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给药系统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挑战
1
作者 朱森林 徐华娥 全丹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7-1016,1058,共11页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类复杂且危害严重,由于特殊生理结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在药物递送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作为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类复杂且危害严重,由于特殊生理结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在药物递送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作为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通过皮肤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近年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透皮贴剂由于其无痛、给药方便等独特优势,具有良好的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显著降低首过效应和不良反应。文章综述了透皮贴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重点探讨了纳米载体、微针技术等新型技术在提升药物递送效率方面的研究进展。但个体差异及长期用药安全性等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未来研究应着重于新型递药技术开发及临床转化应用,以推动TDD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透皮贴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黑膏药双相微观结构的新型经皮给药基质制备
2
作者 袁橙 李德宝 +4 位作者 刘婷婷 刘畅 韩翠艳 李永吉 王艳宏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11-3416,共6页
目的制备基于黑膏药双相微观结构的与新型经皮给药基质。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建立纤维相,以热熔压敏胶为连续相,构建两相比例与黑膏药基质一致的载药双相结合体系。再对狗皮膏及双相结合体系的微观结构、黏性、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性... 目的制备基于黑膏药双相微观结构的与新型经皮给药基质。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建立纤维相,以热熔压敏胶为连续相,构建两相比例与黑膏药基质一致的载药双相结合体系。再对狗皮膏及双相结合体系的微观结构、黏性、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性能、XRD、DTA、稳定性及体外释药进行表征。结果双相结合体系具有高孔隙率及适宜的黏性、机械性能、水蒸气通过性能。大黄素分布在纤维相中不易结晶,而在连续相中易结晶;桂皮醛分布在纤维芯层中稳定性增加,而在连续相中稳定性减弱。分布在不同相的桂皮醛和大黄素体外释放存在明显差异,与狗皮膏中2种药物分布部位相同时均可持续缓慢释放36 h以上。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新型经皮给药基质,可为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膏 新型经皮给药基质 双相微观结构 制备工艺 静电纺丝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系统皮肤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沿 胡小垒 +6 位作者 许可洪 赵海荣 巫秀美 杨自忠 张成桂 赵昱 高鹏飞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的皮肤模型是指构建能够模拟人体皮肤结构和功能,并用于研究和评估药物在经皮给药过程中的吸收、渗透及药效等方面的实验模型。该模型可代替传统人体皮肤实验,减少药物开发过程中...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的皮肤模型是指构建能够模拟人体皮肤结构和功能,并用于研究和评估药物在经皮给药过程中的吸收、渗透及药效等方面的实验模型。该模型可代替传统人体皮肤实验,减少药物开发过程中对人体皮肤的使用,为经皮制剂的研发提供一种便捷、可控且经济高效的方法。针对经皮给药系统的皮肤模型,本文从药物经皮吸收途径出发,对目前常用的动物皮肤模型、人工皮肤模型、重组人体皮肤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优缺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为经皮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皮肤模型 应用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纂要 被引量:7
4
作者 郭艳 苗明三 张家铭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11期2062-2063,共2页
目的:总结近几年来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文献加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经皮给药系统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对传统皮肤用药观念的重要突破,临床证明其优点较多,如可以... 目的:总结近几年来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文献加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经皮给药系统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对传统皮肤用药观念的重要突破,临床证明其优点较多,如可以不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破坏,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等,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主要体现在新型促进渗透剂的寻找、促渗方法的探讨、经皮给药系统与中医穴位的结合以及经皮给药的体内分析方法上。经皮给药系统将为临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经络穴位的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的体内分析方法 促透剂 促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 被引量:34
5
作者 王艳宏 王锐 +3 位作者 管庆霞 包蕾 刘振强 阎雪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9期1906-1908,共3页
为给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将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综述如下:阐明中药透皮吸收机理,选择适宜的研究对象,开展中药经皮渗透特性研究,改善中药经皮给药的渗透性,选择适宜的辅料,研究开发中药经皮... 为给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将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综述如下:阐明中药透皮吸收机理,选择适宜的研究对象,开展中药经皮渗透特性研究,改善中药经皮给药的渗透性,选择适宜的辅料,研究开发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研究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钱子碱经皮给药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胡巍 陈军 +2 位作者 蔡宝昌 高颖 杜运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2期385-386,共2页
目的:考察马钱子碱经皮给药的镇痛作用。方法: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对不同浓度的马钱子碱溶液进行体外透皮实验的考察。采用醋酸扭体法,分3次给药,每次间隔10m in,末次给药30m in后腹腔注射0.6%的醋酸,观察小鼠25m in内的扭体数。考察... 目的:考察马钱子碱经皮给药的镇痛作用。方法: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对不同浓度的马钱子碱溶液进行体外透皮实验的考察。采用醋酸扭体法,分3次给药,每次间隔10m in,末次给药30m in后腹腔注射0.6%的醋酸,观察小鼠25m in内的扭体数。考察马钱子碱溶液的镇痛效果。结果:体外实验证明2.5mg/mL的马钱子碱溶液透皮速率为47.14μg/(cm2.h);5mg/mL的马钱子碱溶液透皮速率达到110.13μg/(cm2.h)。马钱子碱经皮给药的有效剂量为40mg/kg。结论:马钱子碱经皮给药后吸收迅速完全,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子碱 经皮给药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推挽功率技术和电磁隔离技术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包家立 王鑫磊 +3 位作者 黄本康 冀倩倩 李宇波 朱朝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为了克服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电穿孔技术中电源充电电流不足和电磁兼容性差的问题,研制了双源推挽功率和电磁隔离等技术,以改进现有经皮给药电穿孔仪的性能。双源推挽功率器是由变比为1:80的变压器、功率MOS管、晶体管、脉宽调制控制电路... 为了克服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电穿孔技术中电源充电电流不足和电磁兼容性差的问题,研制了双源推挽功率和电磁隔离等技术,以改进现有经皮给药电穿孔仪的性能。双源推挽功率器是由变比为1:80的变压器、功率MOS管、晶体管、脉宽调制控制电路和与门等组成,电磁隔离器是由隔离电源和信号隔离2部分组成。改进后的经皮给药电穿孔仪在以BALB/c裸鼠背部皮肤和美托洛尔经药物为模式进行了验证性实验,实验脉冲条件所用的电容、脉冲电压、脉冲率分别为100μF、184V、20个/min,47μF、269V、20个/min和22μF、393V、20个/min。结果表明:22μF、47μF和100μF电容的脉冲截断系数分别为0.18、0.21和0.25,电磁兼容引起的误操作和误显示消除。因而双源推挽功率技术和电磁隔离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脉冲截断系数,提高电磁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电穿孔 美托洛尔 经皮渗透模型 截断系数 物渗透率 双源推挽功率放大器(DPPA) 电磁隔离(E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贴敷经皮给药药贴对哮喘豚鼠血清中IL-4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廖韩波 唐纯志 +6 位作者 黄泳 刘强 王升旭 王艳杰 王平平 郭佳铨 汪崇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5-567,共3页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经皮给药(TDD)药贴对实验性哮喘豚鼠血清中IL-4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用卵蛋白致敏法制作实验性豚鼠哮喘模型,将48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DD药贴组及地塞米松组,每组12只。卵蛋白致敏...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经皮给药(TDD)药贴对实验性哮喘豚鼠血清中IL-4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用卵蛋白致敏法制作实验性豚鼠哮喘模型,将48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DD药贴组及地塞米松组,每组12只。卵蛋白致敏并诱喘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予地塞米松、TDD药贴进行治疗,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不加任何药物干预;观察并记录每组豚鼠诱喘潜伏期及诱喘后0~1min内腹式呼吸的次数,待治疗结束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豚鼠血清IL-4的水平。结果模型组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DD药贴组、地塞米松组IL-4水平与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TDD药贴组与地塞米松组豚鼠血清IL-4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地塞米松组、TDD药贴组豚鼠引喘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0.01),引喘后腹式呼吸明显减少(P<0.01)。结论TDD药贴可降低哮喘豚鼠血清中IL-4的水平,从而起到抑制气道的炎症反应和高反应性。这可能是TDD药贴对哮喘的治疗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 经皮给药系统 透皮吸收剂 支气管哮喘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经皮给药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蒋国强 昝佳 +1 位作者 戚明 丁富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12-415,共4页
经皮给药是胰岛素一种理想的给药方式,但是皮肤角质层的阻力、胰岛素分子在皮肤中的积累以及促渗方法的安全性等限制了胰岛素的经皮给药。作者分析了胰岛素经皮给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减小角质层阻力、强化被动扩散和应用传递体为透... 经皮给药是胰岛素一种理想的给药方式,但是皮肤角质层的阻力、胰岛素分子在皮肤中的积累以及促渗方法的安全性等限制了胰岛素的经皮给药。作者分析了胰岛素经皮给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减小角质层阻力、强化被动扩散和应用传递体为透皮给药载体3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在胰岛素的经皮给药的研究上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胰岛素 促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9
10
作者 昝佳 蒋国强 +2 位作者 陈军 马建国 丁富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67-371,共5页
作者从被动扩散、化学促渗、电磁技术、波动技术、微纳米技术和及其综合使用 6个方面 ,系统地综述了近两年来国内外在经皮给药领域 ,尤其是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方面 ,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等几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指出了各种方法的最新研究... 作者从被动扩散、化学促渗、电磁技术、波动技术、微纳米技术和及其综合使用 6个方面 ,系统地综述了近两年来国内外在经皮给药领域 ,尤其是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方面 ,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等几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指出了各种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化学促渗 离子导入 电致孔 磁场倒入 超导导入 微纳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提取物经皮给药对衰老小鼠皮肤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程 王冬东 +2 位作者 张辉靠 吕晓敏 胡荣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90-1694,共5页
目的研究茶树提取物对衰老小鼠皮肤的影响。方法采用1%D-半乳糖颈背部皮下注射联合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建立小鼠衰老模型,给药组茶树提取物(TTE)经皮给药30 d,观察小鼠皮肤、HE染色观察皮肤厚度和结构、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形态... 目的研究茶树提取物对衰老小鼠皮肤的影响。方法采用1%D-半乳糖颈背部皮下注射联合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建立小鼠衰老模型,给药组茶树提取物(TTE)经皮给药30 d,观察小鼠皮肤、HE染色观察皮肤厚度和结构、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形态、测定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测定皮肤含水量。结果对比于正常组,模型小鼠皮肤粗糙,皮肤变薄,胶原排列无序,SOD、Hyp含有量和皮肤含水率下降,MDA含有量上升。TTE给药后,小鼠皮肤变光滑,表皮与真皮厚度增加,胶原纤维增长增粗,排列整齐,SOD、Hyp含有量和皮肤含水量上升,MDA含有量下降,其中TTE高剂量组小鼠皮肤的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茶树提取物对小鼠皮肤具有抗衰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衰老模型 经皮给药 胶原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中纳米制剂与皮肤的质构效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孔明 程晓杰 陈西广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23-1030,共8页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为药物的递送提供了重要途径.经皮给药是药物以皮肤为媒介,透过皮肤吸收的途径.因此,皮肤角质层是经皮给药的最大限速障碍.纳米经皮给药系统具有透皮效率高、缓释性、避免药物肝脏首过效应、副作用少等优点,是...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为药物的递送提供了重要途径.经皮给药是药物以皮肤为媒介,透过皮肤吸收的途径.因此,皮肤角质层是经皮给药的最大限速障碍.纳米经皮给药系统具有透皮效率高、缓释性、避免药物肝脏首过效应、副作用少等优点,是通过纳米制剂与皮肤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其中,纳米制剂的结构和组分与其发挥皮肤促渗效用密切相关.深入透彻地了解纳米制剂与皮肤质构效关系,有助于新型透皮纳米制剂的设计,有助于利用综合手段构建安全、高效、实用的经皮给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纳米制剂 渗透途径 透皮吸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罐疗作为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的研究状况 被引量:17
13
作者 谢伟杰 张永萍 +3 位作者 徐剑 吴静澜 付文心 陈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7期1530-1536,共7页
将罐疗作为一种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是在近10多年内刚刚建立开发的,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固其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独特优势,是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参阅近年相关研究报道,该文从罐疗本身特点、罐疗促... 将罐疗作为一种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是在近10多年内刚刚建立开发的,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固其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独特优势,是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参阅近年相关研究报道,该文从罐疗本身特点、罐疗促渗影响因素、体内外评价方法、其他促渗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了解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技术的研究动态,为罐疗作为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罐疗 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 体内外评价方法 促渗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头碱经皮给药的急性毒性及相关的镇痛作用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孙虎 王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64-2067,共4页
目的观察乌头碱经皮给药的急性毒性及累积给药对小鼠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对耳涂抹乌头碱乙醇溶液以观察乌头碱单次和累积外用对皮肤的急性毒性;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试验观察乌头碱累积外用后的镇痛效应。结果乌头碱单次给药半数致死量... 目的观察乌头碱经皮给药的急性毒性及累积给药对小鼠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对耳涂抹乌头碱乙醇溶液以观察乌头碱单次和累积外用对皮肤的急性毒性;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试验观察乌头碱累积外用后的镇痛效应。结果乌头碱单次给药半数致死量LD50为21.3 mg/kg,LD50的95%可信限为19.6~23.2 mg/kg,但是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毒性反应出现"反转现象",作用强度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加强,并出现"平台期"。结论乌头碱外用有毒性,但累积外用可出现良好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碱 经皮给药 急性毒性试验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经皮给药体内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晓莉 狄留庆 祖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14-216,共3页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药物经皮给药体内外评价方法研究作一综述,表明药物经皮给药体内外评价方法的规范化对正确评价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的工艺及质量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 经皮给药 体外/体内 质量评价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电穿孔仪的研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包家立 梁文权 +1 位作者 胡巧红 高建青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6-69,77,共5页
电穿孔脉冲对皮肤的安全性以及对药物经皮渗透速率的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脉冲幅度和 (或 )脉冲持续时间 ,脉冲的冲量和能量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本仪器适用于离体经皮给药电穿孔技术研究 ,它可以产生脉冲率为 1、2、4、8、10、2 0或 40 pp... 电穿孔脉冲对皮肤的安全性以及对药物经皮渗透速率的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脉冲幅度和 (或 )脉冲持续时间 ,脉冲的冲量和能量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本仪器适用于离体经皮给药电穿孔技术研究 ,它可以产生脉冲率为 1、2、4、8、10、2 0或 40 ppm,1~ 999个脉幅为 70~ 40 0 V电穿孔脉冲 ,脉冲冲量和经皮能量分别可以达到 2 5 .9V· s和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电穿孔仪 冲量 能量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促进剂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俞文英 张亮 +1 位作者 陈国神 叶金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03-109,共7页
研究表明混合促进剂对药物具有良好的促透效果,克服了使用单个化学促进剂的不足,随着对其促透机制和处方高通量筛选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混合促进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药物在皮肤的转运... 研究表明混合促进剂对药物具有良好的促透效果,克服了使用单个化学促进剂的不足,随着对其促透机制和处方高通量筛选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混合促进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药物在皮肤的转运、化学促进剂及混合促进剂对药物的促透机制、处方筛选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对混合促进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促进剂 协同作用 高通量筛选 经皮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8
18
作者 卢佑英 周正秀 陈玲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7期7-8,共2页
目的 探讨经皮给药对小儿肺炎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将 34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15 6例 )、治疗组 (184例 ) ;对照组行对症、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和护理 ,治疗组行以上处理的同时辅以经皮给药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愈 80例 ,好转 4 ... 目的 探讨经皮给药对小儿肺炎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将 34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15 6例 )、治疗组 (184例 ) ;对照组行对症、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和护理 ,治疗组行以上处理的同时辅以经皮给药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愈 80例 ,好转 4 8例 ,总有效率 82 .0 5 % ,平均住院日 9.4 5d ;治疗组治愈 132例 ,好转 39例 ,总有效率 92 .94 % ,平均住院日 6 .5 0d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提示经皮给药辅助治疗小儿肺炎 ,可提高治愈率 ,缩短住院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治疗 肺炎 疗效观察 护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电穿孔仪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应磊 包家立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0,共5页
本文分析了一种经皮给药电穿孔仪的性能。在该仪器中,电压发生器将12 V的直流电源电压提升到400 V,并对4个蓄能电容2.2μF、22μF、47μF和100μF充电。在脉冲控制器的控制下,蓄能电容通过Ag-AgC l电极向皮肤放电产生指数衰减脉冲电压... 本文分析了一种经皮给药电穿孔仪的性能。在该仪器中,电压发生器将12 V的直流电源电压提升到400 V,并对4个蓄能电容2.2μF、22μF、47μF和100μF充电。在脉冲控制器的控制下,蓄能电容通过Ag-AgC l电极向皮肤放电产生指数衰减脉冲电压。记录了4种电容器放电的脉冲电压,结果表明:当截断系数ε≤1/5,可以获得完整的指数衰减脉冲,并且皮肤电阻为3.57±0.66 kΩ。ε受经皮能量ES和脉冲选择的制约,通过设计并行电阻RI和蓄能电容C,可以使蓄能电容释放的能量效率η最高,ε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电穿孔 截断系数 经皮能量 脉冲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治疗术──一种可以缩短儿科呼吸道感染及感染性腹泻病程的治疗技术 被引量:5
20
作者 金莉 冯建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经皮给药 治疗 儿科 呼吸道感染 感染性腹泻 病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