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激肽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所介导的信号转导对于维持机体内心血管系统动态平衡和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和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缓激肽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所介导的信号转导对于维持机体内心血管系统动态平衡和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和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等技术的相继出现,发现缓激肽受体不仅以单体形式存在,还可能以二聚体甚至是高阶寡聚体的形式参与细胞内的病理生理过程。与单体相比,二聚体(或高阶寡聚体)的信号转导和病理功能都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就缓激肽受体及其二聚体所介导的信号途径、生理病理过程及新的研究技术做一简要综述。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缓激肽β2受体(β2-bradyk in in receptor,β2-BKR)基因和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MS-PCR和PCR-SSCP方法检测深圳地区EH 97...目的调查缓激肽β2受体(β2-bradyk in in receptor,β2-BKR)基因和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MS-PCR和PCR-SSCP方法检测深圳地区EH 97例(EH组)和血压正常者87例(NT组)的β2-BKR基因-58T/C多态性和AGT基因M235T多态性。结果EH组β2-BKR CC基因型(0.36)和C等位基因频率(0.60)显著高于NT组(0.14,P=0.000;0.43,P=0.001)。EH组CC+MT(0.19)、TC+MM(0.18)基因型显著高于NT组(0.06,P=0.009;0.05,P=0.006)。β2-BKR CC基因型者EH的相对危险度增加(OR=1.913,95%CI:1.913-3.049,P=0.006)。EH组AGT基因型分布与NT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91),但M等位基因频率(0.55)显著高于NT组(0.44,P=0.037)。结论β2-BKR-58T/C多态性与深圳地区人群的EH相关,CC基因型可能与EH危险增加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与AGTM235T多态性存在基因-基因间的协同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缓激肽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所介导的信号转导对于维持机体内心血管系统动态平衡和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和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等技术的相继出现,发现缓激肽受体不仅以单体形式存在,还可能以二聚体甚至是高阶寡聚体的形式参与细胞内的病理生理过程。与单体相比,二聚体(或高阶寡聚体)的信号转导和病理功能都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就缓激肽受体及其二聚体所介导的信号途径、生理病理过程及新的研究技术做一简要综述。
文摘目的调查缓激肽β2受体(β2-bradyk in in receptor,β2-BKR)基因和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MS-PCR和PCR-SSCP方法检测深圳地区EH 97例(EH组)和血压正常者87例(NT组)的β2-BKR基因-58T/C多态性和AGT基因M235T多态性。结果EH组β2-BKR CC基因型(0.36)和C等位基因频率(0.60)显著高于NT组(0.14,P=0.000;0.43,P=0.001)。EH组CC+MT(0.19)、TC+MM(0.18)基因型显著高于NT组(0.06,P=0.009;0.05,P=0.006)。β2-BKR CC基因型者EH的相对危险度增加(OR=1.913,95%CI:1.913-3.049,P=0.006)。EH组AGT基因型分布与NT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91),但M等位基因频率(0.55)显著高于NT组(0.44,P=0.037)。结论β2-BKR-58T/C多态性与深圳地区人群的EH相关,CC基因型可能与EH危险增加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与AGTM235T多态性存在基因-基因间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