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电刺激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分子机制
1
作者 袁湲 陈壮飞 付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9-1195,共17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且严重的痴呆症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在改善AD认知功能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且严重的痴呆症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在改善AD认知功能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主要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和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两种类型。本文综述了tDCS和tACS改善AD的神经分子机制,其共性主要体现在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通过增加脑血流量来改善神经血管障碍、影响神经胶质细胞的状态和功能、减少Aβ和p-tau蛋白、影响神经可塑性。值得注意的是,tDCS在优化神经血管单元、改善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积极影响。此外,在非AD啮齿类动物的研究中,tES在神经保护、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可塑性方面还表现出在AD研究中尚未探讨的、更为具体的神经分子机制。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tES的作用原理、AD的病理机制,以及探索治疗其他具有相似病理特征疾病的新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保护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血管障碍 神经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镇痛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邱义 马炜玮 +1 位作者 张会娟 涂毅恒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9-1133,共15页
经颅电刺激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方法,因其具有卓越的安全性、良好的患者依从性以及高度便携性等特点,被视为一种潜在的非药物镇痛手段。然而,目前对于经颅电刺激镇痛效果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且镇痛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系统... 经颅电刺激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方法,因其具有卓越的安全性、良好的患者依从性以及高度便携性等特点,被视为一种潜在的非药物镇痛手段。然而,目前对于经颅电刺激镇痛效果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且镇痛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系统归纳总结3种主要的经颅电刺激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和经颅随机噪声刺激——在镇痛领域的研究进展,评估了这些技术对短时、急性和慢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并深入剖析了其潜在的镇痛机制。同时,本文系统讨论了既往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借助电场模拟技术实现个性化刺激以克服不同个体头部解剖结构差异的影响、应用多位点刺激和深部脑刺激技术来拓展刺激脑区、搭建经颅电刺激技术同步神经影像平台以制定个体特异性的刺激方案并深入揭示其镇痛机制、探索与其他治疗技术的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等。这些建议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经颅电刺激在疼痛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最终实现患者疼痛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 神经调控 镇痛 经颅直流刺激 经颅交流刺激 经颅随机噪声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评估颅内动脉瘤术后运动功能 被引量:9
3
作者 史琤莉 周倩 +1 位作者 张明铭 蒋宇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i69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MEP监测,比较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MEP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9例表现出MEP的异常,其...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i69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MEP监测,比较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MEP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9例表现出MEP的异常,其中6例术中采取相应措施后,1~40min内MEP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手术结束时3例MEP未能恢复到基线水平,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一致性。结论:MEP的改变可较早地获得脑缺血的证据,预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指导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时间。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在巨大及复杂动脉瘤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监测面神经通路完整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术中监测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 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新宇 王芳 +2 位作者 原所茂 翟永华 郑燕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根据术中监护方法分为两组:A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3~42岁,平均26.1...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根据术中监护方法分为两组:A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3~42岁,平均26.1岁,术中进行CSEP及TES-MEP联合监护;B组29例,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13~20岁,平均15.8岁,单纯采用CSEP监护作为对照组。术中持续观察CSEP及TES-MEP波幅及潜伏期变化,出现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或刺激强度高于初始刺激强度100V仍未引出者,停止手术并对症处理,术后给予激素治疗。结果:A组术中出现CSEP异常者4例(10.8%),TES-MEP异常者19例(60%)。术中CSEP及TES-MEP均异常者4例(10.8%),无术中CSEP异常而TES-MEP正常者。2例(陈旧性结核并后凸畸形1例,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1例)术中合拢截骨平面时,TES-MEP波形均消失,但仅1例出现CSEP异常,经术中积极处理,至手术结束时波形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均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余35例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假阴性率0%)。B组9例(21%)术中出现CSEP波形异常,其中2例虽经减少矫形角度及激素冲击治疗,术后仍出现双下肢瘫,余术后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3例术中监护未见异常者,术后出现重度不可逆性脊髓损伤(假阴性率10%)。结论:CSEP结合TES-MEP联合监护能较可靠、准确的反映术中脊髓功能状态,可降低监护假阴性率,为手术治疗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体感诱发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 监护 脊柱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肌松程度对脊柱外科手术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李传翔 宋伏虎 +3 位作者 王怡 金大地 宋冬梅 陈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686-2688,共3页
目的研究新型肌肉松弛药顺式阿曲库铵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满足手术需要的不同肌松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影响。方法选择ASAI~II级,欲行择期脊柱外科手术病人60例,随机均分为5组。5组病人在首次推注插管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后,连... 目的研究新型肌肉松弛药顺式阿曲库铵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满足手术需要的不同肌松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影响。方法选择ASAI~II级,欲行择期脊柱外科手术病人60例,随机均分为5组。5组病人在首次推注插管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后,连续监测T1,以肌松监测反馈调控输注模式调整不同剂量进行持续输注,维持分组的不同肌松程度,观察五组病例术中MEP的D1的波幅及潜伏期。同时对肌松分级进行主观评定。结果在不同的肌松程度下,I组、II组患者的波幅与基准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II组、IV组、V组患者的波幅与基准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松主观评定:IV组、V组的肌松评价为差的例数与I组、II组、III组比较有统计学差义(P<0.05)。结论 T1值在10%~15%,既能维持MEP监测的要求,又满足手术需要的肌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式阿曲库铵 肌松程度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及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璐 刘芳 +1 位作者 方宇 董佑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27-130,共4页
目的 研究经颅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SD成年雄性大鼠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随机分为经颅电刺激治疗1、2、3、4、5、6周治疗组及相应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至第6... 目的 研究经颅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SD成年雄性大鼠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随机分为经颅电刺激治疗1、2、3、4、5、6周治疗组及相应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至第6周末以横木行走试验(BWT)评价大鼠的精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活性。 结果 术后第1周,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BWT均低于2分。至第3周两组大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大鼠为3.7分±0.8分,对照组大鼠为2.7分±0.5分。至第6周治疗组运动功能恢复到术前的95%,而对照组仅恢复到术前的56%。治疗组的大鼠从第2疗程末缺血性半影区星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均较对照组大鼠高(P<0.05),细胞体肥大,突起增粗变长,原纤维增多,免疫染色明显加深。 结论 经颅电刺激可以直接兴奋大鼠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引起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增强,促进中枢神经兀轴突发芽并形成新的神经联系,使兴奋从大脑皮质传导到骨骼肌的整个运动系统。从而改善脑急性梗死瘫痪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 脑梗死 运动功能 星形胶质 细胞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联合喹硫平对抑郁患者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琼 王高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723-1726,共4页
目的:观察经颅电刺激联合喹硫平对抑郁患者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92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观察两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 目的:观察经颅电刺激联合喹硫平对抑郁患者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92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观察两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以及治疗后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Cr值,以及两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AM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DN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AA/Cr、Cho/Cr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联合喹硫平对抑郁症,可能通过改善脑代谢,促进海马区脑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从而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 喹硫平 抑郁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技术属于兴奋剂吗? 被引量:8
8
作者 亓丰学 张娜 +1 位作者 王立娟 刘卉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69,共10页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能够调控脑皮质兴奋性、加强脑网络间连接和同步大脑振荡活动,已在体育科学领域用于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部分研究人员呼吁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orldAnti-Dopin...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能够调控脑皮质兴奋性、加强脑网络间连接和同步大脑振荡活动,已在体育科学领域用于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部分研究人员呼吁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orldAnti-DopingAgency,WADA)讨论tES技术对竞技体育的潜在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近20年tES技术的相关文献,回顾WADA《世界反兴奋剂条例》中对禁用物质和方法的评定标准,分析tES技术是否符合提高运动能力、危害运动员健康和违背体育精神的“2/3规则”,以探讨其是否属于兴奋剂。研究表明:(1)tES能够用于改善人类的运动表现,包括提升肌肉力量、改善耐力表现、增强平衡能力、促进技能习得和认知表现等,但基于运动员群体的研究较少,且集中在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2)tES技术是安全的和人体可耐受的,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不可逆的损伤;(3)可穿戴式tES设备是较容易获得的安全技术,且运动员使用此技术时需要结合刻苦训练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运动表现,与体育精神的核心内涵一致。因此,tES技术不满足“2/3规则”,没有违反《世界反兴奋剂条例》的规定。建议WADA出台相关政策和使用指南,指导教练员和运动员合理使用tES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技术 兴奋剂 运动表现 体育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在卒中后运动康复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穆思雨 许敏鹏 +2 位作者 何峰 张力新 明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6-111,共6页
由脑卒中造成的神经性损伤是目前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为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结合经颅电刺激的运动康复疗法为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经颅电刺激是一种无痛、... 由脑卒中造成的神经性损伤是目前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为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结合经颅电刺激的运动康复疗法为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经颅电刺激是一种无痛、非侵入式脑刺激方法,能够调节神经元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强突触可塑性、调制神经放电频率、改变皮层兴奋性,从而实现对大脑神经活动的调控。回顾经颅电刺激的神经机制,在科研临床应用中的参数设置,以及安全性等问题,总结其在运动功能康复方面的成果以及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 运动康复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监测脊髓损伤的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雨 魏飞彪 +3 位作者 张梓铭 韦星 魏延丽 李六一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9-713,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及体感诱发电位(SSEP)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监测脊髓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脊柱侧弯矫形术的69例患者,分析其术中MEP、SSEP出波情况及报警情况(ME...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及体感诱发电位(SSEP)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监测脊髓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脊柱侧弯矫形术的69例患者,分析其术中MEP、SSEP出波情况及报警情况(MEP报警标准为波形消失;SSEP报警标准为相比基线,潜伏期延长大于10%或波幅下降大于50%)。结果:股外侧肌、胫前肌、踇展肌的MEP出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酶展肌出波率最高。术中所有病例均成功获取SSEP波形。股外侧肌、胫前肌、踇展肌MEP报警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0%、100.00%、60.00%,特异度分别为97.96%、95.58%、97.67%,假阳性率分别为2.04%、4.42%、2.33%;将单侧下肢视为整体,整体MEP报警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假阳性率分别为100.00%、92.48%及7.52%;SSEP波幅下降大于5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假阳性率分别为100.00%、86.47%及13.53%;SSEP联合MEP报警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假阳性率分别为100.00%、98.50%及1.50%。结论:MEP、SSEP监测对于脊柱侧弯矫形术中脊髓损伤均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两者联合不仅能提高监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还能够降低监测的假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 体感诱发 脊柱侧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大鼠功能恢复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丽霞 刘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50-753,共4页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后的功能恢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短暂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模型(MCAO),术后随机分为电刺激加康复组(A)、康复组(B)、对照组(C)。A组给予经颅...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后的功能恢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短暂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模型(MCAO),术后随机分为电刺激加康复组(A)、康复组(B)、对照组(C)。A组给予经颅电刺激、滚笼和平衡木训练。B组仅给予滚笼和平衡木训练。分别于术后3、7、14和28天用走横木试验(BWT)进行运动功能评分,以及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MAP-2)在梗死灶周围的免疫活性强度。结果:A组BWT评分在第7、14、28天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皮质缺血周边区MAP-2表达水平在第14、28天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能促进大鼠MCAO后肢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缺血灶周边MAP-2的表达有关,上述作用优于单独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电刺激 康复训练 微管相关蛋白-2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流扰动法阻抗测量的经颅电刺激装置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硕 徐坤 +2 位作者 李棋 陈俊语 许赟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3799-3808,共10页
多通道经颅电刺激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神经刺激技术,具有更高的聚焦度和灵活度,但电极数的增加也加大了电极故障的风险,对电刺激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电极阻抗能反映皮肤接触状态及电极电化学变化,电极阻抗的在线监测... 多通道经颅电刺激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神经刺激技术,具有更高的聚焦度和灵活度,但电极数的增加也加大了电极故障的风险,对电刺激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电极阻抗能反映皮肤接触状态及电极电化学变化,电极阻抗的在线监测有助于提高电刺激期间的安全性。由于多通道电刺激中存在串扰问题,直接测量电极阻抗误差较大,该文提出一种适用于多通道电刺激的新型在线阻抗测量方法,通过在刺激波形上叠加短时、小幅值电流扰动实现串扰解耦,从而测量各电极阻抗,实现对故障电极的定位。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复合放大器增强型Howland电流源电路,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搭建多通道多模式经颅电刺激装置。最后通过该装置开展一系列人体实验研究,实现基于电流扰动法的电极阻抗在线监测,并在几类常见电极接触不良实验中成功定位故障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装置 阻抗测量 极串扰 流扰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对脑平均血流速度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崔文瑞 谭杰文 刘河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2-546,共5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经颅电刺激对大脑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通过MEDLINE、EMBASE和CBMdisc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相关文献。选择治疗组为药物治疗加双乳突部位经颅电刺激,对照组为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评价者分别...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经颅电刺激对大脑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通过MEDLINE、EMBASE和CBMdisc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相关文献。选择治疗组为药物治疗加双乳突部位经颅电刺激,对照组为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评价者分别按上述检索策略收集资料,按纳入标准入选,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2.0软件对大脑平均血流速度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70例受试者纳入分析。经颅电刺激干预使大脑前动脉OR=40.504(95%CI,4.399—372.918)、大脑中动脉OR=30.376(95%CI,7.123—129.539)、大脑后动脉OR=7.398(95%CI,4.909—11.148)、椎动脉OR=14.085(95%CI,4.696—42.249)和基底动脉OR=15.543(95%CI,3.356—72.000)平均血流速度增加的效能约为对照组的40.5、30.4、7.4、14.1和15.5倍。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经颅电刺激能全面地显著地增加大脑各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这将对临床上合理应用物理因子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 小脑顶核刺激 平均血流速度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功能恢复和生长相关蛋白-43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丽霞 陈正红 刘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2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后的功能恢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理。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模型(MCAO),术后随机分为电刺激加康复组、康复组和对照组。电刺激加康复组给予经...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后的功能恢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理。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模型(MCAO),术后随机分为电刺激加康复组、康复组和对照组。电刺激加康复组给予经颅电刺激和滚笼、平衡木训练,康复组仅给予滚笼、平衡木训练。分别于术后3、7、14和28 d用前肢放置试验(FPT)进行功能评分,以及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梗死灶周围的免疫活性强度。结果电刺激加康复组FPT评分在第7、14、28天优于康复组和对照组(P<0.01~0.05);电刺激加康复组皮层缺血周边区GAP-43表达水平在第3、7和14天高于康复组和对照组(P<0.01~0.05)。结论经颅电刺激加康复训练能促进大鼠MCAO后肢体功能恢复,机制可能与上调缺血灶周边GAP-43的表达有关,而且作用优于单独的康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电刺激 康复训练 生长相关蛋白-43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对多梗死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86-1287,共2页
目的:观察经颅电刺激结合药物治疗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多梗死性痴呆54例,随机分为TES组和对照组各27例,TES组采用经颅电刺激结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治疗前后测定MMSE、MBI及HDS评分,以MBI评分为标准,确定两组疗... 目的:观察经颅电刺激结合药物治疗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多梗死性痴呆54例,随机分为TES组和对照组各27例,TES组采用经颅电刺激结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治疗前后测定MMSE、MBI及HDS评分,以MBI评分为标准,确定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测定MMSE、MBI及HD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但TES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改善MID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大脑功能恢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 多梗死性痴呆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对人体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志强 王熙 +1 位作者 张丹 王志斌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25-829,共5页
经颅电刺激(tE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神经功能调节方式,可通过恒定直流和交流弱电流调节大脑皮层功能,提升人体运动控制能力。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主要梳理了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有关经颅电刺激对人体运动控制能力影响的相关文献,回... 经颅电刺激(tE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神经功能调节方式,可通过恒定直流和交流弱电流调节大脑皮层功能,提升人体运动控制能力。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主要梳理了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有关经颅电刺激对人体运动控制能力影响的相关文献,回顾了不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范式和tDCS对人体运动控制功能的影响,以及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对人体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目前tES技术对人体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尚未达成共识,但已有的大量研究结果证实,通过不同的tES刺激范式可提高肢体运动控制任务的运动表现,同时tES的最佳刺激范式以及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 经颅直流刺激 经颅交流刺激 运动控制 刺激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网络经颅电刺激对健康成年人双任务步态控制的影响
17
作者 周容 毕佳伟 +1 位作者 肖燕文 吕娇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52-452,共1页
目的使用基于脑网络的经颅直流电刺激(Net-tDCS)研究靶向性调控默认网络(DN)和背侧注意网络(DAN)功能对健康成年人不同条件下步态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38名健康成年人随机分为Net-tDCS组和Sham组,每组19人。NettDCS组将7个电极放置于关... 目的使用基于脑网络的经颅直流电刺激(Net-tDCS)研究靶向性调控默认网络(DN)和背侧注意网络(DAN)功能对健康成年人不同条件下步态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38名健康成年人随机分为Net-tDCS组和Sham组,每组19人。NettDCS组将7个电极放置于关键脑区,兴奋DAN同时抑制DN网络,干预1次,总强度4 mA,时间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成年人 默认网络 经颅电刺激 总强度 脑网络 经颅直流刺激 背侧注意网络 D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在啮齿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宋美慧 王玉梅 +2 位作者 周正 褚光辉 付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93-1702,共10页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是一种通过在头皮上施加微弱电流来改变大脑功能的神经调节工具。该方法在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长,该方法由于其无创、副作用小、成本...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是一种通过在头皮上施加微弱电流来改变大脑功能的神经调节工具。该方法在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长,该方法由于其无创、副作用小、成本低、易操作等优势,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1]。目前tES已应用于改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治疗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 经颅直流刺激 经颅交流刺激 啮齿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与视功能调控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博荣 何勍 +5 位作者 赵金 杨佳 石迎珍 闫芳芳 席洁 黄昌兵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32-1641,共10页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通过电极将特定模式的低强度电流作用于大脑头皮以调控皮层活动,是一种非侵入、无创的神经刺激方法。根据刺激电流的模式的不同,TES分为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经颅交流电刺激(t A...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通过电极将特定模式的低强度电流作用于大脑头皮以调控皮层活动,是一种非侵入、无创的神经刺激方法。根据刺激电流的模式的不同,TES分为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经颅交流电刺激(t ACS)和经颅随机电刺激(t RNS)。TES能对视功能诸如光幻视阈值、视野、对比敏感度、视知觉运动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控,并且能够与传统的视觉知觉学习训练相结合以调控视觉功能。对于不同的视觉功能,不同的TES参数和模式的调控效果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功能 经颅直流刺激 经颅交流刺激 经颅随机刺激 知觉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平衡功能、肌力及本体感觉的影响
20
作者 王文文 张万琴 +1 位作者 吕娇娇 刘宇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4-703,共10页
目的探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对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平衡功能、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随机交叉双盲研究。26名慢性踝关节不稳受试者被纳入,并以随机顺序接受一次真刺激(20 min,2 mA电流强度)和假刺激(仅在开始时提供3... 目的探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对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平衡功能、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随机交叉双盲研究。26名慢性踝关节不稳受试者被纳入,并以随机顺序接受一次真刺激(20 min,2 mA电流强度)和假刺激(仅在开始时提供30 s的缓升/缓降电流)干预,刺激靶区为初级运动皮层和初级感觉皮层。两次干预间隔至少一周。每次干预前后完成动态平衡(Y平衡)、静态平衡、踝关节跖屈/背伸最大肌力及其本体感觉测试。使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自变量(刺激类型×刺激前后)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25名受试者完成全部测试,推测刺激总体正确率为43.1%。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Y平衡综合得分存在显著交互效应(F=6.279,P=0.016,η_(p)^(2)=0.112);此外,静态平衡压力中心左右范围(F=4.727,P=0.035,η_(p)^(2)=0.088)以及平均左右速度(F=4.976,P=0.030,η_(p)^(2)=0.092)也存在显著交互效应;最大肌力和本体感觉则未显示显著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真刺激后受试者Y平衡综合得分显著增加1.5%(P<0.001);闭眼单腿站立左右方向压力中心范围和速度分别降低了13.7%和14.8%(P<0.001,P<0.001);踝关节跖屈最大自主收缩力量增加了5%(P=0.022)。结论使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调控感觉运动皮层兴奋性可有效提高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踝关节肌肉力量、改善动态姿势控制能力、静态平衡能力,有助于降低该人群踝关节不稳症状和再次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经颅电刺激 姿势控制 下肢肌力 本体感觉 慢性踝关节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