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耕地利用分区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杨海娟
温晓金
刘焱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3-510,共8页
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值越大说明耕地有机生物量越高,其对粮食作物的最终产量起关键作用,因此,研究NPP的变化可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功能分区是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常用手段,将不同耕地利用模式布局在不同行政区域,可作...
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值越大说明耕地有机生物量越高,其对粮食作物的最终产量起关键作用,因此,研究NPP的变化可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功能分区是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常用手段,将不同耕地利用模式布局在不同行政区域,可作为地区政府通过管理手段提高产能利用率的有效参照。利用2001—2009年遥感数据,使用遥感估算NPP作为耕地作物生物量代替传统粮食统计数据,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关天经济区)耕地利用模式进行分区并利用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各区的NPP进行预测,得出:(1)关天经济区耕地NPP估算量除2001年外,总量保持在1 600万t,这与粮食统计数据之间的波动规律差异较大,分区中使用NPP数据分区比使用统计数据普适性更强。(2)关天经济区中部和渭河谷地的区县应作为关天经济区农业重点发展地区,率先对其进行精细农业与产业化经营试点的布局。(3)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显示后6年(2010—2015年)中单位面积NPP上升为主要趋势。该结果证实了在农业作物生物总量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在管理上提升农作物能量利用效率是当下缓解耕地安全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天水经济区
耕地利用分区
净初级生产力(NPP)
脱钩分析
神经网络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宜耕性评价的耕地利用效率分区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
10
2
作者
王秀丽
李程秀
+3 位作者
刘瑜歆
冀正欣
李玲
蔚霖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2-218,共7页
在宜耕性的基础上,为合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原阳县为例,综合考虑耕地利用效率与宜耕性评价结果,对耕地利用效率进行分区,提出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路径。结果表明:从耕地利用效率来看,原阳县耕...
在宜耕性的基础上,为合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原阳县为例,综合考虑耕地利用效率与宜耕性评价结果,对耕地利用效率进行分区,提出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路径。结果表明:从耕地利用效率来看,原阳县耕地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其综合效率均值为0.837,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宜耕性评价结果来看,原阳县耕地的适宜宜耕区、基本适宜宜耕区、低适宜宜耕区、流域保护区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7.84%、41.36%、19.09%、1.71%,整体宜耕性较强。叠加组合耕地利用效率和宜耕性评价结果,将原阳县耕地利用效率分为保持区、提升区、调整区、保护区。从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角度考虑,结合差异化的整治措施,保持区宜耕性和耕地利用效率均较高,应以维持现有耕地利用效率、延伸耕地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为重点;提升区宜耕性强、耕地利用效率较低,应通过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有效利用效率;调整区宜耕性差,不宜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应发展生态农业或设施水培农业,在提高耕地经济效益的同时,缓解耕地与生态保护压力;保护区内耕地应逐步退出,充分发挥其湿地功能与生态功能。本研究可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利用
效率
分区
提升路径
宜耕性评价
原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耕地质量多维评价与利用分区——以黄骅市为例
被引量:
13
3
作者
关瑜
陈影
+2 位作者
叶静
刘静
门明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4-343,350,共11页
耕地利用分区对于未来区域空间的有序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对耕地质量进行多维度解析评价是拓展传统耕地质量评价理论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分区工作“落地”的关键。以“三位一体”统一质量观为理论依据,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在构建集...
耕地利用分区对于未来区域空间的有序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对耕地质量进行多维度解析评价是拓展传统耕地质量评价理论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分区工作“落地”的关键。以“三位一体”统一质量观为理论依据,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在构建集成“空间—功能—环境”的耕地质量三维解析评价框架的基础上,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G*热点分析工具表征三维质量的空间相关性,最后基于以上成果进行耕地利用分区,提出差别化管理建议。结果表明:(1)黄骅市各维度耕地质量分值存在空间分异。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黄骅市西部和北部,低值区则主要分布于黄骅市西南部。(2)黄骅市各维度耕地质量之间存在强烈的空间关联效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呈现强权衡关系,空间特征与规模、物质生产功能呈现强协同关系;不同维度质量的冷热点分布格局可能相似,同一维度质量的却可能存在空间冲突。(3)将黄骅市划分为生产优势保护区、休闲农业发展区、规模效益提升区、休耕整治区和潜在功能挖掘区5个区域,各耕地利用区特点各异,应因地制宜进行耕地差别化利用与管护。研究结果对于增强耕地利用分区的可操作性具有实践意义,为优化耕地利用保护路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质量
空间-功能-环境
多维评价
耕地利用分区
黄骅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耕地利用分区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杨海娟
温晓金
刘焱序
机构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3-510,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555
41201464)资助
文摘
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值越大说明耕地有机生物量越高,其对粮食作物的最终产量起关键作用,因此,研究NPP的变化可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功能分区是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常用手段,将不同耕地利用模式布局在不同行政区域,可作为地区政府通过管理手段提高产能利用率的有效参照。利用2001—2009年遥感数据,使用遥感估算NPP作为耕地作物生物量代替传统粮食统计数据,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关天经济区)耕地利用模式进行分区并利用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各区的NPP进行预测,得出:(1)关天经济区耕地NPP估算量除2001年外,总量保持在1 600万t,这与粮食统计数据之间的波动规律差异较大,分区中使用NPP数据分区比使用统计数据普适性更强。(2)关天经济区中部和渭河谷地的区县应作为关天经济区农业重点发展地区,率先对其进行精细农业与产业化经营试点的布局。(3)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显示后6年(2010—2015年)中单位面积NPP上升为主要趋势。该结果证实了在农业作物生物总量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在管理上提升农作物能量利用效率是当下缓解耕地安全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关键词
关中
天水经济区
耕地利用分区
净初级生产力(NPP)
脱钩分析
神经网络
遥感
Keywords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Region
Cultivated land zoning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Decoupling analyses
Neural network
Remote sensing
分类号
S17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K903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宜耕性评价的耕地利用效率分区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
10
2
作者
王秀丽
李程秀
刘瑜歆
冀正欣
李玲
蔚霖
机构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南省土地整治与生态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出处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2-218,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2007003)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12102310213)
+2 种基金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BJJ040)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20 ZZJH 189)
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92400410111)。
文摘
在宜耕性的基础上,为合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原阳县为例,综合考虑耕地利用效率与宜耕性评价结果,对耕地利用效率进行分区,提出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路径。结果表明:从耕地利用效率来看,原阳县耕地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其综合效率均值为0.837,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宜耕性评价结果来看,原阳县耕地的适宜宜耕区、基本适宜宜耕区、低适宜宜耕区、流域保护区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7.84%、41.36%、19.09%、1.71%,整体宜耕性较强。叠加组合耕地利用效率和宜耕性评价结果,将原阳县耕地利用效率分为保持区、提升区、调整区、保护区。从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角度考虑,结合差异化的整治措施,保持区宜耕性和耕地利用效率均较高,应以维持现有耕地利用效率、延伸耕地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为重点;提升区宜耕性强、耕地利用效率较低,应通过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有效利用效率;调整区宜耕性差,不宜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应发展生态农业或设施水培农业,在提高耕地经济效益的同时,缓解耕地与生态保护压力;保护区内耕地应逐步退出,充分发挥其湿地功能与生态功能。本研究可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耕地
利用
效率
分区
提升路径
宜耕性评价
原阳县
Keywords
zoning of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improving path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suitability
Yuanyang County
分类号
F301.2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耕地质量多维评价与利用分区——以黄骅市为例
被引量:
13
3
作者
关瑜
陈影
叶静
刘静
门明新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4-343,350,共11页
基金
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障碍特征分异的河北省滨海盐碱地生态改良关键技术研究”(20327506D)。
文摘
耕地利用分区对于未来区域空间的有序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对耕地质量进行多维度解析评价是拓展传统耕地质量评价理论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分区工作“落地”的关键。以“三位一体”统一质量观为理论依据,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在构建集成“空间—功能—环境”的耕地质量三维解析评价框架的基础上,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G*热点分析工具表征三维质量的空间相关性,最后基于以上成果进行耕地利用分区,提出差别化管理建议。结果表明:(1)黄骅市各维度耕地质量分值存在空间分异。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黄骅市西部和北部,低值区则主要分布于黄骅市西南部。(2)黄骅市各维度耕地质量之间存在强烈的空间关联效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呈现强权衡关系,空间特征与规模、物质生产功能呈现强协同关系;不同维度质量的冷热点分布格局可能相似,同一维度质量的却可能存在空间冲突。(3)将黄骅市划分为生产优势保护区、休闲农业发展区、规模效益提升区、休耕整治区和潜在功能挖掘区5个区域,各耕地利用区特点各异,应因地制宜进行耕地差别化利用与管护。研究结果对于增强耕地利用分区的可操作性具有实践意义,为优化耕地利用保护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耕地
质量
空间-功能-环境
多维评价
耕地利用分区
黄骅市
Keywords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space-function-environment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zoning of cultivated land use
Huanghua
分类号
F30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耕地利用分区研究
杨海娟
温晓金
刘焱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宜耕性评价的耕地利用效率分区与提升路径
王秀丽
李程秀
刘瑜歆
冀正欣
李玲
蔚霖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耕地质量多维评价与利用分区——以黄骅市为例
关瑜
陈影
叶静
刘静
门明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