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对肺癌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1
作者 易芬 王勇 徐爱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4001-4008,共8页
背景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呈升高趋势,目前针对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已有许多研究,但仍缺乏早期评估肺癌预后的简便、有效手段。目的探讨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对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背景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呈升高趋势,目前针对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已有许多研究,但仍缺乏早期评估肺癌预后的简便、有效手段。目的探讨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对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5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评估患者是否出现疾病进展,随访至2023年5月。将出现肿瘤复发、转移或死亡的患者纳入预后欠佳组,余纳入预后良好组,并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通过组间差异性比较筛选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绘制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评估肺癌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其预测价值;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数据和国际肺癌研究联盟分别收集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肺癌的相关数据集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评估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肺癌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按照肺癌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72)和预后欠佳组(n=80),两组患者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肺癌生存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HR=1.58,95%CI=1.03~2.44,P=0.03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n=76)的平均PFS[(618.44±72.57)d]短于正常组(n=76)的平均PFS[(842.32±76.04)d](P=0.048)。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预测肺癌预后的AUC为0.634。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得出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能是东亚人群中肺癌的总体风险因素,且为不利因素(OR=1.07,95%CI=1.01~1.13,P=0.030)。结论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预后 COX回归分析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绝对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原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陈亚芳 臧立 +10 位作者 张小影 赵盼 袁英 岳智杰 杨洪亮 赵海丰 于泳 王亚非 赵智刚 张翼鷟 王晓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76-382,共7页
背景与目的:NK/T细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KTCL)为恶性淋巴瘤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其在临床表现及整体疗效上差别较大,目前尚无确切的危险分层指导预后。该研究旨在探索治疗前外周血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bsolute monocy... 背景与目的:NK/T细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KTCL)为恶性淋巴瘤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其在临床表现及整体疗效上差别较大,目前尚无确切的危险分层指导预后。该研究旨在探索治疗前外周血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血小板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在原发鼻腔NKTCL预后中的意义,为患者提供更确切的危险分层,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初诊的132例原发鼻腔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外周血AMC、PLR与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之间的关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前外周血AMC、PLR在原发鼻腔NKTCL患者的预后分层中均具有重要作用。AMC小于0.5×109个/L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AMC大于等于0.5×109个/L组,PLR小于150组患者的预后优于PLR大于等于150组(P<0.05)。根据分期、ECOG评分标准、AMC、PLR这4个独立危险因素,我们试图建立了一个新的预后模式,将所有患者分为3个不同危险组,结果发现3个组的5年OS及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AMC、PLR与原发鼻腔NKTCL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由分期、ECOG评分标准、AMC、PLR这4个独立危险因素组成的新的预后模式可能较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及韩国预后指数(Korean Prognostic Index,KPI)更确切方便、更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 绝对单核细胞计数 血小板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总生存率 无进展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判断的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马小雯 董春霞 +4 位作者 陈剑芳 王梅芳 张睿娟 张建华 杨林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1-585,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随访资料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对CLL的预后价值。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随访资料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对CLL的预后价值。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5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影响CLL的预后因素。结果 5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中位年龄为64岁;其中Binet A期8例,B期25例,C期21例;以疾病进展作为终点得到外周血AM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AMC的截点值为0.67×109/L,曲线的最佳灵敏度为0.710,特异度为0.78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71(95%CI:0.644~0.899)。以0.67×109/L为界限,分为高AMC组和低AMC组,低AMC组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优于高AMC组(P<0.05),但高AMC组与低AMC组之间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Cox回归结果表明疾病分期为C期(P=0.038)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AMC>0.67×109/L(P=0.004)及疾病分期为C期(P=0.049)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初诊时较高的AMC与CLL较快的疾病进展有关,可能为CLL的预后判断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特征 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许彭鹏 钱樱 +3 位作者 陈秋生 李良群 张莉 赵维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61-865,共5页
背景与目的:在利妥昔单抗时代,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LIPI)等传统预后参数在FL中的预后作用存在局限性。该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 背景与目的:在利妥昔单抗时代,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LIPI)等传统预后参数在FL中的预后作用存在局限性。该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bsolute monocyte count,ALC/AMC)在中国人群FL中的意义。方法:对2003年1月—2013年12月以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样化疗方案治疗136例初治FL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患者的外周血ALC/AMC数据,并进行FLIPI评分。结果:根据FLIPI评分,低危(评分0~1分)61例(44.9%),中危(评分2分)42例(30.9%),高危(评分3~5分)33例(24.2%);FLIPI低危、中危和高危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5%、95.2%和78.8%(P=0.090),2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ivival,PFS)分别为91.4%、74.6%和47.8%(log-rank=23.3,P〈0.001);ALC/AMC≥4.7及〈4.7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1.9%和68.6%(P=0.005),2年PFS分别为96.0%和69.7%(log-rank=13.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LC/AMC≥4.7是独立于FLIPI的预后因素。对FLIPI无法区分的低危及中危患者,可通过ALC/AMC进一步细分为预后不同的两组(log-rank=7.535,P=0.006)。结论:对使用R-CHOP样方案的FL患者,ALC/AMC是简单可行的预后指标,反映患者机体免疫及肿瘤微环境并具有独立于FLIPI的预后意义。对于FLIPI难以区分的低危及中危患者,应当考虑ALC/AMC作为综合判断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淋巴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杨瑞芳 赵志红 张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224-1226,共3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2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各项临床指标,分析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根据中位淋巴细...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2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各项临床指标,分析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根据中位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分组后得出,组1(淋巴细胞绝对计数>1.51×109/L)发病年龄、血清乳酸脱氢酶和β2-微球蛋白明显低于组2(淋巴细胞绝对计数<1.51×109/L),组1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大于组2(P<0.05)。但两组患者性别、白蛋白、D-S分期、ISS分期、分组和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时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高的患者预后较好,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低的患者预后较差。推测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可能成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多发性骨髓 瘤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74名医务人员空腹血糖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叶琴 陆琳 +3 位作者 周芸 张杰 王宏 蒋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46-1148,共3页
目的:分析空腹血糖(FPG)水平与白细胞计数(WBC)以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的相关性,为早期发现空腹血糖受损(IFG)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选择2014年1—2月本院参加健康体检的4 174名在职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测定FPG和血常规,并对检测结... 目的:分析空腹血糖(FPG)水平与白细胞计数(WBC)以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的相关性,为早期发现空腹血糖受损(IFG)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选择2014年1—2月本院参加健康体检的4 174名在职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测定FPG和血常规,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 174名体检者中,IFG检出率为17.49%,其中男27.21%,女12.70%;且IFG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WBC和ANC在IFG组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G与WBC及ANC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可作为早期关注IFG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腹血糖受损 细胞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健脾润肺汤对肾功能衰竭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的影响
7
作者 何淑寅 马鸿莹 +2 位作者 杜国平 裴颖皓 邹燕勤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123-126,共4页
目的分析益肾健脾润肺汤对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的影响。方法将该院自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CRF患者按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肾健脾... 目的分析益肾健脾润肺汤对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的影响。方法将该院自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CRF患者按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肾健脾润肺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水平及肾功能、肾纤维化指标,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及CD4^(+)/CD8^(+)上升,观察组CD3^(+)、CD4^(+)及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肌酐(Scr)、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下降,肾小球滤过率(GFR)、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上升(P<0.05),观察组Scr、CTGF高于对照组,GFR、BMP-7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任意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肾健脾润肺汤治疗肾功能衰竭疗效确切,并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于肾功能、肾纤维化改善也有益,且安全性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健脾润肺汤 肾功能衰竭 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伴重度牙周炎1例
8
作者 王琪 陈宇江 +2 位作者 刘佳佳 杜样 吴礼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0-423,共4页
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SCN)是一种外周循环血中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小于0.5×10^(9)/L的罕见疾病。因中性粒细胞计数低,细菌感染发生率增高,口腔常表现为重度牙周炎及复发性口腔溃疡。该病例报告1例5岁SCN伴重度牙周炎病例,... 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SCN)是一种外周循环血中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小于0.5×10^(9)/L的罕见疾病。因中性粒细胞计数低,细菌感染发生率增高,口腔常表现为重度牙周炎及复发性口腔溃疡。该病例报告1例5岁SCN伴重度牙周炎病例,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牙周非手术治疗及定期菌斑控制,并使用微信平台进行4年线上随访和口腔卫生指导,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牙周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牙周炎 口腔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计数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判断价值 被引量:26
9
作者 赵博 陈莹莹 谭明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留取我院9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其中53例为非重症,40例为重症)与52例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行血常规分析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检测,对比3组受试者血常规... 目的探讨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留取我院9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其中53例为非重症,40例为重症)与52例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行血常规分析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检测,对比3组受试者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水平,分析相关性。结果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及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中CD3^+、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与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建立CD3^+、CD4^+、CD8^+与淋巴细胞计数(L)间回归方程,对照组CD3^+=485.45L+313.48(F=59.68,P<0.01),CD4^+=192.57L+290.11(F=24.62,P<0.01),CD8^+=275.14L+18.04(F=23.46,P<0.01);非重症组CD3^+=564.15L+25.04(F=96.56,P<0.01),CD4^+=381.91L-37.45(F=68.60,P<0.01),CD8^+=165.61L+61.83(F=55.47,P<0.01);重症组CD3^+=565.44L+49.09(F=31.87,P<0.01),CD4^+=332.34L-17.37(F=43.64,P<0.01),CD8^+=223.46L+54.39(F=13.90,P<0.01)。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可通过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粗略估计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节约检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淋巴细胞计数 社区获得性肺炎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突变致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0
作者 侯佳 王莹 +4 位作者 刘丹如 应文静 孙金峤 惠晓莹 王晓川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3期172-176,共5页
目的总结2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2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变化,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 目的总结2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2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变化,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及其体液、细胞免疫功能,对ELANE基因5个外显子及外显子相邻区域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突变位点,探讨其治疗方法。结果①例1生后3个月反复肺部感染,例2生后1个月反复规律性口腔黏膜溃疡。②2例外周血ANC持续低于1.5×109·L-1,例1最低为0.01×109·L-1,例2最低为0.09×109·L-1,2例均排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免疫功能评价:2例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均正常,IgG升高,细胞免疫功能正常。③血ELANE基因分析发现:例1存在c.661G>GT(p.G221GX)杂合无义突变,其父母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例2存在c.377C>CT(p.S126SL)杂合错义突变,其胞姐和父母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2个突变位点均为国内首次报道的已知致病突变,例1和2确诊年龄分别为3.25岁和13.5岁。④治疗:例2接受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术后ELANE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免疫重建成功;例1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目前2例均在随访中。结论 ELANE基因是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重要致病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根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 免疫缺陷病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杰 蒋依憬 徐小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218-1222,共5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作为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治疗前期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预后评估尤为重要。随着分子基因学及免疫治疗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预后评估手段受...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作为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治疗前期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预后评估尤为重要。随着分子基因学及免疫治疗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预后评估手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综合多种方法对患者进行精准的预后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多种血清生物标志物在DLBCL的预后评估中受到关注。血清生物标志物以无创、便捷和灵敏度高等优点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其在DLBCL预后综合评估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就血清生物标志物在DLBCL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生物标志物 绝对淋巴细胞计数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循环细胞游离DNA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孟新 侯佳 +1 位作者 张萍 王晓川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0-318,共9页
1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定义与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循环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减少,新生儿ANC<2.5×10 9·L-1,~12月龄婴儿ANC<2.0×10 9·L-1,>1岁的儿童或成人ANC<1.5×10 9... 1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定义与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循环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减少,新生儿ANC<2.5×10 9·L-1,~12月龄婴儿ANC<2.0×10 9·L-1,>1岁的儿童或成人ANC<1.5×10 9·L-1[1,2]。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NC<1.5×10 9·L-1,并且持续时间>3个月,可诊断为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ANC<0.5×10 9·L-1,并且持续时间>3个月,伴有高感染风险或潜在恶变倾向,可诊断为严重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造成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原因包括:骨髓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外周中性粒细胞消耗增多(如感染或脾隔离)和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多(多由自身免疫引起),其中骨髓中性粒细胞生成或释放减少的患者更易发生反复感染[3]。严重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yN)、免疫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CN是由先天性基因缺陷引起的以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遗传异质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循环ANC减少,可呈持续性、间歇性或周期性。根据ANC减少程度,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ANC分别为<0.5×10 9·L-1、~1.0×10 9·L-1和~1.5×10 9·L-1)。除血液系统外,还可累及其他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胰腺、皮肤和肌肉等。与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比,除ANC偏低以外,SCN具有早发的反复感染、骨髓粒细胞成熟障碍等特征[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先天性 遗传异质性疾病 外周血循环 细胞生成 细胞绝对计数 中枢神经系统 AN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加明 陈安薇 +3 位作者 彭文明 秦自科 梁国华 屈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4-276,共3页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预后相关因素,探讨NHL患者入院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间108倒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随访资料,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预后相关因素,探讨NHL患者入院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间108倒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随访资料,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生存概率进行评估,进一步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5:1,中位年龄48岁。治疗前,61.1%的患者为Ann ArborⅠ~Ⅱ期,ECOG体力状态(performance status)评分0-1的患者约占总数的93%,乳酸脱氢酶升高见于19.2%的患者,80.6%的患者属于IPI低危组。入院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ALC≤1×10^9/L)见于35.2%的患者,29.6%的患者有贫血(Hb≤110g/L),26.9%的患者伴有B症状。ALC〉1×10^9/L患者70例,平均Hb为129.2±17.5g/L,而ALC≤1×10^9/L患者38例,平均Hb为98.1±20.6g/L(P〈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年,中位生存时间2.3年,2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3-2%和39.6%。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LC≤1×10^7L、Hb≤110g/L、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2是NHL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LC≤1×10^9/L、B症状及IPI≥2是NHL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B症状是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之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指标。临床上,根据IPI及简单的临床参数ALC和B症状判断NHL预后.对实施个体化治疗可能具有更大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非霍奇金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