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果穗维管束系统的发育及其与穗粒库容的关系 被引量:28
1
作者 何启平 董树亭 高荣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95-1000,i0002-i0003,共8页
应用徒手切片和石蜡切片,系统观察了玉米穗、粒发育期间穗轴及小穗柄内维管束的分化、发育和联络,测量了不同维管束的横截面积;收集测定了果穗发育过程中果柄伤流液;探讨了穗、粒维管束的发育与穗粒库容的关系。结果表明,果穗内维管束... 应用徒手切片和石蜡切片,系统观察了玉米穗、粒发育期间穗轴及小穗柄内维管束的分化、发育和联络,测量了不同维管束的横截面积;收集测定了果穗发育过程中果柄伤流液;探讨了穗、粒维管束的发育与穗粒库容的关系。结果表明,果穗内维管束联络系统的分化发育与穗分化相一致;穗柄—穗轴—籽粒的维管联络在双小穗期初步建成,至穗分化结束时完善成熟;不同穗位、粒位的果穗维管束数目、面积上存在显著差异,下位退化穗和果穗顶部的维管束发育差;穗柄与穗轴内的大维管束数、单个大维管束的平均面积、大维管束面积、维管束总面积与穗粒数、籽粒干重、籽粒体积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籽粒发育期间,穗柄伤流量及输送效率的变化趋势与籽粒干重的增长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维管束系统 伤流液 穗粒库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部和颖果维管束系统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熊飞 孔妤 +3 位作者 孟秀蓉 陆巍 马守宝 王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9,共7页
为了研究小麦穗部和颖果维管柬的特性,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6为材料,通过光学、电子和荧光显微镜等观察和分析了穗部和颖果中维管束的结构、数目、发育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花后8~28d内,小穗轴中央维管束被TTC染色很红,... 为了研究小麦穗部和颖果维管柬的特性,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6为材料,通过光学、电子和荧光显微镜等观察和分析了穗部和颖果中维管束的结构、数目、发育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花后8~28d内,小穗轴中央维管束被TTC染色很红,随后变浅;从花后第4d起,小穗轴中央维管束对I2-KI着色,呈色持续至花后24d,其后不呈色。(2)花后1~6d,颖果腹部维管束未完全分化成型,花后12d,较完善的输导组织已发育形成,花后15~30d,腹部维管束发育成熟并发挥物质运输作用,花后36d,维管束输导功能已基本丧失。(3)花后19d,颖果维管束中筛分子有典型的伴胞,并形成筛分子一伴胞复合结构,周围有大型的薄壁细胞,伴胞或薄壁细胞的体积比筛管分子大,细胞质浓,线粒体密度大;花后32d,颖果韧皮薄壁细胞外形不规则,许多细胞壁突出或内陷,大部分韧皮薄壁细胞核解体,线粒体数目变少。(4)穗轴节片维管束排列为内、外两环,外环的维管束较小,位于茎的边缘,内环的维管束较大,周围为基本组织所包围。(5)穗轴节片大维管束数目从下而上逐减,上部和下部节片维管束下降幅度较少,而中部下降较多,但小维管束数目变化与此相反。(6)小穗轴基部维管束为12~13条,每小穗内的第1小花基部维管束为6~7条,第2小花中为5~6条,第3、4小花中为3~4条,第5小花以上各花中均为3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颖果 维管束系统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花蕉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廖景平 温颖群 吴七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75-282,共8页
兰花蕉花梗的维管束分散排列.子房基部的维管束排成两部分,外方为一轮大维管束环,中央为分散排列的小维管束区。前者的纸管束进入子房壁,后者进入子房的中轴,形成股座纸管束;及至延长都以后,股座维管束逐渐消失.子房壁上的维管... 兰花蕉花梗的维管束分散排列.子房基部的维管束排成两部分,外方为一轮大维管束环,中央为分散排列的小维管束区。前者的纸管束进入子房壁,后者进入子房的中轴,形成股座纸管束;及至延长都以后,股座维管束逐渐消失.子房壁上的维管束较易识别的有心皮背束、心皮背束伴束和隔膜束.三束心皮背束经延长部最终进入花柱和柱头.心皮背束指心皮背束务与其紧靠的大维管束,三枚心皮背束伴束最终分别进入三枚外轮雄蓝.三枚隔膜束中远轴面的两枚分别进入两校内轮雄蕊,而近轴面的一枚伴随着第六枚雄蓝的缺失最后进入唇瓣中央.子房壁其余的维管束进入延长部后,先向外分出一轮纸管束进入花幕,余下的中央部分排成一轮心形的线管来环.该环远轴面的维管束分为两半分别进入两枚侧生花瓣;近轴面即心形凹陷一侧初为两轮即外轮大的维管束与内轮小的维管束,后排成一轮并与近轴面的隔膜束一同进入唇瓣.兰花蕉的唇瓣既为花瓣成员,又含一枚缺失的雄蓝维管束,与姜目已报道的只来自退化雄蕊的竹芋科的兜状结构和美人蕉科、姜科、闭鞘姜科的唇瓣有明显区别.在旅人蕉科尚未有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作者根据已有资料,对姜目雄蕊维管束系统来源和结构进行比较,初步认为在姜目的系统演化上,兰花蕉科与芭蕉料更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花蕉 维管束系统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蕉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廖景平 唐源江 +1 位作者 温颖群 吴七根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1-325,共5页
红蕉花单性、同株 ,雄花与雌花花梗部的维管束均可分为外环维管束、中环维管束及中央维管束区。雌花外环维管束逐渐外移 ,并分支、变小、数目增多 ,至子房室区中部时几乎贴近表皮 ;中环维管束与外环维管束形态基本相似、稍大 ,至延长部... 红蕉花单性、同株 ,雄花与雌花花梗部的维管束均可分为外环维管束、中环维管束及中央维管束区。雌花外环维管束逐渐外移 ,并分支、变小、数目增多 ,至子房室区中部时几乎贴近表皮 ;中环维管束与外环维管束形态基本相似、稍大 ,至延长部中上部时与外环维管束合成一轮 ,最后进入花被片 ,成为花被维管束系统 ;中央维管束区在花梗部时排列为六组 ,组间有一些小的维管束分布。在室下区 ,近轴面隔膜维管束组消失 ,至子房室区基部时 (室下区 )其它五组逐渐聚集成明显五束 ;而组间的小维管束向中央聚拢 ,于子房室区基部时排列成环形 ,接着进入子房室中轴成为胎座维管束 ,随后束形变小 ,且随子房室的变小而外移 ,经延长部最后进入花柱 ,与心皮背束内方的三枚分支一起成为花柱维管束系统。三束心皮背束延伸至延长部时均分裂为内、外两支 ,三枚外方的分支进入三枚外轮雄蕊。两束远轴面隔膜束进入两枚内轮雄蕊。雄花与雌花的维管束系统基本相似 ,差异主要在雄花无子房室区及中轴的胎座维管束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蕉 维管束系统 解剖学 芭蕉科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花部维管束系统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林正眉 唐源江 廖景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9,共7页
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花梗横切面整体轮廓呈椭圆形,可分为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维管束在基本组织中呈内、外两部分排列。内部维管束联结成网,形成明显外移的三束心皮背束和内方与心皮背束相间的三束隔膜束。至子房室区... 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花梗横切面整体轮廓呈椭圆形,可分为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维管束在基本组织中呈内、外两部分排列。内部维管束联结成网,形成明显外移的三束心皮背束和内方与心皮背束相间的三束隔膜束。至子房室区,心皮背束继续外移,其中主支进入花萼中脉;小分支内移,与内方一轮维管束联结,后来进入唇瓣中央及2枚侧生附属物。在花萼形成的同时,远轴面的两个隔膜中各形成一个上位腺体;同时两束远轴面隔膜束向外、两侧分别形成3束大分支,外方大分支继续外移成为2枚远轴面花瓣中脉,两侧大分支与原外方内移的子房壁维管束集合成一相连的环状维管束网,后进入唇瓣两侧;近轴面隔膜束形成3枚分支,外方分支成为近轴面花瓣中脉,两侧分支进入可育雄蕊。探讨了侧生附属物和唇瓣的来源,支持子房延长部形成的腺体为隔膜蜜腺的变异结构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花 维管束系统 退化雄蕊 唇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草蔻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唐源江 谢中誉 廖景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2,共6页
小草蔻花梗的维管束可分成外环和中心区两部分。进入室下区后,外环维管束向外偏移,其数目由约13束增加至约40束;中心区由不规则分布的18束变为三角形排列的12束。延伸至子房室区时,外环基本不变,而原来中心区的维管束则成为3束心皮背束... 小草蔻花梗的维管束可分成外环和中心区两部分。进入室下区后,外环维管束向外偏移,其数目由约13束增加至约40束;中心区由不规则分布的18束变为三角形排列的12束。延伸至子房室区时,外环基本不变,而原来中心区的维管束则成为3束心皮背束、3束隔膜束及5-7束小的胎座维管束。3束心皮背束外方的主支经延长部最后进入花萼,胎座维管束于延长部基部消失。及至延长部基部,3束隔膜束的内侧横向分支,并最后与部分外环的维管束及心皮背束内方的细小分支在此形成一个维管束网结,而外侧的主支直接向上延伸;近轴面的隔膜束主支分裂成4支最后进入仅有的1枚功能雄蕊,远轴面的2束隔膜束主支则各分成2-3束最后进入唇瓣。延长部的维管束网结部分延伸入花瓣、唇瓣和腺体基部,少量进入花柱。首次提出姜科植物的花萼既代表了3枚花萼片,又包含了3枚缺失的外轮雄蕊;支持姜科的唇瓣代表了两枚缺失的内轮雄蕊及两枚腺体是隔膜腺变异结构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草蔻 维管束系统 解剖学 姜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亏缺对小麦穗部维管束系统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肖婷婷 吕金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77-981,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及石蜡显微切片观察方法,研究了水分亏缺对两个基因型冬小麦生育后期穗部维管束系统解剖结构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穗部显微结构与同化物滞留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及水分亏缺下,"西农979"和"普冰14... 采用盆栽试验及石蜡显微切片观察方法,研究了水分亏缺对两个基因型冬小麦生育后期穗部维管束系统解剖结构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穗部显微结构与同化物滞留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及水分亏缺下,"西农979"和"普冰143"两个小麦品种开花期靠近穗轴节片处新形成的维管束呈扇形分布,远离穗轴节片处呈椭圆形及其他形状分布。穗轴节片处新增加的维管束与原有维管束之间的细胞倍增,形成厚壁组织;随着穗的发育,原穗轴中的部分维管束与穗轴节片处新形成的维管束延伸至颖壳和小穗轴,尔后向上分支延伸至第1朵小花的外稃、浆片、内稃及后续各小花。水分亏缺下由穗基部到顶部穗轴大、小维管束数目及横截面积等维管束参数下降幅度较大,可能是同化物在非籽粒器官颖壳和穗轴中滞留的原因之一。水分亏缺下两个小麦品种穗粒重下降,非籽粒器官生物量明显增加,旱地品种"普冰143"表现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穗 维管束系统 水分亏缺 显微结构 碳同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跖草花部维管束系统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源江 廖景平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1年第2期96-100,共5页
鸭跖草花梗顶部的维管束分布在中央的基本组织内。自花梗顶部至子房室基部 ,维管束系统发生复杂的变化。 6枚向外偏斜的维管束发生内外或左右分支 ,其中 3枚维管束发生内外分支 ,其外侧的 3个分支进入萼片成为萼片维管束系统 ,内侧 3个... 鸭跖草花梗顶部的维管束分布在中央的基本组织内。自花梗顶部至子房室基部 ,维管束系统发生复杂的变化。 6枚向外偏斜的维管束发生内外或左右分支 ,其中 3枚维管束发生内外分支 ,其外侧的 3个分支进入萼片成为萼片维管束系统 ,内侧 3个分支进入 3枚外轮雄蕊而成为外轮雄蕊维管束 ;另 3枚维管束先发生内外分支 ,接着外侧 3分支发生进一步的左右分支 ,各形成 3~ 5个小分支 ,最后进入花瓣成为花瓣维管束系统 ,而内侧的分支则不再细分 ,最后伸入 3枚内轮雄蕊 ,成为内轮雄蕊维管束。另 6枚近圆束形的维管束一直在中央向上延伸 ,进入子房室区后 ,其中 3枚进入子房壁 ,成为 3束心皮背束 ,最后 3束心皮背束进入花柱成为花柱维管束 ,另 3枚聚向中央 ,成为胎座维管束 ,胎座维管束至子房室顶部时消失。文中对鸭跖草及其有关类群的花部维管束系统的来源及演变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跖草 维管束系统 解剖学 姜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密度对小麦茎秆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金才 陈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与小麦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显著影响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发达程度(大维管束数目和横截面积)和穗部生产力,其发达程度与穗部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播种密... 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与小麦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系统和穗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显著影响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发达程度(大维管束数目和横截面积)和穗部生产力,其发达程度与穗部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播种密度的差异显著影响地上伸长节间茎壁厚度、节间长度和粗度及茎高,从而影响到小麦的抗倒能力。同时,不同播种密度也显著影响单位面积穗数、单穗结实粒数、单穗重及经济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密度 维管束系统 小穗数 单穗重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嘴蝎尾蕉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10
作者 胡建竹 邹璞 +1 位作者 王小宾 廖景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7-543,共7页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蝎尾蕉科代表植物金嘴蝎尾蕉(Heliconia rostrata Ruiz&Pavon)的花部维管束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心皮背束在延长部的基部分裂为内外2分支,内方分支与胎座维管束汇合后进入花柱,远轴面2枚外方分支在延...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蝎尾蕉科代表植物金嘴蝎尾蕉(Heliconia rostrata Ruiz&Pavon)的花部维管束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心皮背束在延长部的基部分裂为内外2分支,内方分支与胎座维管束汇合后进入花柱,远轴面2枚外方分支在延长部的顶部分裂为2~4束进入远轴面2枚外轮雄蕊,而近轴面1枚外方分支则进入退化结构成为其中脉;隔膜束在延长部顶部亦分裂为3~5束,最终分别进入3枚内轮雄蕊;子房壁其它维管束最终进入花被片。本研究认为金嘴蝎尾蕉花部花瓣状退化结构与另外2枚外轮雄蕊具有完全相同的维管束系统来源,应属于雄蕊成员,且支持Kress关于蝎尾蕉科是姜群的姊妹群,区别于芭蕉群其它3科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目 金嘴蝎尾蕉 维管束系统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作小白菜透明维管束系统的教具
11
作者 苏淑华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0,共2页
1制作原因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谈到了植物的蒸腾作用,水的运输途径是从根部通过茎到达叶,还讲到植物输导组织的分布、作用。在讲解这几部分时,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讲解很难满足学生对一株植物从根部到叶的整个维管柬系统的分布的了... 1制作原因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谈到了植物的蒸腾作用,水的运输途径是从根部通过茎到达叶,还讲到植物输导组织的分布、作用。在讲解这几部分时,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讲解很难满足学生对一株植物从根部到叶的整个维管柬系统的分布的了解。为了满足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需要,使课堂教学不受西北植物生长季节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管束系统 制作 小白菜 生物学教学 教具 课堂教学 蒸腾作用 运输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瓣姜花花部维管束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知贵 王小宾 +2 位作者 邹璞 韦强 廖景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5-320,共6页
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圆瓣姜花(Hedychium forrestiiDiels)的花部维管束系统解剖结构,探讨了同源异形的各轮花器官维管束来源和属性。结果表明,圆瓣姜花的2枚花瓣状结构为外轮雄蕊成员;唇瓣是三重结构,其中脉源于1枚外轮雄蕊维管束系统... 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圆瓣姜花(Hedychium forrestiiDiels)的花部维管束系统解剖结构,探讨了同源异形的各轮花器官维管束来源和属性。结果表明,圆瓣姜花的2枚花瓣状结构为外轮雄蕊成员;唇瓣是三重结构,其中脉源于1枚外轮雄蕊维管束系统,两侧脉源于2枚内轮雄蕊维管束系统;上位腺体为隔膜蜜腺。本研究支持Thompson和Gregory关于姜科唇瓣是三重结构的观点;与其他姜科植物一样,圆瓣姜花子房延长部形成的上位腺体属于隔膜蜜腺而不是雄蕊成员。与已研究过的姜花属植物比较,姜花属花器官维管束系统的来源与走向是一致的,同源异形现象在姜花属植物花的进化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为解释花器官属性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瓣姜花 姜科 维管束系统 同源异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美人蕉花部维管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缪明志 刘焕芳 +3 位作者 匡延凤 邹璞 何玉科 廖景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4-350,共7页
为探讨粉美人蕉(Canna glauca‘Erebus’)缺失雄蕊的去向和唇瓣的属性,对粉美人蕉花部维管束系统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粉美人蕉花梗横切面呈椭圆形,中心区的维管束聚集成6束大的维管束,形成心皮背束和隔膜束。在子房区顶部,... 为探讨粉美人蕉(Canna glauca‘Erebus’)缺失雄蕊的去向和唇瓣的属性,对粉美人蕉花部维管束系统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粉美人蕉花梗横切面呈椭圆形,中心区的维管束聚集成6束大的维管束,形成心皮背束和隔膜束。在子房区顶部,3个隔膜束各分成3束,外方分支分别进入相应的花瓣,成为花瓣的中束。近轴面隔膜束内方的2束分支进入功能雄蕊。远轴面右侧的隔膜束内方2分支进入唇瓣,发育为唇瓣的部分维管束。远轴面左侧隔膜束内方分支进入内轮退化雄蕊。在花瓣形成时,近轴面左侧心皮背束分成2束,外侧分支进入近轴面外轮退化雄蕊,内侧分支进入功能雄蕊。近轴面右侧心皮背束外方分支进入侧生退化雄蕊。远轴面心皮背束分为2束,1束进入远轴面外轮退化雄蕊并迅速消失,另1束进入唇瓣,继续发育。从维管束来源角度证明了粉美人蕉退化雄蕊的同源异形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美人蕉 美人蕉科 维管束系统 唇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萎病菌致萎毒素引起棉苗维管系统变化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旭升 陈永萱 黄骏麒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1-112,共2页
黄萎病菌致萎毒素引起棉苗维管系统变化的电镜观察Observationonthechangesofcotonsedling'sveselscausedbytoxicproteinsse┐cretedbyVD8with... 黄萎病菌致萎毒素引起棉苗维管系统变化的电镜观察Observationonthechangesofcotonsedling'sveselscausedbytoxicproteinsse┐cretedbyVD8withelectronmicrosc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棉苗 维管束系统 电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门地区番茄溃疡病的发生与防控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永根 卞觉时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21-22,共2页
番茄溃疡病是番茄生产上一类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全国检疫性植物病害。该病属于维管束系统病害,自1910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以来,目前已分布于世界各地番茄种植区,在我国自1986年正式证实北京发生以来,东北、华北等地相继有相关报道。番茄... 番茄溃疡病是番茄生产上一类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全国检疫性植物病害。该病属于维管束系统病害,自1910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以来,目前已分布于世界各地番茄种植区,在我国自1986年正式证实北京发生以来,东北、华北等地相继有相关报道。番茄溃疡病为细菌性病害,病原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psp.Michiganensis(Smith)Davis et al.)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棒形菌属,寄主主要为番茄、龙葵、裂叶茄及其他茄科杂草。该病能引起番茄幼苗死亡、果实腐坏,对番茄的保护地及大田生产均能造成严重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幼苗 溃疡病 防控 海门 植物病害 大田生产 维管束系统 细菌性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关键
16
作者 王昌喜 钟春梅 姚永才 《现代园艺》 2013年第19期76-76,共1页
番茄青枯病是番茄上常见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之一,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特别是华南地区或多雨年份发生尤为严重。该病对番茄产量影响很大,损失程度因发病时期不同而异。植株在开花期发病的,会造成植株整株死亡,导致... 番茄青枯病是番茄上常见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之一,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特别是华南地区或多雨年份发生尤为严重。该病对番茄产量影响很大,损失程度因发病时期不同而异。植株在开花期发病的,会造成植株整株死亡,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在结果后发病的,损失达60%~70%以上;收获前发病的,损失较轻。番茄青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包括茄科、豆科、锦葵科等30科植物,如番茄、花生、烟草、马铃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青枯病 发病特点 防治 损失程度 维管束系统 多雨年份 华南地区 产量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量对夏玉米维管组织结构与物质运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宋杰 任昊 +6 位作者 赵斌 张吉旺 任佰朝 李亮 王少祥 黄金苓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908-2919,共12页
大田试验于2020和2021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农科所进行,以登海605 (Denghai 605, DH605)为试验材料,在统一的氮、磷肥用量(N 225 kg hm^(-2)、P_(2)O_(5) 110 kg hm^(-2))条件下开展钾肥梯度试验,分别设置K_(0) (0 kg hm^(-2))、K_(1) (... 大田试验于2020和2021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农科所进行,以登海605 (Denghai 605, DH605)为试验材料,在统一的氮、磷肥用量(N 225 kg hm^(-2)、P_(2)O_(5) 110 kg hm^(-2))条件下开展钾肥梯度试验,分别设置K_(0) (0 kg hm^(-2))、K_(1) (150 kg hm^(-2))、K_(2) (225 kg hm^(-2))、K_(3) (300 kg hm^(-2))和K_(4) (375 kg hm^(-2)) 5个钾肥(K_(2)O)施用量,研究施钾量对夏玉米维管系统结构和物质运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厚度、叶脉横截面积和木质部面积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2020年和2021年分别在K_(2)和K_(3)时达到最大。施钾显著提高了玉米基部茎节和穗柄的横截面积、大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茎秆维管束面积占横截面积之比在K_(2)处理最大,而穗柄维管束面积占比则以K_(2)、K_(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穗轴维管束数目和面积随钾肥的施入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K_(2)、K_(3)处理的维管束总面积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钾显著提高了茎秆、穗柄伤流强度,灌浆期在K_(2)处理下最高。相关分析表明,茎秆维管束总数及其总面积、穗柄维管束总数及其总面积与籽粒产量显著正相关;穗轴大维管束数目和穗轴维管束总面积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综合上述结果,本试验条件下施钾量为225 kg K_(2)O hm^(-2)时可促进玉米叶、茎、穗中维管系统的发育,提高伤流强度,增强“流”系统的通畅性,进而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钾量 夏玉米 维管束系统 伤流强度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穗雀麦种子和幼苗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风雷 李祖任 +1 位作者 孙光军 廖海民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62,共3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扁穗雀麦这一种质资源,对其种子和幼苗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扁穗雀麦种子为单子叶有胚乳型,幼苗为孤茅类。种子留土萌发,黄褐色,近椭圆形,腹面纵沟明显;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胚乳占大部分,并含大量淀粉... 为了更好地利用扁穗雀麦这一种质资源,对其种子和幼苗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扁穗雀麦种子为单子叶有胚乳型,幼苗为孤茅类。种子留土萌发,黄褐色,近椭圆形,腹面纵沟明显;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胚乳占大部分,并含大量淀粉;叶片横切面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为典型等面叶;下表皮具有平列型气孔器,大小为58.4μm×10.4μm,气孔密度为153.33 mm;过渡区为"不定根-中胚轴-初生叶"形式,过渡区维管束发生了复杂的旋转与合并;初生根横切面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为六或七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穗雀麦 种子 幼苗 维管束系统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病害巧鉴别
19
作者 黑农 《农村科学实验》 2007年第8期17-17,共1页
该类病害靠昆虫传播或接触磨擦传播.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可感染病毒病.蔬菜受侵染后.往往出现维管束系统坏死:主输导组织受害后,全株出现受害症状:支输导组织受害后.局部表现受害症状;微支输导组织受害.形成坏死斑点或癍块.病毒... 该类病害靠昆虫传播或接触磨擦传播.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可感染病毒病.蔬菜受侵染后.往往出现维管束系统坏死:主输导组织受害后,全株出现受害症状:支输导组织受害后.局部表现受害症状;微支输导组织受害.形成坏死斑点或癍块.病毒发病症状,没有脓溢、穿孔、破渍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病害 鉴别 输导组织 受害症状 维管束系统 发病症状 病毒病 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科学家绘制出黄瓜基因组精细图
20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9年第11期32-32,共1页
11月1日,《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世界第一个蔬菜作物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重要论文。这是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主导的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第一阶段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对黄瓜和其他瓜类作物的遗传改良、基础生... 11月1日,《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世界第一个蔬菜作物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重要论文。这是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主导的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第一阶段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对黄瓜和其他瓜类作物的遗传改良、基础生物学研究、以及对植物维管束系统的功能和进化研究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黄瓜基因组论文是《自然-遗传学》至今为止发表的为数不多的植物学论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测序 科学家 黄瓜 精细图 基因组计划 基础生物学 维管束系统 蔬菜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