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生素D受体FokⅠ多态性对牙周组织细胞CYP24A1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刘凯宁 孟焕新 侯建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9,共7页
目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的第二外显子存在唯一一个可以影响VDR蛋白结构的多态性位点,其可以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FokⅠ所识别,分为FF、Ff和ff三型。CYP24A1是维生素D 24羟化酶的编码基因,是常见的维生素D效应基因... 目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的第二外显子存在唯一一个可以影响VDR蛋白结构的多态性位点,其可以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FokⅠ所识别,分为FF、Ff和ff三型。CYP24A1是维生素D 24羟化酶的编码基因,是常见的维生素D效应基因。本研究将探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 GF)和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 PDLC)中VDR-FokⅠ多态性对CYP24A1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12名供体的h GF和h PDLC,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包含多态性位点的267 bp的片段。根据FokⅠ对片段酶切的结果判断VDR-FokⅠ基因型。确定基因型后,给各基因型h GF和h PDLC以10 nmol/L 1α,25双羟维生素D3(1,25OH_2D_3)或1 000 nmol/L 25羟维生素D3(25OHD3)刺激48 h,提取RNA,其中10 nmol/L 1,25OH_2D_3刺激48 h后还提取蛋白。之后给予h GF和h PDLC VDR拮抗剂ZK159222,再以10 nmol/L 1,25OH_2D_3或1 000 nmol/L25OHD3刺激48 h,提取RNA。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维生素D24羟化酶CYP24A1和VD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2名供体中,FF、ff和Ff型分别为4例、3例和5例。1,25OH_2D_3刺激h GF和h PDLC后,FF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 GF:F=31.147,P<0.01;h PDLC:F=23.347,P<0.01);FF型细胞CYP24A1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样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 GF:F=12.368,P<0.01;h PDLC:F=15.749,P<0.01)。25OHD3刺激h GF和h PDLC后,FF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 GF:F=32.061,P<0.01;h PDLC:F=32.569,P<0.01)。如1,25OH_2D_3刺激伴有ZK159222,则三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GF:F=0.246,P=0.787;h PDLC:F=0.574,P=0.583)。如25OHD3刺激伴有ZK159222,则三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h GF:F=1.636,P=0.248;h PDLC:F=0.582,P=0.578)。不同刺激条件下,h GF和h PDLC两种细胞比较CYP24A1或VDR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h GF和h PDLC中,FF型VDR可介导比其他基因型VDR更为显著的CYP24A1上调,提示FF型VDR可能具有更强的转录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维生素d受体fokⅰ多态性 维生素d24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市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TGF-β、TRACP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
2
作者 马倩倩 毛未贤 +2 位作者 高远 尹纪伟 程海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0-494,共5页
目的研究长春市35~79岁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FokⅠ位点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骨代谢的调节与影响,同时研究血清TGF-β、TRACP水平与腰椎BMD的相关性,为骨质... 目的研究长春市35~79岁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FokⅠ位点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骨代谢的调节与影响,同时研究血清TGF-β、TRACP水平与腰椎BMD的相关性,为骨质疏松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应用Hologic Discovery WA型骨密度仪检测腰椎正位(L1-L4)BMD;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BsmⅠ和FokⅠ位点多态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血清TGF-β、TRACP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500名汉族人群中,BsmⅠ位点基因型以bb型为主,占80.2%,Bb型占15.2%,BB型占4.6%;FokⅠ位点ff基因型占18.6%,Ff型占45.8%,FF型占35.6%。BsmⅠ位点各基因型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分布特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kⅠ位点ff基因型骨质疏松组所占比例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smⅠ位点bb基因型男性、女性BMD值均低于Bb型和BB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kⅠ位点ff基因型男性、女性BMD值均低于Ff型和FF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F-β水平骨质疏松组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而TRACP水平骨质疏松组高于非骨质疏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500名汉族人群中,BsmⅠ位点以bb基因型为主,占80.2%,各基因型骨密度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okⅠ位点ff型BMD值低于Ff型和FF型,骨质疏松组ff基因型所占比例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ff基因型可能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组血清TGF-β水平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而TRACP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TGF-β、TRACP是评价骨代谢状态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受体基因 Bsm fok 转化生长因子-β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Fok Ⅰ基因多态性对SLE患者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罗雄燕 武丽君 +5 位作者 杨明辉 刘宁涛 廖涛 唐中 曾小峰 袁国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01-905,共5页
目的: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FokⅠ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以及对SLE患者VD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VDRFokI基因位点及基因型在271例SLE患者和130例健康... 目的: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FokⅠ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以及对SLE患者VD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VDRFokI基因位点及基因型在271例SLE患者和130例健康人中的分布情况;并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VDR mRNA在48例SLE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组的表达。结果:VDRFokⅠ多态性等位基因F和f频率在SLE组和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携带F等位基因个体发生SLE的相对危险度(OR)为1.630(95%CI=1.210-2.196,P=0.001);FF纯合子基因型频率在SLE组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2.8%vs25.4%,χ2=11.417,P=0.001)。同时,携带F等位基因的SLE患者(FF基因型和Ff基因型患者),浆膜炎发生率(P=0.001)及抗ds-DNA抗体(P=0.001)、抗Sm抗体(P=0.047)和抗组蛋白抗体(P=0.001)阳性率较F等位基因阴性SLE患者(ff基因型患者)明显升高。VDR mRNA在48例SLE患者表达下调,其?Ct值(?Ct值越大,表达量越小)为9.26±2.37,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82±3.05(P=0.026)。而在SLE患者,携带F等位基因患者的VDR mRNA的?Ct值明显高于F等位基因阴性患者(10.54±1.88vs7.15±3.78,P=0.019)。结论:VDRFokⅠ多态性与SLE发病易感性有关,而且携带F等位基因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浆膜炎和产生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等自身抗体,此可能与F等位基因下调SLE患者的VDR 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维生素d受体 fok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及BsmⅠ多态性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夏征 胡亚卓 +5 位作者 张红红 韩志涛 白洁 傅淑宏 邓新立 何耀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62-1568,共7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328例北京汉族老年男性VDR基因FokⅠ和BsmⅠ...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328例北京汉族老年男性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DM组)237例与正常对照(NC组)91例。根据血脂情况将DM组分为非血脂异常组(DO组)134例和血脂异常组(DH组)103例。结果 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VDR基因FokⅠ位点F等位基因频率在DM组较NC组显著升高(χ2=3.873,P=0.049,OR=1.439,95%CI:1.001-2.071)。在显性模型下,DM组FF基因型频率较NC组显著升高(χ2=5.057,P=0.025,OR=1.756,95%CI:1.072-2.875);DH组FF基因型频率较NC组显著升高(χ2=6.168,P=0.013,OR=2.06,95%CI:1.161-3.663);其余各组组间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f+ff基因型比较,FF基因型人群的平均舒张压水平显著降低,而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尿酸的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P=0.039;P=0.035;P=0.049;P=0.031)。BsmⅠ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b基因型人群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BB+B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VDR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可能是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而BsmⅠ多态性可能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2型糖尿病 血脂异常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与特发性早产的相关性 被引量:4
5
作者 蔡蔚 沈小雅 +1 位作者 朱宝平 潘石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76-1280,共5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 I位点多态性与早产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治疗和预防先兆早产或早产发生寻找新途径,改善母婴结局。方法纳入早产患者57例和足月妊娠分娩患者84例。VDR基因Fok I位点基因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 I位点多态性与早产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治疗和预防先兆早产或早产发生寻找新途径,改善母婴结局。方法纳入早产患者57例和足月妊娠分娩患者84例。VDR基因Fok I位点基因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PCR-RFLP)法检测基因多态性。结果早产组与足月妊娠分娩组在血细胞比容(HC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清钙、白细胞、糖化血红蛋白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早产组VDR基因Fok I基因型分布和F/f等位基因频率与足月妊娠分娩组相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中FF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足月组,以Ff和ff基因型为对照,FF基因型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χ2=9.701,P=0.002,OR=3.320,95%CI 1.560-7.066)。而早产组中,上述各临床指标在不同基因型间并未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VDR基因Fok I位点多态性与早产遗传易感性相关,FF基因型可能是早产发生潜在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 维生素d受体基因 fok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Ao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邢丹 马信龙 +7 位作者 马剑雄 王杰 陈阳 杨阳 朱少文 马宝意 冯睿 贾浩波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年第2期165-173,共9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收集VDR基因BsmⅠ...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收集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性的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11月。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8篇文献、10项符合既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共计4222名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位点基因型分布特征、等位基因分布特征与椎体骨折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1项研究报道了Cdx-2位点多态性与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具有G等位基因的人群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比具有A等位基因的人群高0.337倍[OR=1.337,95%CI(1.015,1.762),P=0.039]。结论基于现有证据,高加索人群中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尚无明显相关性。虽然Cdx-2位点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椎体骨折的保护性基因,但目前证据尚不充分。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折 维生素d受体基因 基因多态性 骨质疏松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位点多态性分布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郑敏 罗建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61-1063,共3页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地区儿童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268名广西地区儿童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结果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FF、Ff、ff在研究人...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地区儿童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268名广西地区儿童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结果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FF、Ff、ff在研究人群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9.85%、48.13%、22.02%,F、f等位基因频率为54.66%和45.34%。结论中国广西地区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多态性分布频率有其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和Taq 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晨曦 叶章群 陈志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6-469,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和Taq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筛选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31名,50名尿枸橼酸水平正常者为对照组,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VDR基因FokⅠ及TaqⅠ位点单核苷酸...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和Taq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筛选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31名,50名尿枸橼酸水平正常者为对照组,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VDR基因FokⅠ及Taq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VDR基因FokⅠ位点及TaqⅠ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组中ff和TT型较为多见。并且,在两组人群中24 h尿枸橼酸含量,基因型为ff和TT者分别为(1.91±1.03)、(1.90±0.96)mmol/24 h,明显低于FF、Ff、Tt和tt基因型者[(2.67±1.02)、(2.55±0.95)(、2.58±0.98)(、2.72±1.05)mmol/24 h,P<0.05)。结论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与VDR-FokⅠ及VDR-TaqⅠ单核苷酸多态性间存在遗传相关性,VDR基因FokⅠ位点的ff型基因和TaqⅠ位点的TT型基因有望成为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遗传标志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单核苷酸多态性 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永川区3~6岁留守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田谧 李远 +1 位作者 王燕 龚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3-498,共6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永川区乡镇3~6岁留守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与25-羟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4月期间,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招募永川区部分乡镇3~6岁留守儿童进行健康... 目的了解重庆市永川区乡镇3~6岁留守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与25-羟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4月期间,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招募永川区部分乡镇3~6岁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以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血清25-(OH)D水平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进行FOKⅠ位点基因型检测。结果 1285例3~6岁留守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9.566±5.185)ng/m L,维生素D充足占2.81%;不足组占41.40%;缺乏占52.98%;严重缺乏占2.81%。留守儿童组血清25-(OH)D较之非留守儿童组低,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其中3岁组25-(OH)D平均水平最高,各年龄组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ff基因型的维生素D水平较其余2种基因型低,但3种基因型的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对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后,各基因型维生素D水平相比较差异仍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市永川区留守儿童25-(OH)D水平严重低下,需采取措施提高维生素D水平,VDR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可能与25-(OH)D水平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25-羟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琪仁 章振林 +6 位作者 秦跃娟 何进卫 陆敬辉 周琦 胡云秋 李淼 刘玉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方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海市388例健康汉族男性VDR基因ApaⅠ多态性,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上述人群腰椎1~4(L1~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Neck...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方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海市388例健康汉族男性VDR基因ApaⅠ多态性,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上述人群腰椎1~4(L1~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Neck)、大转子区(Troch)及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和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结果ApaⅠ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a(48.1%)、Aa(44.2%)和AA(7.7%)。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所有388例受试者中和160例60岁及以下亚组中,ApaⅠ基因型与L1~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BMD、BMC值均无相关性;在228例60岁以上亚组中,ApaⅠ基因型与L1~4、Neck和Ward's三角部位BMD、BMC值均相关(P<0.05,P<0.01),AA基因型平均BMD、BMC值高于Aa和aa基因型(P<0.05,P<0.01),但是ApaⅠ基因型与Troch部位BMD和BMC值无相关性。结论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60岁以上男性骨量相关,AA基因型具有较高的骨量,提示ApaⅠ多态性可能影响老年男性的松质和皮质骨骨量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遗传多态性 骨密度 骨矿含量 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部分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BsmⅠ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秀玲 朱秀英 +1 位作者 聂英昆 李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692-695,共4页
目的旨在了解哈尔滨地区部分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BsmⅠ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BMD)的相关关系。方法98例研究对象按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标准分2组,骨量正常组:48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50人。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 目的旨在了解哈尔滨地区部分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BsmⅠ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BMD)的相关关系。方法98例研究对象按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标准分2组,骨量正常组:48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50人。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98例受试者VDRBsmⅠ基因型。测试受试者腰椎2~4(L2-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rds三角、桡骨远端(Radius)5个部位骨密度(BMD)。结果骨折组各部位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部位骨密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受试者VDR基因型未发现BB型,检出Bb型16人,占16.3%,bb型82人,占83.7%。b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1.8%、8.2%,Bb、bb两基因型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无差异;VDR两基因型与各部位BMD之间,虽然在腰椎2~4、股骨颈、大转子和桡骨远端等4个部位Bb基因型比bb基因型的BMD高,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这组哈尔滨地区人群VDR基因型分布以bb型、Bb型为主,VDR基因BsmⅠ多态性与骨密度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核心家庭女性峰值骨密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秦跃娟 章振林 +6 位作者 黄琪仁 何进卫 陆敬辉 胡云秋 周琦 李淼 刘玉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中国核心家庭女性峰值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收集上海市401个由汉族父母双亲和至少一个健康女儿(年龄在20~40岁)组成的核心家庭。运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女儿腰椎1~4和股骨颈、大...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中国核心家庭女性峰值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收集上海市401个由汉族父母双亲和至少一个健康女儿(年龄在20~40岁)组成的核心家庭。运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女儿腰椎1~4和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总髋部及Ward’s三角的BMD值(g/cm^2)。PCR-RFLP方法分析所有研究对象VDR基因ApaⅠ多态性。用协方差分析(ANCOVA)和数量性状位点传递非平衡测验法(QTDT)对ApaⅠ多态性与BMD进行相关、连锁和相关模型下的连锁分析。结果 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ANCOVA显示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女性腰椎峰值BMD相关(P=0.047);QTDT分析未发现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的相关和连锁。结论 本研究提示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上海市女性峰值BMD值变异无关联和连锁。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不是上海市汉族女性峰值BMD值变异的数量性状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基因 遗传多态性 骨密度 维生素d 关联分析 连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及FokI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敏 李宇宁 +3 位作者 凌继祖 姜莉 马建英 张俊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47-1050,共4页
目的探讨东乡族婴幼儿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Fokl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的关系,研究东乡族婴幼儿该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选取东乡族佝偻病患儿69例和东乡族健康婴幼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 目的探讨东乡族婴幼儿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Fokl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的关系,研究东乡族婴幼儿该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选取东乡族佝偻病患儿69例和东乡族健康婴幼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RM)、基因测序方法检测并比较两组中VDR基因Bsml、Fokl位点SNP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及其与佝偻病的关系。结果东乡族婴幼)LVDR基因BsmI位点SNP的不同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o.19,P〉0.05);VDR基因Fokl位点SNP的不同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2,P〈0.05),其中T/T基因型罹息佝偻病的危险度高(OR=3.63,95%(7/:1.92-6.86),C/C基因型罹患佝偻病的危险度低(OR=0.39,95%CI:0.21-0.72)。结论东乡族婴幼儿VDR基因FokI位点SNP与佝偻病发病相关,此位点T/T基因型是佝偻病的危险基因型,C/C基因型是佝偻病的保护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 佝偻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维生素d受体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族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 Ⅰ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灵燕 毕力夫 +1 位作者 苏秀兰 张瑞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receptor,VDR)ApaⅠ多态性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内蒙古地区179例蒙古族妇女VDR...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receptor,VDR)ApaⅠ多态性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内蒙古地区179例蒙古族妇女VDR基因ApaⅠ多态性,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上述人群无优势手臂骨密度。结果ApaⅠ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a:49.16%Aa:41.34%AA:9.50%。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所有受试者中VDRApaⅠ基因型与无优势手臂BMD无相关性。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妇女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可能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遗传多态性 骨密度 蒙古族妇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占文 陈晓亮 +3 位作者 王德春 程永耿 张海光 周政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02-405,共4页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receptor,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山东半岛地区155例骨质疏松患者和113例对照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比较两组...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receptor,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山东半岛地区155例骨质疏松患者和113例对照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及<65岁骨质疏松组同相应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女性及≥65岁骨质疏松组同相应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65岁女性骨质疏松组aa基因型与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其对照组。结论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存在相关性,65岁及以上女性a等位基因是易感基因,aa基因型个体存在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型 遗传多态性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多态性与骨质疏松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红红 胡亚卓 +6 位作者 詹志伟 牟小芬 裴育 吴青 孟秀梅 崔志辉 陶国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5′端启动子区Fok1酶切位点多态性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66例对照者和26例骨质疏松患者的VDR基因Fok1多态性进行分析,计算F...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5′端启动子区Fok1酶切位点多态性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66例对照者和26例骨质疏松患者的VDR基因Fok1多态性进行分析,计算Fok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对照组Fok1多态性FF、Ff、ff基因型分别为42.42%、42.42%、15%;骨质疏松组分别为15.38%、50%、34.62%,两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2.078,P=0.002)。结论就目前调查例数而言,正常老年男性的VDR基因5′端启动子区Fok1酶切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基因 起始密码子 遗传多态性 骨质疏松 老年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Ⅰ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薛莲 谢丽华 +3 位作者 陈可 赖玉链 李生强 葛继荣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797-800,共4页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Ⅰ多态性的分布,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Ⅰ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592例绝经后妇女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骨密度,应用PCR-RFLP技术检...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Ⅰ多态性的分布,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Ⅰ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592例绝经后妇女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骨密度,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Ⅰ多态性。结果①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布频率为TT型90.37%,tt型0.17%,Tt型9.46%。等位基因频率为T 95.1%,t 4.9%,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②分析其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TT、tt、Tt 3种基因型在腰椎、股骨颈、大转子、Ward’s区4个部位骨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Ⅰ多态性与骨密度间无关联,不能作为预测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妇女 骨密度 维生素d受体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I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蓝德云 焦军强 +1 位作者 李平 陶学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955-3957,共3页
目的:分析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 I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2例UC患者和288例对照者,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Fok I基因多态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组中Fok I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C)和基因型(CC)的频... 目的:分析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 I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2例UC患者和288例对照者,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Fok I基因多态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组中Fok I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C)和基因型(CC)的频率明显降低(P=0.004、0.018)。按病变部位分层分析,远端结肠炎UC患者中Fok I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C)和基因型(CC)频率明显高于广泛性结肠炎患者(P=0.011、0.031)。结论:Fok I基因突变不仅降低UC的患病风险,还可能影响病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对CYP3A4转录调控的影响
19
作者 王果 谢海棠 +4 位作者 李宝群 范岚 钱荣华 胡东莉 李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6期664-669,共6页
目的:研究人维生素D受体(human vitaminDreceptor,hVDR)基因翻译起始密码子Fok Ⅰ突变介导CYP3A4诱导表达的调控能力与野生型比较有无统计学差异。方法:从肝脏组织标本中提取总RNA,RT-PCR法扩增获得野生型hVDR基因cDNA序列,并用定点诱... 目的:研究人维生素D受体(human vitaminDreceptor,hVDR)基因翻译起始密码子Fok Ⅰ突变介导CYP3A4诱导表达的调控能力与野生型比较有无统计学差异。方法:从肝脏组织标本中提取总RNA,RT-PCR法扩增获得野生型hVDR基因cDNA序列,并用定点诱变的方法获得含Fok Ⅰ突变的hVDRcDNA序列,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的真核表达载体;同时构建含CYP3A4近端ER6元件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将hVDR真核表达载体、CYP3A4报告基因载体和内对照载体共同瞬时转染COS-7细胞,转染24 h后用1、10、100 nmol/L的1,25(OH)2D3孵育48 h,最后裂解细胞分析荧光素酶活性。结果:Fok Ⅰ突变型和野生型hVDR真核表达载体以及CYP3A4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均构建成功。瞬转后胞内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显示,各浓度1,25(OH)2D3孵育后hVDR基因Fok Ⅰ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均可激活CYP3A4的转录;但各维生素D3(vitamin D3,VD3)浓度下,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的荧光素酶比活性值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与VD3结合后,hVDRFokI突变型与野生型均能激活CYP3A4的诱导表达,但与野生型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CYP3A4 fok 突变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终末期肝病患者骨代谢的关系
20
作者 陈琳 盛正妍 游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06-806,共1页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基因 终末期肝病 肝病患者 骨代谢 多态性 APA 原发性骨质疏松 双能X线吸收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