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翻译变异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被引量:4
- 1
-
-
作者
曹顺庆
刘诗诗
-
机构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3,共12页
-
文摘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不仅需要“走出去”传播得广,更需要“走进去”传播得深。然而学术界尚未重视“翻译变异”在“走出去”传播得广、“走进去”传播得深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变异学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和文明互鉴的交流。文化的固有差异与文明的异质性决定了翻译过程中的变异是不可避免的,没有翻译变异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经典的形成。通过对“龙”这一中国符号的英译变异现象、《赵氏孤儿》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变异过程、《红楼梦》与《西游记》在异域语境中的多元变异,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如何在英美意象派诗歌中变异,实现“文学他国化”等实例的考察,可以证实民族文学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翻译的忠实度并非衡量其成效的唯一标尺,尊重文明异质性产生的变异反而能有效地拓展其国际传播的覆盖范围与影响力和传播深度。中华文化基因中的变异智慧,恰恰可以在翻译变异中得以释放,助力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的丰富与创新。
-
关键词
翻译变异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变异学理论
世界文学
文学他国化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透过社会语言学看翻译变异现象
被引量:3
- 2
-
-
作者
蒲公英
-
机构
四川外国语大学俄语系
-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39-142,共4页
-
文摘
一提起翻译变异,人们常会认为这是翻译的"失真",甚至是误译,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透析翻译活动就会发现,翻译变异是一种必然会存在的翻译现象。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语言变异和语体两个方面,对其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行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立体分析,并从中探求翻译变异的内在规律,从而为翻译变异"正名"。
-
关键词
翻译变异
社会语言学
语言变异
语言功能语体
-
Keywords
translation variation
sociolinguistics
language variation
functional styles of language
-
分类号
H35
[语言文字—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