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垄压实耕作施肥机械的改进设计 被引量:6
1
作者 佘冬立 张勇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1-154,共4页
基于土壤大孔隙流理论、垄沟微型集雨理论和阻水层理论提出的成垄压实耕作施肥方法,能够有效地达到集雨保肥的作用,而推行该耕作措施的关键是加强其配套农机具的研制。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成垄压实耕作施肥机械。该设计合... 基于土壤大孔隙流理论、垄沟微型集雨理论和阻水层理论提出的成垄压实耕作施肥方法,能够有效地达到集雨保肥的作用,而推行该耕作措施的关键是加强其配套农机具的研制。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成垄压实耕作施肥机械。该设计合理,一机多用,具有结构紧凑、调整方便等特点。采用改进后的平底箭铲式施肥开沟器能够阻断土壤中大孔隙流的连续性,在垄底形成一致密的施肥带,减少了氮肥在土壤中随大孔隙流的淋溶迁移。利用单圆盘起垄覆盖施肥带,并采用仿垄形加压式镇压器对垄面进行镇压,通过改变弹力来实现镇压力的调整,形成不同紧实度的水分运动障碍层,达到集雨保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垄压实 耕作施肥 压实机械 改进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施肥模式对豫中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春喜 余海波 +3 位作者 姜丽娜 赵艳岭 邵云 张黛静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6-30,共5页
以百农矮抗58为供试材料,于2009-2010年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A1:浅耕20cm;A2:深耕30cm)和3种施肥模式(B1:仅施专用复合肥750kg/hm2;B2:施专用复合肥750kg/hm2+鸡粪1 500kg/hm2;B3:施专用复合肥750kg/hm2+饼肥3 000kg/hm2)对豫中地区(漯河... 以百农矮抗58为供试材料,于2009-2010年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A1:浅耕20cm;A2:深耕30cm)和3种施肥模式(B1:仅施专用复合肥750kg/hm2;B2:施专用复合肥750kg/hm2+鸡粪1 500kg/hm2;B3:施专用复合肥750kg/hm2+饼肥3 000kg/hm2)对豫中地区(漯河)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浅耕相比,深耕模式下小麦株高降低,后期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17.5%,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加5.1%,籽粒灌浆能力增强。B2施肥模式下,穗粒数为36.8粒,比B1模式增加4.9%,千粒重为53.9g,比B3模式高出3.5%,但其成穗数较低,仅为B1模式的94%,因而影响了籽粒产量的提高。A2B2模式下成熟期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及粒质量均最高,如能进一步提高其成穗数,可以作为该区适宜的耕作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豫中 耕作施肥模式 干物质积累 籽粒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耕作施肥方式下夏玉米田土壤水分分布和磷素利用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马阳 吴敏 +5 位作者 郭献彬 王亚玲 李鸿池 王艳群 彭正萍 郭丽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8-102,共5页
为研究新型耕作施肥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磷素空间动态分布、玉米磷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在两茬夏玉米时期分别设置免耕浅施NPK肥(T1)、深松全层施NPK肥(T2)、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NPK肥(T3)。结果表明:与T1相比,成熟期T2、T3的整株磷积累量平... 为研究新型耕作施肥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磷素空间动态分布、玉米磷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在两茬夏玉米时期分别设置免耕浅施NPK肥(T1)、深松全层施NPK肥(T2)、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NPK肥(T3)。结果表明:与T1相比,成熟期T2、T3的整株磷积累量平均分别提高15.9%和21.2%;T2、T3的磷肥生产效率、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平均分别增加14.5%,11.0%和84.5%;其中T3的磷肥生产效率、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分别较T2提高8.4%,11.6%和47.8%。T2、T3的土壤含水量较T1平均提高6.6%。T3处理将磷肥深施,有效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较T1显著增加10.2 mg/kg。T2、T3的玉米产量较T1分别提升11.7%和22.6%;T3较T2的玉米产量提高9.7%。说明新型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技术有效提高深层土壤保水性能,增加土壤下层有效磷含量,促进玉米磷素吸收,提升磷肥利用率,提高玉米产量,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和磷素营养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耕作施肥方式 土壤水分 磷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对稻茬小麦氮素利用及土壤容重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科 李浩 +4 位作者 邓劲松 张成 钟文挺 孙加威 任哓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4-660,共7页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对稻茬小麦氮素利用、产量及土壤容重的影响。【方法】以"川麦104"为材料,研究了"免耕-表施肥-稻草盖种(T1)""、免耕-浅施肥-浅旋盖种(T2)""、深翻-深施肥-浅旋盖种(T3...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对稻茬小麦氮素利用、产量及土壤容重的影响。【方法】以"川麦104"为材料,研究了"免耕-表施肥-稻草盖种(T1)""、免耕-浅施肥-浅旋盖种(T2)""、深翻-深施肥-浅旋盖种(T3)"3种耕作施肥方式对小麦干物质量、氮素积累转运量、土壤容重、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与T1、T2相比,T3处理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7.5%和7.3%,植株氮积累量分别提高22.3%和11.5%,小麦开花后营养器官向籽粒的氮转运量分别提高17.5%和11.9%,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6.2%和10.4%,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升8.4和6.9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及生理利用率均明显提高;T3处理下,亚表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总孔隙度明显提高,硝态氮供应能力明显增强。【结论】在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产量和土壤条件",深翻-深施肥-浅旋盖种"模式为最佳耕作施肥方式,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耕作施肥方式 氮素利用 土壤容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耕作施肥对白浆土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52
5
作者 向春阳 马艳梅 田秀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2,共5页
采用顾益初等无机磷和Bowman 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 ,对长期施肥和耕作的白浆土中无机和有机磷组分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浆土耕层全磷含量为 4 6 1.6 0mg kg ,其中无机磷占土壤全磷 5 8.0 8% ,其余为有机磷。... 采用顾益初等无机磷和Bowman 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 ,对长期施肥和耕作的白浆土中无机和有机磷组分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浆土耕层全磷含量为 4 6 1.6 0mg kg ,其中无机磷占土壤全磷 5 8.0 8% ,其余为有机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各组分含量高低顺序分别为O P >Fe P >Al P >Ca1 0 P >Ca2 P >Ca8 P和MLOP >MROP >HROP >LOP ;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Fe P、Al P、Ca2 P及有机磷各组分的含量 ;施化肥对土壤有机磷影响不大 ,但对提高土壤O P、Fe P和Al P的含量有一定效果 ;长期秸秆还田使Fe P、Al P、MROP和HROP增加 ,而长期不施肥除HROP变化不大外 ,其余各组分无机和有机磷都处于消耗状态 ;免耕比普翻和深松更利于土壤Ca2 P、Ca1 0 P、O P、MROP和HROP的积累 ;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 ,土壤有效磷与Fe P、Al P、LOP和MLO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Ca2 P、Fe P、Al P、LOP、MROP和MLOP对土壤有效磷均有一定的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无机磷组分 有机磷组分 长期耕作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垄种床耕作施肥作业过程仿真分析与试验
6
作者 李文龙 戴飞 +3 位作者 赵武云 史瑞杰 宋学锋 马海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4-273,共10页
为深入研究双垄种床耕作施肥作业过程中不同结构装置对作业性能和种床构建质量的影响,采用离散元方法分别对起垄开沟与施肥作业过程进行了单因素数值模拟。以两种类型起土铲、施肥铲的作业成型效果与挖掘阻力变化特性以及两种类型排肥... 为深入研究双垄种床耕作施肥作业过程中不同结构装置对作业性能和种床构建质量的影响,采用离散元方法分别对起垄开沟与施肥作业过程进行了单因素数值模拟。以两种类型起土铲、施肥铲的作业成型效果与挖掘阻力变化特性以及两种类型排肥器的排肥均匀度变异系数值与稳定性分别进行对比试验,经优化得出以双翼开沟铲、普通施肥铲以及直槽轮式排肥器进行组合并进行数值模拟,以种床耕作合格率、施肥合格率为指标评价该装置对种床构建性能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联合机前进速度0.50 m·s^(-1)、旋耕刀组转速200 r·min^(-1)、排肥器转速40 r·min^(-1)的参数条件下,其种床耕作合格率为95.40%,施肥合格率为93.40%。田间验证试验表明:施肥合格率均值为90.30%,与仿真结果相差3.10%,种床耕作合格率均值为93.60%,与仿真结果相差1.80%。可见实际作业工况与仿真模拟结果相差不大,验证了仿真模拟研究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垄耕作施肥装置 仿真 离散元法 种床耕作合格率 施肥合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容重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马阳 吴敏 +5 位作者 王艳群 周加森 张世卿 王继唯 彭正萍 郭丽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1-176,共6页
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方式是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为研究不同耕作及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产量和土壤容重的影响,在2016年和2017年夏玉米生长时期分别设置免耕浅施肥(T1)、深松全层施肥(T2)、新型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T3)3种... 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方式是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为研究不同耕作及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产量和土壤容重的影响,在2016年和2017年夏玉米生长时期分别设置免耕浅施肥(T1)、深松全层施肥(T2)、新型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T3)3种耕作施肥方式。结果表明:与T1比,2种深松处理的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全氮积累量平均分别提高9.68%,13.97%,夏玉米平均增产17.20%;深松耕作处理的氮肥生产效率和农学效率较T1平均分别增加14.74%和59.95%,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抬升14.15个百分点;0—40 cm土壤容重降低8.54%。深松耕作方式下,与T2比,T3的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全氮积累量平均分别提高9.41%,6.28%,夏玉米平均增产9.70%,氮肥生产效率和农学效率分别增加8.59%和32.32%,氮肥表观利用率抬升14.10个百分点。与T1比,2种深松施肥方式T2和T3均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夏玉米产量,促进氮肥利用。控释氮肥与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T3)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是黄淮海平原区夏玉米生产中值得推荐的一种新型耕作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耕作施肥方式 产量 氮素利用 土壤容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耕作、施肥对白浆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田秀平 马艳梅 韩晓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4-346,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长期采用不同施肥耕作措施对白浆土有效P和无机P形态影响不同。普翻情况下,长期施用有机肥、秸秆可使土壤中Ca2-P、Al-P、Fe-P含量增加,并抑制O-P形成,不同之处是有机肥能保持土壤有效P含量,而单施秸秆则不能。长期施入土... 试验结果表明,长期采用不同施肥耕作措施对白浆土有效P和无机P形态影响不同。普翻情况下,长期施用有机肥、秸秆可使土壤中Ca2-P、Al-P、Fe-P含量增加,并抑制O-P形成,不同之处是有机肥能保持土壤有效P含量,而单施秸秆则不能。长期施入土壤中的无机P肥向Al-P、Fe-P和O-P转化。免耕比普翻和深松更利于P素的积累。土壤有效P与各形态无机P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P与Ca2-P、Al-P和Fe-P之间相关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无机P形态 长期耕作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与施肥对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及水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姜佰文 梁世鹏 +2 位作者 张迪 吕思琪 徐赫男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6-86,共11页
试验共设6个处理:深耕常规施肥(DCF)、深耕常规施肥增施有机肥(DM)、深耕常规施肥增施生物炭(DB)、旋耕常规施肥(SCF)、旋耕常规施肥增施有机肥(SM)、旋耕常规施肥增施生物炭(SB),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并测算其稳定指... 试验共设6个处理:深耕常规施肥(DCF)、深耕常规施肥增施有机肥(DM)、深耕常规施肥增施生物炭(DB)、旋耕常规施肥(SCF)、旋耕常规施肥增施有机肥(SM)、旋耕常规施肥增施生物炭(SB),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并测算其稳定指标,探明耕作与施肥对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及水稳性的影响,确定科学合理耕作施肥方式,为东北黑土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处理水稳性团聚体以5~2 mm、1~0.5 mm 粒径为主。0~20 cm 土层SM 处理,20~40 cm 土层DB、SB 处理及40~60 cm 土层DCF、SB 处理,MWD、WSA、GMD值较高而PAD、D值较低,上述处理水稳性指标较优、土壤结构性状明显改善,为合理耕作施肥方式。结果分析可知,0~20 cm土层耕作与施肥通过单独作用对团聚体粒级组含量分布产生显著影响,而施肥及耕作施肥相互作用分别为改变20~40 cm、20~6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主要作用因素,其中>5 mm及5~2 mm粒径团聚体与各水稳性指标显著相关,说明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通过提升上述粒径团聚体含量改善黑土团聚体水稳性和结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施肥 黑土 团聚体粒级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与耕作技术集成对木薯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韦彩会 何永群 +7 位作者 曾向阳 张野 何铁光 莫成恩 韦家华 李婷婷 李忠义 黄伟彬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8-150,共3页
为探索木薯最佳施肥及耕作栽培模式,大田试验研究了施肥与耕作技术集成对木薯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处理1(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处理2(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处理... 为探索木薯最佳施肥及耕作栽培模式,大田试验研究了施肥与耕作技术集成对木薯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处理1(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处理2(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处理3(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深耕);处理4(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处理5以常规施肥及耕作方式为对照(施通用高浓度复合肥)。肥料施用量以所有处理均按N+P2 O5+K2 O 总养分900 kg/hm2计;而盖膜集雨水的处理则在木薯种植行之间的畦面上覆盖农膜使雨水流入两边的木薯种植行内;深耕处理是将木薯种植行的沟深开至50-60 cm,而常规种植木薯种植行的沟深是30-40 cm。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及种植方式相比,不同施肥及耕作栽培技术综合集成处理均可促进木薯植株生长,处理1各构成要素指标均显著提高,木薯产量和净收益分别提高了35.81%和53.48%,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本试验条件下,以技术综合集成处理1(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为木薯最佳施肥及耕作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施肥耕作技术集成 生长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与耕作模式下紫色土坡地产流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田太强 何丙辉 闫建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共5页
为了明确施肥与耕作对坡地产流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一夏玉米”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T0)、复合施用化肥与农家肥(T1)、单施化肥(T2)、单施化肥增加施肥量(T3)、单施化肥横坡垄作(T4)5种处理,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 为了明确施肥与耕作对坡地产流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一夏玉米”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T0)、复合施用化肥与农家肥(T1)、单施化肥(T2)、单施化肥增加施肥量(T3)、单施化肥横坡垄作(T4)5种处理,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对紫色土坡地2008--2012年产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区产流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6月是产流降雨的峰值期,径流量与降雨量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规律,产流量变化范围为9.57~100.36mm,径流系数变化范围为0.05~O.19;不同处理年均径流量和年均径流系数依次表现为:T0〉T3〉T2〉T1〉T4,施肥处理比对照处理径流量减少25.90%~47.50%,T4比T2减少25.46%,年降雨量与年径流量呈幂函数关系;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间年径流系数、年径流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肥、耕作和降雨是影响产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施肥耕作 径流系数 产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与耕作技术集成对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婷婷 韦彩会 +5 位作者 何铁光 何永群 张野 莫成恩 韦家华 黄伟彬 《热带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10-14,共5页
为了探讨施肥及耕作技术集成对木薯地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处理1)、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处理2)、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深耕(处理3)... 为了探讨施肥及耕作技术集成对木薯地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处理1)、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处理2)、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深耕(处理3)、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处理4)、施通用高浓度复合肥(处理5常规施肥及种植方式作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他们对木薯地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及种植方式相比,不同施肥及耕作栽培技术集成处理均可提高木薯地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处理1的木薯产量增幅达到35.81%,差异极显著。本试验条件下,木薯最优的施肥及耕作栽培模式是技术综合集成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处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施肥耕作技术集成 土壤理化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与耕作方式下土壤-径流氮磷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海香 李天阳 +2 位作者 何丙辉 吴小雨 杜映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1-287,共7页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与耕作条件下土壤与径流中氮磷化学计量关系变化。在紫色土坡耕地设5个处理:顺坡耕作无施肥(对照,CK)、顺坡耕作+化肥有机肥混施(T1)、顺坡耕作+单施化肥(T2)、顺坡耕作+1.5倍单施化肥增量(T3)和横坡耕作+单施化肥措...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与耕作条件下土壤与径流中氮磷化学计量关系变化。在紫色土坡耕地设5个处理:顺坡耕作无施肥(对照,CK)、顺坡耕作+化肥有机肥混施(T1)、顺坡耕作+单施化肥(T2)、顺坡耕作+1.5倍单施化肥增量(T3)和横坡耕作+单施化肥措施(T4),每个处理均设3个重复,分析2008—2017年土壤总氮(TN_(S))、总磷(TP_(S))含量与化学计量TN_(S)∶TP_(S),以及83场产流事件径流总氮(TN_(W))、总磷(TP_(W))浓度及化学计量TN_(W)∶TP_(W)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K处理TN_(S)、TP_(S)含量与T1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T2、T3、T4处理,主要是因为化肥施用显著提高土壤氮磷含量。各处理间TN_(S)∶TP_(S)无显著差异,其平均值为3.55~4.79,CV值为0.39~0.94,表明施肥对于多年间土壤氮磷比并无显著影响。CK处理的TN_(W)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T1处理TN_(W)浓度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T3、T4处理。CK处理TP_(W)浓度与T2、T3、T4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T1处理。CK处理的TN_(W)∶TP_(W)显著高于各施肥处理,而各施肥处理间TN_(W)∶TP_(W)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平均值为25.48~56.83,CV值为1.11~1.80,均属于强变异,施肥显著降低径流氮磷比,并稳定次降雨事件间的差异。年平均TN_(W)与TN_(S)、TN_(W)与TN_(S)∶TP_(S)、TP_(W)与TN_(S)、TP_(W)与TN_(S)∶TP_(S)之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径流N流失浓度受土壤N含量的显著影响,但年平均TN_(S)∶TP_(S)与TN_(W)∶TP_(W)关系不显著。施肥与耕作可解耦土壤与径流氮磷化学计量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耕作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 径流流失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壤旱地长期不同耕作与施肥对玉米产量及施肥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文安 芶久兰 +2 位作者 李剑 肖厚军 秦松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8年第2期105-107,共3页
以1995-2007年贵州黄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作物产量为基础,分析探讨了黄壤旱地长期不同耕作与施肥对玉米产量及施肥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壤旱地自然肥力可生产玉米176.7 kg/667m2,在施用纯N 11 kg/667m2、P2O55.5 kg/667m2、... 以1995-2007年贵州黄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作物产量为基础,分析探讨了黄壤旱地长期不同耕作与施肥对玉米产量及施肥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壤旱地自然肥力可生产玉米176.7 kg/667m2,在施用纯N 11 kg/667m2、P2O55.5 kg/667m2、K2O 5.5 kg/667m2的基础上,玉米产量平均可达389.6 kg/667m2;单施无机肥作物的增产效果优于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优于单施;黄壤旱地玉米分带轮作其作物产量和肥料效益均大于轮作;在施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无机肥的肥料效益大于有机肥;黄壤旱地有机肥、无机肥配施比例以1∶3为宜,作物产量和施肥效益均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旱地 耕作施肥 玉米产量 施肥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闲期管理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15
作者 郭玲玲 高玉 +2 位作者 胡璇 栗丽 李廷亮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2-200,共9页
水分是制约旱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子,提高旱地冬小麦夏闲期降水蓄集效率是实现旱地小麦增产增效的重要路径。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设置5个夏闲期耕作处理,分别为夏闲期旋耕(农户模式,FT)、夏闲期增施有机肥+旋耕(OT1)、夏闲期增施有机... 水分是制约旱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子,提高旱地冬小麦夏闲期降水蓄集效率是实现旱地小麦增产增效的重要路径。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设置5个夏闲期耕作处理,分别为夏闲期旋耕(农户模式,FT)、夏闲期增施有机肥+旋耕(OT1)、夏闲期增施有机肥+深翻(OT2)、夏闲期增施有机肥+深翻+起垄(OT3)和夏闲期增施有机肥+深翻+起垄+覆膜(OT4),系统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夏闲期不同施肥耕作措施下降水蓄集效率、冬小麦产量形成、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差异。结果表明:夏闲期施有机肥、深翻和覆膜等措施均可不同程度提高降水蓄集效率,其中以OT4处理的降水蓄集效率最高,达47.5%~64.4%,OT3处理因增加了土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降水蓄集效率较OT2处理下降了13.8%~21.0%。OT4处理较FT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成穗数,分别提高了19.3%和12.8%。旱地小麦产量形成主要与成穗数有关,籽粒产量与穗数的相关系数达0.8371(P<0.05),不同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间冬小麦地上部氮素吸收量为114.6~130.3kg/hm^(2),其中以OT4处理最高,较FT处理高13.7%(P<0.05),且OT4处理较其他处理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氮收获指数,并降低了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夏闲期施有机肥+深翻+起垄+覆膜模式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旱地麦田土壤对降水的蓄集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形成,增加了土壤水分和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降低了土壤硝态氮残留,对实现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及作物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闲期 施肥耕作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机械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丁文芹 肖宏儒 +3 位作者 宋志禹 肖苏伟 韩余 夏先飞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140,共4页
以免耕为对照,研究茶园机械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设置免耕(MG)、单螺旋有机肥耕作施肥机耕作(YG)、单螺旋颗粒肥耕作施肥机耕作(KG)、C-6耕作机耕作(CG)、KM3CG-30茶园翻耕机耕作(FG)5种方式,分析其对茶园0~30cm土层土壤紧... 以免耕为对照,研究茶园机械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设置免耕(MG)、单螺旋有机肥耕作施肥机耕作(YG)、单螺旋颗粒肥耕作施肥机耕作(KG)、C-6耕作机耕作(CG)、KM3CG-30茶园翻耕机耕作(FG)5种方式,分析其对茶园0~30cm土层土壤紧实度、容重、孔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单螺旋有机肥耕作施肥机、单螺旋颗粒肥耕作施肥机耕作深度最深,对0~30cm土壤紧实度、土壤总容重、孔隙度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且单螺旋颗粒肥耕作施肥机作业效果略优于单螺旋有机肥耕作施肥机;C-6耕作机耕作宽度最宽,对0~10cm土壤总容重降低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茶园 平缓坡茶园 耕作方式 单螺旋耕作施肥 深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腐殖物质形成转化与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7
作者 窦森 李凯 +2 位作者 崔俊涛 关松 张晋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48-1158,共11页
土壤有机质(SOM)是极为重要和复杂的天然有机物,从化学本质出发,SOM包括腐殖物质(HS)和非腐殖物质两个主要部分。HS是土壤SOM的主体,在土壤养分循环和碳截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SOM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共存,这是激励研究者勇于探索的不竭动... 土壤有机质(SOM)是极为重要和复杂的天然有机物,从化学本质出发,SOM包括腐殖物质(HS)和非腐殖物质两个主要部分。HS是土壤SOM的主体,在土壤养分循环和碳截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SOM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共存,这是激励研究者勇于探索的不竭动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壤HS,本文对HS及其组分的形成转化及稳定性(包括形成顺序、相互转化、驱动因素、同位素分异、热力学稳定性等),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包括HS组分的提取、分组、纯化、结构表征等),人为措施响应规律(包括耕作、施肥、土地利用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提出今后HS研究中要进一步应用先进技术、重新重视HS化学分组研究、进一步认识HS结构特征,以及探索HS形成转化机制及其与农业措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腐殖物质 形成转化 化学分组 结构特征 耕作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今7000年来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古代人类生存环境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晓岚 何雨 +1 位作者 贾铁飞 李容全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34-240,共7页
对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同期山麓洪积成因的自然沉积剖面样品的有机碳、炭屑含量、碳氮比值和孢粉进行了分析 ,根据其实验结果 ,结合平原地貌与物质组成特点 ,分析了该地区 70 0 0aB P 古代人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特征 ,得到如下结论 :1 ) 730... 对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同期山麓洪积成因的自然沉积剖面样品的有机碳、炭屑含量、碳氮比值和孢粉进行了分析 ,根据其实验结果 ,结合平原地貌与物质组成特点 ,分析了该地区 70 0 0aB P 古代人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特征 ,得到如下结论 :1 ) 730 0aB P 以来气候变化大约以 2 90 0aB P 为界 ,在此之前以暖湿为主 ,当时当地的气候大体与今日的江淮地区的气候相当 ,台地上宜旱作 ,有机碳反映出暖湿期内至少存在 5个干旱时段。到 2 90 0aB P 以近 ,气候旱化趋势明显 ,与当地现今气候接近。 2 )当地的地貌条件是洪积成因的向东向南倾斜的宽阔平原 ,虽有枯河穿过 ,因其具有冲沟性质而无泛滥之苦 ,又平原的组成物质下部是更新世洪积黄土层 ,顶部为全新世黄土层 ,很适合古代人类居住和进行旱作农业耕作活动。 3)以土地氮量供应不足为标准进行判断 ,至少在 730 0aB P 前后这里已开始了旱作农业活动 ,这种判断与本地区以草本花粉为主的孢粉分析结果是吻合的。在炭屑浓度上 ,表现为早期D(炭屑长轴直径 ) <5 0 μ的具有n× 1 0 2 片 /厘米3 ,D >5 0 μ的只在近 5 0 0 0aB P 才断续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西山遗址 全新世 古人类 生存环境 气候变化 耕作施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肥料在农业上应用前景初探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会春 《农业与技术》 1999年第6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腐植酸肥料 施肥耕作 农业应用 迫切性 科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