.5 g.kg-1、70.1 g.kg-1、59.6 g.kg-1、50.7 g.kg-1、43.1 g.kg-1、36.6 g.kg-1 6个剂量组,小鼠灌胃给药1次,空白组给蒸馏水,于给药后4h按上述方法测定血清ALT、AST及肝组织镜检。结果半夏肝毒性"时-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62.5 g.kg-1的半夏水提组分血清ALT、AST值随时间的不同造成的肝损害的程度也不同,毒性高峰出现在给药后4h,持续约48h。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半夏水提组分在给药后4h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半夏肝毒性"量-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较高剂量半夏水提组分可使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水提组分后,肝细胞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脂肪变性以及部分点状坏死,而低剂量给小鼠灌胃,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未见异常改变。结论单次给予半夏水提组分可造成小鼠肝毒性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小鼠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酸水渗漉液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亚囡 黄幼异 +2 位作者 鲍志烨 黄伟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考察半夏酸水渗漉提取样品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方法单次给药"时-毒"关系研究:制备1.77 g.kg-1半夏酸水渗漉液,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25 mL.kg-1给小鼠灌胃给药1次,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 目的考察半夏酸水渗漉提取样品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方法单次给药"时-毒"关系研究:制备1.77 g.kg-1半夏酸水渗漉液,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25 mL.kg-1给小鼠灌胃给药1次,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给药后相应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计算肝体比值,另取肝组织,常规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单次给药"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2.68 g.kg-1、2.14 g.kg-1、1.72 g.kg-1、1.37 g.kg-1、1.10 g.kg-1、0.88 g.kg-1,空白组给同体积蒸馏水,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半夏肝毒性"时-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1.77 g.kg-1的半夏酸水渗漉液,血清ALT、AST值随时间的不同造成的肝损害的程度也不同,毒性高峰出现在给药后2h,持续时间约达72h。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半夏酸水渗漉液在给药后2~4h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半夏肝毒性"量-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较高剂量半夏酸水渗漉液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的增大,可使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后,可致肝细胞部分出现灶状坏死,而低剂量给小鼠灌胃,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未见异常改变。结论单次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可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毒性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具体表现为血清ALT、AST值升高甚或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且呈明显的时毒、量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酸水渗漉液 小鼠 毒性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首乌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黄伟 张亚囡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1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目的观察何首乌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何首乌水提组分、醇提组分,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 目的观察何首乌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何首乌水提组分、醇提组分,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何首乌水提组分、醇提组分,分别于药后4h、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小鼠灌胃较高剂量何首乌水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4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24h;给药4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4~6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小鼠灌胃较高剂量何首乌醇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2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48 h;给药2 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2~4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何首乌水提组分剂量在(5.5~30.75)g.kg-1之间、醇提组分在(8.5~24.5)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结论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何首乌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不同组分 小鼠 毒性 “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豆根不同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素君 吕莉莉 +2 位作者 钱晓路 李晓宇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1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研究山豆根不同组分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连续7天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分别于给药后第1、3、7天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目的研究山豆根不同组分多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连续7天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分别于给药后第1、3、7天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和总胆红素(TBI)、白蛋白(ALB)的含量,计算肝脏指数,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在给药后第1天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低剂量组未对小鼠肝脏造成明显损伤,高、中剂量组会使小鼠血清中ALT、AST、AKP活性升高,TBI含量升高,ALB含量下降;给药后第3天山豆根水提、醇提各剂量组小鼠出现烦躁,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血清中上述肝功能指标变化明显,肝体比值增大,并见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点状坏死等病理变化;给药后第7天观察上述症状依次加重。水提组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比醇提组分明显。结论多次给小鼠高、中剂量的山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均可造成明显的肝损伤,且水提组分的肝毒性大于醇提组分,并呈现明显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豆根 不同组分 毒性 “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豆根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杨倩 郑丽娜 +1 位作者 谢元璋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0年第7期385-389,共5页
目的研究山豆根水提组分及醇提组分单次给药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小鼠灌胃一定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 目的研究山豆根水提组分及醇提组分单次给药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小鼠灌胃一定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肝、脾、胸腺等脏器指数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量-毒"关系研究: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分别于药后6h、4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分别在灌胃较高剂量的山豆根水提、醇提组分后6h、4h达到高峰,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均升至最高,给药后48h均可恢复至正常值;山豆根水提组分剂量在(1.789~3.494)g·kg-1之间、醇提组分在(2.779~5.427)g·kg-1之间,肝脏可产生明显病理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水平升高显著。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核固缩、变性等病理改变。结论小鼠单次灌胃一定剂量的山豆根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毒性损伤,并呈现明显的"量-时-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豆根 毒性 “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乌发口服液对小鼠急性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黄幼异 孙蓉 孙虎 《中国药物警戒》 2011年第5期275-278,共4页
目的研究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给药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小鼠灌胃一定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目的研究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给药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小鼠灌胃一定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水平及肝、脾、胸腺等脏器指数的变化。"量-毒"关系研究: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小鼠血清ALT、AST、TBI水平均在灌胃较高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后2h达到高峰,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升至最高,给药后72h可恢复至正常值;剂量在(4.46~25)mL.kg-1之间肝脏可产生明显病理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TBI水平升高显著。结论小鼠单次灌胃一定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可造成急性肝毒性损伤,并呈现明显的"量-时-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乌发口服液 小鼠 毒性 “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晓宇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2年第3期129-133,共5页
目的观察薄荷挥发油与水提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薄荷挥发油和水提组分,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 目的观察薄荷挥发油与水提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薄荷挥发油和水提组分,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薄荷挥发油、水提组分分别于药后12 h、8 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小鼠灌胃较高剂量薄荷挥发油后,血清ALT、AST活力在12 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约达48h;给药6 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6~24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小鼠灌胃较高剂量薄荷水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8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约达24h;给药4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4~12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薄荷挥发油剂量在(0.2~0.5)mL.kg-1,水提组分剂量在(3.0~64.0)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结论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薄荷挥发油或水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 不同组分 小鼠 毒性 “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血生发胶囊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晓宇 孙蓉 吕莉莉 《中国药物警戒》 2011年第4期204-207,共4页
目的研究养血生发胶囊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养血生发胶囊,观察给药后小鼠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目的研究养血生发胶囊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养血生发胶囊,观察给药后小鼠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计算肝、肾、脾、胸腺脏器指数。"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养血生发胶囊分别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小鼠灌胃较高剂量养血生发胶囊后,血清ALT、AST活力在2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8h;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升至最高,药后48h可恢复至正常值。养血生发胶囊剂量在(2.50~12.00)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TBI升高显著。结论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养血生发胶囊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血生发胶囊 小鼠 毒性 “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血生发胶囊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莉莉 谢元璋 +2 位作者 钱晓路 杨倩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1年第4期202-204,共3页
目的研究养血生发胶囊单次给药对小鼠造成的肝毒性在病理学上的损伤程度,为养血生发胶囊肝毒性损伤提供病理组织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方法,通过光镜下阅片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观察养血生发胶囊单次灌胃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 目的研究养血生发胶囊单次给药对小鼠造成的肝毒性在病理学上的损伤程度,为养血生发胶囊肝毒性损伤提供病理组织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方法,通过光镜下阅片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观察养血生发胶囊单次灌胃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中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时-毒"关系研究:给药后2h检测发现,在给药后6~24h表现较明显。"量-毒"关系研究:在2.50~12.00g.kg-1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损伤,本品导致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结论单次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养血生发胶囊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并可导致肝细胞出现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病理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血生发胶囊 毒性 病理学 “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豆根不同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蓉 张亚囡 《中国药物警戒》 2012年第12期718-721,共4页
目的研究北豆根不同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给小鼠灌胃北豆根水提和醇提组分,每天1次,连续灌胃7天,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1、3、7天检测... 目的研究北豆根不同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给小鼠灌胃北豆根水提和醇提组分,每天1次,连续灌胃7天,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1、3、7天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浆清蛋白(ALB)、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胆红素(TBI)水平,并计算肝脏指数。结果北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可致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增高,ALT、AST在给药后1天明显升高,以AST为更敏感,一直持续到7天。肝脏重量和肝体比值增大,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胆红素(TBI)水平增加,血浆清蛋白(ALB)降低;上述变化随给药次数和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呈现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小鼠多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北豆根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明显的肝毒性损伤,即肝功指标的改变,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豆根 不同组分 小鼠 毒性 “量--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乌发口服液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元璋 钱晓路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1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研究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给药对小鼠造成的肝毒性在病理学上的损伤程度,为益肾乌发口服液肝毒性损伤提供病理组织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方法,通过光镜下阅片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观察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灌胃对小鼠肝毒性"量... 目的研究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给药对小鼠造成的肝毒性在病理学上的损伤程度,为益肾乌发口服液肝毒性损伤提供病理组织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方法,通过光镜下阅片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观察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灌胃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中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时-毒关系研究:给药后2h检测发现,在给药后6~24h表现较明显,量-毒关系研究:在10.56~25 mL.kg-1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损伤,本品导致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结论单次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并可导致肝细胞出现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病理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乌发口服液 毒性 病理学 “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豆根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13
作者 谢元璋 孙蓉 +2 位作者 王懿 张亚囡 罗栋 《中国药物警戒》 2012年第12期713-717,共5页
目的观察北豆根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脏指数,... 目的观察北豆根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脏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小鼠灌胃较高剂量的北豆根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4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48h;水提组分给药6h后即可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脏指数升高,其中24h肝脏指数升高最为明显;光镜下观察北豆根水提组分6h后,肝小叶结构尚还正常,个别细胞变性坏死;12h后大部分细胞核固缩,出现广泛的气球样变、玻璃样变、嗜酸性变性等,有假小叶形成;72h后肝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仍有个别细胞核固缩;醇提组分给药4h后肝脏明显肿大,肝脏指数升高,其中24h肝脏指数升高最为明显,光镜下观察北豆根醇组分6h后,肝小叶结构尚还正常,部分肝细胞核固缩;12h后,大部分细胞核固缩,问质细胞变性坏死;72h后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论北豆根水提组分剂量在46.05-61.4g·kg^-1之间、醇提组分在8.45~15.02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光镜下观察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病理损伤更严重。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北豆根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豆根 不同组分 小鼠 毒性 “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子水提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心脏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群 栾永福 +1 位作者 孙蓉 严敏 《中国药物警戒》 2014年第10期592-595,共4页
目的通过心电图变化和血液指标改变研究附子水提组分多次给药对正常小鼠心脏"量-毒"和"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根据给药剂量和药后不同时间点对小鼠分组,多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附子水提组分,观察给药前后小鼠ECG... 目的通过心电图变化和血液指标改变研究附子水提组分多次给药对正常小鼠心脏"量-毒"和"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根据给药剂量和药后不同时间点对小鼠分组,多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附子水提组分,观察给药前后小鼠ECG的变化,计算心、肝、肾的脏器指数,并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时-毒"关系研究表明:给小鼠灌胃附子水提组分24 h后,小鼠心率降低,P波时间延长、幅度变大,P-R间期、QRS波群时程变长;QT间期缩短;心脏指数降低,血中CK、LDH含量升高。药后48 h上述变化更加显著。"量-毒"关系研究表明:小鼠药后心率升高,P波时间延长、幅度增大;P-R间期延长;QRS波群和QT间期延长,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成反比关系;心脏指数降低,血中CK、LDH含量升高,而肝脏、肾脏指数的改变则不显著。且上述变化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小鼠于不同剂量和不同时间多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附子水提组分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脏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心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心脏毒性 “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明子不同提取物单次给药对小鼠肝、肾“量-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娜娜 郭欣 +1 位作者 蔡涛涛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7年第10期594-598,共5页
目的通过血清生化指标改变的表现,研究决明子不同提取物单次给药对正常小鼠肝脏、肾脏"量-毒"和"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根据给药剂量和药后不同时间点对小鼠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决明子全粉、水提物和醇提... 目的通过血清生化指标改变的表现,研究决明子不同提取物单次给药对正常小鼠肝脏、肾脏"量-毒"和"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根据给药剂量和药后不同时间点对小鼠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决明子全粉、水提物和醇提物,计算肝、肾的脏器指数,并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时-毒"关系研究表明:给予小鼠决明子不同提取物后,小鼠血清各项指标(ALT、AST、Cr、BUN、TNF-α)均在给药后1~2 h达到高峰,48 h开始恢复。"量-毒"关系研究表明:小鼠单次灌胃决明子醇提物(79.80~26.84)g·kg-1、决明子水提物(57.45~23.53)g·kg-1、决明子全粉15.00 g·kg-1可造成明显肝、肾毒性损伤,血清ALT、AST、BUN、Cr、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上述剂量范围分别相当于临床70 kg人日用量的(387.4~130.3)倍、(294.0~120.5)倍、140.0倍。结论单次给予正常小鼠不同剂量和不同时间的决明子水提物、决明子醇提物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肝、肾损伤,并呈现"量-时-毒"关系,决明子全粉各剂量组无剂量依赖关系,可能与药品的浓度较高,影响肠道吸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明子 不同提取物 “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子不同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神经毒性的“时-毒”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懿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4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研究附子不同组分单次给药致小鼠神经毒性的时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组分分组,分别给小鼠灌胃附子不同组分,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相应时间点观察记录小鼠自主活动数和转棒数,检测血清过氧化物... 目的研究附子不同组分单次给药致小鼠神经毒性的时毒关系。方法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组分分组,分别给小鼠灌胃附子不同组分,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相应时间点观察记录小鼠自主活动数和转棒数,检测血清过氧化物酶(SOD)、丙二醇(MDA)、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结果水提组分组小鼠自主活动先加强后减弱再加强,血LDH药后60min升高显著;醇提组分组小鼠自主活动先减弱后加强,转棒停留时间先减少或增多,60min降低显著,血SOD含量在15~120min内持续降低;全组分组小鼠自主活动和转棒停留时间均在90min减少显著,血SOD含量减低,但显著性差异小于醇捉组分。3种组分组小鼠血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醇提〉水提〉全组分。结论单次给小鼠灌胃-定剂量的附子不同组分可造成一定的神经损伤,且醇提组分的损伤程度最大,并呈现-定的神经毒性“时-毒”关系。对损伤机制和进一步损伤所导致的行为学、递质水平、神经元等留待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不同组分 神经毒性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