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崇高美”的银幕阐释——以新主流电影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文杰 黄叶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2,共13页
“崇高”作为基本的美学范畴,其内涵与意义随时代的嬗递而不断更迭与发展。新时代语境下,新主流电影中的“崇高”承袭了以集体主义为基调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以“英雄性”为内核的主要审美经验。随着新主流电影融入全新的女性经验与立场、... “崇高”作为基本的美学范畴,其内涵与意义随时代的嬗递而不断更迭与发展。新时代语境下,新主流电影中的“崇高”承袭了以集体主义为基调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以“英雄性”为内核的主要审美经验。随着新主流电影融入全新的女性经验与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主义视野与关怀,被赋予新时代内涵的崇高观成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电影美学新范式的重要理念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新时代 中国电影 新主流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典和谐走向近代崇高”——郭沫若的诗美学范畴及其历史美学逻辑论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程国君 吴亚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90,共7页
与鲁迅给现代新文学带来的悲剧性审美体验不同,郭沫若给中国现代新文学与新诗带来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崇高在近现代的凸显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状态的表现。在新诗美学史上,郭沫若的诗学贡献和开拓性就表现在其诗展现的崇高美的美学范畴上... 与鲁迅给现代新文学带来的悲剧性审美体验不同,郭沫若给中国现代新文学与新诗带来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崇高在近现代的凸显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状态的表现。在新诗美学史上,郭沫若的诗学贡献和开拓性就表现在其诗展现的崇高美的美学范畴上。郭沫若的"雄浑的大诗"凸显的崇高美学范畴,标志着中国文学由"古典和谐走向近代崇高"的美学转向的成功实现。郭沫若引领的这种美学转向具有深刻的历史美学逻辑。这种逻辑决定的诗美发展路向的拓展,使《女神》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真正的诗歌正典,也影响了诸如殷夫的政治抒情诗、《义勇军进行曲》等其他一些新诗正典的美学取向。弄清郭沫若的诗美范畴、个性及其美学逻辑,对于认识新诗及其审美创造、对于纠正在《女神》理解上的错位现象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崇高 学范畴 历史学逻辑 新诗正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美学的当代回响——齐泽克论崇高美 被引量:3
3
作者 韩振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3-111,共9页
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美学家康德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不仅总结了朗吉努斯和伯克的崇高美的思想,而且深入思考了崇高与理性理念的根本联系。在当代美学研究中,崇高好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齐泽克依然对崇高特别是康德、黑格尔的崇高理... 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美学家康德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不仅总结了朗吉努斯和伯克的崇高美的思想,而且深入思考了崇高与理性理念的根本联系。在当代美学研究中,崇高好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齐泽克依然对崇高特别是康德、黑格尔的崇高理论情有独钟,同时也在拉康的视域下对其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康德 崇高 原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崇高美在当代小说中的流变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海燕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7-220,共4页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它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带给人以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崇高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十七年”文学时期是其兴起和成熟期;...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它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带给人以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崇高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十七年”文学时期是其兴起和成熟期;“文革”时期崇高美走向异化乃至衰落;20世纪80年代崇高美得以重新复归;90年代后因社会、历史原因崇高被“躲避”,走向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当代小说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肖申克的救赎》之崇高美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章艳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9-100,共2页
崇高是美学中的重要审美范畴,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杜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外在力量,超越了自我,达到了全新的人生境界,完美地阐释了崇高美的内涵,成为影视美学中表现崇高美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 崇高 坚持 自由 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美 崇高美 理想美——毛泽东美学思想研究之一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南珊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5,共5页
毛泽东同志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发展。毛泽东关于文艺美学的论述,包括美论,是其美学思想的主体或核心部分,它最集中地体现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本文试就毛泽东美学思想的一个本体构成,即... 毛泽东同志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发展。毛泽东关于文艺美学的论述,包括美论,是其美学思想的主体或核心部分,它最集中地体现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本文试就毛泽东美学思想的一个本体构成,即典型美、崇高美、理想美,作一专题性探讨。从艺术规律看典型美典型、典型化,是文艺审美创造的一个基本规律和美学原则。毛泽东非常重视艺术典型的典型化规律,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概括:“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而更带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理想 学思想 思想研究 艺术典型 艺术 学原则 延安文艺座谈会 社会主义文艺 艺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高新解:主体精神与矛盾意识——现代审美理想的人文导向 被引量:1
7
作者 邹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7-121,共5页
一 古代人性结构的僵化导致了和谐美理想与现实人生的隔绝及其无可挽回的衰落,而人性结构的主体化则推动了审美理想的更替和转换。这种新的审美理想仍然向往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但这和谐统一却不再是主体投归自然的原初和谐,也不... 一 古代人性结构的僵化导致了和谐美理想与现实人生的隔绝及其无可挽回的衰落,而人性结构的主体化则推动了审美理想的更替和转换。这种新的审美理想仍然向往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但这和谐统一却不再是主体投归自然的原初和谐,也不再是个体消解于社会的浑整统一;它仍然要求人的内部世界的完整谐调,但这完整谐调却不再是理性抑制感性的结果,也不再以感性的萎缩和理性的流失为代价。这种审美理想仍然向往着自由圆整的美,但这种美却不需要通过回避和排除人的内外世界的矛盾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 主体精神 崇高 认知性 主体性原则 感受 人性结构 感性 悲剧意识 情感与理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崇高美”的质的规定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宏梁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87-92,共6页
论“崇高美”的质的规定性张宏梁从强调量的规定性到强调质的规定性崇高(或“崇高美”、“崇高之美”),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它和其他范畴、概念一样,总处在运动、发展之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西方美学史上最初出现“崇... 论“崇高美”的质的规定性张宏梁从强调量的规定性到强调质的规定性崇高(或“崇高美”、“崇高之美”),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它和其他范畴、概念一样,总处在运动、发展之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西方美学史上最初出现“崇高”这个美学概念,是从自然景物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质的规定性 崇高 社会主义文艺 艺术作品 艺术魅力 朗吉弩斯 量的规定性 西方学史 学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蕴涵在体育运动中的崇高美 被引量:4
9
作者 裴益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审美范畴是不同类型审美现象的主观反映,对人类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审美特征及其给予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来划分,就形成审美对象的基本类型。其中,崇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无论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中都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给... 审美范畴是不同类型审美现象的主观反映,对人类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审美特征及其给予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来划分,就形成审美对象的基本类型。其中,崇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无论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中都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给审美主体造成不同的审美感受。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中潜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体育崇高美以其神圣性和庄严性构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体育运动 蕴涵 感受 对象 现象 范畴 特征 基本类型 学范畴 主体 文化现象 文化内涵 价值 形态 自然 社会 艺术 神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启超的崇高美理念
10
作者 金雅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6-219,共4页
崇高是梁启超呼吁民族艺术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艺术崇高之美的审美鉴赏与理论表述,是梁启超崇高美理念的集中体现。梁启超的崇高美理念具有坚实的民族历史文化语境,吸纳呼应了西方近代崇高美理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品格。
关键词 梁启超 崇高理念 理论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大壮美的史诗艺术——毛泽东诗词崇高美论析
11
作者 王建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76-79,共4页
毛泽东不仅是革命领袖 ,而且是诗人与哲人。他将伟岸豪放的气质贯注于诗 ,使之呈现出博大阳刚之境 ;将对宇宙人生的哲理颖悟融而为诗 ,使之充盈着深泓浩壮之气 ;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新美构想化而入诗 ,使之荡漾着浪漫雄奇的神韵。
关键词 毛泽东 诗词 意象 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苏轼壮词的崇高美
12
作者 张帆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5,共6页
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是由其富有原创性的豪放词风确立的。他的这一类词具有倾荡磊落的人格精神、壮阔的审美意象、天风海雨式的情感书写,在词体这一领域充分展现了“崇高”的美学价值。它不仅超越和丰富了传统词体的美学范畴,更在广阔... 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是由其富有原创性的豪放词风确立的。他的这一类词具有倾荡磊落的人格精神、壮阔的审美意象、天风海雨式的情感书写,在词体这一领域充分展现了“崇高”的美学价值。它不仅超越和丰富了传统词体的美学范畴,更在广阔的文艺审美空间树起了一座中国词体的崇高与壮美的丰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壮词 崇高 人格磊落 意象壮阔 书写淋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第三代诗歌的崇高美
13
作者 林平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129-137,共9页
将"反崇高"认定为第三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在第三代诗人以冷抒情的笔调对世俗生活的描写和他们极具个性化的生命意识里,同样包含有他们对历史、现实、人性深刻的思考,仍然洋溢着忧患意识与拯救意识相交织... 将"反崇高"认定为第三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在第三代诗人以冷抒情的笔调对世俗生活的描写和他们极具个性化的生命意识里,同样包含有他们对历史、现实、人性深刻的思考,仍然洋溢着忧患意识与拯救意识相交织的崇高。这种崇高包孕在壮美图景的描绘、"凡俗"生活的展示、神性写作的坚守中,体现在对刚毅人格的阐扬、对不幸生命的悲悯、对永恒精神的仰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歌 崇高 主体人格 人文关怀 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评梅小说的感伤美和崇高美
14
作者 农迎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37-139,共3页
石评梅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发表了不少小说作品。自1924年2月26日在《绿波周报》上发表处女作《病》后,就陆续在《京报副刊·文学周刊》、《妇女周刊》、《蔷薇周刊》、《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只有梅花如此恨'》、《... 石评梅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发表了不少小说作品。自1924年2月26日在《绿波周报》上发表处女作《病》后,就陆续在《京报副刊·文学周刊》、《妇女周刊》、《蔷薇周刊》、《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只有梅花如此恨'》、《弃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评梅 崇高 小说创作 感伤 女性小说 作品 女性立场 革命英雄 妇女解放 女性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贵的美学追求——漫议新时期小说中的崇高美
15
作者 冯军胜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5年第5期82-86,共5页
在美学的历史上,当美学的重心由思辩的哲学开始转向艺术领域时,作为主观和客观结合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其理想的追求就不再限于美之上了,而转向了美的一种更高形态——崇高美.因此,崇高,作为一个古老的美学范畴,在艺术领域中始终占有十... 在美学的历史上,当美学的重心由思辩的哲学开始转向艺术领域时,作为主观和客观结合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其理想的追求就不再限于美之上了,而转向了美的一种更高形态——崇高美.因此,崇高,作为一个古老的美学范畴,在艺术领域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作品 漫议 新时期小说创作 学追求 崇高 《北方的河》 艺术崇高 大自然 新时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红色经典”的崇高美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茂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29,共13页
"红色经典"区别于其他文学艺术经典的艺术成就和美学贡献,在于它的崇高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崇高源于人类的历史实践。主体在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崇高的思想情感,通过文学艺术表现出来,就呈现为文学艺术的独特的崇高... "红色经典"区别于其他文学艺术经典的艺术成就和美学贡献,在于它的崇高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崇高源于人类的历史实践。主体在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崇高的思想情感,通过文学艺术表现出来,就呈现为文学艺术的独特的崇高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本身具有崇高性,革命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崇高的思想情感,通过文学艺术表现出来,就成为具有崇高美的"红色经典"。"红色经典"的崇高美表现为崇高的思想情感、崇高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崇高的文体风格。这是"红色经典"区别于其他文学艺术经典的独特的东西,也是"红色经典"对于文学史和艺术史的贡献。"红色经典"的价值意义还在于它把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得以传承下来,用于激发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成为一个审美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崇高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英雄人物形象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史诗的精神文化一隅:《玛纳斯》的崇高美 被引量:3
17
作者 苏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3-151,共9页
《玛纳斯》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讲述了英雄玛纳斯祖孙七代人顽强抵抗外敌侵略的抗争史。《玛纳斯》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然而一直以来学界鲜有探讨,《玛纳斯》在民族抗争中、在主人公玛纳斯的形象塑造中、在史诗文辞的讲述中... 《玛纳斯》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讲述了英雄玛纳斯祖孙七代人顽强抵抗外敌侵略的抗争史。《玛纳斯》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然而一直以来学界鲜有探讨,《玛纳斯》在民族抗争中、在主人公玛纳斯的形象塑造中、在史诗文辞的讲述中,均体现出强烈的崇高美。细读口头史诗《玛纳斯》的经典翻译文本,可以发现崇高美是贯穿整部史诗的鲜明底色,《玛纳斯》的崇高美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 崇高 中国史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雄感怆 大声镗镗——论稼轩词的崇高美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玉璞 刘加夫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38-43,共6页
悲情与壮怀是迷缠辛弃疾一生的两个本质因素,他对它们的逃避是无法实现的。辛弃疾人生的悲剧意味由此而来,其词的崇高美风貌亦由此而来。意象恢奇雄丽,境界阔大高远,是稼轩词崇高美的外在特征。探求稼轩词崇高美的成因需要联系辛氏... 悲情与壮怀是迷缠辛弃疾一生的两个本质因素,他对它们的逃避是无法实现的。辛弃疾人生的悲剧意味由此而来,其词的崇高美风貌亦由此而来。意象恢奇雄丽,境界阔大高远,是稼轩词崇高美的外在特征。探求稼轩词崇高美的成因需要联系辛氏生活的悲剧时代,他的“英雄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疾 英雄 悲剧心态 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可言说之美”:评《美与崇高:文艺认知美学》——兼与帕特里克·霍根教授商榷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1-178,共8页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文学认知研究专家霍根教授再推力作《美与崇高:文艺认知美学》(1);该书尤其旨在为文学中诸多纷繁的个体审美反应探求一种结构性主张,同时借助与认知科学的对话,使得文学美学研究中那向来"未可言说"的部分获...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文学认知研究专家霍根教授再推力作《美与崇高:文艺认知美学》(1);该书尤其旨在为文学中诸多纷繁的个体审美反应探求一种结构性主张,同时借助与认知科学的对话,使得文学美学研究中那向来"未可言说"的部分获得空前的认知审美观照。本文拟聚焦于"信息加工"与"情感机制"、"审美共性"与"个性品味"以及"变奏""经典化"与"审美争议"等三大关键节点,在对它们加以厘清的同时,凸出围绕文学认知研究路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加以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特里克·霍根 崇高 文学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体育美的“崇高”形态及其欣赏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长喜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1992年第2期63-67,共5页
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当人们在体育实践中按照“内在的尺度”(体育运动本身的规律和人的需要)去塑造自己的身心和自己的形象时,那就是按照“美的规律”(狭义的理解就是指形式规律)来塑造自己,并表现出对... 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当人们在体育实践中按照“内在的尺度”(体育运动本身的规律和人的需要)去塑造自己的身心和自己的形象时,那就是按照“美的规律”(狭义的理解就是指形式规律)来塑造自己,并表现出对体育美的向往和追求。由于人类体育实践的无限丰富性,所以在体育领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运动 体育 体育实践 崇高 感受 运动员 体育欣赏 表现形态 人类 欣赏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