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法评价十溴联苯醚对紫红笛鲷肝脏的氧化胁迫效应
1
作者 张喆 陈海刚 +2 位作者 田斐 张林宝 蔡文贵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9,共9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抗氧化酶和药物代谢酶的影响,并采用整合生物标志物法综合评价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的氧化胁迫效应。结果表明:BDE209胁迫3—7 d,紫红笛鲷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 研究了不同浓度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抗氧化酶和药物代谢酶的影响,并采用整合生物标志物法综合评价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的氧化胁迫效应。结果表明:BDE209胁迫3—7 d,紫红笛鲷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显著升高,但并未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胁迫30 d时,上述酶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BDE209胁迫下,紫红笛鲷肝脏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P450)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而细胞色素b5(cytochromeb5,b5)含量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BDE209可能引起了紫红笛鲷肝脏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BDE209胁迫第7 d时,IBR值最大。各实验组IBR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BDE209浓度的升高,IBR值逐渐增大。与其他指标相比,POD活性、P450和b5含量可作为BDE209胁迫的潜在生物标志物,IBR方法可被应用于评价环境浓度BDE209对紫红笛鲷胁迫的毒性效应,对于综合评价BDE209对生物体的生态毒理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溴联苯醚 紫红笛鲷 整合生物标志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评价0号柴油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8
2
作者 蒋玫 李磊 +3 位作者 沈新强 吴庆元 牛俊翔 许高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0-237,共8页
以0号柴油水溶性成分(water soluble fraction of No.0 fuel oil,WSF)为污染物,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了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过氧化物酶(POD)... 以0号柴油水溶性成分(water soluble fraction of No.0 fuel oil,WSF)为污染物,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了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和脂质氧化水平(MDA)。利用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s,IBR,RIB)指数定量化评价0号柴油污染胁迫对黑鲷不同组织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黑鲷受0.60、0.30和0.015 mg·L-1WSF胁迫后,肝脏、鳃和肌肉中SOD、CAT和GST酶活性呈现诱导-抑制的规律性变化,POD活性呈现抑制-诱导的规律性变化,MDA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各组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且肝脏较早诱导酶活性。依据RIB值大小分析得到各组织氧化应激能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腺、鳃和肌肉。RIB值总体表现为前期升高后期下降的变化趋势,肝脏组织RIB值与WSF浓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 0号柴油 抗氧化酶 整合生物标志响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3
作者 姜治强 刘蒙达 +7 位作者 孙翔翔 亓菲 南文龙 邵卫星 常璐 孙淑芳 张皓博 樊晓旭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10期53-62,共10页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引起,对全球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较大威胁。MTBC成员基因组序列相似性较高,鉴别难度较大。而现有诊断生物标志物在结核病早期诊断、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活...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引起,对全球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较大威胁。MTBC成员基因组序列相似性较高,鉴别难度较大。而现有诊断生物标志物在结核病早期诊断、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活动性结核病状态鉴别、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新的结核病诊断生物标志物不断被发掘。本文从结核病病原和宿主两个方面,系统归纳了DNA、RNA、脂阿拉伯糖甘露聚糖(LAM)、蛋白质、细胞因子、代谢产物等结核病诊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以期为结核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及相关诊断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提供依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 结核病 诊断生物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法的镉对背角无齿蚌氧化损伤胁迫效应评估 被引量:3
4
作者 许芳芳 范信生 +1 位作者 李玉成 张学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38-2444,共7页
以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受试生物,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环境浓度Cd^(2+)对其鳃组织与内脏团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随暴露时间... 以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受试生物,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环境浓度Cd^(2+)对其鳃组织与内脏团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具有类似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低质量浓度诱导、中质量浓度诱导-抑制、高质量浓度抑制的变化趋势;鳃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与GPx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均与SOD间相对独立;丙二醛(MDA)含量随暴露质量浓度增加及暴露时间延长而不断上升;鳃组织与内脏团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与剂量-效应关系。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分析结果表明:Cd^(2+)质量浓度越高,各组织IBR值越大,造成的损伤越大;其中,内脏团抗氧化酶较鳃组织敏感,损伤程度大于鳃组织;Cd^(2+)暴露短时间内各组织IBR值与Cd^(2+)质量浓度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鳃组织决定系数高于内脏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背角无齿蚌 氧化胁迫 整合生物标志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作为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程丽珍 苗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52-1354,共3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随着"脑-肠轴"理论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AD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改变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AD领域的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随着"脑-肠轴"理论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AD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改变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AD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以此为着眼点,阐述以粪便为标本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检查作为AD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肠道菌 生物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烟气暴露大鼠代谢生物标志物筛选方法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谢媛媛 苏加坤 +5 位作者 应旭辉 罗娟敏 王义明 邵灯寅 罗国安 蔡继宝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5-710,共6页
该研究将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烟草血浆、尿液和肺组织代谢组学数据的分析,以揭示暴露于不同烟气中大鼠血浆、尿液和肺组织中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的整体变化情况,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将血样、尿样和肺组... 该研究将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烟草血浆、尿液和肺组织代谢组学数据的分析,以揭示暴露于不同烟气中大鼠血浆、尿液和肺组织中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的整体变化情况,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将血样、尿样和肺组织代谢轮廓谱分析得到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整合,运用神经模糊网络模型对标志物进行缩减,并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确定烟气暴露不同时间(7,14,30 d)以及不同烟气暴露对大鼠内源性代谢物变化影响"因果效应"密切相关的关键生物标志物群,明确不同烟气对大鼠机体损伤机制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模糊逻辑 代谢组学 烟气暴露 关键生物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单抗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吕青芳 张鹏 李桂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探索淋巴细胞亚群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预测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接受PD-1单抗联合化疗的5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索淋巴细胞亚群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预测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接受PD-1单抗联合化疗的5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期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总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总B淋巴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等)的数据。治疗2周期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的疗效,分为疾病控制(DC)组和疾病进展(PD)组。使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近期疗效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预测疗效的价值。结果:PD-1单抗联合化疗对NSCLC患者的免疫状态产生了显著影响,接受免疫联合化疗后,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均显著升高(均P<0.01),CD8^(+)T细胞下降。近期疗效显示,DC组患者血清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T细胞比值均高于PD组(均P<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CD4^(+)/CD8^(+)T细胞比值是PD-1单抗联合化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CD4^(+)/CD8^(+)T细胞比值变化量AUC为0.820>0.5,截断值为0.15,CD4^(+)/CD8^(+)T细胞比值变化量≥0.15的患者的PFS更长。结论: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可以预测PD-1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PD-1单克隆抗体 免疫治疗 淋巴细胞亚 生物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代谢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蒋美云 王佳怡 +1 位作者 彭聪 李捷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1-1281,共11页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一种病程迁延的免疫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复杂的代谢活动,并衍生大量代谢产物。肠道菌群-代谢在CU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U患者普遍存在肠...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一种病程迁延的免疫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复杂的代谢活动,并衍生大量代谢产物。肠道菌群-代谢在CU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U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有益菌减少和机会致病菌增多,并伴随关键代谢产物的改变。这些改变可通过破坏肠道屏障、调节肥大细胞及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等作用,驱动或加剧远端的皮肤炎症反应,参与CU的病理过程。特定的菌群与代谢物可作为CU临床诊断、疗效预测以及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靶向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也展现出改善CU症状的治疗潜力。探究CU患者肠道菌群与代谢的特征和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有望为寻找CU个体化的诊疗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发病机制 肠道菌 代谢组学 代谢生物标志 生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9
作者 赵海云 吉芃 +1 位作者 李小光 胡欣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52-857,共6页
肿瘤免疫治疗因其显著的生存获益已成为除手术、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之外有效的新型肿瘤治疗手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之一,目前已被批准用于多种晚期肿瘤的治疗。尽管部分肿瘤患者能从中获益,但该抑制剂临床使用... 肿瘤免疫治疗因其显著的生存获益已成为除手术、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之外有效的新型肿瘤治疗手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之一,目前已被批准用于多种晚期肿瘤的治疗。尽管部分肿瘤患者能从中获益,但该抑制剂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有助于患者筛查及个体化治疗,对规范免疫抑制剂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PD-L1 肿瘤突变负荷 肠道微生物 血液学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与实践 被引量:13
10
作者 梁琼麟 谢媛媛 +3 位作者 范雪梅 王义明 陈万生 罗国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是为适应中医药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的需要,以推动"系统-系统"模式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在中医药整体观和系统论指导下,整合运用多种系统生物学技术,通过对病、证诊疗方法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是为适应中医药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的需要,以推动"系统-系统"模式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在中医药整体观和系统论指导下,整合运用多种系统生物学技术,通过对病、证诊疗方法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的创新研究来为临床服务,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学科。针对现行研究中存在的"方、证、病割裂,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分离"等问题,我们提出构建以多层面生物标志物群为特征的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整合的生物标志物群包括中医证候指标、临床生化及影像学指标、系统生物学标志物群多个层面,系统生物学指标包含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多个层次的标志物群。建立的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可应用于疾病早期预警、临床诊治、指导个性化用药、疾病预后以及药物评价。以近年来我们开展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为例,开展了包含中医证候指标和临床病理生化指标研究,还包括整体代谢指纹特征谱以及七大类百余种磷脂、15种脂肪酸、21种嘌呤嘧啶、8种硫醇氨基酸的定量指标和14种糖尿病肾病相关基因在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初步得出整合生物标志物群(IBS),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证的辅助诊断和糖肾方临床疗效评价,可为系统生物学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是中医药发展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系统”研究模式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 整合生物标志体系 糖尿病肾病 糖肾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研究慢性肾衰竭对宠物犬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及基因功能预测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陆江 朱道仙 +1 位作者 赵学刚 刘莉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590-2598,共9页
旨在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对宠物犬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并预测分析菌群的基因功能。本研究选取30只2岁健康犬,随机等分为慢性肾衰竭模型组(CRF,肾动脉结扎法制备)、假手术对照组(Sham)和健康对照... 旨在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对宠物犬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并预测分析菌群的基因功能。本研究选取30只2岁健康犬,随机等分为慢性肾衰竭模型组(CRF,肾动脉结扎法制备)、假手术对照组(Sham)和健康对照组(HCG),常规饲养,试验周期56 d。试验过程中,定期检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尿蛋白/肌酐比(UP/C),无菌采集新鲜粪便进行细菌16S rDNA测序,分析慢性肾衰竭对犬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与功能的影响,并以CRF组差异菌群为自变量进行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菌群标志物综合指数(FMI)用于慢性肾衰竭预测。结果显示:1)从试验后第28天开始,CRF组Scr、BUN和UP/C分别显著高于自身试验前、HCG组和Sham组(P<0.05)。2)CRF组不同时间点肠道菌群有显著差异,第56天时的Chao 1指数、Shannon指数均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数量减少,与0 d和28 d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同时间点HCB组及Sham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组间菌群LEfSe分析发现,CRF组富集了20个物种,主要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变形杆菌属(Proteus)等,这些物种与肠道其他菌属间多呈负相关关系;差异物种基因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糖生物合成和代谢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等代谢途径。用这些差异物种构建的FMI,其ROC曲线AUC为0.788,可作为犬CRF的肠道微生物标志物。以上结果表明,慢性肾衰竭可以使犬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失调以及菌群功能改变,且CRF患犬肠道中富集的菌群可作为该病的肠道微生物标志物,以FMI预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肠道菌 16S rDNA测序 多样性 基因功能预测 肠道微生物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整合医学—三论创建新医药学 被引量:16
12
作者 罗国安 谢媛媛 +2 位作者 梁琼麟 范雪梅 王义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1期7-15,共9页
本文介绍了在中医药理论精髓(整体观、系统论)指导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整合过程中,所提出的中医药整合医学的发展背景和研究实践,从基于化学物质组学的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体系,"系统-系统"的中药复方研究模式,整合化学物质组... 本文介绍了在中医药理论精髓(整体观、系统论)指导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整合过程中,所提出的中医药整合医学的发展背景和研究实践,从基于化学物质组学的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体系,"系统-系统"的中药复方研究模式,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和临床系统生物学,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聚焦整合生物标志物群,中药工程集成化创新与自主创新,中药复方新药创制及技术支撑体系,复方药物研发创新体系,化学生物学和仿人体微流控芯片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整合医学具体研究内容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药学 中医药整合医学 结合-整合-融合 “系统-系统”模式 化学质组学 中医药系统生物 整合生物标志体系 聚焦整合生物标志物群 中药工程集成化创新与自主创新 中药复方新药创制及技术支撑体系 复方药研发创新体系 化学生物 仿人体微流控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学数据整合中的批次效应移除算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天成 侯艳 李康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7-529,533,共4页
微阵列的基因表达谱已经成为研究癌症细胞转录的重要工具,且成功用于许多肿瘤识别和与癌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1-2]。然而,实际中需要大量的样本才能够得到稳定的分析结果,而由于实际的复杂程度及费用问题,每个数据集的样本量受到了... 微阵列的基因表达谱已经成为研究癌症细胞转录的重要工具,且成功用于许多肿瘤识别和与癌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1-2]。然而,实际中需要大量的样本才能够得到稳定的分析结果,而由于实际的复杂程度及费用问题,每个数据集的样本量受到了限制。为此,可以将已公开的微阵列数据整合,在减少花费同时提高结果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学 微阵列数据 基因表达谱 数据整合 癌症细胞 生物标志 费用问题 数据集 可视化方法 均值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人群中脂蛋白a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从BiomarCaRF联盟得到的结果
14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5期I0002-I0002,共1页
本研究评估欧洲人群的脂蛋白a[Lp(a)]的浓度分布情况,分析其与心血管预后的关系,通过中心确定的Lp(a)浓度来提供可比性较高的Lp(a)相关的心血管风险。基于欧洲心血管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BiomarCaRF)项目,分析56804名来自7... 本研究评估欧洲人群的脂蛋白a[Lp(a)]的浓度分布情况,分析其与心血管预后的关系,通过中心确定的Lp(a)浓度来提供可比性较高的Lp(a)相关的心血管风险。基于欧洲心血管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BiomarCaRF)项目,分析56804名来自7个欧洲前瞻性的人群基础的队列研究的参与者,最长随访2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风险 欧洲人 脂蛋白A 疾病风险 浓度分布 风险评估 生物标志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IS1表达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易嘉欣 张扬雨 +4 位作者 付颖利 潘禹辰 韩永杰 姜晶 吴燕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8-1364,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表达水平骨髓嗜病毒整合位点1 (MEIS1)胃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分析MEIS1表达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在胃癌生存队列中选取215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EIS1表... 目的:探讨不同表达水平骨髓嗜病毒整合位点1 (MEIS1)胃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分析MEIS1表达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在胃癌生存队列中选取215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EIS1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MEIS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MEIS1高表达组和MEIS1低表达组胃癌患者生存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CI),评价MEIS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生存的关系。结结果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EIS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降低;单因素分析,MEIS1高表达患者比MEIS1低表达患者总生存期长(P=0.049),预后更好;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MEIS1低表达和TNM分期高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77, 95%CI:1.011~2.460, P=0.045;HR=2.709, 95%CI:1.708~4.297, P<0.001)。结结论论:MEIS1低表达胃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短,MEIS1有望成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嗜病毒整合位点1 胃肿瘤 预后 生物标志 胃癌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临床出发,以信号通路为靶标的复方新药研发策略、途径与实践——六论创建新医药学 被引量:17
16
作者 罗国安 王义明 +1 位作者 范雪梅 谢媛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47-1068,共22页
本文对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朝向何方之问,提出了新药研发重点将从新化学实体(NCE)转向复方新药(innovative compound drug,ICD)的观点。在分析新化学实体研究开发模式的缺陷——从动物模型和从靶点出发的新药研究开发的局限性基础上,指出&q... 本文对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朝向何方之问,提出了新药研发重点将从新化学实体(NCE)转向复方新药(innovative compound drug,ICD)的观点。在分析新化学实体研究开发模式的缺陷——从动物模型和从靶点出发的新药研究开发的局限性基础上,指出"病"(西医)和"证"(中医)具有统一的生物学意义和生物物质基础(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本文提出了基于"系统-系统"(人体系统-药物系统)模式的复方药物的定义和特点,给出了从临床出发,以信号通路为靶标的复方新药(包括中药复方、西药复方和中西药复方)研发策略。以中药方剂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研究为例,阐述了研究途径和实例。最后,再次提出设立中国"新医药学发展计划"的倡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系统医学 新化学实体 复方创新药 临床系统生物 信号通路 整合化学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 网络药理学 整合生物标志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一项前瞻性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韩梓莹 宋锴 +3 位作者 范正阳 宋晓 胡晓敏 吴东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5期800-811,共12页
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AP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及粪便标本,对其肠道... 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AP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及粪便标本,对其肠道菌群16S rRNA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肠道菌群与AP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P患者60例、健康志愿者20名。AP患者中,轻症、中度重症、重症患者各20例,住院期间转入ICU 22例,未转入ICU 38例。α多样性分析显示,AP患者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AP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异于健康志愿者。在门、科、属、种水平的比较中,AP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分布均存在差异。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包括大肠志贺菌属、肠球菌属和肠球菌科在内的多个菌群在AP患者中呈优势分布,而布劳特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菌群在健康志愿者中呈优势分布。功能分析提示AP患者肠道菌群中多种氨基酸合成受阻,菌群致病性与迁移能力增强。ICU患者与非ICU患者的亚组分析亦可观察到类似变化,ICU患者肠球菌表达增多,拟杆菌表达降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基于表达差异菌种计算的疾病概率(probability of disease,POD)指数识别AP患者、转入ICU的AP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6、0.743。结论AP患者肠道致病性菌群增多、有益菌减少。肠道菌群变化与AP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有望作为AP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肠道菌 生物标志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BR模型研究磷化工区溪流水体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代恒美 郭子毓 +2 位作者 徐玉艳 张华 潘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1-450,共10页
为评价磷化工区溪流水体的潜在生态风险及其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选择磷化工区溪流水体对斑马鱼进行28 d暴露实验,测定不同暴露时间下斑马鱼肝脏、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 为评价磷化工区溪流水体的潜在生态风险及其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选择磷化工区溪流水体对斑马鱼进行28 d暴露实验,测定不同暴露时间下斑马鱼肝脏、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并运用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IBR)综合评价该溪流水体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磷化工区溪流水体胁迫下,斑马鱼肝脏、鳃组织中SOD、CAT和POD活性随时间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第7天时,除肝脏POD酶活性变化不显著外(P>0.05),其他酶活性均达峰值(P<0.01);肝脏组织中MDA、GSH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其中,MDA含量在第14天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GSH含量在第21天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鳃组织中MDA、GSH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第7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除鳃组织GSH含量在第28天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其他时间点鳃组织MDA、GSH含量变化均不显著(P>0.05)。运用IBR方法进行计算发现,磷化工区溪流水体对斑马鱼肝脏、鳃组织的毒性效应呈现显著的时间效应;总体上肝脏IBR值大于鳃,表明磷化工区溪流水体对斑马鱼肝脏的影响高于鳃。磷化工区溪流水体具有一定生物毒性,磷化工污染的水生生态风险应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工 溪流 斑马鱼 抗氧化酶 整合生物标志响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P和DDT暴露对翡翠贻贝胚胎重要酶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林芳 毛楷林 +1 位作者 江秀 周海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9-137,共9页
为了揭示不同浓度苯并芘(BaP)及滴滴涕(DDT)对海洋贝类胚胎的生态毒理效应,将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BaP及DDT中,检测暴露24 h和48 h后,BaP和DDT对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包括超氧化物... 为了揭示不同浓度苯并芘(BaP)及滴滴涕(DDT)对海洋贝类胚胎的生态毒理效应,将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BaP及DDT中,检测暴露24 h和48 h后,BaP和DDT对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并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对苯并芘及DDT对翡翠贻贝胚胎的综合毒理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BaP和DDT胁迫显著影响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酶(SOD、GPx)和非特异性免疫酶(ACP、AKP)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胚胎SOD、AKP的活性呈现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DDT和BaP对ACP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BaP对ACP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恢复,而DDT对翡翠贻贝胚胎ACP的活性影响不显著。IBR分析表明,在胁迫早期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升高,RIB值逐渐增大,随着染毒时间延长,处理组RIB值均减小,总体来说,DDT的RIB值比BaP的RIB值大,表明DDT的胚胎毒性较强。通过探究翡翠贻贝胚胎重要酶应答BaP和DDT胁迫的毒理生化响应,评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贝类的毒理效应,为敏感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打下一定的基础,且为海洋环境的污染早期预警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芘 滴滴涕 翡翠贻贝 胚胎毒性 酶活性 整合生物标志响应指数(I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微生态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治疗疗效影响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小明 杜野 +1 位作者 林少明 沈观乐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6-74,共9页
目的:探讨呼吸道微生态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PD-1单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回顾性分析,从2018年10月到2021年10月纳入后线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治疗且符合入排标准的晚期NS... 目的:探讨呼吸道微生态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PD-1单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回顾性分析,从2018年10月到2021年10月纳入后线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治疗且符合入排标准的晚期NSCLC患者58例。PD-1抑制剂包括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通过科室的患者病历记录及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整理分析患者的基本人口学资料,接受治疗的疗效数据,生存预后情况及接受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另一方面,收集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前的深部诱导痰标本,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检测收集的58例样本的呼吸道菌群情况,分析呼吸道菌群α多样性的指标,并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进行关联分析。结果:58例NSCLC患者符合研究的筛选标准并且均可以评价疗效与不良反应。疗效数据提示PD-1抑制剂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9.0%[95%置信区间(CI):9.9%-31.4%],疾病控制率(DCR)为55.2%(95%CI:41.5%-68.3%)。通过后续的访视获取的预后数据表明58例NSCLC患者的中位PFS为3.2个月(95%CI:2.29-4.11),中位OS为10.5个月(95%CI:5.58-15.43)。呼吸道菌群分析结果根据Shannon多样性指标的高低将58例患者分为高α多样性组(H组)和低α多样性组(L组),分别为30例和28例。关联性结果提示H组和L组的ORR分别为23.3%和17.9%(P=0.380)。预后结果表明H组和L组的中位PFS分别为3.8个月和2.8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PD-1单药在晚期NSCLC患者后线治疗中具有初步的疗效和预后。呼吸道菌群分析中高的α多样性菌群的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研究结论尚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PD-1抑制剂 疗效 预后 呼吸道菌 生物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