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总石油烃中当量烷烃和多环芳烃组分的毒性风险及联合毒性效应
1
作者 苟娜娜 刘泽梁 +4 位作者 吴蔓莉 唐诗薇 胡丝怡 于莹 柯思佳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9,共14页
石油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毒性问题亟待解决。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中烷烃(alkanes,Alks)和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组分的含量和致毒特性存在明显差异,2种烃类污染物在TPH中的毒性贡... 石油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毒性问题亟待解决。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中烷烃(alkanes,Alks)和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组分的含量和致毒特性存在明显差异,2种烃类污染物在TPH中的毒性贡献及其联合毒性效应尚不明确。以蚕豆作为生态受体,对1000~50000 mg·kg^(-1)TPH中的当量Alks和PAHs组分进行为期14 d的毒性实验,通过测定当量组分烃对蚕豆个体水平(萌芽、根长、根物质量、侧根数、茎叶物质量、叶绿素含量)和遗传水平(根尖有丝分裂、染色体异常、细胞微核)的影响,探究不同浓度TPH中的当量Alks和PAHs的毒性效应及毒性风险贡献情况;利用混合毒性指数法(mixture toxicity index,MTI)计算Alks和PAHs组分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组分烃在土壤中的生态毒性受到其“化学致毒特性-剂量”综合作用的影响。以蚕豆萌芽率作为毒性指示因子时,低于5000 mg·kg^(-1)TPH中的当量Alks组分毒性明显大于当量PAHs组分,而5000~50000 mg·kg^(-1)TPH中的当量PAHs组分的毒性明显大于当量Alks组分;以蚕豆根数作为毒性指示因子时,蚕豆生长初期(0~7 d),1000~50000 mg·kg^(-1)TPH中的当量PAHs表现出较强毒性,而蚕豆生长后期(7~14 d),二者毒性差异降低;遗传毒性测定结果显示,1000~50000 mg·kg^(-1)TPH中的当量PAHs组分毒性强于当量Alks组分。蚕豆个体水平上,当量Alks组分对蚕豆根数最敏锐,其毒性阈值为1120.6 mg·kg^(-1),对应TPH浓度为11672 mg·kg^(-1);当量PAHs组分对蚕豆萌芽率最敏锐,其毒性阈值为2.61 mg·kg^(-1),对应TPH浓度为15353 mg·kg^(-1)。蚕豆细胞和遗传水平上,以有丝分裂指数(MI)作为组分烃的毒性指示终点时,当量Alks和PAHs组分毒性阈值对应的TPH浓度均为45000 mg·kg^(-1)左右。MTI计算结果表明,1000~10000 mg·kg^(-1)TPH中的Alks和PAHs组分的联合毒性呈协同效应,20000~30000 mg·kg^(-1)TPH中的Alks和PAHs组分对不同毒性测试终点表现出不同的联合效应,50000 mg·kg^(-1)TPH中的Alks和PAHs组分的联合毒性主要表现为拮抗效应。研究显示,对低于5000 mg·kg^(-1)的TPH污染,应重点关注其Alks组分的毒性,而高于5000 mg·kg^(-1)TPH中的PAHs组分对植物生长初期及植物遗传毒性产生更重要的影响,这一研究结论可为石油污染场地的毒性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总石油烃 Alks组分 PAHs组分 毒性贡献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类抗生素对普通小球藻的单一及联合毒性效应评估
2
作者 谭海玲 杨顺航 +7 位作者 余佳妮 胡浩鹏 谭慧 王以恒 尤德雨 贾宇杰 张辉 柴毅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91,共12页
为探究磺胺甲恶唑(SMX)和磺胺嘧啶(SDZ)单一及SMX+SDZ联合胁迫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急性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明确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暴露风险,本实验将1×10^(6) cells/mL普通小球藻分别在0~25 mg/L SMX、0~20 mg/L SD... 为探究磺胺甲恶唑(SMX)和磺胺嘧啶(SDZ)单一及SMX+SDZ联合胁迫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急性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明确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暴露风险,本实验将1×10^(6) cells/mL普通小球藻分别在0~25 mg/L SMX、0~20 mg/L SDZ单一处理组及0~1.5 TU联合处理组暴露96 h,分析各处理组对普通小球藻的细胞生长、藻细胞叶绿素a(Chla)、多糖、细胞膜通透性、抗氧化活性、氧化损伤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96 h时,SMX与SDZ单一胁迫抑制普通小球藻生长的96 h-EC_(50)分别为23.95和13.88 mg/L;二者联合胁迫96 h-EC_(50)为0.69 TU,作用模式为协同作用。SMX、SDZ和SMX+SDZ联合胁迫下,藻细胞Chla含量、TP含量和胞内多糖均显著下降,表明藻细胞光合作用受阻;藻细胞膜通透性和胞外多糖上升;活性氧(ROS)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表明藻细胞自身合成的抗氧化酶达到最高值后,ROS不能完全消除,导致氧化损伤加剧;T-AOC和T-SOD活性也因ROS的过度积累而呈现升高趋势。SMX和SDZ对普通小球藻的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毒性强度表现为联合毒性对环境的影响大于单一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磺胺甲恶唑 磺胺嘧啶 联合毒性效应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和抗生素对水生生物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席珍华 刘彦东 张婵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61-1568,共8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引起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由于粒径小、分布广、疏水性强、难降解等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水环境中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往往会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更严重的环境效应,对水生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还...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引起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由于粒径小、分布广、疏水性强、难降解等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水环境中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往往会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更严重的环境效应,对水生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还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文综述了水环境中微塑料与抗生素的来源、污染现状,阐述了微塑料和抗生素的相互作用,重点讨论了微塑料和抗生素对水生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并对未来微塑料与抗生素复合污染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复合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和水体复合污染的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同时为水体中复合污染的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抗生素 水生生物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状原角藻与微塑料对典型浮游动物的联合毒性效应
4
作者 王鹏 梁叶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8-382,共15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联合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PS-MPs),对2种典型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生活史特征及生命表参数... 本研究旨在探究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联合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PS-MPs),对2种典型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生活史特征及生命表参数的联合毒害效应。本实验将网状原角藻与微塑料的联合毒性分别与微塑料单独毒性和网状原角藻单独毒性进行比较,用生活史特征和生命表参数对联合毒性效应进行量化。结果表明,网状原角藻联合PS-MPs对2种浮游动物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2种毒物之间的耦合作用为协同。最高浓度(1×10^(5)cells·mL^(-1))网状原角藻与PS-MPs联合毒性实验组中,日本虎斑猛水蚤种群存活率和繁殖率较同浓度海水小球藻对照组一周均值下降60%~63%和62%~64%,寿命缩短26%~50%,产卵量下降18%,桡足22%的个体运动强度显著下降;生命表参数中,周限增长率(λ)降低10%,世代时间(T)延长10 h,内禀增长率(r_(m))变化不显著,净生殖率(R_(0))下降35%。褶皱臂尾轮虫受抑制程度比日本虎斑猛水蚤强,轮虫种群存活率和繁殖率一周均值下降57%~60%和80%~82%,寿命缩短32%~58%,产卵量下降31%,轮虫40%的个体运动强度显著下降;生命表参数中,λ降低16%,T延长8.3 h,r_(m)变化不显著,R_(0)下降50%。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网状原角藻赤潮和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效应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原角藻 聚苯乙烯 浮游动物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代苯类有机污染物对斑马鱼胚胎联合毒性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周宇 于红霞 +4 位作者 丁翔 王连生 魏钟波 朱琳 史淑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0-344,共5页
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对氯代苯类化合物的毒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造成胚胎发育畸形甚至死亡,具有特定的最敏感毒理学终点;随着苯环上取代氯数目的增加,其毒性也相应增强;其联合毒性... 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对氯代苯类化合物的毒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造成胚胎发育畸形甚至死亡,具有特定的最敏感毒理学终点;随着苯环上取代氯数目的增加,其毒性也相应增强;其联合毒性对不同的毒理学终点大多呈拮抗作用。同时,本研究也测定了该类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酶(CAT,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酶体系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苯类 有机污染物 斑马鱼 胚胎 联合毒性效应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二氯苯与Cd复合污染对毫米级根际微域土壤酶活性的联合毒性效应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孙福红 周启星 陈艳卿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71-578,共8页
通过多隔层根际箱培养试验研究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对二氯苯(1,4-DCB)和重金属Cd单一与复合污染对不同作物毫米级根际微域土壤脱氢酶和脲酶活性的毒性效应,并利用联合作用模型分析二者联合毒性效应的作用类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4-... 通过多隔层根际箱培养试验研究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对二氯苯(1,4-DCB)和重金属Cd单一与复合污染对不同作物毫米级根际微域土壤脱氢酶和脲酶活性的毒性效应,并利用联合作用模型分析二者联合毒性效应的作用类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4-DCB单一胁迫抑制大豆各毫米级根际微域土壤脱氢酶活性,但能促进脲酶活性;低浓度1,4-DCB抑制小麦根际微域土壤脱氢酶和脲酶活性,高浓度1,4-DCB则促进近根际区域土壤脱氢酶和脲酶活性。低浓度Cd胁迫促进大豆根际微域土壤脱氢酶活性,高浓度Cd则起抑制作用;脲酶活性则随Cd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均高于对照组;Cd抑制小麦各毫米级根际微域土壤脱氢酶和脲酶活性。随根际距离增加,大豆近根际区域(1 mm)土壤脲酶活性受到诱导,而小麦中央区域和1、2 mm近根际区域土壤脱氢酶活性被显著抑制。二者复合污染对植物毫米级根际微域土壤酶活性的联合毒性效应与其浓度组合、植物种类、根际距离以及酶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二氯苯 复合污染 脲酶 脱氢酶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酸和全氟壬酸对两种海洋微藻的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8
7
作者 周静韵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6期84-90,共7页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目前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壬酸(perfluorononanoic acid,PFNA)作用于杜氏盐藻(Dunal...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目前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壬酸(perfluorononanoic acid,PFNA)作用于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研究该两种物质对微藻生长的影响;并且以单一毒性为背景,按毒性单位比1:1水平分别对两种藻进行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1)PFOA对杜氏盐藻和三角褐指藻的96 h EC50分别为668.671 mg·L^(–1)和351.775 mg·L^(–1);PFNA对杜氏盐藻和三角褐指藻的96 h EC50分别为156.585mg·L^(–1)和65.127 mg·L^(–1)。(2)PFOA和PFNA对杜氏盐藻的联合毒性表现为相加效应,对三角褐指藻为协同效应。实验范围内,PFOA和PFNA对两种藻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PFNA比PFOA对两种藻的毒性更大;对于PFOA和PFNA的单一及联合胁迫,三角褐指藻比杜氏盐藻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全氟壬酸 杜氏盐藻 三角褐指藻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B1和ZEN对Hep G2细胞体外联合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任亚林 李耘 吴静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0-167,共8页
基于HepG2肝癌细胞,从关键凋亡基因、早期损伤指标及细胞凋亡等方面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联合肝毒性效应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10μg/mL的AFB1和ZEN复合作用于细胞主要表... 基于HepG2肝癌细胞,从关键凋亡基因、早期损伤指标及细胞凋亡等方面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联合肝毒性效应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10μg/mL的AFB1和ZEN复合作用于细胞主要表现为协同联合效应,同时随着浓度升高,由弱拮抗效应逐步转变为增毒效应直至强协同效应;早期凋亡指针ROS随暴露时间延长升高,而GSH和MMP水平则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同时0-3 h变化最为显著;随时间延长,Bax/Caspase-3表达量的比值升高,CYP1A2、CYP3A4和CYP2A6总体趋势均下调,但随时间延长该趋势更为显著;AFB1和ZEN诱导细胞联合肝毒性通过Bax,Caspase-3以及CYP450等基因互动调控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玉米赤霉烯酮 高内涵筛选 联合毒性效应 C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海洋抗污损化合物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效应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靳翠丽 许明景 +3 位作者 胡波 朱鸿辰 张立奎 周晓见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2-378,共7页
本文研究了目前广泛应用的防污涂料毒性添加剂3-(3,4-dichlorophenyl)-1,1-dimethylurea(Diuron)、2-methylthio-4-t-butylamino-6-cyclopropylamino-s-triazine(Irgarol 1051)、triphenylborane pyridine(TPBP)、Zinc pyrithione(Zn-Pt... 本文研究了目前广泛应用的防污涂料毒性添加剂3-(3,4-dichlorophenyl)-1,1-dimethylurea(Diuron)、2-methylthio-4-t-butylamino-6-cyclopropylamino-s-triazine(Irgarol 1051)、triphenylborane pyridine(TPBP)、Zinc pyrithione(Zn-Pt)、Zinc bis(dimethyl thiocarbamate,Ziram)、Cu^(2+)的单一毒性和二元混合毒性.结果表明:对卤虫而言,6种化合物单一毒性按强弱排序为TPBP>Diuron>Ziram>CuSO_4>Irgarol 1051>Zn-Pt,它们对卤虫48 h的LC50分别为CuSO_49.1μg/cm^3、Diuron 8.0μg/cm^3、Irgarol 1051 12.0μg/cm^3、TPBP 0.07μg/cm^3、Zn-Pt 30.9μg/cm^3、Ziram 8.2μg/cm^3.对卤虫的二元联合毒性实验采用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结果显示:共有8个组合具有协同效应,包括Irgarol 1051/Diuron、Irgarol 1051/TPBP、Irgarol 1051/Ziram、Irgarol 1051/Zn-Pt、Irgarol 1051/CuSO4、Diuron/TPBP、Ziram/CuSO_4以及Zn-Pt/CuSO_4.其中Irgarol 1051/Ziram组合的MTI值高达2.740,Zn-Pt/CuSO_4组合更高达5.621.发现8个协同效应组合中有5个和Irgarol 1051有关,表明Irgarol 1051在基于毒性的防污涂料配方中有其良好的适应性,但进入海洋环境的Irgarol 1051具有引起较强生物毒性的环境风险.另有5个组合Diuron/Zn-Pt、Diuron/CuSO_4、TPBP/Ziram、TPBP/ZnPt、Ziram/Zn-Pt表现为一定程度拮抗作用,应在防污涂料配制中尽量避免同时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洋抗污损化合物 卤虫 毒性联合效应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DR模型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对蛋白核小球藻联合毒性作用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闫嘉宁 孟庆俊 +2 位作者 魏海生 李琳 郝研宁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46-1857,共12页
为考察新污染物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常见的氧氟沙星(Ofloxacin,OFXL)、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XL)3种喹诺酮类抗生素为供试品,通过96 h急性毒性试验测定3种抗生素对蛋白核小球藻(Chl... 为考察新污染物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常见的氧氟沙星(Ofloxacin,OFXL)、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XL)3种喹诺酮类抗生素为供试品,通过96 h急性毒性试验测定3种抗生素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抑制的单一毒性及二元和三元混合体系(共计20组)的联合毒性,通过等效线图法、浓度加和模型(CA)、独立作用模型(IA)、模型偏移率(MDR)和组合指数法评价二元和三元混合体系抗生素的相互作用类型。结果表明:①3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蛋白核小球藻在96 h均呈现明显的生长抑制,以半数效应浓度EC_(50)的负对数(pEC_(50))作为判断毒性大小的指标,毒性呈NFXL(pEC_(50)=-2.02)>CIP(pEC_(50)=-2.12)>OFXL(pEC_(50)=-2.23)的特征。②混合体系毒性相互作用类型以协同作用为主,毒性相互作用类型与混合体系组分浓度比、毒性效应区域和污染物浓度范围有关。混合体系中混合物组分浓度比最接近1∶1时,协同作用最强,毒性最大。③混合体系在低浓度范围(0%~30%)时,毒性相互作用类型以加和作用为主;在中高浓度范围(30%~100%)时,毒性相互作用随混合体系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研究显示,环境水体中喹诺酮类抗生素对蛋白核小球藻有一定的毒性效应,且抗生素二元、三元混合体系的协同毒性效应呈毒性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抗生素 联合毒性效应 浓度加和模型 模型偏移率(M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抗菌剂不同毒性比混合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越 孙昊宇 +3 位作者 龙茜 张跃恒 林志芬 印春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抗菌剂的长期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不断加剧,对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AGs)在临床上应用的广泛性,其与传统抗菌剂和新型抗菌剂在环境中的联合暴露均存在潜在风险。此外,抗菌剂结... 抗菌剂的长期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不断加剧,对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AGs)在临床上应用的广泛性,其与传统抗菌剂和新型抗菌剂在环境中的联合暴露均存在潜在风险。此外,抗菌剂结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混合体系中的占比,都能够影响其与AGs的联合毒性效应。因此,有必要研究AGs与传统抗菌剂和新型抗菌剂以不同毒性比混合的联合毒性效应。本文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为模式生物,以磺胺类(磺胺甲恶唑,SMX)、四环素类(盐酸金霉素,CTC)、大环内酯类(红霉素,ERY)、糖肽类(盐酸万古霉素,VA)和β-内酰胺类(氨苄青霉素,AMP)作为传统抗菌剂的代表,以唑啉类(甲基异噻唑啉酮,MIT)、表面活性剂类(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群体感应抑制剂类(3,4-溴2(5H)呋喃酮,DFR)作为新型抗菌剂的代表,测定AGs与抗菌剂在等毒性比时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AGs与传统抗菌剂中的CTC和VA,以及新型抗菌剂中的DTAB和DFR呈现拮抗的联合毒性作用;AGs与传统抗菌剂中的SMX、ERY和AMP,以及新型抗菌剂中的MIT呈现协同的联合毒性作用。此外,还测试了AGs与产生协同效果的抗菌剂(SMX、ERY、AMP和MIT)在毒性比为1∶5和5∶1下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显示,AGs与SMX、AMP和MIT在不同毒性比下的联合毒性效应均呈现协同作用,且AGs与抗菌剂的毒性比为1∶5时的协同效果最好,联合暴露的环境风险最大。我们推测,当AGs和能够与其产生协同作用的抗菌剂混合暴露时,混合体系中这种抗菌剂相对于AGs比例的增加,可能使得AGs更容易进入细胞并增强AGs对细菌的毒性作用。本研究能够为今后探索AGs与抗菌剂联合暴露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传统抗菌剂 新型抗菌剂 大肠杆菌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镉、砷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浮萍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7
12
作者 钱湛 孙健 +2 位作者 铁柏清 毛晓茜 湛灵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35-137,共3页
通过实验室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处理水平下Cu、Cd、As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紫背浮萍叶绿素和丙二醛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浓度处理水平下,单一重金属污染对浮萍叶绿素的生态毒性效应为Cd>Cu>As,对丙二醛的生态毒性效应为Cd≈As&g... 通过实验室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处理水平下Cu、Cd、As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紫背浮萍叶绿素和丙二醛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浓度处理水平下,单一重金属污染对浮萍叶绿素的生态毒性效应为Cd>Cu>As,对丙二醛的生态毒性效应为Cd≈As>Cu。与单一污染相比,As+Cd和Cu+Cd复合污染对浮萍叶绿素毒性增强,表现为协同作用,加强了对浮萍叶细胞的伤害;而As+Cu和As+Cu+Cd复合污染对叶绿素联合毒性作用趋向于毒性减少的拮抗作用。复合污染对浮萍丙二醛的生态毒性效应情况则较复杂,除As+Cd外其余3种复合污染组合对浮萍细胞膜均有一定增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浮萍 单一污染 复合污染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钛和铜对大型溞的联合毒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轶 殷亚远 +3 位作者 WANG Chao 朱小山 吴乾元 张文龙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5-100,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纳米二氧化钛(nTiO_2)与铜(Cu^(2+))的相互作用和生物效应,选取大型溞(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研究nTiO_2与Cu2+对Daphnia magna的联合毒性效应和Daphnia magna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nTiO_2与Cu^(2+)对Daphnia... 为进一步研究纳米二氧化钛(nTiO_2)与铜(Cu^(2+))的相互作用和生物效应,选取大型溞(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研究nTiO_2与Cu2+对Daphnia magna的联合毒性效应和Daphnia magna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nTiO_2与Cu^(2+)对Daphnia magna的72 h半致死浓度(LC50)和半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22.742 mg/L、16.739 mg/L和11.635μg/L、10.129μg/L。当nTiO_2与Cu^(2+)共存时,其联合作用的72 h-LC50和72 h-EC50分别为12.721 mg/L、8.827 mg/L和12.405μg/L、10.559μg/L。nTiO_2与Cu2+联合作用于Daphnia magna后,Daphnia magna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产物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这表明,机体的抗氧化体系受到活性氧自由基(ROS)攻击已经崩溃,无法为Daphnia magna提供保护,氧化伤害是nTiO_2与Cu^(2+)联合毒性的关键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 大型溞 联合毒性效应 酶活性 体内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甲酚与2,4-二叔丁基酚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房妮 张松林 +1 位作者 俱国鹏 白芳铭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22-124,共3页
以静水法测试了对甲酚与2,4-二叔丁基酚对斑马鱼的单一和联合急性毒性,并以毒性单位分析法和Marking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毒性效应类型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对甲酚的单一毒性为中毒,2,4-二叔丁基酚的单一毒性为高毒。Marking相加指数法... 以静水法测试了对甲酚与2,4-二叔丁基酚对斑马鱼的单一和联合急性毒性,并以毒性单位分析法和Marking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毒性效应类型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对甲酚的单一毒性为中毒,2,4-二叔丁基酚的单一毒性为高毒。Marking相加指数法和毒性单位分析法对两者的联合毒性作用的评价结论一致:在等毒性配比下,对甲酚与2,4-二叔丁基酚的24、48、72和96 h时联合毒性均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甲酚 二叔丁基酚 斑马鱼 联合毒性作用 相加指数法 毒性单位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效应 分析法 静水法测试 拮抗作用 急性毒性 中毒 判定 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8
15
作者 周辉明 吴志强 +4 位作者 袁乐洋 胡茂林 宋炜 张重祉 张爱芳 《江西水产科技》 2005年第1期19-22,共4页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有机磷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包括急性毒性及判断,在鱼类组织器官的毒性效应和血液中生化参数的影响,在鱼体中的生物积累,毒性作用机理,联合毒性效应,生物检测等问题。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 鱼类 毒性作用机理 联合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 生化参数 组织器官 生物积累 生物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姜瑢 李勖之 +1 位作者 王美娥 陈卫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061-9070,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威胁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主要关注人体健康,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缺乏土壤污染生态风...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威胁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主要关注人体健康,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缺乏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及基于生态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及标准。准确评价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实现生态风险评估及预警与管控的重要基础。针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问题,分别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特征、评价方法、评价终点、暴露-效应关系构建、生态毒性效应外推,以及群落水平与复合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了讨论,指出目前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主要是基于单物种的急性毒性测试,利用个体和亚个体水平的指示物作为评价终点,缺乏针对群落及生态系统高水平评价终点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污染物尤其是复合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建议今后重点开展以下3方面的工作1)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评价终点的筛选;2)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及影响机制研究;3)土壤复合污染联合毒性效应定量评价及其不确定性研究。以期为准确评价实际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的真实生态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制定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等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提供理论基础和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生态毒性效应评价 生态风险 评价终点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实际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生态毒性效应定量评价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喆 王美娥 +1 位作者 姜瑢 陈卫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7-377,共11页
场地实际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生态效应定量评价是场地生态风险评估中的难点,本研究耦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复合污染联合效应评价的思路,构建了由“有效生物标志物响应筛选-主导污染物识别-不同暴露类型/污染物种类联合效应估算”... 场地实际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生态效应定量评价是场地生态风险评估中的难点,本研究耦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复合污染联合效应评价的思路,构建了由“有效生物标志物响应筛选-主导污染物识别-不同暴露类型/污染物种类联合效应估算”3个步骤组成的场地实际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生态效应定量评价方法,并以江苏省某废弃电镀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蚯蚓土壤微宇宙培养实验进行了方法验证。以蚯蚓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金属硫蛋白(MT)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等生物标志物为效应终点的分析结果表明,蚯蚓对该场地的主要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包括Cd、Cu、Zn、Ni、Pb和Cr的富集能力表现为Cd>Cu>Zn>Ni>Pb>Cr;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GSH含量、CAT活性和MDA含量为有效生物标志物,重金属Cd和Zn为主导污染物。GSH含量变化与土壤Cd总量及Zn的DTPA提取态含量之间存在多元线性关系;蚯蚓MDA含量变化能够通过土壤Cd的DTPA提取态含量进行预测;CAT活性变化能够通过Zn的土壤总量及蚯蚓生物累积量进行预测。针对场地实际污染土壤的性质及污染特征,对3类有效生物标志物响应的半效应浓度(half effect dose,EC_(50))估算的结果表明,3类有效生物标志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GSH>CAT>MDA;不同元素以及不同类型暴露之间(如,与GSH含量变化对应的土壤总Cd与DTPA-Zn),以及同一元素不同暴露之间(如,与CAT活性变化对应的土壤总Zn与蚯蚓组织生物累积Zn)都有可能存在交互作用,而这些污染物暴露之间不存在暴露量变化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手段,通过有效生物标志物响应、主导污染物的筛选以及联合效应估算,能够实现野外实际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生态效应的定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复合污染 生物标志物 联合毒性效应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镁钾离子混合物对水体中几种重金属离子毒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瑞雪 王丹 +3 位作者 周彦宏 张家欢 李珊珊 徐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5-195,共11页
为明确水体中常见的钙镁钾离子混合物对重金属离子Cu^(2+)、Zn^(2+)、Cr^(6+)、Cd^(2+)和Fe^(3+)毒性的影响,以明亮发光杆菌T3(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T3)为受试生物,进行急性毒性测试并通过生化指标及核心发光基因表达量变化进行... 为明确水体中常见的钙镁钾离子混合物对重金属离子Cu^(2+)、Zn^(2+)、Cr^(6+)、Cd^(2+)和Fe^(3+)毒性的影响,以明亮发光杆菌T3(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T3)为受试生物,进行急性毒性测试并通过生化指标及核心发光基因表达量变化进行机理解析。结果表明:单一重金属离子对明亮发光杆菌T3的毒性大小为Zn^(2+)>Cd^(2+)>Cu^(2+)>Fe^(3+)>Cr^(6+),在添加不同浓度Ca^(2+)-Mg^(2+)-K^(+)混合液后重金属离子的毒性降低,当Ca^(2+)、Mg^(2+)和K^(+)质量浓度分别为13.40、8.00和26.20 mg/L时,联合毒性最弱;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较低(<2.0 mg/L)时,重金属离子与Ca^(2+)-Mg^(2+)-K^(+)混合液之间呈拮抗作用,并出现明显的兴奋刺激效应;随着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的增加,联合作用逐渐转为加和作用;Ca^(2+)-Mg^(2+)-K^(+)混合液的加入使细胞内活性氧质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质量上升,使得菌体抗氧化能力增强,并刺激氧化还原反应来提升能量供应水平,从而降低金属离子的毒性。该研究可为实际水体中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毒性评估和调控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离子 联合毒性效应 兴奋刺激效应 明亮发光杆菌T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类抗生素与群体感应抑制剂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及其机制初探 被引量:10
19
作者 安情情 姚志峰 +4 位作者 顾宇菲 花文凤 姜蕾 林志芬 印春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68-2075,共8页
以Vibrio fischeri为模式生物,3类群体感应抑制剂(呋喃酮、吡咯酮和吡咯)与典型磺胺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群体感应抑制剂与磺胺类抗生素联合急性毒性效应,通过群体感应抑制剂与信号分子竞争结合LuxR的实验和结合能Ebinding的测定,... 以Vibrio fischeri为模式生物,3类群体感应抑制剂(呋喃酮、吡咯酮和吡咯)与典型磺胺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群体感应抑制剂与磺胺类抗生素联合急性毒性效应,通过群体感应抑制剂与信号分子竞争结合LuxR的实验和结合能Ebinding的测定,初步探讨了其联合毒性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呋喃酮类化合物与磺胺类抗生素的二元等毒性比下的联合效应表现为协同与加和,吡咯酮类、吡咯类化合物与磺胺类抗生素的二元等毒性比下的联合效应分别表现为加和与拮抗;它们与LuxR的竞争结合力的差异,可能是它们与磺胺类抗生素等毒性比下的联合效应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抑制剂 磺胺类抗生素 VIBRIO fischeri 联合急性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壬基酚联合暴露对杜氏盐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晶晶 钱晓佳 +1 位作者 安民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0-376,共7页
为了探讨环境激素类物质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壬基酚(NP)对海洋微藻的联合毒性效应,选取杜氏盐藻(Dunaliellasalina)为受试生物,以环境激素对杜氏盐藻单一暴露的96 h EC50的毒性效应作为一个毒性单位(IU),采用毒性单位法比较研究了DE... 为了探讨环境激素类物质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壬基酚(NP)对海洋微藻的联合毒性效应,选取杜氏盐藻(Dunaliellasalina)为受试生物,以环境激素对杜氏盐藻单一暴露的96 h EC50的毒性效应作为一个毒性单位(IU),采用毒性单位法比较研究了DEP和NP单一暴露以及两者以三种不同混合比例(毒性单位比:1∶1、1∶4和4∶1)暴露对杜氏盐藻的细胞生长、叶绿体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以及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EP和NP单一暴露对杜氏盐藻的96hEC50分别为69.54 mg/L和1.47 mg/L,两种环境激素对杜氏盐藻均有抑制作用,且NP较DEP对杜氏盐藻的毒性更强。DEP和NP联合暴露较单一暴露对杜氏盐藻的细胞生长、叶绿体色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两种环境激素在毒性单位比为1:1、1:4、4:1三个比例水平上的联合毒性效应均表现为协同效应,其中比例为1:1的协同效应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壬基酚 杜氏盐藻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