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经皮给药体内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晓莉 狄留庆 祖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14-216,共3页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药物经皮给药体内外评价方法研究作一综述,表明药物经皮给药体内外评价方法的规范化对正确评价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的工艺及质量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 经皮给 体外/体内 质量评价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载体载MD-CPT透明质酸纳米乳的细胞吞噬与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2
作者 高媛媛 王志国 +9 位作者 姜长青 孔明 程晓杰 王娟 包子娴 孙国辉 黄聿华 林成兵 依宏君 陈西广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65-1276,共12页
本文在研究制备了包载10,11-亚甲二氧基喜树碱(MD-CPT)的透明质酸纳米乳(HANs)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载MD-CPT透明质酸纳米乳的细胞吞噬,并进行了体内药代动力学分析.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得到了皮肤渗透性良好的缓释剂型.从C... 本文在研究制备了包载10,11-亚甲二氧基喜树碱(MD-CPT)的透明质酸纳米乳(HANs)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载MD-CPT透明质酸纳米乳的细胞吞噬,并进行了体内药代动力学分析.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得到了皮肤渗透性良好的缓释剂型.从CLSM观察到药物被细胞摄入并传递入细胞核,同时,载药纳米乳的细胞吞噬效率呈时间依赖性,不同细胞株HSF、HUVES、MCF-7、KF的细胞吞噬率略有不同.用Rhodanmine B标记HANs,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载药纳米乳透过角质层到达真皮层的拟动态过程.利用HPLC检测MD-CPT血药浓度,测得经皮给药半衰期T1/2是静脉注射的3.6倍,肌肉注射的1.6倍,体内药物滞留时间显著增加;血药浓度峰谷值差异小,曲线平缓,说明经皮给药能保证血药浓度呈现可控的持续性.最终通过活体成像系统和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直观地反映出经皮给药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和各组织器官药物含量,确定载药纳米乳主要采取胞间渗透的扩散方式,在局部给药的区域滞留时间较长,有利于对浅表性的病灶区持续给药,延长药效,而剩余的MD-CPT和解离的HANs都进入了血液循环,最终通过新陈代谢被排出体外.为无创型HANs经皮给药系统应用于浅表性肿瘤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 纳米微乳 喜树碱衍生物 经皮给 体内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纂要 被引量:7
3
作者 郭艳 苗明三 张家铭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11期2062-2063,共2页
目的:总结近几年来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文献加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经皮给药系统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对传统皮肤用药观念的重要突破,临床证明其优点较多,如可以... 目的:总结近几年来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文献加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经皮给药系统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对传统皮肤用药观念的重要突破,临床证明其优点较多,如可以不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破坏,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等,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主要体现在新型促进渗透剂的寻找、促渗方法的探讨、经皮给药系统与中医穴位的结合以及经皮给药的体内分析方法上。经皮给药系统将为临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系统 经络穴位的经皮给 经皮给药的体内分析方法 促透剂 促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罐疗作为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的研究状况 被引量:17
4
作者 谢伟杰 张永萍 +3 位作者 徐剑 吴静澜 付文心 陈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7期1530-1536,共7页
将罐疗作为一种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是在近10多年内刚刚建立开发的,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固其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独特优势,是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参阅近年相关研究报道,该文从罐疗本身特点、罐疗促... 将罐疗作为一种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是在近10多年内刚刚建立开发的,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固其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独特优势,是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参阅近年相关研究报道,该文从罐疗本身特点、罐疗促渗影响因素、体内外评价方法、其他促渗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了解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技术的研究动态,为罐疗作为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罐疗 经皮给物理促渗新技术 体内外评价方法 促渗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经皮制剂皮肤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管咏梅 沈倩 +5 位作者 许攀 吴璇 朱卫丰 陈丽华 金晨 臧振中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19,共6页
近年来中药经皮给药因血药浓度稳定、避免肝脏代谢、随时停药等优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克服皮肤屏障通常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式进行促渗,但同时也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损害。通过查阅国内外近几年文献,对皮肤刺激性、致敏性的评价方法以... 近年来中药经皮给药因血药浓度稳定、避免肝脏代谢、随时停药等优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克服皮肤屏障通常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式进行促渗,但同时也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损害。通过查阅国内外近几年文献,对皮肤刺激性、致敏性的评价方法以及如何降低中药制剂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皮肤毒性评价和经皮给药系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 皮肤刺激性 皮肤致敏性 体内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