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肌膜抗肌萎缩蛋白-糖蛋白复合物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赵蕾 胡超平 +3 位作者 王艺 周水珍 施亿赟 李西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48-452,共5页
研究背景离心运动或高张力运动可以损伤骨骼肌结构,使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缺失,并继发性引起抗肌萎缩蛋白-糖蛋白复合物(DGC)缺乏,表明dystrophin蛋白表达下降是离心运动对骨骼肌损伤的关键标记之一。DMD基因突变致dystrophin蛋白... 研究背景离心运动或高张力运动可以损伤骨骼肌结构,使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缺失,并继发性引起抗肌萎缩蛋白-糖蛋白复合物(DGC)缺乏,表明dystrophin蛋白表达下降是离心运动对骨骼肌损伤的关键标记之一。DMD基因突变致dystrophin蛋白缺失继而导致Duchen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表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自出生起即处于骨骼肌离心运动所承载的高张力力量传递通路的自然状态。本研究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骨骼肌功能进行性下降与DGC复合物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共197例9天至12岁Duchen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肱二头肌肌膜DGC复合物中的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α-和β-DG),肌聚糖蛋白(α-、β-、γ-和δ-SG),互生蛋白(syntrophin)表达变化。结果各年龄段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肌膜α-和β-DG,α-、β-、γ-和δ-SG,syntrophin蛋白均呈现不同程度缺乏,但与增龄伴随的肌力下降并无关联性。结论 DGC复合物缺乏可能在出生前即已发生,建议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在日常生活活动和康复训练中避免离心运动和抗高阻力动作对骨骼肌的进一步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杜氏 肌营养不良蛋白相关蛋白复合物 运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Ⅰ复合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吕露露 祝万洁 +2 位作者 肖明洋 李祎珂 张娟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228-2233,共6页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β2-糖蛋白I(β2GPI)复合物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4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把研究对象分为3组:勺型组(83例)、非勺型组(83例)和反勺型组(42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血糖、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甲状腺功能、电解质、IL-6、hs-CRP、ox-LDL/β2GPI复合物等指标的检测,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最后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hsCRP、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及颈部血管斑块占比均高于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非勺型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呈正相关(r=0.424、0.245、0.4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BP(OR=1.091,95%CI=1.007~1.182)、hs-CRP(OR=5.141,95%CI=1.700~15.541)、ox-LDL/β2GPI复合物(OR=1.033,95%CI=1.023~1.044)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更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更高。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有望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昼夜节律 超敏C反应蛋白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复合物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阶段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肌细胞膜上DGC关联复合物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李西华 徐苓 +5 位作者 刘晓青 赵蕾 吴燕 沈莹 吴洁 顾学范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40-1044,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阶段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肌细胞膜上DGC关联复合物蛋白的表达。方法将24例已确诊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根据儿童发育年龄分成3组,0.5~3岁为幼儿期组,~6岁为学龄前期组,~13岁为学龄期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阶段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肌细胞膜上DGC关联复合物蛋白的表达。方法将24例已确诊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根据儿童发育年龄分成3组,0.5~3岁为幼儿期组,~6岁为学龄前期组,~13岁为学龄期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肌细胞膜上与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组成相关DGC复合体的蛋白进行分析。结果dystrophin蛋白的缺失可引起不同年龄阶段的肌细胞膜上α-SG、β-SG、γ-SG、δ-SG、β-DG和dysferlin不同程度的缺乏或完全缺乏;肌细胞膜上的nNOS蛋白在3组中完全缺乏,而caveolin-3蛋白表达增加。结论与dystrophin组成相关DGC复合体的蛋白在不同年龄阶段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缺乏或完全缺乏,这些蛋白的缺乏可能发生在胚胎时期,而caveolin-3蛋白表达增高与肌纤维再生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HENNE型营养不良 萎缩蛋白 DGC关联复合物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症患儿腓肠肌组织中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mRNA表达的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明 刘恒方 +2 位作者 张敏 宋长栋 王建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0-462,共3页
目的:探讨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Utrophin)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与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儿腓肠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肌营养不良症组(n=31)[包括DMD组(n=24)与BMD组(n=7),DM... 目的:探讨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Utrophin)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与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儿腓肠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肌营养不良症组(n=31)[包括DMD组(n=24)与BMD组(n=7),DMD组又分为DMD1组(n=6)、DMD2组(n=12)、DMD3组(n=6)]与对照组(n=21)腓肠肌组织中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Utrophin)及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肌营养不良症患儿腓肠肌组织中Utrophin mRNA表达水平与Hammersmith功能运动评分(HFM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肌营养不良症组腓肠肌组织中Utrophin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P=0.002)。与BMD组比较,DMD组Utrophin mRNA的表达上调(P=0.003)。与DMD1组比较,Utrophin mRNA在DMD2组与DMD3组的表达水平上调,其中以DMD3组上调最为显著(P<0.05)。肌营养不良症患儿Utrophin mRNA的表达水平与HFMS呈正相关(rS=0.671,P=0.003)。结论:Utrophin在肌营养不良症患儿腓肠肌组织中表达上调,Utrophin可能替代成熟骨骼肌纤维中Dystrophin的部分功能,在阻遏DMD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腓肠 萎缩蛋白相关蛋白 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卉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0-328,共9页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替换突变基因是其基因治疗的热点。腺相关病毒因其无人类致病原性、免疫原性较低且能在非分化细胞中长期存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的相关研究。本文拟从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微小抗...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替换突变基因是其基因治疗的热点。腺相关病毒因其无人类致病原性、免疫原性较低且能在非分化细胞中长期存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的相关研究。本文拟从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微小抗肌萎缩蛋白(AAV micro-dystrophin)基因的构建、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三方面综述采用AAV micro-dystrophin基因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杜氏 基因治疗 腺病毒科 营养不良蛋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微管素相关微蛋白7在小鼠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机制
6
作者 王嘉 张黎 +3 位作者 杨耀 杨曦 孙雄山 杨永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目的探讨肌微管素相关微蛋白7(myotubularin related protein 7,MTMR7)在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小鼠、Mtmr7转基因(Mtmr7-Tg)小鼠各20只,分为对照组、Mtmr7-Tg组、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组、MCT+Mtmr7-Tg组,超声... 目的探讨肌微管素相关微蛋白7(myotubularin related protein 7,MTMR7)在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小鼠、Mtmr7转基因(Mtmr7-Tg)小鼠各20只,分为对照组、Mtmr7-Tg组、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组、MCT+Mtmr7-Tg组,超声测量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pulmonary artery acceleration time,PAT)和射血时间(pulmonary artery ejection time,PET),取材时分离右心室游离壁,计算右心肥厚指数,免疫染色观察肺小动脉重构。将小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以低氧处理,观察其增殖和迁移情况。结果MTMR7在肺血管中表达,并且MCT处理之后,Mtmr7-Tg小鼠的PAT/PET比值降低(P<0.05),右心肥厚指数升高(P<0.01)。以Mtmr7基因过表达腺病毒转染PASMCs,可以抑制其增殖和迁移。用chemerin-9恢复p-ERK1/2的活性,过表达MTMR7对PASMCs增殖、迁移抑制作用消失。结论过表达MTMR7可减轻低氧诱导的小鼠PASMCs增殖和迁移,从而逆转肺动脉高压,机制与MTMR7降低ERK1/2磷酸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素相关蛋白7 ERK1/2 肺血管重构 肺动脉平滑细胞 肺动脉高压 右心室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成年后尿微量蛋白及尿肌酐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丁子俊 王晓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9-456,共8页
目的:探索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成年后尿微量蛋白及尿肌酐之间的相关性及因果关联。方法:通过采取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本课题组从数据集中提取出具有明显影响力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并将其依次通过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 目的:探索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成年后尿微量蛋白及尿肌酐之间的相关性及因果关联。方法:通过采取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本课题组从数据集中提取出具有明显影响力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并将其依次通过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法、加权中位数法、孟德尔随机化-Egger回归(Mendelian randomization-Egger regression,MR-Egger)及孟德尔随机化-异常值检测和校正方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pleiotropy residual sum and outlier,MR-PRESSO)结果来表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成年后尿微量蛋白质、尿肌酐的因果关系。并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11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新生儿期及成年期的相关临床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成年后尿微量蛋白及尿肌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R-IVW检验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成年后尿微量蛋白(P=0.037)及尿肌酐(P=0.015)的关联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回顾性研究,发现2组新生儿在除出生体质量以外的其他变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本课题组发现新生儿出生时的体质量与尿微量蛋白呈负相关(r=-0.78,P=0.015),但与尿肌酐呈正相关(r=0.78,P=0.018)。结论: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成年后尿微量蛋白呈负相关;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成年后尿肌酐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出生体质量 尿 尿微量蛋白 孟德尔随机化 Pearson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437例治疗及遗传分析
8
作者 甘思仪 叶亦致 +1 位作者 廖红梅 吴丽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8-273,共6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最佳时期,以及分析失去行走能力(loss of ambulation,LoA)和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DMD)突变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确诊的假肥大型肌...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最佳时期,以及分析失去行走能力(loss of ambulation,LoA)和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DMD)突变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确诊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数据。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分析服用激素起始年龄、康复训练时间以及基因型对患者独立行走时间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37例患者,年龄集中在3~6岁,主要就诊原因为肌无力。遗传学检测依次发现的类型为DMD基因缺失(289例,61.1%)、点突变(148例,31.3%)、基因重复(36例,7.6%),其中点突变以无义突变(72例,64.3%)最常见。在3~5岁服用激素的患者[P<0.1,HR=0.47,中位数年龄13(13-NA)]丧失行走年龄显著比未用激素的患者晚。外显子43(Exon43)缺失突变[P<0.1,HR=3.04,中位数年龄10(10-NA)]的患者失去行走能力年龄显著早于“其他基因型”缺失。康复训练时间大于1年的患者丧失行走能力时间显著晚于未进行康复训练患者。结论患者在3~5岁服用激素效果最佳;进行1年以上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患者的独立行走时间;Exon43缺失突变的DMD患者具有较早的LoA,这将对临床试验设计方面带来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肥大型营养不良 失去行走能力 萎缩蛋白基因 基因型 糖皮质激素治疗 康复训练 COX比例风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对涎腺腺样囊性癌表达β-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郝艳梅 马佳 +2 位作者 司晨晨 徐佳 景捷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β-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β-DG)的表达情况,探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对SACC细胞表达β-DG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经不同浓度(10、15、20、25μmol.L-)1TIMPs作用后SACC肺高转移株...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β-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β-DG)的表达情况,探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对SACC细胞表达β-DG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经不同浓度(10、15、20、25μmol.L-)1TIMPs作用后SACC肺高转移株ACC-M和肺低转移株ACC-2中β-DG的表达情况,以未经TIMPs作用的ACC-M和ACC-2细胞作为对照。收集7例SACC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以10例正常涎腺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β-DG的表达情况。结果未经TIMPs作用前,ACC-2和ACC-M细胞均未见β-DG表达,经不同浓度TIMPs作用后,ACC-2和ACC-M细胞β-DG表达均为阳性。1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β-DG主要表达于腺泡的基膜上;SACC组织的癌巢周围及癌细胞中β-DG表达阴性。结论 SACC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骨架连接处的β-DG发生了断裂,可能使其更容易发生侵袭和转移,而TIMPs能够逆转β-DG的表达,为治疗SACC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涎腺腺样囊性癌 β-营养不良蛋白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基因缺陷、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浅析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发病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松林 梁颖茵 冯善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10-1413,共4页
目的:研究dystrophin基因缺陷、蛋白疏水性改变和空间结构改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索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发病机制。方法:分析59例缺失型突变的DMD/BMD患者基因检测结果,以信息生物学方法分析dystrophin蛋白疏水性和... 目的:研究dystrophin基因缺陷、蛋白疏水性改变和空间结构改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索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发病机制。方法:分析59例缺失型突变的DMD/BMD患者基因检测结果,以信息生物学方法分析dystrophin蛋白疏水性和三维结构改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50例移码突变均为DMD。累及第3疏水峰的5例整码突变4例为DMD,1例BMD。3号外显子缺失后dystrophin的氨基端空间位置发生扭转,影响dystrophin与肌钙蛋白结合而致病。结论: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表型轻重与缺失是否破坏阅读框、累及第3疏水峰以及蛋白空间结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缺失 蛋白质结构 营养不良 杜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D、BMD患者骨骼肌、皮肤立毛肌肌营养不良蛋白同时欠损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亚玲 胡静 +4 位作者 袁军辉 李娜 梅丽 张祥宏 刘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2-326,共5页
目的研究、对比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在杜兴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患者活检骨骼肌、皮肤立毛肌中的表达。方法用肌营养不良蛋白三个不同区域的单克隆... 目的研究、对比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在杜兴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患者活检骨骼肌、皮肤立毛肌中的表达。方法用肌营养不良蛋白三个不同区域的单克隆抗体(Dystrophin-N、-C、-R)对11例DMD患者,5例BMD患者和3例其他神经肌病患者同时行活检骨骼肌、皮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与对照例相比,11例DMD患者抗Dystro-phin-N、-C、-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骼肌肌纤维膜Dystrophin-N、-C、-R呈完全欠损;皮肤立毛肌Dystrophin-N、-R完全欠损,Dystrophin-C轻微表达。5例BMD患者抗Dystrophin-N、-C、-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营养不良蛋白在骨骼肌肌纤维膜和皮肤均呈不完全欠损。结论DMD和BMD患者肌营养不良蛋白在骨骼肌肌纤维膜、皮肤立毛肌呈完全/不完全欠损,与骨骼肌活检相同,皮肤活检也是分子病理学诊断DMD、BMD简便、易行、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兴型营养不良 贝克型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蛋白 立毛 纤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T pull-down联合质谱筛选(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在小鼠睾丸组织中的相互作用蛋白质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盼盼 闫慧 +1 位作者 袁业锋 冯雅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6-293,共8页
(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dystrobrevin binding protein 1,dysbindin-1)是溶酶体相关细胞器生物发生复合体-1(biogenesis of 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s complex 1,BLOC-1)的1个亚基,在多种组织细胞中广泛表达;然而,其在睾丸... (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dystrobrevin binding protein 1,dysbindin-1)是溶酶体相关细胞器生物发生复合体-1(biogenesis of 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s complex 1,BLOC-1)的1个亚基,在多种组织细胞中广泛表达;然而,其在睾丸组织中的作用至今尚不明确。为寻找(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在睾丸组织中的相互作用蛋白质,以进一步研究(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在睾丸中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在Rosetta(DE3)菌种中表达可溶性GST-dysbindin-1融合蛋白,经谷胱甘肽-琼脂糖珠亲和纯化后,与小鼠的睾丸组织蛋白质孵育进行GST pull-down实验,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 MS/MS)分析筛选(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在睾丸组织中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利用Bio GPS数据库聚类在睾丸组织中高表达和特异性表达的互作蛋白质,运用DAVID6.8在线分析工具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和KEGG通路等方面对筛选出的互作蛋白质进行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本实验共筛选出108个(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在睾丸组织中的潜在互作蛋白质,其中98个为尚未报道的(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相互作用蛋白质,7个为睾丸高表达蛋白质,5个为睾丸特异性表达的蛋白质。这些候选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外泌体等细胞组分中,通过与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结合参与蛋白质翻译和转运、囊泡运输及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以及氨基酸生物合成、溶酶体及蛋白酶体等生物学通路。我们推测,在睾丸组织中(肌)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可能通过与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精子的发生和受精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短小蛋白结合蛋白1 睾丸组织 相互作用蛋白 功能分析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肌萎缩蛋白在不同类型肌营养不良症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伟文 廖晓阳 +1 位作者 吴渝宪 王庆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1-293,共3页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Duchenne型(DMD)、Becker型(BMD)、肢带型(LGMD)、面肩肱型(FSHD)肌营养不良症及神经性肌萎缩患者的肌肉组织进行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Dys)检测,为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nti...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Duchenne型(DMD)、Becker型(BMD)、肢带型(LGMD)、面肩肱型(FSHD)肌营养不良症及神经性肌萎缩患者的肌肉组织进行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Dys)检测,为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nti5-7多克隆抗体检测患者肌肉组织中Dys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分级加以分析比较。结果63例DMD患者未检测到Dys表达,8例DMD患者肌细胞膜上可检测到Dys弱阳性表达,肌肉组织中有无Dys表达的DMD患者的年龄、病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BMD患者的肌肉组织中检测到Dys弱阳性表达;其余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肌肉组织中均检测到Dys阳性表达。结论肌肉组织中Dys表达的质或量的改变是鉴别DMD/BMD临床表型及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是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鉴别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蛋白 营养不良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层粘连蛋白免疫电镜技术研究杜氏肌营养不良症肌细胞基膜改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柠 慕容慎行 +2 位作者 陈碧芬 姚宜卿 高美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99-201,共3页
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对DMD和正常对照骨骼肌细胞基膜层粘连蛋白(LN)定位分布进行观察,表明LN定位于肌基膜,高电子密度反应产物呈粗带状均匀分布于肌细胞膜外层。DMD肌基膜LN分布不均,外观粗糙,常出现双层或多层结构,... 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对DMD和正常对照骨骼肌细胞基膜层粘连蛋白(LN)定位分布进行观察,表明LN定位于肌基膜,高电子密度反应产物呈粗带状均匀分布于肌细胞膜外层。DMD肌基膜LN分布不均,外观粗糙,常出现双层或多层结构,并可见局部缺损。对其中2例DMD进行LN抗体Fab’-HRP染色作进一步观察,也证实了DMD肌基膜存在缺损改变,这为DMD膜缺陷理论提供了新的病理形态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层粘连蛋白 免疫电镜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癫痫细胞模型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b和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基因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15
作者 叶洁梅 吴原 +3 位作者 黄金山 李偲俊 韦兴 刘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735-1738,共4页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细胞模型(Sombati癫痫细胞模型)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b(GnT-Vb)和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dystroglycan)基因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取新生24 h内SD乳鼠,分离其双侧海马进行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将培养至第14天的海...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细胞模型(Sombati癫痫细胞模型)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b(GnT-Vb)和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dystroglycan)基因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取新生24 h内SD乳鼠,分离其双侧海马进行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将培养至第14天的海马神经元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利用低镁细胞外液培养3 h制备Sombati癫痫细胞模型。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PCR)方法测定对照组和模型组造模后第1天和第4天GnT-Vb和dystroglycan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第1天,模型组GnT-Vb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dystroglycan基因表达水平间无差异(P>0.05)。造模后第4天,模型组GnT-Vb、dystroglycan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nT-Vb和dystroglycan基因在Sombati癫痫细胞模型中表达呈增高趋势,并呈现一定时间的动态变化;GnT-Vb和dystroglycan基因可能同时参与了难治性癫痫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b 营养不良蛋白聚糖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血清免疫球蛋白与β_2m的观察
16
作者 沈成鑫 邵启华 +1 位作者 同位素室 张扬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68-369,共2页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血清免疫蛋白与β2m(β-微球蛋白)测定。查阅国内资料尚未见报导。我院自1985~1987年对60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进行免疫学研究,其中40例检测血清IgA、IgG、IgM,20例检测血清β2m。并与113例正常组作比较...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血清免疫蛋白与β2m(β-微球蛋白)测定。查阅国内资料尚未见报导。我院自1985~1987年对60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进行免疫学研究,其中40例检测血清IgA、IgG、IgM,20例检测血清β2m。并与113例正常组作比较。结合临床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骨骼肌Akt通路活性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翔 张巍 +2 位作者 吕鹤 王朝霞 袁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6-529,共4页
目的:研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DM)患者骨骼肌Akt信号通路活性改变及与骨骼肌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7例经临床、电生理和病理检查确诊的DM1型(DM1)患者为实验组,7例无骨骼肌病理改变的患者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 目的:研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DM)患者骨骼肌Akt信号通路活性改变及与骨骼肌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7例经临床、电生理和病理检查确诊的DM1型(DM1)患者为实验组,7例无骨骼肌病理改变的患者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发病年龄6~35岁,病程1~20年,临床均表现为肢体远端为主的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肌酸激酶在271~1325U/L之间,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伴随大量强直电位发放。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肌肉活检病理检查,并用Westernblot测定总Akt、磷酸化Akt(p-Akt)和其下游信号分子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ribosomalproteinS6kinase,p70s6k)的活性,比较骨骼肌Akt、p-Akt、磷酸化p70s6k(p-p70s6k)活性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及实验组骨骼肌总Akt、p-Akt、p-p70s6k活性与患者肌纤维肥大、核内移和肌浆块等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肌肉活检发现肌营养不良改变伴随大量核内移现象以及肌膜下出现嗜碱性胞浆块,DM1患者的总Akt、p-Akt、p-p70s6k及p-Akt/Akt的光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Akt:t=4.110,P=0.006;p-Akt:t=4.408,P=0.004;p-p70s6k:t=4.113,P=0.005;p-Akt/Akt:t=4.055,P=0.002)。实验组总Akt、p-Akt、p-p70s6k的活性水平和肌纤维肥大均呈显著正相关(Akt:r=0.825,P=0.015;p-Akt:r=0.914,P=0.004;p-p70s6k:r=0.916,P=0.004),与肌浆块以及核内移的出现频率无显著相关。结论:DM1患者的骨骼肌存在Akt信号通路的广泛活化,并可能因此导致该病的肌纤维病理性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 营养不良 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CA1相关A蛋白复合物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三阴性乳腺癌易感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凌泓 胡欣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81-887,共7页
背景与目的:BRCA1突变与三阴性乳腺癌发病相关目前己得到学者公认。该研究旨在分析BRCA1相关A蛋白复合物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与三阴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寻找和确定与汉族人群三阴... 背景与目的:BRCA1突变与三阴性乳腺癌发病相关目前己得到学者公认。该研究旨在分析BRCA1相关A蛋白复合物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与三阴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寻找和确定与汉族人群三阴性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型和单体型。方法:2008年-2011年间414例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原发性乳腺癌手术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和354例健康妇女进入本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Abraxas、BRE、Rap80、NBA1和BRCC36基因组DNA的37个SNP位点的检测,分析它们与三阴性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者随后检测了652例其他类型乳腺癌和890例健康女性的DNA以证实发现的SNP是否为三阴性特有的遗传相关位点。结果:该研究在第一步研究中发现,NBA1启动子区rs7250266位点突变的G等位基因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频率显著低于在正常女性中的频率(0.14 vs 0.19,P〈0.01)。对rs7250266位点基因分型显示:与携带cc基因型个体比较,携带GC型个体的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显著降低(GC:OR=0.70,95%CI:0.51~0.97;GG:OR=0.48,95%CI:0.21~1.07,P=0.03)。单体型分析也证实NBA1基因的不同单体型间三阴性乳腺癌发病风险不同。第二步的研究结果显示,rs7250266位点突变在非三阴性的乳腺癌与正常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9 vs 0.18,P=0.85)。结论:NBA1基因的rs7250266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相关,其突变型等位基因携带者罹患三阴性乳腺癌的风险低于野生型等位基因携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三阴性乳腺癌 BRCA1基因 BRCA1相关蛋白复合物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头相关蛋白复合物3δ亚单位与BRD7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晓杰 周鸣 李桂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8-323,共6页
目的:观察鼻咽癌密切相关基因BRD7与接头相关蛋白复合物3(AP3)δ亚单位的相互作用及功能。方法:首先构建AP3δ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MV-HA-AP3δ和pEGFP-C2-AP3δ,然后采用GFP介导的细胞荧光实验考察非洲绿猴肾COS7细胞中AP3δ的亚细胞定位... 目的:观察鼻咽癌密切相关基因BRD7与接头相关蛋白复合物3(AP3)δ亚单位的相互作用及功能。方法:首先构建AP3δ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MV-HA-AP3δ和pEGFP-C2-AP3δ,然后采用GFP介导的细胞荧光实验考察非洲绿猴肾COS7细胞中AP3δ的亚细胞定位;通过细胞荧光共定位和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BRD7蛋白与AP3δ蛋白的相互作用;最后采用荧光素酶实验观察BRD7与AP3δ对COS7细胞E2F3和CyclinD1活性的影响,半定量逆转录PCR观察转染pcDNA3.1-BRD7的HNE1细胞AP3δmRNA的表达,以转染空白载体的HNE1细胞为对照。结果:成功构建了pCMV-HA-AP3δ和pEGFP-C2-AP3δ;AP3δ蛋白主要定位于胞质;AP3δ蛋白与BRD7蛋白存在相互作用。AP3δ基因可协同BRD7下调细胞E2F3和CyclinD1启动子活性。在BRD7稳定转染的HNE1细胞中,AP3δmRNA的表达较转染空白载体组明显上调。结论:AP3δ蛋白与BRD7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在功能上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D7 接头相关蛋白复合物 免疫共定位 免疫共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D基因c.2622+2T>C导致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时空表达特异性分析
20
作者 张李钰 车凤玉 +3 位作者 王国霞 李本昌 莫丽党芝 杨颖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1,共9页
目的:对一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探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家系成员的临床数据和家族史,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目标基因拷贝数变异是否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分析先证者致病... 目的:对一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探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家系成员的临床数据和家族史,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目标基因拷贝数变异是否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分析先证者致病基因、Sanger测序验证可疑位点。针对发现的剪切位点突变构建mini-gene表达载体,采用mRNA体外剪接mini-gene实验验证变异对mRNA剪切的影响。结果:该家系先证者男,双下肢无明显受累,外周血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700-1600U/L),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MLPA检测未发现受检者DMD基因存在外显子拷贝数变异。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DMD基因(NM_004006.2)c.2622+2T>C母源剪切变异。体外mini-gene实验发现该变异影响剪切且产生多种新转录本。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推测受检者为DMD基因剪切变异导致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结论:本研究明确了DMD基因剪切变异为一例DMD患儿致病原因,进一步丰富了中国DMD突变谱,证实了DMD基因c.2622+2T>C变异可产生多种转录本导致不同的功能受损,对患者临床表现与基于时空表达相关联,有一定的基因型-表型对应关系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蛋白基因 剪切变异 Mini-gene技术 假肥大型营养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