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胸腺嘧啶-铜纳米簇/适体-金纳米粒子荧光探针用于微囊藻毒素-LR传感分析
1
作者 蒙化 阿华英 +5 位作者 罗平馨 张艳丽 高连训 王红斌 杨文荣 庞鹏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8,共8页
采用DNA模板法合成了聚胸腺嘧啶-铜纳米簇[poly(T)-CuNCs]/适体-金纳米粒子(aptamer-AuNPs)荧光探针,用于微囊藻毒素-LR(MC-LR)的高灵敏传感检测.设计了3条DNA核苷酸链:MC-LR适体链(aptamer)和2条聚胸腺嘧啶单链DNA[poly(T)S 1和(poly(T... 采用DNA模板法合成了聚胸腺嘧啶-铜纳米簇[poly(T)-CuNCs]/适体-金纳米粒子(aptamer-AuNPs)荧光探针,用于微囊藻毒素-LR(MC-LR)的高灵敏传感检测.设计了3条DNA核苷酸链:MC-LR适体链(aptamer)和2条聚胸腺嘧啶单链DNA[poly(T)S 1和(poly(T)S 2].以poly(T)S 1和poly(T)S 2为模板,利用抗坏血酸(AA)还原Cu^(2+),合成了具有粉红色荧光的poly(T)S 1-CuNCs和poly(T)S 2-CuNCs.两端巯基标记的aptamer通过Au-S键与AuNPs相连形成AuNPs-aptamer-AuNPs共轭物,后者与poly(T)-CuNCs杂交形成dsDNA-CuNCs,双链结构中CuNCs与AuNPs之间由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导致体系荧光猝灭.加入目标物MC-LR后,MC-LR会与dsDNA-CuNCs中的aptamer特异性结合,引起双链结构解体,poly(T)-CuNCs释放至溶液中,体系荧光得以恢复.基于此,构建了一种“off-on”型荧光探针用于MC-LR检测,该方法对MC-LR的线性范围为1 ng/L~500μg/L,检出限为0.3 ng/L(S/N=3).Poly(T)-CuNCs/aptamer-AuNPs荧光适体探针制备简单、选择性高,可用于实际水样中MC-LR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聚胸腺嘧啶-铜纳米簇 适体-金纳米粒子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胸腺嘧啶寡核苷酸介导的铜纳米粒子荧光探针高灵敏检测L-半胱氨酸
2
作者 吴佳 刘伟 李保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59,共6页
以聚胸腺嘧啶寡核苷酸为模板分子,利用一步法温和快速合成了稳定性好、荧光性能优异的铜纳米粒子。基于L-半胱氨酸能通过巯基高选择性地与铜纳米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Cu—S键,从而淬灭铜纳米粒子荧光的现象,建立了测定L-半胱氨酸的... 以聚胸腺嘧啶寡核苷酸为模板分子,利用一步法温和快速合成了稳定性好、荧光性能优异的铜纳米粒子。基于L-半胱氨酸能通过巯基高选择性地与铜纳米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Cu—S键,从而淬灭铜纳米粒子荧光的现象,建立了测定L-半胱氨酸的荧光检测新方法。此方法测定L-半胱氨酸的线性范围为3~50μmol/L,检出限为0.56/μmol/L,可望用于尿液中L-半胱氨酸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胸腺嘧啶 铜纳米粒子 荧光 L-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嘧啶单体及环丁烷型胸腺嘧啶二聚体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3
作者 张宝梅 王红艳 +1 位作者 高思敏 林月霞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5-1031,共7页
采用DFT-B3LYP方法,6-311G(d,p)(C,H,O原子)和lanl2dz(Ag原子)基组计算了胸腺嘧啶单体(Th)和DNA光损伤产物—环丁烷型胸腺嘧啶二聚体(Th_2)吸附在Ag纳米粒子上形成复合物的结构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结果显示,Ag纳米粒子在胸腺嘧啶... 采用DFT-B3LYP方法,6-311G(d,p)(C,H,O原子)和lanl2dz(Ag原子)基组计算了胸腺嘧啶单体(Th)和DNA光损伤产物—环丁烷型胸腺嘧啶二聚体(Th_2)吸附在Ag纳米粒子上形成复合物的结构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结果显示,Ag纳米粒子在胸腺嘧啶单体(Th)和环丁烷型胸腺嘧啶二聚体中最有利的吸附位点是O_7位,相比于单个分子,复合物Th-Ag,Th_2-Ag的结构和光谱发生了变化.对胸腺嘧啶单体分子,其SERS的增强因子为10,主要由N-H伸缩振动引起;复合物Th_2-Ag中,SERS增强了大约18倍,主要由C_2=O的伸缩振动引起,此增强机理属于极化率变化产生的静化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光损伤 单体(Th) 环丁烷体复合物(Th2一Ag) 常规拉曼光谱 (NRS)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中药对中波紫外线辐射HaCaT细胞的干预及其机制 被引量:17
4
作者 骆丹 林向飞 +6 位作者 徐晶 高洁 刘昕 金颂良 苏荣建 闵玮 沈春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0-755,共6页
目的观察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HaCaT细胞光产物胸腺嘧啶二聚体(cyclobutanepyrimidine dimers,CPDs)的生成和清除情况及3种中药活性成分:黄芩(baikal skullcap root,BSR)、川芎(szechwan lovge rhizome,SLR)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目的观察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HaCaT细胞光产物胸腺嘧啶二聚体(cyclobutanepyrimidine dimers,CPDs)的生成和清除情况及3种中药活性成分:黄芩(baikal skullcap root,BSR)、川芎(szechwan lovge rhizome,SLR)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该过程的干预情况并探讨上述药物对相关调控分子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含10%小牛血清的RMPI1640培养基培养永生化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根据实验设计定时定量照射培养细胞并预先或UVB辐射后加入相关药物进行干预处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PDs;RT-PCR法检测受试各组细胞p53和PCNA基因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受试各组细胞p53和PCNA蛋白表达。结果HaCaT细胞损伤程度随照光剂量加大而加重;30mJ/cm2UVB照射后细胞CPDs生成量在辐射后0.5h左右达到高峰,同时细胞也开始清除CPDs,辐射后4h内清除速率较快,4h后清除速率逐渐降低,照光前加入黄芩溶液,可以减少CPDs生成,照光后即刻加入川芎和EGCG溶液,可加快CPDs清除(P<0.05);UVB照射后可明显增加HaCaT细胞中p53和PCN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药物可在不同程度上下调上述基因及蛋白表达。结论UVB辐射对HaCaT细胞的损伤程度呈剂量依赖性并导致DNA损伤而产生光产物CPDs,细胞自身有清除CPDs的能力,所试3种中药均可减少光产物水平;这种光保护作用可能与受试中药影响p53和PCNA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波紫外线 EGCG 川芎 黄芩 NER P53 PC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