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模式对苏打盐碱土结构稳定性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鄂继芳 杨树青 +2 位作者 张万锋 陈希 谷秋莹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106,共9页
为探究不同耕作模式对苏打盐碱土结构稳定性、碱化程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在西辽河平原开展为期2a不同耕作方式配合秸秆还田的田间试验。设置常规耕作(CK)、深翻耕作(DT)、粉垄耕作(ST)、深翻+秸秆还田耕作(DST)、粉垄+秸秆还田耕作(SST)... 为探究不同耕作模式对苏打盐碱土结构稳定性、碱化程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在西辽河平原开展为期2a不同耕作方式配合秸秆还田的田间试验。设置常规耕作(CK)、深翻耕作(DT)、粉垄耕作(ST)、深翻+秸秆还田耕作(DST)、粉垄+秸秆还田耕作(SST)5种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结构和玉米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相比常规耕作CK处理,其他耕作处理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R0.25)75.9%~334.7%,显著降低微团聚体(<0.25 mm)含量6.1%~24.8%(P <0.05),有效改善苏打盐碱地土壤结构稳定性;耕作层(0~2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高于玉米根层(>20~40 cm)和心土层(>40~60 cm),耕作层以DST处理最大,提高了85.1%,玉米根层以SST处理最大,提高了104.7%,心土层以SST处理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4%~48.9%(P <0.05);土壤钠吸附比(sodium adsorption ratio,SAR)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玉米收获后CK处理土壤SAR与背景值无显著差异(P> 0.05),土壤碱化风险大,其他处理SAR降幅为0.4%~10.3%,可缓解土壤钠质化,以DST处理效果较好。4种处理2a玉米平均增产37.8%~65.7%,水分利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平均提高46.7%~91.7%(P <0.05),以DST处理效果最好。玉米产量与耕作层R0.25、根层MWD呈正显著相关(P <0.05),与10~20 cm土层的SAR呈负显著相关(P <0.05);WUE与耕作层R0.25和MWD呈正显著相关(P <0.05),与根层SAR呈负显著相关(P <0.05)。综上,建议深翻+秸秆还田为苏打盐碱地适宜的耕作模式,可实现改善西辽河平原苏打盐碱地土壤结构稳定性、玉米高产高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苏打盐碱土 结构稳定性 产量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模式对东北黑土地大豆土壤理化特性及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2
作者 杨宏泽 付强 +3 位作者 李天霄 侯仁杰 李茉 周照强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8-302,共15页
[目的]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松嫩平原黑土区大豆根系生长发育和根系分泌物分泌速率的影响,明确不同耕作模式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性状影响作物产量的差异性传递过程。[方法]以东北黑土区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免耕秸秆覆盖(no-t... [目的]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松嫩平原黑土区大豆根系生长发育和根系分泌物分泌速率的影响,明确不同耕作模式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性状影响作物产量的差异性传递过程。[方法]以东北黑土区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免耕秸秆覆盖(no-tillage straw mulch,NTS)、免耕(no-tillage,NT)、深耕(seep tillage,DT)和常规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CK)4种耕作模式,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大豆根系型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1)NTS和DT处理通过外源秸秆添加提高土壤氮、磷养分水平,与CK处理相比,NTS处理无机氮和有效磷分别提高35.8%和42.1%,DT处理无机氮和有效磷分别提高26.3%和33.7%。2)土壤养分水平和土壤紧实度共同决定大豆植株根系形态特征指标,土壤紧实度对根系形态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89)大于土壤养分对根系形态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86)。与CK处理相比,NTS处理在高土壤养分高土壤紧实度情况下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NT处理在低土壤养分高土壤紧实度的情况下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起到抑制作用;DT处理在高土壤养分低土壤紧实度情况下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3)在不施加肥料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物的分泌速率与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养分浓度呈显著负相关。4)耕作模式对大豆品质特征的解释作用为81%,与CK处理相比,NTS、NT、DT处理产量分别提高24.7%、14.8%、36.2%。[结论]NTS处理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减少耕作,提高土壤抗性,促进土壤有效养分的恢复与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土壤理化性质 大豆根系型态 根系分泌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田耕作模式优化对朱鹮觅食生态和繁殖成效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高洁 朱大鹏 段文斌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35-38,49,共5页
通过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保护区水田耕作模式优化对朱鹮的觅食行为监测,以及繁殖巢穴监测来评估水田耕作模式优化影响。研究发现,秧苗封沟前水田模式优化对朱鹮觅食的选择性影响不明显;但在秧苗封沟后,1.2 m宽的觅食条带能显著提高朱鹮... 通过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保护区水田耕作模式优化对朱鹮的觅食行为监测,以及繁殖巢穴监测来评估水田耕作模式优化影响。研究发现,秧苗封沟前水田模式优化对朱鹮觅食的选择性影响不明显;但在秧苗封沟后,1.2 m宽的觅食条带能显著提高朱鹮的觅食次数和停留时间;从时间空间尺度对朱鹮繁殖巢、幼鸟出飞量以及繁殖成效进行了分析,发现水田耕种方式的改善对朱鹮繁殖巢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水田耕作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朱鹮的觅食环境,提高了朱鹮觅食地的质量,促进其种群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耕作模式 秧苗封沟:繁殖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模式对红壤坡耕地典型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道祥 李建兴 +4 位作者 王建文 陈正发 颜科宇 胡燕梅 陶俊霖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2,共9页
以南方红壤区典型作物玉米为试验作物,设置顺坡垄作(Downslope ridge tillage,DT)、横坡垄作(Cross-slope ridge tillage,RT)、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覆膜耕作(Plastic mulching tillage,PM)4种耕作模式试验小区,利用环... 以南方红壤区典型作物玉米为试验作物,设置顺坡垄作(Downslope ridge tillage,DT)、横坡垄作(Cross-slope ridge tillage,RT)、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覆膜耕作(Plastic mulching tillage,PM)4种耕作模式试验小区,利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探析了耕作模式对红壤坡耕地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同时还对5种典型入渗模型在红壤坡耕地上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曲线差异明显,RT、PM的土壤入渗过程变化相对较大,而CT、DT的土壤入渗过程变化相对较小;(2)总体来看,RT、PM初始入渗率较大,且入渗速率变化较大,而DT、CT初始入渗率较小,入渗速率变幅也较小,饱和导水率总体表现为CT>RT>PM>DT;(3)不同耕作模式下的土壤初始入渗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而稳定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则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正相关;(4)5种入渗模型均可较好地对不同耕作模式的红壤坡耕地土壤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其中Horton模型的拟合效果总体最优。研究结果可为红壤坡耕地降雨径流调控和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耕作模式 红壤坡耕地 作物生育期 入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岗地区土壤耕作模式探讨
5
作者 姜洪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16期233-233,241,共2页
总结鹤岗地区土壤耕作模式,包括平原易旱区土壤耕作模式、冷凉低湿易涝区土壤耕作模式、丘陵漫岗土壤耕作模式、水稻田土壤耕作模式,以提高鹤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 土壤耕作模式 平原易旱区土壤耕作模式 冷凉低湿易涝区土壤耕作模式 丘陵漫岗土壤耕作模式 水稻田土壤耕作模式 黑龙江鹤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模式下农机作业对PM_(2.5)、PM_(10)和TSP排放的影响
6
作者 段改莲 陈卫文 +2 位作者 王揽月 周明源 邢广青 《农业工程》 2024年第3期53-55,共3页
农机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但也会加剧农田扬尘的排放,对农田区域大气造成污染,影响空气质量。以北京市昌平区玉米收获与小麦耕种环节农机作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农机作业对农田PM_(2.5)、PM_(10)和TSP 3种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 农机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但也会加剧农田扬尘的排放,对农田区域大气造成污染,影响空气质量。以北京市昌平区玉米收获与小麦耕种环节农机作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农机作业对农田PM_(2.5)、PM_(10)和TSP 3种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耕种阶段,农机作业对农田扬尘浓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秸秆切碎、旋耕、免耕播种和传统播种;传统耕作模式排放的颗粒物总量为保护性耕作模式的4.6~6.7倍,保护性耕作模式减少了作业环节,减少了农机下地次数,从根本上减少了农田扬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农机作业 扬尘排放 空气质量 PM_(2.5) PM_(10) T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闲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1
7
作者 侯贤清 李荣 +2 位作者 韩清芳 王维 贾志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4-100,共7页
为了探讨夏闲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07-2010年在宁南旱区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连年翻耕(传统耕作)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模... 为了探讨夏闲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07-2010年在宁南旱区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连年翻耕(传统耕作)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模式改善了麦田的土壤水分状况,且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显著。夏闲末期,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处理3a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增加(P<0.05)3.92%和7.84%,降雨蓄水效率提高(P<0.05)13.64%和22.80%;小麦生育期,3a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P<0.05)7.96%和8.60%,平均生育期降水利用效率提高(P<0.05)9.59%和10.69%,平均年降水利用效率提高(P<0.05)9.52%和10.65%;3a平均产量分别较传统耕作提高(P<0.05)9.59%和10.69%,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P<0.05)7.17%和7.68%,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P<0.05)3.83%和4.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干旱区 耕作模式 冬小麦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模式对旱地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8
作者 王维 韩清芳 +5 位作者 吕丽霞 侯贤清 张鹏 贾志宽 丁瑞霞 聂俊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6,共7页
通过在宁南旱区连续2年的定位试验,比较了连年免耕(NT)、连年深松(ST)、免耕/深松(NT/ST)、深松/免耕(ST/NT)、传统翻耕(CT)5种耕作模式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 通过在宁南旱区连续2年的定位试验,比较了连年免耕(NT)、连年深松(ST)、免耕/深松(NT/ST)、深松/免耕(ST/NT)、传统翻耕(CT)5种耕作模式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ST、NT/ST、ST/NT和NT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分别较CT提高32.2%、27.4%、13.5%和11%;旗叶日均光合速率平均分别提高1.6、1.2、0.9和0.6μmol.m-2.s-1(P<0.05);旗叶日均蒸腾速率平均分别提高1.2、0.9、0.7和0.3 mmol.m-2.s-1(P<0.05)。ST和NT/ST处理的叶片瞬时水分用效率较CT显著提高。开花期和灌浆期,与CT相比,其他4种耕作模式均提高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PSⅡ潜在活性、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减少了光抑制程度。NT/ST、ST、ST/NT和NT处理较CT分别增产42.1%、35.3%、30.3%和23.5%,基于产量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1.3%、37.8%、19.9%和14.6%。免耕、深松及二者轮耕处理可降低旱地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消耗,并提高旱地作物的蒸腾效率,以连年深松和免耕/深松处理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旱区 耕作模式 冬小麦 叶绿素荧光参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2
9
作者 董建江 邵伏文 +2 位作者 张林 姜超强 祖朝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9-514,共6页
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皖南地区4种典型耕作模式(单季稻种植、油稻轮作、麦稻轮作、烟稻轮作)的土壤和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种植相比,轮作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麦稻轮作和烟稻轮... 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皖南地区4种典型耕作模式(单季稻种植、油稻轮作、麦稻轮作、烟稻轮作)的土壤和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种植相比,轮作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麦稻轮作和烟稻轮作土壤体积质量显著增加,孔隙度显著降低;麦稻轮作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5.8%和47.8%;烟稻轮作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68.2%,速效磷含量提高109.5%。油稻轮作和烟稻轮作总产值比单季稻种植分别显著增加35.3%和155.5%。为解决轮作对土壤的不良影响,要注重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以改善土壤体积质量和孔隙度;麦稻轮作应重点解决土壤p H降低的问题;烟稻轮作要减少烟后晚稻的磷肥和钾肥施用量。总体而言,油稻轮作和烟稻轮作是皖南地区维护农田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稻田 轮作 理化性质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模式对土壤生物活性与养分有效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陈金 庞党伟 +5 位作者 韩明明 尹燕枰 郑孟静 骆永丽 王振林 李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45-1253,共9页
为探讨长期玉米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生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从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连续5个冬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耕作处理,分别是连续旋耕秸秆不还田(RT)、连续旋耕秸秆还田(RS)、连续深耕秸秆还田(DS)及... 为探讨长期玉米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生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从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连续5个冬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耕作处理,分别是连续旋耕秸秆不还田(RT)、连续旋耕秸秆还田(RS)、连续深耕秸秆还田(DS)及前2年旋耕秸秆还田第3年深耕秸秆还田(TS)。与RT相比,连续5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10、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无机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和蔗糖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别提高23.1%~59.3%、13.2%~40.7%、14.1%~28.8%、10.9%~19.5%和31.9%~42.5%。秸秆还田使各土层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及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与DS及TS相比,RS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养分状况及生物活性,10~30 cm土层则显著降低。连续旋耕至第3年,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小麦均表现减产;DS与TS处理则表现持续增产,平均年增产3.2%和3.9%。本研究表明在黄淮海东部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2年旋耕后接1年深耕的耕作模式有助于改善耕层土壤质量和提高冬小麦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模式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区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1
作者 张赛 王龙昌 +3 位作者 周航飞 罗海秀 张晓雨 马仲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244-6255,共12页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模式对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采用LI6400-09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实验农场对平作(T)、垄作(R)、平作+覆盖(TS)、垄作+覆盖(RS)、平作+覆盖+秸秆速腐剂(TSD)、垄作+覆盖+秸秆速腐剂(RSD)6种处理下的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小麦...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模式对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采用LI6400-09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实验农场对平作(T)、垄作(R)、平作+覆盖(TS)、垄作+覆盖(RS)、平作+覆盖+秸秆速腐剂(TSD)、垄作+覆盖+秸秆速腐剂(RSD)6种处理下的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玉米生长季节的土壤呼吸及其水热生物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整个生育期阶段农田土壤呼吸先增强后减弱,变化范围为1.011—5.575μmol m-2s-1,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表现为RSD>TSD>TS>RS>T>R。垄作降低了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秸秆覆盖提高土壤呼吸速率。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表现为R>T>RSD>TSD>RS>TS,土壤呼吸的土温敏感指标Q10值排序为TS>TSD>RS=R>T>RSD。5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高低排序为TSD>TS>RS>RSD>R>T。土壤呼吸的土壤水分响应阈值大小排序依次为R<T<RS<RSD<TS<TSD,介于11.98%—13.11%。其中垄作下的响应阈值较低,秸秆覆盖的作用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响应阈值。干漏斗法捕获的土壤动物在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中优势类群有弹尾目、螨目和双翅目。单纯的垄作减少了土壤动物数量,秸秆覆盖下土壤动物数量明显增多,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陷阱法捕获的土壤动物与土壤呼吸存在正相关关系,地表活动的土壤动物越多,土壤呼吸作用就越强,其中R的相关系数最高,r=1.000,P=0.017,TS的相关系数r=0.915,P=0.029,而传统耕作下土壤动物数量与土壤呼吸没有明显的关系。玉米田整个生长季均表现为碳汇,净碳汇为679.244—723.764 g(C)/m2。与对照相比,垄作和秸秆覆盖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增汇达2.91%—6.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丘陵区 耕作模式 玉米田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土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模式对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经济指标及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孟祥东 赵铭钦 +2 位作者 李元实 孙国伟 韩福根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2-647,共6页
以烤烟品种JY-02为材料,于2007~2008年在吉林延边烟区进行田间试验,探讨深耕、深耕+秸秆覆盖、垄下深松、垄下深松+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CK)等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经济指标及中性香气成分的影... 以烤烟品种JY-02为材料,于2007~2008年在吉林延边烟区进行田间试验,探讨深耕、深耕+秸秆覆盖、垄下深松、垄下深松+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CK)等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经济指标及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可以稳定钾、氯含量,协调初烤烟叶化学成分比例,使烟叶的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深耕、秸秆覆盖、垄下深松明显促进烤烟叶片中性香气物质的积累,深耕+秸秆覆盖促进了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类香气物质、棕色化产物类香气物质、苯丙氨酸类香气物质和新植二烯的形成,致香物质总量和其他不同种类致香物质含量有明显提高。不同耕作方式对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经济指标及中性香气成分有明显影响,深耕+秸秆覆盖对烤烟质量效应最好,适宜在延边烟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秸秆覆盖 烤烟 化学成分 香气物质 经济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旱作农业区蓄水保墒耕作模式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贾洪雷 马成林 +3 位作者 刘昭辰 杨青 李广宇 刘晖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0-194,207,共6页
分析了北方旱作农业的现状,提出了适合东北垄作区的三年轮耕法和西北黄土高原区的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技术,并对其进行了试验。东北耕法:秸秆还田使土壤含水率提高10%,土壤有机质3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土壤容积密度降低0.09g/cm^3,深松使0-... 分析了北方旱作农业的现状,提出了适合东北垄作区的三年轮耕法和西北黄土高原区的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技术,并对其进行了试验。东北耕法:秸秆还田使土壤含水率提高10%,土壤有机质3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土壤容积密度降低0.09g/cm^3,深松使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26.2%,少耕精播土壤含水率提高3个百分点;西北新耕法:冬小麦蓄水率提高18.5%,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5.6%;春玉米在0-10cm土层,含水率提高30%,水分生产效率提高47.6%。2年连续秸秆还田试验,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0.05%-0.1%,全氮质量比增加0.1g/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业区 耕作模式 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生态沃土耕作模式提高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银平 杜瑞成 +1 位作者 刁培松 耿端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3-38,共6页
为了解决小麦玉米两作区连年翻耕造成的土壤养分、水分流失、土壤沙化以及长期不耕作不利于作物高产等问题,将翻耕、旋耕、深松等适当结合,建立一种械化生态沃土耕作模式,设置一定的周期,周期内对土壤进行适度的耕作,并与连年翻耕和连... 为了解决小麦玉米两作区连年翻耕造成的土壤养分、水分流失、土壤沙化以及长期不耕作不利于作物高产等问题,将翻耕、旋耕、深松等适当结合,建立一种械化生态沃土耕作模式,设置一定的周期,周期内对土壤进行适度的耕作,并与连年翻耕和连年免耕模式进行试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 a周期内机械化生态沃土耕作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0~10 cm提高最大达0.2%;连年免耕在前3 a可以显著提高O^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后2 a有所减少;连年翻耕在前3a可以显著提高>2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后2a显著减少。土壤含水率表现为机械化生态沃土>连年免耕>连年翻耕,随着时间变化,差异越来越显著。0~10 cm土壤容重在5%水平上机械化生态沃土耕作模式和连年免耕显著低于连年翻耕。机械化生态沃土耕作模式下作物产量显著高于连年免耕和连年翻耕,2014年增产优势最明显.比连年翻耕小麦增产30.8%,玉米增产28.4%,比连年免耕小麦增产22.5%,玉米增产2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机械化 土壤水分 生态沃土 耕作模式 土壤有机质 容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模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思潮 曹凑贵 +2 位作者 李成芳 熊又升 汪金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5-1173,共9页
为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冷浸田的影响机制,挖掘冷浸田的生产潜力,以冷浸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平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作和稻鱼共作模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以及土壤团聚体、温度、pH及有机质和还原性物质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为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冷浸田的影响机制,挖掘冷浸田的生产潜力,以冷浸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平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作和稻鱼共作模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以及土壤团聚体、温度、pH及有机质和还原性物质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对照(CK),垄作模式(T1)能显著降低土壤微团聚体(〈0.25 mm)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pH,抑制水稻分蘖期后土壤亚铁含量的上升,降低土壤亚锰含量,减轻其对水稻根系的毒害作用,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稻鱼共作模式(T2)对冷浸田土壤理化性状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在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分别较对照(CK)增加18.2%和69.2%,从而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和营养,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研究表明T1和T2模式能显著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增产范围为8.8%~25.8%,T1模式增产效果最显著,实际产量达到7 623 kg·hm-2。综上所述,垄作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冷浸田土壤特性,提高水稻产量,而稻鱼共作模式增产效果主要体现在增加冷浸田水体和土壤的速效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浸田 耕作模式 垄作 稻鱼共作 水稻产量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杨秀春 严平 +1 位作者 刘连友 徐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7-743,共7页
在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采集的土壤样品的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模式的不同导致土壤风蚀状况的差异。在深松、翻耕、翻耕碾碎、小麦茬10 cm、荞麦茬10 cm、胡麻茬10 cm与无残茬等7种耕作模式的风洞实验中,翻耕碾碎风... 在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采集的土壤样品的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模式的不同导致土壤风蚀状况的差异。在深松、翻耕、翻耕碾碎、小麦茬10 cm、荞麦茬10 cm、胡麻茬10 cm与无残茬等7种耕作模式的风洞实验中,翻耕碾碎风蚀速率均值最大,达到124.8 g m-2 min-1,胡麻茬最小,为15.14 g m-2 min-1,前者是后者风蚀速率的8.24倍。7种耕作模式风蚀速率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翻耕碾碎>无残茬>深松>荞麦茬>翻耕>小麦茬>胡麻茬。结合对不同耕作模式土壤风蚀速率与风速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可定量揭示出:翻耕碾碎、无残茬模式防风蚀效果最差,胡麻茬、小麦茬、翻耕模式防风蚀效果最好,深松、荞麦茬防风蚀效果居中。本文结论对农牧交错带旱作农业增强农田防风抗蚀能力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壤风蚀 耕作模式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辛艳 王瑄 +2 位作者 邱野 徐璐 刘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6-350,共5页
为了确定辽宁省坡耕地在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的特征,采用6°坡耕地,选取大豆作为种植作物,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顺垄、横垄、免耕、免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模式进行组合试验,观测分析降雨后氮、磷养分流失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回... 为了确定辽宁省坡耕地在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的特征,采用6°坡耕地,选取大豆作为种植作物,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顺垄、横垄、免耕、免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模式进行组合试验,观测分析降雨后氮、磷养分流失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说明了降雨对各土壤养分流失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顺垄+平翻模式下,氮、磷流失浓度最高,总氮为24.2mg.L-1,总磷为2.013mg.L-1;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在顺垄布置下与传统平翻耕作相比,分别减少总氮流失30%和32%,减少总磷流失18%和30%;与顺垄耕作组合模式相比,横垄耕作组合有效地减少径流中的各种养分流失浓度,减少总氮流失35%,减少总磷流失35.4%;硝态氮在横垄+平翻模式下流失量最低,为3.0mg.L-1,铵态氮在横垄+免耕秸秆覆盖模式下流失量最低,为6.8mg.L-1;径流中磷素浓度在0.1~0.6mg.L-1,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天然降雨对径流中各养分的流失浓度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降雨 坡耕地 耕作模式 氮磷 养分流失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模式对烤烟根系生长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毛家伟 马聪 +7 位作者 唐培培 张翔 徐敏 何雷 李亮 司贤宗 索炎炎 吴俊林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6-60,共5页
为探讨豫南烟区适宜的烤烟耕作模式,采用田间试验,设置T1(常规耕作,耕作深度25cm)、T2(原位不动土层耕作,耕作深度45cm)、T3(起垄带下原位条状深耕,耕作深度45cm)3个耕作模式处理,研究了耕作模式对烤烟根系生长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 为探讨豫南烟区适宜的烤烟耕作模式,采用田间试验,设置T1(常规耕作,耕作深度25cm)、T2(原位不动土层耕作,耕作深度45cm)、T3(起垄带下原位条状深耕,耕作深度45cm)3个耕作模式处理,研究了耕作模式对烤烟根系生长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采收结束,20~40cm和40~60cm土层土壤容重和含水率均表现为T1>T2>T3,其中,3个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T2、T3处理2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T1处理显著降低。移栽后75d,与T1处理相比,T2、T3处理烟株根系体积、根干质量、一级侧根和不定根数量均显著增加。与T1处理相比,T2、T3处理烟叶产值分别显著提高9.8%、10.6%,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均以T3处理最高,分别为23.6元/kg和46.7%。从烤后烟叶的钾、氯含量看,与T1处理相比,T2、T3处理均提高了中部叶和上部叶的钾含量,降低了氯含量。综合分析,在豫南烟区,生产中较适宜的耕作模式为起垄带下原位条状深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耕作模式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稻轮作区周年耕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2 位作者 黄钢 吴春 马孝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86-791,共6页
2004~2009年,在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研究了不同周年耕作模式(周年翻耕无秸秆还田、小麦免耕稻草覆盖还田+水稻旋耕无秸秆还田、麦稻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麦稻周年垄作免耕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 2004~2009年,在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研究了不同周年耕作模式(周年翻耕无秸秆还田、小麦免耕稻草覆盖还田+水稻旋耕无秸秆还田、麦稻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麦稻周年垄作免耕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小麦产量差异较小,水稻产量差异较大;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年际间水稻产量较其他模式稳定。麦稻关键生育阶段0~30 cm土层速效养分含量模式间差异较小;免旋结合稻草覆盖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模式20 cm处紧实度降低,渗水速率增大,保水性能下降。研究结果说明,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导致水分下渗差异是水稻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似乎更利于麦稻轮作田生产能力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稻轮作 周年耕作模式 作物产量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水平与耕作模式对紫色土坡耕地地表径流磷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闫建梅 何丙辉 +3 位作者 田太强 乌静淳 杨牧青 梁艳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2-136,共5页
通过设置顺坡耕作对照(CK)、顺坡耕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T1)、顺坡耕作单施化肥(T2)、顺坡耕作单施化肥增量(T3)与横坡垄作单施化肥(T4)处理,对不同施肥水平与耕作方式下坡面产流特征、磷素流失量以及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进行了长... 通过设置顺坡耕作对照(CK)、顺坡耕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T1)、顺坡耕作单施化肥(T2)、顺坡耕作单施化肥增量(T3)与横坡垄作单施化肥(T4)处理,对不同施肥水平与耕作方式下坡面产流特征、磷素流失量以及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进行了长期(2008—2012年)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耕作处理间产流量、磷素流失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同施肥与耕作下产流量、TP、TDP流失量均以不施肥处理最大,不同施肥处理产流量依次为CK>T3>T2>T1>T4,T1、T2、T3比对照处理产流量分别减少35.69%,29.63%,16.82%,T4比T2处理减少25.94%;TP流失量依次为CK>T3>T2>T1>T4,与对照相比,T1、T2、T3处理分别较CK减少33.33%,31.25%,25%;TDP流失量依次为CK>T3=T2>T1>T4,T1、T2、T3处理分别较对照减少30%,20%,20%,T4处理TP、TDP流失量比T2处理分别减少34.52%,24.72%。磷素流失以颗粒态为主,TDP/TP年均仅为26.41%。施肥与耕作对紫色土区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均有显著性的影响,对照处理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均低于其他施肥处理,施肥处理有助于增加作物生物量和氮磷的吸收量。相关分析表明: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与径流量、TP、TDP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作物地上部分生物量越大,氮磷的利用率越高,坡面产流量和土壤养分的流失就越少。施肥能够很好地控制径流磷素的流失,以横坡垄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水平 耕作模式 产流 磷素流失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