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海浮游介形类大尺度生态研究 Ⅴ.浮游介形类群落生境地理位置的季节性变迁 被引量:4
1
作者 林景宏 陈瑞祥 郭凤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09-113,共5页
综合分析黑潮、南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对马暖流、闽浙沿岸流、粤东沿岸流、季风和径流对中国近海影响的季节性差异,从而导致中国近海浮游介形类的群落生境地理位置随之进行季节性的变迁。本文选择差异甚大的夏、冬两季进行分析。
关键词 介形类 群落生境 浮游动物 近海 大尺度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群落生境蒙古冰草种群株丛结构和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万龙 许冬梅 +1 位作者 史佳梅 许爱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2-80,共9页
为探究蒙古冰草种群动态及叶功能性状在不同群落生境的变化,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蒙古冰草+草木樨状黄芪(MC)、蒙古冰草+老瓜头(ML)、蒙古冰草+牛枝子(MN)3种不同群落生境为研究对象,按丛径将蒙古冰草个体划分为Ⅰ级株丛(0~2.0 cm)、Ⅱ... 为探究蒙古冰草种群动态及叶功能性状在不同群落生境的变化,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蒙古冰草+草木樨状黄芪(MC)、蒙古冰草+老瓜头(ML)、蒙古冰草+牛枝子(MN)3种不同群落生境为研究对象,按丛径将蒙古冰草个体划分为Ⅰ级株丛(0~2.0 cm)、Ⅱ级株丛(2.1~4.0 cm)、Ⅲ级株丛(4.1~6.0 cm)、Ⅳ级株丛(6.1~8.0 cm)、Ⅴ级株丛(8.1~10.0 cm)和Ⅵ级株丛(>10.0 cm),研究了不同群落生境蒙古冰草种群的株丛结构和叶功能性状。结果表明:在蒙古冰草+草木樨状黄芪和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生境中,Ⅰ、Ⅱ级株丛较多,株丛密度较大,在蒙古冰草+老瓜头群落生境中,以Ⅲ、Ⅳ级株丛为主,株丛密度较小。蒙古冰草+草木樨状黄芪和蒙古冰草+老瓜头群落生境中蒙古冰草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分别为4.68 cm2和41.2 cm^(2)·g^(-1)、4.70 cm2和39.2 cm^(2)·g^(-1),显著高于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生境的3.38 cm2和27.7 cm^(2)·g^(-1)。蒙古冰草株丛结构主要受土壤全钾的影响,而土壤水分、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是影响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因子。由此,可通过改变种群数量特征和叶功能性状以适应自然生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群落生境 蒙古冰草 株丛结构 叶功能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馨香木兰集中分布地生境的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祁荣频 柴勇 +3 位作者 武力 李宁云 杨卫 付玉嫔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0年第4期95-98,共4页
对云南特有极危种馨香木兰分布集中地西畴县生境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馨香木兰现有分布区海拔1 300~1 700 m,坡向以北偏西为主,北偏东次之,南坡未出现。pH值平均为5.9,为弱酸性红壤;土壤有机质30.905~91.631 g/kg... 对云南特有极危种馨香木兰分布集中地西畴县生境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馨香木兰现有分布区海拔1 300~1 700 m,坡向以北偏西为主,北偏东次之,南坡未出现。pH值平均为5.9,为弱酸性红壤;土壤有机质30.905~91.631 g/kg和水解氮141.216~328.041 g/kg,为二级以上土壤划分标准;土壤速效磷1.148~3.698 mg/kg,为五级以下土壤划分标准;全磷0.705~2.096 mg/kg,为三级以上土壤划分标准;土壤速效钾21.559~47.229 mg/kg,全钾1.351~3.250 mg/kg,为五级以下土壤划分标准。由此表明,馨香木兰林地土壤有机质和氮养分含量水平较高,而土壤速效磷、钾含量缺乏。为进一步研究馨香木兰最适生境理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馨香木兰 群落生境 土壤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景观中生境特异性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以西双版纳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翔 卢志兴 +4 位作者 王庆 高舒桐 唐春英 李巧 陈又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1-780,共10页
生境特异性(habitat-specific)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在区域景观中,不同类型生境对不同类群昆虫多样性的贡献及群落结构差异,从大尺度上探讨昆虫多样性分布格局和维持机制。于2019年8—9月,在西双版纳地区... 生境特异性(habitat-specific)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在区域景观中,不同类型生境对不同类群昆虫多样性的贡献及群落结构差异,从大尺度上探讨昆虫多样性分布格局和维持机制。于2019年8—9月,在西双版纳地区利用样线调查法,调查了保护区、次生林、人工林和农田4种生境中蝴蝶、蝽和甲虫的物种数、特有物种数,分析了昆虫群落的生境特异性指数、群落结构相似性及物种丰富度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共采集昆虫2588头,其中蝴蝶94种(744头),蝽197种(1094头),甲虫129种(750头),保护区的昆虫物种数和特有物种数均高于其余类型生境。保护区昆虫群落的生境特异性指数实测值高于期望值,而其余类型生境昆虫群落的生境特异性指数实测值均低于期望值;不同类型生境间,3个类群的昆虫群落汇总的生境特异性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F_(3,57)=2.054),甲虫生境特异性指数差异显著(F_(3,55)=3.478),蝴蝶(F_(3,38)=1.504)和蝽类(F_(3,53)=1.153)生境特异性指数差异不显著。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显示,保护区和农田的3个类群昆虫群落汇总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蝴蝶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保护区和次生林的蝽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甲虫昆虫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还发现,只有生境类型对昆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产生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不显著。在大尺度区域景观中,保护区对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影响最大,生境类型与昆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密切相关,保护较好的天然林是维持区域昆虫群落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景观 昆虫群落生境特异性 昆虫多样性 群落结构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体系及在幼龄林抚育改造中的实践 被引量:32
5
作者 陆元昌 Knut +3 位作者 Sturm 甘敬 雷相东 国红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285-289,共5页
介绍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及其在北京密云县不同植被区域的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试点研究成果.研究内容包括近自然的森林经营计划调查、群落生境制图及经营计划、目标树单株木林分施业体系等技术应用.结果表明,在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 介绍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及其在北京密云县不同植被区域的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试点研究成果.研究内容包括近自然的森林经营计划调查、群落生境制图及经营计划、目标树单株木林分施业体系等技术应用.结果表明,在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基础上,近自然森林经营具有投入成本低、抗灾害能力强的特点,能使森林同时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森林经营 群落生境 目标树林分施业体系 抚育择伐 森林多功能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森林经理计划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陆元昌 雷相东 +3 位作者 洪玲霞 宁金魁 刘宪钊 孟京辉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随着我国林业发展战略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到"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森林经理学需要从原有的木材永续利用为目标的体系向以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目标的体系改革和发展,面临着调整发展目标、更新指... 随着我国林业发展战略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到"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森林经理学需要从原有的木材永续利用为目标的体系向以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目标的体系改革和发展,面临着调整发展目标、更新指导理论和创新计划方法的挑战。通过探讨多功能可持续森林经营的3个基本问题,提出了在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目标指导下的近自然森林经理计划技术要素,包括群落生境分析制图、森林发展类型设计、目标树作业方法、垂直结构导向的经营周期计划模式等4个主要技术要素的基本概念;提出一种实现多功能生态林业目标的,具有理论基础完备、技术要素先进和作业实施可操作特征的新型森林经理计划模式,并分析了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中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森林经理计划 群落生境制图 森林发展类型设计 目标树林分施业体系 森林生命 周期经营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目标下的近自然森林经营作业法研究 被引量:65
7
作者 陆元昌 Werner Schindele +4 位作者 刘宪钊 包源 雷相东 栾慎强 孟京辉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6,11,共7页
基于海南省热带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实例,介绍在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目标指导下的近自然森林作业法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技术。作业级是一个自然性质、动态特征和经营目标基本一致的经营空间类型,而立地条件和功能类型是用于... 基于海南省热带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实例,介绍在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目标指导下的近自然森林作业法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技术。作业级是一个自然性质、动态特征和经营目标基本一致的经营空间类型,而立地条件和功能类型是用于界定和划分作业级的技术指标。森林发展类型是在作业级层次上应用的长期稳定的目标森林设计模式;林分抚育作业方法是在发展类型目标导向下规定本经理期内对当前林分执行具体抚育、采伐或补植(造林)等具体作业技术的模式方法;垂直结构导向的经营周期计划给出了从森林发生发展到最终利用全过程的经营规划,这些技术要素的有机组合构成多功能目标的森林作业法的基本内容。期望通过这个在"作业级"层面的近自然森林作业法实例介绍,为多功能经营目标下的新型森林作业法研究提供启发和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 作业级 群落生境调查与制图 发展类型设计 林分作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森林经理计划体系技术应用示范 被引量:38
8
作者 陆元昌 雷相东 +3 位作者 洪玲霞 宁金魁 刘宪钊 孟京辉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6,共6页
基于北京市一个示范区的实例,介绍在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目标指导下的近自然森林经理计划技术体系及其4个技术要素的实现方法与具体应用。群落生境分析制图技术是支持森林经理空间区划和作业级类型计划的基本技术工具;森林发... 基于北京市一个示范区的实例,介绍在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目标指导下的近自然森林经理计划技术体系及其4个技术要素的实现方法与具体应用。群落生境分析制图技术是支持森林经理空间区划和作业级类型计划的基本技术工具;森林发展类型设计技术为在"作业级"这个自然性质、动态特征和经营目标基本一致的经营空间单元层次上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目标森林设计模式;目标树作业方法是规定本经理期内对当前林分执行具体采伐和造林(补植)作业的技术模式;垂直结构导向的经营周期计划给出了从林分发生发展到最终利用全过程的作业计划。希望通过与操作实例结合提出的近自然森林经营计划体系,能成为在多功能经营目标下的新型森林作业法的一个典型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生境制图 森林发展类型设计 目标树林分施业体系 经营周期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石质山区封山育林技术研究总论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昌哲 贾志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3期1-16,共16页
研究了太行山石质山区主要植被类型特征,生境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对封育年限长,植物群落比较复杂的砂岩区采取了PAA和ISODATA技术研究该区植被特征及生境相互关系.分析了太行山石质山区在封育过程中植被演替进程.在此基础上划分了6种加... 研究了太行山石质山区主要植被类型特征,生境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对封育年限长,植物群落比较复杂的砂岩区采取了PAA和ISODATA技术研究该区植被特征及生境相互关系.分析了太行山石质山区在封育过程中植被演替进程.在此基础上划分了6种加速太行山植被恢复类型及其主要对策.这6种类型为清杂抚育类型,清杂补育类型,封山育草育灌类型,封山成林类型,封造成林类型及封,育、造结合成林类型.运用PCA聚类分析、Fisher判别法及典范相关分析法作为一个多元统计分析序列,研究了砂岩低山区的森林土壤肥力类型划分和经营利用方向.提出了"模拟天然母树天然落种在地表存在形式"的封山播种技术,天然更新苗移植法及利用微域小地形裸岩区造林技术,运用这三种技术有利于加速太行山石质山区(特别是环境条件差的地段)的植被恢复,值得在该区逐步推广.首次研究了在太行山石质山区封育后形成的以天然次生灌草丛为植被主体的荒山荒坡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分析了群落类型及结构,群落生境,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根据物种多样性结果,提出在太生山石质山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应尽量建造稳定性较强,群落结构较复杂的人工-天然复合植被群体.在群系及群丛两个不同植被类型分类单位上,分别采取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及运用最优综合评价模型,每公顷贮水公益效能评价法及PCA三种方法对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研究.这为太行山石质山区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并为该区干瘠条件下水土保持林的经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山区 封山育林 造林技术 植被类型与结构 群落生境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水土保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荒漠植物图鉴》已经出版
10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14,共1页
由卢琦、王继和、褚建民主编的《中国荒漠植物图鉴》于2012年10月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荒漠植物图鉴》收集了典型荒漠植物610种(含12变种),其中蕨类植物2种,裸子植物10种1变种,单子叶植物55种3变种,双子叶植物531种8... 由卢琦、王继和、褚建民主编的《中国荒漠植物图鉴》于2012年10月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荒漠植物图鉴》收集了典型荒漠植物610种(含12变种),其中蕨类植物2种,裸子植物10种1变种,单子叶植物55种3变种,双子叶植物531种8变种,隶属76科291属,基本涵盖了我国荒漠区的主要维管束植物。书中通过简练的文字对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生境和利用价值等进行描述;利用彩图对群落生境、单株枝、叶、花、果、种子的形态特征等进行全方位展示;并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多年野外实地调查,对每一种植物绘制了地理分布图。本书是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有关子项目支持下,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长期从事沙漠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完成。本书集实用性、知识性、科普性于一体,是对《中国沙漠植物志》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重要补充。可供从事荒漠植物研究、教学、生产、经营管理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使用,或作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专业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国北方地区农、林、牧业科技工作者的工具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林业出版社 荒漠植物 出版发行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北方地区 形态特征 群落生境 科研院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