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耳石微结构探究内外因子对黄海鳀早期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王文文 田永军 +4 位作者 刘利军 尹卓 陈冰清 张文超 叶振江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2,共14页
鳀(Engraulis japonicus)是黄海最重要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其群体的有效补充与早期生长状态呈现高度的关联性。本研究基于2016—2018三年间采集的样品,通过耳石微结构分析追溯其孵化日期,并运用混合效应模型、梯度森林模型、广义加性模型... 鳀(Engraulis japonicus)是黄海最重要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其群体的有效补充与早期生长状态呈现高度的关联性。本研究基于2016—2018三年间采集的样品,通过耳石微结构分析追溯其孵化日期,并运用混合效应模型、梯度森林模型、广义加性模型和滑动窗口等统计方法,探究了内外因子对鳀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日龄和母系效应与鳀早期生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海表温度、混合层深度、海表盐度是影响黄海鳀早期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其中,海表温度对鳀早期生长的影响表现出时间滞后性,且该滞后效应随鳀日龄的增加而变化:对于小于15日龄的鳀,滞后效应为1 d;而对于15~40日龄的鳀,滞后效应为2 d。进一步的预测分析表明,鳀早期生长会随着海表温度的升高而增长。本研究揭示了内外因子对鳀早期生长的影响,对黄海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微结构 黄海 内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耳石微结构及生长特性 被引量:13
2
作者 陆化杰 陈新军 +1 位作者 方舟 刘必林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25,共11页
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2008和2010年在西南大西洋作业期间采集的3462尾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其中2007年308尾、2008年262尾、2010年2 892尾),测量了491枚耳石外部形态参数和耳石重量(雌性274枚、雄性217枚),结合耳石的日轮,对耳石微结构及... 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2008和2010年在西南大西洋作业期间采集的3462尾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其中2007年308尾、2008年262尾、2010年2 892尾),测量了491枚耳石外部形态参数和耳石重量(雌性274枚、雄性217枚),结合耳石的日轮,对耳石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根廷滑柔鱼耳石的生长纹由明暗相间的环纹组成,耳石中心为黑色,呈水滴形;从核心到侧区边缘,轮纹宽度由窄至宽,亮度由明至暗;侧区到北区边缘,轮纹则由宽至窄,亮度由暗至明。根据生长纹的宽度和颜色的明暗,可将整个耳石分为3个区域,即后核心区、暗区、外围区。不同群体间耳石总长(TSL)和最大宽度(MW)的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性别间无差异。冬季产卵群TSL和MW的生长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秋季产卵群则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耳石重量(SW)的生长存在群体和性别间差异,冬季产卵群雌、雄个体SW的生长分别适合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表示,秋季产卵群则分别适合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表示。两个群体的TSL、MW、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都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而SW的绝对生长率则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相对生长率则随着年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同一年龄段内冬季产卵群的绝对和相对生长率基本上都大于秋季产卵群,雌性个体的绝对和相对生长率要大于雄性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耳石微结构 耳石生长 生长率 西南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饲养和野生草鱼幼鱼耳石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宋昭彬 常剑波 +1 位作者 曹文宣 夏立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2,共6页
分别检测了人工饲养和野生草鱼幼鱼的耳石微结构特征。根据耳石透明性的差异 ,可将微耳石划分出中央暗区和外部亮区两部分。饲养种群的耳石暗区大小和生长轮数目均大于野生种群 ,暗区和亮区的特征比较稳定 ,生长轮清晰 ,对比度好 ,宽度... 分别检测了人工饲养和野生草鱼幼鱼的耳石微结构特征。根据耳石透明性的差异 ,可将微耳石划分出中央暗区和外部亮区两部分。饲养种群的耳石暗区大小和生长轮数目均大于野生种群 ,暗区和亮区的特征比较稳定 ,生长轮清晰 ,对比度好 ,宽度比较均匀 ;野生种群的耳石暗区和亮区表现形式多变 ,暗区的生长轮清晰或不清晰 ,亮区的生长轮清晰 ,但宽度波动较大。依据耳石微结构特征 ,可以对饲养和野生草鱼种群进行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草鱼 幼鱼 耳石微结构 比较研究 人工饲养鱼类 生存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外采集和人工饲养胭脂鱼耳石微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雷毅 周宇 +3 位作者 杨坤 武佳韵 张修月 宋昭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5-292,共8页
分别检测了人工饲养和野外采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耳石微结构特征。根据透明性的差异,可将耳石划分出暗区和亮区两部分,63.16%人工饲养胭脂鱼的耳石具有明显的亮暗区界限,暗区大小为0.17 mm±0.03 mm;14.81%野外采集胭脂... 分别检测了人工饲养和野外采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耳石微结构特征。根据透明性的差异,可将耳石划分出暗区和亮区两部分,63.16%人工饲养胭脂鱼的耳石具有明显的亮暗区界限,暗区大小为0.17 mm±0.03 mm;14.81%野外采集胭脂鱼的耳石亮暗区界限清晰,大部分亮暗区界限模糊或没有亮暗区差异,暗区大小为0.14 mm±0.06 mm。人工饲养和野外采集胭脂鱼耳石中心核直径分别为13.10μm±1.87μm和11.14μm±1.74μm,原基个数分别为1个和1~2个。人工饲养胭脂鱼耳石标记轮1~3条,生长轮宽度为2.14μm±0.59μm,宽度均匀,波动幅度小;野外采集个体耳石标记轮1~7条,生长轮宽度为2.54μm±1.12μm,波动幅度相对较大。生长轮宽度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为2.5处可将94.59%的人工饲养胭脂鱼耳石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微结构特征检测结果基本吻合。人工饲养与野外采集胭脂鱼耳石的亮暗区、生长轮宽度、标记轮等微结构特征差异明显,可用于两者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野外采集 人工饲养 耳石微结构 群体i只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结构的黄、渤海蓝点马鲛幼鱼日龄与生长 被引量:5
5
作者 朱庆环 田永军 +2 位作者 张弛 叶振江 徐宾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95,共9页
鱼类的生长是影响群体资源量的要素,研究鱼类的生长规律是开展资源评估工作的基础。本研究依据2016年9-10月和2017年8-10月在黄渤海采集的当年生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幼鱼,通过耳石微结构分析,确定了蓝点马鲛孵化期,建立... 鱼类的生长是影响群体资源量的要素,研究鱼类的生长规律是开展资源评估工作的基础。本研究依据2016年9-10月和2017年8-10月在黄渤海采集的当年生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幼鱼,通过耳石微结构分析,确定了蓝点马鲛孵化期,建立了生长模型并估算了生长率。结果显示,幼鱼日龄范围为64~151 d,孵化日期为5月3日至6月15日,高峰期集中在5月20日至6月3日。叉长和体质量的生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叉长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45 mm/d和0.85%/d,生长率随着日龄增大而小幅度减小。体质量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33 g/d和2.68%/d,最大绝对生长率和最大特定生长率分别出现在111~120 d和91~100 d。本研究表明,蓝点马鲛幼鱼生长随日龄发生变化,早期生长较以往进一步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幼鱼 耳石微结构 日龄 生长 黄海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结构的渤海带鱼早期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时政通 陈琪 +4 位作者 李建超 刘阳 孙润隆 席晓宇 孙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73,共9页
在长期气候变化和捕捞压力下渤海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仍保持较高产量,为探究这一现象是否与渤海带鱼早期生长有关,本研究通过对渤海带鱼耳石微结构分析,追溯其产卵时间,使用梯度森林模型以及广义加性模型分析渤海带鱼早期生长与... 在长期气候变化和捕捞压力下渤海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仍保持较高产量,为探究这一现象是否与渤海带鱼早期生长有关,本研究通过对渤海带鱼耳石微结构分析,追溯其产卵时间,使用梯度森林模型以及广义加性模型分析渤海带鱼早期生长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渤海带鱼产卵高峰期为5月。海底温度(SBT)、混合层深度(MLD)和海表盐度(SSS)是影响带鱼早期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中,带鱼早期生长速度随SBT的升高而持续增加,且在10~12℃范围内生长速度最快。同时,随着MLD的增加,带鱼早期生长速度呈减缓趋势。以上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以及充足的饵料供给可以促进带鱼的早期生长和种群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耳石微结构 产卵时间 梯度森林模型 广义加性模型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结构的黄海大头鳕早期生长及环境影响
7
作者 姜枫 李建超 +7 位作者 张弛 武瑞 叶振江 刘阳 孙鹏 刘淑德 董秀强 田永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20-126,共7页
黄海大头鳕资源量近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对其早期生长规律的认知相对缺乏。通过分析2017年夏季43个黄海大头鳕幼鱼的耳石微结构探索其早期生长的一般模式,并结合同期黄海海洋环境变化,进一步探究其早期生长、关键生活史过程与栖息地... 黄海大头鳕资源量近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对其早期生长规律的认知相对缺乏。通过分析2017年夏季43个黄海大头鳕幼鱼的耳石微结构探索其早期生长的一般模式,并结合同期黄海海洋环境变化,进一步探究其早期生长、关键生活史过程与栖息地环境变动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头鳕的孵化日期在2017年3月2日到4月27日之间,结合孵化时的水温估算其产卵期为2017年2月中旬到4月初,盛期为2月下旬。孵化后大头鳕的生长速度随着海表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表温达到15℃时,大头鳕开始沉降。沉降过程开始于5月末,发生在大头鳕达到80~110日龄之间。沉降时大头鳕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可能是由于其习性及环境变化所影响。沉降完成后进入较适宜的底栖生活环境,其生长速度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大头鳕 耳石微结构 孵化日期 早期生长 黄海冷水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附近日本鳗鲡补充群体耳石的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管卫兵 胡达吾 丁华腾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12-216,共5页
采集分析大洋山、小洋山地区2011年1—4月玻璃鳗样本共84尾,着重分析其耳石微结构特征,为还原长江口地区玻璃鳗的早期生活史过程提供依据。样本平均体重0.130 g/尾,3、4月样本平均体长5.80 cm,3、4月样本体重明显比1、2月高,体长、体重... 采集分析大洋山、小洋山地区2011年1—4月玻璃鳗样本共84尾,着重分析其耳石微结构特征,为还原长江口地区玻璃鳗的早期生活史过程提供依据。样本平均体重0.130 g/尾,3、4月样本平均体长5.80 cm,3、4月样本体重明显比1、2月高,体长、体重呈线性分布。玻璃鳗耳石长轴半径均值为153.01μm,最大为174.92μm,最小为131.55μm,月际间无明显差异,耳石长轴半径与体长、体重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玻璃鳗耳石大小与其生物学特征无关。样本平均日龄145.33 d,最大183 d,最小117 d,月际间无明显差异。耳石生长轮平均宽度1.06μm,在20~30 d及90~120 d之间分别有2个宽度峰值,120 d之后的耳石生长轮趋于细密,是柳叶鳗变态为玻璃鳗的标志。玻璃鳗耳石生长轮宽度的变化是营养条件、环境变迁和自身生理变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忠实地记录了其早期生活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耳石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耳石显微结构判断安氏新银鱼的早期生活史 被引量:8
9
作者 解涵 金广海 +2 位作者 解玉浩 刘义新 李文宽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39,共5页
安氏新银鱼的矢耳石呈不规则卵圆形。60尾样品(体长37-52 mm)耳石长半径y与体长x呈线形关系,y=260.335+2.6234x。光镜下观察了耳石制片的显微结构。耳石中心圆形的核平均直径(25.17±2.40)μm(SD,后同)。核中心原基平均直径... 安氏新银鱼的矢耳石呈不规则卵圆形。60尾样品(体长37-52 mm)耳石长半径y与体长x呈线形关系,y=260.335+2.6234x。光镜下观察了耳石制片的显微结构。耳石中心圆形的核平均直径(25.17±2.40)μm(SD,后同)。核中心原基平均直径(7.80±2.22)μm。核周围为同心环纹,即日轮。耳石上日轮数73-101,78.3%的样品分布于83-97日轮范围内。前10个日轮平均间距最窄,为1.76μm,之后日轮间距逐渐增宽,60-70日轮平均间距最宽(2.70μm),而后日轮间距又变窄。依日轮间距推算的体长生长,前10日龄平均日增长0.34 mm,以后生长加快,60-70日龄平均日增长最快,为0.52 mm。依据采样日期,日轮数和胚胎发育期推断,样品鱼的产卵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出生日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从最初2-3个日轮间距最宽,4-10日轮间距较窄判断,其卵黄营养期为3-4 d,混合营养期为6-7 d。部分样品在48-72日轮处有过渡轮,应是由近海(盐度27-30)到河口(盐度6-18)盐度急剧变化诱导形成的,表明幼鱼有到河口摄食洄游的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新银鱼 耳石微结构 早期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