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乳共混法天然橡胶/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2
1
作者 罗勇悦 邱权芳 +2 位作者 冯春芳 李永振 彭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2-154,158,共4页
采用胶乳共混法制备天然橡胶/二氧化硅(NR/SiO2)纳米复合材料。先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再经乳液聚合接枝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得到PMMA-SiO2粒子,最后将其与用MMA改性的天然胶乳(NR-PMMA)共混制得NR/SiO2纳米... 采用胶乳共混法制备天然橡胶/二氧化硅(NR/SiO2)纳米复合材料。先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再经乳液聚合接枝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得到PMMA-SiO2粒子,最后将其与用MMA改性的天然胶乳(NR-PMMA)共混制得NR/SiO2纳米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橡胶拉伸测试机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PMMA成功地接枝于SiO2表面,PMMA-SiO2在橡胶基体中分散均匀,平均粒径在60nm~80nm之间,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比纯的NR提高了35%,定伸应力也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天然橡胶 纳米复合材料 胶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成波 李青山 王建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73-79,共7页
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聚丙烯(PP)等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本文用纳米二氧化硅与PP共混进行改性,利用双螺杆共混方法制备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采... 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聚丙烯(PP)等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本文用纳米二氧化硅与PP共混进行改性,利用双螺杆共混方法制备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熔融流变仪、XRD、SEM对熔体流动速率、PP物相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2%含量的纳米二氧化硅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佳,提高了PP的综合力学性能。在本文中对纳米SiO2改性PP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纳米SiO2的加入对PP中β晶型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硅烷偶联剂 改性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增韧聚丙烯的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羊海棠 杨瑞成 +3 位作者 冯辉霞 李迎春 陈奎 袁晓波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4-36,共3页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SiO2)粒子对聚丙烯(PP)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的影响,比较了溶液共混法与聚合法的改性效果差异,并从机理上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用溶液共混法制备的纳米SiO2/PP复合材料,其冲击强度在纳米SiO2粒子含量为4%左右时达到...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SiO2)粒子对聚丙烯(PP)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的影响,比较了溶液共混法与聚合法的改性效果差异,并从机理上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用溶液共混法制备的纳米SiO2/PP复合材料,其冲击强度在纳米SiO2粒子含量为4%左右时达到最大值,约为未经改性的PP材料的8倍;用纳米SiO2粒子改性的PP材料的拉伸强度与未经改性的PP材料基本一致;在相似的工艺条件下,共混法对PP的增韧效果较聚合法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粒子 聚丙烯 冲击强度 拉伸强度 溶液 聚合法 增韧机理 复合材料 界面结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纳米银负载二氧化硅共混物的动态流变性能 被引量:5
4
作者 马云霞 王标兵 +2 位作者 张淑娴 李庆蛟 王玉龙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74,25,共4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乳酸/纳米银负载二氧化硅(PLA/Ag-SiO2)共混物,利用动态流变仪研究共混物的流变行为。结果表明:PLA及其共混物体系为假塑性流体,表现出剪切变稀行为。Ag-SiO2粒子的加入提高了PLA/Ag-SiO2共混物体系的储能模量、损...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乳酸/纳米银负载二氧化硅(PLA/Ag-SiO2)共混物,利用动态流变仪研究共混物的流变行为。结果表明:PLA及其共混物体系为假塑性流体,表现出剪切变稀行为。Ag-SiO2粒子的加入提高了PLA/Ag-SiO2共混物体系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lgG'-lgω曲线表明:低频区域黏弹函数对共混物体系的结构变化具有敏感响应,而lgG'-lgG″、Cole-Cole曲线则表明共混物体系中Ag-SiO2粒子分散不均匀,可能出现团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纳米银负载二氧化硅 熔融 动态流变行为 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对复合凝胶体系性能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杨瑞杰 郭继香 +4 位作者 张世岭 王翔 焦保雷 甄恩龙 何晓庆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17-2420,2436,共5页
针对油井垮塌漏失的情况,研制出一种高强度聚合物桥塞体系。该体系以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为主剂,以铬/树脂为交联剂,以纳米二氧化硅为体系增强剂,制备成高强度的纳米二氧化硅复合凝胶。利用扫描电镜、哈克流变仪、凝胶突破压力评价装... 针对油井垮塌漏失的情况,研制出一种高强度聚合物桥塞体系。该体系以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为主剂,以铬/树脂为交联剂,以纳米二氧化硅为体系增强剂,制备成高强度的纳米二氧化硅复合凝胶。利用扫描电镜、哈克流变仪、凝胶突破压力评价装置对复合凝胶进行性能评价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纳米SiO 2会使复合凝胶的网状结构增粗,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大幅提升,突破压力最大可提升189.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纳米二氧化硅 复合凝胶体系 粘弹性 突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CPE的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蒨 汪济奎 程树军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71-275,共5页
 采用纳米级SiO2改性氯化聚乙烯(CPE),探讨了SiO2用量、表面处理方法、加工工艺等因素对改性CPE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机械共混制备了CPE/SiO2共混材料,性能测试表明:改性后CPE的硬度、300%定伸应力、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均...  采用纳米级SiO2改性氯化聚乙烯(CPE),探讨了SiO2用量、表面处理方法、加工工艺等因素对改性CPE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机械共混制备了CPE/SiO2共混材料,性能测试表明:改性后CPE的硬度、300%定伸应力、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均有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 CPE 氯化聚乙烯 纳米 二氧化硅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聚酰亚胺耐电晕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营堂 梁冰 +1 位作者 刘立柱 雷清泉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0,共4页
通过超声机械混合方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耐电晕薄膜,并对其耐电晕性进行测量。用红外光谱(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无机纳米粒子的分散情况及其电晕前后变化。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薄膜耐电晕性比普通的... 通过超声机械混合方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耐电晕薄膜,并对其耐电晕性进行测量。用红外光谱(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无机纳米粒子的分散情况及其电晕前后变化。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薄膜耐电晕性比普通的聚酰亚胺薄膜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机械 纳米二氧化硅 聚酰亚胺薄膜 耐电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粉末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骆锋 阮建明 万千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8-52,共5页
采用微乳液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纳米SiO_2粉末,考察了微乳液体系的配制、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焙烧温度、共沸蒸馏脱水工艺制备的纳米SiO_2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比表面积(BET)、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分析(IR)、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进... 采用微乳液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纳米SiO_2粉末,考察了微乳液体系的配制、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焙烧温度、共沸蒸馏脱水工艺制备的纳米SiO_2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比表面积(BET)、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分析(IR)、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粉末制备的工艺参数对样品性能影响较大,在较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纳米SiO_2粉末近似呈球形,粒径为15-30nm,比表面积高达580-630m^2/g。共沸蒸馏工艺能充分地脱去凝胶中残余的水分,防止因含水胶体干燥过程引起的粉末硬团聚,从而显著地提高了粉末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 纳米SiO2 沸蒸馏 粉末工艺 纳米二氧化硅 微乳液法 微乳液体系 近似 BET 焙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亚锡和纳米二氧化硅对PET材料表面亲水性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圣文 方亮 +2 位作者 赵欢 吕晓璇 王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3-217,231,共6页
目的提高PET材料的表面亲水性。方法氯化亚锡与PET共混成膜后,采用共混接枝法,在共混膜表面接枝氨基化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制备出强亲水的PET材料。采用静态接触角、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测试手段对PET材料表面进行表征... 目的提高PET材料的表面亲水性。方法氯化亚锡与PET共混成膜后,采用共混接枝法,在共混膜表面接枝氨基化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制备出强亲水的PET材料。采用静态接触角、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测试手段对PET材料表面进行表征。结果氨基化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能够成功接枝在氯化亚锡与PET共混材料表面。当氯化亚锡质量分数为0.3%时,共混膜接触角由98°下降到74.5°。共混膜接枝氨基化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液20 h时,PET材料表面接触角由74.5°下降到7.8°,亲水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接枝膜浸泡于蒸馏水10 d后,PET材料表面接触角由7.8°上升至34.9°。结论氯化亚锡与PET材料共混,接枝氨基化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后极大地提高了PET材料表面的亲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 亲水性 接枝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 氯化亚锡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尼龙11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志强 李迎春 +2 位作者 胡国胜 蒋士宝 邢志光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5期73-75,共3页
本文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尼龙1 1 /纳米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SiO2的加入对尼龙1 1的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电镜观察冲击断面形态发现:纳米SiO2均匀分散在尼龙1 1基体中,受冲击时基体产生了屈服。
关键词 尼龙11 纳米二氧化硅 纳米SIO2 改性 熔融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均匀分散 断面形态 电镜观察 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聚己内酯/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宏 龙柱 +1 位作者 戴磊 吕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7-60,共4页
利用异丙基三(二辛基焦磷酸酰氧基)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采用熔融共混挤出法制备聚己内酯(PCL)/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P(3HB-co-4HB))/改性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复合降解材料;利用红外光谱(FIIR)、万能拉力机... 利用异丙基三(二辛基焦磷酸酰氧基)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采用熔融共混挤出法制备聚己内酯(PCL)/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P(3HB-co-4HB))/改性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复合降解材料;利用红外光谱(FIIR)、万能拉力机、扫描电镜(SEM)、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等研究了改性nano-SiO2对复合材料的表面结构、力学性能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nano-SiO2含量为4%时,复合降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明显的改善;少量添加的改性nano-SiO2可以均匀分散在PCL/P(3HB-co-4HB)基体树脂中,但当加入量过大时,容易发生团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 纳米二氧化硅 结构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基酸修饰的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在尼龙改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文杰 阚泽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0-115,共6页
基于氨基酸单体和纳米SiO_2粒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采用聚氨基酸来修饰纳米SiO_2粒子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中先用St9ber法制备纳米SiO_2粒子,再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并合成谷氨酸苄脂N-羧基酸酐(BLG-... 基于氨基酸单体和纳米SiO_2粒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采用聚氨基酸来修饰纳米SiO_2粒子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中先用St9ber法制备纳米SiO_2粒子,再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并合成谷氨酸苄脂N-羧基酸酐(BLG-NCA),采用"Grafting from"法将其接枝到改性后的纳米SiO_2粒子上,最后得到聚谷氨酸修饰的纳米SiO_2核壳粒子。随着投料比的增加,其接枝聚氨基酸的壳的厚度增加,粒子之间出现粘连。将尼龙6与SiO_2及改性后的SiO_2熔融共混,得到复合材料。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表征了各阶段产物和聚合物的组成,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聚氨基酸能改善尼龙6与SiO_2的相容性,加入纯SiO_2使复合材料性能降低3%,而加入接枝二氧化硅后尼龙6的力学性能随着接枝粒子壳的厚度增加而增加,接枝厚度最大的粒子使拉伸性能提高了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聚氨基酸 表面接枝 尼龙6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杯芳烃/聚丙烯共混体系耐热氧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亚青 周立山 +2 位作者 李熙凤 洪学传 崔永岩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0-42,共3页
合成了对叔丁基杯 [4]、杯 [6]、杯 [8]芳烃 ,并用热重法和烘箱老化法评价了共混体系的耐热氧性能。结果表明 ,杯芳烃能明显提高聚丙烯的耐热氧性能 ,其耐热氧能力为 :对叔丁基杯 [6]芳烃 >对叔丁基杯 [4]芳烃 >2 ,6-二叔丁基 -4
关键词 杯芳烃 聚丙烯 耐热氧性能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乙-丁共聚弹性体/聚丙烯共混体系的结构形态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4
14
作者 全大萍 范新刚 王海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5-108,共4页
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动态力学粘弹谱研究了新型乙 -丁共聚弹性体 (PEB)改性 PP的PP/ PEB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 ,在 PP/ PEB共混物中 ,两者在非晶区有良好的相互渗透性 ,PEB阻碍了 PP球晶的形成 ,使其微晶尺寸变小 ,弹性... 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动态力学粘弹谱研究了新型乙 -丁共聚弹性体 (PEB)改性 PP的PP/ PEB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 ,在 PP/ PEB共混物中 ,两者在非晶区有良好的相互渗透性 ,PEB阻碍了 PP球晶的形成 ,使其微晶尺寸变小 ,弹性体 PEB的加入 ,可以明显地起到增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丁聚物 弹性体 聚丙烯 体系 结构形态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g—AA增容尼龙1010/聚丙烯三元共混体系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晓民 汪东梅 殷敬华 《中国塑料》 CAS CSCD 1996年第4期10-13,共4页
用反应挤出方法制备了聚丙烯接枝丙烯酸(PP—g—AA)。用电子显微镜观测了不同PP—g—AA含量的PA1010/PP/PP—g—AA三元共混物的形态。与没有加PP一g—AA的共混体系相比,增容共混中分散相尺寸明显减小... 用反应挤出方法制备了聚丙烯接枝丙烯酸(PP—g—AA)。用电子显微镜观测了不同PP—g—AA含量的PA1010/PP/PP—g—AA三元共混物的形态。与没有加PP一g—AA的共混体系相比,增容共混中分散相尺寸明显减小,两相间镶嵌更深。PP—g—AA作为第三组分加入对其物理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热分析结果表明三元共混体系中尼龙1010的结晶行为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容 体系 尼龙塑料 聚丙烯 接枝 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聚丙烯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付一政 李炳海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15,共4页
研究了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聚丙烯(PP)共混体系、高密度聚乙烯(HDPE)/PP共混体系、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PP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结果表明,UHMWPE的增韧效果最好,在UHMWPE的质量分数为15%时体系的综合力... 研究了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聚丙烯(PP)共混体系、高密度聚乙烯(HDPE)/PP共混体系、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PP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速率。结果表明,UHMWPE的增韧效果最好,在UHMWPE的质量分数为15%时体系的综合力学性能优异,当UHMWPE质量分数大于15%时,材料的综合性能开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聚乙烯 力学性能 增韧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体系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 UHMWPE 高密度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对聚丙烯/尼龙6共混物的增容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欧宝立 李笃信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2-54,58,共4页
用SiO2和环氧基硅烷偶联剂对纳米TiO2进行修饰合成功能化纳米TiO2(sTiO2-O),然后与聚丙烯/尼龙6共混物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sTiO2-O/PP/PA6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拉伸、冲击等力学性能测试并结合扫描电镜对分散相尼龙6尺寸大小观察表明,由于... 用SiO2和环氧基硅烷偶联剂对纳米TiO2进行修饰合成功能化纳米TiO2(sTiO2-O),然后与聚丙烯/尼龙6共混物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sTiO2-O/PP/PA6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拉伸、冲击等力学性能测试并结合扫描电镜对分散相尼龙6尺寸大小观察表明,由于功能化纳米粒子表面环氧基与PA6中氨基能发生化学反应,有效提高了两相的界面作用;少量纳米TiO2的加入使分散相尼龙6尺寸大幅度减小,并使复合材料拉伸和冲击强度大幅度提高,由此表明功能化纳米TiO2对不相容PP/PA6共混物具有良好的增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 增容 聚丙烯/尼龙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挤出发泡行为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伟 王向东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8-83,共6页
利用熔体流动速率测试仪和转矩流变仪对不同比例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低密度聚乙烯(PE-LD)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共混体系的流变数据进行分析。随后采用超临界CO2作为发泡剂进行了HMSPP/PE-LD共混体系的挤出发泡研究,... 利用熔体流动速率测试仪和转矩流变仪对不同比例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低密度聚乙烯(PE-LD)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共混体系的流变数据进行分析。随后采用超临界CO2作为发泡剂进行了HMSPP/PE-LD共混体系的挤出发泡研究,并通过真密度计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发泡材料的表观密度和泡体结构参数。结果表明,纯HMSPP的熔体弹性优于纯PE-LD,但是共混体系中PE-LD的比例在50%以下时,对共混体系的熔体弹性影响较小,能够保持纯HMSPP较好的可发性。同时少量加入PE-LD能够提高共混体系的泡孔密度,当PE-LD含量过多时,发泡倍率和泡孔密度均出现下降,泡孔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 低密度聚乙烯 体系 挤出发泡 流变行为 泡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聚(酰胺-酯)对聚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刁建志 巴信武 +1 位作者 王素娟 丁海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4-17,共4页
研究了超支化聚 (酰胺 -酯 ) (HBP)对聚丙烯 /聚氯乙烯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 [PP/PVC/PP g (St co MMA) ]的增容作用。讨论了HBP的用量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剪切应力、剪切速... 研究了超支化聚 (酰胺 -酯 ) (HBP)对聚丙烯 /聚氯乙烯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 [PP/PVC/PP g (St co MMA) ]的增容作用。讨论了HBP的用量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剪切应力、剪切速率和温度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熔体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P/PVC/PP g (St co MMA) ( 80 / 2 0 / 6)共混物中加入 1份HBP时 ,就可以很好改善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使共混物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 ,同时使熔体表观黏度达到较小值。该共混物熔体属于假塑性流体。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研究结果证明了HBP增强了PP/PVC/PP g (St co MMA)的界面粘结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酰胺-酯) 聚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物接枝聚丙烯体系 增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聚苯乙烯共混体系相态结构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陆未谷 张玉梅 陈彦模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1-576,621,共7页
通过计算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模拟方法对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共混体系的相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混体系温度越高,剪切速率越大,则分散相的分散性越好,颗粒尺寸越... 通过计算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模拟方法对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共混体系的相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混体系温度越高,剪切速率越大,则分散相的分散性越好,颗粒尺寸越小.通过对分散相聚并过程的观察,发现剪切过程又能诱导聚并发生.另外,随着PS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PS相的黏度增加,造成PP和PS黏度比变大,分散相尺寸差异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耗散粒子动力学 体系 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