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甲氧基二甲醚-2燃烧动力学模型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宁 赵玉伟 +5 位作者 魏衍举 孔祥东 余涛 武颖韬 汤成龙 刘圣华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8,共11页
采用试验研究与动力学建模相结合方法,对聚甲氧基二甲醚-2(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2,PODE_(2))的中低温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二甲氧基甲烷(dimethoxymethane,DMM)详细反应机理,遵循基于反应类的速率准则构建了PODE_(2)... 采用试验研究与动力学建模相结合方法,对聚甲氧基二甲醚-2(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2,PODE_(2))的中低温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二甲氧基甲烷(dimethoxymethane,DMM)详细反应机理,遵循基于反应类的速率准则构建了PODE_(2)详细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并与文献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在快速压缩机试验平台测量了PODE_(2)在温度范围为550~900 K,当量比为0.5、1.0、2.0时着火延迟时间,结合所构建的详细反应机理,对PODE_(2)中低温条件下自着火过程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PODE_(2)反应机理可以很好地再现试验测量的着火延迟时间,对文献中现有的试验数据均能给出合理的预测。PODE_(2)自着火过程呈现明显的两阶段着火现象,没有表现出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NTC)行为;PODE_(2)第一阶段着火延迟时间在低温段随温度呈线性变化,在720~820 K的中温范围内呈“平台”状,几乎不随温度变化。PODE_(2)低温反应活性来自于3个替代性通道,由氧加成反应开启的典型低温链分支反应序列作用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基二甲醚 化学反应动力学 快速压缩机 燃烧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混策略对聚甲氧基二甲醚/甲醇双燃料燃烧影响的可视化研究
2
作者 王长通 张韧 +3 位作者 李卫 杨鹏辉 潘家营 卫海桥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9,共9页
基于一台单缸光学发动机,采用高速摄影和瞬态压力同步测量方法,开展了不同掺混策略对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PODE)/甲醇双燃料燃烧及火焰发展特性的影响研究,其中掺混策略包括P/M20(甲醇和PODE以2∶8的体积... 基于一台单缸光学发动机,采用高速摄影和瞬态压力同步测量方法,开展了不同掺混策略对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PODE)/甲醇双燃料燃烧及火焰发展特性的影响研究,其中掺混策略包括P/M20(甲醇和PODE以2∶8的体积比掺混)燃料双喷射模式和缸内直喷PODE引燃预混甲醇混合气的反应活性控制压燃(reactivity-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RCCI)模式。结果表明,对于P/M20燃料双喷射模式,随着气道喷射比例增加,低温反应增强,滞燃期缩短,着火时刻显著提前,进而显著改善了燃烧稳定性;对于RCCI模式,随着气道喷射甲醇占比的增加,滞燃期延长,燃烧相位推迟,峰值压力和放热率均降低,并伴随着燃烧稳定性变差。燃烧可视化显示,两种掺混策略下,随着气道喷射比例的增加,蓝色预混火焰占比增大,最大火焰传播速度降低,由于末端未燃混合气浓度增加,火焰发展由明显的扩散燃烧逐渐转变为末端混合气不断出现新自燃点的顺序自燃模式。对比两种掺混策略可以发现,推迟缸内直喷时刻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燃烧相位,显著改善指示热效率,然而其原因侧重点不同:对于P/M20燃料双喷射模式,提高气道喷射比例可以增强低温放热,促进着火,显著改善燃烧稳定性;对于RCCI模式,其燃烧过程主要位于上止点之后,燃烧相位更接近最佳燃烧相位,进一步减小了传热损失和循环负功,因此其具有更高的指示热效率,也更适合PODE/甲醇双燃料燃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发动机 掺混策略 甲氧基二甲醚 甲醇 火焰发展 燃烧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混合燃料喷雾特性试验研究
3
作者 周宇 熊亚鑫 林其钊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1,41,共8页
发展替代燃料是缓解石油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众多替代燃料中,含氧燃料因为其可再生、含碳量较低、能降低尾气排放等优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乙醇和生物柴油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含氧替代燃料。在实际... 发展替代燃料是缓解石油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众多替代燃料中,含氧燃料因为其可再生、含碳量较低、能降低尾气排放等优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乙醇和生物柴油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含氧替代燃料。在实际发动机中,替代燃料的喷雾行为直接影响后续的燃烧与排放过程。考虑到PODE可作为柴油-乙醇燃料的助溶剂,同时能弥补生物柴油高黏度和低挥发性的缺点,分别对柴油-乙醇-PODE和生物柴油-PODE混合燃料在定容燃烧室中的喷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柴油中添加PODE对混合燃料的喷雾贯穿距(STP)影响不大,而在生物柴油中添加PODE,混合燃料的STP随着PODE比例的增加先增后减。在柴油中添加PODE和乙醇可以增加喷雾锥角(SCA),改善径向扩散,但对柴油的喷雾投影面积(SPA)影响不大,混合燃料对空气的卷吸能力与柴油相似。在生物柴油中添加PODE,混合燃料的喷雾锥角和喷雾投影面积均明显大于生物柴油,能够有效改善生物柴油的喷雾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基二甲醚(pode) 乙醇 生物柴油 柴油 喷雾特性 喷雾贯穿距 喷雾锥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混合燃料匹配催化型颗粒捕集器的排放特性研究
4
作者 张文博 高楠 +2 位作者 陈昊 赵伟 苏欣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5,共8页
使用柴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methoxy dimethyl ether,PODE)混合燃料进行了柴油机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的排放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添加PODE对CDPF的过滤效率及CDPF前后端NO_(x)、CO_(2)和颗... 使用柴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methoxy dimethyl ether,PODE)混合燃料进行了柴油机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的排放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添加PODE对CDPF的过滤效率及CDPF前后端NO_(x)、CO_(2)和颗粒物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PODE提高了CDPF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使用90%体积分数的柴油与10%体积分数的PODE掺混(D90P10)可使CDPF的平均过滤效率提高3.6%。CDPF对核态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低于86.39%,CDPF对聚集态颗粒物的过滤效率高于91.32%,CDPF对核态的过滤效率低于聚集态。CDPF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同,且随颗粒物粒径的增加而增加。两种燃料下,通过CDPF后的颗粒物的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均减小,NO_(x)排放降低,CO_(2)排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 柴油 甲氧基二甲醚 颗粒物 过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火(PODE_n)引燃时刻对HCII燃烧与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浩业 王志 王建昕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1期94-99,共6页
为提高均质混合气引燃(HCII)的效率并降低由于引燃柴油预混不充分产生的碳烟排放,在一台HCII原理性单缸机上,分别使用体积分数为0%、50%和100%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_n)/柴油混合燃料作为引燃燃料研究了在不同引燃燃料喷油时刻下HCII燃... 为提高均质混合气引燃(HCII)的效率并降低由于引燃柴油预混不充分产生的碳烟排放,在一台HCII原理性单缸机上,分别使用体积分数为0%、50%和100%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_n)/柴油混合燃料作为引燃燃料研究了在不同引燃燃料喷油时刻下HCII燃烧的燃烧、排放特性和热效率。结果表明:在1 200 r/min,0.3 MPa指示平均有效压力(IMEP)工况下,向引燃燃料中添加PODE_n能够明显降低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排放以及循环变动(COV),提高指示热效率,100%的PODE_n作为引燃燃料时HCII燃烧模式的指示热效率达到甚至超过柴油直喷模式;在1 600 r/min,0.6 MPa IMEP工况下,向引燃燃料中添加PODE_n能够明显降低排气光吸收系数,提高指示热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燃烧 排放 均质混合气引燃(HCII) 甲氧基二甲醚(pode_n) 引燃时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与柴油的互溶性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肖潇 郑轶 +1 位作者 王云芳 张武高 《柴油机》 2015年第3期24-28,共5页
研究了各种比例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和柴油的互溶性,重点考察了环境温度、含水量和互溶剂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20℃下,各种浓度的PODE与柴油的混合溶液性能稳定;环境温度降低到5℃时,PODE含量不高于20%的混合液不出现明显的... 研究了各种比例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和柴油的互溶性,重点考察了环境温度、含水量和互溶剂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20℃下,各种浓度的PODE与柴油的混合溶液性能稳定;环境温度降低到5℃时,PODE含量不高于20%的混合液不出现明显的密度分层现象,但含40%、60%、80%PODE的混合溶液出现明显的密度分层;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到0℃后,含10%PODE以上的混合液都发生明显的密度分层。水在各种浓度的PODE与柴油混合溶液中直接析出,对混合溶液的相容性没有明显影响。在所选互溶剂中,丁醇能有效降低PODE/柴油的密度分层温度,具有良好的助溶效果,且丁醇浓度越大,助溶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基二甲醚 柴油 互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对发动机超细颗粒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武高 魏小栋 +1 位作者 林达 朱益佳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30-336,共7页
为降低压燃式发动机颗粒排放,在一台压燃式发动机台架上,分别使用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PODE混合物作为燃料,利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SMPS)测量分析了发动机颗粒排放物粒径分布及数量浓度。结果表明:典型工况... 为降低压燃式发动机颗粒排放,在一台压燃式发动机台架上,分别使用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PODE混合物作为燃料,利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SMPS)测量分析了发动机颗粒排放物粒径分布及数量浓度。结果表明:典型工况下,纯PODE发动机颗粒排放物粒径小,集中在10-30 nm的小粒径区域,而原柴油机则分布在10-200 nm更大粒径的区域;柴油中掺混适当比例PODE可大幅降低发动机颗粒排放总数和颗粒物体积;相同发动机转速下随负荷增加,混合燃料发动机排气颗粒的比排放浓度降低;速度特性下,随发动机转速增加,混合燃料发动机排气颗粒比排放浓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燃式发动机 甲氧基二甲醚(pode) 排放物 粒径分布 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与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与排放特性 被引量:39
8
作者 王志 刘浩业 +2 位作者 张俊 王建昕 帅石金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91-197,共7页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n)是一种高含氧、高十六烷值的新型燃料。为了降低柴油机的颗粒物排放,该文在一台轻型柴油机和一台重型柴油机上对柴油和10%、20%PODE3-4/柴油混合燃料进行了燃烧、排放和热效率的测试。结果表明:添加20%的P...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n)是一种高含氧、高十六烷值的新型燃料。为了降低柴油机的颗粒物排放,该文在一台轻型柴油机和一台重型柴油机上对柴油和10%、20%PODE3-4/柴油混合燃料进行了燃烧、排放和热效率的测试。结果表明:添加20%的PODE3-4,轻型柴油机大负荷工况下的碳烟排放下降90%,指示热效率能够提高2%;重型柴油机欧洲稳态循环(ESC)的颗粒物(PH)排放下降36.2%,有效热效率上升0.8%。添加PODE3-4,在指示平均有效压力(IMEP)为0.2~0.6MPa时,对放热率曲线影响不大;在IMEP为0.8MPa时,使主喷放热的滞燃期延长,主喷放热峰值增加。因此,PODE。是很有前景的柴油添加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甲氧基二甲醚(poden) 燃烧 排放 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及其高比例掺混柴油混合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谢萌 马志杰 +2 位作者 王全红 刘建超 刘圣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7,140,共7页
为研究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及其高比例掺混柴油混合燃料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在一台高压油泵柱塞直径加大的云内动力2102QB柴油机上开展了柴油、PODE及30%、50%质量比掺混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与排放试验研究。发动机燃用纯PODE时... 为研究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及其高比例掺混柴油混合燃料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在一台高压油泵柱塞直径加大的云内动力2102QB柴油机上开展了柴油、PODE及30%、50%质量比掺混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与排放试验研究。发动机燃用纯PODE时排气无烟,相对于柴油,其有效热效率最高提升9.67%,并使总未燃碳氢(THC)和CO排放分别降低了50%及60%,而NOx排放增加不超过10%,因此PODE可以单独作为柴油的替代燃料。30%、50%掺混时发动机经济性略有提升,同时排气烟度及CO、THC排放均有较大幅度的改善。缸压分析燃烧过程显示,柴油中添加PODE后燃烧性能改善,滞燃期和燃烧持续期略微缩短,发动机的有效热效率提高。研究结果还表明,PODE与柴油按质量比30%掺混,可以显著降低排气烟度和有害气体排放,而不需要改变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基二甲醚 柴油机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喷射策略对汽油/聚甲氧基二甲醚高预混燃烧及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浒 杨嘉 +2 位作者 贺子晗 尧命发 张晓琴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23,共8页
在一台改造的单缸柴油机上进行了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对汽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高预混合燃烧(HPCC)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能缩短主喷滞燃期,提前着火时刻;预主喷间隔较小或较大时,汽油/PODE HPCC燃烧放热... 在一台改造的单缸柴油机上进行了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对汽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高预混合燃烧(HPCC)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能缩短主喷滞燃期,提前着火时刻;预主喷间隔较小或较大时,汽油/PODE HPCC燃烧放热率峰值较低;预主喷间隔为35°时燃烧放热率峰值最高,放热更加集中。预喷比例越大,预主喷间隔和主喷时刻对最大压升率和指示热效率的影响越大。通过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优化,可以显著提高汽油/PODE HPCC燃烧的指示热效率,减少碳氢和碳烟排放,但最大压升率有所增加。高负荷时,汽油/柴油HPCC因为碳烟排放的限制,适合采用两次喷射策略;汽油/PODE HPCC受限于最大压力升高率,更适合采用单次喷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预混合燃烧(HPCC) 甲氧基二甲醚(pode) 多次喷射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醚氧化制聚甲氧基二甲醚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秀娟 王文峰 +3 位作者 张振洲 张清德 谭猗生 韩怡卓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50,共8页
采用二甲醚(DME)直接氧化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DMMx),具有流程短、投资省、CO_2排放低的特点,是一条非常有竞争力的煤基清洁燃料添加剂的合成路线。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DME氧化反应制备DMMx的合成方法和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杂多酸、铼氧... 采用二甲醚(DME)直接氧化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DMMx),具有流程短、投资省、CO_2排放低的特点,是一条非常有竞争力的煤基清洁燃料添加剂的合成路线。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DME氧化反应制备DMMx的合成方法和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杂多酸、铼氧化物和硫酸盐等典型催化体系在DME催化氧化反应中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对设计制备性能优异的新型催化剂和实现DME向丰富的高碳含氧化合物的定向转化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醚氧化 甲氧基二甲醚 清洁燃料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缩醛和甲醛催化合成柴油添加剂聚甲氧基二甲醚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显科 夏成良 +1 位作者 张建强 刘殿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88-892,共5页
以甲缩醛(PODE1)和甲醛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利用对甲苯磺酸改性的大孔阳离子树脂为催化剂,通过连续进料的方式制备了柴油添加剂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x)(x为聚合度),利用化学滴定和GC法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重时空速、原... 以甲缩醛(PODE1)和甲醛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利用对甲苯磺酸改性的大孔阳离子树脂为催化剂,通过连续进料的方式制备了柴油添加剂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x)(x为聚合度),利用化学滴定和GC法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重时空速、原料配比及不同原料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压力1.5 MPa、重时空速3 h-1、原料配比n(甲醛)∶n(PODE1)=4∶1。在此条件下,PODE1的转化率为60.54%,PODE3~5的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33.92%和20.54%。加入PODE2可提高目标产物PODE3~5的选择性和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缩醛 甲醛 甲氧基二甲醚 柴油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混合燃料的柴油机性能与排放试验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杨皓 李兴虎 +1 位作者 牟鸣飞 李雪浩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80-285,共6页
试验研究了燃用不同掺混比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2-4混合燃料时柴油机的动力、经济和排放特性。试验在未经改动的R180柴油机上进行,转速1200、1600、2400r/min,负荷20%~100%,使用了3种混合燃料,添加PODE纠的体积百分比为5%、10... 试验研究了燃用不同掺混比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2-4混合燃料时柴油机的动力、经济和排放特性。试验在未经改动的R180柴油机上进行,转速1200、1600、2400r/min,负荷20%~100%,使用了3种混合燃料,添加PODE纠的体积百分比为5%、10%和20%。结果表明:随着PODE2。掺混比的增大,柴油机功率和转矩下降,燃油消耗率和热效率增加。当掺混比达20%时,柴油机外特性功率和转矩下降5.3%,有效燃油消耗率增加13.6%,有效热效率增加1.8%。在各种转速、负荷时,随着掺混比的增大,HC和CO排放下降,排气温度和NOx排放增加,消光系数明显下降。因此,在低比例掺混条件下,PODE州适合作为柴油的添加组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发动机性能 排放 甲氧基二甲醚 混合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参数对聚甲氧基二甲醚/柴油发动机燃烧及其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林达 朱益佳 +2 位作者 魏小栋 王志宇 张武高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87-795,共9页
在电控共轨高速柴油机试验台上,对比研究了分别以纯柴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φ_(PODE)=20%)为燃料时,喷射压力、预喷相位和主喷相位等喷油参数对发动机燃烧及其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喷射压力增大时,预喷燃料放热... 在电控共轨高速柴油机试验台上,对比研究了分别以纯柴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φ_(PODE)=20%)为燃料时,喷射压力、预喷相位和主喷相位等喷油参数对发动机燃烧及其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喷射压力增大时,预喷燃料放热相位提前,预喷燃烧放热率幅值降低,主喷放热相位提前,最高爆压升高,积聚模态颗粒物排放显著降低,柴油发动机在小负荷下的核模态颗粒物排放大幅升高;当预喷相位提前时,预喷放热相位略微提前且峰值下降,引起小负荷工况下的主喷放热相位延迟,燃烧放热率峰值显著增大,缸压降低,增加了柴油发动机的核模态颗粒物排放而降低了积聚模态颗粒物的排放,且受发动机负荷影响明显;当主喷相位提前时,缸压峰值增大、放热相位提前,使得低负荷下的颗粒物排放升高,高负荷下的颗粒物排放降低;掺混PODE燃料后,柴油发动机的核模态颗粒物排放增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发动机 甲氧基二甲醚 缸内燃烧 颗粒物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甲醇混合燃料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军恒 杨军 +3 位作者 周海磊 孙平 嵇乾 赵廉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2,共7页
将甲醇按体积比0、10%、20%、30%分别掺混到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PODE)中制备出PODE-甲醇混合燃料,并依次标记为M0、M10、M20和M30,在一台高压共轨发动机上研究了最大转矩转速不同负荷下混合燃料的缸内燃... 将甲醇按体积比0、10%、20%、30%分别掺混到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PODE)中制备出PODE-甲醇混合燃料,并依次标记为M0、M10、M20和M30,在一台高压共轨发动机上研究了最大转矩转速不同负荷下混合燃料的缸内燃烧过程和排放性能。结果表明:在PODE中添加甲醇后,各负荷下缸内压力降低,滞燃期逐渐延长,放热始点推迟。低负荷和中负荷时甲醇体积比的增加会使放热率峰值先增加后减小,而高负荷下放热率峰值却逐渐升高。甲醇体积比较低时,各负荷下燃烧持续期缩短;当甲醇体积比为30%时,中低负荷下燃烧持续期延长,各负荷下燃烧重心(CA50)推迟。掺烧甲醇可以降低NO_x浓度,M30较M0降低幅度为28.1%;而随甲醇体积比的增加,各负荷下HC和CO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烟度则先减小后增大。甲醇的低温氧化使混合燃料的甲醛排放量上升,同时NO_2排放量及NO_2占NO_x比例随甲醇体积比的升高而增加,与纯PODE相比,低负荷下M30的NO_2排放量和NO_2占NO_x比例增幅分别为65%和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燃式发动机 甲醇 甲氧基二甲醚 燃烧过程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对轻型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军恒 孙平 +2 位作者 姚肖华 冯浩杰 王玉梅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62,共7页
为了降低柴油机的颗粒排放,将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按照体积分数10%,20%和30%掺混于柴油中,制备出柴油-PODE混合燃料(记为P10,P20和P30),在一台轻型柴油机上对柴油-PODE混合燃料进行了燃烧和排放特性试验研究,并采用热重方法分析了混合... 为了降低柴油机的颗粒排放,将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按照体积分数10%,20%和30%掺混于柴油中,制备出柴油-PODE混合燃料(记为P10,P20和P30),在一台轻型柴油机上对柴油-PODE混合燃料进行了燃烧和排放特性试验研究,并采用热重方法分析了混合燃料的挥发性与氧化特性。结果表明:P10,P20和P30在常温下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0~5℃区间PODE掺混比例高于20%将出现浑浊现象,混合燃料的黏度随着掺混比例增加与温度升高而逐渐下降;随PODE掺混比例的增加,混合燃料的活化能下降,综合燃烧指数提高,P10,P20和P30的起始失重温度相对于柴油分别降低了3.3,4.3,5.3℃,起始燃烧温度分别降低了9.4,17.8,24.2℃;柴油机燃用柴油-PODE混合燃料时,随着PODE掺混比例的增加,滞燃期缩短,放热率曲线和压力升高率曲线向前偏移,缸内最高压力提高;在标定工况下,燃用P10,P20和P30的烟度较燃用柴油分别降低了26.1%,31.2%和34.8%,颗粒物较柴油在各粒径下的质量浓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分布峰值向小粒径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甲氧基二甲醚 混合燃料 燃烧过程 颗粒 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掺混比对柴油机性能及柴油机氧化催化器+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后处理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颖刚 张敬贤 +3 位作者 陈贵升 杨杰 廖凭皓 李冰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46,共9页
以加装了柴油氧化型催化器(DOC)+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后处理系统的D30型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机型,将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以0%、10%、30%三种体积比掺入柴油(分别记为P0、P10、P30)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PODE掺混比对柴油机性能... 以加装了柴油氧化型催化器(DOC)+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后处理系统的D30型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机型,将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以0%、10%、30%三种体积比掺入柴油(分别记为P0、P10、P30)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PODE掺混比对柴油机性能和后处理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负荷工况下,PODE掺混比越大,有效燃油消耗率约高。低速高负荷工况,P30有效热效率最高。PODE掺混后显著恶化NO_x和HC排放,仅在低速时降低约33%CO排放。在1 600r/min工况,掺混PODE有效降低了柴油机的碳烟排放,但是后处理系统有明显升温且NO转化为NO_2的效率降低。在2 400r/min工况,掺混比增加,CDPF后端NO_2浓度升高;P30的涡后排温比P0、P10低约30℃。PODE掺混比越高DOC前端和CDPF前端排气压力越低,降低了CDPF载体堵塞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甲氧基二甲醚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 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合成技术进展及产业化建议 被引量:10
18
作者 韩红梅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14年第4期30-32,9,共3页
聚甲氧基二甲醚是一种颇受国内外车用燃料界关注的新型环保柴油添加剂。本文叙述了聚甲氧基二甲醚国内外技术进展,介绍了我国产业进展情况,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 甲氧基二甲醚 柴油添加剂 技术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掺烧聚甲氧基二甲醚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强 吴玉茵 +1 位作者 姚晨光 杨皓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8年第5期55-60,共6页
在一台国Ⅳ排放标准的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上,研究了燃用4种比例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2-4)/柴油混合燃料以及喷油定时推迟对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PODE2-4后,柴油机的排气温度升高,增幅可达32%;碳烟、HC和CO排放显著降低... 在一台国Ⅳ排放标准的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上,研究了燃用4种比例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2-4)/柴油混合燃料以及喷油定时推迟对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PODE2-4后,柴油机的排气温度升高,增幅可达32%;碳烟、HC和CO排放显著降低,碳烟排放降幅可达82%,HC排放降幅可达48%,CO排放降幅可达80%;NOx排放有所增加,增幅可达15%。喷油定时推迟,燃用PODE2-4含量为20%的混合燃料,NOx排放显著降低,碳烟排放增加,而HC和CO排放,中小负荷时增加,大负荷时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共轨 柴油机 甲氧基二甲醚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SCR对聚甲氧基二甲醚/甲醇双燃料发动机NO_(x)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廉 孙平 +2 位作者 刘军恒 嵇乾 杨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5-883,共9页
为了控制双燃料发动机的NO_(x)排放,采用电控共轨柴油机在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甲醇预混气,实现双燃料燃烧模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多组分测量技术,研究了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转化器对... 为了控制双燃料发动机的NO_(x)排放,采用电控共轨柴油机在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甲醇预混气,实现双燃料燃烧模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多组分测量技术,研究了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转化器对PODE/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燃烧NO_(x)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低负荷时的缸内最高温度降低,高负荷时的缸内高温持续时间缩短,并且甲醇的加入使得发动机排气温度降低,最终导致双燃料燃烧生成的NO_(x)量降低,而m(NO_(2))/m(NO_(x))却显著提高。经过DOC催化后,PODE/甲醇双燃料和纯PODE压燃2种模式下的NO_(x)排放量均有所增加,PODE/甲醇双燃料模式的NO_(2)与NO_(x)的质量比(m(NO_(2))/m(NO_(x)))明显降低,而纯PODE压燃模式的m(NO_(2))/m(NO_(x))升高。PODE/甲醇双燃料和纯PODE压燃2种模式下,当NH_(3)与NO_(x)的摩尔比(n(NH_(3))/n(NO_(x)))为1.2时,SCR催化转化器对NO_(x)的转化效率达到最高(57.3%),进一步增加尿素喷射量会导致NH_(3)排放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 甲氧基二甲醚(pode) 甲醇 柴油机氧化催化转换器(DOC)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