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治疗12例肺癌心包腔积液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涛 宋碧瑶 +1 位作者 王瑛 魏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9-70,共2页
目的 :研究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心包引流并注入顺铂、白细胞介素Ⅱ等对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 :12例患者 ,经皮穿刺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心包腔 ,引流后注入白细胞介素Ⅱ及化疗药物。结果 :12例患者中4例完全缓解 ,7例部分缓解 ,无心... 目的 :研究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心包引流并注入顺铂、白细胞介素Ⅱ等对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 :12例患者 ,经皮穿刺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心包腔 ,引流后注入白细胞介素Ⅱ及化疗药物。结果 :12例患者中4例完全缓解 ,7例部分缓解 ,无心包缩窄及窦道形成。结论 :此法治疗恶性心包积液方便、有效、安全 ,无明显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心包积液 负压引流术 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17例报告
2
作者 曲政海 石秀兰 +1 位作者 张玉英 吴文忠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3-253,255,共2页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包积液需紧急处理的首先是心包填塞,但由于病因不同,采用何种方法能够最为有效的解除填塞症状同时又有利于治疗有时难以确定。作者采用改良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17例,取得满意效果,兹报告如下。
关键词 心包积液 儿童 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置管引流并心包腔内注药治疗恶性心包积液
3
作者 仲向东 韦国桢 俞小卫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3-173,共1页
关键词 恶性心包积液 经皮置管引流 心包腔内药物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置管外引流并脓腔内注入抗生素治疗肝脓肿32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寅 滕艳霞 魏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829-829,共1页
关键词 经皮穿刺置管外引流 腔内注入抗生素 治疗 肝脓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穿刺管留置治疗腔内积液45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项爱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1141-1141,共1页
关键词 中心静脉穿刺 腔内积液 治疗 积液 心包积液 积液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对比剂外泄征象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7
6
作者 史冬梅 周玉杰 +4 位作者 刘思朦 王志坚 成万钧 郭永和 刘宇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93-1094,共2页
目的分析无对比剂外泄征象PCI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2例PCI术后出现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术中支架释放不能充分扩张,使用高压球囊扩张后;2例普通球囊扩张后;1例对吻扩张后,出现... 目的分析无对比剂外泄征象PCI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2例PCI术后出现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术中支架释放不能充分扩张,使用高压球囊扩张后;2例普通球囊扩张后;1例对吻扩张后,出现剧烈的胸痛,持续时间较长,不能缓解,术中造影未发现对比剂外渗的现象。12例患者术后6~8 h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急性心包填塞,行心包穿刺并留置猪尾导管持续引流,并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仍未发现对比剂外渗现象。1 2例患者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结论造影显示无对比剂外泄并不能完全除外心包填塞的可能。及时心包穿刺引流等对症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压塞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 气囊扩张术 心包穿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例恶性心包积液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斌 刘继红 +6 位作者 郭其森 宋丽华 张燕 张宝轩 孙雅红 谭学芬 朱庆芬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1193-1194,共2页
关键词 恶性心包积液 综合治疗 心包置管引流 经皮 注药 患者 综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大鼠蛛网膜下腔给药方式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郑燕平 蒋猛 +7 位作者 李长丽 余壁湘 潘春球 周望梅 史鹏伟 黄鹏 何耀全 廖生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46-1252,共7页
目的比较三种大鼠蛛网膜下腔给药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分别作如下处理:重复穿刺(1次/d),椎板切除置管以及经皮置管。设空白对照组。记录操作前后大鼠体质量变化;评估其一般行为及神经生物学行为;Rota-Rod跑步行... 目的比较三种大鼠蛛网膜下腔给药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分别作如下处理:重复穿刺(1次/d),椎板切除置管以及经皮置管。设空白对照组。记录操作前后大鼠体质量变化;评估其一般行为及神经生物学行为;Rota-Rod跑步行为学测试,检查运动平衡与协调功能变化;痛敏刺激测试其对伤害的感受性反应。HE染色评价局部炎症反应,并行甲苯胺蓝染色试验评价不同方法的给药精度。结果重复穿刺组成功率较低,并且引起较多并发症:包括异常的神经行为学表现以及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痛觉过敏、脊髓背侧严重的局部炎症反应。留置导管可以方便进行后续给药,适合长期的药理学及行为学研究。经椎板切除置管创伤大,严重影响动物的生理功能,并且容易引起脊髓额外损伤(P=0.03)。经皮置管具有最高的手术成功率,且创伤小,仅引起轻度的脑脊液漏、微弱的感觉运动障碍以及脊髓背侧极轻微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给药精度高(P=0.002)。结论3种方法相比,经皮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精确的重复给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穿刺 椎板切除 经皮置管 蛛网膜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