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生素D受体在肺腺癌高表达及其对肺腺癌细胞活力和转移能力影响的研究
1
作者 邹淑梅 包振明 +2 位作者 叶嘉 余宗阳 宋颖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84-1391,共8页
目的:探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肺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6个肺腺癌数据集(共792例肺腺癌组织和230例相邻非肿瘤组织)分析了VDR的mRN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肺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6个肺腺癌数据集(共792例肺腺癌组织和230例相邻非肿瘤组织)分析了VDR的mRN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免疫组化检测30例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VDR蛋白表达。以肺腺癌细胞A549和H1650为研究对象,分别转染阴性对照和两条VDR短发夹RNA(shRNA)。CCK-8实验比较各实验分组的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比较各实验分组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基因集富分析肺腺癌VDR高表达的组织富集的相关信号通路。结果:VDR的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免疫组化实验进一步证实了VDR在肺腺癌中显著高表达(P<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VDR的表达对肺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敲减VDR可以显著抑制肺腺癌的细胞活力、侵袭及迁移能力(P<0.05)。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VDR高表达的肺腺癌组织显著富集在上皮-间充质转化等信号通路(P<0.05)。结论:VDR在肺腺癌中高表达,敲减VDR可以抑制肺腺癌细胞活力、侵袭及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肺腺癌 细胞活力 细胞侵袭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trition Journal|补充维生素D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因子、维生素D受体和肝纤维化microRNA的影响:一项探索性随机临床试验
2
作者 袁丽华 华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26-1626,共1页
来自德黑兰医科大学的Ebrahimpour-Koujan等进行了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旨在研究补充维生素D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患者血清维生素D受体、纤维化因子和纤维化microRNA水平的影响。46例MASLD患者在性别和BMI匹配后... 来自德黑兰医科大学的Ebrahimpour-Koujan等进行了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旨在研究补充维生素D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患者血清维生素D受体、纤维化因子和纤维化microRNA水平的影响。46例MASLD患者在性别和BMI匹配后随机分配接受4000 IU/d维生素D或安慰剂,持续12周。测量体质量、身高和腰围。在基线和试验结束时测定血清纤维化microRNA、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维生素D、维生素D受体、甲状旁腺激素、空腹血糖、血清空腹胰岛素、血脂谱、ALT和AST。使用HOMA-IR和QUICKI方程计算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性肝病 随机临床试验 维生素d受体 Ⅳ型胶原蛋白 甲状旁腺激素 安慰剂 肝纤维化 层粘连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敲除诱导AT2R(-/-)小鼠骨骼肌纤维化
3
作者 魏英达 郭怡洵 +2 位作者 夏师慧 张起越 张岩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7-952,979,共7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angiotensin type 2 receptor, AT2R)、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对小鼠骨骼肌纤维化的潜在调控作用。方法 使用16周龄野生型(wild type, WT)与AT2R(-/-)小鼠,12周龄AT2R(-/-)小鼠与AT2R(-/-)/V...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angiotensin type 2 receptor, AT2R)、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对小鼠骨骼肌纤维化的潜在调控作用。方法 使用16周龄野生型(wild type, WT)与AT2R(-/-)小鼠,12周龄AT2R(-/-)小鼠与AT2R(-/-)/VDR(-/-)(DKO)小鼠分别进行抓力测试,并对后肢肌肉作湿重系数比、纤维化因子、促纤维化因子表达的检测。结果 (1)与WT相比,虽然AT2R(-/-)小鼠的骨骼肌湿重比无明显差异,但纤维粘连蛋白(FN)、促纤维化因子CTGF、VEGF(P<0.05)、以及MSTN等mRNA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Col-IV、TGF-β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AT2R(-/-)小鼠骨骼肌MSTN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2)与AT2R(-/-)小鼠相比,DKO小鼠纤维化指标Col-IV、TGF-β、VEGF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肾素(Renin)的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DKO小鼠腓肠肌FN的表达强度、阳性面积都明显升高(P<0.05)。结论 AT2R基因敲除小鼠的肌肉纤维化程度减轻,而VDR敲除加重AT2R(-/-)小鼠骨骼肌纤维化,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升高导致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纤维化 维生素d受体 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3通过增强肝组织维生素D受体活性阻断JAK/STAT3通路减轻高胆固醇血症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
4
作者 徐文娇 王丽萍 +3 位作者 杨利娟 李向妮 李昌平 刘保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0-526,共7页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VD3)能否通过降低血脂抑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JAK/STAT3)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 建立高胆固醇小鼠模型和Hp感染小鼠模型,采用VD3灌胃8周。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肝组织维生素D...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VD3)能否通过降低血脂抑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JAK/STAT3)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 建立高胆固醇小鼠模型和Hp感染小鼠模型,采用VD3灌胃8周。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肝组织维生素D受体(VDR)、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及小鼠胃组织胃泌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JAK、STAT3、环加氧酶2(COX2)蛋白的表达,生化分析法检测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IL-8水平,HE染色小鼠肝组织及胃组织的病变情况。结果 高胆固醇组及高胆固醇联合Hp感染组小鼠在灌胃VD3后,小鼠肝组织VDR、Insig-2的水平明显上升,胃泌素水平表达降低;胃组织JAK、STAT3及COX2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中胆固醇水平降低,IL-6水平无明显变化,IL-8水平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高胆固醇联合Hp感染组肝细胞气球样变减少,胃组织炎症减轻,胆固醇组、Hp感染组胃组织炎症也减轻。结论 VD3通过增强肝组织VDR的活性,阻断JAK/STAT3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减轻胃炎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3 维生素d受体(VdR) Janus激酶(JAK) 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 高胆固醇血症 幽门螺杆菌(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FokⅠ多态性对牙周组织细胞CYP24A1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刘凯宁 孟焕新 侯建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9,共7页
目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的第二外显子存在唯一一个可以影响VDR蛋白结构的多态性位点,其可以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FokⅠ所识别,分为FF、Ff和ff三型。CYP24A1是维生素D 24羟化酶的编码基因,是常见的维生素D效应基因... 目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的第二外显子存在唯一一个可以影响VDR蛋白结构的多态性位点,其可以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FokⅠ所识别,分为FF、Ff和ff三型。CYP24A1是维生素D 24羟化酶的编码基因,是常见的维生素D效应基因。本研究将探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 GF)和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 PDLC)中VDR-FokⅠ多态性对CYP24A1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12名供体的h GF和h PDLC,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包含多态性位点的267 bp的片段。根据FokⅠ对片段酶切的结果判断VDR-FokⅠ基因型。确定基因型后,给各基因型h GF和h PDLC以10 nmol/L 1α,25双羟维生素D3(1,25OH_2D_3)或1 000 nmol/L 25羟维生素D3(25OHD3)刺激48 h,提取RNA,其中10 nmol/L 1,25OH_2D_3刺激48 h后还提取蛋白。之后给予h GF和h PDLC VDR拮抗剂ZK159222,再以10 nmol/L 1,25OH_2D_3或1 000 nmol/L25OHD3刺激48 h,提取RNA。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维生素D24羟化酶CYP24A1和VD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2名供体中,FF、ff和Ff型分别为4例、3例和5例。1,25OH_2D_3刺激h GF和h PDLC后,FF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 GF:F=31.147,P<0.01;h PDLC:F=23.347,P<0.01);FF型细胞CYP24A1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样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 GF:F=12.368,P<0.01;h PDLC:F=15.749,P<0.01)。25OHD3刺激h GF和h PDLC后,FF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Ff型或ff型细胞(h GF:F=32.061,P<0.01;h PDLC:F=32.569,P<0.01)。如1,25OH_2D_3刺激伴有ZK159222,则三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GF:F=0.246,P=0.787;h PDLC:F=0.574,P=0.583)。如25OHD3刺激伴有ZK159222,则三型细胞CYP24A1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h GF:F=1.636,P=0.248;h PDLC:F=0.582,P=0.578)。不同刺激条件下,h GF和h PDLC两种细胞比较CYP24A1或VDR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h GF和h PDLC中,FF型VDR可介导比其他基因型VDR更为显著的CYP24A1上调,提示FF型VDR可能具有更强的转录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维生素d受体FokⅠ多态性 维生素d24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四种民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红红 陶国枢 +6 位作者 高宇红 刘建伟 吴青 牟小芬 胡亚卓 陈瑞英 冷兴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与骨密度和骨量密切相关。但是它在不同人群和种族中的分布仍有差异。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度多态性技术,分别对我... 目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与骨密度和骨量密切相关。但是它在不同人群和种族中的分布仍有差异。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度多态性技术,分别对我国179名汉族、122名维吾尔族、63名哈萨克族和112名蒙古族健康绝经后妇女的VDR基因型进行分型,并计算其基因频率分布。结果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5%、69·67%、38·1%和50%,上述四种民族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1%、6·35%和4·46%,汉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之间VDR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哈萨克族与欧美人种比较,VDR基因型相差不显著。结论我国汉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之间VDR基因型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这种种族差异性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基因 遗传多态性 汉族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蒙古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琪仁 章振林 +6 位作者 秦跃娟 何进卫 陆敬辉 周琦 胡云秋 李淼 刘玉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方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海市388例健康汉族男性VDR基因ApaⅠ多态性,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上述人群腰椎1~4(L1~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Neck...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方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海市388例健康汉族男性VDR基因ApaⅠ多态性,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上述人群腰椎1~4(L1~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Neck)、大转子区(Troch)及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和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结果ApaⅠ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a(48.1%)、Aa(44.2%)和AA(7.7%)。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所有388例受试者中和160例60岁及以下亚组中,ApaⅠ基因型与L1~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BMD、BMC值均无相关性;在228例60岁以上亚组中,ApaⅠ基因型与L1~4、Neck和Ward's三角部位BMD、BMC值均相关(P<0.05,P<0.01),AA基因型平均BMD、BMC值高于Aa和aa基因型(P<0.05,P<0.01),但是ApaⅠ基因型与Troch部位BMD和BMC值无相关性。结论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60岁以上男性骨量相关,AA基因型具有较高的骨量,提示ApaⅠ多态性可能影响老年男性的松质和皮质骨骨量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遗传多态性 骨密度 骨矿含量 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维生素D受体、自噬与炎症相关疾病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爱梅 张伟 +1 位作者 张浩 易斌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79-985,共7页
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介导的生物效应参与调节体内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包括钙磷代谢、免疫调控、抗炎、抗感染、肿瘤预防等。自噬是真核细胞溶酶体介导的一种分解代谢途径,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 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介导的生物效应参与调节体内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包括钙磷代谢、免疫调控、抗炎、抗感染、肿瘤预防等。自噬是真核细胞溶酶体介导的一种分解代谢途径,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3种类型。自噬有助于维持细胞能量及新陈代谢,炎症、感染、肿瘤等多种病理过程均与自噬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维生素D/VDR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影响自噬,调节自噬的不同阶段,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炎症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维生素d受体 自噬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阳性者家庭聚集性关系 被引量:12
9
作者 单晶 王璐 +9 位作者 李卓 刘英 高冀蓉 庞艳雷 李俊红 庞福民 郭新会 池洪治 张长庚 李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53,共6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Ⅰ和FokⅠ位点多态性与家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聚集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家系设计,征集27个病例家系成员288名和27个对照家系成员230名,分析VDR基因多态性;应...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Ⅰ和FokⅠ位点多态性与家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聚集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家系设计,征集27个病例家系成员288名和27个对照家系成员230名,分析VDR基因多态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VDR基因TaqⅠ和FokⅠ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VDR-TaqⅠ的TT基因型的频率在病例家系显著高于对照家系(P<0·05),VDR-FokⅠ的CC基因型的频率在病例家系显著高于对照家系(P<0·05);Taq IT-Fok IC单体型在病例家系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家系(OR=1·67,P<0·05),而Taq IC-Fok IT单体型在病例家系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对照家系(OR=0·24,P<0·05);用感染过HBV的家系血源亲属进行分析,结果相近。结论VDR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影响家庭HBsAg阳性者聚集的重要遗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阳性者家庭聚集 维生素d受体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及BsmⅠ多态性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0
作者 夏征 胡亚卓 +5 位作者 张红红 韩志涛 白洁 傅淑宏 邓新立 何耀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62-1568,共7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328例北京汉族老年男性VDR基因FokⅠ和BsmⅠ...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328例北京汉族老年男性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DM组)237例与正常对照(NC组)91例。根据血脂情况将DM组分为非血脂异常组(DO组)134例和血脂异常组(DH组)103例。结果 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VDR基因FokⅠ位点F等位基因频率在DM组较NC组显著升高(χ2=3.873,P=0.049,OR=1.439,95%CI:1.001-2.071)。在显性模型下,DM组FF基因型频率较NC组显著升高(χ2=5.057,P=0.025,OR=1.756,95%CI:1.072-2.875);DH组FF基因型频率较NC组显著升高(χ2=6.168,P=0.013,OR=2.06,95%CI:1.161-3.663);其余各组组间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f+ff基因型比较,FF基因型人群的平均舒张压水平显著降低,而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尿酸的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P=0.039;P=0.035;P=0.049;P=0.031)。BsmⅠ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b基因型人群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BB+B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VDR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可能是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而BsmⅠ多态性可能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2型糖尿病 血脂异常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维生素D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的易感性 被引量:13
11
作者 唐颖 袁寒艳 +2 位作者 王子平 徐建国 雷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索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维生素D受体(VDR)的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CT确诊腰椎间盘退变患者178人为病例组,随机选择体检人员中无腰背痛史且腰椎功能正常者284人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 目的探索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维生素D受体(VDR)的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CT确诊腰椎间盘退变患者178人为病例组,随机选择体检人员中无腰背痛史且腰椎功能正常者284人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分析MMP-3和VDR的基因多态性。结果MMP-3和VDR-Apa的等位基因5A和A在病例组中的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OR值分别为1.96和1.70。而VDR-Taq的等位基因t在两组间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层分析显示男性腰椎间盘退变仅与MMP-3基因多态性有关,而女性则与MMP-3和VDR-Apa基因多态性均有关。叉生分析显示MMP-3的等位基因5A和VDR-Apa的等位基因A同时存在对腰椎间盘退变有交互促进作用。结论MMP-3和VDR-Apa的多态基因型是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基因多态性 基金金属蛋白酶-3 维生素d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2
作者 崔健 陈虹 黄秉仁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5-99,共5页
维生素D受体(vitam in D receptor,VDR)是一种核转录因子,通过与配体特异结合,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多种生命活动的进行。本文总结了近年来VDR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VDR的作用机制、VDR行使功能所需共激活子及共抑制子、VDR在生长... 维生素D受体(vitam in D receptor,VDR)是一种核转录因子,通过与配体特异结合,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多种生命活动的进行。本文总结了近年来VDR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VDR的作用机制、VDR行使功能所需共激活子及共抑制子、VDR在生长分化、免疫调节和抑制肿瘤等方面的作用及VDR配体类似物在药物开发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维生素d 共激活子 共抑制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汉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缪应新 朱汉民 +2 位作者 朱晓颖 甘洁民 陈淑英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了解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 ,并进一步研究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分析了 348例无亲缘关系的上海地区男女居民的VDR基因型 ,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 目的 了解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 ,并进一步研究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分析了 348例无亲缘关系的上海地区男女居民的VDR基因型 ,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了其中 2 0 2例骨密度。结果  348例研究对象中bb型占 81 9% ,Bb型占 18 1% ,未见到BB型。b等位基因在本组人群中分布高达 90 0 %。男女性之间VDR基因型分布频率无明显区别 (P >0 5 )。比较这两组各部位的骨密度值 ,只有女性在华氏三角区部位显示出Bb型比bb型有较高的BMD ,在其余部位 ,不管男性还是女性 ,两组基因型的BMD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关联性Meta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卫国 刘丽君 +3 位作者 李湘津 周晓菊 杨慧 李宇宁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264-274,共11页
目的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 目的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VDR基因FokⅠ、ApaⅠ、BsmⅠ和TaqⅠ位点多态性与佝偻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佝偻病患儿为病例组。依据NHI-NHGRI研究工作组2007年制定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报告规范为基础,并依据相关文献选取其中的14条标准用于评价文献偏倚。以基因型频率为指标,提取数据后先确定最佳遗传模型,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OR值及其95%CI。结果 19篇病例对照研究进入Meta分析。①FokⅠ位点采用共显性模型(FF基因型vsff基因型;FF基因型vsFf基因型)分析,病例组704例,对照组59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OR=4.59,95%CI:2.98~7.07)和Ff基因型(OR=2.58,95%CI:1.79~3.73)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高加索人群Fok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FF基因型vsff基因型,OR=2.50,95%CI:0.76~8.19;FF基因型vsFf基因型,OR=1.18,95%CI:0.66~2.10);非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OR=5.81,95%CI:1.21~27.98)。②Apa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AA+Aa基因型vsaa基因型)分析,病例组338例,对照组459例。亚洲人群和非洲人群ApaⅠ位点与佝偻病均无显著关联性,OR分别为1.04(95%CI:0.72~1.49)和0.98(95%CI:0.57~1.71);高加索人群AA+Aa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增高(OR=5.50,95%CI:1.22~24.75)。③Bsm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bb基因型vsBb+BB基因型)分析,病例组822例,对照组736例。亚洲人群BsmⅠ位点bb基因型较Bb+BB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降低(OR=0.46,95%CI:0.23~0.92),非洲人群Bsm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OR=1.65,95%CI:0.95~2.88)。④TaqⅠ位点采用隐性模型(TT基因型vsTt+tt基因型)分析,病例组519例,对照组513例。亚洲人群(OR=1.22,95%CI:0.82~1.82)、高加索人群(OR=0.91,95%CI:0.35~2.35)和非洲人群(OR=1.18,95%CI:0.68~2.05)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亚洲人群FokⅠ位点FF基因型为患佝偻病的危险因素,而BsmⅠ位点bb基因型为佝偻病轻微的保护因素,尚不能认为ApaⅠ和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有关联性;由于高加索人群和非洲人群研究较少,VDR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的关联性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佝偻病 基因多态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骨关节结核易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嘉伟 张强 +8 位作者 瞿东滨 林振 马学铭 钟鑫 桑朝辉 陈旭狮 宋祖坤 黄飘 江建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4-706,711,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骨关节结核病人与非骨关节结核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群骨关节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6年6月中国广东地区汉族罹患骨关节结核患者100例(病例组... 目的通过检测骨关节结核病人与非骨关节结核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群骨关节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6年6月中国广东地区汉族罹患骨关节结核患者100例(病例组)以及来自河源市中医院志愿者100例(对照组),应用SNa Pshot技术检测两组对象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并进行维生素D基因分型。结果维生素D受体三种基因型AA、Aa与a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1%、41%、8%和33%、55%、12%;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ApaⅠ-AA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值比为2.073(χ~2=6.742,P<0.05),其95%可信区间为1.142~3.763。结论 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群骨关节结核易感性相关,ApaⅠ-AA基因型可能是其易感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骨关节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 被引量:9
16
作者 余晓丹 颜崇淮 +3 位作者 吴胜虎 金星明 薛敏波 沈晓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20-622,共3页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了解上海地区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各种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收集儿保门诊就诊的0~6岁汉族儿童204名,其中男140名,女64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了解上海地区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各种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收集儿保门诊就诊的0~6岁汉族儿童204名,其中男140名,女64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4个限制性酶切位点(ApaⅠ、TaqⅠ、BsmⅠ、FokⅠ)的多态分布。结果0~6岁汉族儿童a、T、b、F等位基因位点占优势,分别占75.0%、97.7%、97.4%、60.0%;aa、TT、bb、Ff等位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2.9%、91.7%、90.2%、47.6%;对每一个体4种等位基因型分析显示以aaTTbbFf、aaTTbbFF、AaTTbbFF占多数,分别为25.5%、14.2%、11.8%。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人种VDR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差异。结论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VDR基因在ApaⅠ、TaqⅠ、BsmⅠ、Fok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存在种族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孟宪杰 刘杉 +6 位作者 张秀琴 樊豫疆 李春柱 吴芳 王萍 吴江东 张万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7-510,527,共5页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24例新疆维吾尔族结核患者和225例有分枝杆菌感染史的同民族健康者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24例新疆维吾尔族结核患者和225例有分枝杆菌感染史的同民族健康者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分别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内切酶分别为FokI和TaqI,并进行基因分型。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χ2检验,P值为0.05。结果FokI分析,分为FF、Ff、ff三种基因型,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36%、57%、7%和40%、54%、6%。FF基因型的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χ2=0.872,P>0.05)。TaqI分析,分为TT、Tt、tt三种基因型,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68.8%、29.4%、1.8%和75.6%、22.2%、2.2%。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差异性也无统计学意义(χ2=2.588,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中FokI与TaqI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结核病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易感性 维生素d受体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羟基维生素D_3对肉鸡生长性能、骨骼矿化及肠道维生素D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金龙 张宁 +5 位作者 杨雪 陈冠华 王志祥 瞿红侠 韩进诚 陈建成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4-29,共6页
为研究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对1~28日龄白羽肉鸡生长性能、骨骼矿化以及肾脏1α-羟化酶、肠道细胞核维生素D受体(n VDR)和细胞膜维生素D受体(m VDR)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罗斯308白羽肉鸡公雏240只,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 为研究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对1~28日龄白羽肉鸡生长性能、骨骼矿化以及肾脏1α-羟化酶、肠道细胞核维生素D受体(n VDR)和细胞膜维生素D受体(m VDR)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罗斯308白羽肉鸡公雏240只,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Ⅰ组为基础日粮组(不添加维生素D),Ⅱ组为正对照组(基础日粮中添加1000 IU/kg的维生素D_3),Ⅲ、Ⅳ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1000 IU/kg的25-OH-D_3)。结果显示:(1)与基础日粮Ⅰ组相比,Ⅲ、Ⅳ组1~28日龄肉鸡体增重、采食量提高,料重比降低(P<0.05);与正对照Ⅱ组相比,Ⅲ、Ⅳ组1~28日龄肉鸡体增重、采食量、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2)与基础日粮Ⅰ组相比,Ⅲ、Ⅳ组28日龄肉鸡胫骨、股骨和跖骨重量、灰分重量及钙、磷含量得到显著改善(P<0.05);与正对照Ⅱ组相比,Ⅲ组胫骨、股骨和跖骨灰分重量提高(P<0.05);Ⅳ组与正对照Ⅱ组28日龄肉鸡骨骼矿化无显著差异(P>0.05)。(3)与基础日粮Ⅰ组及正对照Ⅱ组相比,Ⅲ组28日龄肉鸡肾脏1α-羟化酶mRNA表达水平提高234.72%和243.73%(P<0.01);与试验Ⅲ组相比,试验Ⅳ组肾脏1α-羟化酶m RNA表达水平降低10.46%(P<0.05)。(4)与基础日粮Ⅰ组及正对照Ⅱ组相比,Ⅲ组28日龄肉鸡十二指肠n VDR 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与试验Ⅲ组相比,试验Ⅳ组十二指肠n VDR mRNA表达水平降低32.56%(P<0.05)。(5)与基础日粮Ⅰ组相比,Ⅲ组28日龄肉鸡十二指肠mVDR mRNA表达水平提高25.29%(P<0.05);与正对照Ⅱ组相比,试验Ⅲ组mVDR 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与试验Ⅲ组相比,试验Ⅳ组mVDR mRNA表达水平降低24.50%(P<0.05)。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500 IU/kg的25-OH-D_3可显著提高肉鸡肾脏1α-羟化酶和十二指肠mVDR mRNA表达水平,改善肉鸡生长性能和骨骼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基维生素d3 生长性能 骨骼矿化 维生素d受体 肉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Fok Ⅰ基因多态性对SLE患者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罗雄燕 武丽君 +5 位作者 杨明辉 刘宁涛 廖涛 唐中 曾小峰 袁国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01-905,共5页
目的: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FokⅠ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以及对SLE患者VD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VDRFokI基因位点及基因型在271例SLE患者和130例健康... 目的: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FokⅠ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以及对SLE患者VD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VDRFokI基因位点及基因型在271例SLE患者和130例健康人中的分布情况;并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VDR mRNA在48例SLE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组的表达。结果:VDRFokⅠ多态性等位基因F和f频率在SLE组和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携带F等位基因个体发生SLE的相对危险度(OR)为1.630(95%CI=1.210-2.196,P=0.001);FF纯合子基因型频率在SLE组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2.8%vs25.4%,χ2=11.417,P=0.001)。同时,携带F等位基因的SLE患者(FF基因型和Ff基因型患者),浆膜炎发生率(P=0.001)及抗ds-DNA抗体(P=0.001)、抗Sm抗体(P=0.047)和抗组蛋白抗体(P=0.001)阳性率较F等位基因阴性SLE患者(ff基因型患者)明显升高。VDR mRNA在48例SLE患者表达下调,其?Ct值(?Ct值越大,表达量越小)为9.26±2.37,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82±3.05(P=0.026)。而在SLE患者,携带F等位基因患者的VDR mRNA的?Ct值明显高于F等位基因阴性患者(10.54±1.88vs7.15±3.78,P=0.019)。结论:VDRFokⅠ多态性与SLE发病易感性有关,而且携带F等位基因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浆膜炎和产生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等自身抗体,此可能与F等位基因下调SLE患者的VDR 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维生素d受体 FokⅠ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维生素D受体及p53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晗 李昆珊 +8 位作者 吴璐一 周志刚 黄任佳 吴焕淦 刘雅楠 黄艳 马晓芃 刘慧荣 陆嫄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5期2259-2263,2270,共6页
目的:维生素D(VD)缺乏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相关,针灸对UC有显著的疗效,起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我们从维生素D受体(VDR)及与VDR相关的p53信号通路角度,观察针灸对UC大鼠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3%DSS制备UC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 目的:维生素D(VD)缺乏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相关,针灸对UC有显著的疗效,起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我们从维生素D受体(VDR)及与VDR相关的p53信号通路角度,观察针灸对UC大鼠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3%DSS制备UC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和维生素D组。对双侧天枢穴采用电针或隔药灸干预1周,维生素D灌胃1周。分析大鼠结肠黏膜形态并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QPCR检测结肠VDR蛋白和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p53、PUMA和Caspase-3蛋白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经电针、隔药灸和VD干预后各组显著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VDR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53、PUMA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隔药灸组和维生素D组的VDR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53、PUMA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电针、隔药灸可以显著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炎性反应,该效应可能与针灸对VDR及下游p53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针刺 艾灸 维生素d受体 p5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