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绵羊和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DR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月娥 李建华 +3 位作者 苟亚峰 王文文 朱军保 高剑峰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70,共5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绵羊和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DRB1基因外显子2(exon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单氨基酸多态性(SAP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生物基因组学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及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人与绵羊MHC-DRB1基因exon... 本试验旨在研究绵羊和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DRB1基因外显子2(exon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单氨基酸多态性(SAP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生物基因组学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及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人与绵羊MHC-DRB1基因exon2序列多态性进行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绵羊MHC-DRB1的蛋白质结构及生物学功能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和绵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OLA)的DRB1exon2均存在丰富的SNPs位点和SAPs位点,单一多态位点和简约多态位点数不尽相同,二者相比仅有14个SNPs位点相同,其余位点均不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二者MHC-DRB1exon2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序列变异引起的单氨基酸变化引发了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改变,可能因此会引起基因功能的异常,从而引发抗病性和疾病易感性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drb1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drb1 单核苷酸多态 单氨基酸多态 生物信 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分子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杏平 陈兴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研究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TAP)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分子在尖锐湿疣(CA)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在尖锐湿疣患者中是否存在MHC-I类抗原提呈途径的缺陷。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CA患者皮损和10名正常人... 目的:研究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TAP)1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分子在尖锐湿疣(CA)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在尖锐湿疣患者中是否存在MHC-I类抗原提呈途径的缺陷。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CA患者皮损和10名正常人包皮组织中TAP1和MHC-I类分子的表达。结果:①与正常包皮对照组相比,CA皮损中TAP1和MHC-I类分子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②在CA皮损中TAP1和MHC-I类分子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A患者皮损中TAP1和MHC-I类分子表达降低,MHC-I类抗原提呈途径缺陷,这在人乳头瘤病毒逃逸机体免疫监视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1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1类 抗原提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DRB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徐飞 成述儒 罗玉柱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利用生物基因组学数据库,对绵羊MHCⅡ区DRB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预测DRB1基因编码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同时构建DRB1同源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DRB1基因编码产物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具有明显的信号肽,其切割位点位于... 利用生物基因组学数据库,对绵羊MHCⅡ区DRB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预测DRB1基因编码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同时构建DRB1同源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DRB1基因编码产物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具有明显的信号肽,其切割位点位于29-30位的氨基酸之间。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为主,主要在细胞质中发挥生物学作用。序列分析表明,DRB1编码产物可能具有免疫应答和受体、胁迫应答和信号转导等功能,可能在免疫应答和胁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对绵羊免疫力和抗病性起关键作用。DRB1基因编码产物氨基酸邻接系统树表明,绵羊DRB1与山羊、羚羊、塔尔羊和牛等物种DRB1氨基酸距离较近,具有高度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 drb1基因 生物信息学 绵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白族儿童HLA-DRB1、DQB1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永坤 王美芬 +6 位作者 郝萍 杨武 戚勤 唐睿珠 文革生 李海林 周丽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33-834,共2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染色体上的--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可作为一个遗传单位/单倍型而遗传,属共显性等位基因[1]。人类的MHC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位于人的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HLA-DR、DQ抗原是异基因移植免疫反应中最重要...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染色体上的--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可作为一个遗传单位/单倍型而遗传,属共显性等位基因[1]。人类的MHC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位于人的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HLA-DR、DQ抗原是异基因移植免疫反应中最重要的抗原之一,决定其特异性的主要编码基因DRB1、DQB1具有高度多态性,其对HLA与疾病相关性及人类遗传学等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rb1 多态分析 DQB1 基因群 人类白细胞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 人类遗传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窦癌组织中LAG-3 FGL1 MHC-Ⅱ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戚颖 黄子祺 +2 位作者 别鸿宇 颜次慧 任秀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69,共6页
目的:探索新型免疫检查点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fibrinogenlike protein 1,FGL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在胃窦癌(gas... 目的:探索新型免疫检查点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fibrinogenlike protein 1,FGL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在胃窦癌(gastric antral cancer,GAC)中的表达情况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GAC的67例患者病理标本,分别进行石蜡切片制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AG-3、FGL1、MHC-Ⅱ三个指标的表达情况,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组间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LAG-3、FGL1、MHC-Ⅱ的表达水平与GAC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GAC患者中,肿瘤大小<4 cm的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LAG-3免疫细胞阳性率更高(P<0.05);女性患者MHC-Ⅱ免疫细胞阳性率更高(P<0.05)。免疫细胞中LAG-3、MHC-Ⅱ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好(P<0.05);肿瘤细胞中MHC-Ⅱ高表达的患者OS、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较差(P<0.05);而FGL1在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OS、DFS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GAC患者LAG-3、MHC-Ⅱ在不同区域的表达量存在差异,GAC患者LAG-3及其配体在免疫细胞的表达对预后产生积极影响,提示免疫细胞中LAG-3/MHC-Ⅱ可以作为GAC患者预后标志物,为临床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癌 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 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Ⅱ类分子 生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MHCⅡ类基因与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惠文巧 侯宏艳 +2 位作者 汤继顺 班谦 陈胜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共5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类高度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区域。绵羊MHCⅡ类分子由于具有高度的基因多态性,使其在遗传、进化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备受青...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类高度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区域。绵羊MHCⅡ类分子由于具有高度的基因多态性,使其在遗传、进化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备受青睐。论文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外不同绵羊品种MHCⅡ类基因与疾病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绵羊MHCⅡ类基因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 绵羊 遗传多态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酋猴Mhc-DPB1基因exon2的多态性
7
作者 李佳薏 姚永芳 +1 位作者 周亮 徐怀亮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17-1426,共10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对许多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MHC基因遗传背景,以促进藏酋猴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文章采用PCR扩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对许多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MHC基因遗传背景,以促进藏酋猴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文章采用PCR扩增和克隆测序等方法对来自四川地区的70个藏酋猴样品的Mhc-DPB1基因exon 2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首次在藏酋猴中获得了18个DPB1等位基因(Math-DPB1),其中1个为假基因(Math-DPB1*01:06N)。18个等位基因中,Math-DPB1*06:01:01(67.14%)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为Math-DPB1*01:03:01(37.14%)、Math-DPB1*09:02(25.71%)和Math-DPB1*22:01(15.71%)。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藏酋猴Math-DPB1等位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有5个氨基酸残基变异位点表现出物种特异性。不同物种来源的DPB1等位基因系统发生树表明,藏酋猴、猕猴(Macaca mulatta)和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的DPB1等位基因不是以物种特异性方式聚类,而是种间混聚在一起,并显示出明显的跨物种多态性(Trans-species polymorphism)。选择性检验表明,平衡选择(Balancing selection)在维持Math-DPB1基因的多态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酋猴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Ⅱ类 DPB1基因 遗传多态 跨物种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烟烟雾暴露对中国树鼩CXCR4、MHC-1、TNF-α、MCP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顺长 吴健鸿 +2 位作者 张景辉 袁宗辉 曾繁典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3-467,共5页
目的观察香烟烟雾暴露对中国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血液、肺脏、心肌及支气管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MHC-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香烟烟雾暴露与炎... 目的观察香烟烟雾暴露对中国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血液、肺脏、心肌及支气管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MHC-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香烟烟雾暴露与炎性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及中国树鼩作为实验动物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灵长目中国树鼩为实验动物,动式染毒装置进行烟雾暴露12周,采集股静脉血0.5 mL,经股动脉放血合并颈椎脱臼法处死中国树鼩后,分别取肺、心脏及支气管组织100 mg。以GAPDH为内参,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吸入组及非吸入组中国树鼩的外周血、肺脏、心肌及支气管组织CXCR4、MHC-1、TNF-α、MCPmRNA的表达。结果烟雾暴露12周后吸入组中国树鼩外周血和支气管CXCR4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吸入组中国树鼩外周血中TNF-α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HC-1、MCPmRNA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香烟烟雾暴露可引起CXCR4和TNF-α的表达变化。中国树鼩对香烟烟雾暴露较敏感,是具有开发应用价值的灵长目实验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烟烟雾暴露 树鼩 趋化因子受4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1 肿瘤坏死因子-α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DRB3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徐飞 成述儒 罗玉柱 《中国奶牛》 2011年第2期4-8,共5页
利用生物基因组学数据库,对奶牛MHCⅡ区DRB3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预测DRB3基因编码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同时构建DRB3同源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DRB3编码产物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具有明显的信号肽,其切割位点位于29... 利用生物基因组学数据库,对奶牛MHCⅡ区DRB3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预测DRB3基因编码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同时构建DRB3同源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DRB3编码产物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具有明显的信号肽,其切割位点位于29~30位的氨基酸之间。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为主,主要在细胞质中发挥生物学作用。序列分析表明,DRB3编码产物可能具有免疫应答、受体、胁迫应答、信号转导等功能,可能在免疫应答和胁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对奶牛免疫力和抗病性起关键作用。DRB3编码产物氨基酸邻接系统树表明,奶牛DRB3与绵羊、羚羊、塔尔羊、麝牛、亚洲水牛等物种DRB3氨基酸距离较近,它们具有高度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 drb3基因 生物信息学 奶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谷胱甘肽转移酶1通过抑制泛素化促进MHCII表达
10
作者 刘纪伟 李叔航 +3 位作者 解迪 张会敏 李庆 白丽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8-807,共10页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转移酶omega1(GSTO1)如何调控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的功能。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STO1缺陷及GSTO1抑制剂处理的BMDCs表面MHCII分子的表达。将BMDCs与来自OTII小鼠的CD4 T细胞在OVA存在下共培养...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转移酶omega1(GSTO1)如何调控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的功能。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STO1缺陷及GSTO1抑制剂处理的BMDCs表面MHCII分子的表达。将BMDCs与来自OTII小鼠的CD4 T细胞在OVA存在下共培养,并检测IFN-γ的产生。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STO1抑制剂处理的BMDCs中MHCII分子的循环和内化。实时定量PCR检测GSTO1抑制剂处理的BMDCs中MHCII分子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GSTO1抑制剂处理的BMDCs中MHCII分子的总蛋白质水平。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GSTO1抑制剂处理后MHCII分子的泛素化水平。结果GSTO1缺陷或GSTO1抑制剂不影响BMDCs的增殖和凋亡,但会降低细胞膜上抗原递呈分子MHCII分子的表达。GSTO1缺陷或GSTO1抑制剂处理的BMDCs活化CD4 T细胞的能力受损。在GSTO1抑制剂处理的BMDCs中,MHCII分子的循环和内化过程正常。GSTO1抑制剂不影响MHCII分子的转录,但会降低其总蛋白质水平。另外,在GSTO1抑制剂处理的BMDCs中,MHCII的泛素化水平增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能够恢复GSTO1抑制剂处理后BMDCs的细胞膜MHCII表达水平。结论这些数据表明,BMDCs中的GSTO1通过抑制MHCII分子的泛素化,促进MHCII的表达,从而提高CD4 T细胞的激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转移酶omega 1 Ⅱ类主要组织相容复合 树突状细胞 泛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江豚MHCD-RB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合军 郑劲松 +2 位作者 武敏 赵庆中 王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4-810,共7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在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作为适应性遗传标记应用于保护遗传学研究。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惟一生活于淡水环境中的江豚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在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作为适应性遗传标记应用于保护遗传学研究。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惟一生活于淡水环境中的江豚种群,且已处于濒危状况。为了开发适用于长江江豚保护遗传学研究的MHC遗传标记,首次采用北象海豹(Mirounga angustirostris)的一对DRB基因引物对长江江豚的基因组进行扩增,从5个个体中成功扩增并测序得到5条MHCDRB基因第二外显子188 bp的核苷酸序列。BLAST结果表明这5条DRB特异序列与Gen-Bank中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的DRB2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从而证实得到了预期扩增位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这5条序列在4个核苷酸位点上产生替代,翻译后氨基酸序列在3个位点上发生替代;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且核苷酸的非同义替代率远远高于同义替代率;此外,从同一个体分离到两种以上不同DRB核苷酸序列,暗示着长江江豚在DRB座位上可能存在基因重复现象。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的DRB基因具有核苷酸多态性和氨基酸多态性及潜在功能性,并经受着强烈的自然选择。因此,该DRB座位可以作为适应性遗传标记进一步用于长江江豚遗传多样性以及种群适应能力评估等保护遗传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 drb 遗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CⅠ类分子对小鼠移植瘤成瘤影响的研究
12
作者 郭涛 罗诗樵 +2 位作者 戴珏 殷永芳 许继凡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9-294,共6页
目的:研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不同的肿瘤细胞在与其MHC分子匹配/非匹配小鼠中的移植瘤成瘤情况,探索MHC分子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1×104、3×104、5×104个小鼠结肠... 目的:研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不同的肿瘤细胞在与其MHC分子匹配/非匹配小鼠中的移植瘤成瘤情况,探索MHC分子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1×104、3×104、5×104个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H2d)分别接种BALB/c(H2d)和C57BL/6(H2b)小鼠,每个剂量对应设置皮下组和静脉组,对C57BL/6小鼠增加5×106、8×106和1×107数量组别;同样将1×105、5×105、1×106个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H2b)分别经皮下或静脉接种到两种小鼠体内,以相同接种量和接种方式下的不同小鼠间形成对比,14 d后观察各组成瘤情况。结果:在BALB/c小鼠成瘤实验中,CT26细胞数为1×104时静脉和皮下组均不成瘤,3×104时静脉组部分成瘤,皮下组不成瘤;5×104时两个组全部成瘤;注射1×105B16F10细胞时两组均不成瘤,5×105时静脉组全部成瘤,皮下组部分成瘤,1×106时两组全部成瘤。在C57BL/6小鼠实验中,皮下注射CT26细胞数<5×106时不成瘤,6×106和8×106部分成瘤,1×107时皮下组全部成瘤,静脉组中CT26细胞达5×106也无肿瘤形成,大于此数量细胞注射时小鼠会因为肺栓塞死亡;对B16F10细胞,1×105时静脉和皮下组即可全部成瘤。结论:当肿瘤细胞与小鼠MHCⅠ表型相匹配,移植瘤成瘤所需细胞数远小于MHCⅠ表型不相匹配所需细胞数,说明MHC分子对肿瘤发生存在影响,此种差异为研究MHC与肿瘤的关系提供了线索,同时也提供了CT26、B16F10细胞株成瘤实验的精确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 MHC 1分子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系大鼠RTI基因抗原表达数量的研究
13
作者 马丽颖 刘双环 岳秉飞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8-12,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品系大鼠RT1A、RT1B和RT1D基因表达的抗原总数量,以及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表达的数量,为免疫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集四种品系BN、Lewis、F344、SHR大鼠的静脉血,制备淋巴细胞,与有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反应,应... 目的研究不同品系大鼠RT1A、RT1B和RT1D基因表达的抗原总数量,以及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表达的数量,为免疫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集四种品系BN、Lewis、F344、SHR大鼠的静脉血,制备淋巴细胞,与有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反应,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数量。结果发现RT1A、RT1B和RT1D基因表达的抗原在不同品系大鼠体内表达的数量不同,其中F344大鼠表达的RT1A抗原最多,BN大鼠表达的RT1B抗原和RT1D抗原均为最多。RT1A、RT1B和RT1D基因表达的抗原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表达的数量也不同,Lewis大鼠在CD4+T细胞上表达的RT1A抗原最多,BN大鼠在CD4+T细胞上表达的RT1B和RT1D抗原最多。F344大鼠在CD8+T细胞上表达的RT1A抗原最多;F344大鼠在CD8+T细胞上表达的RT1B和RT1D抗原最多。同一品系大鼠之间雌雄动物RT1A、RT1B和RT1D基因表达的抗原也不同。结论不同品系大鼠RT1A、RT1B和RT1D基因的抗原总表达数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在CD4+T细胞上和CD8+T细胞上表达的数量差异也有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 RT1基因 疾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